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研究-话剧对白中的打断现象研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赵雪、李超

    一、引言

    我们首先需要厘定“打断”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从形式和功能的角度对打断现象进行界定。美国社会学家杰斐逊(1974)认为,打断是在别人话轮的中间开始说话,不让对方把话说完。韦斯特和日默曼(1977)从形式上给打断做出了定义。他们认为言语打断是对正在说话的人的话语内在结构的深层侵扰,和对当前发话者句法界限的侵入。只要另一发话者在当前发话者结束话轮前发出两个以上的音节,就被认为是言语打断。Tannen(1980)认为打断就是在会话一方并无放弃话轮表示的情况下,另一方立即发言,争夺说话权的行为。Kollock(1985)等人认为,言语打断就是发话者在他人话轮结束前就开始讲话,阻止或暂时阻止他人完成交际目的。Coates(1988)认为打断是当前发话者正在说话且其话轮并没有结束时,另一方就开始说话的行为。李悦娥(2002)以罗杰、布尔和史密斯(1988)提出的模式为基础,从功能的角度给打断做了界定。匡小荣(2005)认为打断是听话者在当前发话者正在说的句子中间开始说话,不让发话者把话说完。

    本文所讨论的打断现象指的是在当前发话者结束话轮前,受话者开始讲话,即受话者为了取得话轮权而试图与当前发话者争抢话轮的行为。

    1.打断研究综述

    国外人类学学者运用民俗方法论的方法较早地对日常谈话中的打断现象进行了研究。

    韦斯特和日默曼(1977)根据萨克斯、谢格洛夫和杰斐逊(1974)的话轮转换模式,从形式上对“打断”做了定义,并对日常谈话中的打断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96%的打断为男子所为,同性交谈中的打断分布平均;在异性交谈中,男性通过打断行为控制女性的话语,与男女的传统社会角色有关,打断是会话中用于执行权力和控制的工具。

    Tannen(1980)研究了打断的位置和原因,认为句中打断大部分以竞争和控制为企图,而句末打断多为合作性打断,体现了听话者的积极参与。

    Kennedy&;Camden(1983)指出,会话中也存在合作性的打断,即为了配合、补充当前发话者的打断行为。

    Roger,Bull&;Smith(1988)提出了用于识别打断现象的ICS(打断识别系统)系统,从各种会话中归纳出17种打断模式。

    Bogch&;Brenda Danet(1989)研究了法庭话语中的打断问题。

    Gumperz(1989)研究了一位非英语母语的学生在语言中心与一位以英语为母语的教师争执话语中的打断现象。结果发现,对于非英语母语的使用者而言,打断意在恳求,而非挑衅。

    Murata(1994)根据功能的不同,将冲突性打断进一步分为话题转换型、抢夺发言权型和不认同型三种类型,将合作性打断分为帮助型、认同型和澄清型打断三种。

    国内学者廖美珍(2002)从打断关系、打断位置、打断原因等角度对法庭互动话语的打断现象进行了研究。他指出研究法庭打断必须考虑权力、角色等因素。

    李悦娥和申智奇(2003)从功能上对言语打断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会话交际中打断的运行模式,并对言语打断在会话过程中的三个功能(即向上的功能、向前的功能、向下的功能)的运作模式进行了分析。

    匡小荣(2005)从原因、构成、方式、被打断者与打断者的反应、礼貌等角度对口语交谈中的打断进行了研究。他指出了打断的7个成因,即对上一话轮立即做出反应、澄清、指正错误、制止继续上一话轮可能招致的不良后果、表示厌烦、阻止不利评价和应付突发情况。

    吕万英(2005)对司法调解话语中的冲突性打断进行了研究。

    冯晓红(2005)对中学课堂教学中的打断进行了研究。

    邹云敏(2006)从会话分析的角度对内科门诊医生的打断话语进行了研究。

    目前,国内对机构话语中的打断现象研究得并不多,主要集中在法庭、课堂教学、医患等领域。对机构话语中的打断现象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它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机构话语的打断机制以及会话结构,还可以对机构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2.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

