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策略叫隐忍-进退有度,明哲保身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只退不进难成气候,一味的猛冲容易碰壁,所以,掌握好进退的尺度是自我保全的方法之一。与其处处碰壁,不如迂回通达,适时进退。

    1、切莫抬杠争风,最好笑脸相迎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在他人面前显贵,展示自己的“才华”,于是便喜欢上了抬杠,凡事都要与他人争个你死我活,非要分出个胜负,目的是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智慧有多高,显示自己是个多么有想法、多么厉害的人。要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自会前、自堵退路。

    喜欢抬杠的人,不分何时何地,只要一搭上话题,马上就针锋相对,不管别人说什么,他们总要予以反驳。当你说“是”时,他们一定要说“否”,当你说“否”的时候,他们又会说“是”了。总之,事事都要出风头,时时都想显示自己。实际上这样的人并不一定是才华横溢的人,很可能是胸无点墨、脑袋空空没有主见的人。

    这种与人抬杠争风的做法,并不是智者所为。凡事都想抢占上风的人,在与人抬杠时,都摆出一副不把别人逼进死胡同誓不罢休的架势,下场不用说大家也清楚。

    喜欢与人抬杠的人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与他人抬杠时,自己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而别人会是怎样的感受呢?喜欢抬杠的人大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生活中,与人争风的人,在别人眼里只是一个跳梁小丑,难成什么大气候。在工作中,这种不良习惯也会使你与同事隔阂,没有人愿意给你提好的意见或建议。原本是好人的你,一旦不幸染上抬杠的坏毛病,朋友、同事都将远离你。

    首先要明白,在日常谈论中,你所提出的看法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而其他人的想法也未必就比你的差。因此,你没有任何理由反驳别人的看法。或许这些喜欢抬杠的人聪明者居多,当然也不能排除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他们总认为自己的智商比别人的高,自己的聪明才智无人能及,实际上他们只是一个不懂得做人的傻瓜;亦或许他们太过于热心,总想从自己的头脑中提出更高超的见解,认为这样做能让人刮目相看,但事实上完全错了。生活中有很多细小的问题,根本没有必要将时间与脑细胞浪费在这些不值得关注的问题上。既然如此,即不是在研究讨论问题,又何必在这些琐事上与他人争得面红耳赤呢?如果在轻松愉悦的闲谈中交流,保持原有的快乐气氛,又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如何才能做一个聪明人呢?其实方法很简单。

    当你与他人闲谈时,对方根本没有准备请你说教,只是想娱乐一番罢了。倘若这时你自作聪明,一定要拿出自己对谈论话题所持的“高见”与对方抬死杠,相信任何人都不会接受的。所以,你千万不能时刻摆出教训人的架势与他人抬杠,即使他人的看法是错误的也要佯装赞同,因为那只不过是为了娱乐而已。

    当你的同事向你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即使你对他们的看法产生怀疑,也不要当场反驳或与他们抬杠。聪明人这时会处理得相当得当。他们自愿充当个“愚者”耐心地倾听对方的意见,即使不赞同也要表现出对对方看法有浓厚兴趣的模样,并表示一定会仔细考虑对方的意见。这样一来,不但尊重了别人,还完善了自己的想法。要知道,自己的想法不可能尽善尽美,而他人的意见也并非一无是处。

    当你与朋友一起聊天时,一些细节更不能忽视。一旦忽视了抬杠的危害,就有可能伤害到友谊。如果朋友在某个问题上出现了错误而自己却不自知,你向对方提出意见而他又不肯接受时,你不必急于求成,不妨让一步,佯装自己与他站在一条战线上,目的只是为了把时间拖得长一些,过几天再找对方谈。

    由此看来,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表现得谦虚些,尊重别人的想法,避免与他人发生争执,要知道与他人抬杠只会让别人越来越讨厌你,久而久之你就会被淘汰出局。

    做人经典提示:

    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好的生活及工作环境,聪明人都善于退让,关键时刻充当个“愚者”,不在他人面前显露自己的才能,虚心请教他人的意见或建议,绝不抬杠争风。这样一来,不但尊重了别人,还完善了自己。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2、关键时刻以“知之”对“不知”

    任何人在为人处事时,都应学几招保身之术,关键时刻以“知之”对“不知”就是很好的一招。因为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没有点儿保全自己的方法是不行的,否则会处处吃亏。

    古往今来,在关键时刻变“知之”为“不知”的事例很多,有人用这种办法摆脱困境;有人用这种办法摆脱别人的攻击等等。

    (1)泄愤嘲骂他人

    明末清初,抗清英雄夏完淳巧骂洪承畴的故事广为流传。

    明朝总督洪承畴统兵抗清,兵败被俘,归顺了清朝。夏完淳被俘虏后,决定在受审之际要痛快地嘲骂他一顿,因为他平生最恨的就是叛徒。

    洪承畴对夏完淳说:“你小孩子家,造什么反?只要你归降,一定前途无量。”夏完淳却说:“人各有志,我岂能跟你们一样!要做也要做一名英雄,就像我朝的洪承畴先生那样。”他装作不认识洪承畴,装成对洪承畴叛变一事一无所知的样子,大大夸奖了洪承畴一番。洪承畴被他这么一说,不由得愣了一下说:“你仰慕洪先生?”夏完淳装做自豪的样子说:“当然仰慕。当年先生在关外与清兵血战于松山、杏山一带,矢尽援绝,仍坚强不屈,最后英勇就义。消息传来,举国震动,先帝为之垂涕。这样的英雄难道不值得仰慕吗?”

    一番夸赞后,洪承畴被挖苦得面红耳赤,样子十分的狼狈。洪承畴的随从连忙为他开脱,示意他洪承畴就坐在前方的正堂上。夏完淳继续装傻说:“你们胡说!洪老先生早已为国捐躯,天下谁人不知!你们这些贼子还想冒充他、败坏他的名声,先生在天之灵也不会放过你们的。”

    此时洪承畴被羞得已经无地自容,只好匆忙结束了这次审判,命人把夏完淳押下大殿,自己也灰溜溜地离开了。

    (2)以“知之”对“不知”可以摆脱困境

    《南亭笔记》“民女巧对彭宫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晚清时期,一女子站在高台上晾衣服,不小心晾衣服用的竹竿从高台上落下,恰巧砸到了在此处经过的彭宫保头上。彭大怒,女子非常害怕,她深知彭是个疾恶如仇的人。女子急中生智,她站在高台上向下一阵大骂说:“你大呼小叫的干什么?一听你言语就不像个斯文人,没有一点礼貌!你可知道彭宫保就住在这附近?他老人家一向爱民如子,如果我将这件事情告诉了他,恐怕他一定会砍了你的脑袋……”

    一阵装痴卖傻的话,居然浇灭了彭心中的怒火。心想:一名不认识自己的民女竟然对自己如此敬重,还夸耀他爱民如子、体贴百姓,不禁转怒为喜,默默的在女子家的高台下走过了。

    (3)脱身有术

    《左传·襄公十五年》“师慧欲回郑”中记载这样一件事:

    一次,郑国为了向宋国要回内乱时逃到宋国的叛党,就把师慧———郑国的一名乐师当做礼品送给了宋国国王。虽然师慧对此有很大的想法,可是他深知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也清楚自己一旦被送到了宋国,想重归故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于是,他急中生智要装傻骗人。

