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官员谈讲话与演讲艺术-讲话艺术凸显领导者的语言智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讲话艺术凸显领导者的语言智慧

    讲话艺术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相件而生,共同发展,逐步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颗耀眼明殊。

    领导者需要经常出席会议和参加各种话动,并需要在会议和话动中发表讲话,在这个时候,高趋的讲话水平,对做好领导工作,提高领导形象和领导魅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说不通晓讲话艺术的领导者就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

    ###一、讲话艺术:领导者综合素质的直接体现

    1.讲话是一门充满着智慧和魅力的艺术

    讲话是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都离不开讲话。

    讲话艺术,通俗地说就是讲话的技巧。讲话要想吸引人、打动人、说服人,就必须讲究技巧。没有一定的讲话技巧,漫无目的、信口开河、词不达意地讲话,不但不会有吸引力,而且反而会让听众厌烦,这样的讲话是难以达到目的的。

    讲话艺术是一个人思想理论修养、知识储备、遣词造句能力和表达技巧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领导者讲话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

    如同相声、小品、音乐、舞蹈是一门艺术一样,讲话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高超的、综合性的语言艺术。

    讲话艺术是领导者不可缺少的一种才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掌握了高超的讲话艺术,领导者就拿到了获得政绩、走向成功的护照。

    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全身上下都透着魅力之光,他的讲话同样也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周恩来总理桌上放着一支美国派克钢笔。他以带有几分讽刺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国钢笔呢?”周总理听了,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

    那位美国记者听了,如鲠在喉,无言以对。

    周恩来总理镇定、从容的回答,绵里藏针,柔中见刚,体现出了他超凡的智慧。

    一次周恩来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我国建设成就。刚讲完,一个西方记者就结结巴巴地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面对这样的提问,任何人都是无法回答的。因为说了实话,就泄露了国家的机密。

    然而周恩来却立即作了回答,他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吗?有18元8角8分。”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他又解释道:“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巧妙的回答,既避免了泄露国家机密,又让提问者有所“收获”。这就是语言大师的魅力。

    又有一次,周恩来接见美国记者,对方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呢?”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语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

    一番机智的语言充分展示着周恩来的智慧,寥寥数语,就使对方哑口无言。

    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周恩来设宴招待外宾,正当宾主围着工艺品般的佳肴赞不绝口时,突然,用笋片刻成的一个中国民族图案,在汤里一翻身变成了“卍”,来宾大吃一惊,面面相觑,这时,周恩来神态自若,随即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标志,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一种图案叫‘万’字,象征福寿绵长的意思,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转而,他又爽朗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关系嘛,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顿时,宾主哈哈大笑,不一会儿就把这道菜吃个精光。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到,周恩来的讲话艺术多么的高超,多么的富有智慧。

    周恩来的超凡智慧与语言艺术融为一体。在纷繁复杂的国际交往中,他不仅以机敏的语言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而且也以风趣和幽默制造了一个和谐、融洽的气氛。

    2.“言可以兴邦,亦可以丧国”

    讲话作为一门艺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仅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语言艺术大家,而且还有着许许多多的有关语言艺术的精辟论述。

    公元前11世纪以前的殷商时代,我国就有了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的先例。演讲者是商代奴隶制王朝第19任国王盘庚,其演讲稿就是现存的《商书?盘庚篇》,内容是动员臣民迁都。演讲稿长达1285字,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篇演讲稿,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完整。另外,《尚书》中的《汤誓》、《秦誓》等篇,也都是出色的演讲稿。

    春秋战国时期,在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当时的优秀思想家孔子、孟子、苟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对讲话艺术都有独到的见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讲话艺术作了精辟的论述。

    孔子堪称语言大师,晚年他与弟子一道周游列国,到处游说。他认为“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掌握讲话的艺术乃是进德、修业、治国的大事。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雄辩家,他主张论辩时要重视语言的运用,注意把握思想内容与语言艺术运用之间的关系,要“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要“言近而旨远”。

    苟子在《苟子?非相篇》里对讲话的原则、态度和方法都有过全面的论述。他认为讲话和演讲,要有严肃郑重、正直真诚的态度,坚强的信心,运用比喻、分析、比较的方法,重视、珍惜、尊重自己所宣讲的东西,热情和善地宣传自己主张的内容,以使别人接受。他还提出了“君子必辩”的著名观点。

    墨子和韩非子主张实用而反对文采。墨子“三表法”中,一是说要言必有据;二是说要重视实践经验,也就是说,写也好说也好,其最终目的是落实到用上。他高度重视论辩中的逻辑艺术,认为说话必须讲究逻辑,逻辑是论辩的基础,逻辑论证方法也是一种论辩术。

    老子和庄子提出了“美言不信”的观点。即“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他们认为“美言”都是不真实的,真实的言辞是不需讲究修辞的,甚至“不言”的境界才是完美的。

    这一时期,讲话艺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国君主争相养士,一时间“辩士”兴起。这些“辩士”都是极有才华的演说家、外交家,他们审时度势,能言善辩,出口成章,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天下,谋取富贵。众所周知的卫鞅、苏秦和张仪就是其中的代表。“士”

    阶层的活跃,对讲话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到了西汉时期,学者刘向撰写了一本名叫《说苑》的书,其中专辟《善说》一章,辑录先秦至汉代善说史实凡28则。该书从各个角度总结了善说的经验,善说的技巧,对说话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文心雕龙》一书中,《丽辞》、《比兴》等篇,系统广泛地研究了语言修辞问题,有不少独到而精辟的论述,堪称我国第一部伟大的修辞理论专著。

    新文化运动时期,演说活动达到了高潮,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其时,反对封建传统思想,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是当时演讲的主旋律。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演讲活动达到了空前的高潮,到处可见演讲者的身影和听讲的人群。一些大中学校也增设了演讲训练课程。

    这一时期,一大批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纷纷登台演讲,宣传革命道理,传播马克思主义。孙中山、秋瑾、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都是当时著名的演讲家。孙中山的演讲,简明通俗,观点突出,旗帜鲜明,富有鼓动性和号召力。他特别注重讲话艺术,他说:“身登演讲台,其所具风度姿态,既须使全场有肃穆起敬之心,开口演讲、举动格适,又需使听众有安静祥和之气,最忌轻佻作态,处处出于自然。”陈独秀宣传激进民主主义思想,在当时享有盛誉。鲁迅的演讲,内容丰富,技巧高明,体现出了入情入理、英勇善战的风貌。秋瑾的《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被誉为中国妇女的解放宣言。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说》、李大钊《庶民的胜利》、鲁迅《未有天才之前》等著名演说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毛泽东、周恩来、闻一多、陈毅等,都是中国现代史上讲话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他们高超的讲话艺术饮誉中外。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讲话艺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更多的人们所重视。

