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风范:毛泽东的人格魅力-严律己宽待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由江西遂川县荆竹山准备向井冈山进发时,向部队宣布了三条纪律:

    第一,行动听指挥;

    第二,不拿老百姓的一个红薯;

    第三,打土豪筹款要归公。

    次年1月25日,毛泽东在遂川李家坪再次向工农革命军宣布了六项注意:

    一、还门板;

    二、捆铺草;

    三、说话和气;

    四、买卖公平;

    五、不拉伕、请来伕子要给钱;

    六、不打人、不骂人。

    这是毛泽东为中国工农革命军最初制定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纪律制定出来了,执行过程中,毛泽东率先遵照《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规定严格执行。

    革命军攻克遂川后,毛泽东随部队进驻遂川县城。当时的天气很冷,晚上睡觉,警卫战士从老百姓家借来了两块门板,而毛泽东却坚持睡在地面上:“快把门板还回去,老乡家没了门板是要骂娘的!”

    警卫战士回答:“说好了的,是借来的。”

    毛泽东依旧不答应:“天冷么,老乡家没了门板怎么行呢?屋子是会进风的,还是还回去吧!”

    当天夜里,毛泽东坚持在房间里的地面上铺了稻草睡觉;对于毛泽东这样关心群众、爱护群众、严格律己的行为,警卫战士虽深受感动,但拿他坚持睡地面的行为却没办法阻止……

    1928年夏,随着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地区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坚持在井冈山斗争的人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更加困苦,首先是没有粮食吃;为了解决生活困难,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积极动员井冈山附近几个县的乡、镇党组织多方筹粮。

    筹集的粮食送来了,放在山下,需要派出人手去挑粮。穿着草鞋走几十里的山间小路,肩上还要挑上上百斤的粮食,体质弱的人是绝对不能胜任的。毛泽东规定:凡身强力壮的可以去挑粮,体弱、生病的绝对不可以下山。朱德要去挑粮,虽经毛泽东、陈毅等人再三劝阻,但都无济于事,朱德坚持说:“你老毛没有宣布像我这个年纪的人不准去挑粮么!”

    毛泽东也要去挑粮,遭到朱德和陈毅的反对,毛泽东即说:“规定是我宣布的,我要带头执行呢!”

    粮食虽然有了,但并不多,井冈山的生活依然异常艰难。每到吃饭时,见毛泽东总是喝南瓜汤,朱德感叹说:“现在缺粮,你总吃南瓜、喝南瓜汤,时间长了不是办法……”

    毛泽东笑一笑说:“我习惯喝南瓜汤……”并说,“战士们既要行军,又要打仗,体力消耗大,那点粮食还是尽着他们去吃吧!”

    1932年10月以后,毛泽东被排挤出共产党中央和红军部队,但仍保留了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的职务。

    直到1933年10月,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毛泽东仍旧没有能够回到他心爱的红军部队、没有能返回共产党中央。

    一次,物质供应部的个别人有意不按标准发给毛泽东所配给的物品,气得毛泽东的警卫员陈昌奉同他们大吵了起来:“你们凭什么少给东西?毛主席虽然不在军队了,但他还是中央政府的主席呢!没见过你们这帮人狗眼看人低!”

    总务处的人被骂火了:“我还就是少给了,有本事你到中央告我去!”

    贺子珍得知此事,急忙跑去制止了陈昌奉,并反复叮嘱说:“这件事千万不能让毛委员知道,他的心情本来就不好,不能再给他添痛苦了……”

    但事情还是被毛泽东知道了,他耐心对陈昌奉说:“你跟我两年多了,还不了解我的脾气么?不要跟他们一般见识,困难只是暂时的,相信历史自有公论……”

    陈昌奉依旧气不忿儿地说:“我就是看不惯他们这帮人狗眼看人低!”

    毛泽东笑了:“我想他们也有难处,总归是物资匮乏,我们少一点,别人可以多得一点……”

    “哪有这样的道理呀?”陈昌奉想不通,“按规定我们该得的,又不是强要他们的!”

    毛泽东再次开导说:“严律己,宽待人,总归于人于己都要好些。”并说,“不要再去计较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了,我们应当看大事……”

    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骑乘的一匹白马明显地消瘦下来,毛泽东便不再骑马,而是让马驮东西。负责给毛泽东喂养马匹的侯登科看在眼里,难过在心中。他想,毛泽东的身体状况原本就不大好,现如今部队行军这样艰难,他不骑马是自己的责任;侯登科这样想了,几次劝说毛泽东骑马,马驮的东西由他和另几名随行的红军战士分担。毛泽东不同意,“批评”说:“不要再争了,还是让马驮东西吧!”

    侯登科难过地自责说:“都怨我,没把马喂好……”

    毛泽东安慰说:“怎么能怨你呢?是我们没条件么!”并鼓励说,“将来有条件了,你也会有马骑的……”

    侯登科被说笑了:“我可不骑马,还是走路好……”

    毛泽东也笑了:“既然走路好,那我们就一起走么,让马驮东西!”