    抵达宋国后,他被扶进宫廷,伪装成一名盲乐官,刚刚步入大殿,便做出要小便的样子。搀扶他的人说:“不能在这里小便啊,这里是朝廷。”他说:“朝廷怎么了?朝廷没人嘛。”搀扶者又说:“这整个大殿都是人,怎么说是没人呢?”他说:“依我之见,这里肯定是没人,如果有人,还能让我这瞎子来?还能用千乘之相换我这演唱淫乐的瞎子?”一阵“疯话”将一腔的不满发泄出来。实在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借题发挥。经他这么一说,宋国满朝上下都感到羞辱与扫兴,不久就放他回国了。

    做人经典提示:

    有时,把知道的事说成不知道未必是坏事,如此反而能够帮人摆脱困境,可以巧妙脱身,还可以自保。

    3、小事多糊涂,大事不含糊

    人一生要经历的事情数也数不完,如果事事都要认真盘算,势必会使自己筋疲力尽。所以,在一些小事上最好装得糊涂点,得过且过就是了,尤其是关系到个人敏感的问题时,更应该如此。

    鲁迅先生曾专门揭示了“难得糊涂”的真正含义,他说:“糊涂主义,唯无是非观等等———本来是中国的高尚道德。你说他是解脱、达观罢,也未必。他其实在固执着什么,坚持着什么……”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在坚持着什么”。其实难得糊涂的人实际上是再清醒不过了。之所以要“糊涂”,是因为将世上的一些事情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因为有某种无以言表的原因,不得不糊涂起来。当人们想起这四个字时,在小事上不妨也糊涂一把。索性放下包袱,轻松、潇洒一回。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凡能够做到“糊涂”的人还真的非常有限,因为他们无法达到超然的境界。因此,生活包袱里装满了大事小情,往往思想还要被那些小情所缠绕。有这样一句人生格言:“小事多糊涂,大事不含糊。”最适合这种人了。

    历史上的安禄山口碑不怎么样,却是一位“糊涂”高手,并因此获得了玄宗的信任,因此官运亨通。

    天宝六年(747),唐玄宗任命安禄山兼任御史大夫。安禄山外表憨直,内心却阴险狡猾,并善于用愚笨掩盖自已的狡诈。安禄山身体肥胖,肚子下垂,自称重三百斤。一次,唐玄宗指着他的肚皮开玩笑:“你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怎么这样大?”安禄山巧妙地回答:“没有别的东西,只有忠于陛下的一颗赤心!”唐玄宗听后大喜。

    还有一次,唐玄宗叫安禄山拜见太子,他却站着不动。左右催促他赶快跪下,安禄山故意装做傻乎乎的说:“我是胡人,不懂朝廷礼节,不知道太子是什么官。”唐玄宗被他骗住了,以为他真不懂,就给他解释说:“太子是储君,我百年之后,由他接替我做君主。”安禄山这才“恍然大悟”,憨头憨脑地说:“我天生愚蠢,过去只知道陛下一人,不知道还有储君。死罪!死罪!”然后,赶忙跪下拜见太子。玄宗见安禄山忠心可嘉,不禁龙颜大悦,更加喜欢他了。

    玄宗在接见安禄山时,杨贵妃经常在座。安禄山知道玄宗非常宠爱杨贵妃,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见杨贵妃没有儿女,就请求做杨贵妃的养子,玄宗欣然应允。举行收养子典礼的时候,安禄山故意不拜玄宗,只拜杨贵妃。玄宗责问他为什么不先拜自己,安禄山巧妙地回答:“我是胡人,只知道有母亲,不知道有父亲。”应对机敏,也不失风趣,唐玄宗很高兴。

    其实,安禄山一点也不糊涂,他就这样装疯卖傻的唬弄玄宗,以期实现自己的狼子野心。

    纵观古今,能够达到糊涂境界的人很多,这的确是一种智慧。晋代的裴遐也是这方面的高手。

    有一次,裴遐到东平将军周馥的家里作客。周馥命家人设宴款待裴遐,他的司马负责劝酒。由于裴遐与人下围棋正在兴头上,对司马递过来的酒没有及时喝,为此司马非常生气,以为裴遐是故意怠慢他,顺手便拖了裴遐一下,不料裴遐没有留意被拖倒在地,其他人见状都吓了一跳,以为裴遐会难忍这种“羞辱”而对司马勃然大怒。谁知裴遐慢条斯理地爬起来,举止不变,表情安详,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与人下棋。

    后来王衍问起裴遐,当时为什么还能镇定自如、举止安详。裴遐回答说:“仅仅是因为我当时很糊涂。”

    现在我们从古人的身上将视线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要剑拔弩张、恶言相向,即使在公共场合遇到这种情况也不感到意外。

    有一次,许多老人围在一起下棋、观棋。其中下棋的两位老人,只为一步棋而争得面红耳赤,双方互不相让,他骂他是臭棋篓子,他骂他是卑鄙小人,骂得不过瘾还动了手,结果不欢而散。从此以后,双方成了仇人,再也不一起下棋,即使见了面也彼此翻白眼。针对这一现象就可以说这些人不懂得糊涂的真谛。

    人际交往过程中,没必要将事事分析得滴水不漏,小事上糊涂一些,别太在意计较,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彼此间的信任,还可以增进感情加快相互交往的速度。

    做人经典提示:

    俗语说:“吕端大事不糊涂。”就是告诉人们要在小事上不妨糊涂些,而真正遇到大事还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关键时刻表现出大智慧,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4、不可义气用事,不妨三思而行

    中国有句古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讲的就是要人们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不能一味地莽撞行事,而应分析时局,做出一些忍让的决策,这才是成功做人的大道理。

    忍耐是大智者所为,它是一种生存智慧。在中国历史上大凡有智慧的人在面临危险时,都能从大局考虑以忍化解险情,求得生存,然后再伺机而动,取得胜利。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最终报仇雪耻就是鲜明的一例。

    越国与吴国交战,越王兵败被吴王擒获。当时,勾践是越国国王,而吴王夫差刚好继位。为了替父报仇,夫差立志使吴强大起来,蓄势向越进攻。

    两年的精心准备后,吴王在大将伍子胥、副将伯的帮助下,向越发起了进攻,一举打败了越国。勾践走投无路,他对自己目前的状况非常清楚,要想日后东山再起,就必须把自己的心思伪装起来,在吴王的脚下忍辱负重。否则,不要说东山再起,恐怕连命都保不住。因此,他通过伯的关系与夫差达成了和议,条件就是要勾践和他的妻子到吴国做奴仆,与之随行的还有大夫范蠡。

