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力量-无章节名: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把苦难当作垫脚石

    有一个女孩,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滑雪运动员。然而,不幸的是她竟患上了骨癌,为了保住生命,她被迫锯掉了右脚。后来,癌症蔓延,她先后又失去了乳房及子宫。

    接二连三的厄运不断地降临她的头上,却从来没有使她放弃心中的梦想,她一直都告诫自己:“我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决不轻言放弃,我要向逆境挑战!”

    她没有被病魔打倒。相反,她以顽强的生命斗志和无比的勇气,排除万难,终于为自己创下了多项世界纪录,其中包括夺取了1988年冬奥会的冠军,并在美国滑雪锦标赛中赢得了29枚的金牌。甚至在后来,她还成为了攀登险峰的高手。她就是美国运动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著名滑雪运动员——戴安娜·高登。

    人生路上,有顺境,也有逆境。对某些人来说,逆境是学校,厄运是老师。逆境能激发他的斗志,把蕴藏的潜力尽情地释放,把逆境演变成一个人奋发进取的力量。“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忧劳可以兴邦,逸豫足以亡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像戴安娜·高登这样在逆境中成为生命强者的人,在古今中外并不鲜见。

    但厄运并非总是财富,就像并非每个身在逆境的人都能如戴安娜·高登一样站直了。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没有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佛像杂谈

    在宝顶山看石刻佛像,想到我们的佛像其实是中国化了的。到过香港的朋友会知道,港岛上环有一条骨董(文物)店云集的摩罗街。有一次,我在那里见过一尊石刻佛像,佛陀结跏趺坐,高鼻有须,闭目深思,上身全裸,肋骨毕现。店主说它来自尼泊尔。笔者绝对外行,无从判断它是真品还是仿造。但相信比较接近佛陀的原型。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前,曾苦修多时,形体消瘦,合乎情理。在中国则从未见过这样的佛像。我们的佛像都体态丰满,慈眉善目。

    认真说来,佛教是不为佛陀造像的。《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怎会为佛陀造像?但是为了寄托信众的崇敬之心,维系信仰,又不能不造像。德国学者赫尔穆特所著《佛像解说》(近有中译本)甚至说:“如果没有造像的话,人们也许早就把佛教的教义忘掉了。”这位学者不相信宗教的传说和记载,而从考古的实际出发,认为佛陀去世500年后,才有人第一次为他造像。但在此之前,供信徒膜拜的象征性的物像不是没有,如莲花瓶、菩提树下的宝座就是。我在日本镰仓一间佛寺,见过一双挂在墙上的巨大的草鞋,也属于这类象征性的物像——象征佛陀不畏艰辛,踏遍大地,拯救众生。再后来,便出现了直接表现佛陀的种种佛像。

    佛像从无到有及它的变化,看来正好证示了这样一个观点: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想象,造就了供自己膜拜的物像。

    顺便说说,佛陀于公元前560年降生于印度东北部今尼泊尔境内,佛教最早也传遍印度,继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但后来面对印度教的兴起和伊斯兰教的传入,印度的佛教自身却缺乏活力,未能革故更张,到了13世纪,竟在本土消失了。印度独立后,出现了佛教复兴运动。但据圣严法师所著《印度佛教史》援引日本的统计,上个世纪60年代初,印度有印度教徒3亿多,伊斯兰教徒3500多万,佛教徒则不足20万。现在有人提起佛教,还以为是当今印度的主要宗教,那是不了解实际的猜想。

    苍蝇杀死了他

    1965年9月7日,世界台球冠军争夺赛在纽约举行。路易斯·福克斯十分得意,因为他远远领先于对手,只要再得几分便可登上冠军宝座。这时,突然发生了一件令他意料不到的小事——一只苍蝇落在主球上。路易斯开始时没在意,一挥手赶走苍蝇,俯下身准备击球,可当他的目光落在主球上时,那只可恶的苍蝇又落到主球上。

