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事中学会诚实守信-诚实待人童叟无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许由隐居记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

    离现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国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那时候的君主是由老百姓选出来的,他们之所以能够被选上,是因为他们既能干,又公正,能够勤勤恳恳地为大家办事情。所以,在那时候,当君主是一件苦差事,既没有什么特殊的享受,还要白天黑夜地奔忙。

    当时,有一位君主叫尧(唐尧),他对待老百姓非常仁厚,做每件事都要先替老百姓打算,而自己却吃野菜羹,穿最贱的鹿皮衣。他居住和办公的“宫”,除了大一些以外,也和老百姓的房子没有多大区别。在尧的治理下,老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生活得非常愉快。

    可是,尧到了晚年,有一件事很让他伤脑筋。他想到自己年龄越来越大,精力越来越不行,是该找个人来接替自己的时候了,可是一时间还找不到合适的人。那个叫虞舜的小伙子虽然很不错,但毕竟还太年轻。前些日子,尧刚把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做妻子,希望她们能帮助舜努力工作,勤奋学习,使舜将来能成为治理天下的人才。不过,眼下舜还年轻,远水解不了近渴啊,必须立刻开始寻找接班人。否则,自己一旦躺倒,老百姓的事情就没有人去办了。

    第二天,尧就把大臣们都叫来,对他们说:“现在我已经老了,好多事情我办起来已经力不从心。虽然说新君主要老百姓来选,可咱们做公仆的,必须先找到合适的候选人,百姓才好选择呀。几年前,我曾经请那位叫巢父的高人来接替我,可他不愿意,以后就不知躲到哪里去了。现在你们看看,还有什么合适的人选吗?”

    大臣们议论纷纷,因为这是选择新的君主,必须才干和品德都好的人才能胜任。所以谁也不敢贸然推荐。过了一会儿,老臣羲和忽然说:“听说许由这人很有才干,可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不知道是否名副其实。”

    尧猛地一拍大腿,叫道:“嗨,你看我真是老糊涂了,怎么把这位高人给忘掉了!”

    大臣们也纷纷赞成,都说这人名气很大,应该把他请来,看看他能否胜任。尧当即决定派人去请许由。

    可是,派去请许由的人接二连三地失望而回,他们说,许由一听说是请他去接尧的班,就话都不说,把他们打发走了。于是,尧决定亲自去找许由。

    尧找到许由家里,一看许由,原来是个50多岁的小老头,身材不高,却长得挺精神,只是态度很高傲。

    尧谦恭地对许由说:“许先生,俗话讲得好,日月已经升上天空,一支火把还想发出光亮:这不是太困难了吗?春雨已经降临,还要靠担水去浇灌,不是白费力气吗?先生您就如同日月,如同春雨,一旦站出来,必然会天下大治。可是现在我还有劳无益地占着君位,实在问心有愧。请先生为百姓着想,代替我来君临天下吧!”

    许由冷笑一声答道:“您不要再说了,我是不会当什么君主的。您治理天下多年,已经挺有成绩了。这时候让我来代替您,难道是让别人来议论我是求虚名的人吗?要说我这人哪,就是只求实际,不图虚名。”

    尧连忙说:“您为百姓而治天下,怎么会有人说您求虚名呢?人们只会赞扬您为百姓献身呀!”

    “嗨!您怎么不明白我的意思呢!我对这种赞扬一点也不感兴趣。您见到鹪鹩这种鸟吗?它在深林中做巢,有一根树枝也就满足了;还有我们这里的鼹鼠,它喜欢饮河水,只要能喝饱一肚子河水,它就别无所求了。我也是如此,只要能够温饱就心满意足了。您说天下需要人去治理,这是你们的事情,与我毫无关系。打个比方说吧,厨师不做饭了,祭师即使饿着,也不会代替厨师去做饭的。”

    不管尧怎么恳请,许由就是不答应,尧只好扫兴地回到都城。几天之后,有人来报告,说许由怕尧再去请他,不知跑到什么地方躲起来了。

    许由跑到哪里去了呢?其实,他没走多远,就在颍水河对岸的箕山脚下住了下来。很快,就有人把许由的新地址告诉了尧。尧想:许由这样谦虚,不正是有真才实学的表现吗?我还是要想办法请他出来接替我。一下子办不到,我就分两步走。于是,他派人去请许由来当九州长的职务。当时,中国就称为“九州”。“九州长”实际上就是管理整个国家的负责人,只不过名义上不叫君主罢了。尧希望这样可以使许由答应出山,来治理国家。

    没想到,派去的人刚把这个意思说出来,许由就把耳朵捂起来,脸上一副痛苦的样子,嘴里不住地喊:“您不要说了!不要说了!这些话简直把我的耳朵都弄脏了!您回去告诉尧,叫他死了这份心。我许由一生不图虚名,只求安安乐乐、清闲自在地活着。快走!快走!”

    等来人走远了,许由才把捂耳朵的手放下来,嘴里还在嘟囔着:“这些追求虚名的世俗之人啊,真叫我没办法。要我当什么九州长?这话听起来就叫人恶心!”

    他一边说,一边不住地用手掏着耳朵,越掏越觉得耳朵被那些话弄脏了。“不行,我得去把耳朵洗洗。”于是他站起身,带上一顿干粮,锁上房门,走出来,向颍水河方向走去。一边走,还一边掏着耳朵。

    路上有人看见许由这副怪样子,就问他出了什么事,他回答说:“嗨,别提了,尧派人来请我去当什么九州长,这些话真是俗不可耐,弄脏了我的耳朵,我要到颍水河边洗洗耳朵!”

    人们听许由这么说,都觉得奇怪:怎么还有听人说话把耳朵听脏了的事呢?于是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议论纷纷,都摸不透许由的心思。

    许由走了几十里路,来到颍水河边,他拣了块干净地方蹲下来,从河里捧起清凉的水来洗耳朵,先洗左边,又洗右边。洗了一会儿,他抬起头来,发现这里静悄悄地,一个人也没有。就停下来,打算歇息一会儿。忽然,他听见有人从远处走过来,越走越近,许由连忙又低下头去洗耳朵。

    一个苍老的声音在许由身后响起来:“这位老弟在干什么呀?”

    许由回头一看,见是一位须发皆白的红脸老人站在那里,手里还牵着一头小牛犊。许由看这老人不像一个普通人,就又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

    不料,老人听完之后,哈哈大笑,笑得连胸前的白胡子都抖动起来了。这下子把许由搞得莫名其妙,连忙问老人为何发笑,老人却不回答,只顾牵着小牛犊向河的上游走去,一路走,还在一路笑着。

    许由忽然想起,有人曾告诉自己,这附近的山里隐居着一位老人,就是当年拒绝尧请他去当君主的巢父。这位老人在山中的大树上建了个小木屋,就像鸟巢一样。所以大家都称他“巢父”。

    他连忙追上去问道:“莫非您就是那位德高望重的巢父老先生吗?”

    老人仍然在笑,也不回答许由,只顾走路。许由又跑到老人前面,拦住去路,说道:“老先生只顾大笑,难道没有什么可以指教我的吗?”

    老人这才停住笑,说:“我是在笑你啊!你就是那个许由吧!我原来听说你这人德行不错,可没想到,你也是个表里不一、追求虚名的人啊!”

    许由不禁打了个愣:“您怎么会这么想呢?”

    “你不必抵赖,你如果真是那么不愿当君主,干脆早点躲进深山,隐姓埋名不就完了吗?可你呢,还在外面招摇过市,想让人们都知道尧是怎样恳求你,而你又是多么清高地拒绝他。这只能说明你不是一个诚实的人,内心并不真正清高,只不过想骗取世人对你的敬佩罢了!”

    说完,老人牵着小牛犊走,临走还说:“嗨,真晦气!好不容易下一次山,又碰上这么个虚伪的家伙,你怕尧的话脏了你的耳朵,我还怕你洗耳朵的水脏了我这小牛犊的嘴唇呢!小牛啊,你忍一忍,咱们到河上游去饮水吧,这里的水不干净了!”

    这番话说得许由满面羞愧,无地自容,他知道,这老人一定就是巢父老先生了。他望着老人的背影鞠了一躬,说道:“承蒙您的教诲,我知道错了。”

    第二天,许由就卷起铺盖,进山隐居去了,此后再也没有出过山,一直到老死在山上。

    鲍子都旅途埋银饼

    信用是由接收灵魂的肯定所决定,不信是由接受灵魂的否定所决定。

    ——爱默生

    鲍子都是汉朝一名博学多才、道德高尚的书生。有一年,他觉得自己的学识已经达到了可以从政的水平,就准备动身到长安去应试,等待被国家任用的机会。筹足了路费,鲍子都往车里装些书,驾好马就上路了。

    走着走着,鲍子都忽然听到身后有马蹄声,回头一看,是一位青年,骑着马跟在他的车子后面。那青年见他回过头来,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大哥,对不起啊,我惊动您了!”鲍子都就问:“兄弟你好啊!不知道你要上哪儿去?”那青年说:“我要到长安去!”鲍子都高兴起来,说:“太好了!我也到长安去,咱们一路做伴吧!”

    那青年说:“大哥啊,我真羡慕您有那么多的书!可我随身只带一卷,太惭愧了!”鲍子都一看,他的马背上的确只有一卷简册,便说:“等到了长安,咱们交换着读吧!”话未说完,只听“哎哟”一声,那青年从马背上栽下来,跌在地上不省人事。

    鲍子都连忙停下车,把那青年抱起来,只见他双目紧闭,口吐白沫,双手捂着胸口。鲍子都一边喊:“你怎么啦?你怎么啦?”一边把他放倒平躺,解开他的衣服,为他按摩心口。

    鲍子都感到,他的身体逐渐变凉,胸口已无搏动,呼吸已经停止,他死了。这可怎么办呢?他是谁?连姓名都还来不及通报,他就猝死了,怎么处理他的后事呢?怎么告诉他的家人呢?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路上,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怎么办呢?鲍子都急得团团转。他检查死者的遗物,一匹马和一卷简册以外,还有一个小包袱,沉甸甸的,打开一看,里面是十块银饼。怎么把死者的遗物送还他的家人呢?真犯愁!

