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动物的呼唤-森林中的狂野风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生命中的野性,是很难驯服的。野性所追求的是不断进取,不断拼搏。生命失去野性,是可悲的,原本拥有的矫健、高傲以及狂放不羁,在失去野性的那一刻会突然变得黯然无光。也许我们无法去亲身感受,但是,如果能将生命绽放野性的一刻永远定格,永久保留,是它被更多的人观察,欣赏,那不是很痛快的事吗?本章你将会体会到生命存在于野性之中那美好的一瞬,看到那精彩的一幕。

    新大陆虎——美洲虎

    中文名:美洲虎

    英文名:Jaguar

    别称:美洲虎

    分布区域:墨西哥至中美洲大部分地区,南至巴拉圭及阿根廷北部美洲虎或称美洲豹,它是新大陆最大的猫科动物,也是世界上濒危灭绝的哺乳类动物,也被当地人称为是“新大陆虎”。其实,美洲虎并不是虎,也不是豹,而是生活在美洲的一种食肉动物。

    美洲虎属于大型猫科(豹亚科)动物的一种,个头仅次于虎、狮,排在第三位。美洲虎身体很长,达120~180厘米,尾长60~90厘米。它的肩高75~90厘米,体重39~160千克,但大部分美洲虎体重都在45~114千克之间。雌性一般比雄性的个头小20%左右。美洲虎与豹相比,头的比例更大,前胸很短,四肢又粗又短,但美洲虎的身体更为强壮,而且身上的斑点比豹子的还要大一些,因此,很容易区分。美洲虎也有很多黑色种,一般生活在森林深处。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美洲虎的活动范围也在逐渐地减小,数量骤减,已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动物保护名单。

    美洲虎主要居住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和稀树草原上,主要分布在巴西、阿根廷、哥斯达黎加、巴拉圭、巴拿马、萨尔瓦多、乌拉圭、危地马拉、秘鲁等地区。美洲虎从前在美国南部的德克萨斯、亚利桑那等地区也曾活动过,但如今已经退出了那片干旱的领地,到更适合它们的炎热潮湿的热带雨林中去生活。实际上,在距今约300万~1万年的时期,美洲虎的祖先是一种生存在亚洲的四肢细长的猫科动物,个头较大,后来分散到北美洲大陆各地,最后迁徙到南美洲,这就是现在的美洲虎。

    美洲虎是大型的食肉动物,其食物来源非常广泛,凡是能捕捉到的动物,如鱼、短吻鳄、灵长类、鹿类、西猫、貘、犰狳以及能捉到的其他两栖动物等。美洲虎有着惊人的咬力。许多猫科动物都擅长咬断猎物的喉咙,然而美洲虎却不同,它的强有力的下颚和牙齿能够直接咬碎动物坚硬的头盖骨,甚至连海龟坚硬的外壳都不在话下。可想而知,它们的咬力有多么强大,曾经也有人看见过美洲虎杀死并直接吞噬掉森蚺。

    现在,美洲虎的数量正在不断减少,一些地方已经看不到美洲虎的身影了,美洲虎面临着灭绝的危险,这是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以及人类肆无忌惮的捕杀造成的。树林中的树木被砍伐之后,美洲虎没有了树木的遮盖,很容易被偷猎者发现并击毙。再有就是一些农场主为了保护家畜也经常会杀死美洲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猎取美洲虎皮毛的现象已经开始增加了。从20世纪初到现在,美洲虎的数量下降了近50%左右,尤其在墨西哥或者更北的地区,人们已经很难再看到矫健有力的美洲虎。

    美洲虎身上的皮毛开始成为贪财者觊觎的对象,它那美丽的颜色和花纹不仅是一种很好的保护色,而且也使它成为一种价值昂贵的毛皮,被人们用来制成各种服装类的产品,并与豹皮有着同等价值的市场前景。由于现代产业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始不断开发森林,使其成为赚钱的农田地,这样一来,使自然生态环境遭受到了大规模的破坏,并且也夺走了美洲虎赖以生存的家园,缩小了它们的栖息地,使得美洲虎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再加上人类被金钱蒙蔽了双眼,开始采取大规模的偷猎行为,把美洲虎那漂亮的皮毛运往北美洲的交易市场,这更将美洲虎推向灭绝的边缘。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1968~1970年这两年内,世界上就有31105张美洲虎的皮毛被运往美国各大城市销售,虽然这种情况开始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和野生动物专家们的强烈反对,但是并没有制止偷猎者和猖獗的走私活动。如此一来,野外美洲虎数量在最近几十年中急剧地开始减少。为了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已经把美洲虎列入濒危保护动物名单之中。此外,巴西等国家的政府也开始建立了有关保护美洲虎的法律条文,希望这些举措能够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在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法属圭亚那、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苏里南等国家都开始禁止捕猎美洲虎,如发现偷猎者,他们必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现在美洲虎的灭绝危机已经凸显出来,如果想要确保这一物种的繁衍和生存,就必须加大对现有野生美洲虎的保护力度,禁止大规模地砍伐树林,扩大它们的生存范围,让美洲虎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继续生存下去。

    团队杀手——狼

    中文名:狼

    英文名:wolf

    别称:野狼、灰狼、豺狼分布区域:全世界

    狼是所有现存犬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狼曾经分布广泛,遍及北美和欧亚大陆,但是由于栖息地不断减小以及遭受捕杀,现在只有亚洲、欧洲、北美和中东等少数地区还有分布。20世纪末期以前,狼就开始因为经常捕食羊等家畜被人类大量捕杀。如今狼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一部分亚洲的狼如日本狼、纽芬兰狼等都已绝迹,墨西哥狼也也已成为濒危物种。

    狼的适应能力非常强。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狼的多样性,这其中包括生活在森林、沙漠、山地、寒带草原、西伯利亚针叶林、草地等各种环境下的狼。

    不同种类的狼分布在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它们之间差别很大。气候越冷的地方的狼的体型、体重也愈大。一般来说,狼的肩高60~90厘米,重量为32~62千克。曾在北美地区发现过的最大的狼体重可达77千克,而最小的狼仅有其体重的近1/8,叫做阿拉伯狼,成熟的母狼也只有10千克重。一般而言,公狼比母狼约重20%。成年的狼的体长一般为130~200厘米,其中尾长占据整个身体长度的1/4。

    狼窄长的嘴上长着42颗牙齿。它的牙齿分为5种,分别为门牙、犬齿、前臼齿、裂齿和臼齿。2.8厘米长的犬齿有4个,上下各2个,能刺破猎物的皮并对猎物造成巨大的伤害;臼齿分化出来的裂齿也有4个,这是食肉类动物的普遍特点;裂齿顾名思义是用于将肉撕碎;12颗比较小的门牙,用于咬住东西。

    狼的胸部狭窄,背部与腿强劲有力,这使它们拥有高效率的机动能力,同时也使狼具有很好的耐力,适合长途迁移。它们能以每小时约10公里的速度走几个小时,最快时速能达到65公里。狼跨越一步的距离可以达5米。狼的脚掌对各种类型的地面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尤其适合雪地行走。它们在雪地上行动比猎物更为灵敏、迅速,这全靠它们的足趾之间的那点蹼。

    狼是趾行性动物,它们较大的脚掌使其重量能很好地分布在积雪上。狼的前后脚掌有所不同。后脚掌略小,前掌上有5个趾,后脚掌没有上趾。掌上的毛和略钝的爪对于增加摩擦力以及帮助它们抓住湿滑的地面有很好的作用。狼的脚掌因有特殊的血管保护不会在雪地中冻伤。与狗不同的是,狼的脚掌上有能分泌出气味的腺体,会留在脚印上,不仅能够帮助狼记录自己行踪,而且能让其他的狼以此知道自己的所在。但狼的趾间没有汗腺。

    不同的狼,狼毛的颜色也有很大的区别,同一匹狼的毛色也会有不同,灰色,灰褐色,白、红、褐色和黑色混杂在一起。纯白色或纯黑色的狼也不少见。狼有两层毛,外层的毛比较硬,主要用于抵御水和灰尘。里面的一层则致密且防水。狼在每年的初夏时期会通过摩擦岩石或树木来促进里面这层毛的脱落。不论狼的外面这层毛是什么颜色,里面的这层毛通常都是灰色的,狼夏季和冬季的毛分别会在春季和秋季时变换。春季换毛的时候公狼比母狼换得早,欧洲的狼毛通常比北美洲的狼毛要更硬更短。

    狼属于食物链上层,除了人之外,基本上没什么天敌。人们认为狼是动物界中最具秩序和纪律的动物之一,有很强的团队精神。狼的团队精神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集体与个体方面。狼群的等级制度严格,每头狼都很了解自己的作用和地位,并且在行动中有明确的职责。不过有时候狼群中也会出现暂时的平等,那就是当他们一起嚎叫时,一切等级界限就都消失了。

