青少年动物常识必读-动物常识概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动物界有多少种动物

    动物界是一大类群,包括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等。截止到2005年,人类已知的动物有150多万种,遍布于世界各个角落。动物一般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以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为食物。因此,动物具有与植物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进行取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环、排泄、感觉、运动和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动物和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家畜、家禽、鱼类和皮毛兽等是人类的重要食物和工业、医药的重要原料,某些昆虫、蜱螨、啮齿类危害着农业和林业,许多低等动物是人和其他动物的寄生虫,有些动物能传播疾病,危害着人类和动、植物健康。

    动物界分多少门

    动物界作为动物分类中最高级的阶元,已发现的共37门70余纲约350目,150多万种。分布于地球上所有海洋、陆地,包括山地、草原、沙漠、森林、农田、水域以及两极在内的各种环境,成为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动物界一共分为37门,分别是原生动物门、中生动物门、多孔动物门(称海绵动物门)、扁盘动物门、古杯动物门(已灭绝)、腔肠动物门、栉水母动物门(也有人把这个门归入腔肠动物门,作为栉水母纲)、扁形动物门、螠虫动物门、舌形动物门、奇怪动物门(在1994年新发现的一类动物,人类对它们所知甚少)、纽形动物门、颚胃动物门、线虫动物门、腹毛动物门、轮虫动物门、线形动物门、鳃曳动物门、动吻动物门、棘头虫动物门、铠甲动物门(1983年才发现的一个新门,目前没有准确分类)、内肛动物门、环节动物门、星虫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软舌螺动物门(已灭绝)、缓步动物门、有爪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腕足动物门、外肛动物门、帚虫动物门、棘皮动物门、须腕动物门、毛颚动物门、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动物界中最高等的动物,分五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原生动物门

    原生动物又称单细胞动物,是动物界最低等和体形最小的类群。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生活机能由各种细胞器完成。群体的原生动物常由形态相同的个体聚合而成,少数种类的群体出现营养个体与生殖个体的区别,但彼此间并无密切的相互依赖关系,故不具有原生动物的组织分化。营养方式主要为动物性营养和腐生性营养,少数类群具色素体,通过光合作用进行植物性营养,植物学家称其为原生植物。

    原生动物门的特点

    原生动物以鞭毛、伪足及纤毛为运动器。繁殖方式包括无性生殖(二分生出牙和复分裂)及有性生殖(配子结合、接合生殖和孢子生殖)。环境不良时,许多种类能形成包囊。原生动物约有3万种,生活于淡水、海水或潮湿土壤中;不少种类寄生于人、畜体内引起寄主的严重疾病,如疟原虫、利什曼原虫、锥体虫等。多数原生动物是鱼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的食物。

    中生动物门

    中生动物门是构造十分简单的小型多细胞动物,寄生于海洋无脊椎动物体内,已知约50种。虫体由一层纤毛上皮包围一个或多个生殖细胞组成,无组织分化,被认为是构造最简单的多细胞动物,也有人认为是极退化的扁形动物。每个种的体壁细胞数目及其排列方式是固定的。生活史比较复杂,包括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中生动物是一类小型的内寄生动物,目前已报道过的只有50种左右。它的结构很简单,身体呈蠕虫形,体长不超过9毫米。

    中生动物门的分类

    中生动物门通常分两类:两胚虫类,寄生在头足纲软体动物的肾内,由生殖细胞的无性繁殖产生蠕虫状幼虫,以有性生殖产生有纤毛的滴虫状幼虫,随寄主尿液排至海水中。直游虫类,以多核的合胞体寄生于涡虫、纽虫及蛇尾类体内。用复分裂法产生雌雄个体,通常每一合胞体只产生一种性别的个体。雌大雄小,受精卵在雌体内形成有纤毛的幼虫,出母体后侵入另一寄主,幼虫的生殖细胞逸出,产生新的合胞体,如棒尾虫。

    海绵动物

    海绵动物是动物界中最低等的原生动物,约5000种,体形从微小至2米长不等,其中最大的物种分布于南极洲和加勒比海。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少数在淡水,营固着生活。单体或联成群体。体形多样,呈瓶形、块状、管状、树枝状。没有组织器官分化,没有口和消化腔。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外层是多角形扁平细胞,少数细胞特化成“进水孔”;内层细胞为扁平细胞,其中一部分细胞特化成海绵动物所特有的具有鞭毛的领细胞,鞭毛摆动可促使水流从进水孔流入中央腔,再从出水口排出,水流中的食物颗粒被领细胞捕获,进行细胞内消化。体壁,层细胞之间为中胶层,其中含游走细胞、生殖细胞和造骨细胞。水流在身体内要经过复杂的水沟系统,对于不同种的海绵动物,水沟系统的复杂程度也不同,反映着进化的水平。

    海绵动物的生殖方式

    海绵动物的生殖方式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有性生殖的物种具有自由游泳的纤毛幼虫。胚胎发育时体壁内、外两层细胞的形成与其他多细胞动物的胚层分化不同。海绵动物可分为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和寻常海绵纲3纲。

    海绵动物的生存环境

    在全球所有的海洋中,海绵动物的数量都十分巨大;在坚硬的基质上,它们更是多得惊人;相对而言,极少海绵动物能适应不稳定的沙地或泥沼的生存环境。它们的垂直生活领域从潮汐效应时水岸的最低处,向下延伸至8600米深的海洋深渊;硅质海绵中的淡水海绵科甚至能在全球的淡水湖泊和河流中生存。有些海绵动物一旦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略长就会死去,因此在大陆架的浅水域中,海绵动物的物种和个体数量都达到最大。

    腔肠动物

    腔肠动物是动物界中身体呈辐射对称的较低等的类群。全部为水生,大都生活在海水中,约9000种。体壁分为内胚层和外胚层。两个胚层之间是中胶层。细胞间的分化已高于海绵动物,具有神经细胞、肌细胞和本门动物所特有的刺细胞。刺细胞多集中在触手上。体壁之间为消化腔,只有一个开口,食物的摄入和食物残渣的排出都要通过这个口。神经细胞的突起彼此相连,均匀地分布全身,形成低等的网状神经系统。有固着生长的水螅型和浮游生长的水母型,均为辐射对称。可营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条件较好时,以出芽或袭体繁殖,条件不好时进行有性生殖,并有世代交替现象。

