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进取人生-非相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原文】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古者有姑布子卿①,今之世,梁②有唐举一,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注释】

    ①姑布子卿:春秋时郑国人,曾看过孔丘和赵襄子的相。②梁:即魏国,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也称为梁。③唐举:战国时看相的人,曾看过李兑、蔡泽的相。

    【译文】

    以人的体形、容貌来判断人的命运,古代是没有的,有学问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情。古代有个叫做姑布子卿的人,现在魏国有个叫做唐举的人,都声称会根据人的体形、容貌来推算此人的祸福凶吉,世人都称道他们的相术。古代是没有的,有学问的人也不谈论的。

    【原文】

    故相形不如论①心,论心不如择②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③。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注释】

    ①论:察。②择:区别,引申为鉴别。③心不胜术: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必须经常用礼义之道(“术”)来改造思想(“心”),所以说“心不胜术”。

    【译文】

    所以,观察一个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立身处世方法重要。立身处世方法正确而思想又顺应了它,那么形体相貌即使丑陋而思想和立身处世方法是好的,也不会妨碍他成为君子;形体相貌即使好看而思想与立身处世方法不正确,也不能掩盖他成为小人。君子可以说是吉,小人可以说是凶。所以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上的特点,并不是吉凶的标志。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原文】

    盖帝尧长,帝舜短;文王①长,周公②短;仲尼③长,子弓④短、短。昔者,卫灵公⑤有臣日公孙吕,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⑥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楚之孙叔敖⑦,期思⑧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⑨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⑩,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士不揣长,不絮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大小、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注释】

    ①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商朝时周部落的领袖,周武王之父,以贤明着称。②周公: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姓姬,名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故称周公。他曾辅助武王灭商,有功而受封于鲁,但他未到封地而留佐成王执政,是着名的贤臣。③仲尼:即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名丘,字仲尼。④子弓:孔子的弟子,姓冉,名雍,字仲弓。⑤卫灵公:名元,春秋时卫国国君。⑥焉:通“颜”,额。⑦孙叔敖:春伙时楚庄王的令尹(宰相),辅助楚庄王建成了霸业。⑧期思:地名,在今河南省淮滨县东南。⑨轩:卿、大夫乘坐的车子。较:车箱两旁的横木,跨于车旁人所倚之木上。⑩叶公子高: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时楚国大夫,封地在叶(在今河南叶县南),楚国大夫僭称公,故称叶公。

    【译文】

    据说帝尧个子高,帝舜个子矮;周文王个子高,周公旦个子矮;孔子个子高,冉雍个子矮。从前,卫灵公有个臣子叫公孙吕,身高七尺,脸长三尺,额宽三寸,鼻子、眼睛、耳朵都很平常,而他却名动天下。楚国的孙叔敖,是期思地方的乡下人,头发短而秃顶,左手长,坐在轩车上还没有车前的横木高,但他却使楚国称霸诸侯。叶公子高,弱小矮瘦,走路时好像还撑不住自己的衣服似的,但是白公作乱的时候,令尹子西、司马子期都死在白公手中,叶公子高却领兵入楚,杀掉白公,安定楚国,就像把手掌翻过来似的一样容易,他的仁义功名被后人所赞美。所以对于士人,不是去看个子的高矮,不是看他的胖瘦,不是去称量身体的轻重,而只能看他的志向。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方面的问题,哪能用来评判人呢?

