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教故事-善恶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与人为善,归根到底是与己为善。快快乐乐地善待生活,善待别人,善待自己,面带微笑地用心过好每一天,或许就是生活的真谛。

    人的三个缺点

    无相禅师对禅学参悟颇深,座下弟子众多。

    一日,一弟子带着一个问题去请教禅师。“人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并且这些缺点又是自身发现不了的。”

    禅师只用了六字作答:“愚昧、残忍、怯懦。”

    弟子听完,十分不解,便要求师父作一番详尽的分析。

    接着,禅师讲了几个关于愚昧、残忍与怯懦的故事。

    第一是愚昧:一位老太太80岁得了一个孙子,自然十分欢喜。并且她要亲自给孩子喂饭,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便患肺病夭折了。原来那肺病就是由老太太给传染的。当老太太知道事情真相后,她悲痛欲绝,于是上吊死了,儿媳妇也变成了疯子。这就是愚昧所造成的后果。

    第二是残忍:当有户人家失火了,一些人都在四周看热闹,丝毫没有同情之心,更不用说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救火了;还有的人居然因为火灭得太快而备感扫兴和失望。其中不难看出这些人的残忍。

    第三是怯懦:人们或是怕丢面子,或是怕受伤害,或是害怕失去自身所拥有的,于是他们整日生活在提心吊胆之中,实在是怯懦之极。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愚昧、残忍和怯懦是人最大的缺点。我们就应加强自身的修养,逐步去除愚昧、残忍和怯懦的劣根性,继而不断完善自我、成就自我。

    谁的罪过

    在江边,一个船夫正将沙滩上的渡船推向江里,准备载客过江。这时,一位居士在江边散步,见状若有所思。恰逢一位禅师从身边走过,居士便叫住了他,并作礼请示道:“请问禅师,刚才船夫将船推入江时,将河滩上的螃蟹、虾、螺等压死不少,请问这是乘客的罪过?还是船夫的罪过?”

    “这既不是乘客的罪过,也不是船夫的罪过!”禅师毫不犹豫地答道。

    居士听完,心中十分不解,二者都无罪过,那到底是谁之过错呢?继而又请教禅师。

    禅师两眼圆睁,朗声说道:“这是你的罪过!”

    船夫为了生活赚钱,乘客为了事务搭船,虾蟹为了藏身被压,到底是谁之罪过?“罪业本由心造,心若无时罪亦无”。无心怎能造罪?纵有罪,也是无心之罪。这位居士无中生有,妄自分别,确是有罪。只要我们心存善良,待人接物不存恶意,定会深深地感觉到原来世间的一切都是这般美好!

    不求回报

    人们经常会对着菩萨祈祷,要求赐予更多的幸福,往往效果还比较灵验。想象一下,一旦世间的一切众生都不能知恩图报,那菩萨会怎么做呢?是不是从此便十分怨恨众生了呢?不!反而,他会继续不遗余力地去帮助他们消除烦恼和痛苦,因为他的付出是不图一丝回报的。要说回报,众生也无以为报。

    回归到现实,我们在帮助别人时,不能带着目的,图有回报。如果你能经常性地与人为善,心情定会怡然自得;假如万一陷入困境,众人也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的。人人如此,整个世界将变成一个美好的人间。

    常念观音虚作侍

    一位山僧独自生活在庵中,却有一大一小两只老虎为伴,他每天在参禅中度日,也备感愉悦。

    有一次,观察使裴休来拜访他,只见禅师孤身一人,便问他是否有侍者。禅师随即叫唤:“大空!小空!”此时有两只老虎从庵后出来了,吓了裴休一大跳。于是,禅师便使唤着它们离去。

    裴休见此情景,十分地不解,心想禅师到底做了何事而有此善果,继而请示禅师。禅师静默了一会,答道:“我只是经常念观音罢了。”

    有善因必有善果,能感化恶虎一定是由于山僧的慈悲为怀。要想除去世上的奸妄邪恶,人人必备一颗慈悲之心。只要人人以慈悲为怀,向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爱,整个世界必将为爱意所笼罩,真正成为美好的人类家园。