    腔肠动物的特征

    腔肠动物可分为水螅虫纲、钵水母纲和珊瑚虫纲。一般认为成体仍保持着原肠胚的形态。身体仅由外胚层和内胚层所构成,无中胚层。内外两胚层之间充有琼质样的胶质,称为胶质层(有人把散在其中的游走细胞看做中胚层性的细胞)。由内胚层形成的原肠即为腔肠。内胚层细胞有消化作用进行细胞内消化。腔肠动物中较有经济价值的是海蜇,可供食用,古代珊瑚可形成石油层,在石油勘探中具有重要价值,珊瑚还是制造工艺品的重要原料。

    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是低等的3胚层动物,是动物界进化中的一个新阶段,体形转变成既能游泳又能爬行,背腹平扁两侧对称。身体明显地具有前、后、左、右及背、腹之分。主要特征是:身体背腹扁平,两侧对称,不分节;除内胚层、外胚层以外,还具中胚层;出现了器官和系统。消化管有口,无肛门,具原肾型的排泄系统、梯形神经系统和复杂的生殖系统,多数为雌雄同体;无体腔,器官之间充满了间质。部分扁形动物在海水、淡水和潮湿土壤中营自由生活,分种类寄生在其他动物体表或体内。

    扁形动物的分布

    扁形动物广泛分布在海水和淡水水域中,少数在陆地上潮湿土中生存。大部分种类为寄生生活。全世界约1.2万种,中国已发现近1000种。扁形动物可分为3纲:涡虫纲、吸虫纲和绦虫纲。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比较密切。寄生种类可对人、家畜、家禽和鱼类造成危害。

    线形动物

    线形动物是具有假体腔的动物,是动物界中较为复杂的一个类群,原包括线虫纲、线形纲、棘头纲、腹毛纲、动吻纲、轮虫纲等。本门动物包括蛔虫、钩虫、丝虫、轮虫、棘头虫等,是两侧对称、三胚层、有假体腔、有口有肛门(棘头虫无消化管)、身体不分节、无纤毛的动物(腹毛纲具纤毛)。全世界约有1万余种,除自由生活外,也有寄生于动物或植物体内。它们比腔肠动物进化,与扁形动物一样是一类特化的动物。

    线形动物的特征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通常为圆柱状,两头尖,不分节;体壁表层具角质层,有发达的纵肌;具假体腔;消化道不弯曲,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原肾型排泄,没有呼吸和循环系统;雌雄异体、异形;分布广泛,可水生、陆生或寄生,营寄生生活的种类,如蛔虫、钩虫、蛲虫、丝虫等,对人、家畜、家禽、鱼类、植物等有危害。

    环节动物

    环节动物是低等的真体腔动物,约9000多种。主要特征是:(1)体长圆或略扁平,左右对称,三胚层;(2)身体分节现象,躯干部的体节有同律分节或异律分节两种类型;(3)具成对的疣足,无疣足种类,身体着生刚毛。疣足和刚毛都是运动器官(蛭纲除外);(4)具有真体腔;(5)消化道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管壁有肌肉;循环系统发达,一般为闭管式;没有真正的呼吸器官,可通过体表、疣足、鳃进行;排泄器官是后肾管,一端开口于体腔,另一端开口于体表或肠中,按体节排列;(6)神经系统集中,呈链状,除前端脑神经节外,腹部有两条并合的腹神经索,并在腹神经索上于每一体节内有一只神经节;(7)生殖方式有无性(出芽或横裂)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雌雄可同体或异体;(8)分布广,水生、陆生或寄生。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是没有体节的真体腔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仅次于节肢动物的最大类群。现存种类10多万种。主要特征是:身体柔软,无体节,两侧对称。某些种类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身体发生扭转而造成不对称;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和皮肤扩张形成的外套膜四部分。由外套膜分泌形成贝壳1~2个或多个;口腔内有齿舌或颚片;出现了真体腔;血液循环多为开放式;神经系统集中为数对神经节(脑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脏神经节),各神经节间有神经相连接,并发出神经到全身。多具感受器;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用“肺”呼吸;雌雄同体或异体;主要分布在海水、淡水或土壤中。

    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可供人类食用,许多种类具很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可用于工业或工艺品原料,还可作鱼类和禽类的饲料。有的种类为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寄主,有害于人的健康;有的种类危害农作物和经济林木;有的种类给船舶码头造成损害,影响航行,堵塞管道。

    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大的类群,现存种类约100多万种,占动物界150万种的80%以上。主要特征有:身体左右对称,分节,具明显异律分节现象,一般可分为头、胸、腹三部,或再愈合成头部、躯干部,或头胸部、腹部。原始种类每一体节有一对双肢型分节附肢,高等种类腹部附肢多退化。具几丁质外骨骼和独立的肌肉束;为混合体腔,腔内充满血液;消化道具由附肢特化成的口器;有呼吸器官如鳃、气管、肺;具开放式循环系统;水生种类以后肾排泄,陆生种类以马氏管排泄;具链状神经系统感官发达;以有性生殖为主,有些种类可孤雌生殖,但不进行封锁性生殖。直接发育或有复杂的变态;生活环境极其广泛,海水、淡水、土壤、空气,以及动植物体内都有其分布。

    节肢动物包括哪些动物

    节肢动物包括甲壳纲(如虾、蟹)、三叶虫纲、肢口纲(如鲎)、蛛形纲(如蜘蛛、蜱、螨)、原气管纲(如栉蚕)、多足纲(如马陆、蜈蚣)和昆虫纲等。

    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是人和动物的食品。有些种类的分泌物是工业、医药的重要原料。昆虫传粉可促进农业、林业增产。肉食性节肢动物是农林害虫的天敌。许多植食性昆虫危害农林业的发展。有些节肢动物直接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