    【原文】

    且徐偃王①之状,目可瞻焉②;仲尼之状,面如蒙俱③;周公之状,身如断菑④;皋陶⑤之状,色如削瓜;闳夭⑥之状,面无见肤;傅说⑦之状,身如植鳍⑧;伊尹⑨之状,面无须糜。禹跳,汤偏,尧、舜参眸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注释】

    ①徐:诸侯国名,地处今安徽泗县一带。徐偃王:周代徐国君主,其年代古籍上记载不尽相同,或以为是周穆王时人,或以为是楚文王时人。他以仁义着称,又自称为王,所以周王使楚国消灭了他。②焉:通“颜”,额。③蒙:蒙上,戴上。④菑:通“椔”,立着的枯树。⑤皋陶:一作咎繇,传说是东夷族的首领,曾被舜任为掌管刑法的官。后助禹有功,被禹选为继承人,因早死,未继位。⑥闳天:周文王的臣子。文王被纣囚于羑里时,他曾设法解救。⑦傅说:商王武丁的相。⑧植:立。鳍:通“根榰”,柱。⑨伊尹:商汤的相。他辅助汤消灭了夏桀。

    【译文】

    而且徐偃王的相貌奇特,眼睛可以向上看到前额;孔子的脸好像蒙上了一个丑恶难看的驱邪鬼面具;周公旦的身体好像一棵折断的枯树;皋陶的脸色就像削去了皮的瓜那样呈青绿色;闳夭的相貌,鬓须多得看不见皮肤;傅说的身体好像竖着的柱子;伊尹的脸上没有胡须眉毛。禹瘸着腿走路,汤半身偏枯,舜的眼睛里有两个并列的瞳仁。相面的人是考察他们的志向思想、比较他们的学问呢?还是区别他们的高矮、分辨他们的美丑来互相欺骗、互相傲视呢?

    【原文】

    古者,桀、纣长臣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戮①,后世言恶,则必稽②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③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注释】

    ①戮:同“戮”,耻辱。②稽:考,引证。③儇:轻薄巧慧。

    【译文】

    古时候,夏桀、商纣魁梧英俊,是天下出众的身材;他们的体魄强壮,足可对抗上百人。但是他们被人杀死,国家也灭亡了,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后世说到坏人,就一定会拿他们作例证。这显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这是见识浅陋、行为卑下所致。

    现在世上犯上作乱的人,乡里的轻薄少年,没有不长得美丽妖艳的,他们穿着奇装异服,像妇女那样装饰打扮自己,神情态度都和女人相似。妇女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丈夫,姑娘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未婚夫,甚至抛弃了自己的家庭而想和他们私奔的女人比肩接踵。但是一般的国君都羞于把这种人作为臣子,一般的父亲都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儿子,一般的哥哥都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弟弟,一般的人都羞于把这种人当作朋友。不久,当这种人被官吏绑了去而在大街闹市中杀头时,追随他们的妇女无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都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而是见识浅陋,行为卑下所致。那么在以相貌论人与以思想论人两者之间将选择哪一种意见呢?

    【原文】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①则不若②,偝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③以相县④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⑤士不能明⑥,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诗》曰:“雨⑦雪瀌瀌⑧,宴⑨然聿⑩消。莫肯下隧,式居屡骄。”此之谓也。

    【注释】

    ①乡:通“向”,面对面。②若:顺。③有:通“又”。④县:同“悬”。⑤知:通“智”。⑥明:尊。⑦雨:动词,下。⑧瀌瀌:雪大的样子。⑨宴:通“晏”,天晴日出。④聿:语助词。

    【译文】

    人有三种不吉利的事:年幼的不肯侍奉年长的,卑贱的不肯侍奉尊贵的,没有德才的不肯侍奉贤能的,这是人的三种祸害。人有三种必然会陷于困厄的事:做了君主却不能爱护臣民,做了臣民却喜欢非议君主,这是人们使自己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一种情况;当面不顺从,背后又毁谤,这是人使自己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二种情况;知识浅陋,德行不厚,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又与别人相差悬殊,但对仁爱之人却不能推崇,对明智之士却不能尊重,这是人们使自己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三种情况。人有了这三不祥、三必穷的行为,当君主就必然危险,做臣民就必然灭亡。《诗经》上说:“下雪纷纷满天飘,太阳一出来便融消。人却不肯自引退,在位经常耍骄傲。”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原文】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①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今夫猩猩形笑②亦二足而无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脔。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注释】