    谁更危险

    道林禅师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得道高僧,可他性格古怪,住在一棵茂密的大树上。

    一日,身为刺史的白居易去拜谒他,见面后便提到了他那危险的住处。但他反而说白居易更危险。

    白居易百思不得其解,心想自己位镇江山,何险之有。于是,他进一步请示禅师。禅师答道:“位居官场,如薪火相交,而其中之人往往难以觉知,实在是危险之极。”

    白居易听后心悦诚服,继而又问禅师何谓佛法大意。禅师仅以三岁小孩便知的八字作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看似简单,实则深刻,行动起来更是困难。如果一个人真正做到了以上八个字,那他定能成就一个完美的人生,自身的修为也必将达到很高的造诣。

    行恶与修善

    一天,一个沙弥去请教慧忠禅师,何谓修行善行的人和邪恶的人。禅师分别以担枷锁之人与修禅入定之人作答。

    可沙弥似乎对禅师的开示难以明了,于是恳请禅师的言辞简单一点。

    禅师继而谈到了“恶不从善,善不从恶”的佛理。而沙弥仍然是一团雾水,茫然不知所措。他的窘态很快被禅师所察觉,便以更为易懂的语言开导沙弥:“行恶者无善念,行善者无恶心。善恶浮云,无所生无所灭。”

    此时,那沙弥方才有所觉悟。

    行善是枷琐,作恶是禅定。平时,人们常会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来促使自己和别人多行善事,但是一味地去追求那福报,便可能会被困于行善的枷锁当中,而作恶也不是人的本性,人可以在不断的道德修养中提升自己的品性。如果能够达到名心见性,即不思善不思恶,定可真正领悟“罪恶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空”这一佛家名理。

    了无功德

    梁武帝身为一代国君,他崇尚禅学,大力弘扬佛法。他在位时,曾经广建佛寺,修造桥梁道路,以为天下百姓造福。

    当时,达摩祖师正在中国弘法。武帝便特地去拜谒禅师,并向他请示:“朕如此不断行善,会有何功德?”

    “了无功德。”禅师的话像给武帝头上泼了一盆冷水,使他倍感不快。

    但武帝并没有十分生气,请教禅师那是由于什么原因,禅师却沉默不言了。最后,因为道不相应,达摩祖师拂袖而去。

    行善应该发自内心,不图回报,一旦内心存有功利,行善再大也非功德。为百姓造福谋益,必须引导他人明了自性,才算得上是功德。否则,行善再多,也只会让人沉迷于世俗生活中不能自拔。

    贪婪的人

    从前,有一个人穷困潦倒,以致于家里连床都没有,只能在一张长凳上睡觉。并且他还有吝啬的毛病。

    一日,他向佛祖祈祷:“如果我有钱了,我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吝啬。”

    佛祖就给了他一个装钱的口袋,并叮嘱他道:“袋子里有一个金币,当你取出之后,里面又会有一个金币,但必须要把这个钱袋丢掉才能花钱。”

    那个穷人听完,就不断地从那袋里往外拿金币,整整一个晚上都没有合眼,地上全是金币。即使一辈子什么都不做,这些钱也够他花的了。但每当他决心要扔掉袋子的时候,却舍不得。于是又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如此下来,他不吃不喝,总是忙碌着取金币。直到最后,他的身体虚弱得都没有力气从口袋里拿钱了,可他还是不肯扔掉那个袋子。终于他也就死在了那装满了金币的房间。

    人总是难以去除贪婪的劣根性。殊不知,钱如枷锁,贪如坟墓,一旦某人被贪欲所禁锢,那他必然会视世间万物于不见,整日为一些浮华之物而劳累,最终只会落入俗套,甚至搭上自家性命。

    一句简单的话

    白隐禅师在邻居眼里总是为人纯洁,心地善良的人。

    有一次,邻居中有一个美丽的女孩未婚先孕了。这让她的父母非常生气,逼问她孩子的父亲是谁。那个女孩死活不肯说,在父母的逼迫下,她承认孩子的父亲是白隐。

    那个女孩的父母怒火中烧,前去找白隐理论。白隐禅师听完后,只说了一句话:“是这样吗?”然后就答应收留那个孩子。

    孩子出生后,白隐负责照顾他。他从邻居那里弄到了孩子所需要的一切东西,来细心照顾这个幼小的生命。

    时间已经过去一年了,那个孩子的妈妈因为无法忍耐相思孩子的苦痛,终于将事情的真相告诉了她的父母亲——孩子真正的父亲是一个贫寒的年轻人,他们已经相爱多年了,因为害怕父母不承认这个女婿,才做出那样的事。事情发生后,女孩因为害怕而没有说出真相,就欺骗父母说那孩子的父亲是白隐。她的父母得知真相后大吃一惊,立即去找白隐禅师,向他表示深深的歉意,诚恳地请求他的宽恕,然后要求将孩子领回去。

    白隐把孩子送还给他们说:“是这样吗?”

