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未解之谜-传说轶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个个神秘的传说背后隐匿了怎样的离奇故事,又留下了多少的血雨腥风?

    大自然中究竟隐藏有多少难解的谜题?那些被人们遗忘的、被机谋掩盖的、被岁月尘封的轶闻背后到底发生过什么呢?

    牧野之战

    周文王死后,他儿子姬发继承了王位,就是周武王。周武王拜太公望为师,让他的兄弟周公旦、召公爽作太公望的助手,继续整顿政治,训练兵士,准备讨伐商纣王。山(在今山西永济西南)上绝食自杀了。

    周武王的讨纣大军士气旺盛,一路上所向披靡,很快就打到距朝歌仅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

    纣得知后,慌忙拼凑了70万人马,由他亲自率领,跑到牧野迎战。他以为,凭他70万人马,打败5万人马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

    可是,那70万商军有一大半是由奴隶和从东夷抓来的俘虏组成的。他们平日受尽纣的压迫和虐待,对纣早就恨之入骨了,谁也不想为纣卖命。在牧野战场上,当周军勇猛地冲进商军队伍的时候,他们就掉转矛头,纷纷倒戈,配合周军一起攻打商军。70万商军,一下子就土崩瓦解了。太公望指挥周军,趁势一直追击到商都朝歌。

    逃回朝歌后,商纣王看到大势已去,就于当夜躲进鹿台,烧了一把火,跳到火堆里自焚了。

    周武王灭了商朝后,把国都搬到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建立了周王朝。

    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后,于208年秋天率兵30万,号称80万,南下攻打荆州。驻守荆州的刘表那时已经病死了。他的儿子刘琮,没有同曹兵交战,就投降了。

    孙权、刘备为各自利益,决定联合起来对抗曹操。孙权任命周瑜为大都督,率3万精兵沿江西上,到夏口与刘备的队伍汇合,孙刘联军乘舟一直西上迎敌。孙刘联军在赤壁驻扎,与长江北岸的曹军对峙。

    曹操的士兵因来自北方,初到南方,个个水土不服,很不习惯南方潮湿的气候,再加上不习惯乘船,没多久就病倒了许多人。曹操见士兵们身体虚弱,只好召集谋士们商量对策。这时,有人献上连环计:将水军的大小战船分别用铁环锁住,十几条船一排,每排船上再铺上宽阔的木板,不仅人可以在上面行走自如,就是马也可以在上面跑起来。曹操听了非常高兴,立即下令:连夜打造连环大钉,锁住大小战船。这样做后,效果果然不错,人在船上走,如履平地,一点也不觉得摇晃。

    驻防在长江南岸的孙刘联军,看见曹操的战船连在一起,便想用火攻。正在发愁无法将火种靠近敌船时,周瑜手下的大将黄盖主动要求自己假装投降,以便靠近敌船。

    周瑜很赞成黄盖的主意,两人经过商量,派人给曹操送去一封信,表示投降曹操。曹操以为东吴的人看清了形势,害怕兵败身亡,便没怀疑黄盖的假投降。

    周瑜在江东将各路人马布置停当,只等东南风起,火攻曹营。

    208年冬至那天半夜,果然刮起了东南风,而且风势越来越猛。黄盖又给曹操去了一封信,约定当晚带着几十只粮船到北营投降。

    当天晚上,黄盖率领二十只战船,船上装满干草、芦苇,浇了膏油,上面蒙上油布,严严实实地把船遮盖住。每只船后又拴着三只划动灵活的小船,小船里都埋伏着弓箭手。降船扯满风帆,直向北岸驶去。曹军水寨的官员听说东吴的大将前来投降,都跑到船间来观看。

    黄盖的大船离北岸约二里左右时,只见黄盖大刀一挥,二十几只大船一齐着起火来,火焰腾空而起,二十几条战船像狂舞的火龙,一起撞入曹操的水军中。火趁风势,风助火威,一眨眼的工夫,曹军的水寨成了一片火海。水寨外围都是用铁钉和木板连起来的首尾相接的连环船,一时间拆也无法拆,逃也逃不走,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大火烧尽战船。黄盖他们则早已跳上小船,不慌不忙地接近北营,向岸上发射火箭。这样一来,不但水寨里的战船被烧,连岸上的营寨也着了火。一时间,江面上火逐风飞,一片通红,漫天彻地。

    刘备、周瑜一看北岸火起,马上率水陆两军同时进兵,杀得曹军死伤了一大半,曹操只好率领残军从小道一直逃回许都。

    赤壁之战,以孙刘联军胜利、曹操大败而告结束。这是三国时期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着名军事战役,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苏武牧羊

    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以后,双方停战了几年。这时,匈奴已经失去大规模进犯中原的实力,于是表示要和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想借机进犯中原。

    公元前100年,匈奴觉察出汉朝又有出兵的迹象,便派使者来求和,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了。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派中郎将苏武持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汉朝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献上礼物。在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儿。

    原来,以前有个汉人使者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器重他,封他为王。卫律有一个部下叫虞常,对卫律很不满,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是故友,虞常和张胜在匈奴见了面,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再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由于虞常办事不够严密,泄露了计划,被单于抓起来,交给卫律去审问。

    事情发生后,张胜害怕了,才把虞常跟他密谋的经过告诉了苏武。卫律审问虞常,用尽了各种酷刑。虞常经受不住折磨,把和张胜密谋的事供了出来。因为张胜是苏武的副使,单于命令卫律去叫苏武来受审。苏武对常惠等人说:“我们这次出使匈奴,是为了汉朝与匈奴和好。如今我出庭去受审,使汉朝受到侮辱,我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去呢?”说着,拔出佩刀向自己身上砍去。卫律急忙把他抱住,可是苏武已经把自己砍成了重伤,血流如注,晕过去了。