    在观众的笑声中,路易斯又去赶苍蝇,情绪明显受了影响。苍蝇好像故意和他作对,他一回到台盘,它也跟着飞回来,惹得在场观众哄堂大笑。路易斯的情绪恶劣到极点,终于失去冷静和理智,愤怒地用球杆去击打苍蝇,一不小心球杆碰到主球,被裁判判为击球,从而失去了一轮机会。本以为败局已定的对手约翰·迪瑞见状勇气大增,最终赶上并超过路易斯,夺得了冠军。

    第二天早上,路易斯的尸体在河里被发现:他投水自杀了。

    这件30多年前的往事,仍值得我们深思:在生活中,当“苍蝇”影响情绪时,我们该如何对待?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类小事,比如你正在冥思苦想一道难题,旁边不远处有人不断在说笑,让你心烦不已;你正卖力地主持单位的一台晚会,话筒却突然没有了声音,台下的观众发出了笑声……一个人也许能处理好意料之中的大挫折、大变化,因为他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是,对突如其来的小小“苍蝇”,却可能因没有心理准备而导致情绪恶化,最终导致工作或事业失败。

    杀死路易斯的不是苍蝇,是路易斯自己。

    苹果怎么摘

    今年国际大专辩论赛A组决赛题: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正方),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反方)。

    反方在“对方辩友”设置的这样一个障碍面前未能取得突破:如果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那么革命前辈为何要抛头颅洒热血,为他们的子孙后代争取一个和顺的生存环境呢?如果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向非洲的难民施以援手。

    笔者属于“逆境派”,所以,在电视机前,总在为反方着急:革命前辈的目的,是为了他们的后代不吃二茬苦,不受二遍罪;人道主义者对非洲难民的援助,是为了让他们有一个最起码的生存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援助人想把受助人的逆境全部取消掉,这是做不到的。

    诚然,今天的人们不再有革命前辈面临过的那种危机,但今天的人们有革命先辈不曾闻知的困难。正是每一代人要面临每一代人独有的困境,成功应答生存的挑战,才会促成文明向前推进。文明的进步是大多数人进步的结果。正是逆境不断变化,才为人类的发展、为人的成长提供了可能。

    树上的苹果怎样摘下来呢?“顺境派”认为,有张梯子就好了;“逆境派”认为,有良好弹跳力就好了。“顺境派”是将人的心导向外界,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逆境派”是将人的心导向自身,藉发达自己的能力、激发自己的潜能求得难局的破解。“顺境派”衡量发展的指标是结果,而“逆境派”衡量发展的指标是过程。其实“逆境派”的观点更接近人成长的真实。在效率观的支配下,现代人总是用外因压缩过程来实现高效,这种思路对“物”通行,但对“人”绝对不行。人与动物比,正因为存在“动态持续”,有比任何一种动物都要漫长得多的成长过程,人才对动物建立起有绝对优势的心智。

    父亲的人生道理

    女儿第一次将男朋友带回家。

    父亲在客厅里陪着女儿的男朋友,天南地北地聊着。

    父亲问女儿的男友:“你喜欢打球吗?”男朋友回答:“不,我不很喜欢打球,大部分的时间都看书,听音乐。”

    父亲又问:“你喜欢看电视上的田径或是球类比赛吗?”

    男朋友:“不,我对体育比赛没什么兴趣。”

    男朋友离开后,女儿问:“爸,你觉得这个人怎样?”

    父亲回答:“你和他做朋友我不反对,但如果你想嫁给他,我坚决不赞成。”

    女儿讶异地问:“为什么呢?”

    父亲说:“一般人养黄鹂鸟,绝不会将黄鹂鸟关在自家的鸟笼里,主人会带到茶馆,那儿有许多的黄鹂鸟。这只新的鸟儿,在茶馆听到同类此起彼落的鸟鸣声,便会不甘示弱,也引吭高歌。这是养鸟人训练黄鹂鸟的诀窍。”

    女儿问:“这和我的男友有什么关系呢?”

