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培养-不违天性,教育孩子要因势利导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孩子生来就有一种追问和探究的欲望,他的好奇心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每一件事直到掌握为止。但是,只有在他有意识地做出行动来反复观察事情的发生过程后,才能理解事件的起因和结果。因此孩子往往喜欢自己动手做事,并在做的过程中寻找答案。父母要像呵护风中蜡烛一样呵护孩子的天性,而不能成为孩子发展的障碍。

    “一视同仁”的教育不可取

    男孩和女孩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的品质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在培养男孩和女孩时的目标、方法和途径也要有所区别。

    不管是教育男孩还是教育女孩,家长都希望他们会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勤劳的人。同时,我们还希望女孩温柔可人,希望男孩能坚强勇敢。如果不在孩子小的时候有意培养这些品质,当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很可能无法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角色。例如,如果男孩在小时候没有经过锻炼,结婚之后就会连那些最起码的家务都不会做,无法承担家庭赋予他的责任。同样,如果女孩过于独立自主,缺少温和、耐心和宽容,日后就无法好好地照料家庭。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为他们作长远的规划,让他们拥有幸福的一生。

    男孩女孩在生理上的发育很早就表现了差异。男孩一天所消耗的能量略比女孩高,他们的体能也不一样,男孩通常会跑得比较快,也有很好的臂力。而女孩则有比较好的平衡感。男孩喜欢的游戏通常比女孩更紧张刺激,他们喜欢打打闹闹的游戏,女孩则喜欢玩那些有关生活的较为平静的游戏,比如过家家等。

    如果问一个女孩的理想是什么,女孩的回答一般都是医生、老师、芭蕾舞演员等,而男孩一般都会说想成为宇航员、飞行员、科学家、警察等。孩子所向往的职业与他们的性别关系密切。

    在成人眼中,女孩更依赖成年人,而男孩则具有很大的攻击性和独立性。

    男孩与女孩这些与生俱来的差异,使家长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促进不同孩子的心理发展?虽然孩子将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的因素,但是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少家长都认为对男孩女孩的教育是一样的,事实上这是不正确的。当男孩遇到烦心的事情时,父母要和孩子多多进行交流,而女孩不开心时,则需要父母给孩子更多的安慰。在家庭中,女孩总是会比男孩得到更多的温暖、关怀和鼓励,受到家长更多的表扬,而男孩则会受到更多的惩罚。由此可见,在对待男孩与女孩的教育问题上,“一视同仁”的教育是不可取的,家长需要根据他们的性别特点,寻找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1.父母分别做男孩女孩的偶像

    一般来说,母亲对女孩性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而父亲则会对男孩性格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

    有的妈妈喜欢乱发脾气,总是无法克制心中的怒火,动不动就对家人大喊大叫,给家庭带来一种不和谐的因素。而有的妈妈则非常亲热,对丈夫很尊重,对孩子体贴入微,让家庭充满了祥和的氛围。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中成长的女孩肯定也是不同的,由第一个妈妈教育出来的女儿将来肯定无法把家庭照顾得细致周到,而第二个妈妈教育出来的女儿日后一定会成为一个好妈妈,她会给家庭带来一种宽大友爱的气氛。

    同样的道理,如果作为父亲总是逃避对家庭的责任,粗暴且冷漠地对待家人,那男孩在这样的父亲影响下,长大之后也会具有这些特点,无法成为家庭的顶梁柱。如果父亲在家中的角色扮演得很好,主动承担家庭中的责任,在这样的父亲的影响下,男孩在将来必定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当然,母亲对儿子的影响,父亲对女儿的影响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它们同样重要。母亲那种鲜明的女性气质同样有助于男性气质的培养,父亲的那种男性气质则会对女儿女性气质的培养有所帮助。所以,父母双亲对子女的影响都是不可缺少的。

    2.分配给男孩女孩不同的家务劳动

    父母在给孩子安排家务劳动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孩子的性别差异,对于男孩来说,可以让他们干一点力气活,女孩则可以帮妈妈择择菜、洗洗碗、摆摆餐具等。