    3.    “一支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毛瑟枪”

    在我国古代春秋时期,有一个《晏子使楚》的故事,从这一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口才的巨大力量。

    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臣,出使楚国。晏子个子矮小,楚王见其其貌不扬,存心取笑侮辱他,命人在大门的旁边开了一个小门引进晏子。晏子说:

    “出使到狗国,才从狗门进;我出使来到楚国,不应当从这小门进。”楚王只得让他从大门进入。楚王说:“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回答说:“临淄城有七千五百多家,人人伸开衣袖就成了阴凉棚,每人挥一把汗,全城就像下雨一样,人人肩并肩,脚挨脚,怎么说没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为什么派你出使到楚国呢?”晏子回答说:    “齐国任命使臣,各类人都有应去的主儿,那些有贤德有才能的被派遣到有贤德有才能的国君那里做使臣,无才德的被派遣到无才德的国君那里做使臣。我是最没有才德的,所以只能出使楚国了。”楚王又命人拉过一个小偷,说这是齐国人。晏子说:“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因为水土不同。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分守己,到了楚国却偷盗,不是说明你们楚国有问题吗?”

    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楚王再也不敢小瞧晏子了。

    晏子在受到楚国的侮辱时,从容不迫,凭借卓越的智慧,雄辩的口才,对楚王进行了有力的反击,既维护了自身的形象和尊严,又保全了国家的利益。

    近百年来,西方国家先后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演讲家,如马丁?路德?金、丘吉尔、安东尼、罗斯福、林肯、列宁、甘地、玛格丽特?撒切尔等等。在演讲家行列中,美国人最为突出。仅美国历届总统中擅长演说的就不乏其人,他们的竞选演讲、就职演说、电视讲话、记者招待会等,有很多成为美国历史上不朽的演讲。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的就职演说只有135个字,成为美国之最;肯尼迪的就职演说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精彩的总统就职演说,有很多名言警句常被后人引用:罗斯福、林肯的讲话艺术也是被后人所公认的。

    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是一位世界公认的杰出政治家和演说家。她才思敏捷,风度优美,讲话艺术高超,不论是在法庭辩护、议会辩论,还是在公开讲话、记者招待会等多种场合,都能神情自如,对答如流,引经据典,精确地掌握数据,成为世界风云人物。

    撒切尔夫人连任三届英国首相,表现出非凡的气度和雄辩的才能,成为世界知名的独领风骚的领袖人物之一,树立了“铁娘子”的形象,这与她的仪表风度有关,更与她“充满自信”、“滔滔不绝”的辩才分不开。在大选之前,她到全国各地周游演说,通过电视演说、电台讲话,充分发挥其雄辩的口才,改变了人们对她不利的看法,终于赢得了大选的胜利。进入唐宁街10号,登上首相宝座后,又凭借精湛的演讲艺术,震惊了世界,开创了撒切尔夫人时代。

    法国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拿破仑曾说过,“一支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毛瑟枪”。可见,善于讲话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

    4.讲话艺术,绝非可有可无的雕虫小技

    语言是人的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处于组织指挥位置的领导者,其主要的工作方式和手段是运用语言。

    领导者在领导工作中,无论是在大会上作报告,还是具体安排部署工作;无论是对外交往,还是对内协调;无论是对上汇报工作,还是对下宣传指导等,一切具体工作最终都是通过讲话去完成的。对一个领导者来说,讲话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领导工作的成效,关系到领导者的形象。因而,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至关重要。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问我国期间,我国许多领导人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周恩来总理具有“无与伦比的品格”,说话彬彬有礼,“我很感兴趣”;而江青“说话带刺,咄咄逼人,令人很不愉快”。

    领导者的讲话水平不仅代表着领导者个人的形象,也代表着领导者所在组织或单位的形象,甚至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形象。

    讲话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领导工作的成效和领导者的威信。

    1998年3月,刚刚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记者招待会上郑重承诺:“人民币不贬值。”

    就这么一句话,就对深受金融风暴困扰,一直动荡不安的亚洲经济形势起了很大的稳定作用。

    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上级、下级、同事是否鼎力支持他的工作至关重要。只有他们的支持、配合,领导者才能实施有效的领导,才能完成工作任务。要取得他们的理解、信任和支持,除了凭自己高尚的人格去赢得人心,按组织原则去凝聚人心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讲话艺术,去同他们互通信息,加强思想交流,密切感情。

    领导者所确定的工作目标,制订的政策措施,提出的各项要求,只有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那么,领导者的工作目标、政策措施、工作要求如何才能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利用高超的讲话艺术,去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否则主张再好,方案再科学,群众不理解、不接受,就变不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讲话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宣传、鼓动的效果。如要组织一次大的活动,打一场大的战役,完成一个大的任务,度过一个艰难危险的阶段时,领导者所特有的能吸引人、打动人、说服教育人的讲话,对于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努力完成预定目标,具有重大的作用。

    可见,作为一名领导者,只有充分认识讲话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工作中,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嘴,努力学习,勇于实践,切实提高讲话水平,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优秀的领导者。

    5.讲话水平直接体现着领导者的魅力

    魅力是一名领导者特有的素质与能力。一名领导者是否拥有魅力,并不在于权力有多大,地位有多高,关键在于能否赢得人心。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指出:“一个成功领导者的魅力,就像磁铁一样,吸引许多优秀的人才。而要赢得魅力,讲话水平则是关键因素。”

    领导者实施领导行为,一靠权力;二靠威信。权力是上级给你的,而威信是人民群众给你的,是自己争取的。领导者的威信越高,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就越大,与群众的心理距离就越近。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讲话艺术对于提高领导者威信、塑造良好形象,无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944年6月5日,在诺曼底登陆的盟军对德作战即将开始。司令官蒙哥马利元帅亲自到登陆部队基地进行战斗动员,他对官兵们说:“你们正在干一件无与伦比的大事业,世界通过你们完全变一番模样,历史将为你们树立一座丰碑,写上你们是人类迄今最优秀的军人!这场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拔河比赛,这些即将开辟第二战场的军人们所负的责任是成功地执行自己的任务,并最后作为一个自豪的人,回到家里,同亲人团聚。”他的话顿时激发了士兵们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士兵们高呼:“元帅的贝雷帽和演讲给了我们扑向死神的力量,”在司令官的鼓舞下,十多万官兵闪电般地冲向德军滩头阵地,取得了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战役的全面胜利。