    父亲说:“养鸟人刺激黄鹂鸟竞争的天性,来训练黄鹂鸟展露优美的歌声。若是没有竞争,这只黄鹂鸟可能就终生喑哑,不会发出任何叫声。”女儿似有所悟地点点头。

    父亲继续道:“你的这一位男朋友,既不参加运动,也不喜欢运动;不但不喜欢球赛,还排斥所有竞赛性的活动,我认为,这种男人,将来恐怕难以有所成就,所以反对你嫁给他。”

    天草

    有一种植物,其学名不详,我们这儿的人叫它辣椒草。春天的时候,它们成片长出来的幼苗,与辣椒苗的模样差不多。如果长在城里的空地上,它们往往被当作杂草铲掉;如果长在农村的田间地头,它们往往被扯去当猪草。几十年来,它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辣椒苗那种纤细的样子,高不过十几厘米。

    秋季的一天,我去郊外散心,在几堆建筑余土上,头一次看到辣椒草的另一种模样:它们长得稀稀拉拉,却意外地获得了生长空间,蔸枝蔓一堆,阵势很像晚香玉,高一米多,匍匐成一两平方米的一丛;从总蔸里伸出来的每一支植茎有拇指粗,像竹子那样有节,其色如血。

    这是我今年获得的最具震撼力的视觉经验。那几堆余土的肥力并不高,水分也易流失,很多野草在那里生长不好,竞争不过辣椒草,早已凋谢不见踪影了。更重要的是,土堆阻挡了人畜靠近,辣椒草也就能由着性子把生命的内容全部表达出来。

    看到这样几蔸“天草”,我感动于它们这一辈子不受干涉带来的幸福。

    “钱”杂说

    历来说“钱”的书自然不少。据所闻,最早的《钱录》为唐人张台所撰但已失传。现在行世的十六卷本则是清人梁诗正所编撰。明人胡我琨又著《钱通》,征引甚详。此外,历代多有《钱谱》之作,但也大都失佚,仅存明代《钱谱》一卷。这些书固也未必能道尽钱的面目。

    明人陈继儒对“钱”有过训诂:钱,金傍上着一戈(戈者兵也),下也着一戈,是“真杀人之物”;并说“执两戈以求贝,谓之贱;执十戈以求贝,谓之贼”。把钱说得令人毛骨悚然。

    曾涉猎过两篇散文。一为西晋鲁褒的《钱神论》;一为唐张说的《钱本草》。前者嘲讽货币权力与金钱崇拜,说“死生无命,富贵在钱”;后者以钱喻药,开出多剂专治官场“贪风”的妙方。两者都说及钱可为善为恶的两重性。“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也可令人“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总之是“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

    俗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古人则说“钱可通神”,皆极言钱的魔力,大得能驱神役鬼。张固《幽闲鼓吹》记有一事可作注脚:唐张延赏判一大狱,召吏严缉。明旦见案上留小帖云:“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张怒掷之。明旦复帖云:“十万贯。”张遂止不问。子弟乘间侦之。张曰:“钱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这类事在今天其实也不罕见。

    说了一大堆话,还得补充几句:钱就是钱,并无好坏。但钱如镜,能淋漓尽致照见人性的善恶。高尚的人绝不为钱所驱使。据说郁达夫先生当年在日本,便曾自言常把钱放进鞋里,踏在脚下,表明“不为钱驱使”的心迹。

    花的启示

    常去买花,因此也常常能分享到花贩的经验。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少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他的结论是,早上是莲花开放的最好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会开了。我看人也是一样,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就更难有志气了。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愈是昂贵的花愈容易凋谢。”他是为了要向买花的人说明,要珍惜青春呀,因为青春是最名贵的花,最容易谢。

    还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每一株玫瑰都有刺。”他的结论是:正如每一个人的性格中,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爱护一朵玫瑰,并不需要把它的刺根除,只要学会如何不被它的刺刺伤就行了。