    妈妈可以让女儿和自己一起来做饭,还可以教她学一点针线活,教她学会发现自己身边美好的事物,并尽量地把美融入到家庭生活中来。在和与女孩一同劳动的过程中,妈妈要让女孩懂得爱护小动物和植物,让女儿学会用温和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而对男孩来说,家长可以让他到没开灯的房间帮自己拿东西,让他帮妈妈提东西,帮爸爸修理椅子等。在教育男孩的过程中,家长要知道他是未来的男子汉,日后会成为家庭的支柱,因此不能娇惯他,要给他展示意志和勇气的机会。

    女孩和男孩的差别是与生俱来的

    尽管男孩和女孩有一些相同的荷尔蒙,但是这些荷尔蒙所发挥的作用并不相同。可以说,女孩和男孩的差别是与生俱来的。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女性和男性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别。在20世纪70年代,即使那些专门从事生理学研究的学者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与此同时,由格洛丽亚·斯泰纳姆、贝蒂·弗里丹等人发起的一场女权主义运动也曾公开宣扬:女人之所以和男人不同,完全是由后天的教育造成的。这种观点认为,女孩和男孩起初在生理结构上仅存在着某些细微的差别,只是在后天的环境中,由于受到了不同家庭、社会教育的影响,而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点。难道造物主赋予女孩的生理结构只是形同虚设吗?

    事实上,与男孩相比,女孩有着极为显著的个性。女孩之所以成为女孩,并不是后天的教育方式所造成的结果。相反,她们自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和男孩有着质的区别,在她们的身体深处发出这样的呼唤:我是女孩,我应该这么做!

    这种呼唤来自于本性,本性告诉我们:女孩和男孩的差别是与生俱来的。在遥远的古代,人们认为女孩与男孩的不同是自然的,而且也是固有的。甚至对女孩来说,这种差别是一直都是神秘而重要的。在生活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到女孩和男孩的各种差异--大部分女孩都是爱哭鼻子的“小天使”,为了一点小事就会泪眼汪汪;而男孩则不然,他们即使突然栽倒在地上,也会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爬起来就接着玩。其原因在于女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这五种感觉都比男孩敏感。与刚出生的男婴相比,女孩对噪声更容易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女孩喜欢的游戏一般都是跳皮筋、过家家等,这种游戏的秩序感比较强,每一个步骤都有明确的规定,其竞争性也不强。坦白地说,她们在乎的只不过是“一起玩”的感觉而已。相比之下,男孩则会偏爱那些充满竞争和战斗的色彩的游戏,三五个小男孩在一起玩“奥特曼”大战“怪兽”的游戏,这种游戏的输赢是显而易见的。

    在学习方面,一般女孩的语文学得都比较不错,因为女孩的语言能力优于男孩。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由女孩来担任班长一职,对一群男孩进行“指挥”。到了中学阶段,这种状态就会逐渐发生转变。但女孩的空间识别能力明显不如男孩,男孩很容易通过看地图找到要去的地方,女孩则需要经过一番仔细的观察,才能找出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在记忆方面,对于毫不相干的人名、地点、数字等女孩都能记得非常清楚,在背诵时一般能原原本本地从头背到尾。由于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单纯的机械背诵比较多,因而女孩的记忆力就显得比男孩强。然而,女孩记忆时的逻辑思维相对较差,不会注意其中的逻辑关系,而在这方面男孩比较拿手。

    女孩一般喜欢粉色或者其他柔美的颜色,她们的衣服也大都是粉色、红色的。女孩天生就喜欢漂亮的衣服,她们很小的时候就会偷偷穿上妈妈的衣服,拿着妈妈的包包,甚至蹬上妈妈的高跟鞋,尽情地“臭美”。而男孩则更偏爱天空蓝或白色的衣服,对于衣服的款式和质量也不在意。很多时候,在男孩眼里,一件质量上乘的衣服还比不上一件做工粗糙但印有“奥特曼”的衣服。