    棘皮动物

    棘皮动物是无脊索的后口动物,现存种类约6000种,已记录的化石种类约2万种。主要特征是:身体为辐射对称,但在幼虫期为两侧对称;内骨骼由中胚层形成,起支持身体作用,也形成棘刺伸向体表,和原口动物由外胚层形成的外骨骼不同;有由体腔形成的水管系统,它有运动、呼吸、排泄、感觉等多种功能。棘皮动物全为海生。部分种类可食用(海澄),有的可入药,有的可做肥料,有些种类是海产养殖业的敌害。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现存种类7万多种。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差异非常显着。但具有下列共同的特征:(1)胚胎期或成体具有脊索作为支持身体的纵轴,有的低等种类脊索终生存在,许多高等种类仅胚胎时期出现,成体时即由分节的脊柱所代替;(2)具有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的中枢神经呈管状,位于脊索的背面,故名背神经管;(3)咽部具有鳃裂;(4)低等种类成体的鳃裂,直接或间接同外界相通,当水流通过时,即在此进行气体交换,是重要的呼吸器官;(5)高等种类鳃裂仅在胚胎时期出现,成体时消失,或转变为其他结构。

    脊索动物门的亚门

    脊索动物门除上述三大特征外,尚有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尾在肛门的后方,骨骼均由中胚层形成等特征。脊索动物门分为三个亚门,即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尾索动物门至今尚无可靠的化石被发现。近来有些学者将棘皮动物门中已绝灭的海桩纲独立为尾索动物亚门,并认为它与脊索动物门中其他几个亚门的祖先有关。

    脊椎动物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又称有头类,脊索动物门的一亚门。具有明显的头、脑及与其相连的感觉器官。本亚门是脊索动物门中数量最多、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的类群。尽管各自有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机能结构,但都具有下列共同特征:神经和感官发达,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分化为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等五部分,与脑相连的眼、耳、鼻等均发达;脊柱代替脊索成为身体的中轴,脊柱由若干脊椎骨连接形成,故名脊椎动物;除鱼类用鳃呼吸外均为肺呼吸,同时出现双循环;除圆口类外均有成对附肢作为运动器官。现生脊椎动物亚门包括,无颌纲(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已绝灭的有盾皮纲和棘鱼纲。

    尾索动物亚门

    尾索动物亚门又称被囊动物,脊索动物门的一亚门。体壁能分泌一种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素,形成被囊,将动物包裹在内,这是极为罕见的。尾索动物以单体或群体生活,海栖。大多数种类幼体期营自由生活,具有长尾,善于游泳,尾内有脊索和神经管,故名。经过变态发育,尾消失,成体营固着生活。本亚门有2000多种。

    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以外所有动物的总称。主要特点是:身体中轴无脊椎骨所组成的脊椎,神经管在身体的腹面,心脏在身体的背面。主要包括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其种类数占动物总种类数的95%。它们是动物的原始形式。动物界中除原生动物界和脊椎动物亚门以外全部门类的通称。正如BBC主持人大卫·阿登堡爵士所言:“如果一夜之间所有的脊椎动物从地球上消失了,世界仍会安然无恙,但如果消失的是无脊椎动物,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特征

    无脊椎动物多数体小,但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大王乌贼属的动物体长可达18米,腕长11米,体重约30吨。无脊椎动物多数水生,大部分海产,如有孔虫、放射虫、钵水母、珊瑚虫、乌贼及棘皮动物等,部分种类生活于淡水,如水螅、一些螺类、蚌类及淡水虾蟹等。蜗牛、鼠妇等则生活于潮湿的陆地。而蜘蛛、多足类、昆虫则绝大多数是陆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大多自由生活。在水生的种类中,体小的营浮游生活;身体具外壳的或在水底爬行(如虾、蟹),或埋栖于水底泥沙中(如沙蚕蛤类),或固着在水中外物上(如藤壶、牡蛎等)。无脊椎动物也有不少寄生的种类,寄生于其他动物、植物体表或体内(如寄生原虫、吸虫、绦虫、棘头虫等)。有些种类如蚓蛔虫和猪蛔虫等可给人类带来危害。

    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进化地位最高等的类群,约有4.5万种,分属于6个纲: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主要特点有:出现明显的头。头部有许多重要感官。神经管前端分化成脑,并通过神经与感官相连;神经管后端分化成脊髓;绝大多数种类中,脊索只见于胚胎发育早期,而后为分节的脊柱取代;脊柱和头骨保护中枢神经,脊柱和其他骨骼是身体的支架,并有保护体内器官的作用;原生水生种类用鳃呼吸,次生水生种类和陆生种类,在胚胎期出现鳃裂,成体用肺呼吸;除圆口类外,均有上、下颌。以下颌上举使口合闭,为脊椎动物特有;具有完善的循环系统。高等种类的心脏内,动脉血和静脉血能分开,机体代谢旺盛,体温恒定;肺代替了肾管,使排泄功能提高;除圆口类外,都用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

    腕足动物门

    腕足动物门是动物界的一门,通常分为无绞纲和有绞纲等两纲。单体,直接或以长柄固着生活于浅海底。化石种类很多,已被描述过的腕足类(包括化石种和现生种)约3万种,其中现存者约300种。体外具2个壳片,背壳小腹壳大,也由两片外套膜分泌形成,很像瓣鳃纲动物,但瓣鳃类左右壳是对称的,每壳的前后通常不对称,而腕足动物的背腹壳并不对称,而每瓣壳则是左右对称的,以总担(又称纤毛环)拨动水流获取食物,总担占有大部分套膜腔,内脏在其后部。无明显头部。真体腔发达,心脏在背面,循环系统为开管式。肾管1对或2对,兼有生殖导管的功能。神经系统集中于食道周围,包括1个小的肠上神经节及1个大的肠下神经节,发出分支的神经。有发达的肌肉控制壳片和柄的活动。

    腕足动物的延续

    腕足动物自寒武纪开始出现,晚古生代达到全盛,中生代大量减少,仅有少数种类延续至现代。中国的腕足动物化石分布广泛,数量丰富,其中不少属种分布广、演化快,因而成为进行古生代地层划分和对比的重要标准化石。