    狼非常善于交际。它们并不仅仅是依赖某种单一的交流方式,而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它们通过嚎叫、相互挨擦鼻尖、用舌头舔、使用面部表情以及尾巴位置等精细多样的身体语言或利用气味来传递信息。

    狼是群居性的动物,狼群一般在5~12只之间,也有30只左右的。狼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它们总是依靠团体的力量去完成任何事。对于赖以生存的家庭、群体,它们总是倾注着热性与忠诚,它们一起游戏、配合狩猎、互相帮助,它们把狼群的生存作为自身生存的目的。狼群有很强的领域意识,它们在自己的领域内活动。领域范围也会随着群内个体数量增加而扩大。不同种群之间的领域范围不重叠,狼会以嚎声向其他群宣告领域范围。狼群依靠集体行动,捕杀较大型的猎物。

    狼群总会制定适宜的战略进行行动,它们一般都是不断地沟通和协作,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围着猎物胡乱奔跑、尖声狂吠狩猎。紧要关头,每匹狼都能“心领神会”彼此的想法。狼从来不喜欢碰运气,它们总是对即将实施的行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凝聚力、团队精神和训练有素成为狼群生存的决定因素。所以狼群很少真正受到其他动物的威胁。

    狼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公狼富有责任感,母狼母性很强。母狼在产崽的时候,公狼会独自出去猎食,它尽可能多地吞下食物,然后再把食物吐出来分给母狼和自己的孩子吃。母狼不仅细心抚育自己的孩子,而且遇到失去母亲的小狼,也会把它抚养长大,甚至也会抚养其他动物的幼崽。

    林中“金刚”——大猩猩

    中文名:大猩猩

    英文名:Gorilla gorilla

    别称:金刚猩猩

    分布区域:非洲的喀麦隆、加蓬、几内亚、刚果、扎伊尔、乌干达大猩猩(Gorilla)是灵长类中最大的动物,身体异常魁梧,力大无穷,据说连大象见了它们也会退避三舍,因而被称为森林中的“金刚”。它们浑身披着黑褐色的长毛,或略带灰色,头部硕大,眉脊高耸,眼窝凹陷,鼻子大而塌,嘴巴宽大前凸,肩膀宽而圆,臂膀粗大,远远望去,好似一座牢固的铁塔。大猩猩的体型雄壮,面部和耳上无毛,眼上的额头往往很高。下颚骨比颧骨突出。上肢比下肢长,两臂左右平伸可达200~275厘米。无尾,吻短,眼小,鼻孔大。犬齿特别发达,齿式与人类同。体毛粗硬、灰黑色,毛基黑褐色,老年雄性的背部变为银灰色,胸部无毛。成年雄性的腰背部有灰白色毛区。大猩猩的毛色大多是黑色的。年长(一般12岁以上)的雄性大猩猩的背毛色变成银灰色,因此它们也被称为“银背”,银背的犬齿尤其突出。山地大猩猩的毛尤其长,并有丝绸光泽。大猩猩因外表长得恐怖,长期以来都被人们描绘成吓人的怪物。实际上大猩猩并不像人们描绘得那样可怕,它们是一种温和而斯文的动物。我们经常看到它们捶胸顿足,露出凶暴的样子,那只是一种经常而自然的动作。它们一般不会轻易发起进攻,一旦发现入侵者,它们也只是通过拍打胸脯、上下跳跃、怒声嘶吼的方式向敌人示威,企图吓退对方。

    大猩猩是素食主义者,采食的树叶占所吃食物的86%,但它们偶尔也吃一些昆虫。它们似乎很清楚“过度采伐”的危害性和“休养生息”的重要性。它们从不固守一地,而是走走停停,在游荡中采食,有节制地利用一地的植物资源,不等把一棵树、一片灌木丛的树叶吃完就又迁向新的采食地,是个不折不扣的“环保主义者”。

    在大猩猩群中要想成为“猩王”必须具备3个条件:一是个头大、力气大的成年雄性;二是具有超凡的智力和与对手较量的勇气;三是具有能争当首领的那股趾高气扬的傲劲。此外,到了当“猩王”年龄的雄性大猩猩,背上会长出一撮银灰色的毛,人们称之为“银背”。

    大猩猩是白日活动的森林动物。低地大猩猩喜欢热带雨林,而山地大猩猩则更喜欢山林。山地大猩猩主要栖息在地面上,而低地大猩猩则主要生活在树上,即使很重的雄兽也往往爬在20米高的树上寻找食物。大猩猩的行走方式被称为拳步。此时,大猩猩的前肢握拳支撑身体行进,这样行走可以使四肢着地,前肢支在指头的中节上。到了晚上睡觉时,大猩猩就用树叶做窝。大猩猩每天晚上都要做新窝,一般筑窝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山地大猩猩的窝一般筑在地面上,低地大猩猩的窝主要筑在树上。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大猩猩群体是以一头雄兽为中心,由数头雌性和幼仔组成。特殊情况下,一个大猩猩群中会有两头或多头雄兽,除了一头雄兽(往往一头银背)与雌兽有交配的权利,其他年轻的黑背大猩猩则没有这种权利。组成大猩猩群的个体从2~30头,平均为10~15头。解决群内冲突、决定群的行止和行动方向以及保障群的安全等重要的任务,都由带头的雄兽承担。

    在一个大猩猩群体中,占统治地位的猩王可以拥有多只雌性配偶,而其他的雄性除非从别的大猩猩群中得到雌性,并设法使其成为自己较长时期的配偶,否则,它们往往过着没有配偶的独身生活。所以,成年大猩猩之间,往往为了争夺雌性而展开激烈的格斗。而雌性大猩猩的“爱情”是专一的,它只选择地位最高的猩王作为自己的配偶。而猩王会在与它交配到怀孕的这段时间里,一直守卫在它身旁。若有别的猩王来扰乱,两只猩王之间就会发生一场激烈的“保妻”与“夺妻”的争斗。

    虎王之“师”——虎猫

    中文名:虎猫

    英文名:Ocelot

    分布区域:亚利桑那州、德克萨斯州南部至阿根廷北部在《物性纂异》中,提到了猫,说“其性属火。故善升喜戏”“又善惊。与虎同属于寅。故尤灵于夜。”在古老的传说中,猫是老虎的师傅,老虎扑、吃、捉的本领都是猫教的,但是老虎恩将仇报,想吃掉猫,没想到猫还有留有爬树的本领,因此,老虎只能在树下傻瞪眼。这些都表明猫和老虎关系密切。明代刘元卿的《应谐录》里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养了一只猫,觉得这只猫很了不起,于是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虎猫”。这大概是中国最早出现“虎猫”的记录。南美、中美、墨西哥、美国南部以及加勒比地区,是虎猫的主要产区。虎猫是野生猫科动物。成年虎猫体长可以达到90~130厘米,这还不包括它那30~40厘米的长尾巴。虎猫的肩高45厘米,体重11~16千克,是虎猫属种体型最大的一种,雌虎猫体型比雄的要小。虎猫背上的颜色有白色、茶色、黄色和灰色多种,头上有黑色斑点,脸颊上有两条黑带,背上有四五条纹向的黑色条纹,它的腹部呈白色,上面有黑点,尾巴上也有黑色的条纹和斑点。虎猫的个头大约是家猫的两倍,它的四肢相对短粗,还生有大脚爪,比较利于攀爬。

    虎猫长着浅黄色或灰色的毛,全身点缀着由黑边环绕的暗褐色长方形黑斑,还长有黑色的条纹。虎猫雄性和雌性的颜色相同,但是如果栖息地不同,它们身上的颜色也就不同。成年虎猫身长可达90~120厘米。体重9~18千克。雌性虎猫个头比雄性虎猫小,头上长有小黑点。在它的脸颊上还长有两条黑带。背上长有黑色条纹。身上有像链条状的黑色图案。雌性虎猫的腹部呈白色,上面分布着黑点。

    虎猫能够在许多地区生活繁殖。无论是茂密的热带雨林还是安第斯山脉海拔3800米的高山山林以及浓密的灌木丛、植被稀疏的半沙漠地区,或是沿海的红树林,虎猫都有较强的生存能力。不过在开阔地带,人们却很难发现虎猫的足迹。虎猫善于爬树和游泳,但是多数时候还是在地面上活动。虎猫的视觉特别的灵敏,具有夜视能力,在森林中它们一般是晚上出来捕食,吃一些小到中等大小的哺乳动物,如鸟、鼠类和爬行动物,有时也捕食家养的小猪。当附近的河流在干旱季节时,它们也会趁火打劫似的抓点青蛙或者鱼类来补充营养。这些动物的体型基本上比它自己的身体要小很多。