    女孩更看重亲密的人际关系,不像男孩那样富有“侵略性”。女孩更喜欢与一两个好朋友来往密切,互诉衷肠。这就是说,对女孩来说人际关系更加重要,因此她们在这方面显得比男孩更出色。这样女孩对他人也有更强的感受性,她们可以更多地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而男孩通常都是成帮结伙,形成较大的团体,大部分都属于“泛泛之交”,具有更强的社会性。

    通过上述事实可以看出,与其说是周围的社会环境塑造了一个女孩,对女孩的兴趣、情绪、态度、自信心以及人际交往的方式产生了影响,还不如说女孩的社会角色正是由女孩自身的神经生理所决定的。

    科学研究还表明,男孩和女孩的差别是由大脑结构、荷尔蒙、染色体的不同而决定的。由于在大脑结构和功能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女孩的生理与男孩呈现出很大的不同。

    在4个月大时,对于照片里家庭成员的面孔,女孩就比男孩拥有更好的识别能力。而男孩在这方面表现得就很差。出生一周左右的女孩,对于其他婴儿的哭声比男孩有更好的辨识力。通过研究发现,在大脑很多区域的发育上,小女孩与小男孩是非常不同的。

    男孩大概到了4岁半的样子,才能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讲清楚,而女孩在3岁时就做到这一点了。所以,男孩在娱乐、学习和交流更多地借助于他的身体运动。在感觉、记忆、喜好和个人的需求与欲望方面,女孩和男孩也是不同的,这样她们对世界、人际关系、精神世界的感受也与男孩不同。

    男孩爱尝试,更喜欢冒险

    男孩体内过多的睾丸素会使他具有强烈的、寻求刺激的欲望,家长就要注意引导男孩,让他在相对安全的范围内做一些创造性活动,以锻炼他的胆识和创新能力。

    越是难做到的事情,男孩越希望自己能够尝试,哪怕因此付出惨重代价,这就是男孩冒险心理的表现。敢于冒险让男孩的生命总是充满跌宕起伏。

    5岁的兵兵总喜欢跳上跳下,妈妈教训过他很多次,他总是听不进去。这天,他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要从写字台上往下跳,看看自己敢不敢。这个高度将近一米,是他从未尝试过的。

    兵兵想到这里,激动地马上行动起来。他借助凳子爬上了写字台,就像爬山一样。他站在写字台上,用力向下跳了下来,只听咔嚓一声,他没有受伤,把桌子上的一个杯子带了下来,摔了个粉碎。

    妈妈听到后,啊的一声尖叫,赶紧跑了过来。兵兵知道自己闯了祸,赶紧跑进卧室关上门,躲进被子里。妈妈气坏了,在门外大声责骂他,兵兵紧紧锁着门不敢出声。

    男孩出于冒险心理,常常会做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于是,总会有妈妈叹息:有了儿子之后,我一刻都不敢让他离开我的视线,整天活在担惊受怕里。

    其实,每一个男孩基本都是在各种外伤中度过的,没有受过任何伤害,那是不可能的事。男孩喜欢冲动、激烈、刺激的事情,越是能激起他们情绪的事,他们越喜欢尝试。

    男孩喜欢冒险是由于他们体内的睾丸激素在“捣乱”,就是睾丸素在让男孩要选择一种冒险的行为来释放体内的能量。

    于是,几乎每个男孩都爱冒险、冲动自负,喜欢与人争吵、斗殴,喜欢出风头。在这些方面,男孩与女孩的这种行为区别非常明显。

    男孩喜欢冒险并不是坏事,有很多正面的意义。男孩的冒险行为除了睾丸素的作用外,也源于男孩的好奇心理,而许多科学知识、生存技能、劳动技能,都可以在好奇心的推动下获取。世界上许多科学发明,例如轮船、飞机等,都是好奇男孩长大后的杰作。

    总之,男孩天生就爱冒险,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未知,充满好奇,于是很自然地有了探索、冒险的行动。既然是冒险,那么可能存在危险性,所以,如果父母有时间,尽量和男孩一起去冒险,一方面可以起到保护男孩的作用,另一方面男孩有了父母的陪伴会玩得更尽兴,更欢快。

    每个男孩都有“英雄情结”

    对于男孩的英雄情结,父母首先要理解他们,不能责怪他们。如果父母引导得当,男孩的这种英雄情结,不仅有利于他们男性气质的培养,更能使他们尽快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

    男孩从小就有英雄情结,这种情结将伴随男孩一生。男孩英雄情结的表现是爱打抱不平,爱管闲事,见不得人欺负弱小。每一个男孩都想做英雄,都希望被人崇拜。

    刘伟回家后,妈妈发现他的脸有一道伤痕,以为他在外面受欺负了,于是问道:“谁干的啊,你的脸怎么受伤了?”