    本文以话剧对白中的打断现象为研究对象。

    本文语料分为两类。一类为话剧对白,这部分语料是通过反复观看、手工转写获得的。我们选取了10部中国著名话剧为语料,它们分别是《茶馆》、《雷雨》、《天下第一楼》、《骆驼祥子》、《咸亨酒店》、《小井胡同》、《北京大爷》、《鸟人》、《北京人》、《原野》。话剧语料共计24小时36分钟。另一类是日常谈话语料,为了进行对比,我们通过录音、转写的方式收集了2小时50分钟的日常谈话语料。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使用的话剧语料既不是戏剧文本,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演出文本,而是话剧演出的光碟。

    3.研究方法

    (1)实证的方法。我们反复观看话剧光碟并对本文所需语料进行了转写,在此基础上,对话剧对白中的打断现象进行研究。

    (2)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对话剧对白中的打断现象进行了定量分析。然后,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话剧对白中的打断进行定性研究。

    (3)对比法。本文对话剧对白中的打断现象与日常谈话中的打断现象进行对比,从而找出了话剧对白中打断的特点。

    二、话剧对白中打断的类型

    根据打断出现的位置,我们将话剧对白中的打断现象分为句中打断和句际打断两类。

    1.句中打断

    句中打断是指打断出现在一个句子结束之前。我们以语法结构、语义是否完整作为判断句中打断的标准。

    (1)语法

    如果被打断话语的语法结构不完整,则被视为句中打断。例如:

    “∥”为转写符号!表示打断。“”为转写符号!表示重叠。

    ①焦母:大星,你说我怎么能不叫你回来。现在没有一个不骂你,不笑话你,不∥

    焦大星:∥别说了,妈。我够了,我听够了。

    ——《原野》

    ②唐德源:你爷爷十四岁进京,两条板凳支一块案板起的家,买下这块地那年,正好生了你,爷爷给你起名叫茂昌,为的是咱们唐家祖祖辈辈守住这份家业。可是你们∥

    唐茂盛:∥谁也没说把福聚德给卖了。

    ——《天下第一楼》

    ③单四嫂:不,木生哥,不瞒你说,自打单四抛下了我们母子俩,这日子就更苦了。∥

    木生:∥可【这孩】∥

    单四嫂:∥【哪有】钱看先生啊,手里的那点现钱昨天又捐给庙里。

    木生:四嫂,我这儿还有两吊钱,你先拿去用,给宝儿看病要紧啊。∥

    ——《咸亨酒店》

    例①中,焦母的“不笑话你,不”中的第二个“不”后面的中心语,由于焦大星的打断而没有说出来。例②中,唐茂盛的打断使得唐德源的最后一句话缺少谓语。例③中,由于单四嫂的打断,木生只说出了“孩”一个语素。以上各例都是由于打断而造成语法结构的不完整。

    (2)语义

    如果被打断话语的语义不完整,则被视为句中打断。例如:

    ①唐茂昌:常贵儿,你为什么不付给五爷?

    常贵:大少爷,这鸭票子咱们早登报作废了。

    唐茂昌:对了,我忘了。

    克五:不是,我当时啊∥

    唐茂昌:∥这么着吧,这么着,常贵,就付五爷这一份,下不为例。

    ——《天下第一楼》

    ②焦母:好。你哼哼!大星,你给我问。我替你把门锁上。

    焦大星:金子,∥

    焦母:∥哎呀,大星。你快问她!快问!

    焦大星:好,我问!我问!

    ——《原野》

    例①中,克五本想跟唐茂昌解释当时的情况,却被唐茂昌打断,造成克五的话语语义不完整。例②中,焦大星欲向金子提问,焦母由于心急打断了焦大星的话,使得焦大星的话语语义不完整。上述两例均属于句中打断。

    2.句际打断

    句际打断指的是出现在话轮上的打断。因为话轮转换关联位置只是可能的话轮转换处,因此判断依据尤为重要。我们主要根据言语和体态语来判断句际打断。

    (1)言语

    我们把使用某些阻止他人继续说话的短句、语意未完和音强加大作为判断句际打断的言语标志。

    ①使用阻止他人继续说话的短句

    打断者在打断对方的话语时,常常使用某些阻止他人继续说话的短句,如:“别说了”,“行了、行了”,“好了”,“少说那些”等等。例如:

    康六:那不是因为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了吗?一家大小要是一天能吃上一顿粥,我要还想卖女儿,我就不是人!∥