    和大多数猫科动物一样,虎猫也具有领地性,是独居的动物,只有在交配的时候才聚集在一起。虎猫的妊娠期大约有70天,一窝可产下2~3只。小虎猫生下来的时虽然很黑,但身上已经有像大虎猫一样的条纹。小虎猫大约在6周左右就开始断奶,可以进食一些动物的内脏,2个多月后就能跟在妈妈后面一起出巡。到了8~10个月,它们的个头已经长得和妈妈一般大小,但是要等到2岁左右才会离开妈妈的地盘,开始自己独居的生活。美猴王山魈中文名:山魈英文名:Mandrill别称:鬼狒狒分布区域:非洲中西部,刚果、加蓬、尼日利亚、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山魈产于非洲中西部,在泰国、越南南亚地区也有分布,是世界一类保护动物,也叫鬼狒狒。山魈长着浓密的橄榄色长毛,马脸凸鼻,还有一张血盆大口,以及长长的獠牙。山魈的獠牙越大,表明它的地位越高。雄性山魈性情古怪,脾气暴烈,力气极大,对其他动物有极强的攻击性和危险性。

    在非洲的喀麦隆萨纳河南部、赤道几内亚的比奥科岛以及加蓬和刚果,生活着大量山魈。它喜欢在热带树林中栖息,喜欢多岩石的小山。白天,山魈在地面活动,有时也上树睡觉或寻找水果、核果、昆虫、蜗牛、蠕虫、蛙、蜥蜴、鼠等食物。豹是它的主要敌害,但是,豹也只会偷袭雌性山魈和其幼兽,而不敢去袭击强有力的雄性山魈。

    山魈喜欢结群生活,每群山魈有几只或50多只,领头的老山魈力大无比,异常勇猛,它的牙齿又长又尖锐,对前来侵犯的各种敌害都具有明显的威胁性。山魈的繁殖期不固定,它的孕期约220~270天,每胎产1~2仔。山魈的寿命长达20~28年,在饲养条件下其寿命可达32年。山魈是著名的观赏动物。

    山魈是一种珍贵、凶猛的大型猴类。它们的身长可超过80厘米,站起来时有1米多高,体重在30~40千克之间。山魈长着大大的脑袋、长长的脸,头顶上长有一簇长毛,眉骨向外突出,两只眼睛漆黑而深陷,看上去威风凛凛、神气活现。山魈的牙齿又长又尖,但最显眼的是它们的眼睛下面有个鲜红的鼻子,两边的皱纹皮肤蓝中透紫,吻部长着密密的白色或橙色胡须。全身体毛又长又软,背部呈黑褐色,腹部呈灰白色。屁股上有一大块红色的突起。

    山魈是狒狒和白眼睑猴的近亲,分为山魈和黄褐色山魈两种。两种山魈都长得彪悍强壮,打起架来格外凶猛。喜欢群居的山魈成群结队走在多石的山上。不论是嫩枝、嫩叶、野果子,还是鸟、鼠、蛙、蛇,它们都爱吃。有时,还会残忍地吞食其他种类的猴子。

    雄山魈不仅长有鲜红的鼻子和蓝色的面颊,而且,这种红蓝颜色也出现在身体的其他部位上,如红阴茎、蓝阴囊,屁股则红蓝相间。山魈激动时,颜色会更加鲜艳夺目,那是向对手施以恫吓的表现。

    雌山魈的面部颜色较雄山魈暗淡,并且,体形也只及雄山魈的四分之三大。

    非洲独角兽——霍加狓

    中文名:霍加狓

    英文名:Okapia johnstoni

    分布区域:刚果东部和北部的密集的热带雨林中1901年,在非洲扎伊尔森林中,发现了一种大型哺乳动物霍加狓,又叫欧卡皮鹿。它是一种偶蹄动物,属长颈鹿科,与长颈鹿有着亲缘关系,是长颈鹿惟一的还没有灭绝的近亲。不过,由于它的后部长有黑白交替的条纹,猛看上去,和斑马很相似。以前,霍加狓曾被认为是长颈鹿与斑马交配产生的,但实际上,霍加狓与斑马不是近亲,长颈鹿才是它的近亲。在脖子变长之前,长颈鹿的模样与霍加狓差不多。霍加狓长着巧克力色的皮毛,泛着美丽的红色或绛红色的丝绒光泽。在它的臀部和腿的上部,长有水平的黑白条纹。有人曾一度认为,这些条纹在密集的热带雨林中可以作为“跟我”标志,使幼兽可以紧紧跟随母兽。此外,霍加狓还可以利用这些条纹来伪装自己。小腿白色或淡棕色。面部黑白色。颈和腿虽然很长,但没有达到长颈鹿的地步。雄兽有两只短的、带鹿茸的角,雌兽无角。霍加狓的舌头是蓝色的,很长(约30厘米),很灵活。霍加狓使用它们的舌头来卷取树上的嫩叶。除绿叶和嫩叶外霍加狓还吃草、蕨类植物、果实和真菌。霍加狓还可以使用它们的长舌头采清洁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霍加狓的耳朵很大,它们用耳朵来发觉它们的天敌豹。

    成年的霍加狓重约200~250千克,身长190~250厘米,尾长30~42厘米,肩高约150~200厘米。雌兽平均比雄兽大一些。

    霍加狓经常单独活动,属于昼行性动物,只有交配时才碰到一起。怀孕期为421~457天。每次只生一幼兽,一般在8~10月间出生,幼兽出生时重14~30千克。哺乳期约10个月,4~5年后长成。饲养条件下的霍加狓的寿命一般在15~30年以上。

    霍加狓每天睡眠时间极短,一般只需5分钟,它们始终保持着极高的警惕性。人们经常在霍加狓行走过的地方,发现一些沥青似的物质,这是它脚上的腺体分泌出来的。此外,霍加狓还使用尿来标志它们的领域。

    在刚果东部和北部密集的热带雨林中,生活着许多霍加狓。当地人为了获利,经常使用陷阱猎取霍加狓。在古埃及,人们也早已发现了霍加狓。人们曾在埃及发现了一幅壁画,上面画有霍加狓。后来亨利·莫顿·史丹利到那里去探险时,当地人说在密林中发现过史丹利带来的马类似的动物。当时,人们都在猜测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有人把它叫做“非洲独角兽”。英国在乌干达的总督哈里·约翰斯顿爵士也看到了这种动物的足迹,但是他发现这些足迹不是住在森林里的马的足迹,而是偶蹄动物的足迹。1900年,伦敦动物学学会获得了一些当地人猎取的霍加狓的皮毛。当时动物学家们给这种动物取名为Equus johnstoni,把它归入马属。1901年6月,一具几乎完整的皮毛和两具颅骨被送到欧洲后,动物学家们这才意识到,将它归为马属是错误的。动物学家们很快认识到这些动物与欧洲冰川期的短颈长颈鹿的化石的相似之处。1909年,白人才捕获了一头活的霍加狓,此前有不少猎人多年徒劳地互相竞争成为第一个猎获一头霍加狓的白人。1918年,第一头活的霍加狓被运到欧洲安特卫普。1937年,第一头活着的霍加狓通过安特卫普到达美国。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人工圈养的霍加狓首次进行繁殖。美国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的霍加狓幸存计划,也由这个动物园负责协调。今天,约有45头霍加狓圈养在动物园中。人们对霍加狓的生活习性所知甚少,这是因为霍加狓非常胆小,又生活在一个处于战乱不断的国家的密林中,人们对于它们的野生数量也只是猜测数据。粗略猜测(但是非常不可靠),估计目前有1万~2万头野生霍加狓。

    虽然霍加狓没有被列入受威胁的动物,但是它们的生活环境也受到了破坏,此外,它们还受到偷猎的威胁。即便如此,动物学家在刚果对霍加狓的野生习性的研究仍没有间断。1992年,设立了霍加狓野生动物保护区。刚果内战既威胁到霍加狓也威胁到保护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2006年6月8日,在刚果的维龙加国家公园,科学家报道发现有霍加狓生存的迹象。这是自1959年后,当地官方首次宣布霍加狓被重新发现。

    夜行大盗——豪猪

    中文名:豪猪

    英文名:Porcupine

    别称:箭猪

    分布区域: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尼泊尔、锡金、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豪猪又叫箭猪,是一类披有尖刺的啮齿目动物,分布在亚洲、意大利、非洲、北美洲及南美洲的热带及温带。豪猪在啮齿目中个头数第三,仅次于水豚及河狸,但与刺猬不同。豪猪除有棘刺外,它还有一个非常肥胖的身躯和锐利的牙齿,鼠一般的嘴脸。大部分豪猪约长60~90厘米,尾巴长20~25厘米,重5~16千克。它们身体肥壮,行动缓慢,自肩部以后直达尾部密布长刺,刺的颜色黑白相间,粗细不等。豪猪白天躲在穴中睡觉,晚间出来找食,喜食花生、番薯等农作物。受惊时,尾部的刺立即竖起,刷刷作响以警告敌人。栖息在低山森林茂密处。穴居,常以天然石洞居住,也自行打洞。豪猪的活动路线比较固定,以植物根、茎为食,尤喜盗食山区的玉米、薯类、花生、瓜果和蔬菜等。豪猪在秋冬季交配,于翌春产仔,每胎产2~4只,但多数豪猪产2只仔。豪猪喜欢群居,它们过着家族生活,这在冬季更为明显。中国的秦岭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都有豪猪的踪迹。国外见于尼泊尔等地区有分布。