    鲍子都打定主意,把青年的尸体放到车上,自己骑上那青年的马,向最近的村子走去。来到村里,他用一块银饼为死者置办棺材,办理丧事,把剩下的九块银饼包好,枕在死者的头下,又把那卷简册打开,盖在他的身上;他选择一个标志明显的坟地,安葬了死者。这一切都办好后,他驾起车继续赶路。至于死者的马,他让它随在车后,一路精心喂养,他想,待找到死者家人就归还。

    鲍子都日行夜歇,终于到了长安城。那匹马原是一路跟在车后,不料刚进长安城门,它就十分起劲地跑在车前。鲍子都赶着车紧紧跟在后面,生怕马走失了。那匹马走着走着,来到一家大户人家门口停下了。正巧门内走出一个老人,看到马“咦”地一声说:“我家的这匹马怎么在这里?”鲍子都的车赶到后,老人就问:“相公怎么得到这匹马的?”

    鲍子都下车作揖说:“老人家,这匹马果真是你家的吗?那我就可以了却一桩心事了!”接着就把青年的死讯、银饼和书简的下落,都如实告诉了老人。

    老人听完鲍子都的话,不禁失声痛哭,说:“那是我的儿子呀!”后来,老人一家随鲍子都找到坟地,把尸体移回长安重新安葬。开棺的时候,死者家人看到银饼和书简的确都如数随葬。

    这位老人是官位很高的关内侯,痛定之后,他想:我失去了一个儿子,但是国家发现了一位诚实的君子。于是,老人就把鲍子都推荐给了官府。陈君贤教子不昧义只有信用才会比才智更加深交情。

    ——拉罗斯福哥

    公元69年的一天,在安徽庐江府陈家村,有两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在湖边玩。玩累了,一个叫陈挺的孩子说:“咱们钓鱼吧,我带着钓鱼竿呢,钓条大鱼让你爹今晚给你烧着吃!”另一个孩子叫陈爵,说:“不用你给我钓,我自己来!可我没带鱼竿,这就回家拿去。”

    陈爵拿来了鱼竿,问陈挺:“你钓着了吗?”陈挺说:“我钓着好几条了,又大又肥。快来,到我这边下钓,这儿鱼多!”

    陈爵说:“谁挨着你哩,钓着了不就抢了你的福气吗?我自己找地方。”于是,他就跑到离陈挺大约40步的地方下钓。

    陈爵正聚精会神等鱼儿上钩,忽然,他看到湖边的水中,影影绰绰好像有个黄黄的杯子,他想把它捡起来看个究竟,就用一块大石头压住鱼竿,然后挽高裤管,脱掉鞋下水去捡。呀,这杯子又沉又滑,还有半截埋在泥里呢,只好慢慢地抠。

    陈挺在那边看见了,就喊:“你不好好钓鱼下水干吗来着?捞鱼哪?”陈爵说:“快来帮我一把,这里有个大杯子,怪沉的。”陈挺过来下水一看,不但有杯子,还有盘子呢。他俩搬动着正要上岸,不料手一滑,杯盘又都掉进一个深坑里,水被搅浑了,什么都看不见啦。

    他俩站在水中,等水澄清了的时候,看见水底还铺着一层五铢钱,少说也有好几百枚,金灿灿地挺招人喜欢。他俩就不钓鱼了,弯下腰就捡啊,摸啊,两人都双手捧得满满的,高高兴兴回了家。

    陈爵先回到家里,举着双手告诉爹爹陈君贤,说:“爹,我捡钱了。”陈君贤一看,忙问:“从哪儿弄来的这些东西?这可是黄金哟!”

    听儿子说完原委,陈君贤忙说:“带我去看看!”爷儿俩奔到湖边,一看,水中还有好多金器,就下水去捡。不一会儿,陈挺也带着家人来了;邻居们听说湖中有黄金,也奔来了。大伙儿在水中捡啊,捡啊,最后一称,足有5千克多。

    捡到这么多金子该怎么办?陈君贤先把陈爵、陈挺两个孩子叫到一起,问:“这个湖是公家的,还是咱们自家的?”两个孩子都说:“是公家的。”陈君贤接着又问:“在公家的湖里捞到金子,应该自家藏起来还是交还给官府啊?”两个孩子很懂事地说:“不该自家藏起来,应该交给官府!”陈君贤高兴地说:“真是好孩子!咱们拾了黄金,不能忘记做人的道义!”于是,陈君贤带着两个孩子,上庐江府向太守报告。当太守派人下来收金子的时候,陈家村的村民,都如数把他们捡到的交了出来。

    对于陈君贤以及陈家村村民拾金不昧大义的精神,汉明帝知道以后,非常高兴,下诏书表彰并且奖励了他们。闫敞诚信不欺孤不相信任何人的人知道自己无信用。

    ——奥尔巴赫

    闫敞是东汉一位辅佐郡守的属官,他的职务虽然低微,但为人诚实可靠,很得他的上司——太守第五尝的信任。

    不久,从京城洛阳传来一道圣旨:征调第五尝进京,另有委任。闫敞向太守表示祝贺后,就派人为太守收拾行李,准备太守全家搬入京城。可是第五尝并不高兴,他认为自己的年纪已经太大,快要告老退休了,此时赴京,恐怕担不起什么重任。临行,他把闫敞叫到身边,说:“谢谢你这些年忠心耿耿协助我办事,使得郡境安宁。现在我要赴京了,还有一件事我想只能拜托你办,才让我放心!”

    闫敞说:“府君有事尽管吩咐,我一定竭诚以赴!”

    第五尝指着几个箱子说:“这里装的是我几十年的积蓄,大约有130万五铢钱。我本想告老返乡时,用这些钱置办一些田产房舍,留给子孙。此番皇上调我进京,我想,这几个箱子没有必要随我进京,因此想寄存在您这里,以待需要时取用。”

    闫敞说:“我愿为府君效力!”第五尝离去之后,闫敞立即把箱子搬到自己家中,封存在一间屋子里。

    时间一年一年过去,第五尝一去10年,竟杳无音信。闫敞守着这几箱五铢钱,不敢辜负第五尝所托,年年都要定期擦拭箱子,生怕锈坏箱内的铜钱。

    一天,一个20岁左右的青年来敲门。闫敞问:“公子有何贵干?”青年说:“奉先祖父第五尝之命,前来拜见闫敞长者。”闫敞定睛一看,啊,果然是第五尝的孙子。离去的那一年,他只有9岁,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怪不得一下子没认出来呢。闫敞急问:“府君可好?”这一问,青年不禁潸然泪下,说:“先祖父到了洛京不久,全家患病,一一身亡,只剩我孤身一人了。先祖父临终之际,拉住我的手说:‘你长大,一定要寻到闫敞老伯,我曾有所拜托。’那时我还小,直到今天来找老伯!”

    闫敞听了,拉住青年的手,打开那间存箱屋子的门,指着箱子说:“你祖父托我办的事,就是看护这里面的130万五铢钱。全都在此,请你一一清点吧!”

    青年睁大眼睛,说:“祖父说的是30万五铢钱,不是130万啊!”

    闫敞眼眶一红,说:“听你这话,让我想到府君临终前病得多么厉害啊,连130万五铢钱都记不清了!公子啊,请全部拿去吧。不必迟疑了。你应当继承的,不是30万,而是130万啊!”

    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之一,孔子云“诚者,乃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知其可”;韩非子曰“巧诈不如拙诚”。闫敞诚信不欺孤的故事教育我们不能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努力兑现。如果我们失信于人,就等于贬低了自己。如果我们在履行诺言过程中情况有变,以至无法兑现自己的诺言,就要向对方如实说明情况并表示歉意。这与言而无信是完全不同两件事,所以说树立诚信要从点点滴滴做起。

    高允坦荡不欺君

    信用就像镜子,只要有了裂缝就不能像原来那样连成一片。

    ——阿米埃尔

    高允是北魏太武帝的一位大臣,奉命协助另一位大臣崔浩编写史书《国记》,同时担任景穆太子的导师。

    公元451年6月的一天,景穆太子慌慌张张地骑着马跑到高允家说:“不好了,父皇把崔浩抓起来了!”高允问:“怎么回事?”太子说:“崔浩不听先生劝阻,将《国记》刻在石碑上,竖在都城大街两边,泄露了国家机密。此事怕要牵连先生,怎么办呢?”

    高允叹了一口气说:“崔浩一意孤行,我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谢谢太子的关照,我一向主张答诏宜实,如果皇上问起我,我会照实回答的。”正说着,传来圣旨,召高允进宫。太子一路陪伴来到宫门口,对高允说:“如果父皇问起,你就别言语,我来答话!”

    见了太武帝时,景穆太子抢先说:“父皇!高允是儿臣的先生,办事一向小心谨慎,《国记》摆到大街上,是崔浩想向国人示范:写史要用直笔。高允先生反对摆到大街上,我是知道的,请父皇赦免先生!”

    太武帝“哼”了一声,问高允:“《国记》都是崔浩撰写的吗?”高允回说:“是臣下和崔浩共同撰写的,而且臣下执笔的部分比崔浩还多。”

    太武帝大怒:“这么说来,你的罪过比崔浩还大,不可饶恕!”景穆太子一听,赶忙说:“父皇息怒!高允先生慌里慌张答错了话,刚才儿臣问了他,他说是崔浩一个人写的!”

    高允听太子在为自己开脱,立即下跪说:“臣下的罪过的确比崔浩大。太子殿下由于臣下侍候读书久了,想救臣下一命,其实并没有和我说过那些话。至于把《国记》摆到大街上,我的确是反对的。”

    太武帝看了景穆太子一眼,说:“难得你有此一片苦心。”又回头对高允说:“你能一事当前,敢于对寡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是诚实无欺的态度,还算是忠贞的大臣。现在,由你替我起草一道诏令:将崔浩家族128人一律处死!”

    这时,高允忙说:“崔浩为本朝立过大功,这次他泄露了国家机密和祖先的隐私,的确是很大的罪过,但他秉笔直书,写的是历史事实,不应当处死!请陛下宽恕他!”

    太武帝大怒,说:“你不替我起草诏令,还为崔浩说什么好话?来人,将高允拿下!”

    高允被关押了起来。景穆太子说:“父皇啊!您因高允先生诚实无欺而赦免了他,怎么又由于高允先生继续表现出诚实无欺的态度而扣押他呢?”

