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牌知识分子-中国牌知识分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儿子

    人为什么要儿女?这个问题人们尽可以作出千百种大同小异、如出一辙的回答。但有的人为什么不要儿女?这就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原因了。像程渊如这样六十四岁的老太太至今不要儿女,这也实在令人费解。她本来还有个丈夫。后来他那个通四国外文的头颅被乱棍打开了。红卫兵拿根粗铁丝把破裂的脑门胡乱一绑,再拧一拧,接着游街。走!你这个反动学术权威!啊,没气了!

    “程渊如,要是你有个儿子,还有点安慰啊!”“不,我不要儿子。”

    这是为什么呢?现在她又是受人尊敬的副教授了。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她有地位,有钱,就少一个儿子了。

    “妈妈,请让我这样称呼您吧!”当我每天看见您困难地走去打水,走向食堂的时候,我就觉得您多么需要一个儿子啊!让我永远待在您的身边吧!我不能离开您……这封密密麻麻写了好几张纸的信,甜蜜得像情书,勇敢得像毛遂。自荐?怎么这会儿好几个素不相识的青年都来自荐当儿子了?她当猪倌的那些年,为什么没有青年自荐来继承她那副猪食桶?不,她不要儿子!

    “我想,近几年我们不要孩子,你能同意吗?”1942年,刚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地理系毕业的程渊如,问她新婚的丈夫。她觉得有了孩子,等于给命运之神以人质,使她总有后顾之忧,不能全力以赴地搞事业。丈夫默默地笑了。他成了制造飞机的工程师。有人说:“嗳,解放军要打到上海了。你快带着妻子去台湾吧!你这样有技术的工程师可以优先去台湾!”

    去台湾?程渊如慌乱了。共产党是什么样的?唉,没见过。但是共产党总比腐败透顶的国民党好。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国民党毁了我们中国,而共产党立即着手建设新中国。上海支援一些专家去沈阳工学院。这是刚解放的1949年底,很难以社会主义觉悟什么的去要求上海的知识分子。但是程渊如夫妇立即同意去东北。“啊呀,渊如出了关外,就要把人民币换成东北币才能用。那简直是另外一个世界了。那边,还没有轻工业。搪瓷东西都没有!脸盆、牙膏、热水瓶都要从上海带去。吃的又是高粱!伲上海人哪里吃得消?”吃高粱面?没吃过。好吃不好吃总要自己吃过才知道。我就不信人家吃得消,我就吃不消。沈阳工学院采矿系需要地质教师?中国才二百名地质人员,那好,我改行搞地质!女的搞地质太苦?不,为什么女的就比男的差?小时候母亲连生四个女儿。我是老大,一直是受宠的。后来母亲生了个儿子。“渊如啊,你妈有了儿子了,这下可不会喜欢你了。”为什么有了儿子就不喜欢女儿了?小渊如才不信这一套呢!她果然照样受宠。20年代后期,上海街头、戏院演了一些女子剪短发的文明戏,母亲在家中也带头剪了短短的发。啊,小渊如的眼睛闪亮了:“我们女人和男人不是一样吗?”

    “哈哈,我这屋全是男的,没女的!都上炕睡吧,光屁股也没关系!”山民招呼着来借宿的地质队员。队员们使劲憋住笑声。程渊如更是不敢吱声。东北森林里蚊子又多又大,她和男队员一样用毛巾把头包得严严实实,上边再压顶帽子,谁还分得出是男是女?

    她这个三十多岁的女性,偏要向地质队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们看齐。“程渊如,你敢走这独木桥吗?”“敢,敢哪!”程渊如几步走上了那一步一颤的独木桥,又“啪”地掉进了河里,溅起了一片笑声。有什么好笑的?我们走着瞧!

    “啊,熊瞎子来了!”有一个男同志扭头就跑。但是程渊如没有跑。她是不会逃跑的。解放前夕她没跑去台湾。抗美援朝时有人以为中国不是美国的对手,美国兵很快会打进来的,于是从东北逃到了南方。程渊如不仅不逃跑,反而专心进攻地质这门学问。人是不能退却的,愈退却就愈软弱。如果只知道前进,那也以进攻为习惯了。