    为了替父报仇,夫差对勾践百般羞辱,令他们在父亲的坟旁养马。主仆三人从此便过上了忍辱负重的日子,他们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单衣,住的是一座冬天如冰窟、夏天似蒸笼的破烂石屋,每天都一身土、两手粪,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三年。夫差出门坐车时,为了羞辱勾践,他总是要勾践在车前为他领马。每当从人群中走过,就会遭到他人的讥笑:“看,堂堂一个国王现在沦落成马夫,这样还活着,要是我啊,早就死了算了。”勾践每每听到这样的讥笑时,虽然心里在滴血,但他脸上仍然表现得笑容可掬,装作不在意的样子。他知道,一旦他不能将自己所有的情绪伪装好,自己东山再起的心思就会被夫差识破,到时候要忍受的就不只这些了。所以,勾践忍受了权势、地位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巨大痛苦,忍受了夫差的奴役。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为了表达自己的忠心,在伯的引导下去探望夫差,恰巧赶上夫差大便。待吴王出恭后,勾践尝了尝吴王的粪便后,便恭喜吴王说他的病即将痊愈,请夫差放宽心。

    正是因为这件事改变了夫差对勾践的看法,因而也转变了勾践的命运。或许勾践真的精通医道;或许勾践是在奉承吴王;或许是上天给勾践东山再起的机会。总之,夫差在勾践探望过后,病情真的好转了,而且很快就痊愈了。夫差见勾践对自己忠心耿耿,经过这三年的磨难已经放弃了复兴越国的想法,便决定将他放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遇到的困难或挫折,有哪一件能比肩负富国强民的任务更重呢?又有谁能像勾践一样,在近乎于残忍的羞辱上忍辱负重呢?也许这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事情。

    总观这一时期勾践的忍,可以说成是顺从。之所以他会这样做,无非是为了尽快回到自己的国土,再次卷土重来。而他的这种忍正是他高明之处所在。他深知,要逃离夫差的掌控,只有用忍耐来伪装自己的心思。否则,很可能会断送性命。

    忍耐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这种做人态度似乎有些背道而驰。人们的内心深处早已经给英雄下了一个定义,认为,大丈夫就应该具备“士可杀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豪情,只有这样才不愧人们那句英雄的赞语,而那些忍辱的人却被扣上了懦弱无能的帽子。就此看来,人们的这种思想似乎有些偏激。忍耐也要分清状况,一味的忍耐是懦弱无能的表现,但是这里所说的忍耐是为了更好地隐藏,以便寻找东山再起的机会,而不是要人们向困难、权贵永远地低头。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忍辱负重的最好诠释。

    与勾践形成鲜明对比的、也正是人们一直称之为英雄的西楚霸王项羽,他的结局难道不能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吗?

    乌江岸边,乌江亭长热情地招呼他说:“江东虽小,足可够大王称王称霸,请大王速速过江。”而项羽是那种宁折不弯的人,对乌江亭长的劝说怎么能听得进去?最后只好自刎于乌江岸边。

    假设一下,如果当时项羽忍耐一下,听从乌江亭长的劝说过江,结果有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一统天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虽然这些只是猜测,但是也不能否认机会的存在。

    宁折不弯虽然是做人的一个原则,但是,忍辱负重却是为人处事的一种智谋,结果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回头看勾践灭吴这件事,勾践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取决于他的忍。当然,忍也要有一定的度,一味的忍耐不是具备大智慧的表现,而是懦弱的象征。

    做人经典提示:

    用忍耐应对不利的局面是高明的办法,当人们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忍耐应对当前的屈辱与刁难是最理想的方法。事实上,很多人都无法体会到忍耐的好处,取而代之的是冲动、过激的行为,要知道这种行为的背后是要付出代价的。

    5、把花环戴在别人头上

    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他人抢走,可是在与人打交道时,尤其是与职位高过你的人交往时,必须要注意不要守着自己的荣誉不放手。要学得精明些,把花环戴在职位比你高的人头上,虽然牺牲了自己的荣耀,但却可以全身而退。

    大凡成就大事的聪明者,他们获得最终胜利的原因不完全取决于外界因素,大部分原因要取决于自己的做人方法。一旦小有成就不免会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兴奋,贪功的想法自然会有,这是人的本性使然。可是,不知人们有没有想过,虽然功劳属于你了,等待你的将会是什么呢?聪明人懂得在关键时刻将“花环”戴在别人头上,即使自己有一千分一万分的不愿意,也要隐藏怨恨的情绪,大方地将荣耀交到别人手上。接受荣耀的人自然会记得你这份人情,日后你需要他的时候定能助你一臂之力。由此看来,把花环戴在别人头上,不但没有吃亏,反而占了便宜。

    现实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功高盖主。自古以来人们就很注意这一点,不论做任何事,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绝不能独霸荣誉,避免功高盖主。否则,轻则招致别人的怨恨,重则惹来不可预知的祸患。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事例,那些能在关键时刻与人分享甚至能在关键时刻把荣誉让给别人的人,都能全身而退,有个好结局。

    同样对那些可能有损别人名誉的事,主动承担一些,引咎自责,具备这种涵养的人才是懂得做人的人。

    汉代晁错自认为其才智超过文帝,朝廷中的大臣也远远不及他,屡次向文帝暗示自己完全可以担任佐命大臣,想让文帝将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力全部交给他。晁错的这一行为正是功高盖主的表现。

    提起韩信无人不知,最终的下场悲惨至极。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地将功劳放在别人头上,导致功高盖主,最终以悲惨结局收场。

    韩信从项梁、项羽起义时,被任命为郎中。为其主屡献良策,可是却屡不被采用,自认为英雄无用武之地,便投奔刘邦,被萧何荐为大将。

    楚汉战争时期,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奇制胜一举攻下关中。后来,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间,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左丞相,带领兵马攻打魏、平定赵、齐,而后被封为齐王。

    在韩信的协助下,刘邦很快建立了汉朝。后来有人诬陷韩信,说他要举兵造反,被刘邦降职为淮阴侯。陈豨叛乱时,有人诬陷韩信与其同谋,欲起兵长安,最后被吕后设计杀害于未央宫。

    保全自己、避免功高盖主时必须谨记以下几点:

    (1)遵守规定

    历史记载表明,遵守法规是保全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提出的循吏,正是遵循法规的意思。能严守法规依此行事者,才是识大体的人。后来,人们将循吏解释为慈爱、仁厚、和善、愉快。认为能够用仁义治理国家的官员才称得上“循吏”,其实这样的解释就大错特错了,正确的解释应该是遵守法令,严格地约束自己。

    (2)公私分明

    意思是告诉人们不要将个人利益与工作混淆。换句话说,就是不要以权谋私。一旦把自己的私利参与在公事之中,是很难用廉洁一词形容的,即使能获一时之利,可最终会被他人唾弃,即便以前的功劳再大,苦劳再多也是惘然。

    (3)功成身退

    古语有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栗栗危惧,若将殒于深渊。”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居功自傲,要懂得谦让。功成名就时适当地将荣耀分给其他人一些,免得遭受他人嫉恨,产生不必要的麻烦而不得善终。

    以上三点不但适用于官场,同样也适用于职场,尤其是与领导的交涉中,就更应该懂得这些为人处事的大道理。只有这样才能谋求到发展的机会。

    做人经典提示:

    把花环戴在别人头上这种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不容易被人接受,也会被别人认为是溜须拍马,落下个拉笼人、虚伪的恶名。要知道,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及时地把花环戴在他人头上,是明哲保身的最好方法。

    6、适时示弱,避免逞强

    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是自保的好方法。故意宣扬自己的聪明的人,别人会堤防其聪明会害人,或者希望其变成傻子;而故意示弱的人,别人会对其放松警惕,也不会对其发起进攻。事业上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运儿,被人嫉妒是难免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心理误会之前,用适当示弱的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小到最低程度。