    ①已:同“以”。②笑:通“肖”,似。

    【译文】

    人之所以成为人,到底是根据什么来定的呢?我说:这是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所区别。饿了就想吃饭,冷了就想取暖,累了就想休息,喜欢得利而厌恶受害,这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是无须依靠学习就会这样的,它是禹与桀所相同的方面。然而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只是因为他有两只脚而且脚底没有毛,而是因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所区别。猩猩的形状与人相似,也是两只脚而脚底无毛,可是人们却尝它的肉羹,吃它的肉。所以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只是因为他们两只脚而脚底没有毛,而是因为他们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所区别。禽兽有父有子,但没有父子之间的亲情;有雌有雄,但没有男女之间的界限。而作为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则就在于对所有的事物界限都要有所区别。

    【原文】

    辨莫大于分①,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故②曰:文③久而息,节族④久而绝,守法数之有司极礼⑤而褫⑥。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知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注释】

    ①分:名分,指各种和人或物的名称所相应的职分、地位、等级、权利、身份、亲疏关系、所属关系等,也就是人或物的一种规定性。②故:则。③文:文采,花纹,引申指表现义的礼仪制度,如表示等级制度的车制、旗章、服饰、各种礼节仪式等。④族:通“奏”。⑤极:远。极礼:远于礼。⑥褫:脱漏。

    【译文】

    人们之间的区别没有比等级名分更重要的了,等级名分没有比礼法更重要的了,礼法没有比圣明的帝王更重要的了。圣明的帝王有上百个,我们效法哪一个呢?所以说:礼仪制度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音乐的节奏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掌管礼法条文的有关官吏也因与制定礼法的年代相距久远而使礼法有所脱节了。所以说:想要考察圣明帝王的事迹,就得观察其中清楚明白的事物,这就是后代的帝王实施的治国之道。所谓后代的帝王,就是现在统治天下的君王;舍弃了后代的帝王而去称道上古的帝王,这就好像舍弃了自己的君主去侍奉别国的君主。所以说:要想考察千年的往事,那就要仔细审视现在;要想知道各种各样的事物,那就要弄清楚一两件事物;要想知道上古的社会情况,那就要审察现在周王朝的治国之道;要想知道周王朝的治国之道,那就要审察他们所尊重的君子。所以说:根据近在眼前的事情可以知道遥远的事情,从一件事物可以了解上万件事物,由隐微的东西可以了解明显的东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①所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妄人者,门庭之间,犹可诬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上乎!

    圣人何以不欺?曰: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也。类不悖,虽久同理,故乡②乎邪曲而不迷,观乎杂物而不惑,以此度之。

    五帝③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细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注释】

    ①其:指代“古今”。妄人之言,旨在是古非今,反对“法后王”,故荀子非之。②乡:通“向”。③五帝:古代的典籍中所谓五帝所指不一,这里当指伏羲(太嗥)、神农(炎帝)、黄帝、尧、舜。

    【译文】

    那些狂妄无知的人说:“古今情况不同,所以古代安定、现在混乱,是因为治国之道不同。”于是一般人就糊涂了。一般人才性愚昧而说不出道理、见识浅陋而不会判断是非。他们亲眼看见的东西,尚且公受人欺骗,更何况是那些几千年前的传闻呢!那些狂妄无知而胡言乱语的人,就是近在大门与庭院之间的事,这些尚且可以欺骗人,更何况是几千年之前的事情呢!

