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点季羡林-季羡林之人生信念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季羡林先生说,不完满才是人生。人生就是充满缺陷的旅程。从哲学的意义上讲,人类永远不满足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生存环境、自己的生活水准。这就决定了人类不断创造、追求。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语录: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在季羡林看来,过于要求完满的人不会快乐,比如他自己虽然少小离家,没过多体会过父母的呵护和宠爱,但是在研究学问中却获得了无上的乐趣。

    季老在《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中曾撰文“不完满才是人生”。人生在世,起初谁都希望完满:读书能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念自己喜欢的专业,做自己擅长的工作,娶(嫁)自己中意的人……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经历的也许是这样的生活:上了一个还不错的学校,学了一个不算讨厌的专业,干了一份糊口的工作,和一位还说得过去的人相伴一生。与原来的设定难免会有巨大的悬殊,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所有人的人生都会有遗憾,都不会圆满。完满永远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它是我们的愿望,但却不可实现。

    大家童年时大概都玩过积木。在不同的孩子手中,可以拼出不同的造型,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不管怎样去拼积木,总是有缺陷,设计好一种造型后,觉得不完善,于是又重新去拼,结果,还是有不满意之处,于是有可能继续下去……做人就像拼积木一样,到达一个目标,实现一个想法之后,总觉得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于是又去找想象中的那种圆满。一生总是不停地在寻找,但总是未能如愿,最后,许多人都是带着一丝遗憾离开了世界。

    其实,十全十美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到的,这种完满之事只存在于人的想象当中。而且人的美好并不完全取决于完满无缺,而恰恰是因为有缺憾之处才会有追求和拼搏,才会使自己的生命分外多彩起来。有的人总是不愿承认自己的一点点缺陷乃至失误,总是想方设法地掩饰自己身上的毛病,时时处处严严实实地包裹着自己,有苦有累自己往肚里吞,到头来回想一下自己走过的路,方知自己一路上走得太累太累,失去了更多更美的东西。

    抬头看一看历史:乾陵有一块“无字碑”,也称丰碑,是为女皇武则天立的一块巨大的无字石碑。据说,“无字碑”是按武则天本人的临终遗言而立的,其意无非是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武则天辉煌一时,临终前在经历了被逼退位之后,便预见到她身后将面临的无休止的荣辱毁誉的风风雨雨。所以做人做事,不管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做到没有后患的人是不多的。

    世上难有真正的圆满,不妨换个角度来看一时的缺陷与失落。

    台湾作家刘墉先生写过这样一则故事:

    他有一个朋友,单身半辈子,快50岁了,突然结了婚,新娘跟他的年龄差不多,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只是知道的朋友都窃窃私语:“那女人以前是个演员,嫁了两任丈夫都离了婚,现在不红了,由他拾了个剩货。”这话不知道是不是传到了他朋友耳里!

    有一天,朋友跟刘墉出去,一边开车,一边笑道:“我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就盼着开奔驰车,没钱买不起,现在呀,还是买不起,买辆二手车。”他开的确实是辆老车,刘墉左右看着说:“二手?看来很好哇,马力也足。”

    “是啊!”朋友大笑了起来,“旧车有什么不好?就好像我太太,前面嫁了个四川人,又嫁了个上海人,还在演艺圈20多年,大大小小的场面见多了,现在,老了,收了心,没了以前的娇气、浮华气,却做得一手四川菜、上海菜,又懂得布置家。讲句实在话,她真正最完满的时候,反而都被我遇上了。”

    “你说得真有理,”刘墉说,“别人不说,我真看不出来,她竟然是当年的那位艳星。”

    “是啊!”他拍着方向盘,“其实想想自己,我又完满吗?我还不是千疮百孔,做过许多荒唐事?正因为我们都走过了这些,所以两个人都成熟,都知道让,都知道忍,这种‘不完满’正是一种‘完满’啊!……”

    “不完满”正是一种“完满”!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不会去苛求自己,也不会去苛求他人。只有一个懂得接受的人才会更懂得去珍惜。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被上苍划了一个缺口,虽然你不想要这个缺口,但是这个缺口却如影随形地跟着你:人生就像是一个残缺不全的圆,没有一个人的生活是圆满的,也许正是因为认识到了每个生命都有欠缺,所以我们的人生才因此而更加美丽。正如断臂美神维纳斯,她的存在和闻名世界不能不说是一个意外。创作者最初的意图显然是要塑造一个完满的塑像,哪个雕塑家会去追求一件残缺的艺术品来证明自己?然而维纳斯的断臂恰恰证明了残缺的美才是真正的完满。

    每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会经历许多不尽如人意之事。偶然的失落与命运的错失本来是具有悲剧色彩的,但是因为命运之手的指点,结局反而会更加圆满。如果懂得了圆满的相对性,对生命的波折、对情爱的变迁,也就能云淡风轻、处之泰然了。

    人活一世,每个人都在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古今中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其实,不完满才是人生。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你要永远快乐,只有向痛苦里去找。”你要想完满,也只有向缺憾中去寻找。

    人生就是充满缺陷的旅程。从哲学的意义上讲,人类永远不满足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生存环境、自己的生活水准。这就决定了人类不断创造、追求。从简单的发明到航天飞机,从简单的词汇到庞大的思想体系。没有缺陷,产品便不会一代代更新。没有缺陷就意味着圆满,绝对的圆满便意味着没有希望,没有追求,便意味着停滞。人生圆满,人生便停止了追求的脚步。