    扁盘动物门

    扁盘动物门是动物界的一门,仅有丝盘虫一种。体扁平,腹面略凸出,直径一般不超过4毫米,无口和其他器官。体表为一层具鞭毛的上皮细胞,内部充满实质组织,其中含许多变形细胞。通过上皮细胞吞噬微小有机颗粒或行体外消化。运动方式同变形虫,亦可借纤毛摆动爬行。无性生殖为分裂、出芽。西德学者K.G.Greu发现了丝盘虫的有性生殖并观察到受精卵的发育,否定了它是腔肠动物的一种畸形幼虫的看法而建立扁盘动物门。但由于此类动物仅发现1种,作为门的阶元,尚未得到普遍承认。

    动鞭纲

    动鞭纲是原生动物门肉足鞭毛亚门的一纲。有鞭毛1~2根,多的达8根以上。身体的结构变化很大,有些类群则很复杂,但均不含色素体,全为动物性营养或腐生性营养。不少种类寄生于人、畜,能致严重疾病或死亡,如原鞭目的锥体虫及利什曼原虫;多鞭目的阴道毛滴虫等。也有的生活在白蚁或蜚蠊的消化道内形成共生关系,如铃形披发虫。

    涡虫纲

    涡虫纲是扁形动物门的一纲。大多数营自由生活,生存于淡水、海水及潮湿土壤。体表有纤毛,可以爬动。上皮细胞间有杆状体,遇刺激时排出体外,弥散出有毒的黏液供捕食、防御用。消化系统通常发达,肠道为直管、分支或仅为一团内胚层细胞。神经系统一般为梯形神经系统,但最原始的一些无肠类涡虫中仍具有类似腔肠动物的网状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多集中前端,包括眼及具化学感觉功能的耳突,低等类群中还有平衡囊。涡虫纲大多雌雄同体、异体交配。有些种类可以横分裂繁殖,再生能力强。

    吸虫纲

    吸虫纲是扁形动物门的一纲。绝大多数成虫寄生于脊椎动物体内、外。它们的形态构造和生理功能都适应于寄生生活。成虫体扁似叶或背面隆起,体表无纤毛而有一层含脂蛋白成分的表皮,体壁无杆状体。许多种类在体前部有2个吸盘,具吸附寄主的功能,口位于前端的吸盘中。消化系统常为2条分支的纵行盲管。感觉器官退化。体内寄生的种类行厌氧呼吸。生殖器官发达,常为雌雄同体,自体或异体受精。体外寄生者生活史简单,不需中间寄主,如为害淡水鱼的三代虫、指环虫。体内寄生的种类生活史复杂,常需2个或2个以上寄主,如寄生在羊、马、牛等肝及胆管内的肝片吸虫,人和猪小肠内的姜片虫,寄生于人或其他哺乳动物门静脉或肠系膜静脉的血吸虫等,均能造成严重危害。

    单板纲

    单板纲是海生无脊椎动物,属软体动物中较原始的一纲。具钙质单壳,壳呈帽状、笠状、匙状或低锥状、平旋状,两侧对称。壳口近圆形或近椭圆形。壳顶钝或夹,常向前方做不同程度的弯曲。壳内具多对肌痕,壳表饰以同心状纹饰或小瘤粒。寒武纪至现代化石较少。

    瓣鳃纲

    瓣鳃纲是软体动物门的一纲,又称双壳纲、斧足纲,淡水、海水中均有分布。已知约3万种。两侧对称,通常左右侧具两瓣外壳和套膜,足斧状,适于在泥沙中掘行。外套膜的边缘常在体后端愈合为出水管和入水管,供水流出入。套膜腔广阔,除容纳内脏团和足外,还有4片颇大的鳃。头部退化,口内无齿舌。鳃上有纤毛挥动能造成水流,而且可帮助收集食物。排泄器官为1对稍复杂的肾。心脏常有直肠穿过,有的种类心在直肠之下。雌雄异体。海产种类经过担轮幼虫及面盘幼虫发育为成体。淡水产的蚌类常经过瓣钩幼虫发育为成体。

    瓣鳃纲动物的食用价值

    瓣鳃纲动物全部生活在水中,极少数为寄生(如内寄蛤、恋蛤等)。约有2万种,分布很广。一般运动缓慢,有的潜居泥沙中,有的固着生活,也有的凿石或凿木而栖,少数营寄生生活。多数可食用,如蚶、牡蛎、青蛤、河蚬、蛤仔等;有的只食其闭壳肌,如扇贝的闭壳肌干制品称干贝,江瑶的闭壳肌称江瑶柱。不少种类的壳可入药,有的可育珠,如淡水产的三角帆蚌、海产的珍珠贝等。有的为工业品原料,有的可做肥料、烧石灰等。但船蛆凿食浸在海中的木材,为害船只。凿穴蛤对海港的石灰质建筑危害甚大。

    昆虫纲

    昆虫纲是节肢动物门的一纲,是动物界种类最多的类群,主要生活于陆地,分布极广泛。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头部有1对复眼、1对触角及由3对附肢形成的口器。多种类型的口器,可适应不同的取食方式。胸部又分前胸、中胸和后胸,各着生1对足,大多数昆虫在胸部背面还有2对或1对翅。腹部通常为10~11节,较高等的昆虫中,体节数因愈合而减少。循环系统为开管式,体腔又称血腔,内脏浸浴在血液中。呼吸作用通过气管系统进行。主要的排泄器官为马氏管,呈细丝状,数目多少不等,一端为盲端,另一端开口入中肠与后肠交界处。脑的构造复杂,神经节有愈合集中现象,感觉器官很发达,有相当复杂的行为活动。雌雄异体,繁殖方式多样。发育史中,有多种类型的变态。

    昆虫的种类和分布

    世界上的昆虫约有100万种,约占动物界种数的80%,每年还陆续发现0.5~1万新种。中国约12~15万种。昆虫习性歧异,分布范围很广,除海洋的水域之中以外,凡有植物生长的地域都有昆虫。昆虫大多具有强大的飞翔能力,其微小的身躯又易随气流传播,所以从赤道到两极都有它们的踪迹。

    昆虫的益处与害处

    一方面昆虫在农业、林业、牧业、仓储物资、建筑材料等方面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某些昆虫也能传播人、畜疾病。另一方面,某些昆虫产品可以利用,如蚕丝、蜂蜜、蜂蜡、紫胶、白蜡等;某些昆虫传播花粉,可使植物增产;食虫性和寄生性昆虫可用以防治害虫;某些水栖昆虫是鱼类食饵,也可用做环境污染的指标;某些昆虫可做食品或禽畜饲料;少数药用昆虫可以治疗疾病。