    骂不怒,誉不喜!一句简单的话重复两次,但是意味深长,真正体现出了超然物外的崇高境界。白隐禅师的行为,也正是“大度包容”的最好诠释。只有大度包容,我们的人格才会更加崇高;我们也只有以大度包容之心待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温馨和快乐。

    将军的忏悔

    梦窗国师有一次搭船过河,当船正要离岸时,远处来了一位带着佩刀拿着鞭子的将军,大喊道:“等一下,船夫,载我过河!”

    船上的人纷纷说道:“船已开行,不能回头了。”

    船夫也大声回答说:“请等下一班吧!”

    这时,梦窗国师发话了:“船家,船离岸还不远,给他个方便,回头载他吧!”

    船夫看到是一位出家师父开口求情,就把船开回去让那位将军上了船。那将军上船之后,拿起鞭子就抽打了站在身边的梦窗国师一下,嘴里还骂道:“和尚,快起来,把座位让给我!”

    这一鞭正好打在梦窗国师的头上,鲜红的血汩汩地流了下来,国师一言不发就把座位让给了将军。大家又是害怕又是不平,窃窃私语议论道:禅师请求船夫回去载他,他还打禅师实在不该。从大家的议论中,将军得知刚才的情形,心中顿生悔意,但却不好意思认错。

    船到对岸,梦窗国师跟着大家下了船,走到水边默默地洗掉脸上的血污。那位蛮横的将军终于受不了良心的谴责,上前跪在水边对国师忏悔道:“师父,对不起!”

    梦窗国师心平气和地说道:“不要紧,出门在外的人心情总是不太好。”

    国师的修养之高,让人为之震惊。其中体现出了禅者那种视众生皆苦的慈悲之心。禅者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度化常人心中的苦恼。众人应该保持一颗清净的心,除去一切莫名的苦恼,轻松地去面对生活。

    沾光

    有一个农夫,礼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利益吗?”

    无相禅师照实说道:“当然!佛法如慈悲普渡,如日光遍照,不只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众生无不得益。”

    农夫不满地说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娇弱的,其它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不要给其他的众生。”

    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开导道:“天上太阳一个,万物皆蒙照耀,土里一粒种子,终生果实万千。一根蜡烛引燃千万支蜡烛,光亮增加了千万倍,而最初亮的蜡烛并不因此就减少亮光,何乐而不为呢?”

    农夫仍然顽固地说道:“这个教义很好,但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总是欺负我,能把他排除在一切众生之外就好了。”

    无相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曰一切,哪有除外?”

    回转自身的功德以趋向他人,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这是个很讨巧的法门。一灯照暗宝,举宝通明。一旦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观念,那么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

    禅师做女婿

    一休禅师在谈笑间常有扭转乾坤的大智慧。

    一日,一位信徒来向他哭诉:“师父!我不想活了,我要自杀!请超度我吧!”

    “活得好好的,为何要寻短见?”

    “师父啊!我经商失败,现在债台高筑,被债主们逼得无路可走,只有一死了之!”

    一休禅师:“难道你除死以外没有别的方法可想了吗?”

    信徒痛苦地说:“没有,我除了有一个年幼的女儿以外,已经是山穷水尽了。”

    一休禅师灵光一闪,说道:“哦!我有办法了,你可以把女儿嫁人,找个乘龙快婿,帮你还债呀!”

    信徒仍然无望地说:“师父!我的女儿只是八岁的幼童,怎能嫁人呢?”

    一休禅师道:“那就把女儿嫁给我吧!我做你的女婿,帮你还债!”

    信徒大惊失色道:“这……这简直是开玩笑!您是我的师父,怎能做我的女婿?”

    一休禅师胸有成竹地说:“要帮助你解决问题啊!好啦!你赶快回去宣布这件事,快去,快去!”