    生活也不可能完满无缺,也正因为有了残缺,我们才有梦,有希望。当我们为梦想和希望而付出我们的努力时,我们就已经拥有了一个完整的自我。生活不是一场必须拿满分的考试,生活更像一个足球赛季,最好的队也可能会输掉其中的几场比赛,而最差的队也有自己闪亮的时刻。我们的所有努力就是为了赢得更多的比赛。当我们能继续在比赛中前进并珍惜每场比赛时,我们就赢得了自己的完整。

    哲人说:“完满本是毒。”事事追求完满是一件痛苦的事,它就像是毒害我们心灵的药饵。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完满的,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它本来就是以缺陷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人如果事事追求完满,那无异是自讨苦吃。

    一日一心得:

    人不应该把生活的基点放在完满上,不必苦求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更不必希冀占有全部。一个充实的人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甚至也能包容不足与失败;只要真诚地面对生活,留点缺憾,人生才有追求的快乐和搏击的梦想,才能想尽办法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走向成熟。

    成就事业要勤奋,别无他途

    季羡林语录: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在北京301医院,有一位年轻护士常为学习英语发愁。她请教季老:用什么办法能快速提高英语水平?报刊上刊登的英语速成广告可信不可信?季老笑笑,向她推荐了一句名联: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说,学好英语就靠两个字--勤奋,速成也快,速忘也快,成就事业要勤奋、刻苦,别无他途。

    季羡林曾在他的论述中提到“天才”这一问题时说:“人类的才能,每个人都有所不同,这是大家都看到的事实,不能不承认的。但是有一种特殊的才能一般人称之为‘天才’。有没有‘天才’呢?似乎还有点争论,有点看法的不同。根据我六七十年来的观察和思考,有‘天才’是否定不了的,特别在音乐和绘画方面。你能说贝多芬、莫扎特不是音乐天才吗?那是不是说有了天才就可以不勤奋了呢?拿做学问来说,天才与勤奋的关系究意如何呢?九十九分勤奋,一分神来(属于天才的范畴)。”

    季羡林把自己由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的人生经历压缩成两个字,就是“勤奋”。他经常给自己的学生讲鲁迅讲过的一个笑话: 一个江湖郎中在市集上大声吆喝,叫卖治臭虫的妙方。有人出钱买了这个郎中的一个纸卷,它是层层用纸严密裹住的,打开一看,里面写着的妙方只有两个字--“勤捉”。你说它不对吗?不是,它是完全对的,但是说了等于不说。治学靠勤奋,也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人们都知道,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留存下来的辉煌业绩和杰出成就无一例外都得自于勤勉的工作,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不管是诗人还是艺术家。

    勤奋,能让丑小鸭变白天鹅,能使智力平平的男孩考上清华!勤奋,为我们构建了起飞的平台,助我们展翅遨游,创造出自己的美好明天。勤奋,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成功者的素质。失掉了勤奋,我们将一事无成!

    只有勤奋,才是我们最靠得住的伙伴;只有勤奋,才能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助我们直达成功的圣地。而抛弃了勤奋,再聪明的人总会败下阵来。

    聪明只是一张漂亮的糖纸。有个别人,头脑很灵活,学什么都特别快,就是不勤奋。到了晚年他后悔道:如果平时勤奋一点就好了!这教训是惨痛的,我们不要等到遗憾发生后,才后悔自己从前的不是。

    鲁迅说得更清楚:“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绝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

    “不积趾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米;九居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清华一个男孩,上高中脑子很不开窍,对各种东西的理解和接受总比别人慢一拍,但他的最大特点是勤奋好学。经常是早上第一个来,晚上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就连午饭时间一边用餐时,他还在一边背单词,周末人家疯着玩去的时候,他就一个人在抄笔记,做练习,经常熬到夜里两三点。高考中,如愿以偿地进入北京大学。(我不是叫大家都去学她熬夜,而是那种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去努力、奋斗不懈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才能在成功路上前行不止。)

    总之,一个人的成功绝对离不开“勤奋”二字,无论他有多么好的资质。对于知识必须塌实,好高骛远要不得,好吃懒做更要不得。我们有梦想是好的,但若只是盼望啊盼望,却贪恋舒适安逸,不付出劳动的话,那你终将一无所获,而且你做的白日梦还会成为人们耻笑嘲讽的对象。因此,刻苦勤奋的精神是非常可贵和必要的。

    只要我们不懈耕耘,成功的阳光一定不会错过你的枝头。上帝是公平的,因为天道酬勤。只要我们的心灵没有荒芜,那片土地就一定有再绿的时候。

    一日一心得:

    不管你是不是天才,不管你有没有天赋,勤奋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勤奋。才是我们最靠得住的伙伴;只有勤奋,才能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助我们直达成功的圣地。而抛弃了勤奋,再聪明的人总会败下阵来。

    尽人事而听天命

    季羡林语录:中国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世事沧桑、变化无常,我们无从把握。这不是要我们悲观放弃,听天由命,而是要顺应时代,做好自己该做的那一部分,剩下的就交给命运来审判。如果没有做到“尽人事”,那么就是失责,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负责。对于上天的安排最好顺其自然,泰然处之,这是季老的人生哲学。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上,难免有顺境和逆境之时,没有人一辈子顺心,也不会有人一辈子都倒霉。得意之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一种怎样的开心舒畅!前一分钟还开怀大笑,后一分钟有可能一件突发事情就让我们“泪眼问花花不语”。从天堂到地狱,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可能经历, 是公平的。

