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中国领袖风云录-周恩来担纲筹建新政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后,作为党内对政治协商最具实践经验的领导人,周恩来担当起筹备和主持新政协的重任。从秘密打通交通线、运送民主人士北上解放区,到组织新政协筹备会,再到起草《共同纲领》草案,在建国大业中,周恩来充分发挥了他的智慧和才能。

    亲自指挥“夜幕下的行动”

    1948年秋,周恩来拟定了77位需邀请到解放区商讨召开新政协会议的民主人士名单。应中共中央的邀请,大批爱国民主人士,从当年秋天开始,陆续从全国各地和海外,经香港进入解放区。

    为了保证爱国民主人士平安到达,周恩来做了周密的安排,指定潘汉年和钱之光在香港负责接送。

    1948年8月下旬,挂着苏联国旗的“波尔塔瓦”号货轮,躲过国民党侦察机的跟踪,抵达香港。就在民主人士准备上船时,传来了准备回国参与筹备新政协会议的冯玉祥将军在黑海遇难的消息。周恩来获悉噩耗后,心情沉重,立即指示潘汉年和中共香港分局:“民主人士乘苏联轮船北上的事,望慎重处理。”

    为安全起见,中共把行将出发的民主党派人士分成了三批。沈钧儒、谭平山、蔡廷锴、章伯钧4人为第一批。他们化装成短衫工人模样,于9月29日趁夜幕悄悄登上轮船。一个多月后,郭沫若、马叙伦、沙千里等第二批民主人士30人,登上挂有挪威国旗的“华中”轮。

    两批民主人士都离开香港后,周恩来电告钱之光,说已经走了两批人员,很可能已引起国民党的怀疑,这次行动要更加谨慎。最终,第三批民主人士离港的时间,被安排在圣诞节第二天的深夜。在夜幕的掩护下,李济深、茅盾、章乃器、马寅初等人打扮成商人,登上了苏联“阿尔丹”号轮船,启程北上。

    在民主人士北上解放区的过程中,周恩来一再电示接待人员:一定要把进入解放区的爱国民主人士接待好,安全地送到目的地。考虑到北方天气寒冷,他还特意嘱咐要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准备好皮大衣、皮帽子、皮靴等。

    在周恩来的周密部署下,从1948年9月到1949年3月,经香港分批乘船北上进入解放区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超过350人。至此,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的爱国民主人士,基本上都已安全到达解放区,筹备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时机日益成熟。

    关门起草《共同纲领》

    1949年6月16日傍晚,太阳已经落山。周恩来吃过晚饭,来到中南海勤政殿。他将主持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当选为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在常务委员会领导的6个小组中,周恩来任第三小组组长,负责起草《共同纲领》。

    在第三小组的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介绍了中共关于建国的基本思想,并解释了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称号。他说:“我们的政治协商会议,加上一个‘新’字,以区别于旧的政治协商会议。一字之差,使基本的政治策略思想也要有所变化。因此,需要有体现新的政治协商共同利益的《共同纲领》。”

    那段时间,周恩来事务繁忙,既要与诸多民主人士打交道,又要处理党内事务。为了按时拿出《共同纲领》草案,周恩来请示毛泽东同意后,暂时放下手头的其他事务,把自己关进中南海勤政殿,亲自执笔撰写《共同纲领》草案。

    起草《共同纲领》之前,周恩来仔细研读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论著,并参阅了苏联的一些资料。他每天写好一部分,通过机要秘书送给毛泽东审阅。毛泽东审阅后,再把意见送回去。其间,有整整一周的时间,周恩来没有外出,也不会客,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直到完成起草工作。

    初稿拟就后,周恩来顾不上休息,又开始征求各方意见。他先后主持召开了7次会议,对初稿进行反复讨论和修改,直至8月份正式形成《共同纲领(草案)》。

    8月2日,周恩来乘吉普车来到毛泽东居住的香山双清别墅。毛泽东见周恩来从城里远道赶来,连忙招呼说:“恩来来了,请坐。”

    周恩来没有坐,一直走到毛泽东的办公桌旁,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打印的稿子说:“这是《共同纲领》的草案。我写了个初稿后,又7次开会,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做了修改,现在请主席审阅。”毛泽东接过草案翻了翻,说:“我抓紧时间赶快看。”