    圣人为什么不能被欺骗呢?这是因为,圣人是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来推断事物的人。所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推断其他的人,根据现代的情况去推断古代的情况,根据某一类事物去推断同类的事物,根据言论去推断个人的功业,根据事物的普遍规律去观察一切事物,这些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情况是一样的。只要是同类而不互相违背的事物,那么即使相隔很久,它们的基本性质还是相同的,所以圣人面对着邪说歪理也不会被迷惑,观察复杂的事物也不会被糊涂,这是因为他能按照这种道理去衡量它们。

    在伏羲、神农、黄帝、尧、舜这五位帝王之前没有流传到后世的人和事,并不是那时没有贤能的人,而是因为时间太久未能流传下来的缘故;在这五位帝王之中没有流传到后世的政治措施,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治措施,而是因为时间太久未能流传下来的缘故;夏禹、商汤虽然有流传到后世的政治措施,但不及周代的清楚,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治措施,而是因为时间太久未能流传下来的缘故。流传的东西时间一长,谈起来就简略了;近代的事情,谈起来才详尽。简略的,就只能列举它的大概;详尽的,才能列举它的细节。愚蠢的人听到了简略的论述就不再去了解详尽的情况,听到了详尽的细节就不再去了解它的大概情况。因此礼仪制度便由于年代久远而湮没了,音乐的节奏也由于年代久远而失传了。

    【原文】

    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①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②;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鄙夫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是以终身不免埤③污、佣④俗。故《易》曰:“括⑤囊,无咎无誉。”腐儒之谓也。

    【注释】

    ①观:使动用法,使……看。②黼黻文章:占代礼服上的彩色花纹,黑自相间的叫黼,青黑相间的叫黻,青赤相间的叫文,赤白相间的叫章。③埤:通“卑”,低下。④佣:通“庸”。⑤括:结扎。

    【译文】

    只要说的话不符合古代圣王的道德原则、不遵循礼义的,就叫做邪说,即使说得动听,君子也不会听从。效法古代圣王,遵循礼义,亲近有学识的人,但是不喜欢谈论,不乐意谈论,那也一定不是个真诚的学士。所以君子对于正确的学说,心里喜欢它,行动上一心遵循它,乐意谈论它。所以君子一定是能言善辩的。人们没有不喜欢谈论自己认为是好的东西,而君子更是这样。所以君子把道理赠送给别人,觉得比赠送金石珠玉还要贵重;把道理展示给别人看,觉得比让人观看礼服上的彩色花纹还要美好;把道理讲给别人听,觉得比让人听钟鼓琴瑟还要快乐。所以君子对于道理的谈论永不厌倦。鄙陋的小人与此相反,他们只注重实惠,而不顾及文采,因此一辈子也免不了卑陋庸俗。所以《周易》说:“就像扎住了口的袋子,既没有责怪,也没有赞誉。”说的就是这种迂腐的儒生。

    【原文】

    凡说之难:以至高遇至卑,以至治接至乱,未可直至也,远举则病缪①,近世则病庸。善者于是间也,亦必远举而不缪,近世而不庸,与时迁徙,与世偃仰,缓急、赢绌②,府③然若渠堰、檃栝④之于己也,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

    故君子之度⑤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曳⑥。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接人用世,故能宽容,因求以成天下之大事矣。故君子贤而能容罢⑦,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诗》曰:“徐方⑧既同,天子之功。”此之谓也。

    【注释】

    ①缪:通“谬”。②赢:通“赢”,盈余。绌:不足。③府:通“俯”。④檃栝:矫正曲木的工具。⑤度:法度,规范。此用作动词。⑥曳:通“橙”,短桨,这里指船。⑦罢:通“疲”,疲弱无能。⑧徐方:徐国,诸侯国名,地处今安徽泗县一带。

    【译文】

    凡劝说的难处是:用最高深的思想去劝说那些最卑鄙的人,用治世的道理去改变最混乱的局面,这是不能直截了当达到目的的。举远古的事例容易荒谬毫无根据,举近代的事例容易流于庸俗。但是善于劝说的人在这两者之间,一定会做到举远古的事例而不发生谬误,举近代的事例又不显得庸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动,随着世俗的变化而抑扬;言语缓急、多寡,都能应付自如,像阻拦流水的渠坝、矫正竹木的工具那样控制自己;婉转得当,把所要说的话都说给了对方听,但是叉不挫伤对方。