    示弱能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有利于交际。

    在交际过程中,必须善于选择示弱的内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的面前不妨展示自己的奋斗过程,表明自己其实也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在别人面前多说自己失败的记录,现实的烦恼,给人以“成功不易”、“成功者并非万事大吉”的感觉。对眼下经济状况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说自己的苦衷:诸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妙以及工作中诸多困难,让对方感到“他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受过窘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瞎猫碰上死老鼠”。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消除他人心中嫉妒因素,还能够笼络人心赢得他人的同情。

    故意示弱,不仅要能忍,而且要能熬,忍住别人的颐指气使,忍住众人的鄙视嘲笑,还要做到“宁可有为而示无为,万不可无为而示有为。”原本聪明而装作糊涂,可以助人一臂之力;原本处于强势而反装弱势,可以扰乱他人的判断。在做人处世中,示弱是一种险中求退、安身自保的策略,更是韬光养晦的必备条件。

    蜀后主刘禅因其“无能”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人物,后来人们把他的乳名“阿斗”看作了呆笨无能的代名词,其实刘禅也并非人们所说得那样无能。从自保的角度而言,在当时的那种历史背景下,他的行为是不得已而为之。

    当曹魏大举攻蜀时,蜀国兵力不敌,刘禅被迫投降。由于刘禅“识时务”,因而受到了优待。后来,刘禅被迁北上,来到洛阳。到了洛阳之后,刘禅发现事情有些微妙:曹魏封他为安乐公,而实权派人物、刚刚晋封为晋王的司马昭对他却怀有戒备心理,无奈之下,这位蜀汉后主皇帝只好采取“愚钝”姿态来自保。

    不久,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席间特地请人演出蜀地技艺,这其实是司马昭故意布置的,因此有人假装触景生情,暗暗抽泣。刘禅内心非常哀伤,但他看见坐在身旁的司马昭那张阴晴不定的脸,便产生了警惕,只好强充笑脸,装出一副嬉笑自若的样子。司马昭见他如此愚钝,就对他放下了戒心,悄悄对他的亲信贾充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贾充凑趣地说:“不如此,公何由得之!”戏艺终了时,司马昭又试探刘禅:“颇思蜀否?”刘禅惊讶之后,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居然骗过了司马昭。

    与刘禅一起降魏的旧臣欲正认为他回答的不到位。宴会之后,欲正对刘禅说:“主公方才回答话有些不妥,如果以后司马公再问您这类话,您应该流着眼泪,回答说‘祖先的坟墓都在蜀地,我怎能不想念呢?’” 刘禅听到此话,思索了片刻,对欲正点了点头。

    几天以后,司马昭又一次问起刘禅是否想念故国,刘禅按照欲正的话作答,装作一副悲伤的样子,并且尽力控制自己的眼泪。司马昭事先与欲正有过沟通,他不动声色地说:“此话怎么像欲正的腔调?”刘禅假装一惊,一副天真的表情说:“先生您怎么知道?这正是欲正教我的!”司马昭听了,哈哈大笑。从此以后,司马昭彻底放弃了对刘禅的陷害之心。刘禅虽身处险境而有惊无险,平安地渡过了余生。

    示弱可以自保,但要适度,而且要讲究内容。例如,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的面前可以展示一下自己的奋斗过程,表明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在别人面前可以说一些自己的失败经历与现实的烦恼,告诉人们成功并非易事;对经济状况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说自己的苦衷,让人感觉到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可以诉说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有过窘态等。

    示弱有时还要表现在行动上。当自己在事业上已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某些方面,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尽量回避退让。也就是说,对于一些小名小利应淡薄些,疏远些,让给那些暂时处于弱势中的人,因为,你的成功可能会成为某些人嫉妒的目标,不必要再为一点微名小利惹火烧身。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都处在竞争状态之下,为了维续生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本领。在自然界中,各种动物都有其求生的本能,有攻击色彩的觅食行为,还有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自我保护行为。动物的求生的本能大同小异,因此各有其生存的空间。当相对弱小的动物受到强大对手的攻击时它往往会以假死来蒙骗敌人、保护自己。

    有一种瓢虫,当你用手碰它时,它就会把脚缩起来,停止不动,无论怎么拨弄它,它就像死了一样不动,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它又开始走动了;有一种鸟,在它孵卵时期,若有外敌入侵,它会扇动自己的翅膀,先佯装与外敌搏斗,然后便假装受伤,跌跌撞撞地装出一副失败而逃的样子,外敌见它逃跑,就会过去追逐,等外敌远离鸟巢时,此鸟便立刻快速逃走,从而保全了巢中的卵。

    乌龟的动作虽慢,但是遭遇外力干扰时,它会及时地把头脚缩进壳里,既不反击,也不行动,这种示弱方式使其他动物拿它没办法。当外力消失后,它才会把头脚伸出来。但是,刺猬却不同,每当有外力靠近时,它就坚起全身的刺,使外力知难而退。在自卫方式上,乌龟把头脚缩进壳里,对外力的反应有些“迟钝”,但因为有硬壳的保护,想吃它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也不会伤人,因此,乌龟以“逆来顺受”的方式来拖垮外力的侵略;但刺猬却很轻易地就竖起尖刺,让其他动物不敢接近,并且会伤人,所以,刺猬的攻击行为不利于长久自保。

    在社会生活中,人也有遭受外来侵害,需要进行自保的时候,但不同的自卫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应。人如果采取乌龟式的自卫方式,带一些迟钝,化解对方的挑衅,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误会与麻烦;但是如果采取刺猬式的自卫,就应起了别人警惕,虽然可以暂时击退不怀善意者,但却可能会引起一场厮杀,使自己遍体鳞伤。因此,软弱和退缩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适度适时地示弱,可以混淆对方的视听,使其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掉入你为他设计好的陷阱;也可以迟滞对方做出决定的时间,从而给自己反击的时间;也可以助长对方的傲气,使其松弛警戒,而你则可趁此寻找求生的机会;也可以诱使对方解除对你的压力,从而可以提防暗箭。

    做人经典提示:

    在做人处世中,要想别人对你放松警惕,并且赢得别人的好感,也可以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某些无关痛痒的弱点,表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而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这样就会使人对你放松警惕,少一些挑衅与拘谨,不以你为敌。

    7、得意时,心扬神不扬

    即使自己很得意也不要炫耀,要懂得掩饰自己的才能,隐藏自身的光耀,要知道树大招风,必有后患。把自己适当地隐藏起来,不但不会招来妒嫉,反而会让你的人缘越来越好。

    一位女士的宝贝女儿,从剑桥毕业回国之后,在特区一家金融机构供职,每月薪水数万港币。这位女士当然为女儿的出色表现自豪。她面对亲朋好友时,言必称女儿的风光,语必道女儿的薪俸。偶然被女儿发觉,极力制止母亲,说总夸自己的女儿,突出自家好,人家会有什么感受,不要因此伤害了他人。