    南美豪猪、非洲豪猪及旧大陆豪猪,都属于豪猪亚目。它们的头骨、咬肌、牙齿都极相似。

    豪猪从背部到尾部,均披着猪所没有的利箭般的棘刺,特别是臀部上的棘刺长得更粗、更长、更多,其中最粗者宛若筷子,最长约达半米,可以用来防御掠食者。豪猪每根棘刺的颜色都是黑白相间,很是鲜明。不同豪猪物种的刺有不同的形状,不过所有都是改变了的毛发,表面上有一层角质素,嵌入在皮肤的肌肉组织。旧大陆豪猪的刺是一束束的,而新大陆豪猪的刺则是与毛发夹杂在一起。豪猪身上原来也只有鬃毛,后来有的个体偶尔长出几根硬而长的角质化棘刺,在抵御大自然的强敌时,豪猪的棘刺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豪猪的后代就遗传了它的这种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豪猪的全身都长满了棘刺。豪猪身上的棘刺,是由鬃毛逐渐转化的结果。豪猪的刺非常锐利,但容易脱落,这些利刺会刺中攻击者。利刺长有倒钩,容易挂在皮肤上,很难除去。豪猪的刺长约75毫米,宽约2毫米。如果刺钩在侵犯者的内部组织上,在正常的肌肉运动下,倒钩会使刺插得更深,每日可以深入几毫米。曾有掠食者因被刺刺中感染而死去,在死去后刺仍会继续嵌入体内。古人相信豪猪可以掷出它们刺来攻击敌人,但其实是错误的。

    豪猪在各大洲都有分布,约有20多种。在东半球,豪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南部,大多生活在地面上,栖居在洞穴里,靠鼻子在地面上拱土寻找植物的根茎和落果为生;西半球的豪猪南北美洲都有分布,它们同东半球的豪猪不同,尾巴更长,脚掌上有毛,能够爬树。其中,最有名的是巴西树豪猪。它的个头很小,大多数巴西树豪猪的体重在12~15千克。巴西树豪猪腰部很粗壮,腿细长,脚趾有尖利长爪,能够一把抓住一根树枝,将身体悬空吊起,敏捷地进行攀缘活动。

    在与猛兽搏斗时,豪猪身上的锋利棘刺能迅速地直竖起来,一根根利刺,就像颤动的钢筋,互相碰撞着,发出唰唰的响声。此时,豪猪嘴里还会发出噗噗的叫声。它这种特有的御敌绝招,能够把凶恶的敌害吓倒、吓跑。如果敌害在这种刀枪林立怒不可遏的情形下,仍不听警告继续向豪猪进攻,那么豪猪就会调转屁股,倒退着长刺向敌人冲去。豪猪在雄狮猛虎面前,还是一个坚强不屈的对手。豪猪还有最利害的绝招,它能够巧妙地利用尾巴,猛击敌人的头部,使尾巴上短而粗的刺密布敌人面部。针毛上长着带钩的刺,敌害如果被刺中,针毛就会留在肌肉里,疼痛难忍。狼、狐狸和大山猫等碰上豪猪,都不敢轻易去惹它。

    豪猪是夜行性动物,白天,它躲在洞里睡大觉,晚上则出来寻找食物。生活在森林、沙漠及草原,以栖树为主,在热带森林中最爱吃嫩树皮。特别是白杨树和桉树皮,更是它喜爱的食物。由于这一特点,使之成为森林的一大害物。豪猪也爱吃盐,会在人类栖息地寻找盐,以硝酸钠保存的夹板、油漆、手工具、鞋、衣服或其他有汗液的对象为食。从富有盐分的植物、活动物的骨头、树皮、土壤及有尿液的物体上,豪猪也可以获得天然的盐。

    天气寒冷的时候,豪猪会聚在一起互相靠身体取暖,但是因为身上的刺,在它们互相靠近时,会刺痛对方,使它们立刻分开,然而分开后不久,因为寒冷它们又会靠在一起。靠在一起后因为疼痛又会分开,这样反复数次,最后他们终于找到了彼此间的最佳距离在最轻的疼痛下得到最大的温暖,这就是有趣的“豪猪理论”。倒挂冠军蜘蛛猴中文名:蜘蛛猴分布区域:从墨西哥到巴西的森林中小时候我们应该都听过“猴子捞月亮”故事,故事里描写的那个顽皮、可爱的精灵就是蜘蛛猴。

    蜘蛛猴生活在中南美洲的热带雨林里,因为它们的身体和四肢都很细长,在树上活动时,远远看上去就像一只巨大的蜘蛛,因此得名。蜘蛛猴是悬猴科中的特殊成员之一,悬猴科动物有一根卷曲的尾巴,这根尾巴既有平衡身体的作用,又有抓拽食物、悬吊身体的功能。蜘蛛猴不仅身体瘦小,四肢细长,头部也是又小又圆,而且尾巴特别的细长,最长可达80厘米。这是根奇特的尾巴,尾巴末端近20厘米毛发稀少,朝下的那面甚至是裸露的,上面有一道道的皱纹,看起来就像波浪纹一样。这跟尾巴异常地敏感,缠绕和抓拽的能力特别强,它不仅能协助攀缘,还能紧紧地缠绕在树枝上,松鼠猴可以倒挂在空中。在休息的时候,松鼠猴也经常倒挂着睡觉,即使睡熟了,尾巴也不会松脱。蜘蛛猴的尾巴还可以像手一样灵活地采摘食物,动作相当地熟练,因此人们把蜘蛛猴的尾巴叫做它的“第五只手”。蜘蛛猴“手”还有一种奇特的功能。尾巴里除了一般的血管以外,还有一条直接连结动脉管的中静脉。在天气炎热时,尾巴就成一个散热器,就像狗利用舌头散热一样。当天气转凉,动脉血可以不通过小血管直接回到体内。蜘蛛猴是靠它的尾巴来调节体温的。

    蜘蛛猴的食物以果实和树叶为主,它善于树栖生活,敏捷好动。昼分夜合的家群组织方式比较特殊,蜘蛛猴群每群大约有20只。但在森林里,白天极少能见到这么多的家族成员聚在一起,通常是3~5只分散在一棵或几棵树上;傍晚,整个家族才聚在一起过夜。主要是因为蜘蛛猴身体重、食量大,而且其主要食物花和水果资源有限,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竞争激烈,蜘蛛猴只好采取这种“分”的方式来适应环境。夜晚,蜘蛛猴的群聚主要是为了防御树栖猫科动物的袭击。在白天,如果蜘蛛猴遇到敌害,它就像狗一样发出狂叫声,不断投掷树枝驱赶敌害。平时分散得远的话会不时用长长的嘶叫来保持联系,尤其是在早晨和暴雨来临之前,故而当地的土著有“蛛猴叫,大雨到”的说法。

    蜘蛛猴的家族比较庞大,据不完全统计,仅南美热带森林就有10多种。还有分布在中、南美洲的褐蛛猴、赤面蛛猴、黑面蛛猴等,巴西还有著名的毛蛛猴,这种猴以特有的、浓密的长毛与其他的蜘蛛猴相区别。蜘蛛猴的毛相一般以黑色居多,也有褐色和灰色的,毛质比较粗糙,略似羊毛。

    蜘蛛猴是所有新大陆猴中体型最大的品种之一,但是繁殖速度很慢,每2~3年生产一次,每次只产一仔,孕期大约为8个月,幼仔需要同父母一起生活1年左右。由于蜘蛛猴生性怕冷,所以只能生存在热带森林当中。

    食梦兽马来貘中文名:马来貘英文名:Malayan Tapir别称:亚洲貘、印度貘分布区域:亚洲的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泰国南部和缅甸南部的丹那沙林马来貘在分类上属于哺乳纲、貘科。1996年,IUCN(International Unionfor Con Servationof Natureand Natural Resources)将其列入红名单(Redlist)之中,等级是Vu(Vulnerable),其与环尾狐猴大白鲨同级保育。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苏门答腊、泰国、柬埔寨和缅甸等地。

    貘科保持着前肢4趾后肢3趾等原始特征,是现存最原始的奇蹄目。貘样子像猪,长有能够伸缩的短鼻,游泳和潜水是它特有的技能。貘科现存仅貘属的4个种,分别分布于东南亚和拉丁美洲两地。

    马来貘栖息在低海拔的热带丛林内、沼泽地带。因此,在人类的伐木及开发热带雨林林地(deforestation)以作为农工用地之时,便造成了马来貘栖息地被破坏、无法生存的后果。