    此后,毛泽东对《共同纲领》草案进行了至少4次精心修改,改动总计达200多处。在9月10日的一次讨论中,周恩来待在毛泽东的住处,两人从晚上9点一直改到第二天早上7点。

    在筹备新政协的日子里,周恩来总是用一句话来鼓励身边的工作人员:“你要知道,你是在为中国人民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而工作。”或许,这也是他对自己的告诫,因此才能不知疲倦地工作。

    随着筹备工作的深入,周恩来越来越强烈地感到,政治协商这样的新型民主政治形式,有必要长期存在下去。8月26日至27日,他主持召开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在会上提出:“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要有中共与党外人士的统一战线,要有各党派统一合作的组织,这个固定的统一战线组织,名称也要固定,建议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它要长期存在。”

    周恩来的这一提议,在9月17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二次全会上正式通过;他起草的《共同纲领》,也由此最终被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

    9月21日,中南海怀仁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周恩来在第二天的会上做了《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的起草经过和特点》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勾勒了一幅新中国的建国蓝图。

    9月29日,中南海怀仁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第七次会议召开。下午3点,身穿灰色中山装的周恩来走上台,开始对《共同纲领》草案做说明。1个小时后,周恩来结束报告,走回座位。随后,章乃器上台主持讨论。他连问3次:“代表们有什么意见?”每一次,都只有雷鸣般的掌声做回应。下午4点15分,这份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其同盟者建国理想的纲领正式获得通过!

    接重任筹组政务院

    在政协会议结束的第二天,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这一天,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51岁的周恩来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开始了他长达26年的总理生涯。

    周恩来担任开国总理可谓众望所归。1949年1月,斯大林特使、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访问西柏坡时,曾对俄文翻译师哲说:“你们成立中央政府时不愁没有领导人,周恩来是最合适的人选。”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做大会总结时说:“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人员配备,现在尚不能确定,还需要同民主人士商量,但‘恩来是一定要参加的,其性质是内阁总理’。”

    开国大典之后,周恩来又开始集中精力筹建新中国的首届“内阁”——政务院。第一个任务是寻找为数众多的工作人员。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经过反复考虑和研究,决定以华北人民政府为基础,组织政务院。在人选问题上,周恩来非常重视挑选党外人士担任领导职务。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黄炎培,就是在周恩来多次劝说下,出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的。

    黄炎培曾多次拒绝国民党政府的高官厚禄,始终奉守“不为官吏”的立身原则。1949年3月,他来到北平后,也无意担任政府职务。1949年10月11日晚,周恩来走进黄炎培的家门,邀请他担任公职。黄炎培仍抱定初衷:“1946年我才68岁,已觉得年老了,做不动官了。如今72岁了,还能做官吗?”周恩来恳切地说:“这不同于旧社会做官,现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在政治协商会议上,由各党派斟酌制定了《共同纲领》,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我们自己有‘剧本’,自己怎能不上台唱呢?”经过两个小时的恳谈,黄炎培被说动了。但他表示还要考虑考虑。第二天晚上,周恩来再次登门。黄炎培欣然接受了邀请。

    在政务院的人事安排上,不少党内外知名人士提议让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在政府里任职,有的党外人士甚至直接找到周恩来说:“为什么不让邓大姐在政府里担任一项职务呢?”但无论大家如何提议,周恩来都严词拒绝。他说:“我是政府总理,如果邓颖超是政府的一个部长,那么我这个总理和她那个部长就分不清了。人家会把她那个部长说的话,把她做的事,当成是我支持的。”他还坚定地说:“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到政府里任职。”

    10月19日下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正式通过政务院副总理及其下属委、部、院、行、署主要负责人的任命。在这项任命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占了相当大的比重:4个副总理中,民主人士有2人(郭沫若和黄炎培);21名政务院领导成员中,民主人士有11人;政务院下属34个机构的109个正、副职位中,民主人士有49人,其中正职15人。很多民主人士因此称赞道:“周总理不愧为‘周’(取意周到、完备)总理啊!”

    人事安排就绪后,10月21日,周恩来宣布政务院成立。在以周恩来为总理的政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新中国只用了短短3年时间,就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顺利开始了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撰文:杨志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