    太武帝沉思了一会儿,认为太子说得有道理,于是,太武帝最后决定:惩办崔浩;赦免高允,让他继续当太子的导师。商鞅变法立竿为信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

    ——李白

    商鞅,是中国战国时期卫国人,姓公孙,名鞅,后在秦国受封领地“商”,就称他为商鞅,也叫卫鞅。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社会改革家。

    商鞅年轻时,就非常喜欢研究法律,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开始是在魏国宰相公叔痤手下当一名小官。公叔痤发现他很有才能,曾向魏惠王建议让他治理整个国家,魏惠王没有采纳,所以,商鞅在魏国始终未被重视。

    后来商鞅听说秦国要振兴国力,招募贤人,为了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毅然离开魏国到了秦国。商鞅到秦国后,经人介绍,拜见了秦孝公,向秦孝公宣讲了“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的道理,以及富国强兵的办法,很受秦孝公的赏识。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制定了鼓励耕战的新法令。

    商鞅所制定的法令条文,对惩罚和奖励规定得都很明确,但也是很严格的。他认为要人们遵守法令,就必须先相信法令。他说:“对人的行为怀疑就谈不上名义,对事情怀疑就谈不上取得成就。”他怕老百姓不相信新法能真正实行,所以,在新法令制定好之后,没立即向老百姓公布,而首先取信于老百姓,要老百姓相信他商鞅说的话是算数的,所制定的新法令是要按章办事的,说到做到。要树立变法的信实感,怎么办呢?

    商鞅令手下人在咸阳都城南门市场上立了一个10米长的木杆,公布告示,招募百姓把木竿搬走。如果谁能把木杆搬到北门,就奖励他10两银子。开始老百姓对这件事都感到很奇怪,谁也不敢搬。过几天还没有人搬。于是商鞅便派人又张出告示说:“能搬到北门的,奖励他50两银子。”这时,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木杆从南门扛到北门。商鞅命人真的赏给那人50两银子.这件事在老百姓中间传开了,相信商鞅说话算数,而不是哄骗人的。商鞅取得了老百姓的初步信任。事过不久,商鞅突然在全国公布了新法令。

    新法实施以后,多数人能按法令规定办事,但也有少数人不守法令。商鞅对这些人不迁就,一律按法令办事。开始太子带头违法,商鞅在不便直接处罚太子的情况下,严厉地惩罚了太子的两位老师。这下,谁也不敢违法了,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于是秦国社会秩序大治,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的局面,为秦国后来的强大奠下了基础。管仲判死罪仍诚实守信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管仲(?—前645),即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颍上(颍水之滨)人,春秋初期政治家。

    公元前658年,管仲帮助齐国公子纠跟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失败后,被囚禁在鲁国。

    这年,齐桓公派人把管仲从鲁国押回齐国。一路上,管仲他们冒着毒辣辣的太阳,翻越了好几座山岭,好不容易才来到鲁国边境的绮乌。他们又累又渴,差吏便押着管仲到管边疆的鲁国人那讨吃的。

    管边疆的鲁国人见押过来一名犯人,就问:“这个人犯了什么罪?”差吏回答:“这就是用箭射伤我们大王的管仲啊!恐怕他难逃死罪了。”管边疆的人听说过管仲的名字,知道他有很高的声望,心想:这可是到齐国做大官的好机会啊!如果我现在好好待他,倘若将来他不死,说不定还会被重用。那时,他必定感恩图报。况且我又不必费多大气力,真是小本大利啊!于是,管边境的鲁国人跪着向管仲敬献了饮食。

    管仲想不到此时竟会有人这样对待自己,十分感激。管边疆的人趁机说:“如果您能幸运回到齐国,不被处死反而被重用,你将怎样报答我呢?”管仲想:我原想患难时粒米之恩也应重重报答,可是这人既不是同情于我,也不是敬重于我,而是乘人之危,索取报酬。于是,正色道:“我身为重犯,生死难料,被重用更是无望。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能被齐国重用,我将录用有才德的人,按功评赏。你说,我能怎样报答你呢?”管边疆的人十分恼怒。

    后来,管仲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齐国都城。由于大夫鲍叔牙的举荐,齐桓公赦免了管仲,任用为卿。从此,管仲大兴改革,举贤任能。齐国日渐强盛,终于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

    身为重犯的管仲,仍能做到光明磊落,诚实守信,真乃令人可敬可佩。卞和诚献和氏璧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卞和,春秋时楚国人。

    他是采玉工,长年在楚山中采玉。

    这天,他偶得一块玉璞。凭他多年的经验断定,这是一块稀世珍宝,不易被人发现。因为,美玉深藏在璞石之中。剖石采玉,不是件容易的事,又何况是这样的玉璞呢!

    为了保全国宝,卞和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去见楚王。

    当时,楚厉王接过玉璞,左看右看,仍是块石头。便勃然大怒,道:“这明明是块丑陋的石头,怎么能说成是美玉呢!你定是图高官来欺骗寡人!”不容分说,便命人断其左足。卞和痛得昏死过去。醒来后,他心里想的仍是:断足不过少了一只脚,国宝不被承认,实在可惜!

    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要抱着那块玉璞去见武王。全家人一齐跪倒,哭劝道:“天下人都骂你是骗子,去了会被杀头的!”卞和听了,毫不犹豫,毅然抱着那块玉璞见了武王。武王看过后,还说是石头,又令人断其右足。

    卞和两次受“刖”刑,失去了双足,但其献宝之心,仍不改初衷。

    武王死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了那块玉璞哭于楚山下。这时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一连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天昏地暗,双目泣血。楚文王是位圣明的君主,闻其事,忙派人去查明缘故。

    来人问:“天下人被砍去双脚的很多,为什么唯独您哭得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失去双脚而悲痛啊!宝石被说成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真正原因啊!”

    文王听了回报,被卞和的真诚所感动,派了上好的玉工去加工那块玉璞,终于得到了一块晶莹剔透、举世无双的美玉。这就是“完璧归赵”故事中所说的价值连城的“和氏之璧”。楚文王厚待卞和,卞和的冤屈被洗去了。

    壮哉,卞和!美哉,卞和!卞和献宝的故事真乃催人泪下,他那忠贞诚实的中华民族品格,令人赞叹!韩信报恩人之贵朴讷诚笃。

    ——《聊斋志异·惠芳》

    韩信,西汉淮阳人,官封淮阴侯。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为刘邦开创帝业立过大功。刘邦称帝后,被诬告谋反,为吕后杀害。

    他在少年时期,就“志与众异”,很有志向,他为人处世不仅谦逊礼让,而且诚实守信。

    韩信从小就喜爱读书习武。父母双亡后,家贫无依,渐渐染上不求上进的毛病。行为放纵不检,加之他又不善于经商谋生,常常靠别人施舍过日子。因生活拮据,常常在淮阴城下的小河钓鱼,以此糊口,但还是免不了挨饿。有几位老妈妈也经常到这条小河来洗衣物。她们每次来干活,总是带着饭菜,一干就是一天,中午就在河边吃饭。韩信每见她们吃饭,就饿得忍不住盯着她们看。有一次,其中一位老妈妈看出韩信饥饿难挨,就分出一些吃的给他。就这样一连10天,韩信每天都能吃到这位老妈妈省给的饭菜。他心里非常感激,有一次他对老妈妈说:“我将来一定重重地报答您。”不想老妈妈却生气地对他说:“我看你一个大男人却混不饱肚了,实在是可怜你,哪里想到要你回报呢!只希望你将来有出息就好了。”韩信听完之后,默默记在心里。

    韩信喜欢习武,所以常常佩带一把宝剑。当地一些调皮的少年,老是讥笑戏弄他。有一次,一个好欺人的恶少年想侮辱他,他说:“看你长得挺高大,还带着宝剑,其实你的胆子小得很。”说完大伙也起哄讥笑他。那个恶少年又说:“你不怕我,就和我比试比试,你若怕我,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气得盯着他看了好大一会儿,最后还是伏下身来,从他的两腿之间爬了过去。在场的人全都哄笑他胆子太小了。

    后来,韩信投奔到汉王刘邦军中,当了一个小兵,经萧何多次推荐,拜为大将,以后功绩显赫,官封王侯。但他一直没有忘记昔日经常给他饭吃的那位老妈妈。韩信派人去把那位老妈妈请来,韩信向她深深表示谢意,并赠送给她一千金,实现了他当日的诺言。韩信又把那个侮辱过他的恶少年找来,非但没有惩治他,反而给他一个小官做。韩信的部下都大惑不解,韩信却笑着对他们说:“当初他侮辱我时,我何尝不能杀了他?可是为了这么点事杀人,实在是太不值得了,所以我就忍受下了。没有当时的容忍,我也不会有今天的地位。我把他也看做是激励我上进的人哪。”对韩信来说,漂母的恩情不仅仅在于施食救命,更宝贵的是在于她激发了他的志气。所以,漂母对他的恩情看来事情虽小,但是他却一直铭记在心。

    在江苏淮安城西北不远的古运河畔,有一座青砖飞檐的古建筑“漂母祠”,这就是后人为纪念韩信和他的恩人漂母所建的祠堂。班超光明正大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诚,不足以动。

    ——《耻言》

    班超生在东汉初年,是汉明帝和汉章帝时期的名将。他一生的经历惊险、曲折,有不少传奇式的故事流传到今天。

    班超一家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父亲班彪写成了《史记后传》;哥哥班固、妹妹班昭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写出了著名的历史著作《汉书》。

    班超虽然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里,却从小就表现出另一方面的才干。他20多岁时,有一次,有人告发班固私自编写国史,结果班固被抓进大牢,性命危在旦夕。班超气愤极了,他一个人跑到京城,跪在皇宫外面喊冤。汉明帝听说以后,觉得挺有趣,就把他叫了进来,想听听他说些什么。好一个班超!在威严的天子大殿上一点都不惧怕,他慷慨陈词,口若悬河。既讲清了哥哥编史书的宗旨,又指出了这部史书的重要作用。汉明帝看他说得头头是道,一高兴就把班固放出来,还让班固到京城专门为朝廷编写史书。

    班超也跟着班固来到京城,做些抄写工作,挣钱来贴补家用。班固觉得弟弟很有才华,曾打算让班超来帮他编史书。可他哪里知道弟弟的志向却不在这方面。有一天,班超正在抄写文书,抄着抄着,他烦躁起来。最后,他干脆把毛笔扔在地上,重重地叹了口气说:“身为大丈夫,就该像古时候的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大功,封万户侯,怎么能整天闷在书房里靠抄抄写写来糊口养家呢!”这时候,正赶上奉车都尉窦固率军出征匈奴。班超就毅然来到窦固的帐下,做了军人。后来有句成语叫“投笔从戎”,说的就是班超扔下笔杆去从军的典故。