    马来貘喜欢在夜间单独或结小群活动。其嗅觉与听觉十分敏锐,但是视觉差,性格很机警,性情比较温顺,胆子很小。

    马来貘也能奔跑,喜欢在泥中跋涉。平时,以水生植物的枝、叶与低矮植物上的果子等为食。马来貘是4种貘中体型最巨大者,貘的躯体粗壮,腿短。前足4趾,后足3趾,鼻部与上唇发育成厚而柔软的筒状物,可以用来钩住树叶送入嘴内。其貌“似猪不是猪、似象不是象”,故也有“四不像”之称,一般而言,马来貘体长为180~240厘米之间,站立高度有90~110厘米高,成体重量约在250~320千克,个别的可以长到410千克;雌性马来貘比雄性马来貘的个头大,其体浑圆可爱,皮厚毛硬,全身除中后段有如穿着肚兜、包着尿布的白色体毛外,其他部位皆呈黑色。这样的色彩搭配,能够使它在月夜的阴影中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迷惑敌害保护自己。

    马来貘平均寿命约20~25年,但是不论是野生或在动物同类的马来貘,都有机会活到30岁。大约4~5岁性成熟,繁殖期不固定,约在4~6月,而怀孕期约390~400天,每产1仔,极少两仔,雌貘两年才会生一胎,幼貘的哺乳期为3~6个月,出生时幼貘约6.8千克重。小貘出生时,通体黑色,缀大量浅色斑点和条纹,更便于隐匿。

    目前,全球各地的马来貘约有3200只,其中约有200只马来貘是在动物园内餐养,约3000只马来貘是在野外生存。

    马来貘的鼻子很长,非常敏锐,能够侦测到食物、危险,在水里,它可以伸出鼻子进行呼吸。由于视力不好,马来貘平常以听觉及嗅觉为主,当马来貘受到威胁时,可以拔腿就跑,若是跑得不够快,还可以躲到水里,伸出鼻子。其实它们也可以靠有力的下颚及尖锐的牙齿来保卫自己。

    马来貘平时喜欢独居,它拥有自己广大的领域。它以喷射尿液跟植物的方式与其他的同类划清领域界线,在与同类沟通时,它会发出高频的声音。而在雨林中进行缓慢的散步时,如果途经别的貘的领域,它也会留下自己特有的气味作为记号。马来貘只吃素,喜好植物的嫩枝芽、树叶、水果、草及水生植物,食性很广,能吃将近百种的植物。它们会在日夜交接时采食,因此虽分类偏向夜行性动物,却非完全的夜行性动物,是为黄昏性动物(Crepuscular),在深夜,马来貘也是会睡个觉的。马来貘喜欢在泥、沙中打滚,喜好居住在水边,一方面方便打滚、洗澡、游泳,一方面也比较安全。

    马来貘被称为食梦兽,因为传说它能吃掉噩梦。此外,中国古代陵墓还常用马来貘作镇墓兽,以防止死者灵魂被恶灵带走。

    林中泥牛——犀牛

    中文名:犀牛

    英文名:rhinoceros

    分布区域:全世界

    在陆地上,仅次于大象的第二大哺乳动物是犀牛。犀牛的样子有点像牛,身躯又粗壮又庞大。犀牛的颈部很宽,四肢粗短,就像4根柱子在支撑着它们庞大的身体。犀牛个头很大,体长220~450厘米,肩高120~200厘米;体重2800~3000千克,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犀牛的角和一般有角动物的角不同,它不是长在头的两侧,而是长在鼻梁的正中线上,一般有一个或两个。

    犀牛是惟一可以穿越大片荆棘植物丛而不会感到明显不适的动物。它们粗厚的表皮,可抵挡十分尖锐的刺。它们的牙齿和消化系统也很厉害,能毫无困难地将10厘米长的尖刺磨碎,吞进腹中。犀牛是一种会流汗的动物。但是,荆棘灌木丛植物的水分含量并不多。所以,为了弥补因流汗而丧失的水分,它们必须每天饮水,有时甚至一天数次。

    犀牛能够做出很厚的“泥衣”。每天,犀牛都会到池沼或泥塘中洗澡,此时,它会在泥水中翻滚搅动,使全身涂上厚厚的泥浆,而且每涂一次就晒一次太阳,直到身上的“泥衣”有6~9毫米厚,它才会停止翻滚搅动。虽然犀牛皮很厚实,但体表褶缝里的肌肤十分娇嫩,而且血管和神经分布丰富,常常有虫子叮咬和寄生虫吸血,使得犀牛痛痒难忍,而泥衣正好起到保护的作用,并且一举两得,还可以遮挡阳光的暴晒。

    由于人们对犀牛的肆意捕杀,使犀牛的数量越来越少,现在,白犀牛、黑犀牛、印度犀牛、爪哇犀牛、苏门答腊犀牛5种犀牛已被列为珍稀濒危动物。

    在现存的犀牛中,印度犀牛最原始。它的皮肤呈深灰带紫色,又硬又厚,上面还长有铆钉状的小结节;在犀牛的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存在宽大的褶缝,因此,犀牛就像穿了一件盔甲。雄性犀牛鼻子前端的角又粗又短,而且十分坚硬,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大独角犀牛”。

    凶猛“黑旋风”——野猪

    中文名:野猪

    英文名:wild boar

    别称:山猪

    分布区域:除澳大利亚、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的世界各地野猪又称山猪,是一种偶蹄目猪科猪属的动物。体躯健壮,四肢粗短,头较长,耳小并直立;野猪的鼻子是拱的,吻部突出似圆锥体,其顶端为裸露的软骨垫,每脚有4趾,具硬蹄,仅中间2趾着地;尾细短;犬齿发达,雄性上犬齿外露,并向上翻转,呈獠牙状;野猪耳披有刚硬而稀疏的针毛,背脊鬃毛较长而硬;整个体色棕褐或灰黑色,因地区而略有差异。野猪的皮肤为灰色,且被粗糙的暗褐色或者黑色鬃毛所覆盖,在激动时竖立在脖子上形成一绺鬃毛,这些鬃毛可能发展成17厘米长。雄性比雌性大。野猪分布范围极广,世界各地除澳大利亚、南美洲和南极洲外均有分布。在不同的大洲有不同的种类,其中较为奇特的种类由非洲红河猪、须野猪、鹿豚、疣猪、西貒等。

    野猪猪崽毛粗而稀,带有条状花纹,鬃毛几乎从颈部直垂至臀部,它的耳朵又尖又小,嘴尖而长,头和腹部都很小,脚又高又细,蹄呈黑色。背直不凹,尾比家猪短,雄性野猪具有尖锐发达的牙齿。纯种野猪和特种野猪主要表现在耳、嘴、背、脚、腹的尺寸大小程度上。寿命为10~21年,人工饲养条件下会长一些。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野猪忠于“一夫多妻”制。在发情期,雄性野猪之间会发生一番争斗,取胜的野猪能够占据统治地位。雌性野猪性成熟一般在18个月左右,雄性野猪则需要3~4年,母猪妊娠期112~130天。每次产2~6仔,多的可以达11仔。断奶在8~10周时。繁殖期集中在1~2月或者7~8月,在雨季前。雌性野猪不愧是“英雄母亲”,在快要分娩的前几天,它就开始寻找安全的地方做“产房”。它的“产房”一般选在隐蔽处,它叼来树枝和软草,铺垫成一个松软舒适的“产床”,以便为刚出生的“儿女们”遮风挡雨。出生一周后回到群体,群体中的任何一只母猪都会照顾猪崽。野猪在出生的头一年中,体重能增加100倍,这种生长速度在脊椎动物中是很少的。随着小野猪逐渐长大,雄性野猪很快就会来寻找雌性野猪。如果食物充足,最佳孕育年龄的雌性野猪一年能生产两次。野猪的繁殖率和幼仔的存活率都比较高。野猪幼仔出生后,身上的颜色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从出生到6个月期间,身上有土黄色条纹,这是为了更好地伪装自己,以后身上的条纹开始逐渐退去。在2个月到1岁期间,它的身上是红色的,而1岁以后,便进入成年期,身上的颜色也变成了黑色,常被人们称做“黑野猪”。

    野猪是一种普通的,但又使人捉摸不透的动物,栖息于山地、丘陵、荒漠、森林、草地和林丛间。适应性极强。白天通常不出来走动,一般早晨和黄昏时分活动觅食,是否夜行性尚不清楚,中午时分进入密林中躲避阳光,大多集群活动,4~10头一群是较为常见的。野猪喜欢在泥水中洗浴。在树桩、岩石和坚硬的河岸上,雄性野猪会花费许多时间摩擦它的身体两侧,这样很容易就把皮肤表面磨成了坚硬的保护层,可以避免在发情期的搏斗中受到重伤。野猪身上的鬃毛具有像毛衣那样的保暖性。到了夏天,它们就把一部分鬃毛脱掉以降温。野猪的活动范围一般8~12平方千米,它们大部分时间在熟知的地方活动。在领地内固定的地点排泄,其粪便的高度可达1.1米。每群野猪的领地大约为10平方千米。

    迷敌高手——大灵猫

    中文名:大灵猫

    英文名:Genet

    别称:香猫、九江狸,九节狸、灵狸、麝香

    分布区域: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林缘灌丛大灵猫生活在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林缘灌丛、草丛中,俗名香猫、九江狸等。