    听毛泽东这样说,走在毛泽东身边的几名红军战士都笑了,走起路来也感觉轻松了许多……

    红军穿越草地时,毛泽东不骑马,拄着一根木棍一步步艰难地向前行进;警卫战士陈昌奉和侯登科一前一后紧紧地跟随在毛泽东的身边,探路、牵马、负责毛泽东的个人安全。

    已经进入草地深处了,眼前的沼泽地茫茫一片不见边际,眼下的行进深一脚、浅一脚步步艰难。走在草地上,毛泽东伸出拿在他手中的那根木棍,对侯登科说:“老侯啊,拽上木棍我们一起走!”

    侯登科是一位河南籍的老红军战士,瑞金时期就给毛泽东喂马,一直喂到了现在,跟毛泽东有很深的感情,只要他见到毛泽东骑马,心里就高兴;很长时间了,他见毛泽东不再骑马了,心里一直感到别扭、难过,眼下毛泽东又让他拽着木棍走,顿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赶紧说:“我能坚持!”随即又补充说,“主席还是自己走吧,我跟得上……”

    跋涉中,陈昌奉和侯登科心疼毛泽东,屡屡劝说毛泽东骑到马背上去,可毛泽东就是不肯,并说:“脚板下的泥没得深浅,马比人重,又驮了那么多的东西,我怎么可以再骑上去呢?就这样走么,于人于马两相宜……”

    夜宿草地,头上点点繁星亮,身边堆堆篝火红。夜深了,陈昌奉不睡,围着篝火堆转着圈地捉蚂蚱烧了吃,侯登科不由得嗔怪说:“你也不让主席吃……”

    陈昌奉手上拿着几只烧蚂蚱问毛泽东:“你吃吗?”

    毛泽东摆摆手:“我不吃蚂蚱,你吃吧!”

    陈昌奉又问侯登科:“你吃吗?”

    侯登科伸手接了递向他的烧蚂蚱:“吃!”

    火光映衬着陈昌奉和侯登科争吃烧蚂蚱的身影,毛泽东看在眼里,疼惜在心中;他不是真的不想吃烧蚂蚱,而是心疼那些与他风雨同舟的战士们……

    抗战时期——1938年春,延安还没有一辆小汽车可供共产党中央的领导人乘坐,无论哪位领导或首长要到哪里去,都是骑马或者步行。一位华侨出于对共产党领袖人物的尊敬和爱戴,捐献给延安两辆小汽车。警卫战士们都很高兴,认为这下毛主席再外出开会或作报告,就再也不用骑马、走路了,中央办公厅的同志们也想分配给毛泽东一辆小汽车。

    毛泽东从叶子龙的口中知道了中央办公厅的意见,提出了他自己的“分配方案”:“一要考虑军事工作的需要,二要照顾上了年纪的老同志。”

    虽然大家都希望分配给毛泽东一辆小汽车,但在毛泽东的一再坚持下,两辆小汽车还是分给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一辆,延安的“五老”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林伯渠、吴玉章一辆,毛泽东自己依然坚持骑马或走路。

    一天,毛泽东由凤凰山骑马去枣园开会,返回途中毛泽东骑乘的黄骠马受到意外惊吓,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致使左手受伤,手腕明显地肿胀起来;朱德和“五老”知道情况后,都要把小汽车让给毛泽东,甚至把车开到了毛泽东的面前,却都被他“赶”了回去。

    几天后,毛泽东要到大砭口中央礼堂去作报告,警卫员阎长林背着毛泽东向中央办公厅要了汽车,理由是“主席的胳膊摔伤了,走路、骑马都不方便,还是坐汽车去一趟吧!”

    毛泽东知道后,嗔怪阎长林说:“谁让你去要小汽车了?我不需要嘛!”并说,“胳膊伤了,不耽误两条腿走路么!马骑不得,走路还是可以的!”

    说罢,毛泽东迈开大步就走,开来的小汽车只得又开了回去。这件事深深教育了阎长林,他想:毛主席对自己的要求真严格啊!

    1940年2月中旬正值春节期间,经江青提议,毛泽东请朱德和康克清夫妇到家里来一起吃顿便饭。

    这时给毛泽东做饭的炊事员叫黄成玉,他总想给毛泽东做些好一点的饭菜吃,可延安的条件差,再加上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一样,伙食都是有标准的;一天两顿饭,每顿只两个菜,基本上都是白菜、土豆,还有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肉。每逢周末,毛泽东总要亲自检查他的伙食账,严格要求黄成玉掌握好标准,不准超过。

    今天朱德和康克清来家吃饭,总要搞些好菜吃吧!可因毛泽东的伙食标准所限,黄成玉想来想去,也只是去买了比较便宜的猪蹄回来,用小火炖了做给大家吃。

    吃饭时,朱德连声夸奖菜做得好,毛泽东叫来黄成玉,问他:“今日的菜做得很好,是怎么回事啊?我的伙食没有超过标准么?”