    班超在军中作战勇敢,又有智谋,很受窦固的赏识。汉明帝准备派人出使西域时,窦固就把班超推荐了上去。汉明帝也还记得那个为哥哥慷慨陈词的班超,觉得这人既胆大,又有口才,派他去西域最合适不过了。于是就下令封班超为司马(官名),让他带着36个随从,到西域去了。

    班超果然不负众望,他第一次出使就降服了鄯善国。消息传回京都,汉明帝很高兴,让窦固给班超增兵。可班超谢绝了,他认为自己身边有原先的36名勇士就足够了,降服各国靠的是大智大勇,恩威并施,人多了反而不方便。接着,他带着这36人又征服了于阗、疏勒等西域大国。还联合各国军队击败龟兹国,尉头国的进攻,又平定了各国的小股叛乱,还劝降了拘弥、月氏、乌孙、康居等国家。西域从此又与汉朝建立了往来,恢复了“丝绸之路”的交通。在这期间,班超的人马最多不过上千人,但班超对下级诚心诚意,胸怀坦白。遇到危险,他冲在前面;有了功劳,他不独占。为了这,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出生入死,所以,他手下的人个个都能以一当十。

    班超功劳越来越大,就有人嫉妒他,在背后说他的坏话。

    有一次,班超劝降了乌孙国,并且让乌孙王派使臣到洛阳去晋见皇帝。这时候,汉明帝已经死了,汉章帝在位。他见了使臣,非常高兴,大大赞扬了班超的才干,并且同意按班超的主张,联合乌孙攻打龟兹国。汉章帝重赏了乌孙国的使臣,又拿出了许多礼物,让使臣带回去送给乌孙国王。为了表示对来使的尊重,章帝还派了个叫李邑的卫侯(官名)护送使臣回国。

    不料,这个李邑却是个贪生怕死的家伙。他率队走到于阗国的时候,正遇上龟兹国攻打疏勒国,虽然他驻扎的地方离战场很远,而且还有别的路可以绕过去到达乌孙国。可李邑却死活也不敢再往前走了,他生怕哪天会遇上打仗,把自己的命运丢在这荒凉僻远的塞外沙漠上。可是,中途退回去,又怎么向皇上交差呢?李邑是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想不出办法来。这时候,有个手下人给李邑出了个恶毒的主意,李邑一听,这才转忧为喜,连忙吩咐人按这个主意去办。

    不久,朝廷接到了一封李邑派人送回来的奏疏,里面的大意是说:他到了西域后,发现这里的人野蛮好斗,到处都在打仗,根本就没有归顺汉朝的意思。而班超呢,在这里娶了娇妻美妾,整天抱着儿子享清福,他当然不愿意回到中原,所以班超才对陛下撒谎说西域可以收服。他这是出于个人的私欲,让国家白白地劳民伤财呀!我劝陛下收回联络乌孙的命令,并召班超回京问罪。

    这封奏疏的内容一下子就在朝廷里传开了,李邑派回来送信的人又到处散播谣言,那些原来就对班超有成见的人也都活动起来,准备劝汉章帝改变对西域的政策。一时间,班超欺骗皇上的消息闹得满城风雨,舆论对班超很不利。

    远在疏勒国的班超听说这个情况后,不禁叹气道:“古时候有个曾参,以仁爱忠信出名。有人嫉恨他,就跑到他母亲那里去造谣,说曾参杀人了。第一次,曾母不信;第二次,曾母开始有点怀疑;第三次,曾母就信以为真了。所以说,谣言重复三次,就不由人不信了。可惜我自己并没有曾参那样大的名气,却碰到了他那样的遭遇。”

    没想到,汉章帝是个头脑清醒的皇帝,他听了大臣们的议论后,立刻驳斥道:“这都是一派胡言!就算班超不想回中原,难道他手下那些将士也没有一个想回家吗?为什么他们都能跟班超一条心,为他出生入死呢?”

    随后,汉章帝就下了一道诏书,把李邑臭骂了一顿,责令他老老实实地到疏勒国去见班超,听候班超的吩咐。另外,章帝又给班超下了一道诏书,告诉他说:等李邑到了你那里,你可以把他留下来,任凭你发落。

    李邑领了诏书,直后悔自己当初自作聪明,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这回怕真是没命了。可是,等他到了疏勒国,班超却一点也没有为难他,只是叫人招待他住下。然后,班超另外派人护送乌孙国使臣回家。还让使臣带信给乌孙国王,劝他按照常规,把王子送到洛阳去做人质,以表示对汉朝的忠诚。乌孙国王欣然答应了班超的劝说,很快就把儿子送到了班超这里。

    这天,班超把李邑叫来,对他说:“李大人,现在有件公务要劳你的大驾,请你护送乌孙王子去洛阳。你看怎么样?”

    李邑听后大吃一惊,他原以为班超会狠狠报复自己,没想到班超能这么轻易地放自己回去。他结结巴巴地说:“班将军,难道您真的不记我的过错吗?”

    班超淡淡一笑说:“你我都是朝廷大臣,如果总是你害我,我害你,怎么能一心为国家效力呢?既然你的才干不适合在这里发挥,勉强你留下来,对国家也没有好处。所以还是请你回去,我们各自诚心为国尽忠就是了。”

    李邑又是羞愧,又是感激,后来,他回到洛阳再也没有说过班超一句坏话。

    这边,班超手下的人们却有点不解气,他们对班超说:“李邑这家伙昧着良心造谣生事,险些坏了将军的大事。虽说您胸怀坦诚,不记他过错,可也不应该放他回去呀,万一他又在京城胡说八道怎么办?”

    班超答道:“正因为他说过我的坏话,我才要让他回去。这不正说明我们光明正大,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吗?只要我们在反省自己的内心时,没有什么感到内疚的事情,我们就不怕别人说什么。”

    众人听班超这样讲,虽然还有点不解气,可都打心眼里佩服班超诚实、坦荡的胸怀,也就更愿意跟着班超去为国尽忠了。

    后来,班超率领手下人打了更多的胜仗,还在西域各国传播友谊,帮助那里的人民发展生产,建立友好往来。直到他71岁那年,才奉诏回到洛阳。这时,他已经年老体衰,病魔缠身,回到洛阳一个月后,就与世长辞了。陈纪卖房诚实不欺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韩婴

    在中国历史上,一些诚实不欺的故事,千古流传,很能给人以启迪。这里要讲的是后汉时陈纪卖房的故事。

    后汉时,名士陈实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陈纪,字元方,二儿子陈湛,字纪方,都是品学兼优的人。当时,人们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君”。这是因为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为人诚实不欺,品德高尚。

    陈纪在东郡有一所房子,因无人居住,打算卖掉。陈纪请家人找一位买主。经四处打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位买房子的人。家人向买房子的人介绍了房子的建筑材料如何好,工程质量如何好,价钱如何公道等等。买房子的人实地察看后,觉得实际情况和所介绍的一样,便决定买下来。

    正当双方谈妥,拍板成交的时候,陈纪突然走了出来,对买房子的人说:“这房子的确不错,但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出水之处,每当天下大雨,积水很难排泄出去,这是个很伤脑筋的事情。你要好好考虑。”

    买房子的人一听,便不买了。家人埋怨陈纪说:“买卖已经谈妥,就你把缺点说了出来,人家就不买了。”陈纪很不以为然,批评家人说:“为人应当诚实,宁肯房子卖不出去,也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去欺骗别人。”家人听了,感到他讲得很在情理。

    甄彬还金

    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

    ——《潜夫论·务本》

    中国南北朝时候.有一个叫甄彬的人。他心地纯洁,不占人家便宜。

    这年春荒时节,家里连柴米油盐都买不起了,还剩下一捆头年秋天收获的苎麻,本来打算织成夏布做暑天衣服用,为了糊口,只好拿到长沙寺开设的当铺里去抵押,当了钱,好买米下锅。

    秋收后,甄彬凑足了钱,到当铺赎回了那捆苎麻。回家打开麻捆,发现麻捆里夹带了一个手巾包,手巾包里竟是黄澄澄的金子,足足有五两重。

    甄彬对妻子和孩子说:“不该我们本分应得的东西,别说是五两黄金,就是十两,我们也不能要。依我看,这些东西还是还给人家。”全家人听后都表示赞同。

    当铺里的人见甄彬来送还捡到的金子,才猛然想起,那是不久前有人用这包金子做抵押来换钱,当时没来得及安放,顺手塞进麻捆里了,事后也就忘了。若不是甄彬把金子交送回来,他竟不知金子是怎样丢掉的。

    长沙寺的道人见金子失而复得,非常感谢甄彬,决意要把一半金子分给甄彬,可甄彬说啥也不肯接受。就这样,那道人往返十余次都被谢绝了。甄彬对道人说:“你看我这么热的天还穿着老羊皮,每天上山打柴,我如果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就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了。”

    梁武帝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就听说了这件事,因此,当他任益州刺史时便任用甄彬做自己的秘书官。当时,人们都赞扬甄彬是一个最可信任的人。李勉穷不贪财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韩非

    唐朝时的李勉,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卖煎饼,母亲给人洗衣服。李勉白天帮助父亲看摊,晚上念书学习。李勉为人诚实、忠厚,街坊邻里都夸赞他。他的文章常常被老师拿来作示范。

    长大后,他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在仁升客店里,他认识了一个比自己大的读书人王义,两人脾气相投,十分谈得来。李勉和王义同住在一个房间,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

    一天,王义洗澡着了凉,晚上发高烧,说胡话。李勉侍候他,用湿毛巾给他擦脸降温,整整忙了一夜,王义的高烧还没有退。第二天,李勉请了医生给王义看病,医生说:“王义得的是急性肺症,必须赶快医治……”

    王义昏昏沉沉,滴水不沾。李勉既要买药,又要煎药,忙得不可开交,没空看书,可他毫无怨言。会试的时间快到了,可王义的病情不但不见好,反而愈来愈重。他含着眼泪对李勉说:“贤弟,我已经快不行了,我的病拖累了你,耽误了你读书,实在对不起!”

    李勉安慰他说:“贤兄,你好好休息,小弟照顾你是应该的。至于会试,今年不行,以后再考也不迟!”