    所以,君子律己像木工用墨线来取直一样,待人用心引导,像梢公用舟船来接客一样。用墨线似的准则来律己,所以能够使自己成为天下人效法的榜样;用舟船似的胸怀待人,所以能够对他人宽容,也就能依靠他人来成就治理天下的大业了。君子贤能而容纳无能的人,聪明而容纳愚昧的人,知识丰富而容纳孤陋寡闻的人,道德纯洁而容纳品行驳杂的人,这叫做兼容并蓄。《诗经》上说:“徐方国已经来顺从,这是天子的大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欣欢、芬芗①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②常无不受。虽不说人,人莫不贵。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传曰:唯君子为能贵其所贵。”此之谓也。

    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呐③也。言而仁之中也,则好言者上矣,不好言者下也。故仁言大矣。起于上所以道于下,政令是也;起于下所以忠于上,谋救是也。故君子之行仁也无厌。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言君子必辩。小辩不如见④端,见端不如见本分。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圣人、士君子之分⑤具矣。

    【注释】

    ①芗:通“香”。芬芗:芳香,引申指和气。②说:通“悦”,使……喜悦。③呐:同“讷”,不善于讲话,言语迟钝。④见:同“现”,显示。⑤分:名分,此指身份、资格、地位。

    【译文】

    谈话劝说的方法是:以矜持庄重的态度去面对他,以端正真诚的心态去对待他,以坚定刚强的信心去扶持他,用浅近比喻的方法来使他通晓,用条分缕析的方法来使他明晓,热情、和气地向他灌输,使自己的话显得宝贵、珍奇、重要、神妙。像这样的劝说他人,那么就往往不会不被接受,即使不去讨好别人,别人也没有不尊重的。这叫做能使别人重视自己觉得珍贵的东西。古书上说:“只有君子才能使自己所珍重的东西得到珍重。”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君子一定是能说会道的。人们没有不喜欢谈论自己认为是好的东西,而君子更胜过一般人。小人能说会道,是具有险恶的用心;而君子能说会道,是怀有仁义之心。说起话来如果不符合仁爱之道,那么开口说话还不如沉默不语,能说会道还不如笨嘴拙舌;说起话来如果符合仁爱之道,那么喜欢谈说的人就是上等的了,而不喜欢谈说的人就是下等的。所以合乎仁爱之道的言论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言论产生于君主而用来指导臣民的,就是政策与命令;产生于臣民而用来效忠于君主的,就是建议与劝阻。所以君子奉行仁爱之道从不厌倦,心里喜欢它,行动上遵循它,乐意谈论它,所以说君子一定是能说会道的。辩论细节不如揭示头绪,揭示头绪不如揭示固有的名分。辩论细节能发现问题,揭示头绪能说明问题,根据固有的本分能够做到有条理,那么就起到圣人、士君子的作用了。

    【原文】

    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①文而类,居错②迁徙③,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④实,博而党⑤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之均,噡唯则节⑥,足以为奇伟、偃却⑦之属:夫是之谓奸人之雄。圣王起,所以先诛也,然后盗贼次之。盗贼得变,此不得变也。

    【注释】

    ①成:通“盛”。②居错:通“举措”,举起与安置,即采取措施。此指措辞。③迁徙:变动。④致:细密。⑤党:通“谠”,正直的话。⑥噡:同“谵”,多言。唯:唯诺,少言。节:有节制,适度。⑦偃却:同“偃蹇”,高耸,引申为出众。

