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走近伟人丛书·传记故事·邓小平-父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邓小平的父亲邓文明小时候读过一点书,虽算不上知识分子,但总是有点文化。辛亥革命前后,在四川地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十分活跃。邓文明当时二十多岁,正值血气方刚之年,本来就对旧的社会不满,很自然地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参加了辛亥革命的武装暴动。

    民国建立之后,邓文明当过县里帮会组织“袍哥会”的首领,当过广安县的团练局长,还当过协兴乡的乡长,在当地算是个人物了。只是他过于讲义气,过于热心于社会事务,对做生意和发家没有花多大精力,所以家境并不宽裕。不久,他得罪过的一个土匪受招安当了师长,一个师长对付他一个团练局长是绰绰有余的,他感到了威胁,便跑到重庆去避难,家里的日子更是每况愈下了。

    尽管是在避难,邓文明还是十分关心儿子。一般来讲,父亲和母亲的关心内容不一样,母亲注意孩子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而父亲更重视孩子的学业长进、功名前程,邓家也不例外。

    邓文明在重庆街头,看到了一张海报,是“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招生启事。他仔仔细细地读完了这份启事,又认真地盘算了一番,马上托人捎信给家里,让长子邓希贤到重庆来报考这所学校,准备到法国去勤工俭学。

    把心爱的儿子送到外国去读书,在当时是要有点魄力的。

    邓文明卖了一些谷子和田地,才给儿子凑足了盘缠。但邓希贤到了法国以后,又遇到了种种困难,一度连饭也吃不饱。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写信向家中求援,希望能寄点钱来。邓文明接到信后,又卖掉了一些谷子和田地,把钱寄到法国,资助儿子的学习。尽管这时家中已是十分困难了,但他没有丝毫犹豫。

    儿子在外面参加革命,他是知道的。因为儿子来信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新的思想,儿子寄回来的一些报刊和书籍,也都是在宣传革命的主张。他把这些革命报刊和书籍都认真地收藏着,装了满满一箱子。直到面临国民党的搜查藏不住了,他才把这一箱子书刊烧掉。

    这就是邓文明,一个混杂着新旧思想的人,也是一个值得人们记住的人。

    他死于1936年,这年他还没有过50岁的生日。这时,他的长子邓小平刚刚和红军大部队一起,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成为红军的一名重要指挥员。次子邓先修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