    王义听到李勉说出肺腑之言,就紧紧地拉着他的手说:“贤弟,我有一事想求你,我的包袱里有100两银子,如果我不行了,你就用它买副棺材,请人把我埋了,剩下的钱,就送给你用吧。”

    李勉听到王义说这些话,心里很难过。他噙着眼泪说:“王兄,你放心,我会想办法通知你弟弟的……”

    第三天,王义死了。李勉买了一副棺材,请了几个脚夫,把王义埋了。在王义的坟上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王义的名字、籍贯和死亡的时间。

    办完丧事,离会试还有3天。这几天,李勉累极了,他稍微休息了一下,便克服疲劳,坚持考完了会试。结果,皇榜一公布,李勉榜上有名,当上了县令。

    他虽然当上了官,但王义的事,他始终没有忘记。他几次给王义的弟弟写信,但都没有回音。

    转眼10年过去了,李勉已入朝做官。有一天,忽听家人传报,有一个姓王的汉子要找他。他立刻召见了那位汉子,一问,原来是王义的弟弟。李勉既高兴,又伤心,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

    王义弟弟说:“恩人,你的信我都收到了,因家乡发大水,几次搬家,一直到今天才来找你,实在很抱歉……”

    李勉把当时他哥哥怎样得病,怎样埋葬,一一向王义的弟弟讲了。最后说:“你哥哥的银子,用去20两,剩下80两,我放在棺材里。现在你来了,我交还给你。”

    接着,李勉带着他到城外荒地王义的坟墓前,叫人挖开坟墓,打开棺材,把那80两银子,原封不动还给了王义的弟弟。王义弟弟流着眼泪接过银子,说:“大哥,听说你当时也很穷,为什么你不用这些银子呢?”

    李勉意味深长地说:“不是我自己的东西,我是绝对不要的!”

    冯梦龙、袁韫玉以诚相待

    人是为了相信某种信念,并不是为争吵或讨论琐事而活着的。

    ——卡莱尔

    明末的冯梦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所编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世称“三言”,对后来的短篇小说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是他的生活却很穷困。而剧作家袁韫玉家庭经济很富裕,二人以诚相待,传为佳话。

    一天,袁韫玉带着自己的新剧作《西楼记》来到冯梦龙家以求讨教。冯梦龙接过《西楼记》书稿浏览了一遍后,便把剧本放在了案头上,既没谈意见,也没把剧本还给袁韫玉。袁韫玉见此,没有搅扰他便离开了冯家,冯梦龙待袁韫玉走后,便执笔按自己刚才的构思为《西楼记》补写了一场《错梦》。袁韫玉看到冯梦龙家境十分困难,回到家就叫家人准备了一百两黄金,二次来到冯家。

    两人见了面,冯梦龙高兴地对袁韫玉说:“你的大作《西楼记》词曲皆佳,只是尚欠完整。我不揣冒昧,已经为你补写了一场,请过目。”袁韫玉很激动地对冯梦龙说:“老兄生活这样清贫,还是终日挥笔不停,真叫人钦佩。奉上百金,聊表心意。”此时,二人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久久地握着双手。

    袁韫玉的《西楼记》有了冯梦龙增写的《错梦》,犹如锦上添花,冯梦龙有了袁韫玉的慷慨资助,真是雪中送炭,使他在一段时间内更能专心地进行文学创作。

    陆元方卖房不掩短

    一诺千金。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唐朝有一个名叫陆元方的人,他在洛阳(今河南洛阳市)城外有一所有名的宅院——锦绣园。宅内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既雅致又幽静,是个难得的好居处。不料后来陆家家道中落,生活入不敷出,于是,陆元方和两个侄子陆寅、陆卯商量,决定卖掉锦绣园。

    陆元方要卖锦绣园的消息不胫而走,两个商人立即找上门来。陆元方直言不讳地说出卖房的理由,两个商人担心他会开出天价,谁知陆元方说:“宅院是我和兄长一手建造的,打算世代居住而非卖品。我无意靠它大赚一笔,就按当时成本折七成计算,纹银六千两吧。”两人一听,大喜过望,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下买卖成交,商人生怕陆元方反悔,急忙掏出50两银子作为定金,塞到陆元方手中。双方约定三日后正式交易。

    两个商人走后,陆元方独自一人漫步在庭院内。他看着院内草木荫荫,流水潺潺,不禁长叹一声。这时,陆寅、陆卯急匆匆地赶来,带来一个消息:太守请陆元方府上一聚。

    陆元方狐疑地来到太守府,不知是福是祸。太守开门见山地说出自己的意图:太守夫人身体不佳,想找个清静幽雅的地方休养,找遍洛阳城外所有的房子,只看中了陆元方的宅院,心仪已久,如今听说要卖,自然求之不得。太守豪爽地说:“你尽管开价吧!”但陆元方却满怀歉意地拱拱手,说出真相:宅院已经有买主了,虽然没有正式交易,但已经预付定金了。太守坚持要买,并开出双倍的价钱,但陆元方还是婉转地拒绝了,并坚定地表示: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讲信用。太守满脸不悦,让陆元方回去好好想想。

    回去的路上,陆寅、陆卯听说陆元方拒绝了太守的请求,非常不理解。两人小声嘀咕:“叔叔怎么这么不开通?得罪了太守,以后我们陆家的前程怎么办?再说,又没有正式交易,反悔是允许的。”陆元方一听,严厉地叱责两人:“男子汉大丈夫,一言九鼎,你们已长大成人,这道理不会不懂吧?”两人只好悻悻地走开。

    当夜,陆元方辗转难眠,第二天一大早就登门太守府。太守一见,喜笑颜开,以为他回心转意了,出人意料的是陆元方仍旧不改初衷。太守暴跳如雷,大骂陆元方忘恩负义:“当年若不是我秉公断案,你们陆家早就株连九族了!”陆元方一脸尴尬地跪下,但决心不变。

    太守要买房的事被陆元方的母亲知道了,她怒气冲冲地质问陆元方:“你可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太守想买这宅院,莫说卖,就是白送,我们也该毫不吝惜!”陆元方“扑通”一声跪下,说明自己不能失信于人,并说:“您和父亲自小就教育我们‘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今,我已应允了别人,又怎能言而无信?”陆母一时语塞。

    与此同时,外界纷纷传言:锦绣园贱价出售,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隐情。于是,那两个商人犯起了嘀咕,决定先去看看,然后再决定买不买。两个商人来到锦绣园实地勘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于是决定买下它开个酒楼。陆元方一听,立即提醒说:“宅院不能开酒楼,因为没有下水道。”两人有些失望,只好忍痛割爱了。

    全家都责怪陆元方说了实话,但陆元方却无怨无悔:“如果我不讲实话就是欺骗买主。我们就是有再大的难处,也要诚实守信!”大家只好再分头去找买主。但是商人不买锦绣园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甚至有人造谣说宅院里经常闹鬼。于是,锦绣园更加无人问津了。

    正当全家人为找不到买主而苦恼之时,那两个商人再次登门,要求买下锦绣园。原来,那天陆元方毫不隐讳地说出房子的缺陷,令他们很感动,并使他们坚信这宅院不会再有其他缺陷了,因此现在决定用这宅院开个绸缎庄。

    季札挂剑报君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西周时期,淮河北岸、洪泽湖西有个强盛的国家——古徐国。古徐国虽不大,却是兵强马壮,称霸一方。转眼到了春秋时期,虽然古徐国没有了过去的强盛,但依然是国泰民安。

    公元前544年,吴国国君寿梦的四子季札受命出使北方的鲁、齐、郑等国。季札途经古徐国,慕名去拜会当时的古徐国国君。

    季札一表人才,风度翩翩,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其彬彬有礼的君子风范。而古徐国国君仁爱谦和,虽有不怒而威的君主气度,却礼让有加,使季札心仪。于是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席间,古徐国国君道:“吴越宝剑,天下闻名。公子何不以所佩之剑乘兴起舞,让大家长长见识,也一饱眼福?”季札爽快地答道:“遵命!”

    话音刚落,季札已手握宝剑,随着悠扬的乐曲声翩翩起舞。只见这剑一会儿在灯火的映照下幻若彩虹,闪烁着奇异绚丽的光芒,一会儿又随着季札有节律的舞动,起伏如游龙般见首不见尾。

    国君情不自禁地高声叫道:“好剑!好剑!果然是名不虚传!自古英雄出少年,宝剑更添英雄气!”

    季札一听,忙收身谢道:“感谢国君对我们吴越宝剑的夸奖。”

    随后,季札解下宝剑,让国君细细把玩、观赏。抚摸着这人间宝物,国君激动得连大气也不敢出,只是两眼紧紧地盯住宝剑,从剑梢看到剑柄,再从剑柄看到剑梢,过了好长时间,国君才回过神来,缓缓地说:“这真是人世间罕见之物啊……”

    季札知道国君看上这把剑了,因为他的神情中处处流露出对这把宝剑的羡慕之情。季札想,既然我是万里赴知己,以此相赠,也算宝剑赠英雄了。但佩剑作为一种礼节是必需的,所以此时尚不能赠剑,待我完成使命回来后一定将此剑献上。这时,他的心里已经许诺将此剑赠予国君。

    第二天,季札便佩戴着宝剑上路,出使他国了。

    光阴荏苒,一晃就是一年多时间,季札顺利地完成了出使北方诸国的使命,准备回国了,但他的心里仍惦记着一件事……随行者问季札:“回去时不走来时的路行吗?一来可以看看新的景致,二来也可以再结交一些新朋友。”季札坚定地说:“不!一定要原路返回,以兑现我在古徐国时心中许下的诺言。”

    于是季札和随行人员马不停蹄地奔向古徐国,不料人算不如天算,古徐国国君已经病逝。悲痛之余,季札把心爱的宝剑解下来交给新国君,并说出当时的心愿。而新国君以先君无命,坚决不肯接受。季札的随行者也认为此剑乃吴国之宝,赠送给他人不大合适。季札却说:“我心中曾有过许诺,我不能欺心。”季札来到老国君的陵前,烧香礼拜,痛哭流涕。然后,他双手托起宝剑,捧在胸前,口中喃喃道:“请国君原谅我当初不赠之举,现在我特地来践行诺言了,望国君接受季札的敬意。”说罢,将剑高举过头顶,向老国君的陵墓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毫不犹豫地把剑悬挂在墓前的松树枝上,头也不回地走了。

    后人有诗赞曰:“死生同白日,然诺岂黄金。”又有诗曰:“解之系墓前,诚信直若此。只今高台上,朝暮苍烟起。”季札只是心中许下诺言,他人并不知道。在老国君已不在人世的情况下,季札仍然坚持实践自己的诺言,真正做到了内诚于心而外信于人,不愧为品德高尚的君子。

    明山宾诚实卖牛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上》

    南朝梁时,明山宾担任某州从事史(事务官),正好赶上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饥饿难耐。为民担忧的明山宾决定打开粮仓,放粮给老百姓。掾史(州郡县佐吏)周显良却认为此事非同小可,必须报告朝廷。但是等到朝廷下达命令,只怕州里的老百姓早就饿死了。明山宾犹豫了一下,毅然决定私开粮仓,并说:“朝廷怪罪下来,我一人承担!”

