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王国探索之旅-探寻鸟类王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5亿年前,地球上就已经出现了鸟类。鸟类的种类繁多,生态多样,但大部分鸟类都具有飞行能力。而令人们不可思议的是,鸟类能够定向飞行,而不会迷路。曾有人指出,一部分鸟类是依据地球磁场来定向导航的,也有人认为鸟类是靠太阳和星辰来辨别方向的。那么鸟类为什么会有迁徙的习性呢?究竟它们身上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呢?

    为什么麻雀要沙浴?

    鸟类特别喜欢干净,只要它们一停下来,就会想办法整理自己的羽毛。为了去掉身上的灰尘和污垢,保持自己的整洁,小鸟经常用水洗澡。人们平时饲养的金丝雀、文鸟等都有洗澡的习惯,即使严冬也是这样。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麻雀在沙子里,先用小爪子扒个小坑,然后全身趴下,迅速地抖擞着身体,并用两翅不停地拍打拨起沙子。有时,麻雀还会在沙子里不停地滚动,同时扑腾着羽毛,好像在享受沙浴带来的快乐,场面异常热闹。

    贴士:麻雀通常都住在屋檐下,是人类的邻居,有时候农民伯伯成熟了的粮食,要在家里的地面,或房顶晒干才能储存下来,晒在地上的粮食,就会被屋檐下的小麻雀偷吃掉,所以人们把麻雀叫做“家贼”!

    由于麻雀长期生活在野外,不像人类饲养的鸟类那样有着优厚的生活条件,有时候它并不一定能找到洗澡的地方,因此只好用沙子代替水了。

    小鸟“沙浴”,只是鸟类的一种习性。麻雀的沙浴习惯,是通过沙砾摩擦皮肤,以达到清洁皮肤和除去体外寄生虫的目的,它是一种能够增强皮肤健康的活动方式。喜欢洗“沙浴”的麻雀一见到干净的细沙就非常高兴。

    其他的鸟类和禽类也有沙浴的习性,就像生活在山里的野鸡、山鸡和鹌鹑等飞禽,很少有便利的洗澡条件,因此,它们只好用沙子来洗涤身上的污垢和羽虱了。鸡的身上生有许多小虫,为了去掉这些小虫,鸡就用身体在地面上摩擦,使羽毛上粘满砂粒,然后用力抖擞,这样,羽毛上的小虫子也就随着抖掉了。

    为什么鸡不长牙齿?

    鸡在啄食时,能够一口气吞下许多米,连嚼都不嚼。如果我们仔细观察鸡吃米的动作,就会发现,原来鸡根本没长牙齿。这是什么缘故呢?

    很久以前,鸡和别的鸟类一样,也是会飞翔的。为了适应飞翔的生活,鸟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养成了一种特别的取食方式。比如不用牙齿,而是用喙嘴来啄食;也没有膀胱,不在体内贮存尿液,产生的尿液连同粪便一块排出体外;食道的一部分膨大后形成嗉囊,嗉囊可以暂存和软化食物。鸟类飞行时总是边飞边觅食,迅速吞下捕获来的食物,存到嗉囊中,然后直接送到胃里,胃里砂囊的小石子可以磨碎食物,然后再消化吸收。这样进行取食,牙齿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就是鸡和鸟类没有牙齿的原因。

    贴士:鸡的领地意识很强,不容陌生一方侵占。每当两群鸡迎面相逢,必有一场大战,双方会摆出阵势,有点像今天足球比赛的阵形。多数情况下,兵对兵,将对将,公鸡斗公鸡,母鸡斗母鸡。偶尔会有一对二或几只母鸡对一只公鸡厮杀。

    后来,尽管鸡由于人类的驯养已经不再需要靠飞翔觅食了,其飞行的本领也慢慢退化了,但是它的这种取食方式还是和鸟类的相同。

    鸭子走路为什么老是一摇一摆?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鸭子走路的姿态,就会发现它的脖子伸得很长,挺着胸,一摇一摆往前走。为什么鸭子一摇一摆地走路呢?这和鸭子的生活习性有着密切关系。

    鸭子在水中生活。在漫长的进化中,鸭子的脚的三个前趾之间形成了蹼,胸部又宽又平。为了游得更快,鸭子就必须增大蹼与水的接触面积,这样就增加了前进的推力,脚的位置相应地稍微后移。鸭子在登陆时,由于双脚不在身体中央,相应的重心不在两脚之间,身体就会向前倾倒。为了使身体保持平衡,鸭子就会将身体的重心向后移到双脚处;同时,鸭子的腿很短,能带动身体一起摆动,因此,鸭子走起路来就一摇一摆了。

    贴士:为什么鸭子在冷水中欢快地游乐,而又毫无寒意呢?原来鸭子身上长满了浓密的羽毛,羽毛中贮存有空气,能起到很好的隔热作用。冬天我们穿的鸭绒衣,盖的鸭绒被,能够感觉到温暖,就是这个原因。

    鸭子和鸡一样,虽然长着翅膀却不能飞行。很久以前,野鸡、野鸭在森林里自由飞翔;后来,它们被人们捉来在笼子里喂养,慢慢习惯了笼养生活,渐渐地变成了胖肥的家鸡、家鸭。鸭子翅膀的功能也渐渐退化,虽然有翅膀也飞不高了。

    为什么猫头鹰是“夜间猎手”?

    猫头鹰以捕食田鼠为生。每到夏日的夜晚,田野一片寂静的时候。田鼠就会从洞中探出头来,东张张,西望望,然后一头钻进旁边的花生地里。突然,一个巨大的黑影无声无息地从天而降,还没等田鼠弄清发生了什么事,一双利爪已深深地扎进了它的皮肉……它,就是鸟中之怪——猫头鹰。

    那么,猫头鹰为什么会在夜里捕食田鼠呢?这还要从它自身的特殊的结构谈起。猫头鹰虽然是鸟类,但因为它的脸圆圆的,与猫脸很相像,因此人们称它为猫头鹰。在猫头鹰的圆脸上有一双大眼睛,夜间,能发出浅黄色的光彩。猫头鹰的眼睛的视网膜主要是对微弱光线有灵敏反应的视杆细胞构成的,它的视觉所需亮度仅仅是人类所需要的最低亮度的l%~10%。这样,猫头鹰的视力就比常人的高出几十倍到上百倍,它的视力是令人惊异的!另外,猫头鹰的双眼朝前,总视野跨度极大,其中60°~70°是重合的,在所有鸟类中是冠军。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其视觉功能。

    贴士:在非洲有种猫头鹰,眼睛可以发出像手电般的光,而且亮度可以调节,当地土著就利用猫头鹰来捕猎,更为神奇的是,猫头鹰眼睛里发出的光照在动物眼睛上,动物竟然毫无察觉。据非洲当地人说,猫头鹰的眼睛射出的光可以让猎物呆立不动。

    但是到了白天,火眼金睛的猫头鹰就成了地道的睁眼瞎,眼睛里的视杆细胞完全失去了威力。

    猫头鹰喜欢在夜间活动,它的嘴和爪呈钩状,十分锐利,两只眼睛长在正前方,眼四周的羽毛呈放射状,全身的羽毛大多为褐色并布满许多细细的斑点,眼睛的视网膜感光非常灵敏。白天阳光强烈,它的眼睛很不适应这种强烈的刺激。而且白天的飞行动物中也有它的天敌,因此为了防范敌人,猫头鹰的两只眼睛只好轮流休息。

    猫头鹰的视力很集中,能够清楚地分辨出景物的前后距离,以帮助它在黑夜里确定捕捉目标。猫头鹰的视力虽然很好,但是眼睛却不能够转动。如果猫头鹰想看看四周,惟一的办法是转头:它的脖子能转180°,而且转得非常快。猫头鹰耳朵的耳孔很大,耳壳极其发达,即使地面上一些小动物发出的轻微活动声音,它都能听到。它的羽毛很柔软,飞起来轻盈得像一阵微风。由于猫头鹰只能在夜间活动,所以人们都称它为“夜间猎手”。

    为什么丹顶鹤总爱用一条腿站着?

    在全世界的15种鹤类家族中,我国就有9种,几乎占鹤类总数的2/3,是世界上拥有鹤类最多的国家,被称为“鹤类乐园”。

    丹顶鹤在沼泽地或河边停落时,常常是一只脚站着,另一条腿缩在身子下面,这就是它们的休息方式。不只是丹顶鹤,很多游禽、鸥类也都有这种休息习惯,当它们一只脚疲劳时,就换另一只。但是它们在寻找食物的时候,从来都是两只脚着地。

    贴士:其实,传说中的仙鹤,就是丹顶鹤,它生活在沼泽或浅水地带,常被人冠以“湿地之神”的美称。它与生长在高山丘陵中的松树毫无缘份。但是由于丹顶鹤寿命长达50~60年,人们常把它和松树绘在一起,作为长寿的象征。

    丹顶鹤在动物世界里,只是一种弱小的动物,为了生存,它们在面对强大的天敌时,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为了防止敌害的突然袭击,丹顶鹤就不能一直卧在地上休息,一旦遇见敌害来袭击,只要拍拍翅膀,就能很快飞上天空。况且,丹顶鹤这样单脚伫立的动作,比两只脚站着看得更远,也能够尽早发现敌害的踪影。

    为什么火烈鸟一身红色?