    无颌纲

    无颌纲是脊椎动物亚门中最低等的一纲。外形似鱼,但无上、下颌,口孔漏斗状,滤食水体中有机碎屑或以口孔内的角质齿啮食。没有骨质的中轴骨,亦无真正的偶鳍。多数体外被以骨质甲片。始见于奥陶纪,繁盛于志留纪、泥盆纪。可分为单鼻孔亚纲、双鼻孔亚纲及圆口亚纲。单鼻孔亚纲包括头甲目及缺甲目,以在单块骨片构成的头甲背面两眼之间有一个鼻孔为其特点;双鼻孔亚纲包括鳍甲目及盾鳞目,其多块骨片组成的头甲背面具一对鼻孔;这两个亚纲泥盆纪末即绝灭,为研究志留纪及泥盆纪地层的重要化石之一。圆口亚纲为延续至现代的少数营寄生生活的代表,因具单一鼻孔,曾列为单鼻孔亚纲的一个目,但现多趋向于建立为独立的亚纲。

    喙壳纲

    喙壳纲是一类已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成年贝壳似双壳类,在壳体发育的最初阶段只有一个“生长原点”,因而两瓣壳不像双壳类由两个胚壳形成,而是由一个胚壳自两侧边生长、折转而成,因此无背部接合线,是一类具“假双壳”的单壳软体动物。壳表光滑无饰或具放射状或同心状纹饰。无韧带和铰合构造,具不同于双壳类的肌肉系统。自寒武纪开始出现,此时壳体都较小,前、后及腹部都张开,壳表无壳饰,到奥陶纪,喙壳类得到极大发展,放射状壳饰发育,壳形多样。志留纪后逐渐衰落,到二叠纪末灭绝。

    鱼类

    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鱼类是终生水栖的脊椎动物。鱼类的主要特征是:(1)体外大都被鳞片;(2)用鳃呼吸;(3)有奇鳍和偶鳍,鳍是运动器官;(4)心脏-心耳-心室,单循环;(5)只有内耳,有3个半规管;(6)体温不恒定。

    鱼类的呼吸

    在脊椎动物中,只有鱼类和圆口纲是终生用鳃呼吸的水生动物,鱼类除用鳃呼吸外,还有辅助呼吸的器官,如泥鳅等利用肠吞入气体行肠呼吸;弹涂鱼、鲇鱼等能进行皮肤呼吸;黄鳝等能利用口腔呼吸;乌鱼、胡子鲇等能进行褶鳃呼吸;肺鱼等用鳔呼吸。

    软骨鱼和硬骨鱼

    现存鱼类可分为软骨鱼和硬骨鱼两大类。软骨鱼有一副完全由软骨组成的骨架,并由钙加固。这类鱼主要是鲨鱼和鳐目鱼。硬骨鱼有一副骨骼。这类鱼中有原生的硬骨鱼,骨骼中只有一部分是硬骨。海鳝、鳎和刺盖鱼为硬骨鱼的代表,它们虽然外形各异,但都有极对称的尾鳍,并覆盖着细小的鳞片(只有少数例外,包括鳗鲡和一些鲤鱼)。硬骨鱼分为几类。鳗鲡类是一些幼体看上去与成体差异很大的鱼。鲱鱼类是一些过着群居生活的鱼。鲤鱼类包含几乎所有的淡水鱼。河鲈和金枪鱼类是尾鳍有坚硬的辐条支撑的鱼类。它们被称为“刺鳍类”,构成硬骨鱼类中最大的类群。

    鱼类与人类的关系

    鱼类除供食用外,还可用做农业、养殖业、医药、工业等多方面的原料,有些鱼类有毒或为凶猛的食肉性鱼,或是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寄主,对人和动物或渔业生产都有危害。

    鱼类的药用价值

    世界上现存的鱼类约2.4万种。在海水里生活者占2/3,其余的生活在淡水中。中国计有2500种,其中可供药用的有百种以上,常见的药用动物有海马、海龙、黄鳝、鲤鱼、鲫鱼、鲟鱼、大黄鱼、鲨鱼等。另外,还常用做医药工业的原料,例如鳕鱼、鲨鱼或鳐的肝是提取鱼肝油(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主要原料。从各种鱼肉里可提取水解蛋白、细胞色素C、卵磷脂、脑磷脂等。河豚的肝脏和卵巢里含有大量的河豚毒素,可以提取出来治疗神经病、痉挛、肿瘤等病症。大型鱼类的胆汁可以提制“胆色素钙盐”,为人工制造牛黄的原料。

    两栖类

    两栖类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约3000种(亚种),我国约有210种,分属于无足目(鱼螈等)、无尾目(青蛙等)和有尾目(蝾螈等)。主要特征:(1)皮肤裸露,富于腺体,有辅助肺呼吸的功能;(2)有五趾型四肢(少数种类无足);(3)心脏为二心房,一心室,有不完全的双循环途径;(4)成体具肺;(5)卵生,体外受精,幼体水生,有鳃和侧线,经变态发育成成体,可水陆两栖;(6)神经调节不完善,体温不恒定。两栖类中绝大多数有益于人,如消灭田间害虫、供人食用、药用、科学实验等。

    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约5700种,我国约有315种。分属于喙头目、龟鳖目、鳄目和有鳞目。主要特征:(1)陆生爬行,少数种类后生入水或穴居;(2)体被表皮形成的鳞片或真皮形成的骨板,缺乏皮肤腺体;(3)四肢强大,趾端具爪,适于爬行;(4)用肺呼吸,后肾排泄尿酸,有肾外排泄器官;(5)心脏二心房一心室,室间具不完全的隔膜。血液循环为不太完全的双循环;(6)雄体有交配器;雌体产生羊膜卵,体内受精、陆地繁殖;(7)体温不恒定。