    黄成玉汇报了实际情况,毛泽东连连点头:“这就好!”并说,“我毛泽东是要带头遵守规定、执行标准的!”

    朱德表扬黄成玉说:“你能想办法把菜做得这样好,说明你是动了脑子的,很好啊!咱们的伙食标准是供给部统一规定的,我们大家都要遵守,主席这样要求你是对的。”

    这时毛泽东对康克清说:“今日请你们来,本来是要吃顿便饭的,好在大家都过惯了艰苦生活;现在我们的生活正处在困难时期,伙食标准是低了些,但总比在井冈山、比长征路上强么!”

    康克清笑了说:“我是走过三次草地的人,吃什么也不在乎,只要能吃饱肚子就行!”并说,“今天这顿饭不但吃得很好,还让我受了教育……”

    毛泽东问:“哪个教育你了?”

    康克清说:“主席严律己、宽待人的作风,对我就是个很好的教育。”

    “过奖了!”毛泽东笑道,“总司令也是这样的啊!”

    1940年11月上旬的一天,毛泽东得到延安群众批评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的人违反了八路军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扬言要找毛泽东“告御状”的消息,很吃惊,立即召集了留守兵团的十几位负责同志谈话,了解情况;留守兵团的一些人想不通,埋怨地方党组织对群众教育不够,也要求向毛泽东汇报实际情况。

    在杨家岭的窑洞里,毛泽东热情地招呼留守兵团的人坐下来,并拿出“单刀”牌香烟招待大家。当人们都坐下以后,毛泽东也坐下来说:“大家心里有怨气,可以面对面地谈么!一吐为快,不要憋在心里,有什么意见都讲出来吧!”

    大家见毛泽东对他们很热情,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谈了不少意见,最后还有人说:“老百姓对我们有意见,可以直接找我们谈;可他们一不找,二不谈,动不动就说要找毛主席去,真让人接受不了!”

    毛泽东听了大家的意见,意味深长地说:“老百姓有意见,要来找我,我看这是天大的好事!”

    在座的人都被毛泽东说愣了,毛泽东吸着烟,以深沉的语气对大家说:“开天辟地以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是老百姓受官府的气,受当兵的欺辱,他们敢怒不敢言;现在他们敢向我们提意见,敢批评军队,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变化啊!你们想想看,从古到今,哪有老百姓批评军队的?哪有民管军这样的好事啊?这说明我们边区的民主已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老百姓敢直接找军队的顶头上司,说明老百姓是信任我们的啊!”

    听了毛泽东的这番话,大家的心里立刻亮堂起来,纷纷沉痛地说:“我们思想上有不健康的东西,对部队教育不够,怪不得老百姓……”

    毛泽东高兴了,招呼大家吸烟,并说:“严律己,宽待人,应该是我们的作风。”又说,“我看我们边区政府的民主建设工作做得很有成绩,我们的军队有广大群众当老师,你们搞军队工作的就不会犯大错误了!”

    大家被毛泽东说得心悦诚服,纷纷表示严格要求自己、严格管理部队、宽待人民群众、爱护人民群众;毛泽东很高兴,大手一挥说:“好么!你们今日的态度很好,我看留守兵团大有希望!边区大有希望!”

    1942年夏季的一天,天上下着大雨,陕甘宁边区政府小礼堂里正在召开征粮会议。当毛泽东在主席台上作报告时,忽然一记霹雳,礼堂上的一根木桩被雷电击中、折断了,出席会议的延川县县长李彩云不幸触电身亡。

    此事传出后,有人传言:“我看那雷明明是冲着毛主席去的,却拐弯劈死了李彩云,真是邪事!”

    公安局长汪东兴听到传言后,立刻报告了毛泽东,并表示要组织力量严密追查散布谣言的人,被毛泽东制止了。汪东兴说:“这明明是反革命言论,为什么不抓?”

    毛泽东摆摆手说:“听话听声,锣鼓听音。群众这样讲,说明对我毛泽东有意见,我们要认真了解这些意见,严格要求自己,以便改进我们的工作。”

    经过调查了解,果然发现边区政府下达的征粮任务重,群众有怨言,借雷劈一事发泄不满。毛泽东得知原委后,指示边区政府有关部门减收公粮,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毛泽东在边区政府的威望更高了……

    1945年2月下旬的一天,毛泽东到延安中央医院去看望生病久住医院的关向应。毛泽东悄悄走进病房后,坐在病床前热情地同关向应握了手,并关切地询问关向应的病况;这时候走进来一位年轻的护士,因她刚到医院工作不久,还不认得毛泽东,便上前对毛泽东说:“同志,请原谅!医生嘱咐过,关政委需要静养,不能多说话。”

    毛泽东对护士笑了笑:“对不起,我不晓得医生的吩咐。”边说边站起身来,安慰了关向应几句,然后轻步走出了病房。

    毛泽东想进一步了解一下关向应的病况,便来到护士值班室,恰巧又碰上了那名护士。毛泽东很和蔼地问她:“小同志,你叫什么名字呀?多大了?”