    【译文】

    有小人式的辩说,有士君子式的辩说,有圣人式的辩说。不预先考虑,不早作谋划,一发言就很得当,既富有文采,又合乎礼法,措辞和改换话题,都能随机应变而不会穷于应答,这是圣人式的辩说。预先考虑好,及早谋划好,仓促之间的发言也值得一听,既有文采又细密实在,既渊博又公正,这是士君子式的辩说。听他说话则夸夸其谈而没有系统,任用他做事则诡诈多端而没有功效;上不能顺从英明的帝王,下不能团结百姓;但是他讲话很有分寸,或夸夸其谈,或唯唯诺诺,调节得宜;这类人足以靠口才而自夸自傲,可称为坏人中的奸雄。圣明的帝王一上台,这种人是首先要杀掉的,镇压盗贼还在其次。因为盗贼还能够转变,而这种人是不可能悔过自新的。

    【鉴赏】

    本篇批判、否定了相面术,认为“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此外,还论述了道德修养、“法后王”以及有关辩说的问题。

    本文开篇,荀子道了三次“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旗帜鲜明地反对了当时比较流行的相术。荀子认为:看一个人的长相,不如看他的内心;看他的内心,不如看他是怎么说话做事的。“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也就是说,观察一个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立身处世方法重要。

    另外,还列举了尧、舜、文王、武王、周公、公孙吕等人的例子,进一步说,徐偃王的相貌奇特,眼睛可以向上看到前额;孔子的脸好像蒙上了一个丑恶难看的驱邪鬼面具;周公旦的身体好像一棵折断的枯树;皋陶的脸色就像削去了皮的瓜那样呈青绿色,闳夭的相貌,鬓须多得看不见皮肤;傅说的身体好像竖着的柱子;伊尹的脸上没有胡须眉毛。禹瘸着腿走路,汤半身偏枯,舜的眼睛里有两个并列的瞳仁。他们的相貌非常奇特,甚至可以说是难看了。但是,这些人都是人人称道的贤士。还列举了夏桀、商纣的相貌非常优美却身败国亡的反面例子,十分鲜明地证实了相术的不可信。

    荀子认为人的长相没有吉凶,人的思想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行为才会带来吉凶。人有三种不吉祥的事情,“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而不在于一个人的容貌。

    【精典事例】

    元王得龟,放生于河中,仁慈之心可嘉,但更让人佩服的是将神龟与天意相连,以顺应上天意愿征讨其他不服者,才使宋国称霸于诸侯。可见,抓住意外的机遇作文章,有时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卜筮之术,由来已久。因龟有长寿之名,所以操持国家大事者常常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神龟身上,这也是常有之事。

    相传在宋元王二年,有人献给宋元王一只龟,大家建议元王杀掉龟,元王不忍,派人将其放入江河之中。一日夜里,元王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人对宋元王说:“我被放进河里,一路顺流而下,至泉阳时,被打鱼之人豫且给网了上来。我现在身陷危难之中,无计可施。想来想去,还是大王宅心仁厚,所以只得来求助于大王,希望大王能够帮一帮我。”

    元王醒来觉得非常奇怪,就召来博士卫平,希望能够为他解梦。

    卫平听了元王的叙述后,起身步出庭外,对天象和周围景物详加观察,又拿出卜卦的器具,进行推算。然后沉思良久,对宋元王说:“大王梦中所见,乃是前日被放逐的神龟,至于进一步的说法,我想还是等到证实之后,再下结论。”元王认为卫平的建议不错,于是派使者急速赶往泉阳。

    使者对泉阳县令说:“不知泉阳有多少专门靠捕鱼为生的人,其中是否有个叫豫且的?大王在梦里梦见一位叫豫且的人,捕得一只神龟,希望你能迅速查明此事。”

    泉阳县令立即派人查访,治所有55户渔人,而在河的上游,果真有一人名叫豫且。

    泉阳县令和元王的使者,立即飞马直奔豫且家中,问豫且:“你近日可曾捕得什么东西?”