    为了维持放粮时的秩序,明山宾下令约法三章:不排队的关押10天;冒充穷人来领粮食的关押15天,多次来领米的关押15天;拘禁期间,家属也不能领米。告示张贴后,百姓们都严格遵守约定,放粮井然有序。

    一天,一个叫李虎的中年男子急匆匆地跑到放粮处,没有排队便领米。其实李虎也是情急无奈——3岁的儿子已经饿得生了病。但士兵却不问缘由,便将他关押起来。10天后,李虎回到家时,发现儿子已经奄奄一息了,李虎大骂妻子为什么不去领米,妻子泪流满面:章法规定一人被抓,家属也不可以领米。李虎一听,将满腔愤恨记在明山宾的头上,发誓要让明山宾家破人亡。

    就在这时,明山宾私开粮仓的事被朝廷知道了。朝廷大为震惊,并派命官前来追查。周显良很是担忧,但明山宾却心静如水,他说:“我早就说过,出了事我自己承担!”他吩咐周显良负责放粮,自己则等待朝廷的发落。

    明山宾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跟随他多年的周显良为了取而代之,竟然会背地里耍阴招:朝廷命官让周显良找几个老百姓调查情况,结果找来的都是在放粮中有所不满的人,其中也包括李虎。李虎当着朝廷命官和周显良的面,大骂明山宾,并说出自己惨痛的经历。朝廷命官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认为明山宾私自开仓并非救民心切,而是别有用心。他当即将明山宾革职,并终身不再录用。

    明山宾默默地带着夫人回会稽(今浙江绍兴市)老家了。但李虎并没有善罢甘休,他竟然背井离乡,千里迢迢去寻明山宾报仇。但是,他到了会稽后,找遍所有的豪宅大院,却没有找到明山宾的家。其实,明山宾一家住在一间茅屋里,度日艰难。无奈之下,明山宾决定将家中唯一值钱的东西——一头黄牛牵到集市上去卖掉。

    明山宾来到集市,往牛脖子上挂了一块价牌——“纹银三两”。行人都很惊讶:“这么壮实的一头牛竟然只卖三两银子?”明山宾一经提醒,便想更改价牌,但一个年轻人眼疾手快,抢在明山宾换牌之前,坚持买下这头牛。明山宾说一不二,以三两银子的价钱将牛卖给他。行人见了都说明山宾傻。

    明山宾回到家,把卖牛的经过告诉妻子,妻子哈哈大笑,说:“这头牛能卖三两银子就不错了。”原来,这头牛几年前曾得过漏蹄病。明山宾一听,说:“那买牛的人不是吃亏了吗?”他匆匆忙忙赶到集市,已不见年轻人踪影,便四处打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了年轻人,反复说明情况。但是那年轻人却以为明山宾是嫌牛卖得太便宜,想反悔了,所以执意不肯退还,两人就在路边拉拉扯扯……说来也巧,正好被李虎撞见。李虎一见明山宾分外眼红,拿出匕首,想趁机刺杀。但是,当他看见明山宾身上穿的是粗布衣服,又得知他生活拮据,竟然到了卖牛求生的地步,不由得疑惑了。

    而明山宾并不知道李虎与自己有仇,还误以为年轻人是李虎的儿子,便将病牛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李虎,还说:“买卖总要诚实,如果得过病的牛被当作好牛卖掉,我心里会不安的。”李虎一听,不由得从心中赞叹明山宾是个真君子。

    李虎说出当年之事,得到明山宾一番解释后,满腔的仇恨也顿时烟消云散了,因为他认为一个品德如此高尚的人是不会做出危害百姓的事的。

    宋庆龄信守诺言

    不须犯一口说,不须着一意念,只凭真真诚诚行将去,久则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

    ——吕坤

    宋庆龄(1893~1981),广东文昌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天,一个幼儿园接到通知,说宋庆龄老奶奶要来看望孩子们。大家听了都非常高兴,把室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孩子们都换上了新衣服。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宋奶奶光临。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糟糕,天起风了。霎时间,飞沙走石。大家议论开了:“宋奶奶可能不会来了。”“宋奶奶真的不会来了吗?”“笛笛!”大门口汽车喇叭响了。是宋奶奶来了!她不顾寒冷,冒着漫天风沙来了。

    宋奶奶笑容满面地走下汽车,走到孩子们中间。一位老师怀着歉疚的心情说:“天气不好,您就改个日子再来嘛!”宋奶奶摇了摇头,认真地说:“不,我不能失信,我应当遵守诺言!”宋奶奶给大家讲了她小时候的一件事。

    一次,她的同学小珍约她第二天教叠花篮。第二天早晨,爸爸叫醒了宋庆龄,对她说:“今天上午,我们全家到李伯伯家作客,你快起来穿衣服。”宋庆龄听了很高兴,李伯伯家的鸽子最好玩啦!

    吃早饭时,她突然皱起眉头发愁了。妈妈奇怪地问:“庆龄为什么不高兴啊?”宋庆龄坚定地说:“今天上午,我哪也不去了!”爸爸惊讶地问:“为什么?”宋庆龄便告诉爸爸妈妈,小珍今天约她教小珍叠花篮。爸爸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唉,过几天学也可以嘛!明天见她,向她解释一下不就可以了吗?”宋庆龄想了想说:“不,你们去吧,我在家里等小珍,我不能失信。”

    爸爸没办法,为难地问妈妈:“我们的罗莎蒙黛(宋庆龄的英文名字)好认真哩!你看怎么办?”妈妈在中学当老师,她瞧瞧女儿说:“按罗莎蒙黛自己的意愿做吧,孩子是对的。中国有句格言叫‘言必信,行必果’嘛!”爸爸被说服了,同意宋庆龄留在家中。

    宋庆龄回到书房,复习功课。9点、10点,她耐心地等待着自己的同学。11点了,小珍还没有来。中午了,小珍大概不会来了,宋庆龄感到十分失望。

    门开了。宋庆龄急忙抬起头来。“罗莎蒙黛,亲爱的女儿……”原来是爸爸妈妈他们回来了。宋庆龄跑过去拉着爸爸的手问:“玩得好吗?”“好极了,遗憾的是你没有去。”妈妈走过来问:“你的朋友来了吗?”“没有来。”宋庆龄回答。爸爸一跺脚,大声说:“唉,早知道她不来,就不等她了!”没想到,宋庆龄摇了摇头,慢慢地说:“爸爸,不对。她没来,我也要等。虽然没等到,但我心里却非常坦然!”

    这就是宋床龄幼年时期遵守诺言的故事。后来,她终生都要求自己恪守信用,决不食言。孙中山逝世后,她继承了孙中山遗志,一生都在为实现孙中山的理想而奋斗,并成为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齐白石以画换白菜

    人之所助者,信也。

    ——《周易》

    齐白石是中国著名的国画家。他一生不仅作画一丝不苟,而且品德十分高尚。他虽说是一位蜚声国内外画坛的一代国画大师,但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与名人还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交往,都始终遵循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这里要讲的是齐白石老人与一位卖白菜小伙子的故事。

    一天早晨,齐老提着篮子上街买菜。走到市场上,看到一个年轻小伙子卖的白菜又大又鲜,水灵灵的,挺逗人喜爱。旁边围着一些买菜的人,齐老也挤进去,拣了一棵大白菜,说:“小伙子,白菜一斤多少钱?”

    小伙子正要回答,一抬头看见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精神矍铄,长着白胡子,高个子的老人,顿时眼睛一亮,这不是著名画家齐白石老人吗!他是自己敬慕的老师呀!原来,小伙子是个高中生,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国画,他最喜欢齐白石老人的国画了。于是脑子一转,想出一个主意,提出要用画换白菜,用钱买不卖。

    齐老明白这小伙子是认出自己来了,为了不使小伙子失望,齐老欣然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说快拿纸笔来。小伙子一看齐老这样平易近人,讲究信用,不摆个人架子,就高兴地跑到附近酒店借来了笔墨、桌子,请齐老给画一棵白菜就行,还说用他的一车菜换这张画。

    小伙子把纸铺开,认认真真地磨墨。齐老拿起笔,觉得质量差些,用这支笔作画只能勉强对付着用。为了不失信于人,齐老就用这支笔在纸上一勾一撇,不到一分钟工夫,一棵白菜就画好了。小伙子也果断地将一车菜送给了齐老。齐老笑着说:“这么多的菜,我怎么拿得动呢?”

    小伙子想,可也是啊,怎么办呢?“哎,这样吧,你老在画上再添上一只大蚱蜢,我连车都送换给您。”齐老拿起笔,又在画上添了一只大蚱蜢。

    小伙子望着画,收拾了一下,拉起车就要往齐老家送菜。齐老拦住他,从车上拿了一棵白菜放在篮子里,说:“小伙子,这白菜一棵换一棵,其他的你还是留着卖钱吧!”

    小伙子说什么也不同意,两个人争执不下。忽然,小伙子放下车,对周围买菜的人说:“请大家帮帮忙,今天老人家请客。”说着,抱起白菜便向别人篮子里放。不一会儿,一车白菜所剩无几了,小伙子笑着对齐老说:“老人家,白菜不多了,咱们走吧!”齐白石望着小伙子忠诚厚实的面容,只好带着他向自家走去。

    这一老一少,一个守信,一个诚实,以后竟成了好朋友。徐特立解析断指血书谎言的惩罚不仅是得不到信赖,同时也不能相信任何人。

    ——萧伯纳

    徐特立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左手少了一个指头,是他自己亲手砍下来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一天,徐特立的女儿说:“爹爹,您是中国共产党里年纪最大的‘中央五老’之一,又是毛主席当年的老师,大家都很尊敬您。大家对您当时在学生面前砍下手指写血书,有种种传说。有人说您写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字,有人说您写的是‘请开国会,断指送行’,到底写的是什么?您能告诉我吗?”

    徐特立老人的女儿,同时也是他的秘书。徐老知道,女儿问这事,是在积累他的传记资料,就说:“两样都不是!”