    刘麻子:∥行了,行了。那是你们乡下的事,我管不着。

    ——《茶馆》

    上例中,刘麻子用“行了”这个短句打断了康六。康六的话语尽管句子结构和语义都很完整,但是,因为刘麻子使用了阻止康六继续说话的短句“行了”,因此,我们将此例看做句际打断。

    ②语意未完

    发话者语意未完而被对方打断。例如:

    王子西:掌柜的,您跟老爷子待我的好,我一辈子忘不了。可我最近不知怎么了,添了个头疼的毛病,疼起来呀,就觉着天也黑了,地也裂了。前些日子我跟您提过的,∥

    唐德源:∥啊,你说你有个师兄弟?

    ——《天下第一楼》

    上例中,王子西想跟唐德源说前些日子提过的一件事,他刚说了一个开头,唐德源就想起来了,于是打断了王子西的话语。王子西的话明显地没有说完,因此属于句际打断。

    ③音强加大

    打断者话语的音强明显加大。例如:

    小环子:六爷,好眼力啊。那春喜儿,那身上真有一股劲儿啊,对吧。∥

    刘哥:∥小环子。你是人不是人?

    ——《小井胡同》

    我们截取其中的“有一股劲儿,对吧。小环子,你”这部分,用praat软件做了音强语图。

    这段话的最大音强为86.37分贝,最高峰值的对应时间在5.4秒处,正是刘哥打断小环子时说的“小”这个字。由此可见,打断他人话语时,打断者会加大音强。

    (2)体态语

    体态语是由人体发出的具有表情达意功能的一套图像性符号,包括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肢体动作和身体位置的变化,是人类重要的交际手段之一。话剧中常常使用体态语来打断别人的话语,如摆手、身体突然向前、打耳光、转身背对讲话者、突然走开,等等。例如:

    ①德文满:爸,咱家地底下有钱,我看这个好几年了。∥

    德仁贵:∥(一记耳光打在德文满脸上)

    ——《北京大爷》

    ②唐茂盛:什么?你说王胡子是草寇?我告诉你,头年菜市口杀王胡子,我亲眼见过,人头落了地,还瞪着眼,张着嘴,把黄土地啃起一溜黄烟,那是条汉子!∥

    唐茂昌:(摆手)∥得,得,好,好,我不跟你争,爹叫你呢。慢着,我劝你啊,趁早套上件大褂,扮好了再去,省得挨骂。

    ——《天下第一楼》

    ③小环子:嘿,这不是春喜吗!哦,从良啦,六爷,这往后我们就得干瞧着了。∥

    刘大哥:∥(走过来拉住了小环子的胳膊不让他继续说)

    ——《小井胡同》

    例①中,德仁贵在德文满说话时,上前打了德文满一记耳光,打断了德文满。例②中,唐茂昌不耐烦地摆了摆手,不让唐茂盛继续说下去。例③中,在小环子说得正起劲儿时,刘大哥走过来拉住小环子的胳膊,阻止他往下说。以上三例都是用体态语来打断对方的话语。

    三、话剧对白中打断的特点

    下面我们将根据所划分的话剧对白打断的类型,讨论话剧对白中打断的特点,并对这些特点进行解释。

    1.话剧对白中打断的特点

    我们分别从10部话剧中抽取了2小时的对白,对其中的打断现象进行了统计。

    日常谈话中的句中打断比例约为64.2%,句际打断的比例为35.8%;而话剧对白中的句中打断比例约为43.9%,句际打断的比例约为56.1%。可见,话剧对白中的打断与日常谈话中的打断有较大不同,日常谈话中占多数的句中打断,在话剧对白中却相对较少。这是话剧对白在打断上最突出的特点。

    2.关于话剧对白中打断特点的解释

    一般认为,句中打断是表现冲突、矛盾的一种手段。正如Tannen(1980)所说,合作性打断通常发生在话语的尾端,意味着会话伙伴的积极参与,而在话语中间的打断则通常反映竞争和控制的企图。我们对话剧对白中打断的统计结果表明,打断较少出现在句中。我们的这个统计结果与Tannen关于日常谈话中打断的结论并不一致。