    季老的一生经历过波诡云谲的政治动荡,也过过平安顺畅的太平生活。按他自己的话说,“一个人从天堂到地狱,从地狱又回到天堂,要说对人生没有什么想法是不可能的”,他认为我们对待人世间的一切人、事,最好处之泰然,既不要过分在意。该是你的想跑也跑不了,不是你的想得也得不到。同时也不能过度潇洒,对他人漠不关心。所以季老有一句话说:“极高明而道中庸。”新月派诗人徐志摩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找寻我唯一的性灵的伴侣。得知我幸,不得我命。”这句话就是对“尽人事,听天命”的阐释,前提是“找寻”--尽人事,但是对于结果是“得知我幸,不得我命”的态度,这就是“知天命”。做好我们应做的事情,剩下的交给命运来审判。

    不论在哪一种情况下,只要还有一点挽救的机会,我们就要奋斗。可是当常识告诉我们,事情已不可避免--也不可能再有任何转机,那么,请保持我们的理智,不要“左顾右盼,无事自忧”。

    创设了遍及全美的潘氏连锁商店的潘尼说:“哪怕我所有的钱都赔光了,我也不会忧虑,因为我看不出忧虑可以让我得到什么。我尽我所能把工作做好,至于结果就要看老天爷了。”中国也有句古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克莱斯勒公司的总经理凯勒先生谈到他如何避免忧虑的时候说:“要是我碰到很棘手的情况,只要想得出办法解决的,我就去做。要是干不成的,我就干脆把它忘了。我从来不为未来担心,因为,没有人能够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影响未来的因素太多了,也没有人能说出这些影响从何而来,所以何必为它们担心呢?”

    他的想法,正和1900年前,罗马的大哲学家依匹托塔士的理论差不多。“快乐之道无他,”依匹托塔士告诉罗马人,“就是不要去忧虑我们的意志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莎拉·班哈特曾经是全世界观众最喜爱的一位女演员,她在71岁那一年破产了--所有的钱都损失了,而她的医生--巴黎的波基教授告诉她必须把腿锯断。她因摔伤染上了静脉炎,腿痉挛,医生觉得她的腿一定要锯掉,又怕把这个消息告诉那个脾气很坏的莎拉。然而,当他告诉她的时候,他简直不敢相信,莎拉看了他一阵子,然后很平静地说:“如果非这样不可的话,那只好这样了。”这就是命运。

    当她被推进手术室的时候,她的儿子站在一边哭,她朝他挥了下手,高高兴兴地说:“不要走开,我马上就回来。”在去手术室的路上,她一直背着她演过的一出戏里的一幕。有人问她这么做是不是为了提起她自己的精神,她说:“不是的,是要让医生和护士们高兴,他们承受的压力可大得很呢。”

    手术后,莎拉·班哈特还继续环游世界,使她的观众又为她疯迷了7年。

    当我们不再反抗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实之后,我们就能节省下精力,创造出一个更丰富的生活。

    一日一心得:

    为什么要为无法预料的一切而枉费心机?为什么要在无法更改的事实面前做唐·吉珂德?为什么不以自己的力量做那些可以为的事情?以不变应万变,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平静以对,人有福矣。

    福祸相依,心态平和

    季羡林语录:走运有大小之别,倒霉也有大小之别,而二者往往是相通的。走的运越大,则倒的霉也越惨,二者之间成正比。中国有一句俗话说:“爬得越高,跌得越重。”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种关系。

    季羡林在文章里写道:吾辈小民,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天天忙着吃、喝、拉、撒、睡;操持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时候难免走点小运,有的是主动争取来的,有的是时来运转,好运从天上掉下来的。高兴之余,不过喝上二两二锅头,飘飘然一阵了事。但有时又难免倒点小霉,“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没有人去争取倒霉的。倒霉以后,也不过心里郁闷几天,对老婆孩子发点小脾气,转瞬就过去了。

    ……

    从历史上到现在,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特色”,这在西方国家是找不到的。中国历代的诗人、文学家,不倒霉则走不了运。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算的这个总账,后来并没有改变。汉以后所有的文学大家,都是在倒霉之后,才写出了震古烁今的杰作。像韩愈、苏轼、李清照、李后主等等一批人,莫不皆然。从来没有过状元宰相成为大文学家的。

    了解了这一番道理之后,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意义是重大的。它能够让我们头脑清醒,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

    澳大利亚作家曾说过这样的话:人生需要晴天霹雳。这对于中国人恐怕难以接受,因为这对于世世代代祈福避祸、追求平安的中国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生存悖论。晴天霹雳通常用来形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或指飞来横祸。难道人生需要这些意外灾祸的袭击吗?谁都不想。但你用不着惊异,只要掩卷沉思,仔细揣摩就会悟出这个悖论中确实有些道理。所谓“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福祸相依,乐极生悲,成败相随。自然的奇异瑰怪之景,事业上的灿烂辉煌之处大都经历“晴天霹雳”的灾祸磨难而成。黄山天柱峰顶上的扇子松,扎根于壁立千仞缝隙中,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这是在山崩地裂,惊雷断干之后与大自然抗争的姿态,这是绝无仅有的景观。

