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爱因斯坦-译者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你好,我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谁?”女孩在电话里问。

    1954年3月14日,一个叫咪咪·蒲福的女孩拨错了电话号码,并无意间结识了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从此,这个女孩进入了爱因斯坦的世界,爱因斯坦的晚年生活也因这个女孩而焕发生机和活力。但这个女孩真的存在吗?大人物爱因斯坦的感情经历和家庭生活确实如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吗?

    事实真相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正如爱因斯坦在书中反复提到的:“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因此,我们有时会很难区分真实和虚假。或许正因为作者不执迷于真相,他才能把关于爱因斯坦生平的史料巧妙地串联起来,以娴熟的有趣虚构,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爱因斯坦丰富多彩的一生。

    故事源于爱因斯坦七十五岁生日那天。他结束与这个女孩的通话后,继续像往常一样工作,和管家杜卡斯女士交谈,但始终好奇咪咪·蒲福的模样。现在,他已是垂暮之年了,这通电话无疑为他所剩无几的时日带来了新的希望。于是,他又追忆起往事,想到了自己在欧洲度过的青少年时期,想到了在战争中死去的家人和朋友,想到了他这一生的信仰和追求。

    接下来,小说转向了从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呱呱坠地,到1954年3月14日,直至1955年4月18日离世的全部人生历程。其中既讲述了他在学校接受的固定教育模式,也一次又一次地展现了他自幼养成的独立探究精神及其成果,尤其是他对科学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事迹之外,我们还会发现爱因斯坦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他渴望爱情,关切犹太同胞的命运,并心系人类和平事业的发展。在他的一生中,曾有过三段难忘的恋情:他和初恋女友玛丽·温特勒的情投意合、和大学同学米列娃·马里奇的伉俪之情以及和表姐埃尔莎·爱因斯坦的半生情缘。然而,对爱因斯坦来说,最重要的情感应该是他同犹太人之间牢不可破的关系。尽管他在德国曾遭遇针对犹太人的种族歧视和虐待,他还是用尽一生的时间为犹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四处奔走,为全人类的和平奋力疾呼。

    此外,小说引用了大量关于爱因斯坦的书信内容、诗歌作品、演讲公告等一手资料,这些无不迸发着智慧和真理之光,让我们深深地折服。爱因斯坦坚信,一个从来不犯错误的人也尝试不到任何新事物,而创造力则是“时间被浪费掉之后的残渣”。法国物理学家亨利·庞加莱称爱因斯坦是“我见过的最具独创精神的思想家之一”;美国普林斯顿前高等研究院院长尤利乌斯·罗伯特·奥本海默(1947—1967年)评价,爱因斯坦最突出的品质是善良和非凡的创造力。伟大的创造离不开伟大的思考,爱因斯坦无时无刻不在大脑中进行着自己的“思想实验”,甚至可以说思考才是他理解世界的唯一方式。据爱因斯坦晚年的挚友兼同事库尔特·哥德尔回忆,他听爱因斯坦说过一千次“我要想一想”。正是这颗热爱思考的大脑引发了后人无尽的思考,人们不禁问道:爱因斯坦的大脑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迄今为止,这个谜题尚未揭晓,但这部小说为我们诠释出一个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一方面,爱因斯坦的人生轨迹注定是不平凡的——他才华横溢,智商惊人,伴随他成长的重要人物如璀璨星辰般让我们仰望,而爱因斯坦则比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距离上帝也更近,俨然是天之骄子;另一方面,爱因斯坦又是如你我一般的凡夫俗子,他也有生而为人的七情六欲和悲欢离合,在某种意义上似乎不再是那位遥不可及的“世纪伟人”了。

    那么,这不也是一种真实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