    他抚摸着自己的左手,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来的纲领,下面还有八个字是‘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那时候,清政府对革命党人镇压很严,孙中山他们只能在海外华侨中宣传革命主张。我当时只是一个教师,怎么可能在国内血书这种激进的民主革命的口号呢?官府逮了就杀头的。”

    徐特立接着说:“‘请开国会’,这是康有为、梁启超他们提出来改革清朝政治的要求。康、梁曾经使我很信服,可是他们跟孙中山闹对立,而我已经倾向孙中山先生了。”

    接着,徐老说:“我为什么断指呢?就是为了激励我的学生,起来反对洋人的侵略。那时,我担任周南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兼善化小学堂的校长。一天,发现一位姓苏的女生在哭,她是善化县苏知县的女儿,她告诉我,她的爸爸被革职了。什么原因呢?原来外国人要在湖南辰州盖教堂,占了老百姓的地,引起了冲突,清政府杀了10多名无辜的百姓,还将一名小官吏押到长沙来杀了。苏知县哭了一场去收尸,就丢了官。1906年在江西也因为同样的风波,革掉了一个知县。我在学校给学生讲述这些惨痛的事,为了表示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心,就用菜刀砍断自己左手一个指头,顿时血流不止,我昏倒了。这时,有人竟用我流的血,写了‘请开国会,断指送行’的血书,宣传君主立宪的主张。”

    “如果写资料,一定要以诚实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写:我断指血书只是为了激励学生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接着徐老意味深长地说了一段话:“一个人最怕不老实,青年人最可贵的是老实作风。‘老实’就是不自欺欺人,做到不欺骗人家容易,不欺骗自己最难。‘老实作风’就是脚踏实地,不占便宜。世界上没有便宜的事,谁想占便宜谁就会吃亏。”刘伯承诚待小叶丹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世说新语·方正》

    红军长征时,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他协助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成功地指挥了许多战斗。在长征途中,他诚恳对待少数民族,取得他们的配合,顺利地通过了彝族地区。

    这一天,红军队伍正行进在四川的崇山峻岭中。走在前面的是一位身材魁梧的军人,他就是刘伯承总参谋长。行军中,他问战士:“你们知道前面是什么地方吗?”有的战士回答:“听说是彝族地区。”刘伯承告诉战士们,这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地区,崇山峻岭,非常难走,原始森林里,还有瘴气,很危险。彝族同胞十分强悍勇敢。但是国民党和地方军阀经常对他们进行烧杀抢掠,所以他们对汉人有偏见,很仇视。我们一定要诚恳对待他们,注重信义,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合作,安全通过彝族地区,顺利完成长征任务。”

    刘伯承正向战士们讲述时,工兵连从前面退了下来,他们一个个被扒光了衣服。刘伯承驱马赶上去一问,原来,当我们先遣队刚刚进入彝族地区时,怀着对汉人的偏见和仇恨情绪的彝族同胞便成群结队满山遍野地涌过来。他们呼喊着,个个挥刀舞棒堵住了前进道路,不让队伍过去。他们见红军并不采取抵抗行动,便一拥而上,抢战士的工具、背包,最后扒光了战士的衣服。工兵连指战员牢记刘总参谋长的指示,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为了团结彝族同胞,他们忍受着,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便光着身子从原路退了下来。

    刘伯承安慰鼓励了工兵连的指战员后,立刻驱马赶到刚刚占领的彝宁县城。这座县城里,原先关着一些彝族部落的首领们,他们是被抓来当人质的。刘伯承下令释放了他们,还亲自设宴请他们喝酒,向他们宣讲红军长征的目的和我党的民族政策,希望他们能让部队通过彝族地区。可是,这些彝族首领们疑心重重,当夜便纷纷逃跑了。

    为了进一步表示诚心和信义,刘伯承决定,请翻译带路,直接到彝族聚居地区做争取工作。

    这天,红军先遣队进入凉山时,又被彝族同胞团团地围起来。红军向他们解释,红军不是来抢夺,只是借路走,也不在寨子里休息。可是彝族同胞不听,照样挥舞刀枪高呼:“不许走,不许走。”

    正在混乱中,远处飞驰而来几匹骏马,拥戴着一位长者来到跟前,人群稍微安定下来,来人便是咕基部落首领小叶丹。

    红军通过翻译与小叶丹谈话,向他说明来意,同时表示,红军首长刘伯承,愿与小叶丹结为兄弟。小叶丹看见红军纪律严明,深表信服,刘伯承还愿与他结为兄弟,更为高兴,便答应了。

    按规定时间,小叶丹率人来到洱海边。当刘伯承赶到时,小叶丹下马准备行磕头礼。刘伯承连忙扶起他说:“不能磕头,咱们是兄弟,应平等相待。”经过诚恳的交谈,刘伯承接受小叶丹要求,按彝族习惯,饮血结盟。

    结盟后,小叶丹和彝族同胞在洱海边热烈欢送红军通过彝族地区,并派了向导给红军带路。这样,红军顺利通过了彝族地区,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使红军困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阴谋。罗荣桓真诚帮助民主人士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元帅曾在一个部队任政委。1939年,这支部队东进到山东抱犊崮山区,师部住在大炉村,司令部设在万春圃家里。

    万春圃先生是当地的红枪会会长。为了保卫家乡,他组织了一支名为红枪会的联防武装,积极打日本鬼子、除汉奸。他儿子在对日作战中光荣牺牲了。

    罗政委从地方党组织了解到,万春圃先生是个开明士绅,有爱国主义思想,是个团结争取的对象。于是,有空就找万春圃聊天,宣传共产党的主张,讲抗日的道理,谈国际和国内的形势。万春圃很佩服罗政委学问渊博,军事政治、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看到八路军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有空就帮老乡家挑水扫院子,做农活,感到和国民党部队完全两样,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确是一支仁义之师。

    一次战斗中,罗政委带着机关部队,以班排为单位分散埋伏在各个山头上,到处设疑兵,等敌人攻到眼前才开火。日本鬼子弄不清我们有多少部队,打到黄昏就撤退了。打仗时,万春圃带着红枪会的联防武装,也布置在一个山头上,这一切,他都看在眼里。他对罗政委用兵如神,以少胜多的军事艺术佩服得五体投地。为了感谢八路军保卫家乡,他杀猪宰羊慰问部队,又在家中设宴为罗政委庆功。

    喝酒的时候,万春圃对罗政委表示,他组织红枪会,拉部队,为的是保卫家乡,不受鬼子汉奸欺侮。可是国民党军队眼馋这支部队,多次想办法要通过收编吃掉它。万春圃看到他们不是真抗日,没有答应。他看到八路军真心打鬼子,保护老百姓,决心把他的部队编入八路军,让罗政委指挥。

    抗日战争中,部队兵源补充很困难。增加几百人,谁不高兴。第二天,部队首长开会,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会上,有人主张把红枪会联防队分散补充到各个连队;有人主张整个编入八路军,建立一个新营;有人主张保持这支部队,成立独立营,只派干部进去,经过训练教育再补充给主力部队。

    罗政委最后分析形势,统一干部的思想,他说:“国民党顽固派、各杂牌军都打过他们的主意,想吃掉他们。日本人也曾派说客来诱降,都被万春圃拒绝了。现在编入八路军,不能造成一种印象,说我们也要吃掉人家。”罗政委最后表示,我们不但不能分编人家的部队,还要派一个主力连队给他们,合编成一个支队,支队长还是万春圃来当,我们的干部只任副职。

    大家都佩服罗政委的主意高,按照他的办法,成立了八路军四县边联支队。遇到战斗,都是八路军编进去的那个主力连队打头阵,打了几次大胜仗,把别的连队也带动起来了。加上政治教育,建立党的组织,部队一天天壮大起来,后来成为鲁南部队的主力之一。万春圃在罗政委的真诚感召下,政治上进步很快,后来当了鲁南军区副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在山东省政府工作。江一真订正粮食产量比喻不是在讲假话。为什么呢?因为所讲的事绝对没有发生过。

    ——萧伯纳

    江一真1958年任福建省省长。有一天他召集全省的县长研究农业生产,开会前,秘书向他汇报一条重要新闻:北方一个省的农民,创造了人间奇迹,小麦亩产3000斤。

    啊!这真是一条惊人的消息。因为人们历来认为,小麦是低产作物,能达到亩产400斤,已经是丰收了;现在有了亩产3000斤的纪录,远远超过了南方水稻亩产800斤的水平。不知北方的农民用什么科学方法,创造出这么可喜的成绩,真该组织本省的县长们去参观,把人家的好经验学过来!

    不久,秘书又送来了一份报纸,上面报道,某省农业大丰收,亩产粮食10000斤。

    啊!这真是一条令人惊奇的消息!因为一亩地只有60平方丈,亩产10000斤粮食,那需要往地里撤多少种?施多少肥?灌多少水?福建平原地区土地肥沃,稻米一年可以两熟,然而,顶多只可以收获2000斤,号称“吨粮田”。亩产3000斤的消息,已经十分惊人,怎么报纸又报道了亩产万斤粮呢?

    江一真主持县长开会的时候,秘书又送来一张最新的报纸:某省粮食亩产40000斤。江一真这时不再惊奇而是愤怒了:怎么?我们的报纸接二连三地登载这种荒唐的数字!那几省的领导人怎么能让这样的数字登上报纸?怎么可以这么吹牛呢?亩产40000斤粮,如果按7%交农业税,那么,每亩就得交税2800斤,能有这么多粮食上缴国库吗?

    开会了,江一真让各县的县长首先谈谈本县的农业生产情况,并指名让闽南农业最发达的一个县先汇报当年的产量。

    那位县长举着报纸说:“显然,有的省上报农业产量时,可能在真实的产量后面加了一个零,例如,把1000斤报成10000斤;或者加了两个零,例如,把400斤报成40000斤。我想保守一点,在我们的真实产量后面,加上一个零。”

    “不行!”江一真斩钉截铁地说:“要如实汇报,亩产多少就报多少,讲实话的人吃不了亏!”

    “啊!那样的话,我们省在全国的排名中可就要落后了!”

    “我再强调一遍,”江一真大声说,“亩产多少就报多少,讲实话的人吃不了亏!”鲁冠球靠信誉起家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

    ——李嘉诚

    鲁冠球是杭州万向节总厂厂长,曾先后荣获“全国十佳农民企业家”、第二届“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并荣获首届“中国经济改革人才金杯奖”。他所领导的杭州万向节总厂,由7人小厂起家,发展成为集农、工、贸于一体,年盈利1000万元的集团企业,1990年被评为乡镇企业独占鳌头的国家一级企业。

    有人问鲁冠球,你厂生产的“钱潮”牌万向节为啥那么畅销?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靠质量,靠信誉!”