    矿井里发现地质现象了?去!程渊如在不到一米高的坑道里膝盖着地爬着。背上是蓄电池,头上是矿工。灯。因为只能低着头,眼镜也掉了。惟—的一个女同志在井下工作,是太不方便了。“啊呀,掉石头了!有危险!这位女同志怎么还不走开?”不,正因为掉石头,说明这儿有情况,我得观察观察“你这个女同志也太犟了!”女同志怎么了?不就是个子小一点吗?我个儿矮,步距短,跟男的一起爬山,是吃亏。

    “哈哈,女同胞!我们迈十步,你得迈十几步!”这么拚命走,是喘得够呛。可是走路和干任何事情一样,停步不前就是落后。我不能因为自己是个女同志就原谅自己。

    1962年,学院要支援鸡西一些师资。去这么个小城市……“我去!”程渊如说。当初她能从上海到沈阳,现在还怕从沈阳到鸡西?

    1964年,鸡西和阜新的学院合并成立阜新矿业学院,她又去了阜新。“渊如,你真不容易!”“我有什么?我不要孩子,没有牵连嘛。”你还不生个孩子啊?“我搞这工作,哪有时间?哪有精力?”

    “实在该生啦!将来到了你六十多岁时:谁来侍候你啊?”

    “哈哈哈哈!”程渊如笑了起来,笑得像唱歌一样动听。因为这是发自心底的笑啊。可不吗,她老是唱“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共产主义一定来到。”“哈哈,到我六十岁的时候,共产主义还不是早就来到了?到那时我往养老院一呆,多好!”

    但是她六十四岁了,共产主义还没来到,而且变得很遥远了。“唉,渊如,当初你要生个儿子,就不至于今天这样无依无靠啊!”“不,我不能有儿子。如果我有儿子,他看到他父母给剃头、游斗,这只会给他带来痛苦。见了儿子痛苦,我那时就更苦了。我幸亏没有要儿子!”她笑了。

    2.家庭

    一个人,越是遭受到社会的冷遇,就越是感觉小家庭的温暖。命运的坎坷往往使家庭观念正比例地增长。但是失去丈夫、没有儿子的程渊如,却已经这样习惯地住在学生宿舍里,倒好像她生来就没有过家似的。

    “程老师,给您分了两间一套的房子,快般吧!”“我不搬。我和学生在一起很愉快。我病了,累了,学生还可以给我从食堂带饭。”

    “唉呀,您现在打壶热水都要来回走二百多米,干吗不搬呢?现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您得搬呀!”

    如果这二十几年来,不是一次次有意识地把知识分子搞臭,现在不也无需给知识分子落实政策了吗?历史老人有时竟如此盲目地往死胡同里走,非要碰了壁,才回到原处。

    学生们来帮忙丫。单人床搬起来了,铺盖卷也扛起来了。

    “他们连被褥都扛走了,我们晚上怎么睡呀?”——十几年前,程渊如站在她家窗外,木然地看着红卫兵抄家。红卫兵用粉笔在地上划一圆圈,让她站在里边,不准出圈。她从傍晚站到深夜两点。三卡车的东西满载而去了,她和丈夫才回到了像废墟一样的家里。她往光板床上一倒:“哦,好了,我也卸了包袱了!”可不吗,阜新矿业学院的教职员工家庭中,只有她家有一对沙发。

    这就足以证明她是资产阶级了。这些东西让他们拿了去吧!只是被褥没了,睡觉怎么办?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样需要被子。算了,先把窗关上。啊!窗下蹲着两个人,想偷听夫妇俩被抄家后有什么反动言论呢!

    这种把知识分子视做大敌的思想,虽由秦始皇开始,却为多少没有知识、缺少知识的脑瓜所接受啊!

    幸亏程渊如没有发什么牢骚。因为惟独她最珍爱的东西没有被抢走——那好几十箱两千来本的书,被那些人视为一堆废纸!

    而她从沈阳搬到鸡西时,就因为搬这些书,当时天又冷,她又累,从此落下了气管炎。现在这些书像虎口余生似地幸存下来,她简直是喜出望外!

    经历了剃“阴阳头”、罚跪、批斗、关押等“反动学术权威”必经的程式后,程渊如被命令挖冻土里的墙脚。那么,是谁在挖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墙脚呢?

    “好好干!”一个红卫兵喝斥着,“你别以为你审干时的结论不错,现在就不会有什么事了!”

    审干时的结论?程渊如实在不知道50年代审干时对她的结论是什么。如果说那时她觉得知识分子永远得思想改造的话,那么此时她只觉得越改造她越臭了。运动一来总是拿知识分子开刀啊!知识分子怎么着也不是啊!甚至一旦没人管就像小孩一样地害怕啊!