    这位信徒向来十分虔信一休禅师的智能,回家后立刻宣布:某月某日一休禅师要到家里来做他的女婿。这消息传出去,立刻轰动全城。到了迎亲的那一天,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一休禅师来到以后,吩咐在门前摆上桌子和文房四宝,写起书法、画起画儿来了。大家都知道一休禅师的字画好,争相欣赏、购买,反而忘了当天的婚礼。结果,一休卖字画的钱积了几箩筐。

    一休禅师问信徒:“这些钱够还债了吗?”信徒高兴得连声说:“够!够!师父你真是神通广大,一下子能变出这么多钱!”一休禅师微微一笑,说:“好啦!问题解决了,我女婿也不做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

    禅者以慈悲为怀、善于助人,甚至可以舍弃自己对于功名的执著。世人应该有所警醒,并找回失去已久的那份助人的良知,彼此帮助,美好的世界将为期不远。

    寻找宝藏

    有一个人在沙漠中寻找宝藏,但却没有找到宝藏,身上所带食物及淡水都没有了。他全身毫无力气,只能安静地躺在那里等待死亡的降临。

    在死的前一刻,他向神做了最后的祈祷,寻求神的帮助。

    果真神出现了,并寻问他想要什么。他急忙回答:“我想要食物和水,哪怕是很少的一份也行。”

    于是,神满足了他的要求。在他吃饱喝足之后,他又向沙漠深处走去。幸运的是他终于找到了宝藏,他贪婪地将宝藏装满了身上所有的口袋。

    他又返程了,可身上却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水支持他走完以下的路。由于饥渴交迫,他的体力不断下降,不得不扔掉一些宝藏。他边走边扔。等到最后把身上所有的东西都扔掉了,他却倒在了地上。在临死之前,神又出现了,并问他此时需要什么。

    “食物和水,更多的食物和水!”他回答道。

    欲望就让人变得如此的悲哀,到死都离不开欲望。很多时候,欲望甚至会给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但人们还是无法觉悟,总是被不断的欲望所牵扯着。人们为了欲望疲于奔命,生活自然就成了一种负重和累赘。

    化缘度众

    昭引和尚总是云游各地,阅历丰富,自身对禅学参悟颇深。

    一次,有信徒特意来请示禅师:“如果发脾气,我要怎样才能克服呢?”

    “脾气都是来自策里。要不我来为你化缘,你把脾气和策怒之心都施舍给我好了。”禅师回答道。

    还有一次,一个信徒由于他的儿子非常贪睡,不知如何改变,便来请教禅师。禅师就去了他家,把梦中的孩子摇醒:“我来化你的贪睡,请把贪睡施舍给我吧!”后来,不断有信徒吵架、喝酒之事,禅师都去化缘。

    昭引和尚毕生皆以化缘度众,用化缘的方式感化的信众不计其数。

    化缘之意,那一切陋习是业力也是罪业,将你们的业力全都给我好了,让我来替你们承担。

    化缘只能算是点化,引导别人真正的自我觉醒,痛下决心改正陋习。但是最重要的是让人有一颗觉悟的心。只有自身觉悟了,才能很好地去体察世间万物,而不至于被一些虚幻繁华的东西所迷惑而造下罪业。

    还生气吗?

    有一位妇女脾气异常古怪,动不动就会因为一些芝麻小事生气。她也十分清楚自己脾气不好,但就是无法控制。

    一次,她的朋友提议她去附近的一位得道高僧那寻求帮助,请他指点迷津。

    于是,她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找那位高僧。见面后,便十分恳切地向他诉说了自己的心事,渴望从高僧那里得到启示。

    那高僧听完后一言不发,就把她带到一座禅房中,然后锁上房门,无声而去。

    妇人十分不解,禅师什么也没说,却将自己关在这个又黑又冷的屋子里。心里一想,越发气恼。可无论她怎么叫骂,禅师就是不理会她。妇人实在无法忍受了,便哀求禅师,但他还是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过了许久,房间里终于没有声音了,禅师在门外问:“还生气吗?”