    可见在叙述自我时,要防止过分突出自己,切勿使别人心理失衡,产生不快,以至影响了相互之间的关系。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两位要好的女友,甲靓,乙平平。她们一起去参加舞会,舞场上的许多男士频频与甲共舞,却在不知不觉中冷落了乙。甲下意识地感觉不妥,于是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了他人邀请,奉劝朋友们邀请乙,男士们尊重了奉告,乙被男士们卷入了舞池,乙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甲以友情为重,不想让女友被忽视,于是机智地采取一种平衡手段,使乙的心灵得到抚慰,这必定会使她们的友谊更加深一层。

    英格丽·褒曼在获得两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又因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湛演技获得最佳女配角奖。然而,在她领奖时,她一再称赞与她角逐最佳女配角奖的弗伦汀娜·克蒂斯,认为真正获奖的应该是这位落选者,并由衷地说:“原谅我,弗伦汀娜,我事先并没有打算获奖。”

    褒曼作为获奖者,没有喋喋不休地叙述自己的成就与辉煌,而是对自己的对手推崇备至,极力维护了对手落选的面子。无论是谁,都会十分感激褒曼,会认定她是倾心的朋友。一个人能在获得荣誉的时刻,如此善待竞争的对手,如此与伙伴贴心,实在是一种文明典雅的风度。

    以上故事告诉人们,你的一言一行都要为对方的感受着想,学会安抚对方的心灵,不可以使对方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与此同时,自己的心灵也会因此安然自慰,心情也会豁然开朗。

    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人大谈自己的得意之事,这是不好的。对方不仅不会认为你是“了不起”的,甚至会认为你是不成熟的、卖弄过去好时光的人,所以,不要时时处处提自己得意之事。

    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意思是人不会一生顺畅,花不能永远绽放。命运让人无法捉摸,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取得多么大的成绩都不需要得意、炫耀,因为见好就收,才是大智慧者对待人生的基本态度。

    众所周知,廉颇曾经因为蔑视蔺相如而在相如府前负荆请罪,如果现在我们来追究其原因,也许正是因为廉颇的得意忘形,所以才使自己吃了苦头!

    郑庄公因得意时说话太绝,无奈之下只能隧而见母。常言道:“凡事留余地,日后好相逢。”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走极端,堵自己的退路。事到难处须忍让,抽身退出要趁早。即使自己很得意也不要炫耀,要懂得掩饰自己的才能,隐藏自身的光耀,要知道树大招风,必有后患。尤其是在权衡得失时,切莫得意忘形,务必做到见好就收。

    在一次百兽舞会中,狮子因为舞跳得很好,被推举为王,一只狐狸很嫉妒,看到猎人设的陷井里有一块肉,就说找到了宝物,但不愿独占,要献给国王,力劝狮子去拿那块肉。狮子听了很欢喜地走了过去,结果掉入陷井,很生气地说:“你为什么要骗我?”狐狸说:“啊!狮子先生,像你这么愚蠢,怎能当百兽之王呢?”

    狮子因为得势而生贪婪,认为整个森林的动物都会归顺,将所有的好处都留给自己。这是非常不理智的想法,如果想成为真正的强者,那么就应该做到:“不可来者不拒,予人危害之机”。而身居高位,不假思索、不懂自省的人,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想要以个很好的口碑,所以难免会谈一些自己的得意之事,但是一定要做到见好就收、适可而止,否则别人不仅不会认为你很“了不起”,还会认为你是不成熟的,只会卖弄过去好时光的人,所以,不要时时处处提自己得意之事,在偶尔谈到时最好使用以下几种低调的方式:

    (1)在别人谈起得意之事,自己也再谈也不迟。也就是说,如果单方面大谈得意之事有时会很尴尬。

    (2)在别人尚未表现出不耐烦时,自己先结束谈话,这样既不会显得你在故意炫耀自己,也不会让别人产生厌烦心理。

    (3)最好再别人再三追问的情况下再谈起自己经理的得意之事,这样既可以满足他人的好奇心理,又可以把自己的“光辉历史”展现出来,恰到好处的在人前展现了自己优秀的一面。

    如果一个人能够遵循以上三种方式,那么就能够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中有一个良好的口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铺建坚实的人脉之路,这就是低调做人的奥妙所在。

    社会上总是有这样的一些人为了“收获名利”而忽略了见好就收的道理,最终招致祸害。

    越王勾践手下有一名重臣——文种,他在勾践攻打吴国期间立下了汗马功劳。战争结束后,他自然是加官进爵,但是他仍然谦虚谨慎的侍奉越王。所以范蠡曾给他写了这样一封信: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越王的长相是,颈巧细长如鹤,嘴唇尖突像乌鸦,这种人只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安乐,你现在不离去,更待何时?”

    文种读了信后,聪明的他当然明白其信中的含义,于是在不久后便称病返乡,但是由于他还贪恋自己的名望,没有像范蠡一样彻底隐退,返乡后他的名字仍然威慑朝野,如此一来便让佞臣钻了空子,诬称文种欲起兵作乱。越王早有“猎狗烹”之意,故而趁着这个机会以谋反罪将文种处死。

    很显然,文种 “只进不退、见好不收”的做法引来了杀身之祸。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像文种这样久居高位,最后惨遭杀戮的人并不少见,因为他们都像文种一样心中始终有贪念,放不下名利,由此可见,见好就收有多么的重要。

    秦国宰相范雎,虽然是说客出身,但是也深谙用兵之道,他曾以“远交近攻”的策略壮大秦国军事实力,为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名声在当时自然也是家喻户晓。

    范雎晚年,他力荐的一名将军带领他手下的三万士兵投降了敌人。当时投降乃是“株连九族”之罪,并且推荐者也会连带处以死刑。范雎虽得秦王信赖被免除死刑,但他知道此事之后,秦王对他的信任度会大大的降低,于是心中整日忐忑不安,正在这个时候,他收到蔡泽的劝慰信:

    “逸书里有‘成功之下必不久处’之说,如果你趁此时辞去宰相的职位,既可保伯夷般清廉的名声,又可享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般的长寿!何乐而不为呢?”

    范雎读过信后心情豁然开朗,决定辞去宰相之职。于是三日后他上了一份请辞的奏章,并且举荐蔡泽为相……

    老子有句话说:“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依”,这是在提醒人们千万不要得意忘形,本着“见好就收”的原则,才不会为自己忘形的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

    然而,每个人都想被评价得高一点。明知不可谈得意之事,但却情不自禁地大谈特谈,这是人性中比较麻烦的一面。所以,完全不谈得意之事当然不可能,但同样是谈得意之事,不妨注意一下谈的方式。注意之一是,至少在别人未谈得意之事之前,自己也不要谈。也就是说,单方面大谈得意之事不妥,所以先让对方发表演讲,然后自己再谈,那种坏印象也就淡薄了。

    做人经典提示:

    虚荣之心人皆有之,喜欢在他人面前吹嘘炫耀自己光彩一面的人,都是十分虚荣的人,这样的人迟早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8、切忌恃才放旷,还需胸有城府

    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真正聪明的、有智慧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深藏不露,不到火候时不会轻易使用,一定要貌似平常,不让人家眼红。一味地耍小聪明,时时处处显露精明,不仅不会帮助你取得成功,往往是招灾引祸的根源。