    专注与回报

    专注于某一件事情,哪怕它很小,努力做得更好,总会有不寻常的收获。

    请看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妇女,来自农村,没读完小学,连用汉语表达意思都不太熟练。因为女儿在美国,她申请去美国从事户外工作。她到移民局提出申请时,申报的理由是有“技术特长”。移民官看了她的申请表,问她的“技术特长”是什么。她回答是会“剪纸画”,她从包里拿出剪刀,轻巧地在一张彩纸上飞舞,不到3分钟,就剪出一组栩栩如生的动物图案。移民官员连声称赞,她申请赴美的事很快办妥,引得旁边和她一起申请而被拒签的人一阵羡慕。

    这个故事应该能给我们一些启迪。一个人没有学历,没有工作经验,但只要有一项特长,一处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可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拥有其他人不能获得的东西。可是在我们身边,许多人往往走入误区,譬如一些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忙着考这证考那证,证书弄了一大摞,忙着做主持、当模特,业余职业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毕业之后却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原因是由于他们分散了时间和精力,没有专注于某一份事情,结果事与愿违。

    有时候,一个人自诩有多种技能,但由于蜻蜓点水,钻研不透,反而不如拥有一项专长的人受青睐。专注于某一件事情,尽力把它做到无可挑剔,你可能比技能虽多但无专长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奇迹的诞生

    奇迹的诞生有时竟发生在司空见惯的不以为然之中。

    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安全性能不够。在厂方的努力下,合格率已经提升到99.9%,而军方要求产品合格率必须达到100%。厂方一再强调,任何产品也不可能达到绝对100%的合格率,除非出现奇迹。但军方强烈要求:99.9%的合格率,就意味着1000名伞兵中,会有一个人因跳伞而送命。相持不下之时,军方决定改变检查质量的方法,从厂商前一周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让厂商负责人装备上身后,亲自从飞机上跳下。这个方法实施后,奇迹出现了:不合格率立刻变成了零!99.9%与100%,看来差距微乎其微。单就产品质量来说,不但厂家认为没啥了不起,就连消费者也认为不能挑剔过分。所以,司空见惯和不以为然就变成了众口一辞的认同。然而,就因为有了这99.9%,1000名士兵就有一个无辜送命。为了捍卫生命,稍加一个措施,就诞生了奇迹。

    想不到有的奇迹诞生得竟这么简单!但是,类似的奇迹之后几乎不见。

    因为,奇迹的创造都必须有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特定的主人公。否则,不管什么环境、什么氛围、什么主人公都能创造出来,那就不可能称作奇迹了。

    不料,事情有时也出乎人的意料之外。还就商品市场来说,比如,穿着某某保暖内衣就可以在漫天雪花中悠闲漫步;比如,涂涂某某增白霜几天保准你的脸蛋白白嫩嫩;比如,垫上某某鞋垫或吃几瓶某某胶囊就能叫矮子变高……倘若确能如此,这能不算“奇迹”么?

    但是,这样的“奇迹”根本不需要鉴定就知道它是假的,媒体就多次报道过消费者与经营者对簿公堂之事。若还不信,就用美国空军的办法叫厂商亲自试一试!“奇迹”的定义原本就是: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因此,奇迹的诞生说不简单也简单,说简单也不简单。

    搅动自己

    你见过老鹰吗?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大概很少有机会看见老鹰。根据鸟类生态学家们研究,老鹰是一种奇特的飞禽,因为它们都把窝巢筑在“树梢”或是“悬崖陡壁”上,寻常的动物很难直接攻击它们。

    可是,老鹰是怎么“搭筑窝巢”的呢?生态学家们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后发现,母鹰先用尖嘴衔一些“荆棘”放在底层,再叼来些尖锐的“小石子”铺放在“荆棘”上面。乍看之下,总觉得用锐利的小石子当材料来筑巢,是很突兀怪异的,这怎么能构筑出一个温暖、舒适的窝巢呢?不过,母鹰后来又衔了些枯草、羽毛或兽皮盖在小石子上,做成一个孵蛋的窝。

    小鹰孵化、出生后,母鹰按时叼回来小虫、肉食,喂入小雏鹰嗷嗷待哺的小嘴中。母鹰天天供应食物,也精心保护窝巢,以防敌人入侵。后来,小雏鹰慢慢长大,羽毛渐渐丰满,这时,母鹰认为,该是小鹰学会“自我独立”的时候了。可是,有什么办法能让小鹰不再眷恋始终被母鹰呵护、舒适无比的窝巢呢?