    大灵猫的个头较大,身体细长,额部较宽,吻部略尖。体长65~85厘米,最长的甚至可达100厘米。大灵猫尾巴很长,可达30~48厘米,体重6~11千克。大灵猫长有灰黄褐色的体毛,其头、额、唇都呈灰白色,体侧分布着黑色斑点,在它的背部中央位置,长有一条竖立起来的纵纹形黑色鬣毛,直达尾巴的基部,两侧自背的中部起各有一条白色细纹。大灵猫颈侧至前肩,各有3条黑色横纹,这些横纹之间,夹有两条白色波浪状横纹。大灵猫的胸部和腹部为浅灰色。其四肢较短,呈黑褐色。尾巴很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在尾巴的基部,有1个黄白色的环,后面分别有4条黑色的宽环和黄白色的狭环,相间排列,尾巴的末端为黑色,因此,俗称“九节狸”。

    在雄性大灵猫的睾丸与阴茎之间,雌性大灵猫的肛门下面的会阴部附近,都有一对囊状芳香腺,非常发达,雄性大灵猫开启的香囊呈梨形,在香囊内壁的前部,长有一条纵嵴,其两侧有3~4条皱褶,后部两侧有两个凹陷,又深又大,内壁生有短茸毛;雌性大灵猫开启的香囊多呈方形,在其内壁的正中,仅有一条凹沟。在其两侧,各有一条浅沟。油液状的灵猫香从香囊中缝的开口处分泌出来,有动物外激素的作用。灵猫香并不香,相反,它很臭。当发现敌害时,大灵猫就会喷出这种带有臭气的灵猫香迷惑对方,这种御敌的方法十分有效,来犯者闻到这种气味会立即转身离开,大灵猫则趁机逃到树上躲藏起来。

    在我国秦岭、长江流域以南,除台湾省以外的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各省区,分布着许多大灵猫。海拔21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等地带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林缘灌木丛、草丛中,都是大灵猫的栖息地。大灵猫居住在岩穴、土洞或树洞中,过着独栖生活,喜欢昼伏夜出。大灵猫在活动时,喜欢沿着人行小道或在田埂上行走,除了特殊情况外,多数大灵猫仍然依照原路返回洞穴。大熊猫这种特殊的定向本领,靠的就是灵猫香。大灵猫在活动时,只要是栖息地内的树干、木桩、石棱等突出的物体,它都会用灵猫香进行涂沫,俗称“擦桩”,这种擦香行为有标记领域的作用,也是它与同类联络的一种方法。当大灵猫获得食物或遇到敌害后,它能按照自己留下的标记所指引的路线以最快的速度返回洞穴。灵猫香气味挥发性强,存留时间久,这非常适用于距离洞穴有一定距离,或者空间有植物障碍,以及相隔时间较长的情况。这种利用化学气息联系的方式,被称为化学通讯。灵猫香是一种外激素,因其具有通讯信号的作用,所以又叫信息素。

    大灵猫有着灵敏的听觉和嗅觉,生性机警,它善于攀登树木,也是游泳的能手。为了捕获猎物,大灵猫经常涉入水中,但主要在地面上活动。它食性较杂,以昆虫、鱼、蛙、蟹、蛇、鸟、鸟卵、蚯蚓及鼠类等为食,此外,它还吃植物的根、茎、果实等,有时大灵猫还会潜入田间和村庄,偷吃庄稼、家鸡和猪仔。大灵猫在捕猎时,多进行伏击,有时会把身体没入两足之间,像蛇一样爬过草丛,悄悄地接近猎物时,就会突然冲出捕食。

    “单杠”冠军——树懒

    中文名:树懒

    英文名:Folivora

    分布区域:拉丁美洲的热带森林

    树懒是树懒科动物,属哺乳纲,贫齿目。拉丁美洲的热带森林,是树懒的主要分布区。在巴西、圭亚那、厄瓜多尔、秘鲁、巴拿马、尼加拉瓜和西印度群岛,人们都可以看见树懒的身影。

    树懒形状略似猴,属于哺乳动物,产于热带森林中,共有2科2属6种。树懒的动作非常迟缓,常用爪倒挂在树枝上,几个小时也不移动,因此得名“树懒”。树懒是惟一身上长有植物的野生动物,它虽然有脚但是却不能走路,靠得是前肢拖动身体前行。

    树懒的头又圆又小,耳朵也很小,而且隐没在毛中。上颌有5齿,下颌有4齿,细小而没有釉质。尾巴很短,只有3~4厘米。

    根据树懒趾数的多少,动物学家将它们分成两种,即三趾树懒和二趾树懒。前者身长50多厘米,两臂平伸,宽可达80多厘米,四肢为三趾。它们行动缓慢,每迈出一步需要12秒钟,平均每分钟只走180~250厘米,每小时只能走100米,比以缓慢出名的乌龟还慢,是世界上走得最慢的动物。二趾树懒体形稍大,前肢生二趾,后肢生三趾。树懒还有大家所不知道的特点,比如倒挂术和伪装术。倒挂在树上是它的习性,它可以四肢朝上、脊背朝下,一动不动地挂在树上几小时。饿了摘些树叶吃,食物不足时,它也懒得去寻找。它有忍饥挨饿的本事,饿上十天半个月,仍然安然无恙。

    它能长时间地挂在树上,是因为它有一副发达的钩状爪,能够牢固地抓住树枝,并能吊起它几十千克重的身体。树懒平时不下地,只是一周下地排泄一次,雌性树懒要分娩时才下地,离开它所生活的那棵树,再爬到另一棵树上生宝宝。

    热带树叶生长快,吃掉的树叶很快会重新长出来,无需树懒移动地方就有足够的食物吃。树叶汁多,环境又阴湿,用不着下地找水喝,这一切都适合它的懒习气。因此,它睡眠、休息、行动,几乎都是行背倒转的生活方式。树懒最大的特下是懒,它的一举一动好像都经慢镜头处理过似的,让人看着就着急。树懒活动起来,四肢半天才动一下,动物学家一直没把这种动物归到哪一类去,所以只好根据它的行为特征称之为树懒。

    树懒的伪装本领十分高强,因而有“拟猴”之称。树懒善于模拟绿色植物。它本来的毛色是灰褐色,长期悬挂在树上后,身上长满绿色的藻类、地农等,给它增添了一层保护色,挂在树上十分隐蔽,使它的敌害非常不易发现它。这些绿色的藻类,靠树懒身上排出的蒸汽和碳酸气而滋生在它长毛的表面上。这些藻类的繁殖,除了给树懒以伪装,又给吃藻类的昆虫幼虫提供了共生的环境。它们靠树懒为生,树懒靠它们伪装保护自己。这种动物、藻奇怪的结合,从树懒幼小时开始,一直持续到树懒死亡为止。

    此外,也许大家并不知道,树懒大都是在排泄时被猎杀的。树懒总是钟情于在一棵树下排泄,而且是在树根底下。也许大家会问,难道树懒在树上就不能排泄吗?在树上排泄也有好处,脏物可以直接排泄到地下。可是树懒偏不这样,它爬下树去排泄的速度很慢,这无形之中就给掠食者提供了机会。一旦树懒下了树或者正抱着树干爬时,掠食者就会夺去它的性命。树懒不愧其名,它真的是懒得出奇,什么事都懒得做。懒得吃,也懒得玩。因此它能耐饥,可以达1个月以上,即使必须活动,它也总是懒洋洋的。就连被人追赶、捕捉时,它也是一副若无其事似的样子,慢吞吞地爬行。像这样,面临危险的时刻,其逃跑的速度还超不过0.2米/秒。

    杂技高手——白掌长臂猿

    中文名:白掌长臂猿

    英文名:White-headed Gibbon

    别称:白手长臂猿、僚棒猴、南尼

    分布区域:中国西南部、缅甸、老挝、泰国和整个马来半岛“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这里的猿就是大名鼎鼎的长臂猿,这种在遗传学上来说与人类接近的动物,是仅有的现生类人猿之一,与猩猩、大猩猩、黑猩猩一起被称为四大类人猿,是仅次于人类的高级灵长类动物。目前,世界上共有7种长臂猿,其中生长在中国的有5种。分别是白掌长臂猿、白眉长臂猿、海南黑冠长臂猿、黑长臂猿和白颊长臂猿。

    白掌长臂猿是长臂猿里面较为知名的一种,在历史上,白掌长臂猿曾广泛生活在中国、缅甸、泰国甚至苏门答腊岛的热带雨林中。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对雨林的过度砍伐,白掌长臂猿的数量大为减少,尤其是中国的白掌长臂猿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白掌长臂猿的毛色有黑色、黑褐色、浅棕色、砂色等多种颜色。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手和脚是白色的,面部周围常形成明显的白色面环。雌性和雄性的大小也有差异,即便是同一种长臂猿,在毛色上也有差别。热带雨林是白掌长臂猿的天堂,它们在枝头嬉戏,将自己沉浸在雨林的怀抱中。白掌长臂猿有非常长的手臂,细长的手,弯曲的手指,而它的腿相对较短。值得注意的是,白掌长臂猿的肘部很长,臂肘可以旋转360°,可以左右前进,还能急进急退,双足可以辅助瞪踏,这样的体型使它可以在树枝上做出高难度的动作。像所有的类人猿一样,它们的尾椎数目已大幅减少,只有一个极短的尾巴。