    “晴天霹雳”能打破平庸、诞生卓越;能驱逐安逸而唤醒搏击;能抛却悲哀而孕育希望;能告别幼稚而走向成熟。但对意志薄弱者,无疑是雪上加霜。有些人也许还能承受那些缓慢而渐至的痛苦,而对猝然而至、始料不及的灾祸与痛苦往往是惊慌失措,撕肝裂肺,伤心欲绝,内心充满了黑暗,仿佛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现实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情况。一场意想不到的大火把某市一个富人区的两幢别墅给烧了。两家的大人全部在这场大火中罹难,大火也烧光了两家的全部财产。幸好两家的孩子在外地上学得以保全活命。噩耗传来,孩子们都惊呆了。但孩子们擦干眼泪后,很快变成另外的人,在生活上节俭朴素,在学习上废寝忘食,跨入全校优秀学生的行列,最终考入最著名的高等学府。

    还有一个福祸双至的故事。故事说,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年轻人,愿上天能赐予他最大的幸福。他日复一日虔诚地向神佛祈祷。他的诚心终于感动了上天。一天夜里,他听到有敲门声,当他把门打开时,看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她的声音非常美妙,犹如黄莺出谷一般:“我是负责管理幸福的女神,是吉祥天神。”

    年轻人不禁喜出望外,立刻邀请她进屋里坐。吉祥天神含笑对他说:“请等一等,我还有一个妹妹,她跟我是形影不离的!”随即将站在其身后暗处的妹妹介绍给年轻人。

    当年轻人看清妹妹的面孔后,不禁大惊失色,心想,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丑陋的人?

    他疑惑地问吉祥天神:“这位姑娘真的是你的妹妹吗?”

    吉祥天神严肃地回答:“她就是我的妹妹,叫黑暗天神,是掌管不幸的女神。”

    年轻人听了连忙恳请:“只要你进来就行了,叫黑暗天神留在门外好吗?”

    吉祥天神回答道:“你的要求恕我无法接受,因为我和我的妹妹从小到大都是形影不离的。”年轻人听了深感苦恼,而迟迟不能决定。

    这时,吉祥天神说话了:“如果你还是难以决定,那我俩就告辞了。”当年轻人还在犹豫不决时,她们很快就消失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灾祸的里面,未必不隐藏着幸福,而在幸福之中,未必不隐含着祸患的根源。人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福与祸是一体的两面,是分不开的。福也好,祸也罢,有时发生在瞬间,仅仅就是一念之差。人生在世如果不懂得这其中的道理,就会受到福祸的捉弄,即使幸福来临,也会失去。

    所以,当“祸”降临时,我们不要沮丧,因为风雨过后才会有更美丽的天空;而当“福”来临时,我们也不要得意,因为大海里汹涌的波涛都隐藏在平静的海面下。凡事都以平常心看待,你会发现,生活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一日一心得:

    我们都不希望生命中出现大灾大难似的“晴天霹雳”,但人生不可能永远偈一首舒缓的乐章慢慢流淌。所谓“一生幸福”,只是美好的幻想。世上没有笔直不弯的大道,做人,必须准备着应付各种不测。积极应对,灾难也是福。

    “天人合一”乃幸福之本

    季羡林语录:人们首先要按照中国人、东方人的哲学思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同大自然交朋友,彻底改恶向善,彻底改弦更张。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继续幸福地生存下去。

    季老曾经好几次撰文写“天人合一”,强调自然是不能征服的。人类是地球上的一种生命,但并不是唯一的生命,花鸟虫鱼都有它们自己的生命,人类却常常不公平地对待它们。中国人过去讲天人合一,其实就是人与自己的内心,与他人、与环境的和谐。但是随着“美化”(美国化)思想的影响,我们开始逐渐接受西方世界的主流思想,认为我们人类是万物之灵长,是掌控世界的唯一主宰,于是我们学会了“征服”自然。但是,对大自然的肆意破坏,迟早有一天会得到“报应”。这个报应也许是荒漠化,也许是气候变化,也许是动物灭绝,还有可能是资源紧张。

    季老说,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终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人们应当和世界上的万物相处和谐,关怀到一只蚂蚁。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

    庄子《齐物论》有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句,强调个人内心与天地和谐,以期达到一种高度的和谐之美,即“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天人合一”是“天和”、“人和”、“心和”的总合。

    “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以“仁”为核心,“礼”为外观表现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其主要内容是讲为人之道,包括探讨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等等。

    近代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珍贵的一个部分。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高低之分,觉解多者,其境界高,觉解少者,其境界低。根据人的觉解程度的不同,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乃是最高的境界。

    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调谐。这是《易传》提出的,以“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为理想境界。

    “素月分辉,明月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宋人张孝祥的这段词,深层次地说明了人类精神与自然生态相通相融,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所给予人的审美感受。是的,人类是大自然进化的产物,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母亲。人类和大自然的交流对语,是大自然母亲对人类心灵的抚慰。

    天地以人为主宰,人以心为主宰。天地以人而神,人以心而神。舍此心,宇宙便无着落处。每一天,无论你是一个百万富翁,还是一个贫穷乞丐,一个人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获取理应得到的内心情感的快乐。

    现代人确信“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于是“快”与“忙”成了现代化生活的重要标志。在繁华都市的大街上,看到的大都是急速行驶的车流,来去匆忙的人流,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忙得焦头烂额,忙得无暇关照自己的生命。甚至没有时间仰头欣赏皎洁明亮的月光,没有时间度假日周末,带着孩子到河边小溪去嬉水游玩,也没有时间欣赏路边的树木、天上的白云。人们就这样让时光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中匆匆而过,失去了悠闲,失去了与大自然的交流沟通,这真是现代人生活的悲哀。