    单于暗暗佩服苏武是个有骨气的人,他希望苏武能够投降,像卫律一样为他效劳。他每天都派人来问候苏武,想要软化苏武,劝他投降。

    后来,卫律奉单于之命,用尽了威胁利诱的手段,都不能使苏武投降,就只好回报单于。单于听说苏武这样坚定,便更希望苏武投降。他下令把苏武关在一个大地窖里,不给饭吃,不给水喝,想用饥饿来迫使苏武投降。但是,意志坚强的苏武却毫不动摇。

    匈奴单于实在拿苏武没有办法,就只好命令把苏武送到北海边上(前苏联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单于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单于的意思很明白,他是决意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这个地方,终年白雪皑皑,荒无人烟,连鸟兽也很稀少。苏武饿了,就掘取野鼠洞里的草籽来充饥。过了不久,单于又派人来劝苏武投降,苏武依旧坚决地予以拒绝。每天,苏武一面牧羊,一面抚摸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日子长了,旌节上的毛都脱落了,苏武还是紧紧地抱着那根光秃秃的旌节,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单于死了,匈奴发生了内乱,分成三个国家。这时候,汉武帝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打听苏武的消息,匈奴谎称苏武死了,汉朝使者也就相信了。

    后来,汉使者又去匈奴,苏武的随从常惠当时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了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又惊又喜,他想出一个主意,见了单于,他严厉地责备说:“匈奴既然有心同汉朝和好,就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里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而且在北海牧羊,你怎么说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跳,他还真的以为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都代他传达消息呢。他向使者边道歉边说:“苏武确实还活着,我们马上就放他回去。”

    苏武到匈奴的时候才40岁,在匈奴遭受了十九年的摧残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百姓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看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还拿着光秃秃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鸿门宴

    项羽在巨鹿大战中打败了王离,收降了章邯,而后率领40万大军开到函谷关,看见关口有兵把守着,不准项羽的军队进关。项羽得知是刘邦的将土守着关口,肺都要气炸了,命令将士猛攻函谷关。关口很快被打开,项羽军队长驱直入,直到了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才驻扎下来。这里离刘邦军队驻扎地灞上只有40里路,项羽决定第二天攻打刘邦。

    项羽的叔父项伯和刘邦的谋士张良是好朋友,他怕打起仗来张良会送命,就连夜赶到刘邦军营告知张良,叫张良赶快逃命。

    张良把项伯的话告诉了刘邦。刘邦一听慌了神,连叫:“这可怎么办,怎么办呢?”张良说:“你先叫项伯帮帮忙,叫他在项王面前给求求情。”刘邦急忙叫张良把项伯请来,摆上酒席,热情招待。为了结交项伯,刘邦提出两人结为儿女亲家。项伯答应了,并对刘邦说:“明天一大早你要亲自来给项王赔礼。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就带领张良、樊哙和一百多人赶到鸿门,拜见项羽。刘邦装作十分热情地说:“我和将军一起攻打秦朝,您在黄河的北面作战,我在黄河的南面作战。没想到我能先打进关中,攻破咸阳,今天有机会和将军见面,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听说有些小人在您面前挑拨我和您的关系,请将军千万别听信这些话。”项羽是个直性人,见刘邦这样可怜兮兮,怒气很快就烟消云散了。项羽叫人摆上酒席,举杯劝刘邦喝个痛快,态度越来越和气。

    酒席上,范增一再给项羽使眼色,并多次举起胸前佩挂的玉玦作暗示,要项羽下决心杀掉刘邦。项羽默不作声,好像没看见一样。范增急了,找个借口走出营门。他把项羽的堂兄弟项庄找来,交代他说:“项王心肠太软,你到席上敬酒,然后舞剑助兴,趁机杀了刘邦。”项伯见项庄在宴席前不怀好意地舞起剑来,害怕刚结的亲家刘邦吃亏,也拔出宝剑说:“一个人舞剑没有两个人来劲。”就用身子护着刘邦,与项庄对舞起来,项庄没机会对刘邦下手。

    张良见形势危急,找个机会溜了出去,对樊哙说:“宴会上项庄拔剑起舞,总想对沛公下毒手。”樊哙听了急得大喊:“我去同他们拼了!”他带上宝剑和盾牌赶到帐前,把几个阻拦的卫兵撞倒,怒目圆睁地冲了进去。

    项羽看到冲进一个怒容满面的人,急忙按住剑把,喝问道:“你是什么人?”张良急忙上前解释说:“他是沛公的车夫樊哙,一定是肚子饿了。”项羽用赞叹的口气说:“好一个壮士!快赏给他一斗酒,一只猪腿。”项羽看了樊哙一会儿,越发觉得这人豪壮,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粗声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喝酒吗!当初,楚怀王跟大家有约:谁先打败秦军攻破成阳,谁就做王。如今沛公先打进咸阳,他没拿一点东西,只是封了库房把军队驻在灞上,等到大王您的到来。如此劳苦功高的人,大王不但没给他奖赏,反而听信小人的挑拨,想去杀害他,这不是跟秦王没区别了吗?大王这种做法未免太不近情理了!”项羽一时答不上话来,招呼樊哙坐下。樊哙就挨着张良坐下了。

    刘邦镇定了一会儿,假装要上厕所,樊哙和张良也跟着出去了。刘邦想趁早溜回军营,又怕没有告辞失了礼数。樊哙说:“干大事业的人不拘泥于小礼节。如今我们好比任人宰割的鱼肉,性命都难保了还讲什么礼数!”

    刘邦走后,张良在外面等了好一会儿,估计刘邦已经到达军营了,才进去对项羽道歉说:“沛公酒量小,今天喝多了,不能当面来向大王辞别。他嘱咐我奉上白璧一双敬献给大王,玉杯两只送给亚父。”项羽接过白璧,放在席位上,范增气得把玉杯扔在地上,又用宝剑劈碎,叹着气说:“唉,真是没用的人,不值得让我操心!将来争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等着瞧吧,将来咱们这些人都会成为刘邦的俘虏!”