    我们说讲话水平的高低,体现着领导者魅力的强弱。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

    (1)高水平的讲话体现着领导者胸怀宽广的魅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胸襟有多大,他的事业就有多大。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是世界著名的政治家,为了南非人民的民主自由,为了使南非黑人获得同白人一样的权利,他同种族隔离主义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且历经磨难,被南非白人政权囚禁达27年之久。长久的革命斗争铸就了曼德拉坚强的个性、不屈的人格和豁达的胸襟,而这些又特别从其政治幽默中表现出来。人们能从曼德拉恰到好处的幽默里,领略其博大的胸怀、洒脱的气度及超凡的人格魅力。

    2000年,南非全国警察总署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种族歧视事件:在总部大楼的一间办公室里,当工作人员开启电脑时,屏幕上的曼德拉头像竞逐渐变成了“大猩猩”。全国警察总监和公安部长知道后勃然大怒,南非人民也义愤填膺。这是赤裸裸的人身攻击和人格侮辱。

    那么,曼德拉是如何处理这件事情的呢?

    听到消息后,曼德拉非常平静,他向公众发表讲话说“我的尊严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仅做出“出现这类问题,看来警察总署需要整肃纪律”的反应。几天后,在参加南非地方选举投票时,当工作人员例行公事地将曼德拉身份证上的照片与其本人对照时,曼德拉慈祥地一笑:“你看我像大猩猩吗?”在场的人都笑得合不拢嘴。

    不久,在南非东部农村地区一所新建学校的竣工典礼上,曼德拉又幽默地对孩子们说:“看到你们有这样好的学校,连大猩猩都十分高兴。”

    话音刚落,数百名孩子都笑得前仰后合,曼德拉也会心地笑了。

    我们不能不惊叹曼德拉高超的语言艺术,同时也看到了他宽广博大的胸怀!

    (2)高水平的讲话体现着领导者灵活机智的魅力

    机智是领导者最能产生魅力的源泉。语言的机智,是指领导者在交际中,自己或他人的语言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够灵活、迅速、机敏又不失风度地用语言来进行处理的高超技巧。这样就能尽量避免或减少意外情况带来的损失,从而进一步增强领导者的魅力。

    英国首相丘吉尔是一个浑身泛着魅力光环的人,他的语言艺术也十分的高超。

    一天,一位媚态十足的年轻妇人对丘吉尔说:“你有两点我不喜欢。”

    “哪两点?”“你执行的新政策和你嘴上的胡须。”“哎呀,真的,夫人”,丘吉尔彬彬有礼地回答说:“请不要在意,您没有机会接触到其中任何一点。”

    丘吉尔就是这样以幽默的语言化解了难堪,表现出了机智的语言才能。

    (3)高水平的讲话体现着领导者成熟稳重的魅力

    古人说,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讲的是一个人所具备的成熟稳重的能力,这也是一名成功领导者所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俄国政坛上新一代优秀领导人普京,就是非常成熟稳重的政治家。

    他朴实、稳健的语言也为他增添了实干家的魅力。

    1999年,就在总统叶利钦任命普京担任总理100天以后,俄罗斯关于普京的流言开始流传。而当时并不是普京干得不好的时候,恰恰是普京的支持力扶摇直上的时候。而在普京之前的几年间,俄罗斯的总理像走马灯似的换了几任,有的任期只有短短几个月。

    俄罗斯《今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普京将被解职》。

    俄罗斯《独立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民主总理还是“军事总理”?》

    的文章,对普京的未来表示了担忧。

    当流言纷传时,普京坦然面对。

    他对采访他的俄罗斯《生意人报》观察家康?斯尔诺夫说:“怕就别做,做了就别怕。如果老想着会不会下台,就没时间工作了。我是俄罗斯政府第29任总理。这就意味着,不管我在位时间多长,我之后都将是第30任、第31任……至于本届政府能存在多久,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在一个月里向好转方向迈出哪怕重要的小小一步,那么这一个月的存在时间已算是很多了。换言之,如果我们人民的生活在一年里都没有出现好转,没有变得更加稳定,没享受到更多的保障,那么即使存在一年也没有什么意义。”

    普京就是一个如此成熟稳重的政治家,当流言充斥各大报纸时,他的一番朴实、稳健的话语就使他赢得了信任。

    事实上,普京不仅没有被解除职务,在不到两个月后,反而被叶利钦宣布为俄罗斯代总统,成为他在走向总统的途中迈出的关键性一步。

    由此可见,领导者遇事时不慌不乱,从容不迫,才思敏捷,应对自如,谈笑风生,均可产生不可磨灭的领导魅力。

    6.领导者讲话具有鲜明的语言特征

    俄国杰出文学家托尔斯泰说:“真正的艺术永远是十分朴素的,明白如画的,几乎可以用手触摸到的,讲话艺术也不例外。”

    领导者在社会活动中处于特殊位置,其讲话的影响、作用和效果与其他人不同。领导者讲话,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有其自身的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领导者讲话具有权威性

    领导者是各类社会组织中最重要的角色,处于决策指挥位置,具有一定的职权,直接影响各项工作的开展,在社会活动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这就决定了其讲话必须具有权威性。

    任何组织的活动,都需要有统一的意志,这种统一意志的贯彻执行,均需权力来保证。领导者就是权力的象征、权力的化身。领导者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组织,因而,权威性是领导者讲话的基本特点,也是有效实现组织意图、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可靠保证。领导者讲话的权威性,决定了领导者在与特定对象进行语言交流时,要考虑自己的身份,严谨周密,把握分寸,不讲过头话,注意影响。无论在什么场合,领导者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领导者的讲话不管是否经过深思熟虑,都可能对下属及社会产生大的影响。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往往会带来不小的麻烦,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

    (2)领导者讲话具有感召性

    领导者的语言信赖度大,号召性强,具有突出的鼓动性和感召力。有为的领导者总是善于利用具有感召力的语言艺术去工作,或用富于哲理的语言,或用奔放的语言,或用火热的语言,或用激励的语言,扣人心弦,励人斗志,激起群众的热情,增强群众的信心。