    “我只生自己的气,我怎么会听信别人的话,到你这里来!”妇人答道。

    禅师听完,说道:“连自己都不肯原谅的人怎么会原谅别人呢?”立即转身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来问妇人是否生气,妇人说道:“不生气了。”

    禅师便接着问她的缘由。

    “不管我生气与否,也只能被你关在这又黑又冷的屋子里啊。”妇人答道。

    禅师听完,说道:“如此其实更可怕,因为将你压在一起的气一旦爆发出来会比以前更加强烈。”说完转身而去。

    过了一段时间,禅师又来问她,妇人说道:“我不生气了,因为你不值得我为你生气。”

    禅师说道:“你还是没有从气的漩涡中摆脱出来啊!”

    又过了很长时间,妇人主动问禅师气到底是什么。

    高僧还是沉默不语,只是看似无意地将手中的茶水倒在地上。

    妇人见状,心中恍然大悟。

    其实,心中不乏,心地透明,了无一物,气又从何而来?气内心生,心有欲则气生,世人正是因为有太多的欲望,才会整日被一些烦恼所牵扯。如果我们能够对世间万物看得淡一些,心中无物,心灵自然会变得净化,生活中也会处处充满快乐。

    除去闲名

    洞山禅师将要示寂时,对众弟子说道:“我有浮名在世,谁替我除掉?”

    众弟子都无言以对,这时,有一个小沙弥走出来,恭敬地行礼之后,说道:“请和尚示知法号。”

    话刚一出口,所有人都投来埋怨的目光。有的人低声斥责小沙弥目无尊长,对禅师不敬,有的人埋怨小沙弥无知,院子里闹哄哄的。

    洞山禅师听了小沙弥的问话,微笑着说道:“我的浮名已经除掉了。”于是坐下来闭目合十,就此离去。

    小和尚眼中的泪水再也忍不住,止不住流了下来,他看着师父的身体,庆幸在师父圆寂之前,自己还能替师父除去闲名。

    人们往往为了名利终其一生,整日深陷于追逐名利的泥潭当中,疲于奔命。自然而然,人们生活意志也就变得萎靡。一旦能舍弃名利、不受欲念牵累,那么生活必会活泼自然,到处都会充满着生命力、洋溢着勃勃生机。

    不得见

    曹山禅师受法后,众请住于抚州吉水山,改名为曹山。法席兴盛,学徒众多。

    南平钟陵王闻其道誉,三请而不应。于是南平钟陵王大怒,并对专使说:“若请不到曹山大师来,就不要来见我。”

    专使不得已,苦苦哀求曹山禅师:“禅师!您若再不赴约,弟子一门可就遭殃了。”

    曹山禅师说道:“专使不必忧虑,我有一偈面呈大王,必保无事。偈云: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见之犹不顾,野人何得苦追寻?”

    南平钟陵王看偈后,感慨道:“弟子今生决不再妄求一见曹山大师了。”

    曹山之意,在于断绝尘世声色。你若能割舍俗缘,便来山中见我。你求我开示,我意已明:割舍就是道。曹山本寂禅师虽不出山应世,而能影响当道起恭敬之心,这也是禅门道风。

    但是,常人往往一味地追求名誉、地位、金钱、物质,难以割舍世间尘缘,而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宝寿卖姜

    宝寿禅师曾在五祖寺库房担任司库。有一次,住持和尚戒公禅师生病了,需要用生姜作为药引。侍者便去库房索取生姜,但是被宝寿禅师喝叱而去。侍者便回去报告给戒公禅师。然后,戒公禅师就让侍者拿钱去买生姜,这样宝寿禅师方才把生姜给了他。

    过了一段时间,洞山寺院缺人住持,郡守便要求戒公禅师介绍一个人去任职。戒公禅师便说:“那个卖生姜的汉子可以去得。”如此,宝寿禅师便去做了洞山寺的住持。后来,禅门中就流传着“宝寿生姜辣万年”的佳话。

    宝寿禅师爱护禅门公物,不以公物来徇私情;戒公禅师也不以私利作好恶取舍,力推宝寿。一个公事公办不徇私,一个维护贤能重公德。千载而下,其人其情仍然熠熠生辉!我们也应该从中有所领悟。

    报恩

    唐玄宗时候,蓟门有个和尚法号叫夜光。这个和尚聪明好学,通读了好多佛经,加之又有很好的辩论口才,因此,很为寺里和尚推崇。有个叫惠达的和尚,为人忠厚老实,家中有钱,因羡慕夜光的才能,便与其交了朋友。