    鸿门宴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黄帝战蚩尤

    大约在4000多年以前,在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生活着许多部落。传说以黄帝为首领的部落,最早住在今陕西北部的姬水附近,后来沿着洛水南下,东渡黄河,在河北涿鹿附近定居下来,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

    与黄帝同期的另一个部落首领叫做炎帝,当他带领部落向东发展的时候,碰到一个极其凶恶的九黎族的首领蚩尤。传说蚩尤有81个兄弟,全是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凶猛无比。他会铸刀造戟,还经常带着他的部落,到处侵扰,闹得周围部落不得安宁。炎帝部落定居山东后,经常受到蚩尤的侵扰,炎帝几次起兵抵抗,但不是蚩尤的对手,被打得一败涂地。

    炎帝战败后,带领他的部落逃到涿鹿,请求黄帝帮助复仇。黄帝早就想除掉蚩尤这个祸害,就与炎帝联合在一起,并联络其他一些部落,招集人马,在涿鹿郊外与蚩尤展开了一场殊死决战。

    关于这场殊死决战有许多神话传说。据说,黄帝平时驯养了熊、罴、貔、貅、虎等野兽,打仗时,就带着这些猛兽冲锋陷阵。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遇到黄帝率领的联合军队,加上异常凶猛的野兽,也招架不住,丢枪弃盾,纷纷败逃。炎黄联军乘势追杀,忽然狂风骤起,昏天黑地,电闪雷鸣,暴雨滂沱。原来是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前来助战,企图阻止炎黄联军的追击。黄帝也不甘示弱,请来天女,驱散了风雨,天气顿时晴朗,黄帝终于彻底打败了蚩尤。

    各个部落看到黄帝打败了蚩尤,为大家除了害,都很高兴。黄帝以自己的智慧和战功受到大伙的尊敬和拥戴,威望越来越高。后来,炎帝族也与黄帝族发生了矛盾,黄帝在阪泉一带打败了炎帝。从此,黄帝成为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

    传说中,黄帝还是一个大发明家,他不仅发明了在地面上建房屋,还发明了造车、造船和制作衣裳等等。这当然不会是他一个人发明的,黄帝只不过是个带头人罢了。传说他的妻子嫘祖亲自参加劳动,也有一些发明,养蚕缫丝就是她的功劳。最初人们不知道蚕的作用,那时候只有野生的蚕,嫘祖就教妇女养蚕、缫丝、织帛。打那以后就有了丝和帛。

    黄帝为创造远古时代的文明,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后代人的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都尊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自己是黄帝的子孙。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来是近亲,后来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

    尧舜禅让

    传说在黄帝之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舜和禹。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先后被推选为该部落联盟的首领。

    起初,尧领导部落生产生活,后来,尧年纪老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到会的人一致推荐舜。

    尧听说舜这个人挺好,便让大家详细说说舜的事迹。

    大家便把了解到的情况说给尧听:舜有个糊涂透顶的父亲,人们叫他瞽叟,就是瞎老头儿意思)。舜的生母死得早,后母心肠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极其傲慢,而瞽叟却很宠他。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的舜,待他的父母、弟弟都很好。因此,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便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了考察舜,又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舜的后母和弟弟见了非常妒忌,便和瞽叟一起用计想暗害舜。

    有一次,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仓顶。当舜沿梯子爬上仓顶时,瞽叟就在下面放了一把火,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下来,却发现梯子已经被人拿走了。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一样张开翅膀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安然无恙地落在地上。

    瞽叟和象不甘心失败,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上面向井里扔石头,想把舜埋在井里面。但是舜下井后,在井边挖出一个通道,从通道中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从此以后,瞽叟和象不敢再暗害舜了。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

    尧听了大家的介绍后,又对舜进行了一番考察,认为舜确是个众望所归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方式,历史上称为“禅让”。

    舜担任首领后,又俭朴,又勤劳,跟老百姓一起参加劳动,大家都信任他。过了几年,尧死了,舜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来担任,但是遭到众人的一致反对。舜才正式成为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大禹治水

    在尧担任首领期间,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良田沃土,房屋牲畜,都被淹没。这时居住在崇地的一个名叫鲧的部落首领,奉了尧的命令去治理洪水。鲧用了将近九年的时间治理洪水,不仅没有制服洪水,反而使洪水闹得更大、更凶了。鲧只知道筑造堤坝挡住洪水,却不知道疏通河道,后来,堤坝被洪水冲垮了,灾情便越来越严重。

    舜接替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后,发现鲧的工作失职,便杀了鲧,并让鲧的儿子大禹去治理洪水。大禹吸取了他父亲的经验教训,采取了疏导的办法,带领百姓开渠排水,疏通江河,兴修水利,灌溉农田。

    传说在大禹治水的十三年当中,他曾经有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而不入。他一直想着老百姓仍在遭受洪水的祸害,庄稼被淹,房子被毁,于是,三次经过家门都顾不上进去探望家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大禹终于治理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为社会的安定、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部落联盟首领。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就被舜选定为自己的继承人。因此,在舜死后,大禹便继任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后来,大禹命人铸造了象征九州和平的九鼎。这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出现了剩余,那些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权力,将剩余产品据为已有,以公有制形式存在的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大禹死后,被大禹选定的继承人东夷首领伯益拒不接受。后来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便拥戴禹的儿子启为部落联盟首领。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从此开创了子继父位的世袭制度。

    后羿射日

    夏启成为国王以后,有一个叫有扈氏的部落不服他的管制,起兵反抗。于是,启和有扈氏的部落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最后,启把有扈氏打败了,把抓来的俘虏罚做奴隶。其他部落看到这种情形,就再也没有人反抗了。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做了君主。太康是个不管政事,昏庸无能的人。他只有一个爱好,那就是打猎。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他越打越起劲,一去竟然一百天没回家。

    这时,在黄河下游有个夷族,部落首领名叫后羿,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猎,觉得这是个夺取夏王权力的机会,就亲自带兵把守住洛水北岸。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地归来时,发现洛水北岸排满后羿的军队,拦住他的归路。无奈之下,太康只好流亡在洛水南面。当时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而他自己却操纵了国家的权力。