    爬行动物的起源

    根据经典的观点,爬行类是从距今约3亿年前的石炭纪的迷齿类两栖动物演化来的。到石炭纪末期,地球上的气候曾经发生剧变,部分地区出现了干旱和沙漠,使原来温暖而潮湿的气候变为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冬寒夏暖。植物界也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改变,裸子植物大量出现,致使很多古代两栖类绝灭或再次入水,而具有适应于陆生结构(如角质化发达的皮肤,完善的肺呼吸系统等)以及羊膜卵的古代爬行类则能生存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并将两栖类排挤到次要地位,到中生代几乎遍布全球的各种生态环境,所以常称中生代为爬行动物时代。

    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

    爬行动物是第一批真正摆脱对水的依赖而真正征服陆地的脊椎动物,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陆地生活环境。它们以穴居为主,也有次生水生种类,如龟鳖类、鳄类。由于摆脱了对水的依赖,爬行动物的分布受温度影响较大而受湿度影响较少,现存的爬行动物大多数分布于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北方种类较少。在干旱地区生活的爬行类,耐旱性非常强,它们可以连续数日不喝水,只靠食物和水维持身体所需。它们排出的尿是干硬的尿酸碱,水分则被膀胱、输尿管和大肠大量重吸收,这样就减少了水分的排出。

    爬行动物的繁殖

    爬行动物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关键在于其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由于雄性具有交接器,其精子可直接被送入雌体,进行体内受精。产出的卵具有坚韧且能防止干燥的卵壳;胚胎发育时有胎膜和羊水出现,所以爬行动物都是把卵产到陆地上。龟鳖类虽然长期生活在水中,它们的卵却仍要产到岸边沙滩中。龟鳖类、鳄类都产卵,蜥蜴和蛇类也产卵。在繁殖季节,雄体和雌体都会分泌出有强烈气味的分泌物,以吸引异性。

    爬行动物的活动规律

    爬行类还不能主动控制体温,因为陆地温度变化大,它们会通过调节活动规律来适应温度的变化。气温较低时,它们的活动量会减少,有的种类到冬季会冬眠,以躲避严寒,保持体内的热量。而在酷夏,有的种类也需要蛰眠。有的在炎热的中午会攀上高枝,张嘴歇息,躲避地表的高温;有的则隐藏在岩缝或阴凉处,伏身闭目。有的也会改变活动时间,在晨昏比较凉爽的时候活动。爬行类清晨比较喜欢晒太阳,借以提高体温。高寒环境的种类,身上的黑斑较多,可以吸收辐射热量来维持体温。

    爬行动物的价值

    大多数爬行动物对人类是有益的,其鳞片、骨板可加工成工艺品、药品;皮可制革、肉可食,毒液制药,多数蛇类以鼠为食,蜥蜴、壁虎以昆虫为食,有益于农业生产。毒蛇对人、畜的安全有威胁。

    鸟纲

    鸟纲是脊索动物门的一纲。体表被覆羽毛、前肢成翅膀、恒温、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鸟类与爬行类有许多相似特征,如皮肤干燥缺乏腺体;都具角质鳞,而且羽毛也是角质化产物;都具单个枕髁;都产富卵黄的大型羊膜卵;尿的主要成分是尿酸等。鸟类和哺乳类都是高级脊椎动物,具有许多进步性特征,如高而恒定的体温;心脏二心房二心室,完全双循环,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有复杂的繁殖行为,后代的成活率较高等。鸟类适应飞翔生活,具有许多特化性状,如体被羽毛,体呈流线型;前肢特化为翼;骨骼坚而轻并多有愈合,具有与肺相连的气囊,辅助完成双重呼吸等。鸟类的种数仅次于鱼类,全世界现存鸟类有9012种,中国有1200种。

    鸟纲的分类

    鸟纲可分两个亚纲:(1)古鸟亚纲,只包括始祖鸟一属;(2)今鸟亚纲,今鸟亚纲包括白垩纪到现代的所有化石和现生鸟类。其头部骨骼愈合,颞孔退化。骨盆和荐椎愈合成为整体,胸骨发达,为强大胸肌的支点,前肢骨愈合,长的尾骨退缩。今鸟亚纲再分为:(a)齿颌超目为白垩纪的一些有牙齿的鸟,如黄昏鸟、鱼鸟等。它们颌骨具齿,肋骨无钩状突,胸骨不具龙骨突或龙骨突极弱,掌骨不并合,(b)平胸总目包括鸵鸟等一些善走而不能飞的鸟类,它们翼部退化,胸骨无龙骨突起,故称平胸类,中国北方第四纪土状堆积中多处发现鸵鸟骨骼或鸵鸟蛋化石;(c)企鹅总目;(d)今颌超目或突胸总目为鸟纲中最大的一个超目,共分24目174科,翼部发达,胸骨具龙骨突起,故称突胸类。

    鸟类的羽毛与飞翔

    鸟的前肢覆盖着初级与次级飞羽和覆羽,从而变成飞翔的构造,尾羽能在飞翔中起定向和平衡作用。现代鸟类无牙齿,尾骨退化,无膀胱,可减轻体重;骨腔内充气,头骨、下部脊椎和骨盆愈合,鸟体坚实而轻便,这样可以提高飞行效率。

    鸟类的生存条件

    鸟类具有很多特殊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生活。鸟类的食性可分为食肉、食鱼、食虫和食植物等类型,还有很多居间类型和杂食类型。有些种类的食性因季节变化、食物多寡、栖息地特点以及其他条件而异。

    鸟类的繁殖

    鸟类性成熟期为1~5年。很多鸟类到性成熟期表现为两性异型。繁殖期间绝大多数种类成对活动。有些种类多年结伴。有的种类一雄多雌,少数种类一雌多雄。成对生活的鸟类雌雄共同育雏,一雄多雌的鸟类大都由雌鸟育雏,一雌多雄的鸟类由雄鸟育雏。鸟类在体内受精,卵生,具有营巢、孵卵和育雏等完善的繁殖行为,这样大大提高了子代的成活率。

    鸟类的迁徙

    鸟类在不同季节会更换栖息地区,或是从营巢地移至越冬地,或是从越冬地返回营巢地,这种季节性现象称为迁徙。鸟类因迁徙习性的不同,可分为留鸟、夏候鸟、冬候鸟、旅鸟、迷鸟等几个类型。鸟类的迁徙通常在春秋两季进行。秋季迁徙为离开营巢地区,速度缓慢;春季迁徙由于急于繁殖,速度较快。