    刘伟低着头不说话,妈妈只好把声音放柔些说:“没事,跟妈妈说,妈妈想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刘伟便详细跟妈妈讲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是刘伟的同学张彪下课时欺负低年级的小朋友,还把低年级小朋友的玩具扔在了地上。张彪平时就很凶,这时吓得低年级的小朋友直哭,老师又不在。刘伟看不过去了,就走过去帮助低年级的小朋友。刘伟与张彪理论时,脸被张彪抓伤了。

    妈妈了解了事情的经过,想了想说:“原来你在帮助人啊,这是好事,是个小英雄的行为。不过你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不要贸然上前去理论,最好去找老师或请同学们评理,相信大家都会站在你这边的。”刘伟听后,认真地点了点头,同时脸上满是自豪的表情。

    对于男孩的英雄情结,父母应该给予充分理解,因为男孩独有的Y染色体和大量分泌的睾丸素激发着他的英雄情结,这是男孩区别于女孩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如果你足够细心就能够发现,男孩从小就爱玩坦克、手枪等玩具,也爱看带有英雄情节的故事或影片,并立志成为“警察叔叔”……这些现象说明,男孩天生具有英雄情结。

    男孩的英雄情结经常会倾注到对某些偶像的崇拜上,它们可能来自男孩平时看的动画片,如奥特曼、蜘蛛侠、蝙蝠侠、黑猫警长等等,这类英雄偶像正义、勇敢、智慧、仗义,具备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圆了男孩的英雄梦。

    男孩心中的英雄形象,是伟大、神圣、没有缺点的。父母正好可以利用男孩的这种英雄崇拜情结,培养男孩勇敢、坚毅、正义等优良品质。

    每个男孩都有英雄主义情结,这几乎是一种本能反应。只要男孩的天性没有过分被压抑,在任何场合下,他们路见不平时,都有拔刀相助的冲动。男孩总是幻想自己是“奥特曼”,身怀一身绝技,能够帮助弱小、扶危济困,与恶势力斗争,甚至拯救地球,成为人心目中的大英雄。

    在现实中,男孩的英雄梦却是难以实现的。由于年龄和阅历的缘故,男孩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上,都不能如愿地施展自己的英雄抱负。他们常常觉得自己很弱小,希望得到安慰和激励,并希望有一些勇敢的举动被认可,于是在别人危难之际,总喜欢挺身而出。

    孩子喜欢当英雄、想当英雄没有错,重点在于父母要帮助他建立正确的“英雄观”。当他打抱不平的时候,我们要提醒他那样会受伤,但不能用打骂的方式制止他,而是应该进行合理的引导。只要父母引导得当,英雄情结不仅能够促进他男性气质的培养,也能使他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

    女孩比男孩更渴望父母的关注

    要想让女孩健康、快乐地成长,做父母的就要时刻让她感受到自己多么在乎她、多么爱她。当然,这种爱一定不是溺爱,而是理性的宠爱。

    母亲对女孩影响可谓最大,对女孩的成长教育也最为重视。有一项调查表明,不管一个人喜不喜欢自己的性格,其中的80%都来自于母亲的影响。因为母亲和女孩相处时间最长,对女孩可以产生最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女孩幼年时期和性格形成的过程当中。

    女孩最害怕被父母“冷落”,特别是受到妈妈的冷落。精神上的满足是物质上的满足无法替代的,而且与物质相比,女孩更需要妈妈对她的关注。那么对妈妈来说,该如何给女孩积极的关注呢,具体又要怎么做?