    后羿的射箭技能非常出众,他射出的箭百发百中。有一个关于后羿的神话,说古时候天空中原有十个太阳,把地面烤得像焦炭似的,致使庄稼颗粒无收。大家请后羿想法子,后羿搭弓射箭,“嗖嗖”地几下,将天空中的九个太阳射了下来,只留下一个太阳。从此,地面上气候适宜,不再闹干旱了。

    后羿原本是仲康的助手。仲康死后,他赶走了仲康的儿子相,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后羿和太康一样,整天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处理。寒浞瞒着后羿,笼络人心。有一天,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暗地里派人把他杀死。

    后羿一死,寒浞便夺了王位,他担心夏族再跟他争夺王位,便杀死了被后羿赶走的相。

    那时候,相的妻子已经怀了孕,为了保住自己和胎儿的命,相的妻子迫不得已,从墙洞里爬了出去,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后来生下了儿子少康。

    少康长大以后,给姥姥家饲养牲口。寒浞又派人抓他,他就逃到舜的后代有虞氏部落里。

    少康从小在艰难的环境中锻炼成长,学会了许多本领。他从有虞氏部落中招收人马,逐渐有了自己的队伍;后来,又依靠一批忠于夏朝的大臣、部落的支持,少康终于打败了寒浞,把王位夺了回来。

    夏朝从太康到少康,中间大约有一百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国家一直处于混战状态。少康执政后,国力才逐渐恢复过来。历史上称作“少康中兴”。

    少康虽然消灭了寒浞,可是夷族和夏朝之间的斗争仍在继续。夷族人中出了很多好射手,他们的弓箭技艺十分精湛。后来少康的儿子帝杼即位,发明了一种可以避箭的护身衣,叫做“甲”,靠这种护身衣,夏终于战胜了夷族,夏的势力范围又扩大了。

    三顾茅庐

    当曹操扫除北方残余势力的时在荆州依附刘表门下的刘备,正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四处请人才,为自己出谋划策。在投奔他的人中,有个名士叫徐庶,刘备非常赏识他的才智,便拜他为军师。

    有一天,徐庶对刘备说道:“在襄阳城外20里的隆中,有一位奇士,您为什么不去请他来辅助呢?这位奇士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人称‘卧龙’”。

    刘备听到有这样的贤才,非常高兴,便决定亲自去拜访诸葛亮。第二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启程前往隆中。

    刘备一行三人来到隆中卧龙岗,找到了诸葛亮居住的几间茅草房。刘备下马亲自去叩柴门,一位小僮出来开门,刘备自报姓名,说明了来意。小僮告诉他们:“先生不在家,一早就出门了。”

    几天以后,刘备听说诸葛亮已经回来了,忙让备马,再次前往。时值隆冬,寒风刺骨。他们三人顶风冒雪,非常艰难地走到卧龙岗。当他们来到诸葛亮家,才知道诸葛亮又和朋友们出门了。刘备只好给诸葛亮留下一封信,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刘备回到新野之后,一心想着诸葛亮的事,时常派人去隆中打听消息,准备再去拜谒孔明。三个人第三次去隆中时,为了表示尊敬,刘备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地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时,碰巧诸葛亮在草堂中酣睡未醒。刘备不愿打扰他,就让关张两人在柴门外等着,自己轻轻人内,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阶下等候。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所打动,他根据自己多年来研究时势政治的心得体会,向刘备详细讲述了自己的政治见解,提出了实现统一的战略方针。他说:“现在曹操打败了袁绍,拥有百万兵马,又借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很难用武力与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那里地势险要,民心顺服,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劳,也不可以与他争胜负,但可以与他结成联盟。”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分地区)的形势,认为如果能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机会成熟,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功业可成,汉室可兴。

    刘备听完诸葛亮的讲述,茅塞顿开。他赶忙站起来,拱手谢道:“先生的一席话,让我如拨开云雾而后见青天。”刘备从诸葛亮的分析中看到了自己广阔的政治前景,于是再三拜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见刘备这样真诚地恳求,也就高高兴兴地跟刘备到新野去了。

    从那时起,年仅27岁的诸葛亮用他的全部智慧和才能帮助刘备实现政治抱负,建立大业。从此,刘备才真正拉开了称霸一方的序幕。

    烽火戏诸侯

    周宣王在公元前781年死了,太子宫涅即位,这就是周幽王。周幽王又是一个昏君,只知吃喝玩乐,不理政事。

    幽王继位的第二年,泾、渭、洛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动荡不安的政局日益加剧。

    周幽王不仅残暴昏庸,而且沉迷女色。他整日派人四处寻找美女。有一个叫褒珦的大臣,劝谏幽王节制享受,幽王不仅不听,反而把褒珦判了罪。

    褒珦被关入监狱三年,褒族人十分焦急,他们想了各种办法,解救褒珦。有人说,用珍宝赎罪;也有人说,找个美女送去,替褒珦赎罪。

    后来,褒珦家人将褒姒进献给周幽王。周幽王一见褒姒貌若天仙,马上就把褒珦释放了。从此,幽王整天与褒姒在后宫饮酒作乐,将朝政抛在脑后。

    然而,幽王虽然宠爱褒姒,但褒姒性格内向,不喜笑颜,任凭幽王想尽一切办法讨她欢心,褒姒都笑不出来。

    有一天,幽王忽然心血来潮,让人在宫外贴一个布告:有谁能逗王妃娘娘笑一次,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奸臣虢石父得知后,马上向幽王献计,用“烽火戏诸侯”的玩笑来博取褒姒一笑。烽火是古代军情危急时的报警信号,周王朝在骊山上建有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便有一座,专门用来防备西戎的进攻。一旦西戎来犯,烽火台上的烽火会像接力棒一样点燃,一个地点一个地点传下去,附近的诸侯远远见了就会发兵来救援。

    第二天,幽王兴致勃勃携爱妃褒姒上了骊山,他们白天在骊山吃喝玩乐,到了晚上,让士兵把烽火台的烽火点了起来。附近的诸侯一见黑烟滚滚的烽火狼烟,以为西戎兵打来了,立即率兵来援。赶到时,却不见西戎兵的影子,只听见山上丝竹管弦之声。这时虢石父从山上下来说,大家辛苦了,这里没有什么事,大王和王妃放烟火不过想取个乐,你们回去吧!