    火烈鸟喜欢群居生活,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鸟群是非洲的小火烈鸟群。严格来说,火烈鸟并不是候鸟。它们只在食物短缺和环境突变的时候才会迁徙。为了避开猛禽类的袭击,火烈鸟一般在晚上迁徙,迁徙中的火烈鸟每晚可以50~60千米的时速飞行600千米。

    大火烈鸟与普通动物通过伪装的方式以逃避天敌不同,其羽毛鲜艳的颜色似乎特别引人注目,尤其是一大群大火烈鸟一起飞翔时,其场面更为壮观。因此,大火烈鸟事实上是一种很容易被攻击的动物。这种鲜艳的红色并非是一种伪装,而是与这种鸟类所摄取的食物有很大的关系。

    火烈鸟为什么一身火红色呢?原来,肯尼亚裂谷区共有8个湖泊,其中6个是咸水湖。这些湖泊地处大裂谷的谷底,都是地壳发生剧烈变动形成的火山湖。火山喷发后飘散的熔岩灰,经雨水的冲刷流入湖中,而这些湖泊都没有出水口。这样,长年累月,造成湖水中盐碱质沉积。这种盐碱水质和赤道线上强烈的阳光,有利于藻类滋生。在这些湖泊中,生长着暗绿色的螺旋藻纳,特别是在库鲁湖和纳特龙湖,这种藻类更多,是火烈鸟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

    贴士:人们又将大火烈鸟称为红鹳、红鹤、火鹤等,火烈鸟雄雌相似,羽色鲜艳,多姿多彩,全身的羽毛主要为朱红色,特别是翅膀基部的羽毛,光泽闪亮,远远看去,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因此得名。

    火烈鸟长有一个极其别致的长喙,长喙上平下弯,尖端呈钩状。每次到浅滩觅食时,火烈鸟就会把头埋到水中,用其长喙在水中搅动。这样,水中的有机物,尤其是那些藻类浮游生物,就会飘浮到水面。火烈鸟则趁机一股脑儿吞到口中。口中生有一种薄筛状的过滤板,能将螺旋藻从浑水中过滤出来,然后吞下肚去。

    火烈鸟是自然界中惟一用这种方法觅食的禽鸟。一只火烈鸟每天大约需要吸食250克螺旋藻。螺旋藻中除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外,还含有一种特殊的叶红素。这就是火烈鸟的羽毛为什么如火焰般鲜红的原因。因此,有人戏称大火烈鸟为“好色之徒”。当大火烈鸟进行周期性换羽,而体内色素沉积程度还不够时,它就会长出白色的新羽。

    肯尼亚大峡谷马革迪湖上的火烈鸟,不辞辛劳,飞越万重山到浅水滩寻找它们喜爱的碱性藻类,因为这是它们繁衍后代的惟一营养食物。鸟类飞行的“发动机”是胸肌,飞行时,双翼不只是单纯地上下扑动,还能向前推动。许多鸟类靠着体内的生物钟,对太阳的位置进行探测,因而总能以太阳位置确定方位,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太阳罗盘”进行的导航。

    为什么牙签鸟会钻进鳄鱼嘴里?

    每当提到鳄鱼,大家都会毛骨悚然。鳄鱼是凶残的,但是小小的牙签鸟却敢于从鳄鱼口中取食。牙签鸟因为这种同鳄鱼的亲密关系,又被称为鳄鱼鸟。

    凶猛的鳄鱼在饱餐后,喜欢在河边闭目养神,或者爬到沙滩上去沐浴阳光。这时,常常有许多牙签鸟在它背上飞来飞去,就好像在与鳄鱼亲切交谈。当鳄鱼酣酣入睡时,牙签鸟却毫不客气地拍打着翅膀,将它从甜梦中惊醒,鳄鱼便张开大嘴,牙签鸟飞到它的口腔里,开始啄食它牙缝中的残食剩饭。鳄鱼牙齿缝间的鱼、蚌、蛙、田螺等肉屑很快被啄进了牙签鸟的腹内。

    牙签鸟虽然服务得很周到,但饱餐后的鳄鱼也会一梦不醒地闭合大嘴,这使虎口取食的牙签鸟非常担忧。不过,牙签鸟也自有它的解脱之法。它用尖硬的喙,轻轻地碰刺鳄鱼松软的口腔,鳄鱼便会立刻张大嘴,让这些鸟继续工作或飞离。

    贴士:鳄鱼对待弱小动物凶恶残忍,为什么对待牙签鸟却是那样的仁慈和谦让呢?这是因为,牙签鸟是一种非常机敏的鸟类,它在啄食鳄鱼牙缝中的残食时,格外警惕周围的一切,充当着鳄鱼的义务警卫员。一旦发现敌情,便惊叫几声向鳄鱼报警,鳄鱼得到报警信号后,就潜入水底避难。可见,牙签鸟不仅是鳄鱼的“活牙签”,还是它忠实的朋友。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牙签鸟是鳄鱼的牙科医生,没有牙签鸟的帮助,鳄鱼的牙齿就会坏掉。许多年来,人们一直坚信这个说法,并且把牙签鸟和鳄鱼的友谊作为动物之间互惠共生的范例。然而近年来,一些动物学家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他们认为,在去非洲大陆旅游的人中,有不少是摄影家或摄影爱好者。如果他们看到小鸟钻到鳄鱼嘴巴里的有趣场面,无论如何也会拍下这珍贵的镜头。然而,这样的照片却一张也没有。另外,到非洲进行考察的众多科学家,也都没有见过这种奇异的现象,只有两位动物学家自称看到过牙签鸟飞到鳄鱼嘴里吃东西的场面,但他们讲述的事情都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没有真凭实据,不能让人信服。

    为了揭开牙签鸟啄食这个千古之谜,美国加州大学的鸟类专家豪威尔专程赶到非洲埃塞俄比亚的甘贝拉地区,进行了为期两个半月的考察。许多动物学家认为,牙签鸟是分布在尼罗河流域的“埃及鸻”,而甘贝拉地区正是研究埃及鸻最理想的地方。同时,这里还有很多非洲鳄鱼。

    这种被叫做“牙签鸟”的埃及鸻,和鸽子大小相似,羽毛呈黑、白、灰、浅黄等颜色,远望去,特别醒目。这些小鸟特别勇敢,如果有同类或猛禽入侵它们的“领地”,就会展开双翅进行攻击,即使是老鹰,也会在与埃及鸻的对垒中败下阵来。

    豪威尔教授经过两个半月的辛苦考察,终于发现了埃及鸻的不少有趣的生活习性。这些都是人们所不知道的。但是他从来没有见过埃及鸻在鳄鱼嘴里捉虫的现象。所以,这位鸟类专家认为,即使鳄鱼与牙签鸟是好朋友的故事有依据,也是十分罕见的现象,不应该把它看做是动物之间互惠共生的范例。

    蜂鸟的飞行技术有多高超?

    蜂鸟是约600种雨燕目蜂鸟科动物的统称,常和雨燕同列于雨燕目,亦可单列为蜂鸟目,是世界上已知最小的鸟类。蜂鸟中体型最大的是南美西部最大的巨蜂鸟,也不过20厘米长,约20克重。最小的蜂鸟见于古巴和松树岛,体积比虻还小,稍长于5.5厘米,重约2克,粗细不及熊蜂,卵重0.2克,和豌豆粒差不多。

    蜂鸟的喙是一根细针,舌头是一根纤细的线,适于从花中吸蜜。许多种类的嘴稍下弯,镰喙蜂鸟属的嘴很弯,而翘嘴蜂鸟属与反嘴蜂鸟属的嘴端上翘,眼睛像两个闪光的黑点,翅膀如桨片一样,很长。翅上的羽毛非常轻薄,好像是透明的,体羽稀疏,外表鳞片状,常显金属光泽。少数种雌雄外形相似,但大多数种雌雄有一定的差异。后一类的雄鸟长有漂亮的外表,颈部有虹彩围涎状羽毛,颜色不同。其他特异之处是由冠和翼羽的短粗羽轴,呈抹刀形、金属丝状或旗形尾状,大腿上长有蓬松的羽毛丛(常为白色)。

    蜂鸟的双足又短又小,不易为人察觉。它极少用足,停下来只是为了过夜。它双翅的拍击非常迅捷(每秒15~80次,取决于蜂鸟的大小),因拍打翅膀的嗡嗡声而得名。蜂鸟飞翔起来持续不断,而且速度很快,所以它在空中停留时不仅形状不变,而且看上去毫无动作,可以像直升飞机一样悬停。通常只见它在一朵花前一动不动地停留片刻,然后箭一般朝另一朵花飞去,用细长的舌头探进它们怀中,吮吸它们的花蜜,而且好像这是它舌头的惟一用途。人们曾看见蜂鸟狂怒地追逐比它大20倍的鸟,附着在它们身上,反复啄食它们,让它们载着自己翱翔,直到平息愤怒为止。

