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芳评说聊斋之官场-前言:聊斋写活官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何谓官场?《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指官吏阶层及其活动范围(多含贬义,强调其中的虚伪、欺诈、逢迎、倾轧等特点)。”

    郭沫若为蒲松龄故居写过一副对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刺贪刺虐”即直面官场,鞭挞贪官污吏,揭露社会黑暗。聊斋故事五花八门,但不管科举考试、家庭婚姻、财产纠纷、朋友纠葛,往往离不开官场。说《聊斋志异》写绝情场的同时,还写活官场,成为一部生动的官场文化写照,并不过分。

    蒲松龄乡居七十年,对黎民疾苦了如指掌,对现实痼疾,有老吏断狱般的明睿,写出来,有针针见血的气派。他用神鬼狐妖故事,画出封建官场“吃人”本质。

    A.它画出“官虎吏狼”的社会。

    “官虎吏狼”是聊斋对清代社会的经典概括。《席方平》写阴司从城隍到阎王都被金钱操纵,“阎罗殿上尽是阴霾,枉死城中全无日月”;《梦狼》写官衙里官员吃人吃得白骨如山,县令要吃饭,就有头巨狼叼进个人来;《向杲》写恶霸欺良民,官府护恶霸,小百姓不能不化虎吃掉恶霸;《罗刹海市》写花面逢迎、世情如鬼,黑白颠倒,以丑为美;《成仙》写官就是不拿刀枪的强盗;《梅女》写污吏为三百铜钱害死一条命;《潞令》写县令上任百天,杀五十八名无辜百姓;《续黄粱》写宰相卖官鬻爵,鱼肉人民,阴司惩罚他把生前贪污的二百万两银子熔成汁喝下去;《公孙九娘》写清兵在山东大屠杀,“碧血满地,白骨撑天”;《促织》、《石清虚》等大批名作,描写从地方到朝廷,是“原无皂白”、草菅人命的强梁世界。

    B.它画出巾帼英杰与黑恶势力抗争的过人才智。

    商三官父亲被杀,官府受贿不理,她女扮男装亲手杀死恶霸;庚娘全家被害,她机智应对,手刃仇人;小翠将朝廷高官戏弄于股掌之上;颜氏巧扮男子参加科举考试,文采政绩骄人,令官场男子相形见绌;仇大娘以弱女子之身应对恶徒和官府;细柳、青梅、云翠仙……一个个不同经历的女性,在和官府、恶势力斗争中展示聪明才智。

    C.它画出官场操纵考场。

    官场黑暗导致考场黑暗。《考弊司》、《饿鬼》写学府暗无天日、只认钱;《司文郎》写考官既瞎眼又爱钱;《贾奉雉》写取士成了庸才选择赛,取士形式是金盆玉碗贮狗屎;《叶生》、《于去恶》写死魂灵为功名魂游求仕;《王子安》描述秀才梦做翰林的狂态和秀才入闱的苦楚情境;《胡四娘》写家庭中以功名决定对亲人的态度。蒲松龄描述科举取士已变成知识分子的梦餍,所谓选才制度成了考官招财进宝的法术、败坏社会风气的毒瘤。

    D.它画出黑暗时世中的人间真情。

    社会如覆盆之暗,人间自有真情。《张诚》写出感动中国的兄弟之爱;《田七郎》写穷苦猎人为朋友两肋插刀,用自己生命换贪官之命;《大力将军》、《陈锡九》、《雷曹》……写朋友间互助互救;《赵城虎》写充满人情的动物之爱。

    E.发人深省的伦理故事和奇事异闻。

    描绘官场风云的同时,举凡时代风俗、社会伦理,聊斋莫不涉及。《崂山道士》调侃好逸恶劳者;《九山王》写深谋远虑的复仇故事;《胭脂》、《局诈》写断案和诈骗;《巩仙》、《鸽异》……一个一个劝善惩恶的故事,针砭轻薄无行、阿谀奉承,把缺点和有害的东西表现为滑稽,成为充满情趣的故事。实在好看煞。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授奖仪式上自称“讲故事的人”,深受故乡讲故事的前辈蒲松龄的影响,“我是他的传人。”有西方记者要求莫言向读者推荐自已的一本书。莫言推荐《生死疲劳》,他说他写此书受到《席方平》的影响。《席方平》可算聊斋最有代表性的官场故事。莫言最早从其大哥的中学课本中看到《席方平》。将《席方平》编入中学课本则是1942年毛泽东主席建议的。毛主席认为《席方平》这个鬼故事写出了清代历史。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1640-1715)是山东淄川人。他终生磨一书,《聊斋志异》在他生前却未能出版,现有三十多种外文和少数民族文字译本在全世界广泛流传。《聊斋志异》不仅与《红楼梦》共同形成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高峰,还与《诗经》、屈赋、唐诗、宋词、元杂剧并列,成为中国文学经典,是世界文库中的中华瑰宝。

    《聊斋志异》影响遍及中国社会生活各方面。邓小平酷爱聊斋,外出考察还带《聊斋志异》。《聊斋志异》卷三《驱怪》篇末有语“黄狸黑狸得鼠者雄”,翻译成白话就是“黄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聊斋志异》被改编成多少电影、电视剧、戏剧已统计不过来,仅川剧就达一百余出。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都演过聊斋戏。“小品大王”赵丽蓉当年因演根据聊斋《寄生》改编的《花为媒》一举成名。“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在街头巷尾不胫而走。

    2005-2007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24集《马瑞芳说聊斋》,在社会上掀起“聊斋热”。有一次签售活动曾有出生在中国的五岁波兰女孩和中国八十高龄读者同时到场。许多作家朋友如贺敬之、柯岩、铁凝、陈忠实、莫言、李存葆、张海迪……都曾与笔者交流看“说聊斋”的感受,给予鼓励。作家朋友和广大读者对聊斋的热情,启发我站在当代女性的立场,采用现代视角,重新解读聊斋故事,遂有《马瑞芳评说聊斋之情场》、《马瑞芳评说聊斋之官场》“双子书”问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