    打断较少出现在句中,这是由话剧演出现场的语境所决定的。我们认为,话剧演出现场语境包括角色之间的语境和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语境。角色之间的语境指的是舞台上角色之间交流的语境。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语境指的是剧场内观众与舞台上演员之间的语境。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语境不同于日常谈话参与者的语境,演员与观众不能通过言语进行直接的交流,只能通过对白、独白来与观众进行单向的交流。但是,正如曼弗雷德·普菲斯特所说:“比起日常对话中的语言来,戏剧语言‘在语义上更加复杂’,因为戏剧语言向来包含另一个因素——观众。这就是说,对话的每一方都会多出一个参与者,他虽然不说话,却很重要,因为戏剧对白中的每一件事都是对他说的,目的是要影响他的意识。”因此,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语境优先于角色之间的语境,角色之间的交流首先要满足演员与观众之间语境的要求。

    尽管句中打断在表现矛盾冲突等方面比句际打断更有效,但是句中打断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观众对信息的接收,使观众听不清楚。因此,话剧对白大多采用句际打断的方式,而较少使用句中打断。

    话剧演出实际就是演员和观众的会话,演员相当于发话者,观众相当于受话者。他们同样需要遵守合作原则及其相关准则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这里主要依据的是方式准则,即说话要清晰明确,简明扼要。在话剧演出现场,演员如果想与观众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进行交际,就必须遵守方式准则。因此,在话剧对白中尽可能地少用句中打断,以免造成观众的误听、误解。

    四、话剧对白中打断的功能

    我们认为,话剧对白中的打断具有表现冲突、缓解冲突、引起悬念为下文做铺垫三种功能。

    1.表现冲突

    我们知道,打断违背了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和一致准则。得体准则是尽量使他人少受损,尽量使他人多得益。一致准则是尽量缩小与他人之异,尽量加大与他人之同。而打断他人,则会伤及发话者的面子,有可能使他失去了话轮权,反映了争夺话轮权的冲突。正如海尔曼所说:打断“是潜在的话轮转换的矛盾形式,通过这一方式构成的对话可非常经济地给交际和戏剧行动带来对立、冲突和紧张局势。而且,打断也传递人物信息:常打断别人的人会被看做强者,相反,常被人打断的人易被视为弱者”。打断是表现剧中人物冲突的一种手段。例如:

    周繁漪:四凤,你把它拿走。

    周朴园: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多的孩子。

    周繁漪:我不想喝。

    周朴园:冲儿,你把药送到母亲面前去。∥

    周冲:∥爸。

    周朴园:去,说去请母亲∥喝。

    周冲:∥爸!

    周冲:爸,您不要∥

    周朴园:∥我要你做!

    周萍:听爸爸的话,爸爸的脾气你是知∥(被繁漪眼神打断)

    周冲:妈,您喝一点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周繁漪:留着我晚上喝不成吗?

    周朴园: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应该处处替孩子们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该替孩子们做一个服从的榜样。

    周繁漪:不,我喝不下。

    周朴园:萍儿,劝你的母亲喝下去。

    周萍:爸爸!

    周朴园: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求你的母亲。∥

    周萍:∥爸爸。∥

    周朴园:∥跪下!∥

    周萍:∥爸爸!∥

    周朴园:∥给我跪下!∥

    周繁漪:∥我喝。

    ——《雷雨》

    上例中,周朴园3次打断周冲和周萍,坚持让周繁漪喝药,而周冲和周萍为了繁漪5次打断周朴园,双方相持不下,最后周繁漪的心理防线终于崩溃,打断周朴园与周萍的对话,无可奈何地把药喝了下去。通过对周朴园的连续打断,反映出周朴园封建家长的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周朴园与繁漪之间的矛盾也更加尖锐、突出。

    2.缓解冲突

    打断具有缓解剧中人物冲突的功能。我们对具有缓解冲突作用的打断现象进行了统计,发现大约有84.5%的打断为由角色C引起的打断。由角色C引起的打断是指当角色A和角色B对话时,角色C打断了角色A或角色B的话语。我们发现角色A和角色B发生冲突、争执不下时,角色C的出现往往可以暂时缓解或终止矛盾冲突。例如:

    ①焦花氏:怎么样?

    焦大星:我杀了他!

    焦花氏:你不敢。

    焦大星:我干不了,侦缉队会干了他的。

    焦花氏:什么?

    焦大星:侦缉队会干了他。

    焦花氏:你告了侦缉队?