    母鹰开始“搅动窝巢”,让巢上的枯草、羽毛掉落,而露出尖锐的小石子和荆棘,小鹰被扎得疼痛难耐、嗷嗷直叫,可是母鹰却很无情地加以驱逐、挥赶,小鹰只好忍着痛振起双翅,离巢他飞。

    母鹰残忍无情吗?不!母鹰深爱着它生养的小鹰!但是母鹰更渴望它疼爱的小鹰能成为四处翱翔的飞鹰。因此,必须无情地逼着小鹰飞离舒适的家,勇敢地学习“独立”。即使小鹰在刚开始时磕磕绊绊、跌跌撞撞,母鹰仍偷偷地在一旁照顾看护它,直到小鹰能“展翅高飞,直上青天”!

    最不后悔的活法

    汉德·泰莱是纽约曼哈顿区的一位神父。

    那天,教区医院里一位病人生命垂危,他被请过去主持临终前的忏悔。他到医院后听到了这样一段话:“仁慈的上帝!我喜欢唱歌,音乐是我的生命,我的愿望是唱遍美国。作为一名黑人,我实现了这个愿望,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现在我只想说,感谢您,您让我愉快地度过了一生,并让我用歌声养活了我的6个孩子。现在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但死而无憾。仁慈的神父,现在我只想请您转告我的孩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吧,他们的父亲是会为他们骄傲的。”

    一个流浪歌手,临终时能说出这样的话,让泰莱神父感到非常吃惊,因为这名黑人歌手的所有家当,就是一把吉他。他的工作是每到一处,把头上的帽子放在地上,开始唱歌。40年来,他如痴如醉,用他苍凉的西部歌曲,感染他的听众,从而换取那份他应得的报酬。

    黑人的话让神父想起5年前曾主持过的一次临终忏悔。那是位富翁,住在里士本区,他的忏悔竟然和这位黑人流浪汉差不多。他对神父说,我喜欢赛车,我从小研究它们、改进它们、经营它们,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它们。这种爱好与工作难分、闲暇与兴趣结合的生活,让我非常满意,并且从中还赚了大笔的钱,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

    白天的经历和对那位富翁的回忆,让泰莱神父陷入思索。当晚,他给报社去了一封信。信里写道:“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才不会留下悔恨呢?我想也许做到两条就够了。第一条,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第二条,想办法从中赚到钱。”

    后来,泰莱神父的这两条生活信条,被许多美国人信奉——的确,人生如此,也没什么好后悔的了。

    向上向下

    向上总是被人赋予一种肯定的心理,向下则相反。因此,勇攀高峰被视为一种值得效仿的行动。

    蒙克夫·基德在不带氧气瓶的情况下,多次跨越6500米的登山死亡线,成了一位创吉尼斯世界纪录者。蒙克夫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因为他发现了无氧登山的奥秘。他说:我认为无氧登山运动的最大障碍是欲望,因为在山顶上,任何一个小小的杂念都会使你感觉到需要更多的氧气。因此,要想使四肢获得更多的氧而登上峰巅,就必须学会排除一切欲望和杂念。

    蒙克夫的经验成为一些写励志文章作者的至宝。他们用此来开导生活在海拔远远低于6500米的人们。理由嘛,当然由于蒙克夫是在一种“向上”的运动中获此真谛,所以可以迁移至一切有利于人类的追求上:假如你能排除一切杂念和欲望,你就能重复蒙克夫的成功。