    领导者讲话所确定的目标,出台的政策,制订的措施,提出的要求,最终要付诸实施。而在实施中,只有把它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将这些任务要求落到实处。没有群众的积极参与,再好的事情也办不成。

    群众的自觉行动,要靠领导者讲话去宣传发动。这就要求领导者讲话要具有鼓动性和影响力,能够充分发动群众,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让他们振奋起来,按照讲话的要求去行动。

    (3)领导者讲话具有分寸感

    分寸感,往往使人一下就联想到“政策分寸”。不错,在各项文件、文告、政令、法令上,在新闻、评论中,掌握分寸与火候的问题比比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人、事、物及其关系,在反映和讲述它们的时候,总有个主次、轻重、缓急,并在有序的、动态的传播中,显示各自的位置、价值。主要的内容,重点的语句,都要予以突出;次要的内容,非重点的语句,都要予以削弱。同时,还要注意态度的差异。肯定与否定,表扬与批评,歌颂与贬斥……各自都有不同态度支配下的不同的程度。

    这种程度落实到语言上,就是“分寸”。

    (4)领导者讲话具有亲切感

    在人际关系上,“疏远”是不容易沟通的,而“亲昵”又会造成某种逆反心理,只有“亲切”才会使交际双方融洽无间。语言的亲切感,从内容上说,就是要“新鲜”、“易懂”、“可信”、“情真”。

    (5)领导者讲话具有时代感

    领导者的语言要有时代气息,有时代感,不断吸取发展着的、创造性的思想营养和语言营养成分,以使自己的语言充满生机和活力。

    时代感,是一种时代精神和时代氛围的心理把握。不真正把握时代精神的内涵,不真正感受时代氛围的活力,就不可能在语言中“击中时代的弦”,体现时代的脉搏,跟上时代的节奏,从而高扬主旋律,发展多样化。

    丰富多彩的时代,要求丰富多彩的语言去反映。在语言中,必须加大思想的深度与表现的力度。

    ###二、练就讲话才能的根本在于提高修养

    1.文化修养是领导者讲话水平的根基

    文化修养是个人一定的知识或艺术水平的内涵,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文化修养不是生来就有的,只能靠后天的培养。一个领导者要想拥有高水平的讲话能力,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修养根基,尤其是知识修养。通常,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领导者,往往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储备。

    一个拥有高水平的讲话能力的人,从外在形式上看是能说一口流利、符合逻辑、生动形象的话,实际上是因为他具有广博的知识和驾驭这些知识的能力。口才好比是一股清泉,表达是浪花,知识内涵则是汪洋,所以如果想使自己能说会道,必须以全面的、完整的知识为底蕴。有了丰富的知识,才有“口若悬河”的表现。

    有些领导者之所以很有讲话水平,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丰厚的知识积累。能够把话说到点上,说得透彻的领导者,都是以广博的文化修养为基础的。胸有成竹,欲发则出;积之愈深,言之愈佳。领导者要想练就高水平讲话的领导才能,首先就必须扩充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唯有如此,其视野和思路才会更加开阔,说起话来就不会平淡无味。

    1993年4月1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到海南大学考察。

    在阅览室,他问围过来的学生:“苏东坡在海南时,对这里的文化教育影响很大,你们学校还为他塑了像。你们有谁能背诵他最有代表性的词?”

    随即,他与学生们一齐高声背诵《水调歌头》。接着他又说:“一个人不管学什么专业,总得懂一些文学知识,有一定艺术素养,这对于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很有好处。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的作品总该读一些吧;巴尔扎克、但丁写了些什么,总该有所了解吧;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也应该知道吧。总之,知识是浩瀚的,不能只限于懂得自己的专业知识。”

    对领导者来说,知识是多方面的。对不同的领导者,有不同的知识要求:不同的领导者,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也不尽相同。但领导者要提升领导文化修养,在讲话时应当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这些基本知识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文化知识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经济、法律等等。这些知识常体现为成语、典故、佳作、名言、警句之类。文化知识最能陶)台情操、提高修养、开阔视野,从而使表达者的言辞更具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这种知识的获得,要靠孜孜不倦的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吸取,言辞的表达才会有不断的生命力,正如朱熹所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专业知识

    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行业,每一行业都有专门的知识。一个人处在哪个行业,从事什么工作,应当具备本行业、本专业的知识。

    专业知识的获得,一是靠学习;二是靠实践。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在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再有才华的领导者也会产生许多的盲点,如果不认真学习,既不利于自己所从事的领导工作,更不利于组织的发展与事业的成功。

    (3)社会知识

    社会知识,也称为世事知识。世事就是世上的事。世事知识指的是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常识、经验、教训、风土、人情、习俗、掌故等等。这种知识是一种客观存在,一般无需潜心去学,只要不脱离社会生活,在实践中都会逐步体会、感悟得到。人们要想丰富自己的语言修养,实现与人沟通交流的目的,就必须具备这类知识。曹雪芹曾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不谙世事、脱离社会的人,所讲的话就会造成笑话。

    (4)处世知识

    处世知识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套作法,诸如称呼、访友、求职、待客、赴宴、送礼、赠物、寒暄、探病、致歉、打招呼、打电话、问候、介绍别人、自我介绍、拒绝、祝贺、吊丧等等。所有这些,都各有自己的一套成文或不成文的习惯说法,而这种说法,一般都无需去特别地学习、钻研;只要不脱离社会生活,耳濡目染,即可把握。领导者若想提高说话水平,就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之中。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处世言辞。

    (5)社交知识

    社交知识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以及礼仪规范的总和,是说话者能够很好地以言辞实现人际沟通交流的源泉。领导者要想使自己的言语达到彼此交流沟通的目的,就必须掌握交际应酬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说出与当时的情境适宜的言辞。如果不懂得这些知识,在交际过程中,就会因某一细微疏忽讲错话而造成不良后果,轻则贻笑大方,重则影响个人的升迁、事业的安危,甚至家国的命运。

    2.读书是提高领导者素养的主要途径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话也是这样,读书破万卷,出口能成章。中国人民的革命领袖毛泽东,就是最佳楷模。

    毛泽东酷爱读书,不仅党内外闻名,连国内外都被人称道。在他的办公室、游泳池、休息室里,到处都堆放着书。他外出时首先是考虑带什么书。在轮船上、飞机上、火车上,他都坚持读书。就是在战争年代,在长征路上、延安窑洞里,他都坚持读书,亲自撰写文章及讲话稿。毛泽东的读书范围极广,政治、历史、哲学、文学、经济学等,无所不读。

