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咤风云的体育人物-“叛逆者”的“背叛之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颜习斋是中国明末清初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本名颜元,1635年生于河北博野县,1704年去世。

    颜习斋从小刻苦学习,并且兴趣十分广泛,从文学、历史、经济、医药到兵书、武术、导引,都进行过学习和探讨。他以学识渊博闻名一方。颜习斋不仅懂得怎样求学问而且还深刻懂得应该用“习动”(即体育运动)来养生的道理。他从20岁起就在自己家里办学堂,直到老年,从事教育事业长达46年之久。

    起初,颜习斋所信奉的是“程朱理学”,后来有一件事却使他对这套束缚思想的封建理学发生怀疑。事情是这样的:颜习斋的父亲因幼年家贫,给一个姓朱的人当义子,后来当兵死在关外。颜习斋是他的义祖父母抚养大的。按照“朱氏家训”的礼法,在守丧期间,对于吃饭、睡觉和哀哭都要遵循许多繁琐规定。如出殡前不能在原屋睡觉,人死后拖好几十天才能出殡,出殡以后儿孙要守丧数年。颜习斋原以为这是吉礼成规,就依法行事。他本来终日静坐读书,身体已渐虚弱,再加上这番折腾,结果害了一场大病,头昏呕血,卧床不起。在病中他反复思考,觉得这些毫无意义的习俗和死抠书本的学习方法,严重损伤了身体健康,实在是要不得。于是,对程朱学派所鼓吹的“静坐读书”等一套严重脱离实际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产生了怀疑。经过一段深入思考和实践,终于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学术思想发生根本性转变。他提出:“思不如学,学必以习”,“兀坐书斋,人无一不脆弱”的主张。为了表示自己重视实践的决心,在他34岁那年,把他的书房“思古斋”改名“习斋”,并自号颜习斋。从此以后,他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学与习的结合,提倡“养身莫善于动”。颜习斋在4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坚定地主张文武结合。他自己也身体力行。他精通射箭、骑马、技击、武术运动。在他61岁时还亲自当“体育教师”为学生上“舞蹈”和“举重”课,并且还参加运动竞赛。因此,人们说他老年“愈益康健豪迈”。

    颜习斋热爱体育,提倡体育,流传着许多动人故事:在他36岁那年腊月,颜习斋同马逸带几个学生一起骑马去曲阜出游。旅行途中,马突然受到惊吓,狂奔乱跳起来,烈马惊群很难控制,同行人都惊慌失措,面如土色,有的静卧在马背上,一动不敢动,有的惊叫起来,还有人跌下马去,而颜习斋却任烈马疯驰狂奔,毫无惊慌之色,他不仅在马鞍上安然自如,而且还镇定地指挥着别人,帮助大家脱离危险。

    颜习斋不但骑术高超,而且射箭技术纯熟。有一次颜习斋带领学生到野外举行射箭比赛,他首先出场领射,动作娴熟,表情镇定自如。只见他连发六箭,箭箭射中靶心。而学生中射得最好的,才只射中两箭。大家都称赞颜老师是“神箭手”,而颜习斋却闷闷不乐。当学生问他为何不高兴时,他心情沉重地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应教出胜过我的学生,而现今你们不如我射得好,岂不是我教育的失败。”学生们听到老师自责,都纷纷认错。随后颜习斋讲述了“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的道理。在颜习斋这种言传身教下,他所培养的学生,大多数成为文武兼备的人才。

    在颜习斋56岁时,他还远赴商水拜访武术家李天木。当李天木练完几套拳术后对习斋说:“咱们演习一下刀术好吗?”于是两人折一根竹子劈成两片,以代钢刀,在月下比试起来。起初李天木自恃是一方名家,一向少有对手,对颜习斋并不在意,但一交手,见颜习斋很有功夫,动作稳健并无破绽,便也认真对待,拿出真功夫。颜习斋本来是来学习,怀着以武会师心愿,自然认真比试。开始对打尚轻飘缓慢,犹如行云流水,尔后渐渐加快,两人竟打得难解难分,打了几十个回合,不分胜负。颜习斋这时虚晃一着,乘机来个“刀劈华山”,又猛又快,李天木躲闪不及被一刀击中手腕。李天木大吃一惊,立即丢了竹刀,吃惊地说:“我以为先生是儒生学者,未想到武艺竟然如此高明。”说完,李天木倒身下拜,颜习斋赶快扶起,从此二人结为深交。

    颜习斋在晚年曾为漳南学院提出一个“教育计划”,分设“文事”和“武备”等科。将射御、技击作为课程内容。他对宋朝以来,重文轻武之风非常不满,他说:“宋家每论人,先取不喜兵,能作文读书。”他认为这是“不可疗之痼疾也”。

    颜习斋这些有关体育的思想在当时是先进的、可贵的,在现在对我们也有一定启示。他那注重“习武”的健身和教育实践,更给后人以深刻影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