    贴士:在所有动物中,蜂鸟的体态最妍美,色彩最艳丽。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以其微末博得盛誉”。小蜂鸟是大自然的杰作:轻盈、迅疾、敏捷,优雅、华丽的羽毛——这小小的宠儿应有尽有。

    蜂鸟是惟一可以向后飞行的鸟,也可以在空中悬停以及向左和向右飞行,飞行本领高超,因而也被人们称为“神鸟”“彗星”“森林女神”“花冠”。

    大多数蜂鸟并不结对,而紫耳蜂鸟和少数其他种类的鸟则成对生活,并且由两性共同育雏。大多数种类的雄鸟都会猛飞猛冲。雄鸟常在雌鸟前面盘旋,使阳光反射颈部色泽。占区的雄鸟追逐同种或不同种的蜂鸟,向大型鸟(如乌鸦和鹰)甚至向哺乳类动物(包括人)猛冲。多数蜂鸟(尤其较小的种类)会发出刮擦声、嘁嘁喳喳或吱吱的叫声。但这些蜂鸟在进行“U”形炫耀飞行中,翅膀常会发出嗡嗡、嘶嘶声或爆音,就像其他鸟的鸣声。许多种类的蜂鸟尾羽也能发出这种声音。

    蜂鸟的巢由植物纤维、蛛网、地衣和苔藓等构成,呈小杯形,附着在树枝、大叶片或岩石的突出部分。有些蜂鸟的巢有一细茎悬挂在突出物的下面,或挂在洞穴、涵洞顶上。在巢的两边,放着泥土和植物,以维持平衡。蜂鸟通常产2个(很少1个)白色椭圆形卵,是鸟卵中最小的,但卵重约为雌鸟体重的10%。刚孵出的幼鸟无视力,身上无毛,由亲鸟哺养,约3周后羽毛丰满。它身上闪烁着绿宝石、红宝石、黄宝石般的光芒,它从来不让地上的尘土玷污它的衣裳,而且它终日在空中飞翔,只不过偶尔擦过草地。它在花朵之间穿梭,以花蜜为食。

    蜂鸟的分布局限于西半球,主要在南美洲。其中约有12种常在美国和加拿大,只有红玉喉蜂鸟繁殖于北美东部新斯科舍到佛罗里达。分布最北的是棕煌蜂鸟,繁殖于阿拉斯加的东南部到加利福尼亚的北部。各种蜂鸟分布在新大陆最炎热的地区,它们数量众多,但仿佛只活跃在两条回归线之间。也有些蜂鸟会在夏天把活动范围扩展到温带,但也只是作短暂的逗留。

    尖尾雨燕能飞多快?

    尖尾雨燕堪称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鸟,平时飞行的速度为170千米/小时,最快时可达352.5千米/小时。

    我们平时看到的雨燕几乎总是在飞翔,并且飞得极快。其实这些雨燕在觅食时,为了在飞行中看清并捕获猎物,并不会飞得过快,否则会增加它们捕食的难度。但在炫耀时,雨燕确实会飞得非常快,而且常常利用风向迅速地掠过地面(即使它们那时的飞行速度并不突出),用来炫攉它们优秀的飞行速度。

    普通雨燕经常在空中过夜,这一情形目前已得到证实。人们通过从飞机和滑翔机上观察以及用雷达定期跟踪,发现这些鸟在夜晚原本该找个巢栖息的时候却长时间逗留在空中。它们很可能是除了繁殖以外,其余的时间根本就不回陆地,这就意味着一些幼鸟在某个夏末学会飞行之后,两年后的夏天才会首次着陆在某个潜在的巢址上。这期间,雨燕需要不间断地飞行500000公里!

    贴士:尖尾雨燕以食鱼为生,但它“挑食”,绝不吃浅海鱼!据人们统计,一年至少有100~500只尖尾雨燕因为食物而死去!

    大部分雨燕羽毛颜色相当暗淡,只有极少数种类的体羽会在短时间内呈现出蓝色、绿色或紫色的彩色光泽。在营巢地,普通雨燕的个体相互之间能通过鸣声(尖叫声)互相辨认,原因很可能是巢址环境太暗的缘故。许多雨燕的尾为叉尾型,而针尾型雨燕的尾羽羽干长于羽片,因而形成一排“针刺”,这种坚硬的尾羽在雨燕附于垂直表面时能够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而烟囱雨燕的名字则是因它们习惯在高高的工业烟囱内繁殖、栖息而得来——这无疑是一种近代才出现的栖息地。

    雨燕以捕捉空中的昆虫和蜘蛛为食。人们通过对它们的胃内成分、排泄物、回吐物、咀嚼物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雨燕最主要的猎物是膜翅目的蜜蜂、黄蜂和蚂蚁;双翅目的苍蝇;半翅目的奥虫和鞘翅目的甲虫。

    为什么渡鸦会骗人?

    渡鸦体形最大,属于全黑色的鸦属物种。凸尾;嘴粗大,嘴峰弯曲。渡鸦的喉和上胸部的羽毛,呈披针状;上喉、颊和上体及初级飞羽外网具蓝、淡紫蓝和紫色,这种光泽是由不同角度的入射光不同的变化,它的后颈羽基呈淡灰色。

    渡鸦是所有鸦科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类,尤其在北半球,广有分布。目前已知有8个亚种,不同亚种之间的渡鸦在外表上有少许区别,但在遗传学上却有明显差异。

    渡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种乌鸦之一,也是鸣禽中最大的鸟,成熟的渡鸦体长约有56~69厘米,体重0.69~1.63千克。渡鸦全身黑色,背部有光亮,嘴形粗大,最长者可达85毫米,易与其他乌鸦区分。

    渡鸦善于高飞,叫声响亮,多见于高山草原、森林,可以在不同的气候下生存。渡鸦大多分布在由北美洲的北极与温带栖息地及欧亚大陆至北非的沙漠及太平洋岛屿;在我国,渡鸦只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各省,在西藏地区,常见栖息于海拔5000余米的高原山地。它们常活动在开阔地方或村庄附近,在有人居住的地方觅食,并随人畜迁移。在较冷的地区,如喜玛拉雅山及格陵兰,渡鸦的体型和喙很大,而在温暖的地区,渡鸦体型及喙的比例都较小。

    渡鸦生性凶狠,会袭击家禽和家畜。病倒的牲畜,经常会遭到成群渡鸦的袭击。渡鸦还会攻击野兔及猎食鼠类和一些小鸟,它们更喜欢啄食腐肉和动物内脏。

    贴士:渡鸦大脑比较发达,聪明,贪玩,而且非常狡猾。在鸟类中是属于脑部最大的一类。就像其他的鸦科,它们被指有一些显著解决问题的事迹,令人相信鸟类也有高等的智慧。

    英国牛津大学“行为生态学研究所”的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一块肉放在一个小桶里,然后放进一个管道,给实验对象——两只渡鸦贝蒂和阿贝尔两根金属,一根有钩,一根是直的,想看看它们的反应。结果,实验中身体大一点、占据主导地位的阿贝尔首先拿走了钩子,贝蒂也毫不迟疑,用嘴衔起那根直的金属丝,把一端插进实验室桌子的缝里,用嘴将金属丝弯曲成钩子,然后用这根钩子去钩小桶的把手,从而取出桶里的肉。

    贝蒂自发性地使用人造的东西,说明它是有智慧的,而贝蒂能如此善于解决问题,这是迄今为止最令人称奇的例子。为了避免同伴找到自己的食物,渡鸦会首先假装把食物藏在某个地方,然后再偷偷转移。不仅如此,渡鸦在骗人时还非常有“创造性”。有报道称,为了独享食物,渡鸦会在动物尸体边上装死,以制造食物中毒的假象。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渡鸦的高智商?生物学家海恩里希认为,是生存,让渡鸦必须学会思考,变得聪明。事实上,渡鸦的生活充满变数。在野外,渡鸦基本上要靠抢夺大型食肉动物嘴中的食物来维生。因此,渡鸦必须学会判断,在不同的环境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达到目的并保护自己。所以渡鸦从小就必须学会适应。

    海恩里希就曾看到年幼的渡鸦反复去触碰狼的尾巴,然后快速飞走。通过这种本能的训练方式,渡鸦慢慢学会判断哪种做法可能是致命的,同时学会预测被它们骚扰的动物一步能跳多远。久而久之,渡鸦的判断力会越来越准确,也变得越来越聪明、狡猾。

    在加拿大有一种名叫渡鸦的鸟类,生性非常穷凶极恶,它除了经常啄食小动物外,一些庞大的牲畜也常常遭其攻击而丧生。

    一位农场工人曾看到一只渡鸦从灌木丛中猝然扑出,落到一头大母牛头顶,随即将牛眼啄出来、当母牛昏倒在地上时,成群的渡鸦从天而降,将牛团团围住,猛啄其眼睛和肛门,顷刻之间,母牛就成了渡鸦的牺牲品。据说在隆冬和早春季节,由于食物缺乏,渡鸦特别猖獗,上述这种情况会经常发生。

    据鸟类学家说,加拿大渡鸦对牲畜的眼睛味道有着一种特殊的嗜好,而且其凶残行为已迅速扩展到其他渡鸦的群体之中,牧场对它们这种危害行为一筹莫展。据鸟类学家的研究,最饶舌的鸟并不是人们所说的喜鹊,而是乌鸦。在乌鸦的“语言”中,约有300种叫声和啼声。人们目前已弄懂了乌鸦的一些“话语”,例如空泛失神的叫声是“全部乌鸦在原野上集合”之意。

    各地区的乌鸦有各自的方言土语,美国密执安湖畔和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乌鸦就没有共同的“语言”,谁也不懂谁的“话”。城市和农村的乌鸦相互之间都不能理解对方的“话语”。

    有人曾把法国乌鸦的报警叫声录到磁带上,带到美国大陆多次播放,可是美国乌鸦对法国同胞发出的报警叫声却毫无反应。

    植树鸟是怎样植树的?

