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研究-前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沃尔特·李普曼第一次明确提出Public Philosophy(“公共哲学”)的概念。公共性成为社会的突出属性,为维护西方社会共同体,必须进行公共哲学的现代重建。约翰·杜威指出现代哲学的主要缺陷在于忽视哲学研究对于人生和社会的实际影响,所以,哲学需要在实用主义的视野得到重建,并致力于社会的公共教育。迈克尔·桑德尔吸收了实用主义的原则,对现代社会的公共事务、公共政策、公共理念进行了政治哲学的探讨。

    社会的公共性有着连续的历史演变过程。原始社会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以氏族为基础,氏族成员之间主要是血缘关系,个体与共同体高度统一;实行民主原则和平等原则;人类尚未形成关于自身的普遍的类意识。封建社会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在分封制的基础上,政治上天子与诸侯共治天下;经济上天子与诸侯共有天下土地;公私不分是封建社会的文化特征。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共性特征主要体现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来自分散的私有土地的集中,资本将分散的自由劳动力结合起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实现了协作,使得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形成社会化生产;实现了社会的公共化。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公共性特征体现在:“身”、“家”、“国”、“天下”一体的观念;知识分子的公共情怀;注重和合而非分别,强调群中有独,独上有群,认为公起于私,私合于公。

    公共领域是公共的对话平台,对社会具有批判和整合作用。公共领域主要产生自西方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但是,它的社会批判与建设功能可以为现代中国社会所利用,回应现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多元化的问题。价值多元社会中出现了道德标准多元化的问题,导致了社会失范。私人道德用以调节私人利益、私人情谊的关系。最为重要的公共问题和公共行为由法律来规范。公共道德调节超出私人领域,具有一般公共影响而尚不需要法律的强制力予以规范的公共行为和公共问题。人的存在的公共性在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公共性,在于公共政治生活的根本性。这就需要构建符合人的公共性的生活方式,即构建公共文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强调人类的共同实践,探讨共同实践中的社会关系,并研究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西方和中国哲学的公共性思想相结合,立足于当代社会现实,中国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形成了自己的基本问题和观点。中国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提出了“不同而和”的新原则,强调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