    护士回答说:“人家都叫我小刘,你也叫我小刘吧!”又说,“我已经16啦,不小啦!请坐吧,同志!”

    毛泽东坐下来,询问了护士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又详细询问了关向应的病情,然后亲切地说:“小同志,你要好好照看关政委。”

    毛泽东走后,小刘护士又回到关向应的病房,关向应笑着对她说:“小刘,你知道刚才来的是谁吗?”

    “不知道。”小刘摇了摇头,“外面有警卫员跟着,我想可能是位大首长;不过,既然医生嘱咐过,您需要静养,我就不能让人来打扰您。”

    “你做的是对的。”关向应依然笑着说,“可是,你知道吗?他就是毛主席呀!”

    “啊!”小刘瞪大了眼睛喊起来,“毛主席!”以后她逢人就讲,毛主席多么和蔼可亲、多么关心同志、又是多么自觉地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和蔼待人……

    1947年10月下旬的一天,毛泽东在转战陕北途中,江青将女儿李讷由黄河东岸接到了黄河西岸。当天晚上,在葭县李家坪的窑洞里,一张小木桌上摆着几碗“钱钱饭”;就是把黄豆和黑豆压扁了,放进些小米一起煮熟,再放上些盐拌着吃。

    毛泽东拌着辣椒下饭。李讷离开爸爸妈妈将近一年了,今天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饭特别高兴,饭吃得多、话也多。

    不承想,刚刚吃过饭,毛泽东即对负责照看李讷的阿姨说:“阿姨,今天李讷和我一起吃饭,吃就吃了,以后你就带她到大食堂去吃饭吧。”

    阿姨听了一怔,心想大食堂的饭做得太粗糙了!一天两顿盐水煮黑豆,连豆皮都不除掉,实在不适合孩子吃,便对毛泽东说:“我们大人去大食堂吃饭是应该的。现在条件艰苦些,大人吃粗粮还不容易消化呢,孩子怎么行啊?还是让李讷和爸爸妈妈一起吃吧!”

    “要到大食堂去吃。”毛泽东坚持说,“现在条件是差些,但我们不能让孩子产生‘特殊’思想,还是去大食堂吃饭的好。”

    “李讷的身体弱些,又是女孩子,还是在您身边一起吃吧!”阿姨不理解毛泽东的用意,坚持说,“孩子刚来,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吃饭,心情会好些,饭也能吃得多。”

    毛泽东不以为然,耐心地对阿姨解释:“阿姨啊,不要以为我毛泽东的孩子就特殊,从小就不要灌输她的这种思想。要教育我的孩子和老百姓家的孩子一样,不能教育孩子从小就打着我的招牌享受特殊待遇。”

    “孩子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吃饭算什么特殊待遇呀?”阿姨争辩说,“她才7岁呀!”

    “不小了。”毛泽东不容置疑地说,“老乡家的娃娃吃粗粮照样长得壮。”并说,“就这样吧,这件事不要再讲了,我说过的话是要算数的。阿姨啊,孩子就交给你了,请费心照看她吧!”

    阿姨没办法了,但她从心底里感到,毛泽东对自己孩子的要求可真严格啊!

    第二天,毛泽东一行人由李家坪前往中央前委的所在地神泉堡。中途休息,阿姨带了小李讷去田野间转悠,不知不觉中走到了一棵枣树下;枣树很高很大,稀稀落落的树叶缝隙中,挂着密密麻麻的红枣,十分好看、诱人。

    树下,许多熟透了的枣子被风吹落在地上,阿姨不由自主地捡起几个枣子用衣襟擦干净,顺手递了两个给李讷吃。

    这时候,恰巧毛泽东走了过来,见到阿姨和李讷正在吃枣,便很严肃地说:“你们怎么能吃老乡家的枣呢?我们有纪律,不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

    阿姨急忙解释:“这枣不是我们摘的,是掉在地上的,我们只是捡了几个尝尝。”

    “你们在枣树底下吃枣,群众见了,怎么晓得是摘的还是捡的呢?”毛泽东很认真地说,“这样做影响可不好啊,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地遵守群众纪律。”

    阿姨的脸红了,立刻向毛泽东承认了这样做不对,同时保证以后坚决认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小李讷也低了头,偷眼看看她的爸爸,把手中仅有的一枚枣子悄悄地丢在了枣树下。

    “我们要做到‘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呢!”毛泽东笑了笑,对阿姨和女儿说,“你们再转转吧!”然后离开了。

    看着毛泽东离去的背影,阿姨心想:毛泽东真是一位对人对己严格要求的人啊!

