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中外的历史大事件-中华奇迹惊世人——公元前221年万里长城开始修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所有炎黄子孙的心目中神圣而不可侵犯,然而在自然界中,它并不仔在。但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广阔的北方,绵绵千里之上巍然屹立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巨龙,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一提起长城,人们往往联想到秦始皇。不错,修筑长城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一项重大军事措施。但实际上,远在秦始皇以前,长城就已经开始修筑了。要说修长城,不能不先说说匈奴人。

    匈奴族是生活在北方蒙古高原上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人人都能弯弓射箭,而且骑术高超。因此匈奴贵族就利用骑兵行动迅速的优势,经常深入到中原地区,对内地人民进行袭击和掠夺。那时,匈奴和附近的秦、赵、燕等同经常发生战争,而内地“七雄”正忙于兼并,无暇顾及匈奴,只得采取守势,于是纷纷在北方边境地区屯驻重兵,修建长城,同时一些诸侯国为了保卫自己,不被兼并,也在各自的边境筑起了长城。在当时只有弓箭、刀剑之类武器的战国时期,有了长城的保护,就能够有效地防御敌人。

    秦始皇灭六国以后,为了解除匈奴对北方边境的威胁,派遣大将蒙恬亲自督修长城。秦修长城经过的地区,横跨黄土高原,经过浩瀚的沙漠地带和崇山峻岭,还有激流险滩,地形条件十分复杂。尽管秦始皇下令是把过去秦、燕、赵的旧长城补缺、加固,使断断续续的城墙连接起来,但修建工程仍然十分浩大。蒙恬开始率领兵士和民工30余万人全面展开修城工程。在古代科学技术还相当落后的条件下,既没有大规模的起重、运输设备,生活环境又十分恶劣,数十万人零零散散地分布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带和险山沟壑之间,要搭盖临时住所,解决数十万人的吃饭问题,还要运输各种筑城器械和材料,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特别是西北地区,气候严寒,风沙漫天,更增加了施工的艰巨性。蒙恬率大军夜以继日,不论烈日寒霜,还是刮风下雨,辛勤劳动,但工程进展比较缓慢,再加上繁重的劳役,民工不堪忍受,纷纷逃亡,造成劳动大军严重减员而且功效甚微。10多年过去了,蒙恬指挥的大军没有能完成筑城任务,后来蒙恬被害而死。王离接替蒙恬,继续指挥修筑长城,才勉强完成这个浩大工程。

    秦代长城绝大多数以山脉为基础,随着山势高低起伏而建。西起临洮,沿着黄河到内蒙古临河,东到辽东,全长1万多华里,所以称它为“万里长城”。由于万里长城的规模是在秦始皇时代确定的,把它与秦始皇的名字联系起来,也是很自然的。

    从那时起一直到明末,在1800多年的时间里,有10多个王朝和诸侯国多次修缮和增筑长城。汉武帝时代,为抵御匈奴,加强防务,把秦时的长城向西延长了两千多里,直到甘肃的酒泉,敦煌,就是所说的“河西长城”。长城在风雪炎寒的侵蚀下,不断剥蚀。到了明代,在明朝存在的200多年时间里,几乎就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这主要由于当时北方蒙古各部经常骚扰中原有关。明修长城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修筑之坚固,是历代王朝所不可比的。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全长12700多里,现在人们常说的长城是指从山海关到嘉峪关这一段。

    长城的墙身都用整齐的条石砌成,一块条石长达二三米,重两千多斤,工匠们就是用双肩扛起这条条砖石沿着陡峭的山路逐段地建起长城的。墙面宽5米左右,能容下5匹马并骑,10个人并进。城墙上每隔不多远,就建有两层堡垒。上层堡垒是垛口,垛口上部有个小的瞭望口,用来观察敌情;下面小洞是射击用的射洞,下层堡垒有许多小房子,储备粮草、军械;还能供士兵居住。此外长城内外的群山之间、制高点上还设有烽火台。一旦发现敌情,烽火台就能立即报警:白天点燃掺有狼粪的柴草,即古时所说的狼烟,使滚滚浓烟直冲云霄;夜里燃烧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干柴,烈火熊熊,火光通明,说明有紧急军情。这样临近的烽火台看见烟、火后,也点起烟火,一座传一座,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在几小时内将消息传到京城。至于点烟、火的多少、次数,要看敌人的多少和军情的缓急而定。

    万里长城,每隔7.5公里有一处关城。关城的大小根据地势和在战略上的地位而定。著名的关城有山海关、嘉峪关、平型关、雁门关、居庸关、八达岭等等。山海关——万里长城第一雄关,扼守华北和东北的咽喉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城楼上挂着“天下第一关”的巨幅匾额,这是明代当地的进士肖显所题,字迹雄健浑厚,更增添了山海关雄关虎踞的气势。登上城楼,眺望渤海,烟波浩渺;远望长城,山势蜿蜒,壁垒森严,大有亲临古战场之感。居庸关是距离北京最近的关城,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景色优美。它的北口是八达岭。如果说居庸关是古代北京的大门,八达岭便是一把铁锁。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假若登上耸入云霄的烽火台,鸟瞰苍莽的群山,跌宕起伏,有如大海汹涌澎湃的波涛;顾盼长城,游弋(yi义)于万壑众谷之中,似一条硕大无比的蛟龙。西端嘉峪关,是现存长城关城中最完整的一处。它南依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面一片茫茫戈壁滩,关城居中,险峻天成。在这里,长城似浮动于戈壁险滩之上,若断若续,忽隐忽现;天晴之日,或出现海市蜃楼之景,或可欣赏到塞外风光,美丽奇特的景色尽收眼底。在明代修建长城时,还流传下一个故事。当朝的兵部官员和工程主持人以前有私怨,便想乘机报复。兵部官员规定上报的工程预算,要写明所用的材料及工费,一不准有一点多报,二不准有一点追加,等工程结束时要来验收,如有违反规定就要惩处,他想难倒工程主持人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在工程主持人正为难的时候,一位老工匠挺身而出,他经过周密的调查,仔细预算,精心设计,终于拟订出一个工程计划来,报了上去。当嘉峪关这段工程快完成的时候,主持人捏了一把汗,吉凶未卜,最后工程结束时,所有砖瓦、木石材料都恰好用尽,工费也恰好开支完,工匠还特意留下一块砖,作为证物备兵部验收。那位兵部官员知道没有漏洞可挑,也不好再派人来验收。这块砖作为纪念物,至今仍旧放在城楼上,以传颂那位老工匠的聪明才智。

    秦代长城经过千余年来风雨的冲刷、袭击已荡然无存了,只有在一些残垣断壁上依稀可见它的遗迹,能够想像昔日它雄伟壮观的风貌。万里长城作为一个庞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在现代战争面前,已失去了它的意义,但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伟大丰碑,却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它将永远树立在世界人民的心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