    哺乳纲

    哺乳纲又称哺乳动物或兽类,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起源于中生代早期的古爬行动物。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进步性状。主要有:(1)神经和感觉器官高度发达,大脑皮层特别发展,逐步形成高级神经活动中枢,视觉、嗅觉和听觉高度灵敏;(2)代谢水平提高,具备完善有效的消化吸收结构和高效率的呼吸机制,具有完备的双循环,体温恒定;(3)运动能力增强,肢体能将身体举离地面,行动迅速,利于捕食和逃避敌害;(4)生殖方式完善,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出生后用乳汁哺育,提高了亲体对幼体的保护和抚养能力,保证后代健壮,促进社群行为发展。

    哺乳动物的分类

    全世界现存哺乳动物约有4200余种,中国有410余种,分为:(1)始兽亚纲为三叠纪及侏罗纪非常原始的哺乳动物,包括梁齿目和三锥齿兽目,中国云南禄丰三叠纪地层产中国锥齿兽即属此类;(2)原兽亚纲仅包括单孔目,以现生鸭嘴兽类为代表,化石也不多,只见于更新世,均分布于大洋洲;(3)异兽亚纲为哺乳动物早期进化的一个旁支,只包括多瘤齿兽目,生存于侏罗纪至始新世。

    哪些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常见的哺乳动物有:虎、狼、鼠、鹿、貂、猴、貘、树懒、斑马、狗、狐、熊、象、豹子、麝牛、狮子、小熊猫、疣猪、羚羊、驯鹿、考拉、犀牛、猞猁、穿山甲、长颈鹿、熊猫、食蚁兽、猩猩、海牛、水獭、灵猫、海豚、海象、鸭嘴兽、刺猬、北极狐、无尾熊、北极熊、袋鼠、犰狳、河马、海豹、鲸鱼、鼬等等。鸭嘴兽是一种特别的哺乳动物,它不是胎生,而是卵生,但仍划为哺乳动物。而人类是高等哺乳动物。

    板鳃亚纲

    板鳃亚纲为软骨鱼纲中的一个亚纲。体长形,披盾鳞。鳃隔发达,呈板状,故名板鳃鱼类。鳃裂5~7对,各自单独开口于身体表面。背鳍上的硬棘不能自由竖立。上颌骨不与脑颅愈合。体内受精,卵生、卵胎生或胎生。绝大多为海生,个别栖于淡水。含鲨形总目和鳐形总目。鲨形总目鳃裂侧位,胸鳍游离,舌颌软骨具有鳃条软骨,肩带背侧左右分离,不与脊柱相连。鳐形总目鳃裂腹位,胸鳍前缘与头侧愈合,无臀鳍,舌颌骨无鳃条软骨,肩带背侧左右相连或连于脊柱。

    盾皮鱼纲

    盾皮鱼纲现已灭绝,是一种原始有颌鱼类,已具有上、下颌及较发达的偶鳍,但头部及身体前部被覆盖骨板,后部裸露或被鳞。生活于淡水或海水,始见于志留纪晚期,泥盆纪最盛,分布广泛,化石很多,可再分为九目。重要类别有扁平鱼目、胴甲目及节颈目。

    迷齿亚纲

    迷齿亚纲是两栖纲的一亚纲,因其牙齿和总鳍鱼类相似,齿冠的珐琅质褶皱在横切面呈迷路构造而得名。头部低平,覆有坚硬的骨甲,故又名坚头类。最早的化石代表为产于格陵兰上泥盆纪的鱼石螈。已经出现了四肢,但仍具有与总鳍鱼相似的一些特征,如鳃盖骨系统和尾鳍等,是介于总鳍鱼类和两栖类之间的过渡类型。两栖类起源于总鳍鱼类。泥盆纪陆地面积扩大,气候干旱,生活于水中的许多鱼类遭到灭亡,而某些总鳍鱼类因具有内鼻孔,有能进行呼吸的肺及强大的偶鳍,适应了环境的改变,上到陆地生活,演变而成两栖类。原始两栖类的出现代表了脊椎动物趋向陆地生活的开端,并进一步进化为较高等的爬行动物。迷齿类动物最早出现于泥盆纪晚期,石炭纪及二叠纪大量繁衍,三叠纪逐渐衰亡。中国的山西、新疆三叠纪均发现迷齿类动物散碎骨片化石。

    无颌类

    无颌类与有颌类相对,为一群鱼形、无颌的原始脊椎动物,现存的种类较少,只有圆口类,栖息于海水或淡水中,约50种。主要特征:(1)口无上、下颌,呈漏斗状,为吸盘式结构;(2)具角质牙;(3)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部背中线上;(4)鳃呈囊状;(5)无胸鳍和腹鳍,是脊椎动物中唯一无附肢的动物;(6)体表无鳞,骨为软骨,脊椎不发达;(7)内耳只有一或两个半规管,心脏-心耳-心室;(8)有许多种类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

    缨尾目的分类

    缨尾目是昆虫纲的一目,已知约550种。是中小型昆虫,多在树叶、石块、青苔下等潮湿场所生活,取食菌类和苔藓植物。体表常被鳞和毛。触角长,丝状,复眼及单眼有或无,口器外露,咀嚼式。无翅。腹部11节,有1对分节的长尾须和1条中尾丝。第2~8腹节的腹面具腹刺多对。缨尾目常见的有2科:石蛃科,体向背面拱弯,眼大,相互接触,下颚须7节;衣鱼科,体扁平,眼小,相互分离,小颚须5~6节。

    缨尾目动物的生存环境

    常见的缨尾目动物,大多栖息在山地岩礁、森林、草地中的树皮、枯木、树洞、苔藓以及砖石下面、瓦砾堆中或土壤中,也有些种类栖息于白蚁巢中,体色与栖息环境相似,活泼、善跳,受惊后常跳跃,主要以藻类、地衣、苔藓、植物碎屑等为食。还有的生活于室内故旧书籍、衣物、丝绢品之间,或在厨房附近,夜间活动,以纸张、书籍、衣物、淀粉物质等为食。有的还传播细菌。