    他经常读的书有:《二十四史》、《鲁迅全集》、《考古学报》、《自然辩证法》、《笑林广记》、《容斋随笔》、《全唐诗》、《智囊》等。毛泽东读书有时连续几个小时不休息,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要读书。

    1976年9月7日,毛泽东生命垂危,不断昏迷。在最后一次清醒过来的时候,他还想读书,但他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只好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了个“三”字,然后用手敲了敲木头,这时,秘书猜出主席的意思是想要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书。毛泽东看了几分钟后,就昏迷了过去。《三木武夫》成为毛泽东读的最后一本书。

    正是从读书中获得的大量知识.才使得毛泽东博古通今、博学多识和口才超人。所有亲耳聆听过毛泽东讲话的人,无不为之倾倒折服。正如周恩来所评价的那样:“读古书使他知识更广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

    作为当代领导者,读书也应成为工作的必需。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秀灵,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领导者要想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练就一副好口才,就必须养成爱读书学习的好习惯。

    积累知识,主要靠阅读。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读书这条途径越来越为各级领导者所重视。读书的意义与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启心智,拓展智慧

    博览群书,可以开启心智,增进学问,拓展才能和智慧。有些领导者讲话表达时如行云流水,语到之处,文意丰沛,朴素自然,这往往与之读书多有关。广泛阅读可以使领导者打开思路,扩大眼界,提高想象和联想能力;还可使领导者思想深邃,见解独到,对问题认识透彻。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其口语表达就有一定的力度与深度。

    (2)突破局限,积累素材

    读书可以突破一个人阅历的局限性,为自己的口才提供资料。一个人的阅历是有限的,不可能对世间过去和现在的所有事物都去观察和调查。广泛阅读,可以帮领导者了解自己不可能亲知亲历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而这些经验与知识,又常常成为口语表达时必需的材料。

    (3)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读书也是领导者学习语言表达规律、提高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方法。一方面,通过阅读,可以懂得口语表达的特点和规律,以理论来指导实践,使人们更自觉地按规律来指导口才的学习;另一方面,好的成品,如精彩的演讲稿、辩论稿,公关、谈判、面试等具体的实例,是一种“实物教授”。因为优秀的示例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表达经验、表达技巧和表达方法。这些经验、技巧和方法,学习者看得见、摸得着,读多了、模仿次数多了,就会把它们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方法,并能有助于改进和创造,久而久之,语言表达能力当然也就逐步提高了。

    约翰?伯莱特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演说家,他15岁就被迫辍学,到一家纱厂做工。多年来他坚持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能熟练地背诵拜伦、密尔顿、雪莱的长诗及莎士比亚的剧作台词。丰富的知识,使他成为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演说家。

    另一位英国政治家彼特,十年如一日地将每天读过的一两页希腊文或拉丁文作品译成英语,在这过程中其口才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他说:

    “我获得一种无与伦比的能力。不必费思想,就能把适当的意见和准确的字句,井然有序地排列起来,决不会有一些紊乱或谬误。”

    3.善学者善言,学习是一项终身任务

    在当今社会,“终身学习”已成为生存的必须,也成为当代领导者工作的必须。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一次讲话中说:“终生学习是知识经济的成功之本。假如我们实现了这一目标,它将在美国爆发出无限良机,并改变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年轻人的未来。”

    今天,学习无论是对提高领导者的文化素养,还是对强化领导者的自身能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l)加强学习是领导者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的需要

    领导工作实践需要先进的理论指导。领导者要担当历史重任,提高领导水平,仅有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学习。毛泽东指出:“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即使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已经了解的比较多的人,无产阶级立场比较坚定的人,也还是要再学习,要接受新事物,要研究新问题。”邓小平也多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江泽民也一再告诫全党:“要教育和提高干部,就必须在干部中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中,开展深入持久地学习”,“学习是个前提,不学习,政治上就不可能成熟,就不可能自觉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益发展的今天,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各种矛盾十分复杂,工作任务异常艰巨和繁重,领导干部要驾驭复杂局面,解决棘手问题,没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就难以担当历史重任。

    (2)加强学习是领导者适应形势不断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逐步崛起,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从工业社会向信息时代飞跃。在信息时代,人的智能和知识将作为社会主要资本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这个时代充满残酷的替代选择。有人说:只有学习狂才能生存。对于那些拥有新知识的人来说,新时代意味着一个充满机遇的世界;对于那些没有新知识的人来说,新时代则意味着艰难和渺茫。有人提出“知识折旧论”,即: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将会折旧800-/0。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遇到了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不明白、不熟悉、不懂得的东西很多。原有的知识有的已过时,需要补充新的知识,这都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如果领导者不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就不能领先于群众,就会落伍、掉队,失去做领导者的资格。

    (3)加强学习是领导者提高讲话水平的需要

    领导工作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是讲话。作指示、安排工作、部署任务、协调关系等都需要讲话。讲话水平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领导者如果平时不注意学习,不读书、不看报、不批阅文件、不调查研究,头脑空空,腹无良策,在繁重的工作任务面前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困难和问题面前就会束手无策,在群众面前就不会讲话。即便勉强讲几句,也只能是陈词滥调,瞎编乱造,既难为自己,又糊弄群众,长此下去就会失去领导威信。

    (4)领导者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保持高尚的精神境界

    作为领导者,要说服人、教育人、领导人,有所作为,就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精神境界。“智是进德之基”,掌握的知识越多,学问越多,视野就会越开阔,精神境界就会高起来。学习是形成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当代领导者应该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作为终生的课程,把学习作为终生的任务。

    总之,作为现代领导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应当认真吸取历史上“江郎才尽”的教训。

    “江郎”名叫江淹,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曾连续在南朝的宋、齐、梁三代做过官。在梁,曾任“金紫光禄大夫”,并被封为“醴陵侯”。据《南史》记载,他年轻时家境贫寒,由于刻苦自学,写出了大量精彩的诗和文章,并以此出名。可是到了后期,才思却大大减退,文章平淡,写不出佳句。当时,人们都说“江郎才尽”了。

    江郎为何才尽了呢?主要原因是做了大官和享有盛名之后,生活条件优越,不再刻苦学习,自满自足,所以就退步了。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大批有现代经济、科技、管理知识,又有创新精神、能够开创工作新局面的领导者。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每个领导者都有个重新学习的问题。如果不注意学习,就要落后、掉队、被淘汰,就会上演出许许多多“江郎才尽”的悲剧,失去做领导的资格。