    豫且答:“前日半夜时,网得一只龟,还被我装在笼子里。”

    使者和阳泉县令去看过了龟,向豫且讲述了元王做梦的经过,豫且不敢有违,把龟交给了元王使者。使者带着龟,马不停蹄地赶回都城,将龟献给元王。

    元王接过龟,刚把它放在地上,龟便伸长了脖子,向元王走出三步,突然止步不前,缩回了脖子。就在人们都莫名其妙时,龟又照着先前的样子,重复做了几遍,仿佛有灵性一般。

    宋元王惊诧不已,就问卫平:“这只龟看见我后,伸长了脖子向前走,这是什么意思呢?它继而又止步缩颈,又如何解释?”

    卫平回答说:“这龟被人捉住后,心知性命不保,幸蒙大王所救,伸颈向前,表示感激大王。后又缩脖而回,是想向大王告辞了。”

    元王大喜,说:“一只龟,居然有如此灵性。我们千万别让它失望,这就放它走吧!”

    卫平却说:“此龟生在很深很深的水里,长于黄土之上,至今已有三千多岁的高龄,能知天地万物之道,明察上下千年之事。有人说,龟乃天下之至宝,得龟之人,必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贵为天子。请大王不要放走了它。只要诸侯知道大王得此神龟,必定会臣服于大王!”

    元王说:“神龟既然为灵性之物,降之于上天,深藏于大海。它在患难之时,认为我仁厚忠信,这才来向我求助。假如我辜负了它,那么就和一般的渔人没什么两样了。渔人贪其肉,寡人贪其力。他们的行为是不仁,我的行为就是无德,又哪里能有福气可言呢?我是不忍心留下这只龟的,还是快叫人放了它吧!”

    卫平又说:“微臣听说,品德至高之人,行事是不图回报的,上天降给你的重任,也不应推托。上苍既然给了人们机会,若不能珍惜,很快就会失去。现在,这只神龟周游天下,哪里都不去,偏偏在宋国出现,正是大王您的福气,也是宋国民众的福分。如果大王拒绝接受,还将其放回江河之中,明显是违背了上天的旨意。如果真是这样而触怒天意,给宋国带来什么损害的话,大王就会后悔莫及了。”

    宋元王说:“损人利己、取人之物而据以为宝,都是强暴行为。有如此行为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过去的夏桀和商纣,都应验了这个道理。我绝不愿重蹈他们的覆辙,你还是不要再劝了。”

    卫平又说:“其实不然,大王不必过于担心。凡事都应顺其自然,不可勉强。这只神龟,并非大王强自索求而来。它自己撞上渔人的渔网,又托梦于大王,终为大王所得,应视它为宋之国宝,大王取之无咎,又何必患得患失呢?”

    元王得神龟的消息不胫而走,诸侯闻风而往来相投者,越来越多。偶有人不服,而又有意挑衅的,元王就派兵讨伐,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宋国终于成为最强盛的诸侯。但不知是否真是神龟相助之功?

    迷信是对世界错误的认识,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统治者往往会利用人们的迷信,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西门豹就将计就计地铲除了这样的一撮人。

    魏文侯时,任命西门豹为邺县县令。他一到任上,便请来该县年纪既长,又为众人所尊敬的长者,向他们询问邺县的情况,了解百姓的生活状态。

    长老们见西门豹态度诚恳,就异口同声地说:“近些年来,邺县因河神娶妻之事,已经害苦了百姓。”

    西门豹赶紧追问具体情形,长老们又说:“邺县的长官、属吏无端加重老百姓的赋税,所得超过数百万之多。他们用从老百姓那里搜刮来的二三十万给河神娶媳妇用,其余的民脂民膏,就被这些官吏和主持仪式的巫婆一起瓜分了。”