    万向节是汽车的重要配件。鲁冠球工厂生产的“钱潮”牌万向节非常走俏,订货的用户蜂拥而至,全厂职工乐不可支。

    一天,安徽芜湖寄来一封退货信,说有些万向节出现裂纹。鲁冠球心急如火,把办公桌拍得乒乓响。他气愤地对供销人员大叫:“快把合格品送去,把那些次品换回来,快去,快去!”供销员走后,他左思右想,如坐针毡。

    “次品芜湖有。湖北、四川、济南有没有呢?”他当机立断,马上派人,分赴各地用户,把那些不合格的产品统统背回来……几天后,万向节次品运回来了,堆在仓库里像个小山包,他召集全厂职工,严肃地说:“咱厂生产出这些次品不仅是对‘钱潮’牌万向节信誉的损害,更是对国家,对人民的犯罪!我作为一厂之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今天起,我们立个规矩,对那些只能‘将就’的产品,一律按废品处理。”说完,他下令把3万套万向节运往废品收购站。有些老工人对鲁冠球说:“鲁厂长,这些产品再维修一下总好用吧。”也有人说:“这值几十万元钱呢,我们几百年也赚不了那么多呀!”

    鲁冠球理解乡镇企业农家人。他们清早起来挑一担白菜、萝卜进城去卖,为了多赚一二分钱,往往与城里人讨价还价,争个面红耳赤。他耐心开导工人们:“我们现在是办企业,不是到集市上卖青萝卜。为了贪小便宜,在好菜里裹棵烂菜,用绳一捆,只要钱到手,哪管别人骂娘,反正第二天谁也不认识谁。眼下全国有50多家万向节厂在竞争,真要立住脚,靠得牢,是质量,信誉……”

    由于鲁冠球对产品质量要求高、严,工厂的产量、利润一度下降了。不要说奖金没了,就是工人工资也有六个月没发。但是他们树立了对国家的责任心和对用户讲信誉的思想。讲质量,讲信誉,“钱潮”牌万向节不仅享誉国内,而且走进了国际市场。门德尔松不欺世盗名正如我们的肉体有衣服包裹那样,我们的精神被虚伪所包围。

    ——叔本华

    1829年夏天,年仅20岁的门德尔松第一次到英国演出,由于他的艺术才华,伦敦人对他的演奏崇拜得五体投地,他的演出轰动了整个伦敦。消息很快传到了维多利亚女皇那里,女皇也想见见这位天才的年轻音乐家。

    于是维多利亚女皇热诚地邀请门德尔松进宫,并特意在白金汉宫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招待会。为答谢女皇的盛情,门德尔松为女皇演奏了几支曲子。晴朗的夜晚,一弯明月悬挂在白金汉宫的上空,人们静静地欣赏着,为他精彩的演奏所倾倒。女皇也听得入了迷。

    当门德尔松刚刚演奏完《伊塔尔兹》一曲,维多利亚女皇便不禁连声称赞这支曲子作得好,并说:“单凭你能写出这样动人的曲子,就可以证明你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音乐天才!”参加招待会的其他人更是赞不绝口。听到这赞扬声,门德尔松不但没有高兴,脸反而一下子红到耳根,急忙说道:“不,不,不,这支钢琴曲不是我作的。”所有在场的人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说是太谦虚了。但是,门德尔松却认真地向女王和在场的人们解释道:“这支曲子真的不是我写的,而是我妹妹劳妮亚的作品。”

    原来,门德尔松出生在德国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那时像海涅、威柏、洪美尔这样的名人,都是他家的常客。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他和妹妹从小就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得天独厚的家庭条件,使他和妹妹劳妮亚都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妹妹劳妮亚天资聪慧,因而也成了一个出色的作曲家。只是由于不便用女子的名字,所以妹妹才用了门德尔松的名字。

    虽然别人并不知道,可是诚实的门德尔松却不欺世盗名,在众人面前公布了这支曲子的真正作者。

    林肯售货不欺客

    人生中最困难的是不说谎而生活,同时不要相信自己本身的谎言。

    ——陀思妥耶夫斯基

    亚伯拉罕·林肯是深受美国人民爱戴的总统。由于他聪明好学,待人诚实,所以他的家乡纽萨勒姆镇的人们都亲切地称他“诚实的阿伯”。

    林肯曾在镇上的一个商店当小伙计。有一天,来了一位老太太,她头发花白,脊背伛偻,拄着拐杖,微微地喘着气。见她一只手扶着商店门边,一只手摩挲着昏花的眼睛,林肯急忙迎上前去,搀扶着老太太说:“老奶奶,您需要什么我来给您拿,您先坐这儿休息休息。”

    老太太说:“我想买一些针线和肥皂。”林肯耐心地帮助老太太挑选完她要买的东西,又扶她出了店门。

    过了一会儿,林肯忽然发现少找了老太太5分钱。这可把他急坏了,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计,出门追赶那位老太太。他追呀,找呀,脚都跑疼了,才找着那位老太太。他气喘吁吁地说:“老奶奶,真对不起,刚才我少找了您5分钱。”老太太接过这5分钱,感动地说:“就5分钱,让你跑了这么远的路,你真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又有一次,一位非常熟悉的顾客买东西多付了一个小银币。晚上他关上店门,涉过小溪,穿过草地,步行几英里,把钱送还给那个顾客。

    在镇上,林肯还当过邮递员、邮政所所长。一次,邮局里有一笔汇款,很久没人领取。当邮政总局稽查员核查这笔账时,林肯拿出了一只旧袜子,从中倒出很多小钱币,人们一数,分文不少。林肯这种诚实认真的工作态度,使稽查员深受感动。

    后来,林肯当上了美国第16任总统,他诚实待人的品质,至今仍留在美国人民的记忆之中。

    柴可夫斯基诚待对立派

    什么是谎言?不过是真实的伪装。

    ——拜伦

    1886年,莫斯科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音乐会,俄国著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将登台献艺。剧场里人们都欣喜地议论着,等待着欣赏他那充满活力的迷人旋律——《司令官舞曲》;而与他同台演出的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他的曲目是《塞尔维亚幻想曲》。

    一个小伙子议论道:“柴可夫斯基是鲁宾斯坦的得意门生。鲁宾斯坦曾经直言不讳地取笑过‘强力集团’在音乐上的民族主义。”

    一位留着长长胡须的绅士说:“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可是‘强力集团’的重要人物!他们是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

    一位小姐压低声音:“我真难以想象:这样两个对立派的重要人物同台演出会出现什么场面!”

    演出开始了,首先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演奏《塞尔维亚幻想曲》。这时人们不时地看看柴可夫斯基,想知道他有什么反应。只见他非常认真地倾听着,不时流露出赞赏的神情。在他身旁的一位年轻人问:“您喜欢吗?”

    “我很欣赏这支富有民族风格的乐曲。”柴可夫斯基回答。

    同样,当柴可夫斯基演奏《司令官舞曲》终了时,人们也听到里姆斯基·柯萨科夫说:“我很喜欢!”

    音乐使两位音乐家彼此了解,相互尊重。但音乐会结束之后不久,有一家杂志在对这场音乐会发表评论时,竟把所有美丽动听的词汇都用来赞美柴可夫斯基,而对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则评头论足,大加挑剔,说他的乐曲“毫无生命、毫无色彩”。

    柴可夫斯基看到这不公平的评论后,非常气愤,立即写了一篇题为《暴怒的答辩》的文章,实事求是地评价了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富有民族风格的乐曲。文章发表后,在莫斯科和彼得堡引起了很大反响。

    柴可夫斯基这种不囿流派,尊重艺术的诚实行为成为音乐史上的美谈,一直流传至今。高尔基实事求是评托翁无论怎样蠢的人都会讲真话,要把谎说的巧妙,没有相当的头脑就不可能。

    ——勃特勒

    托尔斯泰是俄国久负盛名的大文豪,高尔基十分尊敬他,尊称他为“俄国神”。

    年轻的高尔基很希望有朝一日能结识这位文学泰斗,以便有机会向他请教。1900年1月16日,年仅32岁的高尔基终于见到了托翁。他欣喜异常,从此经常向托尔斯泰请教文学创作方面的问题,这个初露头角的年轻文学家由此与托翁开始了十年非同寻常的交往。

    托尔斯泰在1863至1899年间,先后完成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几部长篇小说,这些鸿篇巨制在俄国和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出现一批狂热的“托尔斯泰主义”的信徒。这些人对托尔斯泰崇拜得五体投地,似乎托尔斯泰的作品已经完美无缺,他的任何观点都是正确的。

    高尔基自结识托翁之后,一直把他视为自己的师长,托尔斯泰的文学造诣也深刻地影响着高尔基。在1901年的一段时间里,高尔基常到在克里米亚半岛养病的托尔斯泰那里切磋文学问题。高尔基带着自己的作品去向托翁请教,托翁不仅认真给予评点,而且称他是一位“献身于人民的真正的人”。当高尔基因发表《海燕》、《鹰之歌》等反映革命情绪的诗歌而被沙皇逮捕时,托尔斯泰不顾自己年老多病,四处活动,抗议沙皇政府的暴行,并力保高尔基出狱。高尔基对托翁给予的关怀与帮助十分感激。

    尽管高尔基很尊敬也很感激托翁,而且自己又身处逆境,但他并未在“托尔斯泰主义”的狂潮中人云亦云,胡乱吹捧。

    高尔基实事求是地评价托翁,认为他“所说的一切都是非常朴素和深刻的”,说他“是一个完整的交响乐队,不过这个乐队并不是所有的喇叭都吹得和谐悦耳”。他崇敬托翁,但并不迷信这位“俄国神”。

    对于托翁的政治主张他更是坚决反对。托尔斯泰一向反对暴力革命,认为政治斗争只能阻碍“真正的进步”,消灭世界上所有邪恶的唯一办法“就是单个人内心的宗教道德的完美”。高尔基出生于木工家庭,曾流浪俄国各地,对沙皇的残暴和劳动人民的苦难深有体会。1905年他和列宁会面后,又深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他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观点与贵族出身的托翁很不相同,他坚决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沙皇。高尔基并不因与托翁的私人友情,就对他错误的观点表示容忍。他毅然写信严厉批评自己所崇敬的老师:“您关于俄国目前的事件向世界所说的那些话,激起我站出来反驳您。”

    1905年高尔基发表了一首诗,更表明了他实事求是的态度:“人们常把太阳比作真理,我却在太阳下看到了黑斑,虽然真理有时也被黑点污染,我对它却非常喜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