    4.在细观察、多体验中提升观察力

    领导者的语言表达,实质上是对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的反映。如果不熟悉社会生活,不懂得人生世相,是很难开好口、讲好话的。《红楼梦》第五回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是一个人对大干世界的各种事物都能洞察明晰,这就是“学问”;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世故了若指掌、通达,就自能“化”成文章。由此可知,广泛接触社会、深入实际生活、读好读透“世间这部活书”,是提升领导者自我素质、练就好口才的重要环节。

    领导者要想在社会生活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增长见识,把思想磨砺得更加深刻,途径之一就是细观察、多体验。

    观,就是观看。察,就是详审、考察。所谓观察,就是借助人的感官(主要是视觉),全面、深入、细致地认识客观事物的知觉过程。

    观察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了解事物的外部形态和特征,进而透视其内在本质。因此,观察包括了知觉和思维两部分,在观察过程中,人们先是运用自己的经验,尽力调动储备的知识以把握事物的外形及特征,然后在理性的指导下,对看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与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和看法。

    在日本,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

    在日本古代的永禄时期,力量最雄厚的是北条氏康。当时,他称霸关中地方。有一次,北条氏康在战场上同长子氏政一起吃饭,可以想象战时的饭食是非常简单的,只有米饭和汤。民政吃着吃着又往饭里加了一碗汤。此事北条氏康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马上产生了联想--为什么氏政连自己饭量有多大都没有数呢?从吃饭吃到一半时又泡一碗汤来看,至少可以认为氏政是个没有多少远见的人。

    北条氏康的担心,日后不幸变成了事实。30年后,氏政终因缺乏远见被丰臣秀吉的大军包围,同弟弟氏照悲惨地战死了。称雄一时的北条氏从此日趋衰亡。

    由上例可见,观察虽然具有直观性,却离不开积极的理性思考。对事物的分析、思考不同,观察结果就有所不同,甚至相差甚远。

    对事物进行有效地观察并非易事。在同一环境中,面对相同的对象,有人善于观察,并常有独特的发现和认识;有人却难以获得满意的观察效果,甚至到了熟视无睹的地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观察的习惯和能力有差别。

    我们的很多知识都来自于观察。一个懒于观察和不善于观察的人,知识肯定贫乏;反之,一个勤于观察和善于思考的人,他会随时发现问题,积累丰富的知识。所谓“留心处处皆学问”,正明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作为领导者,要想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就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细心多思

    观察要明察秋毫,观物于微,而不能走马看花,浮光掠影。莫泊桑说过:“必须详细地观察你所要表达的东西,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从其中发现迄今还没有看到与说过的那个方面。”看细、看透,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特点。齐白石画虾,浓淡分明、栩栩如生,这与他养虾数十年,深入观察虾的生活是分不开的。正因为白石老人长期的静观默察,使他对虾的形态、习性烂熟于心,因而才有自己的发现,才有独特的创造。

    观察还必须与思考相结合。观察不仅仅是感官接受感知的活动,而且是能动的思维活动。感官接受来的信息,经头脑加工处理后,才能使观察者得到独特的感受和正确认识,使观察本身由表象深入到本质,由局部扩展到全局。由此物旁及彼物,从而更具有周密、系统的特点。如果观察时只看不想,事中不动脑,事后不梳理,这样的观察往往收效甚微。

    (2)捕捉观察对象的特点

    在观察中,要深入认识事物,就必须抓住它与其他事物的细微差别,捕捉事物的特点,从而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与尼克松会晤时,朝尼克松伸出手,尼克松也朝他伸出手。两个人的手紧紧地相握了。尼克松还将左手握住毛泽东的右手,毛泽东也将左手搭上去握着。两人都笑了,两个人四只手相叠在一起握了好一会儿,大大超过了常规礼节的握手时间。

    握手,本是社交场合极为普通的见面礼节,而毛泽东与尼克松的握手,却是不平常的。两位领导人不仅四只手相叠着紧握在一起,而且握手时间远远超过了平时。中外记者之所以注意到这两个细节,是因为这两个细节传递出丰富的、深刻的、有历史影响的信息--它意味着中断外交关系20多年的中美两国又重新握起手来,打开了友好的大门。这里,记者抓住了这次握手与一般握手的不同,进而抓住了隐蔽在事物表象后面的本质。可以说,特点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把握住事物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抓住事物的本质。

    5.在生活实践中不断锤炼讲话才能

    要做一个语言能力强的领导者,这必须经常地在观察和思考上面下工夫,不断地扩充自己的兴趣,积累知识,培养同情心和责任心。只有这样,他的讲话的题材才能非常充实。

    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哪一天我们对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门,以后才有可能登堂入室,成为语言方面的富翁。那么,作为一位领导者,应该怎样来学习、锤炼语言呢?下面介绍几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1)深入生活

    生活是语言最丰富的源泉。要使自己的语言丰富起来,一个闭门造车,与外面世界没有接触的人,是很难如愿的。老舍曾说:“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这话含有很深刻的道理。比如改革开放,神州巨变,即使是村姑野叟,市井平民,也能滔滔不绝地讲述一些耳闻目睹的新鲜事:别出心裁的广告;奇形怪状的楼房;五光十色的舞厅;色彩斑斓的服装;“老九”下海;孔雀东南飞……领导者就应该及时学习、了解这些方面的语言。

    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称赞人民是语言“大家”。

    语言的“天才”,的确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通常,广大群众所使用的生活用语数量惊人,丰富多彩,活泼动人,这一切也都是一个领导者平时需要注意的。

    (2)扩大知识面

    知识贫乏是造成语言贫乏,特别是词汇贫乏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后,新词语铺天盖地而至,令人目不暇接,大有“爆炸”之势。

    当代流行语中有许多词,值得记忆、品味和应用,如:

    经济类流行语:大户、二手货、水货、买断、猎头、买单;商业类流行语:按揭、金领、传销、直销、持卡族、撮堆儿、鬼市、练摊儿、刷卡、条形码;文化类流行语:天王、假唱、甲A、甲B、世界杯、晚会歌手、自由撰稿人、炒作、封杀、黑哨、电影人、戏说;科技类流行语:病毒、黑客、克隆、功能饮料、数字化犯罪;生活类流行语:煲电话粥、便当、暴侃、隐私、找不着北。