    1947年11月,毛泽东率领中央前委的人进驻葭县境内的杨家沟。一天,负责照看李讷的阿姨走进毛泽东办公的窑洞,将她为毛泽东补好的衣服送了来,正好赶上江青也在场。

    毛泽东正在埋头写东西,没注意到阿姨走进来;江青见了,便接过阿姨手上拿着的衣服,用挑剔的目光查看衣服上的补丁,边看边很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老板老板,指毛泽东。,你看看阿姨补的这补丁,针线多粗呀!”

    阿姨本来满怀着一腔热忱来见毛泽东,不料被江青这么一说,顿感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脸上火辣辣地发烫起来——她毕竟是一个刚满18岁的姑娘啊!

    可江青还在喊:“老板,你看看呀!”

    正在专心致志写东西的毛泽东,直到听江青这么一喊叫,才不由得抬了一下眼皮,正要继续下笔接着写,忽然看到阿姨脸上的神色不对劲儿,才留意了江青说的话,停住笔,立刻批评江青说:“你这是做什么,阿姨补得怎么了?她是革命同志,是来帮助我们工作的,你对她态度要好些!”

    阿姨的眼泪都快要流出眼眶了,忍不住低头转身往外走;当她到了窑洞外面,还听毛泽东在继续批评江青:“我对你讲过多少遍了,对己严,对人宽,尤其是对待我们的革命同志,任何时候都不要盛气凌人……”

    1948年6月中旬,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到了中央前委的所在地西柏坡。

    听说毛岸英来了,周恩来和夫人邓颖超、朱德和夫人康克清、刘少奇和他正在谈恋爱的女友王光美、任弼时和夫人陈琮英、中央机关办公处处长伍云甫和夫人陶大姐、副处长叶子龙和夫人江英10多个人一起来看望毛岸英了;这一下,毛泽东居住的小院里更热闹了,一阵阵说笑声充盈了整个小院,洋溢着无限的欢乐和亲热……

    警卫人员给大家搬来了椅子、凳子,还有马扎、木墩,可还是不够这些人坐的,大家就站的站、坐的坐,在院子里说着笑着。

    “岸英,你爸爸这里够挤的了,跟伯伯到后沟去住吧!”朱德抚着毛岸英的胳膊说。

    邓颖超随即说:“我现在在阜平,岸英还是同他周叔叔去做伴儿,离他爸爸也近些。”

    任弼时说:“大家都别争了,还是听听主席的意见,再听听江青同志的意见;如果主席同意,我那里还可以腾出一间房……”

    刘少奇指着任弼时笑道:“你这就不是争了么?”

    笑声中,毛岸英连声说:“谢谢!谢谢伯伯、叔叔们……谢谢康妈妈、谢谢邓妈妈……”

    毛泽东发话了:“岸英哪里也不去,大家都有很多重要的工作么!我已经同伍云甫和叶子龙讲了,岸英要同机关办公处的人住到一起去。”

    伍云甫说:“请主席放心,我和叶副处长已经商量了,也安排好了,各位首长就放心吧!”

    毛泽东又说:“这样不行呢!岸英要同战士们住在一起呢!”

    听毛泽东这样一说,江青急忙表态说:“老板,你就别太多干涉了。既然你已经交代了,伍处长和叶副处长也安排好了,你就让岸英跟他们去吧!”

    周恩来赞同道:“江青同志说得对,主席就不要太多操心了嘛!”

    而毛泽东却坚持说:“请大家尊重我的意见:岸英一定要和战士们住在一起!”

    伍云甫先是看看周恩来,再看看朱德、刘少奇和任弼时,最后只得表态说:“那好,就按主席的意见办……”

    毛泽东笑了:“这就对了么!”

    1950年6月下旬,北京的天气已经很热了。可是到了夜间,中南海的风依然很凉爽,尤其是后半夜,就更显得凉气袭人了。

    这天早上,趁着凉风爽气工作了一夜的毛泽东离开办公室到菊香书屋的院中散步,见到值班卫士马武义倚在大松树下的一张躺椅上睡着了;这时恰巧负责外卫的孙勇走了过来,立刻叫醒了马武义。

    马武义睁眼一看毛泽东站在自己的面前,吓得睡意全消,立刻站直了身子承认错误:“主席,是我错了,我不该……”

    “困了就睡么!”毛泽东不在意地笑了笑,“但要注意身体,盖些东西,免得着凉。”

    毛泽东走了,孙勇叫来了负责内卫的李银桥和阎长林,大家开始批评马武义,阎长林批评得最严厉:“工作时间睡觉,你这是严重的失职!”

    马武义开始时还愿意接受批评,后来见大家批评得越来越厉害,竟有些不服气了:“毛主席还没有像你们这样批评我呢,我改了不就行了!”