    白掌长臂猿主要以热带雨林的花果和昆虫为食,人们对雨林的过度砍伐首先使白掌长臂猿失去了赖以为生的食物,这是造成它的数目急剧下降的重要原因。白掌长臂猿昼夜都在树上生活,很少下到地面上来活动。无论多高的枝头,它们都能敏捷的从这一棵树上荡到另一棵树上。

    白掌长臂猿四季均可繁殖,年产1胎,雌兽的怀孕期为7~7.5个月,每胎产1仔。初生的幼仔体色呈淡黄色,体重为110~170克,6个月后断奶,8个月就能完全独立生活,7~8岁时性成熟。寿命为20~30年。白掌长臂猿是一夫一妻制,雄性主导家庭,通常和未成年的子女生活在一起。一旦幼猿到了性成熟期,它就会被驱逐出家门,开始独立生活。

    树上精灵——黑长臂猿

    中文名:冠长臂猿、黑长臂猿

    英文名:Hylobates concolor

    分布区域:热带雨林、南亚

    黑长臂猿是个头中等的猿类,身体矫健,体长40~55厘米,体重7~10千克。黑长臂猿的前肢明显比后肢长,它没有尾巴。全身披着短而密的毛。雄性黑长臂猿全身为黑色,头顶长有短而直立的冠状簇毛;雌性黑长臂猿体背为灰黄,棕黄或橙黄色,头顶张有棱形或多角形的黑褐色冠斑。它的胸腹部呈浅灰黄色,常染有黑褐色。

    热带雨林和南亚热带山地湿性季风常绿阔叶林,是黑长臂猿的栖息地。它的栖息地在海拔100~2500米,在所有的已知种类中,黑长臂猿是分布海拔最高的物种。在中国云南中部黑长臂猿的栖息地,由于气候温凉湿润、终年无雪、霜期短,一年四季黑长臂猿都有鲜嫩的树叶、花苞和果实。活动领域相对固定,没有季节迁移现象。黑长臂猿在15米高大乔木的树冠层或中层中进行觅食活动,人们很少见到在5米以下的小树上活动的黑长臂猿。

    黑长臂猿喜欢生活在茂盛的树冠上,它们经常在白天活动。活动时,黑长臂猿很少离开树木,也很少在树上用前肢爬,它们活动时几乎都是在树枝上用前肢攀登,或是在树枝间悠荡,可以说是凌空跳跃,长臂攀揽自如,在悠荡时,它们不必用拇指抓握,只需用前掌四指搭一把,就能腾跃而过。但在爬树时,它们则要用大拇指。

    黑长臂猿不造窝,它们在茂密树叶丛里休息。黑长臂猿休息的姿势十分有趣,就像人蹲在地上那样,用前肢抱拢两膝,脸贴胸、膝。由于身上浓密厚毛不透雨水,身上会更温暖。有时,黑长臂猿还会在大树干上仰天而卧。只有进行觅食时,它们才会爬到高突的树冠上,或竹林灌丛中。

    黑长臂猿非常贪食。它们主要以水果为食,有时也吃少量的花、叶、芽和昆虫。不大喜欢喝水,它们身体的水分来源主要靠食物里的水分,或雨后舔树叶上的天落水,只有在春旱时,黑长臂猿才偶尔下地喝水。

    黑长臂猿的种群较大,这与其他长臂猿不同。一般每群黑长臂猿有6~10余只。它们施行“一夫多妻”制,即一只成年雄性黑长臂猿和2只成年雌性黑长臂猿。如果是受到干扰的小群黑长臂猿,则施行“一夫一妻”制。黑长臂猿社群的活动范围多数在60公顷左右,比其他长臂猿要大。

    刚生出的黑长臂猿幼仔为黄褐色,5~6个月后,这些幼崽就会逐渐变黑,5~7岁成熟。此时,雌猿的体毛就会变成浅黄褐色,但其头顶额冠处仍会保留一小块黑毛;雄猿全身的体毛则是墨黑的。有的黑长臂猿两侧颊部长有白斑或淡黄褐色斑,因此,这一类黑长臂猿也被命名为白颊长臂猿。

    角斗士——山羊

    中文名:山羊

    分布区域:除南北极以外世界各地

    山羊是饲养的家畜,属哺乳纳,偶蹄目,牛科。雌雄山羊都有角,向后弯曲如弯刀状,雄性的角很发达,角上有明显的横棱。山羊性急、爱活动、好斗角,但又天性怯懦,怕雨淋,也怕烈日晒和冷风吹,还有摩擦基角部的习惯。喜欢吃禾本科牧草或树木枝叶,饲料和饮水都喜清洁,拒食粪便玷污的食料和不洁的水。山羊是草食类反刍动物,应以青粗饲料为主,精饲料不能过多。山羊具素食性,拒食含有晕腥油腻的饲料。

    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多数学者认为,现代家山羊起源于中亚细亚一带的角羊,角羊身高90厘米,公羊有长达1米以上的长角,现尚见于小亚细亚、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地山区。也有人认为,栖息于克什米尔、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山区的螺角羊和欧洲的野山羊也是家山羊的祖先。近8000年以前,人们开始对对角羊驯化,家山羊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

    山羊的品种不同,因此,其体格大小悬殊很大,大山羊体高1米,重100余千克;小山羊体高仅40厘米,重20千克。它们有着共同的外形特征:毛粗直,头狭长,角呈三棱形或镰刀状弯曲,颌下长有长须,颈上多有二肉髯,尾短上翘。公羊有膻味,发情季节尤为明显。嘴尖牙利,口唇薄,能啃食短草和灌木,尤喜食带苦味的嫩枝和树叶,嗅觉灵敏,对食物必先嗅而后食,好饮流水,喜攀登陡坡和悬崖,在绵羊不能攀登的地方,山羊却行走自如。性机灵活泼,比绵羊易于调教。但家山羊易退化为野山羊,现在北非、中东等地均可见有这种野化山羊。决斗似乎是山羊的嗜好,但是并不仅仅发生在交配季节。山羊有强烈的独立意识。每只山羊都拥有自己特定的私人空间,包括他们周围方圆10尺之内的范围。如果另一只介入,防御者会威吓、甚至攻击入侵者。不过,山羊很少互殴。大部分交锋都利用肢体语言来解决一一摆出僵直的姿态,虚张声势,从而避免无谓的血战。除非特殊情况,个头大的山羊只要跺跺蹄子、摆弄一下尖角、或者仅仅是盯视对手,就能使小山羊离开险境。但是,也有发生不可避免战斗的时候,尤其是双方势均力敌时,战斗更为强烈。在战斗中,山羊会弓起背部,放低羊角,用头抵住对方的尾部,追逐打转。转圈速度会越来越快,直到对方失去勇气,才会放弃战斗,逃跑的一方往往会被对方的尖角刺伤。

    山羊的性成熟比绵羊要早,初配年龄因品种和地区而有所不同,一般早熟的山羊品种为8~12个月龄,晚熟山羊品种在18月龄,初配的小母羊体重相当于成年体重的70%以上。母山羊有鸣叫、摆尾等明显的发情征状。发情持续1~2天,发情周期18~20天。大多数品种在秋、冬发情配种。但有些品种,特别是分布在低纬度地区的能常年发情,两年三产或一年两产。妊娠期146~150天。山羊的产羔率一般在150%以上,初产母羊大多产1只羔羊,第二胎后常产双羔或三羔。

    人们对山羊多以放牧饲养为主。在牧区和山区终年放牧,而在大雪封地和母羊产羔前后进行补饲;农区大多分散饲养,人们利用河畔、路旁和其他隙地进行季节性放牧或系牧。如果不存在放牧条件,则会终年舍饲。青草季节一每羊每日饲给3~5千克刈草;枯草季节每日饲给1~1.5千克干草。种公羊、妊娠后期和哺乳的母羊要酌量补饲精料。因其耐热,害怕贼风和冷雨,因此必须注意防寒避雨。山羊剪毛后两周开始进行药浴。不被作为种用的公羔生后半个月左右就会去世。

    血液杀手吸血蝠中文名:吸血蝠英文名:Desnodus rotundus分布区域:美洲中部和南部提起吸血蝙蝠,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种恐怖的景象。它们经常在夜晚从盘踞的山洞中飞出,寻找那些可以猎取的温血动物。黑压压的一片横扫地面,发现猎物后便开始吸食血液,这种可怕的行为,让人们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恐惧感。