    本来,人生是要慢慢地,细细地品味的。可是,现代生活的一切都成了匆匆的“快餐”,人生的诗意没了,生活的本质变了。虽然现代人在物质需求上获得了巨大的满足,但是在精神生活上却失去了很多。

    我们现在已很难体味陶渊明时代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诗意生活了。王维的山水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芳春歇,王孙自可留”,把人天合一的境界表达得十分舒心惬意,美不胜收。这才是生活的本味,人生的诗意。

    所谓的“电脑综合症”、“空调综合症”、“网络综合症”、“城市综合症”等等现代病,虽然引发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相隔绝,人类精神与自然生态相分离造成的。久而久之,人的心态会变得浮躁,人的心胸会变得狭隘,人的追求会变得市侩,人的眼光会变得势利。因此,生活在城市里的现代人,特别需要到大自然中去释放情怀,清静心灵,在青山绿水中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寻回自己原本属于自然的天性,回归到“人天合一”的自然生态之中去。

    大家到周末或节假日,不妨森林公园去,到荒山原野去,到海边河滩去,到田园乡村去,与自然万物同呼吸,相对语,与大自然母亲融合在一起,接受大自然给予人类精神上的洗礼与抚慰,寻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人天合一”的境界。

    人类只有与大自然脉动相连,浩然同流,和谐相处,才能生生不息。人类只有经常和大自然交流对语,才能体悟到人类与天籁共鸣,人与自然原本就是“人天合一”。

    一日一心得:

    “家园在哪里,心安是归去”。人类只有在大自然的青山绿水里,才能明白人性的原本需要,才能看到人性更本质的东西,才能找到心灵的归宿。回归自然就是回归人类的家园,回归自然是后工业化社会人类文明的精神指向。

    人生的真正价值使命

    季羡林语录: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先启后的责任感。

    季先生正是用一辈子的时间,饯行了他上面的话。他试图从西方取得“真经”,并于中西文化剧烈冲突中寂寞前行。他所告诉世人的、留给这个世界的宝贵经验,或在于此。

    而我们普通人呢?我们人生的价值使命在哪里?

    也许你是一个木匠,你告诉自己说,我是一个制作木器的工匠;可是你是否想过用木匠的手艺的传承和对整个人类的意义?

    也许你是一个前台文秘,你告诉自己说,我是一个杂工,每一天都在被动地等待着可能发生的事情;可你是否想过你的人生使命感在哪里?

    也许你是一个销售员,你告诉自己说,我是一个将商品转化为现金的人;也许你是一个商人,你告诉自己说,我的任务就是赚钱。人们在不断地给自己一个任务或者为自己所做的事情一个合理的解释,而这就是一份工作而已。一份工作是不关乎喜欢或是不喜欢的,只是一份营生,赖以糊口和养家而已,也许并不喜欢但却不得不去做。

    在《重新整理你的包》一书中,作者理查·雷德和大卫·沙皮洛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指出:人们最恐惧的是“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他们认为,确立人生的使命,然后完成它,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

    拥有自己认定的人生使命并愿意为之奋斗的人,他们就能够超越这样的模式,他们喜爱他们所做的,他们也做着他们喜欢的。这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梦想,因为这样就可以为我们带来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要获得这样的人生必需设定一个人生使命。

    如果没有使命,就没有适度的紧张感,生活就会因此显得过于单调,为了打发单调的时光,往往就向外追求感官的刺激,觉得有许多光阴。

    相反的,内心经常怀有使命感,觉得有许多事情该做,如果不能将事情完成,就难以心安的人,生活一定过得充实。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也许正因为如此,人被抛入这个世界,注定要为了这唯一宝贵的生命而奋斗。这个奋斗的过程是完成赋予使命的过程,也是从非我到自我,从自我到纯粹理想自我人格的无限接近过程。

    使命有多种含义,其中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应负的责任与义务”。人本源深处天生的缺失感、不完整感,时时震撼着我们的血与肉,激荡着我们麻木的灵魂,超越意识由此而生,呼唤着我们奋进的斗志与澎湃的激情,召唤着隐于内心圆满而美好的未来,一个自我完善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未来,由此我们义无返顾地肩负起了崇高的使命。

    使命是需要你自己去寻找的,“你人生最大的工作,就是去找一份适当的工作;人生最大的使命,就是去找出自己的使命,活出自己的人生。”

    获得幸福的一个要素就是找到适合你的人生道路,并把你所有的精力都投入进去。你的任务也许不易完成,也和任何人的都不一样,但对你来说完成它却是非常必要的。

    也许所有人有时都会觉得自己不重要,但这是大错特错。当你发现自己的目标是什么,采取必要的步骤向它前进,那你就已经是把一个计划落到了实处,在这一过程中,你会给成百甚至上千的人带来影响。

    你也许已经做出了一系列好的选择,也正前进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但也有可能,目前你的生活看上去很空虚,你正在思考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你已经做了一系列错误的决定。你也许不得不一次次面临相同的选择,而因为固执、自尊心或者别的什么原因,你总是拒绝选择你心中选定的正确道路。

    但是,要知道,生命就好像是天天盛开的花,而人生的旅程就是一段未开辟的道路,需要指引。无论人生路有多长,最重要就是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活出有使命的生活,并且要勇敢的一直走下去,直到永远。

    那么如何寻找到人生的使命呢?