    革翅目

    革翅目又称蠼螋,昆虫纲的一目,已知1200余种,中国记录70余种。中小型昆虫,多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常为夜行性,白天藏于土壤中、树皮下或杂草下,杂食性。体黄褐至黑褐。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通常有发达的复眼,缺单眼。多数种类具翅2对,前翅革质,无翅脉,很短且后端平截,两翅沿背中线相遇,后翅呈褶扇状藏于前翅下。胸足蹦节3节,腹部11节,尾须坚硬呈铗状,用以防御、捕食和协助交配,雄性尾铗大而弯,雌性的短而直。发育为渐变态。雌虫产卵于土中,有护卵育幼习性。白角蠼螋为害贮粮及贮藏果品。有时在肥料堆可见日本蠼螋。

    脉翅目

    脉翅目昆虫包括草蛉、蚁蛉、螳蛉、粉蛉、水蛉等,成虫和幼虫大多陆生,均为捕食性,捕食蚜虫、蚂蚁、叶螨、蚧壳虫等软体昆虫及各种虫卵,对于控制昆虫种群、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来,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都已将脉翅目昆虫成功地应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全世界已知约4000种,可分为3亚目6总科20科。

    原尾目

    原尾目又称螈,昆虫纲的一目。体长0.5~2.5毫米,表皮柔软无色,在潮湿的土壤中、石下或树皮下生活,多以真菌菌丝为食,已知200余种。头部无触角和眼,行动缓慢,行走时以第1对足举在头部前上方,状似触角。口器为内藏的钻刺型。胸部无翅。腹部12节,第1至第3节各有1对退化的腹足。初孵若虫腹部有9节,每蜕皮1次,在最后两节之间增生1节。常见的如华山曙螈。本目昆虫无经济意义,在探讨昆虫的进化方面有重要性。

    双尾目

    双尾目又称双尾虫,昆虫纲的一目,已知约600种,温带及热带种类较多。在土壤内、洞穴中或枯枝落叶下等潮湿之处,以腐败有机物为食,极怕光,行动活泼。体长一般在20毫米以下,头部前口式,口器为内藏的咀嚼型。触角1对,丝状。无眼。胸部3对足,无翅。腹部11节,前7节腹面具成对的刺突。腹部末端有尾铗或分节的尾须。

    节颈目

    节颈目为盾皮鱼纲的一目。头部与身体前部均覆盖有板状骨甲,头甲与体甲以关节相连,上颌和头可以活动,下颌不能活动,故名节颈鱼。身体较宽大,口及眼均大。胸鳍或为不能活动的棘状,如有腹鳍,一般也较小。生活于淡水或海水,出现于晚志留世,泥盆纪末即灭绝。恐鱼为其代表。中国节颈目化石有发现于四川中泥盆世地层的江油鱼、贵州下泥盆世地层的贵州鱼等。

    正形贝目

    正形贝目是一类已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属腕足动物门具铰纲一目。壳体圆或半椭圆,双凸、平凸或颠倒型。铰合线直长。铰合面发育,三角孔洞开,少数具假窗板。具腕基及铰板,有时有齿板或匙形台。主突起显着,多简单,偶有分叉或缺尖。肌痕发育。无疹或具疹,偶为假疹。壳面多具放射饰。自寒武纪出现至二叠纪灭绝。

    变形虫

    变形虫又名阿米巴虫,根足纲变形虫目原生动物之通称。体无厚的表膜或壳,细胞质常分化为外质和内质。外质透明,韧性较强,内质多颗粒,含1至多个细胞核、食物泡、消化后的食物颗粒等。淡水生活的种类至少有1个伸缩泡。伪足呈叶状。无性繁殖为二分裂或复分裂,包囊现象普遍。

    变形虫的生存环境

    变形虫生活于淡水、海水、潮湿土壤和覆盖有腐败落叶的地面。大变形虫直径可达600微米,生活于淡水的缓流或静止的池沼,常在浮叶下面,以细菌、藻类及其他原生动物为食。

    “永生”的变形虫

    变形虫的身体只有孤零零的一个细胞,细胞由薄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没有心肝脾肺肾。但动物的一切生理机能,如运动、消化、呼吸、排泄等,都可以由这唯一的细胞承担。变形虫通常在污水、池塘或湿土中生活,当它捕食、运动和抗敌时,细胞质便伸出去,形成“伪足”。这个伪足可以从身体的任何一部位延伸出来,而且各条伪足经常在伸缩着,因此它的形态也就经常变换,不能定形。自古以来,各种动物死了之后,都留下自己的尸体,然而变形虫却死不留尸!原来,当变形虫长大之后,就开始繁殖,由一个分裂而变成两个。这样,老的变形虫就消失了。难怪科学家称变形虫为“永远不死”的动物,或者称之为“永生的虫”。

    不可小看的变形虫

    变形虫是一种极小的原生动物,全身直径通常只有0.01厘米,最大的变形虫直径也只有0.4毫米,用肉眼看,不过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小白点。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变形虫这一家族有不少种类。例如在海水中生活的有孔虫、夜光虫、放射虫,在淡水中生活的太阳虫、变形虫,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寄生的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痢疾内变形虫寄生在人的大肠里,能溶解肠壁上的细胞,引起“阿米巴痢疾”,危害人体健康,所以不能小看它。

    痢疾内变形虫

    痢疾内变形虫又称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于人肠道,溶解肠壁组织为营养而使人得痢疾。生活史分两个阶段,滋养体为摄取营养阶段,亦能繁殖,大滋养体运动活泼,能溶解肠壁组织,小滋养体活动缓慢,不致病;包囊是感染阶段,不摄食,囊内有4个核,通过沾染有病原的食物、饮水而传播。

    海豆芽

    海豆芽属无绞纲海豆芽科的一种腕足动物。形似黄豆芽,以长约7~10厘米的柱状肉质柄部固着于海边的泥沙中,柄可随潮水涨落而伸缩。柄的上方为背腹扁平的身体,外有两片表面光滑的几丁质壳片,壳为外套膜分泌而成,绿色,上有明显的生长线。背壳较短,基部圆形,腹壳则较尖,外套膜的边缘有刚毛,可激动水流获得新鲜海水及食物微粒。雌雄异体。发育过的幼虫类似担轮幼虫。海豆芽在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即已出现,为着名的活化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