    也许会这样。但这种迁移的逻辑并不令人信服。因为从根本上说,向上与向下只有方向上的差别,没有价值上的高下之分,不能说哪个方向占优。由于我们总是肯定向上,所以我们总是要备一把起子把酒瓶的木塞向上拔。喝酒便是对这样一种“向上”努力的奖赏。为什么不说每卖出一瓶酒,就是对酿酒人的“向下”盖木塞的奖赏?有一天,喝酒的人找不到起子,大家对着一瓶佳酿一愁莫展,直到有个人挣脱了向上的迷信,用筷子把木塞往下摁,他们同样喝到了酒。

    在6500米以上排除欲望是重要的,因为那儿氧气稀薄。在平常的海拔高度上,氧气充足,为什么不可以让欲望张开嘴来呼吸?人类的一切成就,既得益于人的欲望,也毁于人的欲望。的确要想办法驯服我们心底的欲望,但不是要把它们统统排除。这会让人觉得环境污染已使地球上每一个地方的含氧量与6500米以上的“死亡地带”相当。我们反对无节制地排放废气,就是表达我们并不希望地球的含氧量下降的愿望,因为我们已习惯欲望的恰当负重,以使我们能“沉降”在平原上,几百万年来,我们都是生活在氧气充足的平原上。

    生死之门

    在南太平洋岛屿上,生存着一种小鸟,叫莺鸟。莺鸟以一种叫蒺藜的草籽为食,但这种草籽浑身是锋利的硬刺,果肉被一层深深的内核包裹着,莺鸟要啄食到里面的果肉,可不是一件易事。它必须先把草籽顶在地上,又咬又拧,然后顶住岩石,上喙发力,下喙挤压,直到精疲力竭才能把外壳弄掉,吃到果肉。许多啄不开草籽外壳的莺鸟被活活地饿死,只有少部分的莺鸟顽强地生存下来。

    科学家对这种莺鸟做过研究,只有喙长达到11毫米的莺鸟,才能啄开草籽的外壳,求得生存;而喙长10.5毫米以下的莺鸟,因无法啄开草籽而活活地饿死。

    原来,莺鸟的生死之门,相隔仅仅是0.5毫米!

    这使我想起“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句成语,人生的命运和成败也是由细微差别决定的:一位考生,差0.5分,可能由此而落榜;一位运动员,差0.5秒,可能由此而与冠军无缘……

    如果说,莺鸟的喙长是与生俱来的,但人生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增长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既然我们知道生死之门有时相隔仅仅0.5毫米,我们何不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使我们的生存之“喙”长一点,再长一点。它改变的,可能就是我们的一生啊!

    美丽与磨难

    学校组织我们去郊游,我的收获是捉了两只小虫子带回家,试着喂养它。

    这是两只深浅稍有不同的草绿色幼虫,它们寄生的植物是白兰,我便抽空摘白兰叶来喂它们。刚刚捉来的时候,两只小虫子的食量很大,每天都会吃掉一大片白兰的嫩叶,而且随着每次蜕皮,身体越来越大。后来,它们的胃口突然减了下来,以致于越来越瘦。再后来,结成了一个小小的蛹。

    在饲养它们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们的蜕皮,真个是一次次“脱胎换骨”,结蛹的状态更是“死去活来”——它们用丝将自己缚在树叶上,一动不动。我以为它们快要死了,谁料过了几个小时,蛹壳的各部分突然破裂崩解,它们的身体竟然变得又大又鲜艳。将近四个星期的喂养,起初两只不起眼甚至可以说是丑陋的毛毛虫,变成了两个肥肥胖胖的蛹。最后,羽化成两只体态窈窕、色彩艳丽的蝴蝶,翩翩飞走了。呵,美丽原来诞生于磨难。

    跳出死胡同

    著名的心算家阿伯特·卡米洛从来没有失算过。

    这一天他做表演时,有人上台给他出了道题:“一辆载着283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有87人下车,65人上车;下一站又下去49人,上来112人;再下一站又下去37人,上来96人;再再下一站又下去74人,上来69人;再再再下一站又下去17人,上来23人……”