    词语是社会生活最敏感的反应器,新词爆炸反映了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反映了我们当今社会在改革大潮中的迅猛发展,反映了我们当今生活在开放洪流中的日新月异,我们对这些新的词语应及时掌握,学会运用。

    (3)从名著中取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经验之谈,是大家所熟悉的,它告诉人们要提高说话的技巧,就应多读名著。“穷书万卷常暗诵”,吟咏其中,则可心领神会,产生强烈的兴味。只要我们潜心苦读,勤记善想,揣摩寻味,持之以恒,就能尝到醇香厚味,如果反复地用,不断地学,久而久之就可以像郭沫若所说的那样:“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他”了。

    ###三、领导者要向伟人和名人学习讲话的艺术

    1.大凡杰出人士都拥有超凡的语言才能

    语言的力量能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的心灵。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大凡杰出的人士,几乎都是能言善辩的语言艺术家。他们的出色口才,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为现代领导者留下了良好的范例。

    我国战国时期,形成了群雄并峙、诸侯争霸、狼烟四起的复杂局面。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军事、外交斗争尤为突出。这种状况就为说客、辩士提供了用武之地。一时间,纵横家的杰出代表人物张仪、苏秦等,各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天下,周旋于诸侯之间,玩弄霸主于股掌之上,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

    起先是苏秦以口才称雄一时。为使六国免受强秦的侵略,苏秦分别到六国游说,组织合纵联盟,共同对抗强秦。为说服各诸侯国王,苏秦分别采用了利诱、激将、威胁等谋略,运用比喻、寓言说理,凭口舌之利,藉言辞之巧,“合纵六国”最后成功,六国组成了合纵联盟,强秦15年不敢出函谷关入侵六国。苏秦当上了“合纵长”,总佩六国相印,总辖六国之民。他“付轼撙衔,横历天下,迁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抗”。于是,“天下之大,百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这是何等的力量,何等的权势,何等的威风。

    张仪凭借过人的胆略,高超的舌技,到六国游说,终于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各国相继与秦建立了连横关系。秦国又逐个瓦解,最终消灭了六国,实现了统一,结束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秦统一六国,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张仪的谋略与口才功不可没。

    可见,巧舌能胜百万兵。杰出人士的说辩艺术,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们曾把演说、原子弹、金钱当做三大战略武器。20世纪70年代后,又把口才、美元、电脑称为三大战略武器,可见讲话艺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在1949年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艾奇逊,把中国革命的发生说成是因为中国人口太多,对土地造成不堪负担的压力,政府不能解决吃饭问题而造成的结果。对此,毛泽东同志以雄辩的第一章    讲话艺术凸显领导者的语言智慧事实和出色的辩术进行了有力的反驳:

    “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的缘故吗?古今中外有过很多的革命,都是由于人口太多么?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很多次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么?美国174年以前的反英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么?艾奇逊的历史知识等于零,他连美国的《独立宣言》也没有读过。华盛顿、杰佛逊们之所以举行反英革命,是因为英国人压迫和剥削美国人,而不是什么美国人口过剩。中国人民历次推翻自己的封建朝廷,是因为这些封建朝廷压迫和剥削人民,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俄国人所以举行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因为俄皇和俄国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俄国至今还是土地多过人口很远的。蒙古土地那么广大,人口那么稀少,照艾奇逊的道理是不能设想会发生革命的,但是却早已发生了。”

    毛泽东列举了大量确凿无疑的历史事实,对艾奇逊的“中国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这个论题进行了彻底的、集中的、有力的反驳,在这些铁的事实面前,艾奇逊的那个虚假论题根本站不住脚,再怎么信口雌黄也毫无用处。

    今天,语言能力已渗透到领导工作的各个领域。从竞选演说到施政报告,从重大政治斗争到外交活动,从政治谈判到经济洽谈,无处不发挥重大作用。而数不胜数的以口才制胜的那些杰出人士,正是凭借语言艺术所产生无与伦比的巨大威力赢得了成功。

    2.周恩来:一位富有智慧的语言大师

    众所周知,周恩来总理主持新中国外交工作长达20多年,赢得了世界各国的交口称誉。周总理凭借丰富的经验,过人的才华、渊博的知识、超人的智慧、机敏的语言、严密的逻辑、灵活的策略、坚定的原则,以及善于求同存异的斗争艺术和天才的演讲技巧,为新中国争取了大量的朋友,打开了新中国的外交局面,在外交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美国国务卿、五星上将马歇尔不得不惊叹:“周恩来是我从未遇到过的对手。”

    1965年,美国作家路易斯?斯特朗80大寿,周恩来在上海展览馆的大厅为她举行祝寿活动,与会的有几百位中外人士。周总理在致词中说:“今天我们为我们的好朋友,美国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庆贺40公岁诞辰。”大家听到总理用“40公岁”这个新名词都笑起来。斯特朗也哈哈大笑。总理接着说:“40公岁,这不是老年,而是中年。斯特朗女士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写了大量的文章,她的精神还很年轻。

    我们祝贺斯特朗女士继续为人民写出大量的文章,祝贺她永远年轻。”

    祝词中,周恩来特别使用了“40公岁”这一说法,它一方面暗寓着斯特朗女士的实际年龄;另一方面又寓示着斯特朗女士精神上的年轻。

    这种一语双关、新颖别致的说法是在“1公里=2里”、“1公斤=2斤”

    等基础上的新创造,它既令众人耳目一新,又贴近了斯特朗女士的心理需要,因而为喜庆的场合增添了热烈、轻快的气氛。

    在中关准备建交之际,美国时任国务卿基辛格对周恩来总理说:“我发现你们中国人走路都喜欢弓着背,而我们美国人走路大都是挺着胸!

    这是为什么?”只见周总理回答道:“这个好理解,我们中国人走上坡路,当然是弓着背的;你们美国人在走下坡路,当然是挺着胸的。”说完,周总理哈哈大笑。

    周总理的回答,是基于对基辛格这句话准确的判断,基辛格的话虽然不是十分友善,但也没有明显的恶意,说的情况也基本属实,话语本身更带着调侃的色彩。所以,周总理的回答也用了调侃的口吻,分寸掌握得十分恰当,既有反唇相讥的意味,又带着半开玩笑的情趣;既不影响谈话的友好气氛,又符合当时说话的场景和说话者的身份。

    3。基辛格:妙用语言化解危机的高手

    曾任美国尼克松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与国务卿的基辛格,也是一位语言高手。

    1975年5月20日,基辛格随尼克松总统动身前往前苏联莫斯科,途经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在维也纳,基辛格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主持人简单介绍了基辛格与尼克松前往苏联的原因及要举行的两国首脑的会谈。

    《纽约时报》记者马科斯?弗兰克尔问:“到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地发表协定呢?”