    技巧1:寻找人生的使命,可以先从最爱的人、家、祖国等这些的关爱中确立,如一些有工作能力的,确立让另一半的幸福的使命努力工作,又如生活中一些女性,确立为家而奋斗、把小孩抚养成人的使命,周恩来是为所爱的祖国,为中华民族不被人欺负、瞧不起,确立为中华而崛起的使命,还有现代一些关注生态的人,为了地球生命世界繁荣、延续确立人生使命,奉献自己一份力量。

    技巧2:你可以从理想事业中寻找人生的使命,有不少人就在事业上、他的理想上确立人生使命,希望有一番作为,创立一番事业。

    技巧3:可以从个人天赋中寻找人生使命, 很多时候,天赋发展为理想事业,与上面相同,但有时天赋未必是个人喜好,所以,把它独立出来,作为考虑因素)展现个人才华。

    技巧4:再平淡一些,就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确立人生使命,促进社会运作,社会需要各种行业,需要不同人合作,所以,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人生也是有价值的,也会发放出光芒(但由于现实条件限制,工作未必真正适合你,未必发挥你所长,所以没有排在最优先考虑位置)还有一些是来自偶然机会,如有人见到弃婴,觉得很可爱,不忍心,收养他,养他爱他,成为他自己确立的使命。

    所以,每个人都能找到、确立他的使命,可以不只一个的使命!

    一日一心得:

    一个使命可以让你精神焕发,让你每一天的行动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所有的梦想和智慧会被激发,只为了服务这个使命的实现。是这个使命让你的生命变得有意义,是这个使命推动着你走向未来,是这个使命让你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变得有更丰富的意义,是这个使命给了你的生命一个独特的意义,而这个意义正体现在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中。

    机遇改变人生

    季羡林语录: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我当初选择了北大而不是清华,那么我有可能不会学习佛学,如果我在清华不是遇到陈寅恪先生,那么我学习佛学的热情也就不会被点燃;如果我到了哥廷根大学不是恰巧遇到梵文课程,那么我可能学习的也不是佛学……总之,这一切的因缘际会造就了我。

    季羡林是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1946年,二战结束后,35岁的季羡林从德国回国,立即被北大校长胡适、傅斯年聘为教授。在北大前一代大学问家陈寅恪影响下,季羡林走上印欧古典语言的治学之路。以后历任东语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他说:“现在人常讲机遇,佛家叫‘因缘’,我的一生全然由于因缘。”

    每个人都渴望抓住机遇,那么为什么都对机会如此企求呢?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机遇就是一种巨大财富。

    很多的成功人士无不例外地认为,机遇是一个精灵,它来无影去无踪,令人难以捉摸。有时也许只存在万分之一的可能,但是毕竟它存在着。只要有锲而不舍的毅力去争取,就一定能有所收获,有所建树。

    机遇总是那么短暂而又不可多得,因此,我们总是在为机遇而不停地准备着。我们做梦都盼望着机遇的到来。而一味的等待或许会痛失良机。假使我们把一切相关的因素都弄清楚了,也许机会就插不上手了。举例来说,我们将一枚硬币竖立在桌上,然后用力一转,假使我们已知道这枚硬币的重量是多少,空气的阻力有多大?硬币的位置如何?转的时候用力多大?那么我们也许就可以预卜硬币的哪一面会露在上面。或许你有这个能力,有力学方面的天赋,而且还是计算高手,那有能怎么样呢?等到你算出结果的时候,什么事情都结束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名人曾拜访过一个小镇。由于火车误了点,结果他没能搭上从此小镇开出的回程火车。于是他只好怏怏地往回走,路过当地教堂,当时一个牧师在做布道,他便悄悄地坐了下来。

    过了一段时间,他所住的那个城市最大的教堂有一位牧师职位空缺。有人邀请那个牧师去,牧师就接受了那份工作。甚至在拿到那份邀请函时,牧师他仍在怀疑,这份工作怎么会轮到我的头上。直到两年以后,牧师去探望一位老年病人时,他告诉了他那个教堂聘请的缘由。原来正是那位误点的名人到牧师教堂做礼拜的人因很喜欢他的布道词,就想到了请他去那个教堂。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年轻人是一家很具前途公司的小主管,他已在这里工作了2年。但他抱怨说,这家公司并不看重自己,他已经准备辞职另谋高就。他本来有很多的机会,但是他却不知道去抓取,他应该使用自己的职位和专长为同事服务,但他却没有那么做。例如一位同事紧张地过来向他求助,请他帮忙修一下复印机,他却不耐烦地说:“别人干什么去了,非得找我。”他本可以在为人服务中体现才干和好品质,但他却把好机会一个一个地丧失了。

    另一个年轻人却是位普通的商店店员。一次天下起了大雨,一位老妇人走进店里,漫无目的地闲逛,很显然不打算买东西。大多数售货员都没有搭理这位老妇人,而那位年轻的店员则主动向她打招呼,很有礼貌地问她是否有需要服务的地方。老妇人说,自己是来避雨而不是买东西。这位年轻人表示这没关系,并很关心地询问她离这儿有多远,需要不需要送他回家。当老太太出门时,还帮她把伞撑开。这位老太太向这年轻人要了一张他的名片说需要什么就和他联系。

    后来有一天,他突然被公司老板召到办公室并向他出示了那位老太太的一封信,信中老太太要求这家百货公司派一名销售员前往苏格兰,代表该公司接下一宗大生意。老太太特别指定这位年轻人接受这项工作。原来这位老太太就是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母亲。这位年轻人由于他的敬业和待人热忱,获得了这个极佳的工作机会。

    机遇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每一个机遇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它,抓住它。即使在普通的工作中也有很好的机会,就看你能否把它转化成财富。培根指出:“智者所创造的机会,要比他所能找到的多。只是消极等待机会,这是一种侥幸的心理。正如樱树那样,虽在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而它却无时无刻不在蓄精养锐。”人在待机之时,不能放松蓄锐养神的积累功夫,而且要时时窥测方位,审时度势,见缝插针,以寻求有利自身发展的机会。

    一日一心得:

    伟大的成就和业绩,永远属于那此富有奋斗精神的人们,而不是那些一味等待机会的人们。应该牢记,良好的机会完全在于自己的创造。如果以为个人发展的机会在别的地方,在别人身上,那么一定会遭到失败。机会其实包含在每个人的人格之中,正如未来的橡树包含在橡树的果实里一样。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季羡林语录:时间是亳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真相!