    诸侯们从老远跑来,却被幽王耍乐一番,一个个气得肺都要炸了,掉转马头就走。褒姒在山上,借着火光看到诸侯们气愤、狼狈的样子,真的笑了一下。幽王瞧见了她这一笑,不由得心花怒放,马上赏给虢石父一千两金子。

    幽王自宠幸褒姒以后,被她迷得颠三倒四。竟然废掉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后来,西戎兵来犯,幽王下令点起烽火求援,结果各路诸侯对上次的羞辱记忆犹新,加上对幽王昏庸乱政的不满,连一个救兵也没有派。

    西戎兵很快攻破周都镐京,把逃到骊山脚下的幽王和伯服杀了,又把美貌的褒姒抢走了。

    幽王死后,申侯、鲁侯和许文公在申国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王,这就是周平王。平王后来回到镐京,看到镐京已被蛮族犬戎人破坏得面目全非,只好于公元前770年,东迁至洛邑。历史上把周朝定都镐京的时期,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之后,称为东周。

    卧薪尝胆

    晋国在邺打了败仗,霸业开始衰落。楚国渐渐强盛起来。此后,晋、霸,各不相让。后来,经宋国调停才罢兵讲和。

    在中原局势渐趋平静的时候,南方的吴、越争霸开始了。吴国的国王赶进屋中,换上囚衣,去做喂马的苦役。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叫勾践牵马,叫范蠡伏在地上当马镫。

    这样过了两年,勾践在吴国吃尽了苦头。文种又给伯嚭送去珍宝美女,请他在夫差面前进言放回勾践。夫差对伯嚭一向唯命是听,又觉得勾践这两年的表现的确是真心归顺了他,也就微笑点头了。

    勾践回到越国后,发誓要报仇雪耻。他号召全国上下艰苦奋斗。他自己身穿粗布衣服,不吃肉食,住在简陋的屋手里,把席子撤去,用柴草作褥子;在吃饭的地方悬挂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先尝一尝苦胆,然后大喊一声:“勾践,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不断激励自己,振作精神。这就是“卧薪尝胆”故事的由来。

    面对越强吴弱的发展态势,伍子胥忧心如焚,他对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与百姓同甘共苦。”夫差不仅不听,反而疏远了伍子胥。又过了两年,夫差带兵进攻齐国,得胜而归。文武官员全说恭维话,只有伍子胥在夫差面前批评说:“这次进攻齐国,只能算是一次小胜利。如果越国不灭,才是心腹大患。”吴王夫差大怒,赐伍子胥一把宝剑,令他自杀了。

    不久,勾践留下文种处理朝政,自己与范蠡率精兵5万袭击吴国,打败吴国守军,杀了吴国太子。

    公元前473年,勾践再次进攻吴国,把夫差包围在姑苏山上。

    随后,越军消灭了吴军。勾践封给夫差一块地方--甬东,在会稽东边的一个海岛。夫差痛悔自己相信伯豁之言,而忠言却听不进去,于是他以布蒙面,伏剑自杀了。勾践以国王的礼节埋葬了夫差,又诛杀了伯嚭。

    吴越战争是春秋时期的尾声。到了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了。

    退避三舍

    晋文公即位以后,治理内政,发展经济,晋国又渐渐强盛起来。

    这时候,逃往郑国的周朝天子周襄王派人到晋国讨救兵。原来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取了周襄王的王位。

    晋文公马上发兵攻打狄人,狄人大败,晋文公又杀了太叔带和拥护他的一帮人,护送天子重返京城。

    过了两年,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又来向晋国求救,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同意出兵救援宋国,扶助有困难的国家,以建立霸业。

    晋文公知道,要拥有中原霸主的地位,就得打败楚国。他便组建了三路大军,浩浩荡荡地去救援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先后攻克了归附楚国的曹国和卫国,俘虏了两国国君。

    楚成王并没有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下令派大将成得臣退兵。

    成得臣先派人要求晋军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条件是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做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这两个国家不讲道义倒先来跟楚国绝交。气得他率领全军直奔晋军大营。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这种做法让许多晋军将领费解。

    狐偃解释说,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许过愿:万一两国交战,晋国会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信守这个诺言啊。

    晋军向后撤了90里才停下来,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布置好了阵势。

    楚国一些将领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追击。可是成得臣不肯作罢,一口气追到城濮,跟晋军对峙起来。

    大战刚一展开,晋国的将领便用两面大旗,指挥队伍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树枝,使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看到晋军十分慌乱,便不顾一切地指挥军队直追上去。晋军早就设好了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一分为二。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一败涂地。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不要追杀,把楚军赶跑就是了。成得臣带着残将败兵向后败退,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在半路上自杀了。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晋文公趁机约了各国诸侯开了个大会,订立了盟约。这样,晋文公就成为中原霸主。

    韩信背水立阵

    公元前204年秋天的一个深夜,在河北井陉口几十里的山洼子里,驻进了韩信的几万人马,他们是经过三天三夜急行军才赶到这里的。趁将士们小憩之际,韩信把副将张耳叫到身边,一起商量破赵之际。这次行动,是韩信向刘邦提出的战略计划,北伐代、赵和燕国,向东击齐,南下截断楚军的粮草供应,迂回包抄项羽。

    刘邦十分赞同这个计划,并派张耳随韩信一起出征。张耳原来做过赵国的丞相,又做过十八王中的常山王,一直住在赵地,对那一带的地形相当了解。临出发前,刘邦再三叮嘱韩信,遇事多听听张耳的意见,韩信表面上答应,心里却在想:“那得看什么事了。”他知道,张耳是个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平庸之辈。韩信的人马以势如破竹之势,一举打败了代国,又向赵国进发,把部队开进了赵国的腹地。赵国早就得到韩信要来奔袭的情报,可赵王也不把韩信当一回事。赵国有个善于用兵的将军叫李左车,他认为韩信远道奔袭,井陉口是必经之地,那里道路相当狭窄,车马不能并行,连装粮草的大车也很难进来。等到韩信一钻进那只口袋,他只须带三万人马,从小路包抄过去,来个两头夹击,就能置韩信于死地。

    赵王听了哈哈大笑,指着李左车道:“你呀你呀,怎么忘了兵书上说的‘十则围之,倍则战之’的古训呢!对韩信这点微不足道的兵力,怕什么!要知道,我们有二十万大军哪!”