    阎长林见马武义不服气,继续批评说:“主席比你辛苦多了,也没像你这样犯困……”

    正说着,已经走去的毛泽东又返了回来,先是对阎长林和李银桥说:“莫再批评他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随即走到马武义面前,关切而又风趣地对他说,“夜里风凉,睡觉要到屋里去,着凉了可是要在屁股上打针的!”

    毛泽东的话,使马武义感到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更使他感到今夜仿佛不是他在为毛泽东站岗,倒像是一个犯困的孩子受着慈父的精心呵护……

    7月15日是星期六。这天晚上,毛泽东让工作人员通知他的生活秘书和炊事员都到菊香书屋的东客厅里来,参加毛泽东一家人的生活会议;这时候,包括江青在内,毛泽东的大女儿李敏、小女儿李讷、江青的姐姐李云露以及李云露的儿子王博文早早地都来了。

    人到齐后,毛泽东从他的办公室走过来,坐在中间的沙发上,以很缓和的语气对大家说:“中国人民经过多年的奋斗,从而赢来了今日的胜利;这个胜利是伟大的,但和以后的胜利比起来,也只能算是万里长征走过的第一步。”

    江青抬头看了毛泽东一眼,似乎不爱听他在家庭生活会上讲这样的话。

    毛泽东察觉了江青的目光,吸着烟,环视了一下在座的每一个人,继续说道:“大家晓得现在国民经济正处在恢复时期,我们刚刚建国,要自觉地发扬延安精神;今日我们来检查一下,每个人是不是都做到了呢?”

    几个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首先说话。毛泽东看了看李讷和李敏,点名说:“你们两个在吃饭时,提出过特殊要求吗?”

    李敏只得说:“爸,我让炊事员准备过面包,因为我在苏联吃习惯了……”

    李讷也小声说:“我也去过苏联,也要求过吃面包……”

    “这怎么可以呢?”毛泽东严肃地批评两个女儿说,“别人都在吃小米饭、吃窝头,你们却要求吃面包,这是搞特殊么!”

    炊事员为毛泽东的两个女儿辩护说:“主席,孩子们的这点儿要求不能算搞特殊,现在生活条件允许,很容易办到。”

    生活秘书也说:“李敏、李讷每星期才回家一次,吃两个面包也是应该的。”

    江青不表态,只是看着毛泽东。

    毛泽东却动气说:“她们是我毛泽东的孩子,也是全国劳动人民的孩子,绝不允许搞一点点特殊!现在全国人民每个星期天都能吃上面包么?不能么!我毛泽东的孩子更要自觉呢!”

    李敏感到压力很大,主动检讨说:“我在苏联一直吃面包,认为这就是饭,不知道这样做是搞特殊;今后我一定注意,一定按爸爸的话严格要求自己。”

    李讷的年龄毕竟小一些,在这种气氛下哽哽咽咽地哭起来,江青忍不住批评说:“哭什么?没出息!以后改了不就完了!”

    李讷擦着眼泪说:“爸,我改……”

    “这就对了么!”毛泽东对小女儿说,“你在陕北是吃过黑豆的,现在总比那时强得多么!莫哭了,今日我给你们的伙食重新规定个标准,不允许随便改动。”

    工作人员和炊事员也都表了态,表示一定认真执行毛泽东制定的新伙食标准。

    1953年12月的一个深夜,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的办公室内伏案疾书,时间久了,在他宽大的写字台上,竟堆起了厚厚的一摞文稿;毛泽东见文稿多了,便让他的卫士长李银桥去机要室叫他的秘书高智:“今日是高智值班,你去机要室叫他来拿走这些文件。”

    李银桥快步走进机要室,一眼看见高智趴在办公桌上睡着了;听到脚步声,高智醒来一惊:“呀,糟了……”

    跟随李银桥来到毛泽东的办公室后,高智神色不安地走近毛泽东:“主席,你处理这么多了……”

    “没什么急事。”毛泽东吸着烟说,“你把这些拿去吧!”

    “我,我打了瞌睡……”高智自责说,“我太困了,不知怎么就……”

    “困了就睡么!”毛泽东很体谅、很宽容地说,“你们太辛苦了,我困觉也不愿意别人打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么!”

    高智喃喃地说:“我和罗秘书罗秘书,指罗光禄。是轮流值班,比主席休息的时间多,也休息得好。”

    “我是主动的,你们是被动的。”毛泽东对高智摆了一下手,“你们其实比我辛苦,我心里有数。”

    高智的心头一热,立刻上前收拾卷宗和文稿……

    天快亮时,高智将毛泽东批阅过的文件拿回去处理完了。当他再返回毛泽东的办公室时,见毛泽东已经放下了毛笔,准备休息了——这时他想:毛主席真是宽厚待人啊!