    “文革”爆发,季羡林被赶进牛棚。他一度想自杀。有一次他在兜里装上了安眠药,准备悄悄地到圆明园的芦苇里边静静地死去,但是刚要出门的时候,被红卫兵堵住了,拉出去斗争,一顿痛打,回来以后他痛定思痛说:人间的苦好像也就是不过如此,我不死了。从此以后,他不再有自杀的念头,反而悟过来了,既然人生这么短促,为什么不利用这短促的时间,干点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呢?在此期间,他写出了对“文革”的反思《牛棚杂忆》。这是拿他自己的血泪、哀痛,来提醒这个民族不要重蹈覆辙。

    “文革”后期,季羡林被发落到北大女生宿舍楼的传达室当看门人,正是在那个时候,他开始了《罗摩衍那》的地下翻译。《罗摩衍那》被称为印度最初的诗,有学者认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就受到了这部书的启发。因为怕被红卫兵发现,他只好偷偷地在家里头把原文抄在小纸条上,然后在传达室趁没人经过时拿出小纸条,躲在角落逐字翻译。这样的地下翻译持续了四年。

    季老曾用这样的语言回忆那段时光:我已到望九之年,在八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一波三折,好运与多舛相结合,坦途与坎坷相混杂,几度倒下,又几度爬起来,爬到今天这个地步,我可是真正参透了世态炎凉的玄机,尝够了世态炎凉的滋味。特别是十年浩劫中,我因为胆大包天,自己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炙手可热的“老佛爷”,被戴上了种种莫须有的帽子,被“打”成了反革命,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至今回想起来还毛骨悚然的折磨。

    但一切又算什么呢?什么都会过去的,季老不就是自己的行动在抒写一句话:人生没有过不去坎!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把困难当作机遇,把命运的折磨当作人生的考验,把今天的苦楚寄希望于明天的甘甜,这样的人,即便是上帝对他也无能为力。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很耐人寻味:

    天神西绪弗因为在天庭犯了法,遭到宇宙之神宙斯惩罚,降到人世间来受苦。宙斯对他的惩罚是:推一块石头上山。每天,西绪弗都费了很大的劲儿把那块石头推到山顶,然后回家休息时,石头又会自动地滚下来。于是,西绪弗又要把那块石头往山上推。这样,西绪弗不得在永无止境的失败命运中,受苦受难。西绪弗每次推石头上山时,其他天神都打击他,告诉他不可能成功。但西绪弗不肯认命,一心想着推石头上山是他的责任,只要把石头推上山顶,责任就尽到了。至于石头是否会滚下来,那不是我的事。

    所以,当西绪弗努力地推石头上山的时候,他心中显得非常的平静,因为他安慰着自己:明天还有石头可推,明天还有希望。

    宙斯对西绪弗无可奈何,最后只好放他回了天庭。

    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人不追求和向往美好,但老天好像就是要与人作对,总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布满坎坷,总是不让人一帆风顺,各种各样的挫折总是在人不经意间横亘道上。意志薄弱者遇到困难时,便心灰意冷,顾影自怜,整天精神萎靡,怨天尤人。而意志坚强者,则不坚信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往往是愈挫愈奋,义无反顾,永往直前从哪里跌倒再从哪里爬起来。

    天无绝人之路,生活丢给我们一个难题,同时也会给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琼斯能够成功,是因为他坚信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坚信冬天之后有春天。他在困难面前没有低头,没有被挫折吓倒,而是另辟蹊径,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成功。

    人生的道路充满荆棘与坎坷,但生命是美丽的,生活是美好的。我们应该笑对坎坷。生活中我们不必去乞求也不可能总是阳光明媚的艳阳天,狂风暴雨随时都有可能光临。但只要我们有迎接厄运的勇气和胸怀,在打击和挫折面前不低头,跌倒了再重新爬起来,将自己重新整理,以勇敢的姿态去迎接命运的挑战,只要我们坚信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就能走出人生的辉煌。

    苦难,在不屈的人们面前会化成一种礼物,这份珍贵的礼物会成为真正滋润你生命的甘泉,让你在人生的任何时刻,都不会轻易被击倒!

    朋友,你一定见过瀑布吧。美丽的瀑布迈着勇敢的步伐,在悬崖峭壁前毫不退缩,因山崖的绞结碰撞造就了自己生命的壮观。有谁能说,这不是生命的美丽呢?