    赵王根本不愿采纳李左车的建议,李左车心灰意冷,再也不说什么了。这个消息很快让韩信派去的探子得知,韩信听了,心花怒放。但内心又不禁暗暗佩服那个从未见过面的李左车将军,将来倘有机会,一定得朝他连拜三下,尊他为师。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韩信迅速整顿好队伍,马不停蹄地赶到了井陉口。刚驻扎下来,张耳已把这一带的地形细细察看一番,他发现井陉口没有水源,万一被赵军围住,是坚持不了几天的。他向韩信建议,最好选个背靠山陵,前临水泽的地方安营扎寨。

    韩信弦外有音地说:“张耳将军,将士们日夜兼行,够累的了,既然驻扎下来,就别麻烦了。”

    张耳还在坚持:“韩将军,我对这一带了如指掌,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万一我们被……”

    正说着,几位副将走进大帐,一致要求另换地方驻扎。韩信一口回绝。其中一位将军动情地说:“韩大将军,难道你忘了当年的流浪生活,忘了你在河边讨饭的日子?”

    韩信听了,一肚子不高兴,瞪了那将军一眼,那位将军也不知趣,继续说道:“倘若我们被赵国打败,全军覆灭,国破家亡……”

    “别说了!”韩信勃然大怒,“都什么时候了,还在这里哕里哕唆的,还不给我退下!”

    几位将军只好退下。当天夜里,韩信又挑选了两千名轻骑,命他们每人带上一面小红旗,穿过山间小道,绕到赵军背后,埋伏在山沟里等待命令。张耳百思而不解,但也不敢多问。

    三更天时,骑兵们要动身了,韩信吩咐道:“天亮之前,赵军必定会向我们进攻,等他们一离开军营,你们立即冲进去,拔掉他们的旗帜,换上手中的小红旗。”

    他转身命令张耳,快给他们分发干粮,待明日打败赵军,一定让全军将士举行一次丰盛的会餐。张耳摇头苦笑,心里却说:“唉,敌众我寡,是吉是凶,是生是死,还不知道呢!”

    韩信看他那副模样,在他手心里捏了一下,意思是叫他沉住气,可张耳那颗悬着的心怎么也落不下来。两千名骑兵出发不久,韩信又派出一万人马,开到井陉口附近的绵蔓河以东,绵蔓河水深流急,韩信叫他们紧靠河旁,背水为阵。这阵势很快传到赵王那里,赵王笑歪了嘴,得意洋洋地说:“韩信呀韩信,你连这都不懂,还带什么兵,打什么仗哟!”

    因为背水立阵等于切断了自己的后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这正是兵法的大忌。立在一旁的李左车却捻着胡须,默不作声。他想,韩信也非等闲之辈,难道这最普通的常识都不懂吗!这其中必定有问题。其实,这正是韩信用的计策。天麻麻亮时,韩信使下令向赵国发动进攻,隆隆的战鼓把大山惊醒了;震耳欲聋的喊杀声把满山的鸟儿惊得四处飞散。赵国的大将陈余等待已久,只见韩信的主力将杀出来,立即指挥赵军迎战。他们依仗人多势众,兵强马壮,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猛攻,而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来势凶猛,势如排山倒海,把韩信压得抬不起头来,实在招架不住,只好败下降来;阵地上扔满了韩信部队丢下的战马、盔甲。骑在一匹黑马上的陈余高喊着:“将士们,冲呀!活捉韩信,论功行赏!”

    赵军的军队铺天盖地地向韩信的败兵猛追而去。韩信无心恋战,带着人马一直朝后退,退到绵蔓河边,便无处可退了。

    河面上白浪滔天,没有一只渡船,看不见一只水鸟,韩信纵身跃上一块矶石,大声道:“将士们,如果我们杀不出一条生路,就会被河水淹死,反正是死,倒不如拼上去,以死求生!”

    将士们只感到一股热血涌遍了全身,回转头来,呐喊着冲人敌阵。一人拼命,十人难挡,更何况万人拼命呢!他们在韩信的鼓动下,挥刀舞剑,杀得赵军血肉横飞,抱头鼠窜。不一会,赵军便吃不住劲了,正想撤回军营,回头一看,自己的营垒上竟然出现无数面汉军的旗帜,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彩。

    赵军的将士们以为自己的阵地已经陷落,一下子乱了阵脚,成千上万人像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窜。站在山头上的张耳挥着指挥旗,命令将士们两面夹击。将士们勇气倍增,争先恐后,奋勇杀敌,一鼓作气把溃不成军的赵军杀得个落花流水。大将陈余在混战中被乱刀砍死。战争结束后,有人向韩信报告,说他们抓住了一个赵国的将官。正要问是什么人,只见几个将士把一个浑身是血的人推推搡搡地带到他面前。韩信一盘问,不是别人,正是赵国的李左车将军!他早就仰慕李将军的才能。在这之前,他曾下令,谁若活捉李左车赏黄金千两,没想到竟被他的部下活捉了。韩信伸开双臂,大叫一声:“李将军!”

    李左车一看是韩信,把头别了过去。韩信立即把李左车带到帐下,用剑割断绑在他身上的绳索,然后纳头便拜。李左车不禁想起韩信小时候从别人胯下钻过的传闻,厌恶地吐了口唾沫,道:“别耍花样了,要砍便砍,随你处置!”

