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千万人一生的枕边书-美德是人生的追求(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美德指美好的品德,优良的品质、情操和行为,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培养的优点。一个富有美德的人,是一个有气质的人,被称为有涵养,有内在美的人。

    无论多么富有启迪或高深莫测的哲学,都无法左右感情,都不具备有影响力的动机,只有美德才能掌握知识的航船,才可以到达理想的彼岸。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将美德行为提升到生命高度的价值观,不可能有所成就,不可能独立自强,更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美德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品行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美德是成功的第二通行证,播下关于美德的种子,收获会伴随你的一生。我们的枕边最应摆放的书应该是关于美德的,没有哪种品质能比这更高贵了。

    “独居闹市而不犯罪”,这句话出现在犹太人拉比的教诲中,同“穷人拾遗不昧”和“富人暗中施舍十分之一的收入给穷人”同立为“神会夸奖的三件事”,其共同之处,尽在一个“独”字。在他们的民族精神中讲究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的精神。

    他们相信,只有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这方面去执行合约,才符合上帝对“特选子民”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合约的精神——按照合约规定来履行自己的义务。两方都按合约来要求自己,这样合约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否则,一方不从自己做起,却要求对方,那合约的执行就会遇到困难;如果双方都想着用合约去牵制别人,那么这个合同就可能要破产。

    其实,不光是犹太人,我们的前辈也早就将这样的精神视为了一种美德,这就是我们常常听说的“慎独”。

    慎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儒家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在古代的典籍中,人们一般把慎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其实,慎独,关键是一个“独”字。“独”,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郑玄的“闲居”之说;二是朱熹“人所不知而己所独之地”;三是《五行》传文“独立性(个性)”,即“舍体”,内心的意志、意念。我们倾向于第三种。

    慎独是一种人生境界。慎独是一种修养,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监督。柳下惠坐怀不乱,曾参守节辞赐,萧何慎独成大事。东汉杨震的“四知”箴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慎独拒礼;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范仲淹食粥心安,宋人袁采“处世当无愧于心”,李幼廉不为美色金钱所动。元代许衡不食无主之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清代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叶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曾国藩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其所谓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以上种种,无一不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但这些慎独的故事不老。

    古往今来,慎独境界者不乏其人。诗人陆游,一生都专诚、专注于爱国的情操,恪守抵抗侵略、重振王朝的信念,写出了大量具有爱国主义豪情的诗篇。早年“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的壮歌,中年“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晚年“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解为国平燕赵”。这就是一位爱国者的慎独心志。此心志,一生恪守,至死方休,可歌可泣!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吾日三省吾身”,即是慎独的功夫。三省其身,即面对自己,澄清自己的内部生命,纯粹是为己之学。鲁迅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

    慎独的最高境界是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这里讲的随心所欲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指道德修养到一定程度后所达到的一种道德境界。只要我们从“慎独”开始,持之以恒,就能实现从道德修养的“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慎独者,为儒家所倡,释家、道家亦崇之甚高,唯其遵奉敬畏之事不同。儒家尊孔圣之教,行礼仪教化;佛家奉释迦牟尼,尊佛菩萨及诸鬼神;道家行老庄之言,所奉者道,即自然之妙常。我们所作所为、所行所止、起念动心,佛家云:“有佛菩萨乃至诸鬼神,无不尽知尽见,”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无论信教与否,然于修身正己,诚可信也。儒道亦然。

    慎独不仅仅被犹太人视为了珍宝,也是我们所推崇的价值观;慎独虽然是古人提出来的,但并没有因时代的更迭变迁而失去现实意义。是因为它是悬挂在你心头的警钟,是阻止你陷进深渊的一道屏障,是提升你自身修养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