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工作队长的扶贫手记-村民如何种水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村里,我们与村民谈得最多的话题是粮食,是水稻。谈水稻种植的历史,种植的方法,历年的收成。

    桂东从何时起种植水稻?我在村里听到的和在县里听到的说法不一,姑且不去管它。

    依稻谷产量而言,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发生虫灾,全县只收稻谷18.95万石(约0.95万吨),是有史记载以来最少的一年。

    1949年,全县产稻谷1.91万吨,平均亩产121公斤,人平236公斤。以后,农业生产得到恢复,粮食产量有所提高。1953年,稻谷总产突破3万吨,平均亩产约185.5公斤。农业合作化后,粮食生产稳步增长。1957年,稻谷总产达3.42万吨,平均亩产约207公斤。“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后,由于“五风”(共产风、瞎指挥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影响,群众生产积极性低落,粮食产量下降,特别是1960年到1963年,粮食产量出现较大幅度下降,1961年全县稻谷总产只有2.32万吨,比1957年减产31.96%。经过3年调整,纠正“五风”错误,实行耕作制度改革与推广矮杆良种水稻,稻谷产量逐年增长。1972年,稻谷总产达4.28万吨,平均亩产达319.7公斤。1977年,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粮食总产突破5万吨,1978年达5.52万吨,平均亩产415.3公斤。1984年和1985年,由于稻瘟病严重,稻谷产量下降至4.44万吨和3.96万吨。1986年后,稻谷产量稳步上升。1990年,全县稻谷总产5.7万吨,平均亩产421公斤,这是桂东粮食产量的高峰年。

    应该说,从历史上看,水稻产量在桂东还是呈上升趋势的,虽然也有一些歉收的年份。

    灾害性天气不是年年都有。而真正影响粮食产量的,恐怕还不止自然条件。

    种子就是个关键。据县志记载:清代,桂东的水稻品种就有19种之多,有烂毛粘、红杆粘、三宝粘、麻禾粘、南京粘、油稻粘、堆谷粘、怀须粘、三百粒、红糯、柳条糯、铁屎糯、冷水糯、黄皮糯、红壳糯、千鞭糯、香大禾、绷背禾等。清末民国初,发展到66个水稻品种。

    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重视推广水稻良种。1956年起,就在县农业局设立了种子站,对全县繁育和推广良种、提高粮食产量立下了大功。

    50年代,以高杆籼稻为主,常规品种有:高脚麻、矮脚麻、江西杂、广西禾、瑶粘、青杆粘、青丝沾、须粘、涨爆曾、齐子、万利籼、抖糍王、红米崽、冷饭粘、桂朝一号、水红米、早麻禾、百日早、冬粘、浏阳早、洗白早、红脚早、番子、陆财号、南特号、香粘、国际稻等。

    60年代,引进和推广矮杆良种。常规矮杆籼稻品种有:矮脚南特、珍珠矮4号、二九圭、二九青、湘矮早3—11号、先锋一号、广解九号、郴晚三号、革命一号、朝阳一号、珍高31、广陆矮等。糯稻品种有:瑶粘糯、冷水糯、铁屎糯、雪糯、黄糯、毛糯、白壳糯、西风糯、鸟嘴糯、湘早糯一号、柳条糯、铁杆糯、早糯、海南糯、双城糯等。此外还有老来青、元子二号、青森五号、湘粳7号、农垦58等粳稻品种。

    1975年以后,全县逐步推广杂交水稻,品种主要有:南优3号、南优4号、南优5号、威优3号、威优6号、威优64、汕优3号、汕优6号、汕优8号、汕优63、D优3号、D优64等等。

    桂东的粮食产量的增长,无疑与种子的不断更新有关,这就是我不厌其烦地罗列这些枯燥的种子名称的原因。

    我想,许多人可能和我一样,并不知道天天要吃的大米,它们到底有多少个品种,而它们又是以怎样的速度在更替,在筛选,在优胜劣汰,一代更比一代强。

    1970年,县农科所一名技术干部将杂交水稻品种引入桂东,在海拔1000多米的稻田种植获得成功,亩产达600公斤以上。1977年11月3日,《湖南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桂东7万亩杂交中稻丰收的消息。1978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对桂东因地制宜推广杂交水稻作了报道并发表短评。

    良种还要良法。种田技术的每一点进步都促进了产量的提高。让我们来看看桂东农民这些年在科学种田上所迈出的步伐。

    育秧。桂东大部分高山区只种植一季中稻。其播种时间,农民有“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后”的说法。实践证明,清明前后播种是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的。50年代,采用盐水、石灰水选种,用温水催芽。60年代,开始使用西力生、赛力散等化学药剂浸种消毒和高温破胸、适温催芽的新技术。70年代后,广泛推广温室蒸气催芽,育秧方式采用湿润秧田、通气秧田、场地小苗和薄膜覆盖育秧等多种方式。

    插秧。50年代以前,农民习惯于稀植,株距、行距在30—40厘米以上。50年代后,改稀植为密植,插秧都使用划行器,以保证密度,但在推广时出现片面性,不少地方认为越密越好,以至造成减产甚至失败。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农民逐步摸索出合理密植的经验。现在种的杂交中稻,一般每亩插1.7—2.2万蔸,保证4—5万基本苗。

    村里一位种田能手告诉我,插秧的行距和株距,同一品种,在这大山里也不能一样。山顶田、山坡田、山脚田不一样,东南西北方向不同的田也不能一样,当不当阳,当不当风的田也不能一样。

    灌溉。高山区主要靠山泉灌溉。丘块间都是串灌。串灌是原始落后的灌溉方式,我进村后也向农民宣传过。但当我爬上那些梯田时,我感到这种串灌的落后方式至少暂时无法改变。

    施肥。历来以猪牛栏中的厩肥和人畜粪作底肥,牛骨粉扮秧。耘田时,先点草木灰,后撒石灰。50年代,开始使用化肥,有硫酸亚、过磷酸钙。70年代,施用腐植酸钱、抗生菌肥、钾肥、氮磷钾复合肥。80年代,推广使用微量元素肥料和植物生长激素。90年代,施用碳铰、尿素、钙镁磷肥。

    村部的日杂店差不多供应全村的化肥,今年供应的品种有:尿素、碳铵、过磷酸钙、钙镁磷、复混肥、锌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