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工作队长的扶贫手记-消灭“空壳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工作队进村前大坪村是个名符其实的“空壳村”。村里唯一的集体财产只有一栋摇摇欲坠的危房,泥墙裂缝,屋顶漏水,楼板腐朽。

    1982年前,村集体还有间榨油坊,有间碾米坊,有两处药材基地。村部楼是1958年修的,有500多平方米。村干部有办公室,配有办公桌椅、文件柜。还有大小会议室。大会议室里,有三用机,几百人开会都有凳子坐。后来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来这种办法把统一经营与家庭分散经营这一双层经营联结起来,适应了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两大内在要求。在这种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应该是宜分则分,宜统则统,凡是一家一户能办的事,一律由家庭经营;凡是必须集体才能办的事,则由集体经营管理。

    在大坪村,却是一分了之。只注重家庭分散经营层次,忽略了集体统一经营层次。田地分了,耕牛分了,农具等生产资料分了,榨油坊、碾米坊卖了分了,连村部的一切办公设备、桌椅板凳也分光了。这栋旧村部楼,当初要能分或者有人愿出钱买了再分,也早就片瓦不留了。

    也许可以说,造成今天这样的“空壳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年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时,执行政策的失误。这个体制是“双层”不是“一层”。许多地方集体统一经营的层次薄弱,这是目前在稳定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中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问题。

    大坪村一些群众对村干部不满,怨声不少。说除了收上交,就不知道还有村干部。村干部也一肚子委屈。村里没有一分钱,到乡政府开个会,来去4元钱的车票都要自己掏,买张纸、买瓶墨水都无处报销。乡里来个人,人家爬山越岭到你家里,又渴又饥,哪有不吃餐饭的理。一年乡政府发的工资是村支书380元,村主任350元,文书300元。这是一年的工资啊!除此之外,没有一分钱的补贴。

    说到底,村干部毕竟是个农民,一家一当,要养家糊口。而且有的村干部家庭本身就是个贫困户。凭良心说,要办好上面交办的一些事,村干部已经克服了不少的困难。而要办些公益事业,修座桥,建条路,便无能为力了。

    集体经济薄弱的村,谁都不愿当村干部。不仅干部难选,工作难搞,而且村党支部腰杆不硬,形不成合力。党组织管理职能也随之被严重淡化,党组织的战斗力无法有效地发挥。

    常言道:手里没有米,叫鸡都不理。如果我们不能保护农民的利益,增加农民的收人,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困难,是无法得到农民的拥护的。在战争年代,农民朋友之所以与我们党同生死共命运,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党代表了绝大多数农民群众的利益,解决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土地问题,这对大多数农民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实事。在农村体制改革前的“大锅饭”时期,当时的生产队、生产大队,掌握着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和消费资料的分配权,村干部手里还有把米,讲话还有人听。改革后的农村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群众既要承担自然界带来的风险,又要承担市场带来的风险,还有许多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需要有人来帮着办。这些事相当一部分需要村级组织来办,需要钱来办。

    那么,村级组织的钱从何来呢?靠掏农民的腰包,农民又不乐意,不买帐;靠财政支持,这贫困地区的财政本身就紧巴巴。这些年来,村里很多事,要就办不了,要就向农民伸手,向农民摊派。这样,既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影响了农民的收人,又造成了干群关系紧张,部分群众甚至对社会主义产生了误解和不正确的看法。

    由此看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仅是关系到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党在农村的阵地能否保住,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的重大政治问题。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立足于强村富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如果只强调老百姓一家一户脱贫致富,不顾集体经济的发展,那么,不但老百姓根本富不起来,而且集体公益事业也难以开展,人心就会四分五裂,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就失去了赖以巩固的基础。