    西门豹对类似的事情闻所未闻,就问长老们给河神娶妻的经过。

    长老们说:“当钱财搜刮来后,官府就叫巫婆四处寻访,只要看到一般老百姓谁家有长得美貌的女孩子,就说应该做河神的老婆,随即下礼聘娶。

    “该女子被选中后,即被他们接来,替其洗浴身体,为她做一些好的衣服,然后令她单独居住。

    “继而,人们在河上建造一间漂亮小巧的房子,把女孩安置在小屋内,四周用丝绸围起来。有美酒佳肴供其食用。

    “这样过了十多天,大家又将该女子精心打扮一番,就像是打扮新嫁娘一般。然后,他们为女孩准备一张精美的床,床上铺设美丽的睡席。让女孩端坐在床席上,顺着水流往下漂。刚开始的时候,床席和女子尚漂浮在河面上,但行出不远,便渐渐地被河水淹没了。”

    西门豹越往后听,眉头紧锁得越厉害,不料众长老又接着说:

    “此后,只要是家中有女儿的人家,惟恐女儿被负责给河神娶妻的巫师首领看中,于是就用重金贿赂巫师。而家里没有钱的人家,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带着女儿远远地逃离家园。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邺县已经穷困不堪、人烟稀少了。

    “在邺县,广泛流传着这样的俗语,不给河神娶妻,会令河神发怒,但洪灾一来,已无人可淹了。”

    西门豹表面上不动声色,只是对众长老说:“到给河神娶媳妇的那天,请邺县的长官、属吏、巫师一同到河岸上相送。到时别忘了通知我一声,我也前去相送。”

    众长老不知新来的县令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只得答应了西门豹的要求,然后告辞离开。

    到了那一天,西门豹如约赶往河岸边,前来相送的除了邺县所有的官吏、富豪、长老之外,还有争相来看热闹的数千百姓。

    西门豹在人群里,发现了主持仪式的巫师。站在前面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妇人,在她身后,站着十来个穿着特异服装的女弟子。

    西门豹对属下说:“请将河神的媳妇带来让我看一下,看看到底长得如何。”

    人们从帷幕里带出那位即将送到河上的年轻女子,西门豹凑上去仔细看了一会儿,转头对一旁的官吏、巫师及长老们说:“这个女子长得也太丑了些,怎么能献给河神为妻呢?麻烦大巫师去跟河神说一声,就说此女太丑,待寻访到长得漂亮的女子后,马上给他老人家送去。”

    西门豹的属下立即过来,将大巫师抬起,投入滚滚的河水之中。

    过了一会儿,河面上没有任何动静,西门豹又大声说:“大巫师怎么去了这么久都没有回来呢?让一个弟子去看一下吧!”

    属下随即将一名巫师弟子投入河水中。

    又过了一会儿,河面上仍无反应。西门豹说:“这师徒二人的行动怎么这样缓慢,再叫一个弟子去催促一下吧!”

    又有一名弟子被投入河中。

    如此这般,一共投下了数名巫师弟子,但情形依旧。西门豹又说:“也许是大巫师和弟子都是女人的缘故,不能把事情对河神讲清楚。”于是回头对三位官吏说:“还是麻烦你们走一趟吧。”

    三位官吏被投入到河里之后,西门豹从后背抽出扇子,打开扇子遮于耳旁,俯身倾听河里动静,神情极为肃穆。站在一旁的其他人,早已是胆战心惊,汗如雨下。

    又过了许久,西门豹正身肃立,神情庄重地对其余官吏说:“所有下去的人都不上来,这如何是好呢?我看还是从你们之中推选一人出来,到下面去看一下吧!”

    所有的官吏和长者都吓得面如死灰,随即全部跪倒在西门豹面前。他们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只顾着连连叩头,很多人甚至磕头磕得头破血流。

    西门豹说:“不然这样吧,我们姑且再等一会儿。”

    伏在地上的人,心中七上八下,仍磕头不止。

    又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转身说:“好了,大家都起来吧,看今天的情形,恐怕是河神设下酒宴款待他们,他们喝醉酒后回不来了。我们大家暂且回去等候河神的答复吧。”

    为河神娶妻的闹剧草草收场,但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为河神娶妻的事情了。

    西门豹借此大加整治邺县,美名被天下人争相传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