    12月24日临近中午时,毛泽东乘专列离开北京前往杭州。

    在前门火车站,毛泽东一行人很快上了专列。

    专列开动了,一名警卫战士因为闹肚子而没能赶上火车。卫士长李银桥得知此事后,立刻报告了毛泽东。因为此次外出的整个警卫方案,包括行动方向、所到地点、警戒时间、周围环境和敌特活动等情况,随行的警卫人员都知道,如果丢下他,有可能造成泄密。

    毛泽东说:“叫杨尚昆来。”

    李银桥叫来了随行的杨尚昆,毛泽东对他说:“让那个去拉屎的战士赶上来!”

    “是!”杨尚昆立刻打了专线电话,命令那名滞留在前门火车站的警卫战士乘毛泽东的通信专机直飞杭州。

    飞机飞抵杭州后,那名警卫战士立刻乘车赶往毛泽东的居住地。在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下,汪东兴召集全体警卫战士开会,严厉批评了那名因拉肚子而掉队的警卫战士,并责令他写出深刻检查。

    事后,当汪东兴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毛泽东却宽容地说:“赶上来就行了,检查就不要写了,再说事出有因——他也不想掉队么!”

    1958年9月12日下午,毛泽东在武汉东湖宾馆会见了他的老朋友、武汉大学校长李达。李达不仅是党的一大代表,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同毛泽东是同乡,毛泽东很尊重他。

    谈话中,李达提出了一个问题,说他在搞党史调查时看到一些口号,不符合唯物主义的观点。他举了一些例子,大意是“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办不到的事”,认为这样的提法是不科学、不严谨的,甚至是反科学、反唯物主义的。

    毛泽东承认自己在成都会议上讲过“头脑要热又要冷”的话,说对于群众的革命热情一定要爱护、要支持、要保护;毛泽东还说对于领导干部来讲,一定要“又热又冷”,光热不冷会出乱子。

    李达却不同意毛泽东的“冷热观”,而毛泽东也不愿意有人否定群众敢想、敢说、敢干的革命热情和积极性。他说:“‘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办不到的事’只是一句口号,这个口号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也有两重性。一重性是讲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有道理的;另一重性,如果说想到的事就能做到,甚至马上就能做到,那就不科学了。”

    李达认为这个口号在全国开展大跃进的情况下不能说两重性,说两重性,在现阶段就等于肯定了这个口号。

    毛泽东有些激动起来,他反问李达:“肯定怎么样?否定又怎么样?”

    李达也开始激动了:“肯定就是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万能的、无限大!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离不开一定的条件;现在,人的胆子太大了,不是胆子太小。你不要火上浇油,否则可能会是一场灾难!”

    这时候,在座的王任重示意李达不宜再讲,毛泽东察觉后说:“让他讲,不划右派。”

    李达一听,火气更大了:“你不用拿大帽子吓唬我!你脑子发热,达到39度高烧,接下来就会发烧到40度、41度、42度……”

    毛泽东气愤地说:“你烧死我好了!”

    李达激昂地说:“不是我要烧你!这样下去,中国人民就会遭到大灾大难!你承认不承认?”

    在座的人们都被李达的话吓坏了,而毛泽东却继续耐心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举了红军长征的例子,用以说明精神力量的作用;讲了红军就是依靠这种精神力量克服了按常理无法克服的各种艰难险阻,终于夺取了胜利。还举了各种发明创造,就是因为有了“敢想”,想飞就终于发明了飞机,想日行千里就发明了汽车和火车,想漂洋过海就发明了轮船,想到月球上去恐怕还会发明什么新的能够穿越太空的飞行器……

    李达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说:“一个人要拼命,‘以一当十’可以,最后总有个极限,终有寡不敌众的时候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得有地理环境做条件,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会是无限大的!”

    “鹤鸣鹤鸣,李达的字。兄,今日我们不要再争论了!”毛泽东虽然很激动,但他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放缓语气对李达说,“还是我在成都会议讲过的那句话,头脑要热又要冷。”

    “现在你头脑太热!”李达临走时,对毛泽东又说,“你应该冷下来!”

    李达走后,毛泽东先是在房间里来回踱步,然后又坐下来接连吸烟、喝茶沉思……

    傍晚,毛泽东离开房间到东湖岸边散步,面对不远处的行吟阁对陪同他的卫士说:“孔子说过,六十而耳顺。我今年六十五岁了,但不够耳顺;今日听了鹤鸣兄的话,感觉很逆耳,找时间要再同他多谈谈。”

    卫士说:“主席,你要多保重身体……”

    “嗯,我身体很好。”毛泽东感叹道,“鹤鸣兄是理论界的泰斗,我不同他生气。”

    卫士感到:对于李达,尽管他是党的一大代表,但毛泽东对他的这位敢于当面“烧”他的同乡真是“宽容相待”了——第二天,毛泽东特意驱车到武汉大学参观了校办工厂,并让李达陪同一道去视察了武汉钢厂,傍晚还请李达到东湖宾馆来一起吃了晚饭……