    一日一心得:

    人的一生绝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无尽的烦恼;有波澜不兴的坦途,更有布满荆棘的坎坷与险阻。当苦难的浪潮向我们涌来时,我们惟有与命运进行不懈地抗争,才有希望看见成功女神高擎着的橄榄枝。

    认真做事才算对得起自己

    季羡林语录: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季老一生做人、做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认真”二字,他为人谦虚谨慎,治学严谨,这方面胡适先生曾大力赞扬过他。季羡林作为北大教授,几十年来,季老每天凌晨4时准时工作,直到晚10点,认真得让人无法置信。作为总编之一他参与编纂了《中国大百科全书》、100多卷的《传世藏书》,领衔主编1000多卷的《四库全书存目》、编辑数十卷的《季羡林文集》。紧张工作之中,季老对国内外来信,每信必复,透着贯穿一生的严肃认真。

    对学问如此,对生活亦如此。季羡林将“文革”中在北大蹲牛棚的血泪经历仔细回忆,认真撰写后,交中共中央党校出版,命名《牛棚杂忆》,意在教育国人。毕生认真的季羡林也曾因为过份认真饱尝苦头。1968年被打成“黑帮”之后,劳苦致病,甚至不能行走,自己爬行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医生。事事认真的季羡林遵从革命指示,主动自报家门“是黑帮身份”。不料原本满怀阶级感情的医生闻言立即变了脸,由春风般的温暖转变到严冬一样残酷无情,一脸的革命人道主义,更不用说治病救人了。

    现代人聪明有余、认真不足,每个人都希望今天做的事明天就有好的结果作为回报,这种急功近利的急躁态度不但没能使事态有所发展,而且往往会适得其反。

    还有一部分人眼睛永远都只看到“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的心里一直都在期待自己“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眼高手低,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做事。这些都是不认真的人,他们不懂得最辜负他们人生的,不是别人,而是他们自己。季老的弟子唐师曾还回忆说:1979年,我在北大国政系上一年级,社科院一位前辈托我给季老家带东西,推开朗润园北面某某公寓一扇木门,季老先生正坐在重叠如千山万壑的书堆中用功。堆在桌上的各种参考书比我还高,书中夹着纸条、卡片、种种索引,一副做大学问的认真样子,令我肃然起敬。我冒失地往沙发上一靠,竟压着一堆睡觉的猫咪。季老是中国的国宝,猫咪是季老的家宝。20年弹指过去季老还是当年那身蓝布中山装“我很保守,到哪都这么穿”,季老的猫或死或丢换了一批又一批,当年他撒在未名湖后湖朗润园一带的莲子已是一片残荷。日月荏苒,可季老侍弄小动物、接人待物、研究学问依旧认真如故。

    毛泽东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是人生中一个既简单又深奥的哲理。只有认认真真地去对待生活,我们才能从生活中收获更多。

    人生只有一次,而且时光短暂易逝,没有比这仅有一次的人生更加值得我们去认真对待的了。不管生活中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遇到什么样的人,我们都应该认认真真地对待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结果也许是重要的,但与过程相比则算不上什么,人生本来就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因此,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力求将其做到最好。

    有一位年轻和尚,一心求道,希望早日成佛。但是,多年苦修参禅,似乎没有进步。

    有一天,他打听到深山中有一破旧古寺,里面的住持修炼圆通,是得道高僧。于是,年轻和尚打点行装,跋山涉水,千辛万苦来到老和尚面前。两人打起了禅语机锋。

    年轻和尚问道:“请问老和尚,你得道之前,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又问:“那得道之后,又做什么?”

    老和尚说:“还是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于是哂笑:“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我得道之前,砍柴时惦念着担水,担水时惦念着做饭,做饭时又想着砍柴;得道之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这就是得道。”

    老和尚的一句“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矿道破了得道的禅机。在老和尚眼中,三心二意很难得道,而认认真真地去做好手中的每一件事情才是得道之秘诀。“认真”对于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来说是一种生活姿态,一种对生命历程完完全全地负起责任来的生活姿态,一种对生命的每一瞬间注入所有激情的生活姿态。

    是的,也许“认真”是一项无法保证丰收的艰苦耕耘。但是它使人生的原生态得以展示,亦使人生的丰富性得以体现。荷兰思想家斯宾诺莎一生贫困潦倒,以打磨眼镜片维持生活。白天,他在昏暗狭小的作坊里一丝不苟地淬炼、打磨、装配,每个程序都精益求精,劳动情状几乎比夜晚在灯下写哲学著作还要虔诚。在他生活的城市里,没有人意识到斯宾诺莎将是影响几个世纪人类精神领域的大思想家,却都知道他是手艺精湛的工匠。艰辛的劳动使斯宾诺莎双目失明,英年早逝。但若没有认真打制眼镜片的劳动姿态,也就不可能有在思考和写作中燃烧自我的精神境界。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寻求永恒价值的根基,后者是前者在另一种劳动形态上的升华。在为世人寻求光明这个意义上,斯宾诺莎打制的每一副镜片与写下的每一页手稿都具有同等的价值。

    人的一生弹指一挥间,不过几十个春秋,所以有古人感喟人生苦短。每个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不会有后悔药让我们重新来过。如果能在自己年华逝去、行将就木的时候,还能够不后悔、不羞愧,这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正因为不容易做到,所以才有很多人懊悔当初“我要是怎样怎样,我也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就在当初“怎样怎样”了呢?生命绝不是用来虚度的,认认真真地过活才是让我们身心都觉得平静与踏实的方式。

    一日一心得:

    认真是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态度,一个懂得事事都认真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且懂得生活的人。他也许会是一个平凡的人,但绝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人,他的生命将因为他的认真而变得丰满而充实。他的人生没有虚度年华,而且在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中得到了巨大的教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