    当时,玄宗皇帝信佛崇仙,到处访求和尚和方士。夜光和尚非常想去京城活动,以期得到皇帝的赏识。无奈囊中羞涩,便整日长吁短叹,很不开心。惠达和尚理解夜光的心情,便送他七十万钱,资助他去长安求见玄宗皇帝。

    夜光到了京城,通过贿赂某公主而很快见到了唐玄宗,并得到重用。惠达听到夜光被重用的消息,非常高兴,便带了很多礼物到京城去探望夜光,并向他表示祝贺。

    夜光听说惠达来看他,心想惠达是来向他讨钱的,心中大为不悦,言谈十分冷落。惠达看出夜光的心思,只住了一天,就告辞而归。夜光怕惠达再来,就给蓟门的驻军首领写封密信,说惠达来京告他谋反,让其小心。驻军首领接信后大怒,立即将惠达抓了起来,不由分说,立毙帐下。

    当蓟门和尚明白真相后,无不义愤填膺,纷纷斥责夜光的忘恩负义行为。不久,夜光也因梦中常梦见惠达前来索命,惶惶不可终日而死亡。

    知恩不报甚至恩将仇报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人生是个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人生的戏剧,其中含有许多施恩与受恩的关系。一旦得到了人家的帮助,受了人家的恩惠,一定要知恩图报,心存感激之情。殊不知,这种施恩与报恩的关系,是人类关系中最纯真最崇高的关系。

    放生

    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婆婆正要把半筐田螺倒进放生池,一个恶霸走到老婆婆跟前,一把夺下老婆婆的箩筐,大喝一声:“呔!这是什么地方,一个穷要饭的也敢在此放生,不撒泡尿好好照照!”

    说着,恶霸举起箩筐就要往地下摔,“住手!”只听人群中有人大喝一声。只见一个头戴破僧帽,脚下趿拉一双破草鞋,手里拎一把破芭蕉扇的和尚向池旁挤来。大家一看,不是别人,正是大智大勇,救人苦难的济公活佛。

    他用芭蕉扇指着恶霸的鼻子说:“众生平等,放生又是大善事,你凭什么不让老婆婆放这一筐田螺?”“济癫!这里没有你的事儿,你要自找没趣儿,可别怪我不客气!”说着,恶霸便举起了拳头。济公哈哈大笑,说道:“路见不平,我当然要管。”

    说罢,济公从恶霸手里夺过箩筐,跑到山下小溪旁,哗啦一声,将田螺倒进溪水里。

    放生是佛教界的一项重要的佛事活动,以实践佛教门徒救济众生的生命危难和痛苦的誓愿。但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现在全球都在关注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佛教早在几千年前就已提出并付诸行动了。那我们就更应该多一些慈悲之心,使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幸福和美好!

    欲望无止境

    南阳慧忠禅师是唐朝的一位高僧,他对于禅学参悟颇深,并被当朝皇帝肃宗封为“国师”。

    肃宗皇帝在一段时间内老在思虑着同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得到佛法?但就是无法领悟其中的奥妙。于是使去寻问禅师。

    禅师答道:“佛就在自己心中。世人痴心求佛,大多是为有所图,真正为了佛而求佛的人却是没有几个!”

    皇上继而问道:“怎样才能有佛的化身呢?”

    “欲望让陛下有如此想法。但是人生苦短,醉生梦死地过,最后也是一堆腐尸与白骨。”

    皇上听后稍有觉悟,又问禅师如何才能摆脱烦恼与忧愁。

    禅师沉默了一会,然后答道:“放弃自身的欲望和一些想得到的东西,便可远离一切烦恼和忧虑,反而会得到整个世界!”

    肃宗听完又十分不解,即便得到整个世界,但还是不能成佛啊,只有成了佛才又拥有至高无上的力量。

    他的心思马上就被禅师看破了,过了不久,禅师说道:“佛无欲,而你贵为皇帝却仍然欲望难满,难成佛啊!”

    人心难满,欲望永无止境,贵为皇帝,他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但仍然还是被心中的欲望所牵扯着。人们也往往在为着太多的欲望疲于奔命,无法清静地享受生活。等到慢慢老去之时,才发现世间还有这么多美好事物,自己都没有经历过。永葆一颗常心,才能轻松快乐过一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