    韩信也不多说,命人赶快准备宴席,他要为李将军压惊。宴会上,韩信不断向李左车敬酒,并向他讨教破敌之计,季左车把手一摊:“现在我做了你的俘虏,怎么能与你商讨破敌之计呢!”

    韩信笑道:“有道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打仗上,我不如你……”

    李左车一愣:“何以见得?”

    韩信说:“当初,赵王倘若真的采纳了你的意见,我的脑袋怕早已搬家了!”

    一句话说得李左车面红耳热,连声道:“韩将军过奖了过奖了!”

    韩信那诚恳的态度,使李左车深受感动。当韩信再三向他求教下一步该如何行动时,李左车道:“依我看,你的这支军队由于长期作战,已经疲惫不堪,难以再战了!”韩信反问:“这么说,我想继续攻打燕国,是不容易的事了?”

    李左车把头点点。韩信再三追问,李左车道:“容我再好好想想。”

    第二天天刚亮,李左车刚刚睁眼,见韩信立在床前,等候着他出的主意,李左车慌忙站起,小声道:“我想,你应该解甲休兵!将你的人马驻扎在燕国边境,燕国也不知你在玩什么花样,其实你在养精蓄锐;然后,只要派一位使者到燕国送一封信,告诉燕王,你准备什么时候攻打他们,燕国一定会吓得发抖,必然会顺从你们;这样一来,旁边的齐国也会向你们投降!”

    韩信听了,喜出望外,连击三掌:“李将军,你莫不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哟!”他真的采纳了李左车的建议,不费吹灰之力征服了燕国。在庆功会上,张耳不解地问韩信:“兵书上行军布阵,理应依山傍水,而将军却背水立阵,当时将士们心里都不服,但结果还是取得了胜利,不知这是什么道理?”

    韩信答道:“兵书上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你知道,我们这支部队大多是刚招募来的新兵,缺少严格的训练,战斗意志也不够坚强。再说,我带领这支队伍时间也不长,还没建立起真正的威望。在危急关头,大伙是不会听我指挥的。因此,我把部队置于危难境地,才迫使他们各自为战,以求生存。如果在安全的地方扎营,后面有路可逃,他们一见敌军来势凶猛,肯定会争先恐后地逃跑,那样,还怎么能打仗呢!”一番话说得众人口服心服。将士们又七嘴八舌地问起了燕国为什么这么容易归顺。韩信莞尔一笑,把李左车推了出来,“这,你们得问问他,他是我的先生,我是听先生说了才那样做的。”

    李左车不好意思地把手直摆:“哪里哪里,我只不过是你们的俘虏,怎么能当先生呢?”韩信大声道:“是我的先生,也是众将官的先生!”他把经过一说,惊得在场的将士个个张大了嘴巴,半天说不出话来。

    孙膑庞涓斗智

    魏惠王也想仿效秦孝公,搜罗一个商鞅式的人才来治理国家。他不惜重金招徕天下豪杰。

    当时有个叫庞涓的魏国人也来了,魏惠王亲自接见了他。庞涓讲了一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很赞赏,就拜庞涓为大将。

    后来,魏惠王又听到孙膑很有才干,跟庞涓说起孙膑。庞涓派人把孙膑请来,跟他一起在魏国共事,庞涓发现自己的能力不如孙膑,怕有朝一日孙膑会取代他的地位,就告发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十分恼怒,治了孙膑的罪,在孙膑的脸上刺了字,还剜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

    正巧齐国有一个使臣出使到魏国,便偷偷地把孙膑带回了齐国。

    孙膑到了齐国后,齐威王对他大为赏识。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齐威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田忌按照孙膑的计策,去攻打魏国国都大梁。庞涓的军队已经攻下邯郸,忽然听说齐国攻打大梁去了,立即吩咐全军回救大梁。当庞涓的队伍到达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时,正与齐国兵马相遇。两军一开仗,庞涓大败。齐军不仅解了邯郸之围,而且大胜而归。

    公元前341年,魏国又派兵进攻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那时候,齐威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齐宣王继承了王位。齐宣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韩国。孙膑采用他的老办法,不去救韩,却直接去攻魏国。

    庞涓接到本国的告急文书,只好退兵往回赶,这时,齐国的兵马已经进魏国了。

    魏国太子申率领大量兵力,抵抗齐军。这时候,齐军已经退了。庞涓一见齐军撤退,便吩咐魏军日夜兼程,沿着齐军队伍走过的路猛追过去。一直追到马陵(今河北大名县东南),天色渐渐黑了下来,马陵道十分狭窄,路旁边都是障碍物。庞涓恨不得一步赶上齐国的军队,命令大军摸黑往前追。忽然前面的路给木头堵住啦。

    庞涓到前面一看,见道旁树全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没砍。那棵树上面还刮去了树皮。裸露的树干上面影影绰绰还写着几个大字,因为天色昏暗,看不清楚。

    庞涓叫兵士拿火一照,看见上面写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

    庞涓大惊失色,连忙命令将士撤退。霎时间,四周的乱箭,像飞蝗似的向魏军射来,马陵道两旁杀声震天,齐国的兵士铺天盖地地杀过来。

    原来这是孙膑设下的计策,他故意让军队装出逃跑的样子,引诱庞涓追上来。他算准魏兵在这个时辰到达马陵,预先埋伏下一批弓箭手,吩咐他们只等树下出现火光,就一齐放箭。庞涓见无路可逃,便拔剑自杀了。

    齐军乘胜大破魏军,把魏国的太子申也俘虏了。从这以后,孙膑的名声传遍了各诸侯国。他写的《孙膑兵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胡服骑射

    北方的赵国看到秦国恃强凌弱的做法,知道只有发愤图强,才能国泰民安。赵国的国君武灵王是个很有远见的国君,面对周边的诸侯国日益强大,便考虑着赵国的发展前途。

    有一天,赵武灵王对他的臣子楼缓说:“咱们国家东边有齐国、中山(古国名),北边有燕国、东胡,西边秦国、韩国和楼烦(古部落名),我们如果不强大起来,随时都会遭受灭顶之灾。要发愤图强,就必须改革一番。我觉得咱们穿的长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相比之下,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的短衣窄袖,倒是很灵活。我打算效仿胡人的风俗,把我们的服装改一改,你看怎么样?”