    基辛格对这家一向使他很恼火的报纸的记者答:“我明白了,你们看,马科斯同他们的报纸一样,多么公正啊,他要我们在倾盆大雨和点点滴滴之间任选一个,所以无论我们怎么办,总是坏透了……我们打算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声明。”

    全场哄堂大笑。

    在莫斯科,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4个协定刚签署,基辛格就在一家旅馆里向随行的美国记者介绍这方面的情况。

    基辛格微笑着说:“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250枚。先生们,如果在这里把我当间谍抓起来,我们知道该怪谁啊!”

    记者们开始接过话题,探问美国的秘密。一位记者问:“我们美国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潜艇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

    基辛格耸耸肩:“我不确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的‘民兵’导弹有多少。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记者立即说:“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反问道:“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是多少呢?”

    全场哄堂大笑。

    尼克松、基辛格离开前苏联,在德黑兰作短暂停留。当晚,伊朗首相邀请基辛格去看舞女帕莎表演。基辛格看得出了神,末了还与帕莎聊了一阵。

    第二天,在总统专机上,一位记者向基辛格打趣:“你喜欢她吗?”

    基辛格一本正经地回答:“她是个媚人的姑娘,而且对外交事务有着浓厚的兴趣。”

    “真的吗?”

    “那还有假?!我们一起讨论了限制战略武器会谈,我费了些时间向她解释怎样把SS -7导弹改装在V型潜艇上发射。”

    旁人都在发笑。

    基辛格正是凭借高超的语言才能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而且留下了美名。

    所以,领导者只要下一番工夫,对语言加以锤炼,就可以使自己的工作获得巨大的收益。

    4.丘吉尔:颇具演说魔力的政治领袖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曾作为世界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其实,丘吉尔还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记者与演说家。他在1953年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六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还创作了《英语民族史》等多部小说和回忆录。他一生中写出了26部共45卷(本)专著,几乎每部著作出版后都在英国乃至全世界引起轰动,获得如潮好评,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发行,以致《星期日泰晤士报》一度断言:“20世纪很少有人比丘吉尔拿的稿费还多。”此外他十分喜欢绘画,年轻时曾有多幅作品在拍卖会上被买走。

    瑞典文学院在授予丘吉尔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说:“丘吉尔成熟的演说,目的敏捷准确,内容壮观动人,犹如一股铸造历史环节的力。

    ……丘吉尔在自由和人性尊重的关键时刻的滔滔不绝的演说,却另有一番动人心魄的魔力。也许他自己正是以这伟大的演说,建立了永垂不朽的丰碑。”

    丘吉尔曾多次竞选议员,在议会的辩论中,发表了许多富于技巧而且打动人心的演讲。丘吉尔于1940年通过竞选成为英国首相,当时正是残酷的二战硝烟初起。在通往胜利的漫长而又艰苦的岁月里,丘吉尔在其演讲中多次发出战斗到底的誓言,以其雄辩慷慨的演讲口才激励了广大军民的士气。他说:“我们将永不停止、永不疲倦、永不让步,全国人民已立誓要担负起这一任务:在欧洲扫清纳粹的毒害,把世界从新的黑暗时代中拯救出来。……我们想夺取的是希特勒和希特勒主义的生命和灵魂。仅此而已,别无其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丘吉尔在世人心目中已成为英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的集中象征。

    丘吉尔一生中的数百篇演讲可谓篇篇出众。他曾被美国《展示》杂志列为近百年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在德军于1941年6月22日大举入侵苏联的当晚,丘吉尔即发起了援助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演说。在丘吉尔的演讲稿上,后人发现有他的亲笔标示,如:“此处论据不足,应当提高嗓门”。可见丘吉尔对于演讲琢磨的工夫之深。

    鲜为人知的是,丘吉尔从来没有上过大学,他的渊博知识和多方面才能是经过刻苦自学得来的。年轻时,作为随军记者的丘吉尔驻军于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在那里有半年多的时间里他“每天阅读四小时或五小时的历史和哲学著作”。自那以后,丘吉尔从柏拉图、吉本、麦考利、叔本华、达尔文等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生物学家的著作中吸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这使他的思想更加深刻,人生信念更加坚定,也使他成长为“我们生活的时代里最杰出和多才多艺的人”。

    丘吉尔是个颇具演说魔力的政治领袖。他的人生历程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演讲高手,是需要相当的文化知识作为基石。只有将基础知识打牢固了,才能让演讲的大楼呈现辉煌之势。

    5.纪晓岚:卓尔不群的口才成就一代风流

    纪晓岚是清代才子,是众所周知的一代风流人物。虽然在宦海沉浮,却可保命全身,这全得益于他的口才。他能言善辩,机智敏捷,学识渊博,出口成章,观其一生,虽政绩平平,却才名远扬,为后人所传颂。

    有一天,乾隆皇帝问纪晓岚:    “纪卿,你知道‘忠孝’二字如何解释吗?”

    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此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此为‘孝’。”

    乾隆皇帝听后立刻说:

    “那好,朕现在就要你去死!”

    纪晓岚闻此也一点都不含糊,回答说:

    “臣领旨!”

    乾隆皇帝好奇地问:

    “那你打算怎么死法?”

    “跳河。”纪晓岚答道。

    乾隆皇帝当然知道纪晓岚不会去死,于是就坐在一边看他怎么应对。

    过了一会,乾隆见纪晓岚回到跟前,笑道:

    “纪卿何以来死呢?”

    纪晓岚答道:

    “我走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他说:‘纪晓岚,你此举大错矣!想当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你在跳河之前应该先回去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不是昏君,你就不该投河而死;如果说皇上跟当年楚王一样的昏庸,你再死也不迟啊!”’

    乾隆听了这番话后,龙颜大悦,大笑着连声称赞道:

    “好一个如簧之舌,真不愧是雄辩之才,这下朕算是服了!”

    纪晓岚机智应对,话语幽默,一语双关,既说明自己是个忠臣,又称赞乾隆是个英明的君主。超凡的语言才能不仅使得他免于一死,而且成就了自己一世英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