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研究-“问题与方法:当代戏剧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幸洁

    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和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问题与方法:当代戏剧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10月24日至25日在杭州举行。与会的海内外学者有三十多人。本次会议的主旨是就目前戏剧研究界共同关注的戏剧史研究、戏剧研究方法论,以及戏剧的现状研究、台港澳地区戏剧的历史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交流看法。

    在简短的开幕式后,中国艺术研究院田本相教授和南京大学董健教授分别以《科学地总结中国话剧六十年的经验教训》和《当代戏剧的文化特征》为题作了主题报告。随后,与会者展开了六场主题讨论,围绕以下方面展开:1.中国当代戏剧的历史发展与问题研究;2.当代戏剧研究的方法论问题;3.当代戏剧的现状和作品研究。

    一、关于中国当代戏剧的历史发展与问题研究

    浙江大学陈坚教授在题为《坚守话剧的现实立场和人文理念》的发言中,在概括了中国当代话剧六十年发展历程后,针对现阶段话剧创作和演出中的人文精神流失现象,提出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他认为,话剧创作应该弘扬人文理念,传承现代精神,肩负民族所赋予的历史使命。中国艺术研究院宋宝珍研究员截取新世纪以来中国话剧的演出情况,对其基本面貌和艺术特点做了评析,指出当代舞台呈现出三大态势:一是经典剧目、保留剧目的复排、重演仍占有相当比例;二是原创剧目的实力逐渐显示;三是小剧场戏剧的演出仍将继续,并呈现流行化、多元化的态势。严肃的、有思想价值的戏剧仍占据主流地位,而职业或非职业的民营剧团则丰富了戏剧演出市场;但对他们的世俗化、商业化趣味,是应该保护还是匡正,则是尚待探讨的问题。

    在关于当代戏剧问题的讨论中,台湾中华戏曲学会会长辜怀群女士作了题为《假如剧院像金鱼缸一样——浅谈剧场、演员与观众》的热情演讲,她以“金鱼缸”的生动譬喻,结合自己作为戏剧从业者的经历,将戏剧创作、现场演出、观众观看以及研究评论几个方面的紧密关系形象化,从而引发了如何协调一致促进戏剧健康发展的深入思考。香港中文大学方梓勋教授以他与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候选人陈嘉恩合作的《两条腿走路的剧场:论香港话剧的生态》为题,从政治、市场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着眼,介绍了香港话剧艺术团体的四种营运方式,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戏剧领域政府角色的逐渐淡化和剧团的公司化改革给香港话剧带来的变化。

    上海戏剧学院丁罗男教授对中国话剧的理论作为独立的话语进行了阐释,认为话剧理论批评从政治化到具有独立的声音,理论研究在艰难中行进,出现失语、缺席。针对主流意识形态强势回归的现状,他呼吁建立和健全学院派的批评。

    二、关于当代戏剧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施旭升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反思“戏剧性”:一段问题史》,他认为,“戏剧性”问题的提出与关于“戏剧观”的讨论构成了新时期中国戏剧理论与批评发展的重要契机,是新时期戏剧艺术本体自觉的重要标志。戏剧学界对于戏剧性的阐释的不同路径与方式,显示出了各自不同的学理追求与价值取向。上海戏剧学院汤逸佩教授的发言《回归剧种——略论中国当代话剧的发展》,着重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后话剧在剧种的生存和发展基础上与艺术、政治、经济等的博弈关系,指出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使中国当代话剧走出了一条既不同于中国现代话剧也不同于西方戏剧的历史轨迹和发展道路。浙江大学胡志毅教授以《学术的疆界:当代戏剧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为题,提出了话剧研究的方法论的问题。他划分了中国话剧研究的三代学者,并归纳了三代学者相应的研究成果。他认为学术界存在着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即具有理论新方法的人往往对于文学史的材料掌握较少,而对文学史材料掌握较多的学者又对理论新方法比较陌生。因此,有必要强调话剧研究的史论结合,以拓展学术的疆界。

    在比较研究方面,南京大学吕效平教授的《论歌德的〈浮士德〉与徐晓钟的〈浮士德〉》,从戏剧类型理论出发,对当代戏剧中的正剧现象提出了批评。上海戏剧学院厉震林教授结合对德国实验戏剧的考察,在文化互文结构中分析了中国当代戏剧日益边缘化、具有的社会属性、全球化以及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浙江工商大学讲师王音洁以非西方语境的地缘性角度为出发点,从当代戏剧翻译的现状探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对亚洲自身文化透视的不足,提出在全球化形势下加强话剧艺术领域内的区域化联系的主张。原籍马来西亚的浙江大学博士生周嘉惠在《试论罗念生希腊悲剧翻译中的中国意识与其它》一文中,从文物的错位和人情文化的误差两方面分析了罗念生在戏剧翻译中所潜伏的一些中国意识,并且对于译本中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提出讨论。

    三、关于当代戏剧的现状和作品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周靖波教授作了题为《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入选话剧作品主题设置上的拼贴性》的主题发言,从后现代艺术的拼贴特性出发,辨析出现在当代国家舞台精品工程中的戏剧作品中存在很大问题的主题拼贴性,指出了此类作品中艺术形式与内容之间的断裂。日本中央大学饭冢容教授以“中国现当代话剧舞台上的鲁迅作品”为例,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话剧艺术领域内对于鲁迅作品的改编和上演情况,通过与原作的对比,彰显鲁迅作品本身所蕴藏的激发人们想象的力量。香港浸会大学卢伟力副教授在《从简约主义到叙事主义——论邓树荣的剧场空间探索》中,以邓树荣近年的实践轨迹为基础,讨论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香港后现代主义戏剧的几个范式及其文化意义。台北艺术大学讲师于善禄的主题发言《从金枝演社的“胡撇仔戏”混搭美学看台湾文化认同》,从个案研究出发,研究了金枝演社在其表演与设计的剧场美学中,“混搭”的形式是如何透过流行文化与怀旧叙事来再现台湾文化认同的。他同时也指出这种集混搭美学、怀旧文化和身份认同于一炉的作品,在当代台湾形成了一种重要的创作和思维方式,值得学界加以研究。

    在当代戏剧作品研究方面,上海戏剧学院李伟副教授分析了沙叶新剧作中对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行的深刻反思和尖锐批判,以及这种启蒙主义精神所具有的时代局限性,指出新世纪以来,沙叶新剧作很少被搬上戏剧舞台,正是现代启蒙主义在当下落潮的象征。此外,浙江大学桂迎副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张艳梅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讲师王万尧、厦门大学博士生周夏奏还分别作了题为《打破讲台幻觉的大学教室剧场模式初探——教育戏剧〈校园戏剧理论与实践〉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实验报告》、《虚拟世界与现实人生的交响——探寻话剧表演兼及当下话剧状况》、《曹禺早期戏剧中基督理念的存在与转型》、《孔子·身体·样板戏》等主题报告。

    本次研讨会收到论文三十余篇,将在浙江《文化艺术研究》上有选择地发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