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工作队长的扶贫手记-老人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人对我说,村里有位“老学究”,经常口里念念有词,说话咬文嚼字,人称“孔夫子”,想不想见见。我很有兴趣,便登门拜访。

    老人年逾古稀,身体还硬朗。眼不花,望远、看书都不用眼镜。只是听力稍差,须大声说话方能听到。

    解放前,读过私塾,断断续续有6年,那时在村里还算少有的秀才。老人一生务农,生养一双儿女,现都各有归属。家里只有他和老伴,住着四间瓦屋。有水田1.2亩,老人还能下田耕种,只是犁耙得请人帮忙。每年喂大两头猪,庭院里养着上十只鸡鸭,种有一园蔬菜,加上儿女孝敬一点,生活还算富足。

    除了劳动,老人一生还酷爱读书,尤其是那些纸张发黄的老古董,也读新书,但苦于找不到。有时老伴到小卖部买点东西,若是用书报纸包的,他一见便喜不自禁,马上腾出那一片纸,宝贝似的,一字不漏地读上半天。读书时念念有声,什么文章经他一念,听来都像“经文”。

    老人记忆甚好,思维不乱。一些古诗古文,至今还能背诵。我和老人聊天,谈私塾,谈《三字经》,谈《增广贤文》,谈《史记》,谈《山海经》,谈古农书《齐民要术》,老人都相当熟悉,而且颇有见地。又谈到《资治通鉴》,老人说他没看过。我有点不自量力地谈了这书,老人兴趣很浓,希望我能借他一读。

    慢慢地,我们聊到眼前的世界,这山村,这贫穷,这走出贫困的路。

    老人叹了口气,用他那特有的语调,谈他的想法。时而半文半白,时而引经据典。所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我启迪,令我思索、回味。

    这持家的窍门,要紧的是“勤俭”二字。从古到今,哪见过懒汉能富,大手大脚能发财。《管子》曰:“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人生要勤于劳动,勤于劳动就不至于贫穷。古话说:“力能胜贫,谨能胜祸”。这村里你也走了个遍,越穷的越懒。一年有5个月抱个“火笼子”打发时辰。古书上说,天准备了时令,我不去努力从事农业劳动,也不能取得五谷。春天到了,下过适时的雨,开始耕种。懒惰的,只收上六斗多些,勤劳的,收到六十多斗,要是不劳动,还能有得吃么?

    你们在政府里当官的,都是老百姓的衣食父母。做父母的也有好有歹。哪朝哪代的父母官好,老百姓一看就明。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当家的也有当家的难处。好官也就是会当家的人。古人晁错说过一句话,我记不清了,大意是说:圣明的人作帝王,老百姓就不会冻死饿死,并不是帝王能种出五谷来给他们吃,织出衣服来给他们穿,而是“为开其资财之道一也”。冻着的人,所需要的并不是华丽的衣服;饿着的人,所需要的并不是味道甘美的饭菜。冻着饿着时,就顾不了廉耻。一天只吃一顿,便会挨饿;整年不做衣服,就会受冻。肚子饿着没有吃的,身体冻着没有穿的,慈爱的父母不能保全儿子,君王又怎能保证老百姓不离开他?

    你看这特困村,十有八九是深山僻远地方的。这里的老百姓没见识。大坪村有的老百姓恐怕一辈子没见过火车。你们是大城市来的,见多识广,老百姓最希望的就是你们能多教给他们一些致富的方法。那给钱给物、发救济,保得了初一,保不了十五。

    鲁国有一个穷人,听说陶朱公很富,便去向陶朱公请教致富的方法。陶朱公说:要想快快致富,应当养五种母畜。那穷人听了,回去畜养牛羊,就繁殖得到数以万计的牲口。

    桂阳挨我们桂东不远。传说那时桂阳有个县令叫茨充,在任时,桂阳一般老百姓不种桑树,不会养蚕织布。冬天,就把麻线装在夹层的衣中。百姓们懒惰、马虎,连很粗糙的鞋也不多,脚冻裂出血。茨充让大家种桑树、养蚕,又命令大家种麻,织麻鞋。几年后,大家衣服鞋子,穿得暖暖的。直到现在,老百姓还知道种桑、养蚕、织鞋,都是茨充教的。

    古时候有个县叫五原,宜于种麻,但是当地人不知道织麻织布。老百姓冬天没有衣穿,就钻到草堆里睡觉。县官到了,就把草缠在身上出来见官。后来县官做了织麻、纺线、织布、缝纫的工具,来教给大家用,老百姓就免除了受冻的苦处。

    我们这个村,山多。靠水吃水,靠山吃山。可现在林木不成材,楠竹不成片。听说你们工作队发动村民种楠竹,这个点子就好。俗话说:“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传说,古时候,武陵山下的汉寿县,有个叫李衡的人,盖了住房,种上一千棵柑桔。临死,对他的儿子说:“我家住宅周围,有一千个‘木奴’,不向你要穿的吃的,给你生产,每年只要纳一匹绢的租税,够你花的了。”柑桔挂果后,每年可收几千匹绢。这就是后来司马迁在《史记》里写的“江陵千树桔,与千户侯等”的来历。

    你们工作队来了以后,提出办工厂,发展村办工业,行得通吗?农民就是做农业的,办什么工厂?我不理解。你们可能有你们的道理。不过千万不要忘了抓粮食。农民的本份是种田。买粮吃的就不像农民。再有钱也不成。我就是这个老脑筋。古人刘陶曰:“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粟米布帛,一日不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毛主席他老人家是农民出身,他理解农民的心。他1957年就讲过:“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要注意,不抓粮食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这句话我抄在皇历上,背熟了,你不信,可以去查毛主席著作。他老人家还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深挖洞,广积粮”。

    事非经过不知难哩,你没过过六〇年那个苦日子,那时你还没出生。树皮都吃了。野菜挖尽了,饿死好多人,你们年轻人要记得。古人日:“民可百年无货(货币),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这是金玉之言啦!

    早就听说你们来了,不容易,在城里,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老话了,可能还不只这些好处。到我们这穷山沟里,苦啊。你们是救星共产党新一代的官,到特困村为我们谋幸福的。《淮南子》曰,你听不懂?那我就讲大意,是不好懂,有些话我也记不全,有些字也写不准。是说,圣人,不以自己的地位名誉不高为可耻,却因为大道理不能实行而感惭愧;不为自己生命的长短担心事,只忧虑着老百姓的贫穷。禹为了整治洪水,在阳盱河上祷告求神时,发誓把生命献出来;汤为了旱灾,在桑林边上求雨,也把自己的身体当作祭品。神农的面色枯焦萎缩,尧身体瘦弱,舜皮肤黄黑,禹手脚长着厚茧皮。这在古书上都有记载的。看来圣人为着老百姓担忧出力,也就到了顶了。现在的圣人,要出就出在共产党里面。

    老人谈了半天。有些话我记不下,有些古语更听不懂,有些他用笔写给我,有些他自己也弄不明白。但是,我十分的满足。我感谢老人。我真正懂得了“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的道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