    植树鸟生活在南美洲秘鲁首都利马北部,又叫“卡西亚”,这种鸟会种树,让人觉得很神奇。卡西亚长得和乌鸦很像,身上长着黑黑的羽毛,白色的脑袋上长着长长的嘴巴,不同的是,它们的叫声比乌鸦要好听得多。

    在利马的北部,有一片从未种植过的树木。后来,人们在那里发现了大片大片的树林,而这些树林的种植者不是人,而是一群叫卡西亚的鸟儿。

    那么,卡西亚鸟是怎样种树的呢?

    贴士:坚鸟也有植树的本领。它有一套很奇特的贮粮方法。每年越冬前,鸟会携带“粮食”,寻找两棵树的中间位置,并以其为基点,每向前走40厘米,埋下一堆(二三十颗)橡子,一堆堆地埋藏。春天来了,坚鸟就会将它们一个个地刨出来,用嘴衔回巢内。那些吃不完的橡子留在地下发芽生长,变成小树。

    原来,植树鸟主要以甜柳树的叶子为食。它们先用喙啄下柳树的枝条,衔到荒野空地上,然后把树枝放在一边,用嘴在地上挖个洞,再将树枝插进松软的沙土洞里,慢慢地吃枝上的嫩叶。这样,甜柳枝就被卡西亚无意之中“栽种”在土壤里了。卡西亚采食嫩叶,一般会有一小段嫩茎留在土里。甜柳树枝被留在土壤里,很容易生长,没过几天就扎根长成了小树。因为卡西亚喜欢群居,所以一般都是群体觅食,真是鸟多力量大,久而久之,小树便连成一片,形成了大片森林。

    植树鸟为人们植树造林,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爱护,因此,没有人对它们随意捕捉。

    为什么白胸秧鸡要冬眠?

    鸟类中的个别种类存在冬眠现象,这种情况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叫“白胸秧鸡”的鸟。

    白胸秧鸡又叫“苦恶鸟”,这是根据它们的叫声来命名的。它们广泛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省,上体为黑色,面部及下体为白色。它们属于小型涉禽鸟,平时多栖息在沼泽、池塘、稻田附近的灌木丛、小竹林等地,啄食动物性食物。清晨和傍晚常能听到它们的鸣叫,在繁殖季节,从早到晚几乎都能听到它们的叫声。

    每年4月初是白胸秧鸡的繁殖期,这个时期它们就会开始在灌木丛和芦苇丛中营巢。每年产2窝卵,每窝产卵3~9枚,卵壳为土白色或土黄色,上面带有褐色斑点。孵卵由雌鸟和雄鸟共同担当。幼鸟长大后,就会开始独立生活,这时,它们的活动会更加频繁,每天不知疲倦地四处寻找食物,个个吃得膘肥体壮,甚至飞起来也有些吃力。

    贴士:白胸秧鸡在长乐俗名“田鸡”,意思是田里的“鸡”。经常筑巢于稻田中。巢搭在四丛水稻的中央。生性不胆怯,人们经常用青蛙或网诱捕它们。

    冬天即将来临,天气逐渐变冷时,胖乎乎的白胸秧鸡急于选择干燥的石洞或泥洞,为冬眠做准备。白胸秧鸡在洞里不吃不动,很少出来活动,呼吸次数逐渐减少,血液循环减慢,新陈代谢减弱,为了尽可能减少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就凭借贮存的脂肪以维持生命。

    当春天来到,小草长出嫩芽,昆虫开始活动时,白胸秧鸡在洞中渐渐苏醒过来,它们就会慢慢走出洞来。经过近3个月的冬眠,白胸秧鸡的身体异常虚弱,走起路来还摇摇晃晃,不能够飞行,视力也很差,最重要的是增加营养,吞吃大量食物以强壮身体。大约7天左右,白胸秧鸡的体力就能得到恢复,并能正常飞翔,它们又开始了欢快的鸣叫。

    为什么动物园的天鹅不会飞走?

    我们经常能在明澈如镜的湖面上,看到成双成对的白天鹅悠闲自得地游着,它们一会儿把头伸入水中觅食,一会儿又引颈高歌,这常常引得游人顿足观赏。

    天鹅善于飞翔,可是它在动物园安居下来后,就不会远走高飞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鸟类在空中飞翔与空气气流的推动力及浮力都有很大的关系。鸟类在起飞时,能够依靠翅膀的扇动,利用周围气流的压力产生的动力从而推动鸟体前进。

    贴士:在我国雄伟的天山脚下,有一片幽静的湖泊——天鹅湖,每年夏秋两季,这里有成千上万的天鹅在碧绿的水面漫游,就像蓝天上飘动着的朵朵白云,好看极了。

    凡是能够飞翔的鸟类,其翅膀上都长有飞羽,飞羽由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及复羽组成,它们整齐有序地排列且互相交迭覆盖。当天鹅举起翅膀时,飞羽就会向上旋转翻起,因此,空气就从重叠飞羽的羽隙间流过,当翅膀下压时,飞羽重叠得很紧,空气不能流过,对翅膀产生了压力,推动鸟体向上前方向前进。因此,飞羽是鸟类飞翔的重要工具,如果没有飞羽,鸟类就不能飞行。如没有飞羽的鸵鸟,尽管跑得很快却一点儿也飞不起来。

    因此,被送到动物园的天鹅首先就要拔去飞羽,如果是幼鸟,则要剖去指骨或腕掌骨关节,使飞羽无处着生。天鹅没有了飞羽,翅膀扇动就会无力,天鹅就可以在动物园里安居了。

    为什么企鹅不会迷路?

    在南极洲,最有趣的动物是企鹅。它长着一身美丽出众的羽衣,就像披了一件大礼服,走起路来一摆一摆的,又像一个绅士,一副大腹便便的模样。别看企鹅呆头呆脑,其实它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它眷恋家乡。不管离开栖息和繁殖的地方有多远,它都要想方设法回到自己的家乡。

    每年到长达半年的白昼到来时,企鹅爸爸和企鹅妈妈们便带着它们的儿女离开家乡,到千里之外的海洋觅食。等到南极的寒夜来临时,企鹅又携儿带女,日夜兼程返回故地,就这样年复一年,从不间断。这一段距离足有几百千米。而我们知道,南极洲是一片茫茫雪原和冰川,没有任何目标供企鹅识记。

    贴士:企鹅是一群不会飞的鸟类。但根据化石显示的资料,最早的企鹅是能够飞行的。65万年前,企鹅的翅膀慢慢演化成能够下水游泳的鳍肢,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企鹅能够游泳。

    为解开企鹅识途之谜,不少科学家纷纷奔赴南极,进行研究和观察。在南极洲,科学家们做了各种各样的实验。科学家们曾捕捉了5只未成年的企鹅,在它们的身上作了标记,然后把它们转移到距离它们的故乡1900千米以外被冰雪覆盖的5个不同地点放掉。10个月以后,它们靠步行、滑行和游泳,穿越没有任何标志的冰川雪原,全都回到了故乡。

    有人在远离企鹅故乡几百千米的地方,将一只只企鹅分别放进洞穴里,在上面盖上盖子。那里非常平坦,没有任何标记和特征。然后,又在3个不同位置的观测塔上观察企鹅。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企鹅就出洞了,刚开始,那里的几只企鹅会不知所措地徘徊一阵,随后就不约而同地把头转向同一个地方——它们的故乡所在的方向。这使科学家们困惑了。企鹅这种独特的识途能力,又给了科学家们一个新的挑战。经过多次观察,科学家们初步认定,企鹅识途的“指南针”是以太阳来定向的,而与周围环境无关。

    大雁是怎样迁徙的?