    有大智若愚,同样也有大愚若智,区别在于是否有自知之明。

    《老子八十一章》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不自以为是,反而会超出众人;不自夸成功,反而会进步。又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夸者无长。”这是说:那些盲目自傲、不宽容、耍小聪明、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好大喜功的人在任何一方面都是很难成功的。

    为人处事切忌只知伸不知屈;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耍小聪明不知深藏于密;只知自我显示不知韬光养晦。

    西方有这样一种说法: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西班牙人的聪明露于外。前者是真聪明,后者是假聪明。

    三国时的杨修就是一个看似聪明却是一个愚蠢至极的人。

    《三国演义》记载:

    刘备亲自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率领40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有将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当做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即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众将大惊,请杨修至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大家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斩了。

    后人有诗叹杨修,其中有两句是:“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是很切中杨修要害的。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兵出潼关,到兰田访蔡邕之女蔡琰。蔡琰字文姬,原是卫仲道之妻,后被匈奴掳去,于北地生二子,作《胡笳十八拍》,流传入中原。曹操深怜之,派人去赎蔡琰。匈奴王惧曹操势力,将蔡琰送回。曹操把蔡琰许配董祀为妻。曹操一日去访蔡琰,看见屋里悬一碑文图轴,内有“黄绢幼妇,外孙杵臼”八个字。曹操问众谋士谁能解此八字,众人都不能答。只有杨修说已解其意。曹操叫杨修先勿说破,让他再思解。告辞后,曹操上马行三里,方才省悟。原来此含隐语“绝妙好辞”四字。曹操也是绝顶聪明的人,却要行三里才思考出来,可见急智捷才远不及杨修。

    曹操曾造花园一所。建成后曹操去观看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活”字。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知是杨修析其义后,内心已忌杨修了。又有一日,塞北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放在台上。杨修入内看见,竟敢来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为何这样?杨修答说:“你明明写‘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你的命令?”曹操虽然笑了,内心却十分厌恶。

    曹操怕人暗杀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说,他好做杀人的梦,凡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觉,把被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跃起来拔剑杀了近侍。大家告诉他实情。他痛哭一场,命厚葬之。因此众人都以为曹操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曹操的心,于是便一语道破天机。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犯着了曹操。

    杨修至死也没有明白因为他的聪明会断送性命。其实这是小聪明,大智者心里明白而不随便表露出来,绝不表现得比别人聪明。如果杨修知道他的聪明会带来灾祸,他还会耍小聪明吗?所以他的愚蠢处就是不知道耍小聪明会带来灾祸。曹操对他的厌恶、疑心越来越深,他也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说,该聪明时他反倒真糊涂起来了。人们也许会说,杨修的死,关键在于曹操的聪明和多疑,但是,换了谁,作为上级也不大愿意让部下全部知道他的心思,他的用意。显然,杨修最终非死不可,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也只是说对了一半。他的才太外露了,从谋略来看,尚不是真才,不是大才,至少他不知道韬光养晦,不知道大智若愚,不知道保护自己。那么,除了灾祸降临,他还会有什么结果呢?曹操是何等聪明之人,在他跟前,笨蛋当然不会受到重用,才能太露也有“功高盖主”之嫌,所以,真正聪明的人会掌握“度”。“过犹不及”,就是说,太聪明了反倒不如不聪明,实在是至理名言!

    因而,杨修之死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教训和启示。

    其一,才不可尽露。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也算爽快,且才华横溢,这恰恰犯曹操的大忌。孰不知,有些帝王将相不喜欢别人胜过自己。而杨修却恃才放旷,无所顾忌,碰上曹操这个生性多疑的“奸雄”,能不碰壁吗?

    其二,人不可“小聪明”。杨修的确很聪明,他能聪明地看透别人看不到的许多东西,能猜透别人猜不透的许多东西。然而,他又太愚蠢了,愚蠢得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终于,他的表面聪明使他愚蠢地走上了绝路。他小聪明的过分外露,无节制的滥用,注定了他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成不了大气候;注定了他在通向权力的道路上成为失败者。

    明人吕坤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和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洞察,提出了“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的结论。他在《呻吟语》中说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话:“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也。”

    译成今天的话就是:精明还是非常需要的,但要在浑厚中悄悄地运用。古往今来得祸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精明的人,没有因浑厚而得祸的。现在的人惟恐不能精明到极点,这就是之所以愚蠢的原因啊!

    做人经典提示:

    为人处事,一要虚心谨慎,切忌恃才放旷,无所顾忌;二要“胸有成府”,千万不要出不必要的风头。

    9、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自古有云:“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应用到现代社会的经商、谈判中实在妙不可言。原本胆大如牛,却表现得胆小如鼠;原本足智多谋,却表现得寡言讷语。目的只是为了蒙蔽对手肆机夺取主动权,让对手防不胜防,制造出其不意的效果。

    有这样一个故事:日本航空公司与美国航空公司要洽谈一项合作,日方派了三名代表与美方谈判。作为卖方的美国公司,为了抓住这次绝好的商业机会,在众人中挑选了几名最精明干练的高级职员组成谈判小组。

    谈判的流程并不像常规的谈判方式双方进行交涉,谈判刚一开始美方就开始宣传自己的产品。他们将产品宣传图像和一些宣传资料贴满了整个谈判室,而且花费两个半小时,利用三台幻灯,按照好莱坞电影的方式放映了公司产品的介绍。其目的有二,一是向对方展示自己公司的强大实力,二则是想向三位日本代表作一次精妙绝伦的产品简报。放映过程中,日方三名代表全神贯注的观看着精彩的产品展放。

    放映结束后,美方代表得意洋洋的站起身打开电灯。此时,在他们脸上就可以发现得意的笑容,流露出取得谈判胜利的信心。他必恭必敬的走向日方的三名代表说:“请问,你们是如何看待我们公司的产品的?”不料其中一位日方代表不解的说:“我们还不懂贵公司的意思。”这句出乎意料的回答大大伤害了美方代表的心,笑容顿时凝结在脸上,一股愤怒之火正在往头上升。他稳定了一下情绪继续问:“你们没有看懂?哪里不懂我们可以加以解释。”日方代表彬彬有礼的说:“实在抱歉,我们全部不懂。”美方代表强忍着心中的怒火,似笑非笑的问:“那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懂的?”日方代表表现出一副愚钝的深情说:“自始至终我们就没有弄明白你们的用意。”听完日方代表的这句话,美方代表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可是,为了顾全大局,考虑到公司的利益又不得不耐下心重新放映宣传片,这一次的速度明显比上一次要慢的多。

    影片放完后,美方代表再次问日方代表说:“这一次总该明白了吧!”三名日方代表若无其事的一口回答:“我们还是不懂。”美方代表彻底失去了信心,他解开束缚他已久的西服纽扣,声音低沉的说:“你们……你们到底希望我们怎样做?”这时,日方的一位代表慢条斯理的站了起来,说出了他们的条件,由于美方代表受到了严重的挫伤,以至于稀里糊涂的就答应了对方的条件。结果,日方大获全胜,日方公司无一不为这次精彩的谈判叫好。

