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工作队长的扶贫手记-农民进市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曾听说过一则发生在大山里的故事。有一位农民,在水田里捉到一条7公斤重的白鳝,这样的白鳝在当地是罕见的。这位农民很穷,辛辛苦苦劳累一年,纯收人还不足400元。他穷得不敢赶半月一场的乡集,也几乎没有走出过这大山,不知道自己捉到的这条白鳝的价值。他只感到,吃这么大的白鳝要好多油呀,真是舍不得,也吃不惯。于是,他去找另一位农民帮忙,希望他买下白鳝。这另一位农民也很穷,但他还是到乡镇上赶过集。在集镇上,他也听人说起过:山里人不吃的怪东西,城里人常常爱尝鲜。他于是用7元钱买下了罕见的7公斤重的白鳝。当时正好赶上乡里有集,在集镇上转手以30元卖给了一个小贩。该小贩将这条白鳝带到广州,以1500元的高价卖给了一家宾馆。

    无论这则故事是否真实,但在这闭塞的大山里,把宝玉当石头的事确是时有所闻。市场经济使山区百宝俱生,只要识宝,开发宝,就能用宝来脱贫致富。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切实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为农民进人市场解除“紧箍咒”。

    这些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大山里的农民也感受到了山外商品大潮的冲击,农民的商品观念不断强化。他们知道把自己生产的东西拿到集市上去卖,知道讨价还价。当饲养的海狸鼠没有销路,冬笋从前年的每斤3.5元到去年每斤1.2元,上好的生姜1元钱1斤也无人问津的时候,他们懂得了市场的魔力。但也还有许多陈旧的观念,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

    一是小农经济观念。小富即安,对发展市场经济怕冒风险,缺乏敢闯、敢试、敢冒的精神。村里有户农民,是上等户,已过温饱,他家有丘田地势低,四周田土高,面积有1.2亩,但有冷浸,产量不高,我们建议他改成鱼塘养鱼,山区市场的鱼价好。但他总是顾虑重重,一怕这田里养不了鱼,村里没人养过;二怕自己没经验,养不好;三怕鱼没有养成,田也没种。后来即使我们提出帮助提供贷款他也不敢,说贷款也是要还的,怕欠帐。

    二是计划经济观念。国家定种定购已成了农民的习惯,对如何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农业生产,茫然无措。有的农民,往往不知道地里该种什么,家里该养点什么。有的农民,还总是以为只要种出来了,养出来了,就有收人了。当他们体会到市场经济是个不讲情面的瞬息万变的魔鬼时,他们便深深地怀念那过去的计划经济。

    三是传统农业观念。相当一部分农民只知生产“原”字号的农副产品,对农产品的储运销售、加工增值等视为畏途。竹笋加工成干笋,生姜加工成红姜,这都不是太复杂的工艺,但他们宁愿低价出卖,也不加工。

    四是闭关自守的山沟意识。不少人认为“山中鸟儿山中飞”,“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不愿走出封闭的圈子。村里很难找到一个敢于出去闯市场的。这些陈旧的思想观念,就像“紧箍咒”一样,严重束缚着农民自觉地大胆地走向市场。

    思想观念的转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引导农民进市场,政府应努力排除妨碍农民进市场的制约因素,努力为农民进市场创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一,要做点宣传,造点舆论。要进一步教育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弄清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的道理,增强他们进市场的自觉性。

    经常有些农民问我们:“将来还会不会割资本主义尾巴?”“村里那十几个人一年到头收购牲猪到外面贩运是不是投机倒把?”“人家的竹木加工厂,一年雇工几个,算不算地主资本家?”“鸟岭组的人农忙时被山下的农户请来犁田、插秧,是不是过去的打短工?”这些疑虑,在这大山里的农民中,你都可以经常听到。

    在农民群众中,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要搞点示范,要有人引路。要引导农民进市场,既不能像过去那样依靠行政命令,也不能单纯去说教,而只能通过培养典型,通过示范引路,来吸引农民自觉投身市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给农民树立一批发展商品经济看得见、学得到的致富榜样。

    以前,村里每家每户每年喂一二头猪。去年工作队扶持了两户养猪专业户,喂七八头上十头,赚了钱,今年喂5头以上的农户有20多户,有一户还写报告申请贷款养50头。过去农民只用米、红薯、菜作猪饲料,现在也跟着用混合饲料了。

    三,山区信息不灵,农民想进人市场,还感到困惑和茫然。要引导农民进人市场,就必须加强市场预测,利用各种渠道及时地向农民发布、传递市场信息,让大量的、颇有吸引力的商品信息去刺激和诱发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让农民根据市场信息去安排农业生产和经营,从而促使农民进人市场。

    今年我们在村部门前的宣传栏里开辟了一个“农产品信息”专栏,及时地把有关政策信息、技术信息、生产成本信息、市场需求信息、价格信息以及农情、灾情等告诉农民,农民很满意,栏前经常围着一堆人。

    四,要搞规模经营。农民单家独户,在市场竞争中“弱不经风”。要引导农民讲市场,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组织他们规模经营。“公司+基地+农户”是促进传统农业与市场经济接轨,引导农民进市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办法。它能架起生产与市场的桥梁:一头连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有效地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过去,村里各家各户种药材、采药材,有的种了没人要,对路的,人家进山来收购也把价格压得很低。今年,由村里的药材加工厂定种植计划,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指定种植品种,以保护价收购,工厂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农民说,他们与工厂有了合同,就像抱住了一棵大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