    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也是有名的候鸟。它们的老家在北方西伯利亚一带,因为那里的夏季日照时间较长,食物很丰富,敌害也不多,非常适合哺育幼雏,因此,它们总是回到故乡繁殖后代。到了冬季,北方一片冰天雪地,昆虫,蠕虫和植物种子都不见了,大雁找不到食物吃,就会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向温暖的南方。第二年春天,经过长途旅行的大雁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大雁的飞行速度极快,每小时能飞行68~90公里,几千公里的漫长旅途能够飞上1~2个月。

    雁群在旅途中行动极有规律,大多由有经验的老雁在前面带队,其余的大雁在后排成“一字”或“人字”队形飞行。一旦带队的大雁累了,它就会退回队伍,另一只大雁会自动飞上队伍最前方,取代它的位置。

    贴士:大雁往往千百成群栖息在水边,夜宿时,有雁在周围专司警戒,如果遇到袭击,就鸣叫报警。

    雁群为什么总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队伍向前飞行呢?这是因为,大雁需要飞行很长的路程,除了依靠扇动翅膀飞行之外,它们也常常利用上升气流在天空中滑翔,以使翅膀得到间断的休息空隙,从而节省自己的体力。当雁群飞行时,前面大雁的翅膀就会在空中划过,膀尖上能够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后边的大雁为了利用这股气流,就紧紧跟在前雁膀尖的后面飞翔,这样一只大雁跟着一只大雁,就排成了整齐有序的队伍。

    另外,雁队呈“人”字形或“一”字形,这也是一种集群本能的表现。只有这样,大雁才能防御敌害。幼鸟和体弱的鸟,大都插在队伍的中间。如果需要停歇寻找水草时,就由有经验的老雁担任哨兵。如果孤雁南飞,就会被敌害吃掉。

    为什么松鸡有时会耳聋?

    松鸡又被人们叫做林鸡,长得分外漂亮。尤其在发情期的雄松鸡,能够长出漂亮的羽毛,黑腹灰颈,在其褐色翅膀上,还长有少许白色的羽毛。

    松鸡的耳朵平时非常敏感,但在交配期间,雄性松鸡却会莫名其妙地丧失听力,甚至连自己的叫声都听不到。

    为了弄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苏联一位著名的鸟类学家曾经解剖了许多处在发情期的雄松鸡。他发现,几乎每只雄松鸡的耳道里都充满了腺体分泌物和布满血管的褶皱。因此他认为,雄松鸡耳聋是这些东西堵塞了耳道造成的。

    贴士:松鸡终年成对活动,秋冬成家族小群。常单独或成对。遇警情时深伏不动,不易被赶。枪响或倒树的突发声会使数只雄鸟大叫。雄鸟炫耀时耳羽束竖起。

    但是也有人持不同意见。美国一位生物物理学家也研究了雄松鸡耳聋的现象,他认为雄松鸡耳聋是因为它唱歌声音太大,产生了明显的共振现象,从而使鼓膜受到了强烈的震动所致。

    但是,苏联科学家乌赫托姆斯基却认为,雄松鸡在歌唱的时候,神经中枢会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神经系统的其他部分则会处于抑制状态,因此,雄松鸡就听不见声音了。这是一种“自我昏迷”现象。

    有关松鸡耳聋现象的原因,人们将会继续研究下去。

    为什么喜鹊要聚会?

    在欧洲,喜鹊被称为“神秘鸟”,因为它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成双活动,但到了1月和2月初,它们却往往聚在一起,少则6只,多则20只左右,最多时甚至达200多只。而且,每年鹊会都发生在同一地点。参加鹊会的鸟都爱竖起鸟冠,翘起尾巴,并不时地抖松羽毛。

    对于这种神秘的鹊会现象的原因,鸟类学家们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鹊会是喜鹊们的一种求偶活动。因为鹊会时,经常有成对的喜鹊在空中飞行、追逐,有的喜鹊则在地面或树梢上低声“交谈”,有些雄喜鹊则在雌喜鹊面前展示自己漂亮的羽毛,还有些喜鹊会啄一些枝条、枯草等物,然后把它们递交给另一些喜鹊。整个场面非常热闹,就像一场盛大的“集体婚礼”。

    贴士:喜鹊叫声婉转,我国民间把喜鹊作为吉祥的象征,流传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及画鹊兆喜的风俗。

    但有些鸟类学家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们认为鹊会更像一次老年喜鹊的交流活动。因为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参加鹊会的喜鹊中,很大一部分是失去繁殖能力的老年喜鹊。

    虽然目前鸟类学家们对鹊会现象的原因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但我们相信,在鸟类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下,这个问题终将会得到合理的解释。

    为什么角雉又叫娃娃鸡?

    角雉。角雉的形体比家鸡稍大一些,头上长角。雄鸟的羽毛呈深栗色,上面散布着卵圆形的白斑或黄斑,每个圆斑还镶着黑边,看起来十分华丽。当它在林中穿行时,身体像一块闪光的锦缎。雄鸟的头顶上长着长长的羽冠,而最奇特之处在于,两眼上方各有一个肉角突起,喉部还生有与众不同的肉裙。

    肉角和肉裙是角雉的“结婚礼服”,平时肉角很短小,被羽冠掩盖着。但到发情时,肉角就会充血膨胀,直竖着伸出来,微微颤抖着,闪出蓝色的光芒。肉裙在平时也缩聚起来,一点儿不显露。一旦发情时,肉裙就会冲血膨胀,忽而展开下垂,忽而收缩遮盖在胸前,酷似一朵不断开合的鲜花,真是奇妙极了。

    贴士:角雉的肉裙鲜红色,镶有翠蓝色条纹和斑点,猛一看,很像写在大红纸上的繁体“寿”字。所以很多山民称角雉为“寿字鸡”,把它看成吉祥的象征。

    角雉的种类很少,全世界仅5种。其中黄腹角雉仅在我国有,而且是公认的国际濒危鸟类。红腹角雉在四川省的宝兴县比较常见。与其他角雉的不同的是,肉裙特别红艳,脸颊部被羽毛覆盖,比其他角雉更显得雍容华贵。若深山密林处传出“哇哇!哇哇……”“嘎嘎……”的短促叫声,那准是红腹角雉在活动。因为它的叫声似婴儿啼哭,时间久了,当地人干脆就叫它“娃娃鸡”。

    “娃娃鸡”的婚配十分有趣。在整个漫长的冬季,它们都在寻求配偶,雄鸟之间常常为争夺配偶发生激烈的争斗。3月下旬,“娃娃鸡”栖居的密林中,热闹非凡。得势的雄鸟占据一片巢区,不断鸣叫,且叫声激烈婉转,深谷传响。空闲下来雄鸟就不停地在雌乌面前“大献殷勤”,作出求偶的动作,直到雌鸟心有所动,双方才结成恩爱的伴侣。红腹角雉在树上建巢,每窝产2~6个蛋,第三年成熟时,幼鸟就开始分散活动。红腹角雉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又是美丽吉祥之鸟,所以在它的故乡,人们十分珍爱它。

    为什么乌鸦有高智商?

    在欧洲的一些公路旁,常常可以看到乌鸦站在树枝上等候。每当载重汽车在公路上驶过,地面的震动会迫使地下的虫子爬出来,此时,乌鸦会飞下树来,张嘴把虫子吃掉。如此轻松就能够饱餐一顿,乌鸦的聪明显然不言而喻。事实上,乌鸦的确是鸟中智多星,它们的智商甚至不亚于一些灵长类动物。

    乌鸦的聪明是众所周知的,表现之一在于它有超常的计数能力。不少生物学家在实验中证实,乌鸦可以数数到7。此外,乌鸦还具有制造工具的能力。科研人员曾经将乌鸦养在实验室的笼子里,里面有一个窄口瓶,瓶子里有一只带提环的小铁桶,内装乌鸦喜爱的食物,但乌鸦无法直接吃到,在笼子里还有两根粗细适中的铁丝,一根是直的,另一根则是一端有钩的。让人惊叹的事情发生了,很快,乌鸦就学会用有钩的铁丝吊起铁桶,吃到里面的食物。

    贴士:在所有鸟类中,乌鸦是最喜欢“游戏”的鸟类,它们经常会反身躺在地上,脚爪朝天,这样做仅仅是为了娱乐自己而已。在自己的鸟巢可能被袭击的时候,乌鸦会在自己站的地方用嘴狠啄,但是这样做不是警告或者威胁袭击者,只是表示愤怒而已。

    那么,为什么乌鸦能够拥有这么高的智商呢?为了揭开其中的奥秘,日本庆应大学研究小组解剖了乌鸦的大脑,用显微镜研究其脑神经细胞的分布,制作出了乌鸦的“大脑图”。研究发现,乌鸦的脑重量占体重的比例可以和灵长类动物媲美,脑部掌管思考和学习等能力的部位非常发达,其中有关认知能力的部位更是如此。研究人员认为,乌鸦脑部的认知部位相当于人大脑皮质中负责处理复杂信息的部位,因而乌鸦的智商很高。

    为什么海鸥能游泳?

    雄鹰在高空中展翅翱翔,但如果不慎落水,则难逃厄运。然而,海鸥、鸿雁和野鸭等游禽,既能远飞,在空中翱翔,又能嬉游,在深水中觅食。它们同样都是鸟类,为什么有的能飞善泳,而有的只会飞而不能游泳呢?