    楼缓一听,连声说好,他说:“咱们效仿胡人的穿着,也能学习他们打仗的本领啦!”

    赵武灵王说:“对啊!咱们打仗全靠步兵,或者用马拉车,这样不如骑马灵活机动。我们学胡人的穿着,就是要学胡人那样骑马射箭。”

    这个想法一传开去,就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

    但是,赵武灵王的决心很坚定,非实行改革不可。他知道要推行这种改革方案,必须排除内部的阻力。他首先去找他的叔叔公子成,跟公子成反复地讲穿胡服、学骑射的好处。公子成最终被说服了,越武灵王立即赏给公子成一套胡服。

    大臣们一见最保守的公子成也穿起胡服来了,便都不再提反对意见,都跟着改了。

    赵武灵王看到条件已经成熟,就发布了一道改革服装的命令。不久,赵国人不分贫富贵贱,都穿上了胡服。一开始,人们还觉得有点不习惯,后来觉得穿了胡服实在方便灵活得多。

    赵武灵王接着又号令国人学习骑马射箭。不到一年,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自率领骑兵打败了临近的中山,又收服了东胡和临近几个部落。到了实行胡服骑射以后的第七年,中山、林胡、楼烦都被收服了,赵国的土地扩大了许多。

    赵武灵王经常带兵外出打仗,把国内的事务交给儿子处理。公元前299年,他把国君的位子传给了他的儿子,就是赵惠文工。武灵王自己改称叫上父(意思足国君父亲)。

    七擒孟获

    刘备兵败后,在永安(今四川奉节)一病不起,病势越来越重。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托付了后事。过了几天,刘备就死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到成都,扶助刘禅即了帝位。

    后主刘禅继位之后不久,南蛮王孟获便带领10万蛮兵,不断侵掠蜀国边境。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带领50万人马前去征讨。以赵云、魏延为大将,长驱直人攻向南中。

    南蛮王孟获,听说蜀兵南下就带兵迎战,远远看见蜀兵队伍交错、旗帜杂乱,心里就想;“人们都说诸葛丞相用兵如神,看来言过其实了。”孟获冲出阵去,蜀将王平迎战。没有几个回合,王平回头就跑,孟获放胆追杀,一口气就追赶了20多里。忽然四下里杀声震天,蜀军冲杀了出来,左有张嶷,右有张翼,截断了退路。南兵大败,孟获死命冲出重围。然而前边路狭山陡,后边追兵渐近,孟获只得丢下马匹爬山:紧跟着又是一阵鼓声,埋伏在这里的魏延带领500人冲杀了出来,结果毫不费劲儿就活捉了孟获。

    孟获被押到大帐里,诸葛亮问:“现在你被活捉了,有何话说?”孟获说:“是因为山路狭陡才被捉住的。”诸葛亮道:“你要是不服气,我放你回去如何?”孟获答得倒也干脆:“你要是放了我,我重整兵马,和你决一雌雄,那时再当了俘虏,我就服了。”诸葛亮立即让人给孟获解开绑绳,放他回去。

    孟获回寨以后,派他手下的两个曾被俘虏后又放回的洞主出战,但他们又打了败仗。孟获说他俩是故意用败阵来报答诸葛亮,把他们痛打了100军棍。这两人一怒之下,带了100多个放回的南兵,冲进孟获的营帐,把喝醉了的孟获绑了起来,献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笑着对孟获说:“你曾经说过,再当俘虏就服了,现在还有什么话说?”孟获振振有词地说:“这不是你的能耐,是我手下人自相残杀,这怎么能让我心服呢?”诸葛亮见他不服,就又放了他。就这样提了放,放了捉,前后捉了孟获七次。

    到了第七次擒住孟获时,诸葛亮也不和孟获说话,只是给他解了绑,送到邻帐饮酒压惊,然后派人对孟获说:“丞相不好意思见你了,让我放你回去,准备再战。”孟获听了这话,流下了眼泪,他对左右说:“丞相七擒七纵,从古至今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可以说,丞相待我仁至义尽了,我要是再不感谢丞相的恩德,可就太没有羞耻了。”说完来到诸葛亮面前,跪倒在地上说:“丞相天威,南人永远不再造反了。”诸葛亮当场封孟获永远为南人洞主,蜀兵占领之地,全部退还。孟获及家人感恩不尽,欢天喜地地回去了,诸葛亮便率领大军回到成都。

    从那以后,诸葛亮解除了后顾之忧,一心一意为北伐中原做准备。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不久,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叛。宋太祖亲自出征平定了叛乱。

    经过这件事之后,宋太祖心里总感到不安稳。有一次,他单独找来赵普,对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接连更换了五个朝代,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死于非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病症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假如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就会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几天后,宋太祖在宫里设宴,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聊天喝酒。

    宋太祖趁酒酣耳热之际,命令身边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请大家喝于之后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今天这个样子,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多难心事,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你们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睡过一夜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很吃惊,连忙问这是什么原因。

    宋太祖说:“这不是明摆着吗?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人听宋太祖这么一说,都惊慌失措,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天下已经太平无事了,谁还敢对陛下不忠呢?”

    宋太祖摆摆手说:“你们几位我是信得过的,只怕你们的部下当中,有人贪图富贵,往你们身上披黄袍,你们想不干,恐怕也不行吧?”

    石守信等听宋太祖这么说,顿时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流着泪说:“我们都是粗心人,想得不周到,请陛下给我们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给朝廷,去地方做个闲官,置些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平平安安地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一齐说:“陛下为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第二天,石守信等大臣一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准许,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每人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的意思)。

    后来,宋太祖又收回了地方将领的兵权,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组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指挥;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这些措施出台实行后,新建立的北宋王朝稳定了下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