    那人刚说完,心算大师便不屑地答道:“小儿科!告诉你,火车上一共还有——”“不,”那人拦住他说,“我是请您算出列车一共停了多少站口。”

    阿伯特·卡米洛呆住了,这组简单的加减法成了他的“滑铁卢”。

    真正“滑铁卢”的失败者拿破仑也有一个故事。

    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他的一位善于谋略的密友通过秘密方式给他捎来一副用象牙和软玉制成的国际象棋。拿破仑爱不释手,从此一个人默默地下起了象棋,打发着寂寞痛苦的时光。象棋被摸光滑了,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拿破仑死后,这副象棋经过了多次的转手拍卖。后来一个拥有者偶然发现,有一枚棋子的底部居然可以打开,里面塞有一张如何逃出圣赫勒拿岛的详细计划!

    两个故事,两个遗憾。

    他们的失败,其实都是败在思维定势上。心算家思考的只是老生常谈的数字,军事家想的只是消遣。他们忽略了数字的“数字”,象棋的“象棋”。由此可见,在自己的思维定势里打转,天才也走不出死胡同。

    我们知道,“牙医钳”是用来对付牙齿的,但是中国香港的牙医伍士铨却以其原理制作上火星的“太空钳”。尽管很多人嘲笑,但是他真的成功了。今年6月,“太空钳”终于“一飞冲天”!

    无数事实证明,伟大的创造、天才的发现,都是从突破思维定势开始的。

    威森先生的哲理

    还是六年级的时候,自然老师威森先生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名为“怪山猫”的动物:因夜间出没,适应能力差,冰河时代已经绝种。

    他还拿出一块骨头让我们传看。

    第二天,老师立即进行了测验。因为我们认真听课,卷子答得异常圆满。

    可发卷时,我吓呆了——每道题都打上大红色的叉。一看其他同学的卷子,也全是不及格。这是怎么回事?

    威森先生解释说,与这“怪山猫”有关的一切,全是他自己“捏造”出来的,世界上根本没有这种动物。“所以,”老师有些严厉:“你们的笔记资料都是错误的,能让错误的答案得分吗?”

    大家都忿忿不平,这算什么老师?“不!”威森老师和蔼起来,“我们早该悟出真相。你看,我把猫的骨头当作‘怪山猫’的骨头给你们传看时,不也告诉过你们,这种动物并未留下丝毫可寻之迹吗?你们中有人指出过吗?我在介绍它的视力的神奇功效时,你们又有谁会问我是如何得知的呢?”

    事后,他真的把0分记在我们的记分簿上。

    威森先生希望学生能从这次教训中吸取经验:老师和教科书不是不会错的,任何时候都不要让自己的脑袋睡着了。“他不该这样耍弄你们!”一位朋友对我说。我当下却非常郑重:“不,老师是对的!”

    一个真实的答案

    前两天,看了一个有趣的外国测试题: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某人驾车在一乡村公路上驶过时,有3个人正在等公共汽车:一个是患了重病的老太太,一个是救过他命的医生,一个是他心仪已久的漂亮女郎,而此人的车只能搭载一人。问:此人应该搭载谁?

    我跟身边的朋友纷纷展开讨论,十有八九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先搭载患病的老太太!这么整齐的回答,应该都是受了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所致——救死扶伤乃天经地义。

    然而答案却有点出乎意料:把车钥匙交给医生,让他送老太太去医院,自己陪心爱的女郎一起等公共汽车。

    我也觉得,这样的答案要比我朋友们的回答高明。报恩、救人,还能与美人相伴。可谓一石三鸟。

    但爸爸的想法更“别出心裁”:应当马上掏出手提电话,叫来救护车,让医生陪同病人上医院,自己送心爱的女郎回去。

    我发现爸爸的答案比标准答案更“标准”,也合乎我们的“私心”,更“俗”,更有人情味。因为救护车有完善的抢救设备,给重病的老太太实施最快最妥当的救治;医生履行救人的天职,理所当然;如此风雨又是天赐给自己的浪漫良机。