    一般来说,鸟类身体的比重比水小,只要羽毛没有全湿,鸟体在水中就不会下沉。海鸥的体内长有许多气囊,而且有些气囊能够深入骨骼中。体表的羽毛很丰厚,而羽毛的比重又很小,所以,即使海鸥不会游泳,在其落水后,羽毛未全湿之前也不会下沉。

    贴士:海鸥是海上航行安全的“预报员”。人们乘舰船在海上航行,常因不熟悉水域环境而触礁、搁浅,或因天气突然变化而发生海难事故。富有经验的海员都知道:每当航行迷途或大雾弥漫时,观察海鸥的飞行方向,就能找到港口。

    海鸥能够保护自己的羽毛不被浸湿,这是因为,这些鸟长有发达的尾脂腺,经常把嘴伸到尾部将脂涂在羽毛上,涂脂后的羽毛就不会轻易被水浸湿。并且在游泳时,海鸥通常能合拢双翅,使翅缘紧紧贴在不透水的托羽袋中,保持翅膀不浸湿,以便随时起飞。

    像海鸥这样的水禽主要靠长有蹼膜的双脚游泳,通常它们用双脚连续交替划动,由于水的反作用力,鸟体便迅速向前滑动。而它们飞离水面时,也是靠脚拍击水面而起飞的。

    啄木鸟是怎样交流的?

    啄木鸟有一套丰富、高效的交流机制,由多种视觉和听觉信号组成,包括竖起冠羽、拍打或展开翅膀、摆动头部或整个身体、屈身和鞠躬、发出威胁鸣声或联络鸣声、用喙在树干和树枝上敲击等。像其他许多动物一样,啄木鸟也是利用这些“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由此对配偶、竞争者和群居成员产生影响。在啄木鸟中,长于“察言观色”以辨别对方心情很重要,因它们常常富有攻击性。这并不足为奇,因为大部分啄木鸟拥有的个体领域或配偶领域中包含了栖息地、觅食地、“砧板”(专门处理食物的地方)和贮藏处等至关重要的资源。当雄鸟和雌鸟拥有不同的觅食领域时,它们在求偶的初期通常会维护各自的觅食领域,甚至连日后的配偶也不许进入。

    啄木鸟在求偶的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雄鸟之间会为了资源丰富的领域而展开争斗,雌鸟也会竞相争夺最佳的领域和配偶。雄鸟还会抵制某只雌鸟进入它的领域。而所有这些行为都离不开频繁的交流。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黑啄木鸟的雄性对手之间会进行仪式化的示威较量:刚开始用“叽呀”的鸣声互相威胁,然后一起飞到树的根部,试图将对方往树上赶,不时地将头转来转去,用喙指指点点,仿佛在命令对方。这样做时,它们红色的冠羽得到了突出的炫耀。接下来,双方摆出静观其变的姿态,等上数分钟又重复一次此前的动作。这样一场较量可能会持续1个多小时,直至一方认输。倘若一只雄鸟遇上一只雌鸟,也会以类似的方式向对方示威。但雄鸟的攻击性会逐渐减弱,原因可能是雌鸟头顶的红色区域相对较小并且动作幅度不够大,抑制了雄鸟的攻击性。在这种示威行为中,鸣声为和缓的“儿”声。

    贴士:啄木鸟是一种益鸟,没有啄木鸟就几乎没有树木,没有树木就没有氧气,没有氧气就没有人类,所以,我们要保护啄木鸟!

    通过转头来炫耀头部的结构模式存在于许多啄木鸟种类中,如地啄木鸟属和绿啄木鸟属的种类,多种吸汁啄木鸟、三趾啄木鸟和北美黑啄木鸟。而在北扑翅￿e85e中尤为引人注目,除了炫耀头部(雄鸟的头上有一条胡须状的条纹)外,还会张开翅膀、展开尾羽翩翩起舞。倘若人为地在雌鸟头上涂上这样一条斑纹,那么它就会被视为雄鸟,激起其他鸟强烈的攻击欲望。

    啄木鸟会发出传播距离很远的多音节鸣声,向配偶和邻居表明它们的存在。在那些雌雄鸟不在一起觅食的种类中,如阿拉伯啄木鸟,雄鸟发出鸣声后会立即得到回应,仿佛雌鸟是为了让雄鸟放心,它那边一切正常。其他种类在发出一连串响亮的鸣声时还常常会在树之间或树顶做炫耀飞行,以此吸引异性;在求偶高峰期,还可能够炫耀自己的树上有洞穴。

    在许多啄木鸟种类中,击木是最重要、最普遍的宣布领域拥有权的方式,另外也可以表明它们未来的巢址所在。而其他大部分种类会将击木与声音信号联合使用,形成每个种类各自独特的模式。在黑啄木鸟中,一长串的击木声(在2.5秒钟内击43下)作为远距离交流的信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和缓且持续时间短的击木动作用于近距离交流,常常是表明洞穴的入口在哪里。当一只雌鸟跟随一只雄鸟来到洞穴时,或者相反,当雄鸟接近一只在做巢展示的雌鸟时,主动的一方会做一连串的击木动作来表明洞口的位置,另一方被吸引到洞口,然后它会发出威胁鸣声将展示方驱赶至一边,这样它就可以自由地察看巢穴了。有时,察看方会觉得洞穴不合适,它就会离开,寻找另一棵树,在那里发现新的巢址后努力吸引潜在的配偶前往,但往往需要数日后才会实现这一目标。在少数种类中,如中斑啄木鸟,击木现象很少见,基本上由一长串奇怪的鸣声所替代。

    对大多数啄木鸟来说,求偶“语言”的基本编排(在某种意义上即为“语法”)是一致的,依次为:敲击(较重的击木动作)、通过鸣声和特殊的飞行来引导异性、敲击、轻击、轻叩(很轻的击木动作)、察看洞穴、同意选择做巢。此外,对巢址的拓掘工作也是重要的一环,而交配一般发生在洞穴附近。

    红腹啄木鸟将击木这一过程高度仪式化,雌雄鸟会演绎完美的“击木双簧”。在刚开始凿穴时,它们在树干上靠在一起击木;而当巢穴完工后,一方在洞内击木,另一方在洞外击木。接下来,在孵卵和育雏期间,配偶轮换时也借助击木进行某种交流,有一个典型的仪式:接班的一方会发出特定的鸣声,通常为细微的嘀咕声或柔和而拖长的声音。巢内的一方则轻击巢壁,表明它已做好交接准备,然后离巢让配偶接班。这样的声音交流也会出现在交配前。而在交接仪式中偶尔也存在不和谐的成分,如巢内的一方不愿意离开,这时配偶就会使用威胁鸣声和行为强迫其离开。然而,尽管啄木鸟表面上看起来充满攻击性和敌对性,但它们却很忠诚,雄鸟几乎从来都无需担心自己会“戴绿帽子”,配偶会相伴终生。

    倘若雌鸟在雏鸟孵化后死亡,雄鸟会单独抚育一窝雏。虽然它最初的反应(除了不忘给雏鸟喂食外)通常是猛烈地击木,不过,这种复燃的求偶行为很快就会平息下来,它在领域内会变得很安静,一心喂养后代。

    啄木鸟如果在繁殖期初未能找到配偶,那么它们(当然主要为雄鸟)会不断地击木和鸣叫,直到繁殖期结束。有时,这种努力会让它们最终吸引来异性,然后结成配偶,待到育雏时已是暮春时节。群居性较强的啄木鸟种类,即雏鸟与亲鸟待在一起的时间很长的种类或者全年都成群生活的种类,往往比独居种类更喧嚣嘈杂,特别是在它们聚集到一起时或进入栖息处时。

    为什么伯劳要搞恶作剧?

    春天到了,北美洲的落基山脉褪去了青色的冬装,换上了绿色的春装。本来光秃秃的枝头,长出了分枝和绿叶。然而人们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条树枝上穿着几个昆虫、青蛙或蜥蜴之类的又干又瘪的尸体,而枝梢上却长出了繁茂的细枝和绿叶。这是谁这么残忍,“曝尸示众”?枝头明明长着分枝和绿叶,小动物的尸体是怎么穿进去的?不明真相的人们众说纷纭,甚至有人说这是一些短命鬼干的事,难道这世上真的有短命鬼吗?