    有一种“嗜血如命”的吸血蝠,栖息在美洲大陆的一些山洞里。它们经常在夜晚出来活动,当肉食动物们都休息后,吸血蝠就会从阴暗的山洞中飞出,寻找可以吸食的猎物。

    这种身体短小而浑圆的美洲吸血蝠,身长不超过7厘米,体重在100克左右。它有着锋利的牙齿,吸血蝠就是凭借这个锐利的武器捕食猎物的。吸血蝠具有奇怪的生理特征,它仅以吸食到的血液为生。吸血蝠的生命是靠血液维持的,体重与吸到的血液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若超过60小时没有血液食源,它便无法维持自身的体温,体重自然减少25%。所以,吸血蝠会疯狂捕食猎物,吸食它们的血液,以维持自身的代谢,保证体内有充足的能量避免死亡。

    现已查明的吸血蝠共有3大种类:普通吸血蝠、白翅吸血蝠以及边毛腿吸血蝠。它们只生活于美洲热带地区。

    吸血蝠的适应能力极强。它们不仅可以生活在热带雨林的潮湿环境中,也可以在较冷的山区生存。与普通蝙蝠一样,吸血蝠也具有敏锐的听觉和嗅觉,并利用回声探测确定方位。吸血蝠会根据猎物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吸食部位,如果被吸血的对象是鸟类,它会选择腿部吸血;如果被吸血的对象是猪,它就选择其腹部;如果遇到的是牛、马,它便选择它们的背部和体侧下手。对于年幼的吸血蝠来说,猎食则是一种艰难的事情。它们要学会猎食的迅速而准确,既要吸到血液又不会让猎物感觉到疼。吸血蝠吸公鸡的血时,通常是突然降至地面,后肢着地,同时用翼将公鸡的一只腿钩攀住,开始下口。当吸血蝠吸食人血时,常在夜深人静时,偷偷地潜入屋内,用翼肘撑起身子,慢慢地爬向熟睡的人。它首先会试探性地咬一下人的鼻子或面颊,看看他们是否已睡熟,然后将身子缩回来,如果人没有任何的反应,它们便会立即上前,用门齿割开一个非常浅的小口,用舌头快速地舔吃血液。被咬的人只会有微微痛痒的感觉,而此时他们的血早已成为吸血蝠的美餐了。

    吸血蝠每次的吸血量约50克,相当于自身体重的一半左右,但有时它的吸血量也会达到自身体重的1倍多,吸血蝠的口内有着特殊的构造,每次吸血时,都是通过舌下的两条通向喉头的小沟完成的。同时,吸血蝠的唾液中含有一种奇特的化学物质,能够防止血液凝固,这使它能够在吸血过程中,不断地获得食源。

    令人惊奇的是,“嗜血如命”的吸血蝠彼此间还存在一种互惠性无私行为。当面临饥饿危险时,它们会组合成群体进行相互援助,以血液反哺,来增大彼此的生存机会。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吸血蝠的生理系统已有所改变,它们不再摄取除血液以外的其他食物,因此而成为动物界中的“血液杀手”。

    中华国宝——白唇鹿

    中文名:白唇鹿

    英文名:white-lipped deer

    别称:岩鹿、白鼻鹿、黄鹿

    分布区域:中国

    白唇鹿是我国特产珍贵的大型动物。白唇鹿的体形相当大,其体毛呈暗褐色,并带有淡色的小斑点,夏季毛色近黄褐色。它们的体毛长而粗硬,保暖性能好。头骨泪窝大而深,成年雄鹿有长角,且有4~6个分叉,雌鹿无角。蹄子宽大,适于爬山和攀登裸岩峭壁。它们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一个纯白色的下唇,因白色延续到喉上部和吻的两侧,故名“白唇鹿”。

    白唇鹿栖息在海拔3500~5000米的高寒灌木丛中,也攀登于流石滩和裸岩峭壁,白唇鹿于晨昏采食,以高原生长的草本为主,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是白唇鹿的主要食物,也啃食山柳、金腊梅、高山栎和小叶杜鹃等灌木的嫩枝叶。但随着栖息环境的不同,其食物比例和成分也有所改变。1986年,在青海玉树、果洛和四川甘孜等地区,中、日进行合作,对白唇鹿的食性与繁殖进行了初步观察,发现白唇鹿取食62种植物,隶属24科,其中有24种为最喜食植物。它们还有舔食盐碱的习性,以春夏季较为常见。

    每个白唇鹿群通常为3~5只,有的白唇鹿群也有数十只,甚至还出现过100~200只的大群。白唇鹿群可以分为由雌兽和幼仔组成的雌性群、雄兽组成的雄性群以及雄兽和雌兽组成的混合群等三个类型。雄性群中的个体比雌性群少,最大的群体也不超过8只,混合群不分年龄、性别,主要出现在繁殖期。

    在夏季,白唇鹿大多在高山草原上度过,冬季到来时,它们则会向灌木林移动,以避开积雪多的高山草原。但是,由于青藏高原近80%的草场是牦牛、绵羊、山羊的放牧地,所以,为了避开与这些家畜和牧民的接触,白唇鹿出现了季节性的移动,来到家畜到不了的海拔5000米以上甚至更高的地域,即湖中的岛屿、被湿地包围的地域和悬崖上的草地。冬季,它们则迁移到海拔较低的草地上生活。

    人们为了保护野生的白唇鹿,近年来,已经在青海、甘肃、四川等地的很多饲养场,对白唇鹿进行驯养。此外,还有很多分散的饲养者。现在,很多地方已经能够实现放牧,不仅可以减少饲养费用,而且还能提高繁殖率。

    犀牛之王——白犀牛

    中文名:白犀牛

    别称:方吻犀、宽吻犀

    分布区域:非洲

    白犀牛分类哺乳纲、奇蹄目动物。主要分布在非洲,为濒临绝种保育类野生动物。白犀牛头躯干长335~420厘米,尾长50~70厘米,肩高150~185厘米,体重雄性2000~3600千克,雌性1400~1700千克。体色由黄棕色到灰色,耳朵边缘与尾巴有刚毛,其余部分则无毛,上唇为方形。鼻上的角平均为60厘米,最长可达200厘米。

    犀牛草食性。分5种:白犀牛,黑犀牛,苏门答腊犀牛,印度犀牛和爪哇犀牛。黑、白犀牛和苏门答腊犀牛都长有一前一后一对角,印度和爪哇犀牛只有一只角。

    白犀牛的体形是5种犀牛中最大,重达1800~2700千克(4000~6000磅),肩高150~180厘米(5~6英尺)。在所有陆地哺乳动物中,白犀牛是惟一一种体形大于非洲象和亚洲象的动物。

    雄性白犀牛个头比雌性白犀牛大大。新生的小白犀牛,体重可达65千克(143磅)。从外形上,我们就可以区分白犀牛和黑犀牛。白犀牛个头大,前额较平,肩部更加突出。白犀牛也被称作“方嘴唇犀牛”,因为白犀牛的上嘴皮较宽较平。白犀牛的前角大于后角,平均长度60~150厘米(24~59英尺)。

    白犀牛的体色并不是白色,而是蓝灰色或棕灰色。它之所以被称为白犀牛,是南非语“宽”翻译有误导致的。与其他种犀牛相同,白犀牛的视力很差,但听力和嗅觉敏锐。

    白犀牛生活在南部和中部非洲的大草原和林地。它们要求生活的区域地形比较平坦,有灌木作为掩护,同时草场和水源丰富。

    由于白犀牛没有门牙和犬牙,它们只能靠嘴唇采集食物。

    白犀牛有两个亚种:北部白犀牛和南部白犀牛。

    在20世纪,非洲北部的白犀牛比南部的数量多。现在,我们只能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加兰巴国家公园中看到北部白犀牛的身影。1997年的调查显示,白犀牛仅存25只。

    在安哥拉东南部、莫桑比克中部和南部、津巴布韦、博茨瓦纳、东部纳米比亚以及北部和东部南非,是南部白犀牛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南部白犀牛已经灭绝,1895年,人们在南非德班再次发现南部白犀牛。

    现在,南部白犀牛主要生活在南部非洲的保护区内,特别是的德班的Hluhluwe/Umfolozi保护区内,南部白犀牛的数量较多。博茨瓦纳、纳米比亚、斯威七兰、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还有少量的南部白犀牛。20世纪70年代,南非重新向肯尼亚引进了20只南部白犀牛,现在的数量约为170只,其中120只在一家私人救助中心,其余50只生活在两个国家公园。2001年统计数字表明,南部白犀牛的总数量大约为11600只。

    成年雌性白犀牛会在6~7岁左右产下第一仔,怀孕期大约为16个月。每2~4年产一仔。雄性白犀牛的性成熟期在10~12岁。小白犀牛出生后3天会一直跟随在母亲的身后,之后一般会跑在母亲的前方。哺乳期大约为1年,但从3个月后小白犀牛就会啃咬草皮了。

    一个白犀牛家群包括多至14个成员,但较小的家群只有母亲和小犀牛组成,可见,白犀牛的社会结构相对来说比较复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