    我想,其实当我们真的面临同样状况时,很多人都会出此办法解决问题。面对一个陌生的病人我们更多时候会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恩人和心上人之间又让人思想闹起矛盾,那可是两方都不能得罪的呀。可是,当它只作为一个测试题出现时,我们却会大公无私地给自己一个十分“崇高”的答案,撒一个美丽的谎。这才是人的本性吧。

    “细化”的特长

    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入学典礼上,校长每年都要向全体师生特别介绍一位新生。去年,校长隆重推出的,是一个自称会做苹果饼的女学生。学生都感到奇怪,耶鲁不乏多才多艺之人,为何推荐一个仅仅擅长做苹果饼的学生呢?最后校长自己揭开了谜底。耶鲁大学每年的新生都要填写自己的特长,而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填写诸如运动、音乐、绘画等为特长,从来没有人填过自己擅做苹果饼。因此,这个女学生便脱颖而出。

    这真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如果她在履历表上填上“擅长厨艺”,结果会怎样?肯定不如“擅做苹果饼”打动人心。那些填写擅长运动、音乐、绘画的,可能也就是会踢两脚足球、吹吹口哨或者画几笔素描之类。但是,他们没有具体写明,非要写上一个笼统而堂皇的概念。细细想来,这背后更多的是心虚。而“细化”自己的特长,则显示出一种天真的可爱和拙朴,同时也是一种自信。

    我的一个朋友求职时,在简历上“有什么特点”一栏中写道:“说谎时容易脸红。”这比起那些自称“从不说谎”的人来,要真诚得多,更能打动招考者。有些特长,虽然微不足道,但是由于你在这方面比其他人“特”和“长”,因此照样可以让你受用一生。

    “肥皂水”哲学

    约翰·卡尔文·柯立芝(1923-1929年任美国总统),发现他的女秘书长得非常漂亮,但工作经常出现差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女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但你不要骄傲,我相信你处理公文也能和你一样漂亮。”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处理公文时很少出错。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好奇地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柯立芝说:“这很简单,你看见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肥皂水。这是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疼。”

    戴尔·卡耐基也懂得用涂“肥皂水”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一次,卡耐基在纽约租下一家饭店的大厅,准备在那里搞一次为期一个月的短期培训。就在他把所有的票都印好送出、所有的通知都发下去的时候,他接到了饭店的通知,那就是必须付出比平常多3倍的价钱。卡耐基自然不愿增加费用,两天后,他直接去见饭店经理。“接到你的来信,我感到十分震惊,”他说道,“但我不责怪你们,换了我,或许也会这样做。你是经理,当然要为饭店着想。现在让我们写下这件事对你们的利与弊。”卡耐基在“利”的下面这样写:1、大厅可以空下来或作他用;2、可租给人跳舞或开会,收入会比租给我作培训用收入高;3、我占用一个月,你们可能会失去更大的生意。在“弊”的下面卡耐基写道:1、我付不起你们的费用,会另选地址,你们将会失掉这份收入;2、我的培训会吸引很多受过教育的文化人,你们将会失去替自己做广告的极好机会;3、你们每次花1万美元在报纸上做广告,也不一定会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这对于你们来说不是很值得吗?“请你们仔细考虑一下,尽快通知我。”说完,卡耐基把纸条留给经理就走了。第二天,卡耐基便收到回信,租金只涨50%,而不是原来的3倍。

    一个人想永远不与人发生冲突,这是不可能的。对待冲突,有人喜欢妥协退让,不管自己的想法对不对,这种人没有个性,很难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有人宁折不弯,结果是与人斗得两败俱伤。还有一种人像卡耐基和柯立芝一样,崇尚“肥皂水”哲学,懂得以退为进,让对方在一种温情脉脉的情绪中接受他的建议。这种聪明的做法,使他们成为最可能成就大事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