    世界上哪有什么短命鬼,这是“恶作剧者”——伯劳的杰作。伯劳是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的一类小鸟,嘴大而强,呈侧扁形,上嘴的先端具钩和缺刻,嘴须比较发达,甚至将鼻孔或多或少地遮盖起来。翅膀大都短圆形,有10枚初级飞羽和12枚呈凸形的尾羽。它们的腿脚也很强健,趾上的爪还具有锐利的钩。

    贴士:伯劳能用喙啄死大型昆虫、蜥蜴、鼠和小鸟,会将捕获的饵物穿挂在荆刺上,正如人类将肉挂在肉钩上,故又名屠夫鸟。

    棕背伯劳的个子很小,只比麻雀稍大一点儿。在棕背伯劳的头顶、上背,呈现美丽的淡灰色,其前额和眼部周围,则呈浓黑色,上体的其余部分为棕红色,下体为白色,翅和尾为黑色,红尾伯劳和虎纹伯劳的个头都比棕背伯劳略小点,前看背部灰褐,腹部羽色棕白,尾羽有棕红色泽,后者的翅上有黑色的“虎斑”。伯劳虽然属于鸣禽,但又有一些类似猛禽的特征,尤其是它们的嘴很强大,上嘴的先端钩曲如鹰嘴,爪也强健有力。平时,伯劳栖息在树梢、电线等高处,经常东瞧西望,一旦发现食物,就会急冲捕食。伯劳以大型昆虫及蛙类、蜥蜴类为食,有时,它们甚至能捕杀比它身体还要大得多的鸟类和兽类。

    伯劳的性情凶猛残暴,鸣声尖锐凄厉。伯劳有一个很特殊的习性,就是把猎取到的小动物穿在荆棘、细的树枝甚至铁丝网的倒钩上,然后用嘴撕食。有时,它们会将捕获的昆虫、青蛙或蜥蜴等贯穿在没有长树叶的树枝上,但事后却忘记了来撕食,经过风吹日晒之后,这些小动物就变成了干瘪的尸体。过些时候,树枝梢上就会长出分枝和绿叶,于是就会出现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在一条树枝上,穿着几只昆虫、青蛙或蜥蜴的又干又瘪的尸体,而在枝梢上,则长着繁茂的细枝和绿叶。

    缝叶莺为什么要缝制房子?

    缝叶莺生活在亚洲的南部和东南部,在我国的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福建等地方山林中为常见鸟,以独特的筑巢本领闻名于鸟国。它长着小巧玲珑的身体,嘴尖脚细,性情非常活泼,十分逗人喜爱。

    贴士:缝叶莺体羽为橄榄绿或暗褐色,体长10厘米左右,生活在村庄的树木和灌木丛中,忙忙碌碌地捕捉花朵和枝叶上的昆虫,是一种食虫益鸟。

    每年的4~8月,是缝叶莺的繁殖季节。每当这时,缝叶莺就开始忙于营造属于自己的安乐小窝,为哺育下一代做准备。缝叶莺有着特殊的筑巢方法,它会选用一些大型叶植物,如芭蕉、野牡丹、葡萄藤等的叶片作材料,先用锐利的尖嘴在叶缘1~2厘米的地方啄出一排排的小孔,然后用细草茎、蜘蛛丝或野蚕丝作“线”,把自己的尖嘴当“针”,将“线”从小孔中穿过,把叶片缝合起来。每缝一针,缝叶莺就会把“线”打一个结,以防松脱。经过一阵忙碌,巧嘴的缝叶莺就能把几张叶片缝制成一个囊袋。然后,缝叶莺就会把一些嫩枝、草梗铺在囊袋的底部作为巢基,然后垫上柔软的细草、植物纤维、棉絮和兽毛等,一个美丽、舒适、耐用的小“房屋”就这样建好了。

    为了防止建造的“房屋”因叶柄干枯而脱落,缝叶莺会利用一些纤维把叶柄牢牢地系在树枝上。缝叶莺筑巢时还会使巢保持一定的倾斜度,以避免雨水流进巢中。可见,缝叶莺的设计是多么巧妙啊!

    企鹅为何有翅不能飞翔?

    古生物学有关研究表明,企鹅是在5000万年前的第三纪出现的,但是迄今为止,人们仍未发现4500万年前的企鹅化石。谈及企鹅的起源,大家都非常关心,究竟是企鹅的祖先本身就不会飞呢,还是原本会飞,后来在进化中改变了生产方式呢?

    科学家们指出,企鹅有一个突出的特征,说明它的祖先可能会飞,这就是因为它的身上存在着尾踪骨。

    鸟类的祖先属于蜥蜴型,它们继承了一个鞭状的由脊椎骨组成的长尾巴。

    鸟类在进化过程中,受流体动力及运动的影响,尾骨逐渐缩短,最终成为一块小的骨节,用以支持扇形排列的尾羽,即尾踪骨。

    从最早的始祖鸟到所有现代鸟类都长有尾踪骨,企鹅的尾踪骨无疑证明了其祖先会飞翔。

    企鹅具有的许多特征都表明它的祖先会能够飞翔。尽管企鹅的鳍翅变成了桨状,但仍属飞翼,这种腕和掌骨形成的联合结构非常适合飞羽翮羽的附着,这正是飞翔必需的结构。虽然企鹅早就没有翮羽了,但支撑翮羽的结构依然存在。不仅如此,企鹅胸骨的许多特征也和飞翔鸟相似,比如有明显的龙骨在企鹅的胸骨处突起,这就是飞翔肌肉附着的地方,而且,飞翔鸟的小脑也很发达,这是由于在飞行中,它们需要迅速调节肌肉的活动及协调身体的动作,而企鹅的小脑也相当复杂而且发达,这也应该是祖先会飞的一个遗迹吧。此外,企鹅与翅膀发达的飞翔鸟是一样的,都是把喙插在翅下睡觉的,不会飞的鸟一般没有这种姿势,这说明必然有某种关系介于企鹅和飞翔鸟之间。

    有的人并不同意这种观点。科学家孟兹比尔认为,鸟类的起源与其他鸟类不一样,不是单一的,它们是单独从爬行类动物演变来的,它们的祖先并不会飞翔。

    企鹅的鳍翅能够在水下直接应用,而不是所谓的翅膀的变异,它并没有经历过飞翔的阶段。

    贴士:企鹅是一种鸟类,因此企鹅没有牙齿。企鹅的舌头以及上颚有倒刺,以适应吞食鱼虾等食物,但是这并不是牙齿。

    近年来,鸟类学家们通过对南半球的企鹅和北半球的已经灭绝的海鸦的构造进行研究之后,认为企鹅和美洲沿岸发现的海鸦化石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海鸦化石已有3000万年的历史,因此,有的学者认为企鹅起源于北大西洋海鸦,而这些海鸦都不会飞行。

    海鸦与企鹅的骨骼体形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在适应水面游泳和潜水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孟兹比尔的理论似乎已经得到了论证,但是仍然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很难判断。因为它们一个位于北半球,一个位于南半球,而且它们的化石几乎是在同一个时代出现的。

    除却以上的理论不说,假如现在我们见到的企鹅真的是由会飞的海鸟进化而来的,那么,企鹅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会飞的呢?据说,2亿年前,地球上有一个冈瓦纳古陆是由若干大陆组成的,冈瓦纳古陆开始分裂和解体,从中分出南极大陆,并开始向南漂移。

    此时,有一群鸟发现漂移的南极大陆是一块生活乐园,于是它们就降落到这块土地上。

    起初它们生活得很美满,可是随着这块大陆不断南移,气候越来越冷,生活在大陆上的鸟儿们的身体构造也发生了变化,以适应气候的变化。最终,南极大陆盖上了厚厚的冰雪,除了企鹅的祖先,原来种类繁多的生物大批死亡。在冰雪茫茫的陆地上,它们找不到可吃的东西,只好到茫茫的海洋里云寻找食物。它的翅膀退化后,就不会飞翔了,也渐渐开始直立行走,经过漫长的岁月,终于演变成现今企鹅的模样。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尽管听起来很像故事。在南极洲,古生物学家曾发现像企鹅的化石,高约1米,重约9千克,或许这个具有两栖动物特征的企鹅化石就是企鹅的祖先。

    由于对有关企鹅起源及其演变缺乏足够的证据,目前动物学家仍无法完整地揭开这个谜。

    攀雀为什么要做“鞋”?

    攀雀看上去像是缩小了的麻雀,样子并不十分引人注目,它与山雀虽是近亲,却没有十分亲近的关系。攀雀是不耐寂寞的鸟,它们常常集成几十只的一群,在水边的苇丛,柳、桦、杨等阔叶林中活动,喜欢倒挂在树枝上翻来翻去,很有点儿像体操运动员。

    攀雀的拿手好戏并不是表演“体操”,而是做“鞋”。在东欧的一些乡村里,攀雀制出的工艺精美的“鞋”,十分受孩子们欢迎;东非的一些地方,这种“鞋”又成了耐用的手提包。你也许会感到奇怪,攀雀为什么要做“鞋”呢?其实,它并不需要穿鞋,孩子用来当“鞋”穿的竟然是它的巢。

    贴士:喜欢与人为邻的鸟并不很多,许多种鸟都远居山林,把巢建在安全隐蔽的地方,以防天敌的侵害。有些鸟善于隐蔽伪装,人们很难发现它们的巢,比如各种柳莺。有些鸟并不力求隐蔽,它们只把巢建在难以触及的地方,有的甚至建起空中楼阁。

    攀雀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地方都有繁殖记录。每当春季来临,雄鸟就开始忙碌着造巢了。它嘴里衔着纤维围绕着悬空的枝尖飞舞,纤维就像绕道线轴上的线一样绕到枝条上,接着再用同样的办法缠绕几条纤维,把它们扎牢在一起。攀雀把纤维穿过纤维缠绕出的网眼,交错地编织,编成几条上边细下边粗的绳索,再把绳索的下端编织起来,就成了一个篮子的样子。如果单单是个篮子,还称不上是精美的“鞋”,攀雀还要在篮子的网眼里扎结兽毛、柳絮、杨花等松软的短绒,这样扎结出的巢壁质地很像毛毯,厚实而耐用。最后在篮子的一侧造堵墙,另一侧留出一个洞口,巢就算是基本造好了。这样编成的网络重叠的新颖建筑物常常悬挂在河心上空的细柳梢上,能在空中随风摆动,在树冠上觅食的食肉动物难以接近攀雀的住宅。

    雄攀雀建好了住宅,但并不做细致的装修,余下的任务由“新娘”来完成了。雄攀雀现在要做的,正是要找到这样一位“新娘”。“新娘”进门以后,要在巢里铺上一些细软的植物纤维,把“新房”装饰一新,并准备产卵,一般要产下5~8枚卵,雌鸟才开始孵。孵卵以及以后的育雏活动,都要由雌鸟独自承担,此时的雄鸟已不再留恋千辛万苦才营造起来的家园,它又开始建设新的住宅,追求其他“恋人”去了。

    鹦鹉为什么会说话?