    1960年冬,中国大地冷得似乎比往年出奇。

    饥饿风也一股一股地在中国的大地上流窜。人们寻找了一切可以吞下肚里去的东西,用来维持一个民族的生存,以求“有朝一日”中华民族巨龙的腾飞……

    就在这年冬天,毛泽东在杭州西湖侧畔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采取边读边议、逐章逐节讨论的方法,阅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毛泽东联系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开始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时毛泽东的饭桌已经见不到一点点肉了,有时工作一天只吃一盘干马齿菜或炒干白菜;宋庆龄出于对毛泽东的关心,专程由上海赶来杭州,给毛泽东送了一兜螃蟹。

    李银桥让厨师将螃蟹煮了拿给毛泽东,毛泽东摇摇头就是不吃,吩咐送给了西湖劳动人民文化宫里的孩子们,自己身边没有留下一只;李银桥想给毛泽东留几只,也被毛泽东制止了……

    1961年的初夏,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正在北京大学读历史系。因为物资短缺,大学里的伙食条件也很差,学生们经常吃不饱,为此李银桥悄悄去买了一斤饼干,背着毛泽东给李讷送了去,事后被毛泽东知道了,极其严厉地批评李银桥说:“三令五申,为什么还要搞特殊化?”

    李银桥小声嘀咕:“别的家长也有给孩子送东西的……”

    毛泽东继续批评说:“别人可以送,我的孩子一块饼干也不许送!”

    李银桥不敢再讲话,也不敢再给李讷送饼干了……

    一星期后,李讷回家了。

    卫士尹荆山在给毛泽东倒茶水时,提醒说:“主席,李敏和李讷都在家,两三个星期不见,一起吃顿饭吧?”

    毛泽东抬起眼皮,目光柔和地说:“嗯,那好,那好。”

    吃饭前,桌上摆了四菜一汤,还有辣椒、酸菜、霉豆腐、腌萝卜皮等四个小菜。厨师侯贵友知道李敏和李讷都回来了,做饭时特意多下了一倍的米。

    李讷在她爸爸的卧室里向爸爸汇报学习情况,末了委婉地说:“爸,我的定量老不够吃,菜又少,全是盐水煮的,没有一点儿油水,上课时肚子里老是咕噜噜叫……”

    毛泽东教育女儿:“困难是暂时的,要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共渡难关。你是我的女儿,要带头,要作宣传,要相信共产党、相信父亲……”

    正说着,尹荆山进屋来招呼:“主席,饭好了。”

    “嗯,今天一起吃饭。”毛泽东起身拉了女儿的手,一起走向小餐厅。

    饭桌上摆上了掺了芋头的红米饭。李讷抓起筷子,鼻子凑近腾着热气的米饭上,深深地、深深地吸吮着米饭的气息:“啊,真香!”

    见小女儿这样,毛泽东用筷子示意:“吃么,快吃。”又对大女儿李敏说一句,“吃,和妹妹一起吃。”

    姐妹俩开始大口大口地往嘴里拨饭……

    “吃慢些,着什么急呀?”毛泽东尽量平静地说,“没人跟你争么……”他笑着,但笑得越来越不自然。

    李讷再看一眼姐姐,不自然地笑一笑,腼腆地说:“在学校吃饭都快,习惯了。”

    “现在是在家里么,吃慢些……”毛泽东说话的声音很低,已经变成了苦笑。

    李讷在父母面前不拘束,没慢吃几口便又狼吞虎咽起来,几乎嚼都不嚼就把一口口饭菜吞下去了……

    开始时,毛泽东还慢慢地陪着女儿吃,一边吃、一边有一句没一句地说些什么;渐渐地,他不说话了,只是默默地夹一筷子菜或饭往嘴里送,慢慢地嚼着、嚼着……

    后来,毛泽东放下了筷子,停止了咀嚼,怔怔地望着小女儿出神;这时江青早已停了筷子,看看女儿,再看看毛泽东,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

    李讷好不容易把嘴离开了饭碗:“唉,你们怎么都不吃了?”

    毛泽东不着边际地笑了笑:“老了,吃不多,我很羡慕你们年轻人……”

    晚上,江青进了毛泽东的卧室,让卫士们都退了出去;半小时后,江青红着眼圈走了出来,显然哭过……

    李银桥和尹荆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便一前一后地走进了毛泽东的卧室。李银桥说:“主席,李讷也太苦了,你看是不是可以……”

    “不可以!”毛泽东什么都明白,“和全国的老百姓比起来,她还算好的。”

    尹荆山说:“可是……”

    “不要讲了。”毛泽东说,“还是恪守本分的好,现在这种形势尤其要严格!我不能看着老百姓家的孩子饿肚子,而让自己的孩子吃得饱;要挨饿大家一起挨,同甘共苦,一起奋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