    大智若愚,不仅可以为自己寻找机会,还可以消磨对方的信心与斗志,在谈判过程中占据有利位置。

    将有示为无,明明聪明非要装糊涂,实为清醒却装醉。虽然很想得出结果,却不表明心迹,然后静待时机,待对方筋疲力尽时给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一次日本某个公司欲与美国一家公司进行合作,双方进行贸易谈判。谈判刚一开始,美方代表急于求成没完没了的说个不停,想立刻与对方达成协议。日方代表见此情况却一言不发,只是将美方代表的发言全部记录下来,就这样双方结束了第一次谈判,各回各自的国家了。

    一个半月后,日本公司又换了几名代表与美方继续上一次的谈判。谈判开始后,日方代表似乎根本不知道以前谈判进展到什么阶段,商谈的内容是什么,所以只好从头开始。美国代表和上次一样,依然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日方代表则又带着美方的笔记回国了。

    又过了一个半月,双方代表再次相见,可这次也没有任何进展,依然是故伎重演,记下了大量笔记回国了。

    接下来的谈判与以往的同出一辙。转眼半年过去了,商谈还是没有任何结果,使得美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抱怨日方根本没有与他们合作的诚意,认为日方在和他们开玩笑。

    正当这时,日方公司派代表要求与美方进行谈判,这一次的谈判日方代表一反常态,对此次交易作出了决策,美方代表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显得十分被动,损失不小。

    这种寻找恰当的时机,在对手防备心理降低的情况下给对手以措手不及,往往可以使事情向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商场上,大多数商家都在用“糊涂”来掩对方耳目,实际上,糊涂背后蕴藏着重大心机,他们在等待时机给对方以致命一击。

    做人经典提示:

    宁可有为而示无为,万不可无为而示有为。原本聪明而装作糊涂,可助人一臂之力;而原本糊涂反装聪明,这样只会把自己投进尴尬的境地,成为别人的笑料。

    10、不显山露水,以假面孔示人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善于韬光养晦之术,这是保身求发展的大智慧。因为你的所做所为有很多人在盯着,为了打消别人对你的注意力,不妨用此策略,做一个让人看不破、猜不透的人。

    《韩非子·二柄》中说:如果君主将自己的真实性情、所好所恶肆无忌惮地表现在众臣子面前,臣子们就会想方设法寻找投机的机会,在君主面前表现出好的一面,如果君主不将喜怒溢于言表,臣子们就会显出本色。这样,君主就不会受到欺骗。

    春秋时期,郑庄公粉碎弟弟共叔段密谋造反时使用的就是“隐藏”这一策略。

    郑武公于公元前743年将王位传给郑庄公。

    庄公之母对武公的这一决定表示反对。因为,庄公出生时难产,其母武姜为此受到惊吓,从此就讨厌他,认为他是不祥之人。

    庄公继位以后,其母屡次诋毁庄公,并为小儿子共叔段要了很多地盘,但姜氏并未满足,又逼迫庄公把京城划分给共叔段。

    共叔段得到京城后,在那里不断地扩张自己的势力,在其母的帮助下准备里应外合,谋权篡位。

    庄公明知母亲不喜欢自己,也知道共叔段与母亲密谋造反的事。但他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而是心里有数。他明白想要破除弟弟的阴谋,必须欲擒故纵。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只有这样才能等待良机一举歼灭。

    随着共叔段势力的不断扩大,郑国大夫祭仲向庄公进谏说:共叔段暗地里招兵买马、扩大势力,迟早要给郑国带来灾难。庄公却说:“这是国母的意思。”祭仲建议庄公立刻铲除共叔段防患于未然。可他却说:“你就等着吧。”在庄公的纵容下共叔段更加大胆,很短的时间内就又占领了京城附近的两座小城。

    郑大夫公子吕劝庄公说:“一山难容二虎,一个国家也不可能有两个国君,假如你要把国王的位子拱手相让于共叔段,那么作为臣子的我们就去为他当大臣;如果不想交权予他,就必须赶快铲除他,以免老百姓有二心。”庄公表面上假装很生气,实际上却将公子吕的劝告完全记在了心里,对他说:“这事你不要管。”

    郑庄公对当时的局势很清楚,他知道过早动手,肯定会遭到别人议论,认为他杀害亲弟弟实在不仁不义,更何况其母也站在共叔段那边,牵连到母亲即被扣上不孝的帽子,因而他故意放纵共叔段让其阴谋公开于天下,直到共叔段和姜氏密谋里应外合时,才下令讨伐。共叔段被迫过上了逃亡的日子。

    其实,庄公对于共叔段招兵买马、扩大城池的行为并非视而不见,而是故意姑息,将自己置身于复杂时局之外,静观共叔段的一切举动,等待时机成熟后,举兵歼灭一举夺冠。

    做人经典提示:

    复杂的社会中存在着许多假象,人也同样如此。遇到某些问题有些人表面看起来若无其事,实际上他们心中早已经预测到事情的发展方向。因为,在复杂的时局变幻中很多人都忽略了对“迂腐”人的防备,正因如此,才给那些“迂腐”人创造了观察、分析事情发展趋势的机会。所以才说:“迂腐”的人才能静观风云变换。

    11、宠辱不惊,居功不傲

    人生就是受苦受难的过程。这个观点不知道有多少人认同,但要谋求发展,必须“稳步前进、谦虚谨慎,宠辱不惊”是每个人都无法置疑的。因为成大事者必备的就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沉着。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智慧超群,谋略过人的谋士——荀攸,他辅佐曹操二十余年,期间讨袁绍、擒吕布、定乌桓,他从容不迫地谋划战争策略,处理军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直到辅佐曹操统一北方,他始终在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处于稳定地位,原因就在于他能够稳住心气,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他都不会乱了方向。

    曹操曾对荀攸的这种低调做人的心态用一段话作出了精辟地总结:“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由此可见,荀攸的智慧过人,他对内对外,表现的迥然不同,对内,他用过人智慧连出妙策;对外,他用坚强的意志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却从不邀功,不争权位,表现的谦虚谨慎,宠辱不惊,甚至还欲加掩盖他的功绩。

    在曹操谋取袁绍冀州时,荀攸前后谋划了12种策略,使得曹操顺利的打败袁绍,但当有人问起他的当时的情况时,他的回答却及其出乎人的预料,他说他什么都没做,即使史家称赞他是 “张良、陈平第二”时,他仍然闭口不提自己的卓著功勋。

    也是由于他的宠辱不惊的这种心态,即使他深受曹操宠信二十余年,直到建安十九年在从征途中善终而死,还是没有一人在曹操面前谗言陷害,更没有过让曹操不悦的行为,这在历史上非常罕见。在他死后,曹操痛哭流涕,说:“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

    宠辱不惊的低调处世方式,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不知喜怒哀乐,事实上,它是通过多做事少说话、沉着冷静的将自己的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与此同时,宠辱不惊,稳住心气还能够保命安身,得以善终,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西汉初年,在连年战争导致人口锐减,经济萧条,国家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汉高祖赐予功勋卓著的张良,富饶的齐地3万户为封邑,张良在这种情况下,毫不犹豫的婉言谢绝了武帝的厚赐,这种明哲保身的良苦用心堪称及至。高官厚禄的确诱人,但是低调做人的本色不能丢弃。如果你拥有名利就沾沾自喜,失去名利就黯然伤神,那么,你永远也只是外物的奴隶。