    鹦鹉在学话时,只需要把你教它的话的音调和现场场景(或手势)作为一种符号去记忆。当它下次再见到同样的场景或手势时,它就会发出同样对应的音响符号,有人以为鹦鹉真的会“说话”,可鹦鹉自己可不认为它自己是在说话。鹦鹉是不会“说话”的。

    有时,人们偶尔会听到鸟发出的几句“喂!”“几点了?”“您好!”或者是“吃饭没有?”“再见!”等许多种声音,能够吸引众多的观众,赢得阵阵掌声。这就是聪明的鹦鹉和八哥在与游园的观众进行“交谈”。鹦鹉与八哥,能像人一样由大脑支配而说出一些有意义的话来吗?答案是不会。由于它们的大脑不如人类的脑发达,因此不具备会说话的条件。但是它们为什么可以“说”几句简短的话呢?这是人们教的。确切地说,它们“说的话”只是一种下意识的模仿,这种下意识的模仿只有在家养的情况下才能学会,野生状态就非常少见了。

    贴士:鹦鹉其实是很怕热的,炎热对鹦鹉的伤害远甚于寒冷。当环境温度超过35℃时,大多数鹦鹉就会烦躁不安;超过37℃时,个别体质差的鹦鹉就可能因为中枢神经麻痹而死亡。

    语言,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一定阶段的某种产物,作为人类单独具有的最主要的交际工具,除了依靠声带(通过咽、舌、齿、唇的协调)发声之外,还需要词汇和语言规律之间进行配合,才可以很好地表达脑子里所想象的东西。这些鸟虽然可以“说”简短的话,靠的不过是自己的那条尖细、柔软而且多肉的舌头,重复着人们所教给它的连串音节而已。我们根本没有听到也不可能听到它们可以说出特别复杂的话来。因为人们距离它们较近,而且对它进行有意识的训练,这种训练渐渐地变成了习惯,这就是由简单到复杂,从没有条件发展为有条件的反射。

    一般的鸟类,生来就能够发音,就像它们生出来就可以吃食一样。它们受人们语言中的音节的影响,天长日久,逐渐学会了模仿,这种情况叫做无条件反射;后来每见到人,因为刺激所发生的反应,便有可能重复已经学到的某几个简短音节,这就是有条件反射。

    在动物界中,只有鸟类能够模仿同类之间的声音和其他动物的声音。但学人说话,却只有少部分的能鸣叫的鸟类,才有这样的本事,比如鹦鹉、八哥以及鹩哥等。

    有的人,在对某种鸟类进行训练以前,就会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小手术——比如用剪刀把舌骨剪断,或是进行捻舌(类似按摩)等,听说能使这样的鸟更多地学会些较为复杂的话。

    鹫的脖子上为什么没有毛?

    鹫和鹰的长相差不多,可是它们的习性却完全不同。鹰是典型的猛禽,专门捕食一些小动物,甚至连羊那么大的动物也是它们的捕猎对象。

    根据自己的想象,人们把鹫也算做猛禽,认为它和鹰是同类。其实,鹫既不会袭击,也抓不住什么动物,最多只是吃死去的动物罢了。只有饿极了的鹫才会攻击活的动物,而它的猎物也大多是一些迷路的幼小动物。

    贴士:大多数种类的秃鹫专门食腐烂动物,它们能够吃各种动物的肉,无论这些动物是刚刚死去,还是已腐烂掉。尽管它们也喜欢新鲜的肉,但腐烂的肉并不会使它们食物中毒,它们甚至可以吃因肉毒菌、霍乱或炭疽而致病死亡的动物。

    鹫的爪子不像老鹰的那样尖利,它无法抓住奔跑的动物,更没本事把它们杀死。它最多只能夹住动物的尸体。鹫的长嘴也只是撕开腐肉的工具而已。鹫吃食时,会把它的头完全伸到动物尸体里,等它们再抬起头的时,没有羽毛的光脖子上沾不到什么残肉污血。这对鹫来说极为方便。另外,由于鹫生活在炎热的戈壁上,脖子光秃秃的,更有利于散热。可见,鹫的脖子上没有毛,也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信天翁出现意味着坏天气?

    信天翁最善于滑翔,属于漂泊性海鸟,除繁殖期外,信天翁几乎终日翱翔或栖息在海上,体长超过1米,翅膀展开时仅有3.6米,在所有海鸟中是展翅最宽的。它能够利用海上强劲的风力,顺风向下滑落,或随风力而增加速度,当接近海面时,又能乘势迎风而起,向上冲去。这样上上下下回旋飞翔,可以连续数小时都不挥动它的长翅,可称得上世界上最大效率的“滑翔机”。因此信天翁喜欢狂风巨浪的天气,能够凭借气流和涡流的动力在空中滑翔,而一旦风平浪静,它们就会怅然若失,感觉飞行艰难。因此,凡是有经验的水手都知道,在哪里能看见成群结队的信天翁,哪里就不会有好天气。

    贴士:过去,迷信的水手将信天翁视为是不幸葬身大海的同伴亡灵再现,因此深信杀死一只信天翁必会招来横祸,所以海员一度对它们颇为敬畏。

    信天翁有狭长的双翼,能够在气流中逆风飘举,顺风滑翔。有时,信天翁会在低空随着气流的上下,身体左倾右斜,就像滑翔机,身影异常矫健。在飞翔中,它们只要把腿伸开或者闭合脚蹼,就能够像舵一样自如地改变飞行的方向。可以说,它们随便兜一个圈子,就是2000~3000米,在短短的1个小时里,它们能横扫113千米的海面。

    信天翁在岸上非常驯顺,因此,许多信天翁又被叫做“呆鸥”或“笨鸟”。信天翁与其他鸟一样,能够喝海水。它们通常以乌贼为主食,常跟随海船吃船上的剩食。信天翁仅在繁殖时才能够成群地登上远离大陆的海岛。在那里,成群或成对从事交配行为,其中包括展翅和啄嘴表演,伴随着大声鸣叫。

    鸳鸯对爱情真的忠贞不渝吗?

    鸳鸯主要产在我国,基本上属于候鸟,每年的3月底、4月初飞到东北和内蒙古的一些地方开始繁殖,9月底、10月初又南下到华东、华南一些地方越冬。成双入对的鸳鸯经常在水面上相亲相爱,悠闲自得,风韵迷人。它们时而跃入水中,引颈击水,追逐嘻戏,时而又爬上岸来,抖落身上的水珠,用桔红色的嘴精心地梳理着华丽的羽毛。

    在我国,鸳鸯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永恒爱情的象征,是一夫一妻、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表率,甚至认为鸳鸯一旦结为配偶,便陪伴终生,即使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也不再寻觅新的配偶,而是孤独凄凉地度过余生。所以人们常将鸳鸯的图案绣在各种各样的物品上送给自己喜欢的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意。

    贴士:鸳鸯生性机警,极善隐蔽,飞行的本领也很强。在饱餐之后,返回栖居之处时,常常先有一对鸳鸯在栖居地的上空盘旋侦察,确认没有危险后才招呼大群一起落下歇息。如果发现情况,就发出“哦儿,哦儿”的报警声,与同伴们一起迅速逃离。

    可是,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鸳鸯有些名不副实,它们平时不一定有固定的夫妻关系,只是在配偶时期才有引人注目的亲密接触。在雌鸳鸯繁殖后期的产卵孵化工作中,雄鸳鸯并不过问,抚育幼雏的任务完全由雌鸳鸯担任。而且,鸳鸯之间也经常发生老燕双飞的事情。

    雄鸳鸯长着漂亮的羽毛,堪称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水禽。雄鸳鸯头上有红色和蓝绿色的羽冠,面部有白色眉纹,喉部金黄,颈部、胸部有紫蓝色,两侧黑白交错。此外,雄鸳鸯嘴鲜红,脚鲜黄,特别是两片橙黄色略有黑边的翅膀帆羽,向上弯成扇形,堪称一绝。相比之下,雌鸳鸯只有一身深褐色羽毛,显得就平常多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