    她和其他“黑帮”本来由革命学生看守,后来学生懒得看了,叫革命教师看——现在学生领导老师了。因为学生无疑比老师革命。知识越少越革命嘛。后来革命教师也懒得看了,“黑帮”们只觉得少了主心骨——万一学院这儿那儿出了什么事,肯定诬赖“黑帮”们干的。得有个人看着,才能证明“黑帮”们都乖乖儿地在干活呢。于是几个“黑帮”代表去找这个、那个战斗队了:“我们是黑帮。你们都不来看我们了,我们怎么办?”

    怎么办?中国的知识分子怎么办啊?中国没有了知识分子又怎么办?

    当然,这种后遗症只有过若干年后才会真正显现出来。而当时,“反动学术权威”们一个个被赶到五七干校、农场、车间,学院确是显得革命多了。各派红卫兵占领学校制高点,把矿石标本作为武器,展开了武斗。程渊如真是不敢看啊!她倒不是怕砸到自己身上——她的生命现在还有什么价值?她实在是从扔掉的矿石标本里,看到了扔掉的一代代知识分子,一个个青年……而她,则被扔到农村当猪倌。她拂袖而去,也努力拂掉她的记忆,她的过去。她现在的工作是养猪、挑猪食。她不愿找男同志帮她挑。即然叫她一人养猪,她哪怕每次挑两个半桶呢?五十好几怕什么?她仍然是不知退却的,仍然怀着希望。她现在是把希望放在她的猪崽上。她发现猪爱抓痒痒,可后脑勺和后脊梁又抓不到,她便买了把梳子,给猪从后脑勺到后脊梁轻轻地刷着。啊,一溜猪崽全在她跟前趴下了等着刷痒痒呢,多有意思!她和猪崽们已经处得很默契了。一个冬天的夜晚,这群猪被卡车拉到别处。它们因为怕冷,互相拥挤着不愿下车。怎么轰也轰不动。还得找程渊如。她拿起哨子轻轻巧巧一吹,猪呼啦呼啦都下来啦。“你们这些小淘气!”程渊如笑着数落着它们。“程渊如,你怎么老是跟猪说话呢?”“没有人和我说话啊!”

    是啊,她已经是孑然一身,一无所有。她的亲人——她的父亲、大妹和大妹夫,都受尽迫害而死了。她惟一的财产——那几十箱书,她已请求学院图书馆收下,也许将来还能发挥作用呢!现在,她就像一首什么歌里唱的:“猪场就是我的家。”

    程渊如哪里会想到她又会有一个家呢?——或者准确地说,是一个两间房的单元。她真觉得她一人住两间近乎奢侈呢!“程老师,您这家怎么这么寒酸?”——学生觉得我这家寒酸了?是啊,现在年轻人结婚,哪家不是沙发啊,多少条“腿”啊。一开始就把小家庭布置得像像样样的。现在没有人会认为坐沙发就等于是资产阶级。这也不知意味着是前进还是后退?

    而程渊如,不管是在原先有着几十箱书的家庭里,还是在猪场里,还是在这孑然一身的新居里,她都一样尽她所能地干。至于她这么干得到了什么,或是她应该得到什么,她才没精力去想呢!嘿嘿。

    3.事业

    人要想把事业从自己的心里抹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谁能轻率地抛开自己的事业,那只能说明他对事业从来就没有真爱过。可是程渊如决心永远离开自己的事业了。她等了这么多年了,前不久她总算获准给工农兵学员上辅导课。上什么课都行呀!只要还能干点业务:“你们采矿专业的地质课,要以岩石构造为纲。”

    她又一次受到了批判:“一切只能以阶级斗争为纲!”她实在是失望了。要求退休吧!告老还乡,落叶归根,回上海去。

    不过上海的户口很难报进。所以退休手续还没办完,她已经改变主意了:“四人帮”被粉碎了,我不退休了!但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得打起精神才能教学生。对,订上《中国青年》和《中国青年报》。要摸清年轻人的脉搏啊!

    “程老师,我是个女学生,比不上人家男同学。”“不对,你从小就抱弟妹、洗尿布。”你哥呢,顶多挑担水。你抱着孩子听张家长,李家短,你就注意起一些琐事来,从小没有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再说,前些年社会上也没有学习气氛。

    姑娘,不是你笨,是你得长志气!