    大凡成就大事的人,他们的成功都取决于为人处世的方法。一旦取得成绩便兴奋不已,大肆炫耀自己的功劳,丝毫不能稳住心气,这样高调的做人方法是不可取的。真正大智慧的人能够做到宠辱不惊,甚至能够为了明哲保身,把自己的成就掩藏起来,把成功的光环呆在别人的头上。

    现实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功高盖主。自古以来人们就很注意这一点,不论做任何事,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绝不能独霸荣誉,避免功高盖主。否则,轻则招致别人的怨恨,重则惹来不可预知的祸患。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事例,那些能在关键时刻不炫耀、独享荣誉的人,都能全身而退,有个好结局。

    汉代晁错自认为才智超过文帝,朝廷中的大臣也远远不及他,屡次向文帝暗示自己完全可以担任佐命大臣,想让文帝将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力全部交给他。晁错的这一行为正是功高盖主的表现。

    提起韩信无人不知,最终的下场悲惨至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稳住心气,受宠的光环迷住了智慧的眼睛,导致功高盖主,最终以悲惨结局收场。

    韩信从项梁、项羽起义时,被任命为郎中。为其主屡献良策,可是却屡不用,认为英雄无用武之地,便投奔刘邦,被萧何荐为大将。

    楚汉战争时期,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奇制胜一举攻下关中。后来,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间,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左丞相,带领兵马攻打魏、平定赵、齐,而后被封为齐王。

    在韩信的协助下,刘邦很快建立了汉朝。后来有人诬陷韩信,说他要举兵造反,被刘邦降职为淮阴侯。后有人诬陷韩信与其同谋,欲起兵长安,最后被吕后设计杀害于未央宫。

    做人经典提示:

    古语有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栗栗危惧,若将殒于深渊。”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居功自傲,要学会宠辱不惊。功成名就时要稳住心气,能够适当地将荣耀分给其他人一些,或甚至为了明哲保身,功成身退也不失为良策。

    12、该藏则藏,该露则露

    现实生活中,许多身怀绝技的人都显得谦虚谨慎,把自己的“绝世武功”隐藏得非常严密。其实,这么做的主要原因就是想“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里所谓的隐藏只是为了更好地释放,预示着他们正在寻求有利的释放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再充分地表现自己,使自己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的焦点。

    三国时期,庞统是与诸葛亮齐名的能人。但庞统天生怪异,相貌丑陋,因此不太受人喜欢。他先投奔吴国,孙权嫌他相貌丑陋没有留用他。

    于是,庞统便投奔了蜀国的刘备。临行前,孔明交给庞统一封推荐信,表示一旦刘备见此推荐信定当重用他。

    可是庞统见到刘备时并没有将推荐信呈上,而是以一个平常谋职者的身份求见,因此,刘备只让他去治理一个不起眼的小县。

    虽然如此,身怀治国安邦之才的庞统,并没有为此而耿耿于怀,他深知靠人推荐难掩悠悠众口,他要在该露脸的时候才露脸。

    于是,庞统当着刘备的心腹、爱弟张飞的面,将一百多天积累的公案,用不到半日就处理得干净利索,曲直分明,令众人心服口服。

    庞统这种该藏则藏、该露则露的做人方式,使得他步步高升,不久后便被刘备提升为副军师中郎将。

    该藏则藏该露则露实乃处世的最高境界。做人最聪明的方法就是不要锋芒太露,许多人认为那是自我欺骗的象征,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团体交往中,如果表现得太拔尖、太露骨势必会遭人妒嫉,此时,就需要你将锋芒藏起来堵住别人的嘴。

    当你认为一旦你施展才华就能够一举成名时,千万不能吝啬,把所有的技能展现出来,使自己脱颖而出,此时他人再生嫉妒心也没有实在意义了。

    做人经典提示:

    有些时候隐藏一下自己的才能,通过合适的机会向领导展示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样会加重你在领导心目中的分量。

    13、保持沉默,避免祸水上身

    保持沉默,是明哲保身的一种手段。在激烈的竞争中,一般有能力的人大都会遭到他人的嫉妒与暗算。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他们可能不择手段排挤你,如果这时你沉不住气与对方发生争执,就上了对方的当,所以你不妨与对方耍个心眼,用保持沉默对付他,任凭他争论功夫再高也无济于事。

    当你不愿与人交谈,你可以选择保持沉默;你不想被卷入争辩中,你也可以选择保持沉默;你不愿将精力浪费在无聊的解释中时,你同样可以保持沉默。

    阿旺是某机关一名职员,工作能力十分出众,但他从不因此而炫耀,平日只是默默工作,不多言不少语,与同事闲谈时也总是面带微笑站在一旁静静地倾听。

    机关里来了一个嫉妒心非常强的职员名叫阿才,只要他发现有比他能力强的员工,他就主动向对方发起攻击,因此,机关里的老员工不是辞职就是请调。

    最后,老员工中只剩下阿旺一个人,阿才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终于将矛头指向了阿旺。

    一天,阿才无意中抓到了阿旺的把柄,立刻点燃火药,劈头盖脸地向阿旺发起了一阵猛攻,不料,阿旺不但没有被阿才激怒,反而向他送去一抹微笑,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偶尔蹦出一个字:“啊?”

    阿才见此状况,灰溜溜地离开了阿旺的办公桌,心里一肚子气,却不好发泄。

    半年后,阿才也向机关领导递上了辞职报告。

    其实,阿旺并非是听力不好,而是故意装出来的,他深知职场生存之道———置身于竞争之外,而要想不参与斗争保持沉默是最好的方法。

    阿旺与阿才是职场中两个典型的代表人物,或许有人认为阿旺太过于阴险狡诈,用保持沉默的手段欺骗同事。

    但是,那也是自保的一条原则,倘若阿旺没有用保持沉默的态度对待阿才的挑衅,而是与阿才针锋相对,一同陷入争斗的旋涡中,阿旺恐怕早已被阿才赶出了机关。

    阿才代表了那些嫉妒心强,为了保全自己不择手段排挤他人的那种人,虽然他很成功地挤走了机关中许多老同志,但是阿旺却没有让他的阴谋得逞,反而让他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免不了有争斗,你要做好面对外来袭击的心理准备。

    你可以不去加害于对方,但为自己披上一身“防弹衣”还是有必要的,而保持沉默就可以起防弹衣的作用,让任何争论望而却步。

    每个人都清楚一个道理:与痴癫人争斗,那是自讨苦吃,因为他们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到头来只能将气咽到自己的肚子里去。

    生活中,很多人都既不聋也不哑,每每听到不顺耳的话,就要以同样甚至更强的力度回敬对方。

    殊不知,这样的蠢行正好中了对方的计,如果你采取装聋作哑的态度以沉默的方式对待他人的挑衅,对方自然觉得没趣。

    如果再与你僵持下去,自己只能落得个无理取闹的名声。挑衅者多半会在几句话之后就仓皇地“且骂且退”离开现场。

    如果你依然装聋作哑,并且不时地表现出一副不解的表情,发出一些疑问的声音,如“啊?”,那么对方更觉得没有面子,只能仓皇逃离。

    做人经典提示:

    “沉默一次”容易“沉默多次”难,需要有一颗宽大的心,对他人的辱骂、挑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因此,可以不战而胜,还可以防止祸水近身,堪称明哲保身的妙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