    当然,富村的目的,也在于富民,如果只单纯地考虑发展集体经济,不顾富民,那么,也难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只有立足强村富民,发展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积累,才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才能多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改善干群关系,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增强农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在1998年建整扶贫工作队长会上,我领到一本省委建整办编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资料汇编(二)》。上面登载了受到中共中央组织部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名单。湖南省有4个村党支部。这4个村均是较富裕的村,而且村级集体经济相当发达。事实表明: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以农村经济为物质基础的,是以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导来实现的。凡是经济工作抓得好的地方,集体经济实力强的地方,党在那个地方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强;凡是经济工作抓得不好的地方,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的地方,各项建设事业就难以搞好,党在群众中就没有威望,党在那个地方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弱。

    这次省委派出工作队在特困村建整扶贫,对年内村级集体经济有个硬指标,即纯收人达到2万元以上。

    通过大坪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实践,我们认为这个指标是可以达到的,而且也积累了一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经验。这个经验,简单说,就是三条:

    一,路子;

    二,管理;

    三,人才。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关键环节是选好经济发展的路子。路子不对,就会事倍功半。杨正午省长在一次会议上讲了几个事例:有一个县,不顾本县10多万人的温饱问题,违背经济规律,不做市场调查,热衷于搞大型工业项目,连续几年把绝大部分扶贫资金用在几个过千万元的工业项目上,结果由于市场、技术、资金、原料和管理的原因,这些项目都处于亏损和面临倒闭的状态,使全县40%以上的扶贫贷款沉淀呆滞,成为风险资金。还有一个乡,不做市场调查,在县城已建了大型的配合饲料厂的情况下,乡里又建设一个年产1万吨的生猪饲料生产线,安排扶贫贷款140万元,由于管理、技术、原材料、机械设备等问题,工程尚未动工,总资产就花掉了一大半,只剩下不到60万元的资产,其余80万元已基本流失。像这样的项目,不但没有给贫困地区带来效益,带来好处,反而是雪上加霜,给当地群众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

    在大坪村选择发展集体经济路子时,我们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从本村实际出发,从本村的资源上找优势、选路子、挖潜力。本村是地处偏僻的山区的村,但药材资源丰富,而且村民也有上山采药和种植药材的经验,药材市场也长期看好,即使市场疲软,山上采药成本低,竞争力也强。因此就瞄准药材,去年工作队办了个药材综合加工厂。二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我们采取积极稳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滚动发展、逐步壮大的方针,一点一滴搞积累,一项一项搞突破。开先提出了几个项目,有些项目经过充分论证是可行的,如办个500头规模的养猪场,办个竹木加工厂,办个碎石厂(附近的1858省道即将铺柏油路面),等等。但我们经多次研究,考虑到眼前的经济实力,村民的技术素质,决定不能贪大求快,一哄而起,而暂时只能搞“一村一品”。

    集体经济能否有效益,能否持续发展,主要看管理。药材加工厂建起来后,谁来经营?有人说:“集体企业集体管。”集体管也就是村干部管,村干部来经营。当时就有村民断言:“由村干部集体管,不出三个月就会垮。”最后确定,由村委会统一管理和监督,由个人承包经营,定死承包基数,超利分成。并制订了一系列承包制度,健全了财务制度。这个厂今年的承包基数是18000元。到目前为止,经营状况运行良好。

    在村里办集体企业,最头痛的是人才。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的素质低。在特困村要选几个懂管理的,有技术的,确实难。省科协的工作队也在桂东的一个村,前几天,工作队长对我说,他们在村里投资办了个饲料厂,半年了还在由他们自己操办,村里选不出一个人来经营。

    大坪村的药材加工厂的厂长,选来选去,就选了一位残疾村民胡继平。他生下来就少一只右手,从小就自尊心极强,并发誓要超过比他健全的人,用功读书,完成了高中学业。他脑瓜子灵,人精明强干。几年前就开始做药材生意,但因资金少,加之药材市场风险大,赚钱不多。经他自己再三要求,去年,工作队和村委会一致同意由他承包村药材加工厂,出任厂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