    “老师,我那朋友人倒挺好,就是他家里什么也没有。要是跟他结婚,什么也不能添置,人家该说我身价都没有了!”

    “唉,同学,你知道什么叫身价吗?那是卖身的价钱!你干吗这么看着我?我可不是老顽固。我也不是专要你们年轻人吃苦。我是希望你们去创造幸福!人家资本主义国家的青年都羞于用老子的钱,年轻人,要自己去创造价值,创造一切!”

    为了给学生们创造一个好一些的学习环境,程渊如用她步距很短的特定步伐,跑上跑下到处找人:“我们矿业学院自己却不能制造岩石薄片?都得外购?一个薄片就是几元钱!我们必须建一个磨片室和一个水文地质室。没房子?我早侦察好了,这个楼每一层四个厕所的便池都锁住一半,干脆把两个厕所的便池全打开,另外两个改建成实验室。这总可以吧?同意的话我就要把这两间未来的实验室先锁上。”

    “程渊如抢占房子!”

    “程老师,人家有意见——”

    “管它什么意见,我担着!把厕所改建成实验室,这要求不算过分吧?”

    程渊如实在想不到干点工作会招采这么些埋怨。当初让她这个“黑帮”天天打扫厕所时,她也没有埋怨过呀!“厕所里有没有人?”“黑帮”程渊如总得在男厕所外先嚷上一句,然后才掏粪、沤肥……她至今不埋怨叫她掏粪的人。那些年,谁不给极左思想侵蚀啊?她自己不是也有一些极左思想吗?她不是以为等她六十多岁了,共产主义早就实现了吗?她这个曾经拥有几十箱书的人尚且这么头脑发热,那么那些年轻幼稚的头脑里产生出来的过火行为,你又怎能去谴责他们呢?

    这位公正的学者于是被推到了评级和调资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两年多!她做起了思想和行政工作:你哪年工作的?哪年当助教?哪年?说来好笑,程渊如把别人的资历一个个了解了,却惟独在填自己的表时,不知道自己是哪年当的讲师。她完全记不得了。她从来也没想过去记住这个。知识分子追求的,不是职位、荣誉,而是每天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又贡献更多的知识。

    可是她如今被评级和调资的漩涡卷进去了。她觉得愈干愈力不从心。她之所以不退休了,本来是为了吐尽她最后一丝的知识。“我只希望教学!”六十四岁的程渊如向院方申请。

    程渊如没想到的是,学院又让她去上学了。1980年9月要在北戴河召开有几十个国家参加的国际性矿山开发与规划讨论会。宣读论文、答辩和讨论都用英语,不准带翻译。可是程渊如的英语早在50年代就基本搁下了。50年代一切以俄文书为范本。程渊如一边自学俄文,一边查着字典翻译俄文的教学大纲,编写我国新开设的水文地质学教材。1960年批修后,一切俄文书受到了株连。于是俄文书、英文书上的东西都不让提了,否则便是“长敌人的威风,灭自己的志气。”到1966年以后,程渊如因为以前在家常和丈夫练习用外语对话,便成了“特嫌”——“你们讲什么黑话?”

    我们听不懂!你们这是搞阴谋诡计!

    说吧,你们的手枪、炸弹藏在哪儿了?

    现在英语又成了压倒俄语的热门。程渊如跟不上趟了。她赶紧在去北戴河前一个月买了台录音机,到领导上给她安排好的一个部门去进修英语。六十四的老太太走进课堂,她倒并不怕别人笑话。只要别倚老卖老,别不懂装懂,老老实实地学,她自信一定能学好。她在学外语的崎岖的道路上,依然要迈开那步距很短的特定步伐,坚实地向前走去。只是另一方面,这事也真让人感慨。要不是一次次的极左思潮,一次次的对知识的反动,她怎么会忘了英语呢?她又何需像个小学生一样地坐在课堂上呢?不过为了事业,一切的一切都不用提了。我们的现代化正在从ABC开始。开始了就好啊!

    要消除人民中的消极情绪,惟一的办法就是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国!

    程渊如又用当年她攻英语的劲头来恢复英语了。她不要儿子,失去丈夫,没有家庭,她受尽批斗、委屈、苦难,但是只要让她工作,她什么时候都是全力以赴的。说起来,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副教授,并没有什么重大发现和发明。但是,她对祖国这样的忠贞不贰,这也许在外国都不被人理解,可这不正是我们中国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的共性吗?多么可爱啊,中国牌的知识分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