    焦大星:告了。

    焦花氏:(恨恶地)可是我们总会离开这儿的。

    焦大星:只有一个法子。

    焦花氏:什么?

    焦大星:你们先杀了我!∥

    (焦母上场)

    焦母:∥你们在这儿又喊喳什么?

    焦花氏:您不是不在屋里么?

    ——《原野》

    ②罗大头:我可把话说在这儿,今天要少给我半个子儿,我拔腿就走。

    二掌柜:哎呀,我说罗大头啊,你小点声。

    罗大头:(越嚷声越大)我还是别处不去,专奔对过儿全聚德∥【烧鸭子】铺。

    常贵:∥【哎哎哎哎】大罗!(用手拉罗大头)老掌柜病着,你是成心要他的命?

    罗大头:常头,这不是做买卖的样儿!∥

    (钱师爷上场)

    钱师爷:∥哈哈哈哈,罗师傅说得有理,对面正缺二位这样的,要想“跳门槛儿”,我给递信儿。

    ——《天下第一楼》

    例①中,正当焦大星与焦花氏争执不下时,焦母的出现使他们冲突性的话语戛然而止,冲突暂时得到缓解。例②中,钱师爷的突然介入,打断了正在争吵的罗大头、常贵和二掌柜。钱师爷的打断同样起到了暂时缓解冲突的作用,并为后面冲突的爆发蓄势。

    3.引起悬念,为下文做铺垫

    话剧对白中的打断还具有引起悬念,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我们看到编剧经常使用打断来阻止当前发话者说出观众期待的信息,以引起观众的联想和猜测,为后面剧情的发展设置悬念。

    虽然这种做法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即从交谈的当前目的出发,按需要提供适量的信息,不多不少,恰如其分,尤其违背了数量准则中的第二条准则,即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目的所要求的程度。编剧有意违背这条准则的目的是为了设置悬念,为下文做好铺垫,吸引观众继续往下看。例如:

    ①鲁贵:他们家那点东西,当我不知道啊。∥

    四凤:∥爸!

    鲁贵:就连老头那个老王八蛋也得给我跪下磕头∥。

    四凤:∥爸!

    ——《雷雨》

    ②焦花氏:老远的地方?

    仇虎:嗯,坐火车还得七天七夜。那边金子铺的地,房子都会飞,那没有焦阎王,没有很多的瞎婆子。∥

    焦花氏:∥你不用说,你不用说,我知道,我想过啊。可是虎子哥∥

    仇虎:金子。

    ——《原野》

    例①中,鲁贵被辞退回家后,气得欲揭露周家的丑恶罪孽,被一旁的四凤阻止,这样安排可以引起观众的猜测,从而为下面情节的展开、矛盾的爆发做好铺垫。例②中的第二处打断,使焦花氏没能说出自己不能跟仇虎走的原因,而这正是观众所期待的信息。可见,打断具有引起悬念,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五、余论

    本文对话剧对白中打断的类型、特点及其功能进行了描写,并运用语用学理论对话剧对白中的打断现象进行了解释。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我们认为话剧对白不同于日常谈话,它是经过编剧、导演、演员精心加工过的语言,是对日常谈话的模仿,而模仿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然、真实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一、专著

    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匡小荣:《汉语口语交谈研究》,海风出版社2005年版。

    刘虹:《会话结构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廖美珍:《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刘森林:《语用策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刘运同:《会话分析概要》,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德〕曼弗雷德·普菲斯特著,周靖波、李安定译:《戏剧理论与戏剧分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王虹:《戏剧文体分析——话语分析的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赵雪:《电视访谈节目语篇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

    二、论文

    匡小荣:《口语交谈中的话语打断现象》,《修辞学习》2005年第4期。

    吕万英:《司法调解话语中的冲突性打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李悦娥、申智奇:《自然会话中的打断现象分析》,《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1期。

    刘运同:《会话分析学派的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同济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吴鹏、张璘:《会话打断研究30年的回顾与展望》,《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赵雪:《电视剧人物对话中的打断现象分析——以42集电视连续剧〈狼毒花〉为例》,《第六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8年。

    赵雪:《电视访谈节目的语境》,《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增刊。

    Sacks,Schegloff,Jefferson.A Simpli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in Conversation.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4.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