    1.关注日常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的重点是女孩的营养、运动和睡眠。这三项基本要素是儿童体格和大脑发育的基础。儿童每天都需要摄取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同时还要保持营养的平衡。另外不能忽视儿童运动和睡眠的不足。儿童如果缺乏营养、运动和睡眠,不仅会影响其体格和智力的发育,也会对其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发育产生影响。所以,父母应该时刻关注女孩的日常生活,保证她有充足的睡眠、充分的运动和平衡的营养。

    2.重视家庭的环境

    对女孩的成长来说,和睦、充满活力的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和条件。作为妈妈,必须清楚自己的人格、修养、胸怀会对女孩成长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要努力创造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女孩充满安全感,为女孩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3.注重女孩社会能力的培养

    从幼儿时期开始,就要为女孩提供与其他女孩一起玩耍的机会。让她学会自己结交朋友,并能维持友谊,这种经历对一个女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帮助女孩学会建立和培育友谊。学会与其他小朋友建立友谊是儿童早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儿童各种能力的培养有着深刻的影响。除此之外,从幼儿时期开始,在培养社会能力时还应该注重女孩的责任心、创造力、合作精神和自强的性格的培养。

    4.经常聆听女孩的倾诉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给孩子倾诉的机会,要善于聆听孩子的倾诉,只有这样才能明白孩子的真实意图,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关怀。所以,作为称职的父母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真正学会从孩子的倾诉中感受和把握孩子的喜怒哀乐,真正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才能了解孩子的真正意图并分享孩子的快乐,为孩子的进步而高兴,为孩子的成功而喝彩;才能有效地用父母的爱和关怀来消除孩子的烦恼,也才能赢得孩子的宝贵友谊。

    女孩敏感,多给她一些拥抱

    一个缺少拥抱的女孩绝不会主动去爱别人,对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也缺少热情和激情,更不必提梦想及为之努力的动力。

    与男孩子比起来,女孩的触觉、感觉、味觉、嗅觉、听觉都要敏感得多,尤其是触觉,一般来说女婴通常是通过父母拥抱自己的次数来判断自己的重要性的。所以,多给女孩一些拥抱更能让她感受到快乐。

    与语言相比,拥抱常常能更好地传达父母对女儿的疼爱之情,一个能够经常得到拥抱的女婴,总是显得比其他女婴更加聪明、活泼,这是由于身体的刺激激活了女孩子大脑的思维细胞和体内的基因链,让她的每一种生命功能都得到最大成的发挥。所以,身为家长,请多给你的女儿一些拥抱,但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儿童行为的专家告诉我们:在孩子降生的头两年,是否每天与婴儿进行身体接触,关系到此后父母能否与子女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大人温暖的怀抱中,女婴能感受到温馨与舒适,她可以将自己的能量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调整自己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使其正常运作,这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小时候经常受到拥抱的孩子通常会比其他的孩子更健康。

    (2)即使自己的女儿已经长大,拥抱也是不可缺少的。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拥抱对于父母来说变得有些困难,因为父母总要显示自己的权威,很多父母认为拥抱会让自己丧失威严,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长大一点的女孩子同样希望得到父母的拥抱。拥抱有助于父母与女儿顺畅地沟通,而且对父母来说,这也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有时候,千言万语真的比不上一个深情的拥抱。而这样深情的拥抱应该每天都要有。

    (3)大一点的女孩子不仅需要母亲的拥抱,也需要父亲的拥抱。当女孩到了青春期,第一次经历月经很可能会让她惊慌失措,甚至产生一种羞耻感,这时妈妈的拥抱对女孩来说是最有效的安慰剂。小公主们能从温暖的怀抱中找到勇气,摆脱惶恐与不安,此时的安定更可以让她有勇气战胜日后自己的坏情绪。

    当然,处于这一时期的女孩也需要父亲的拥抱。当女儿长大之后,很多父亲都会感到无所适从,女儿生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父亲们不愿意与女儿发生过多的身体接触,这样一来,幼年时期建立的父女关系,在这时候开始逐渐断裂。然而,对于不断成长的女儿来说,她并不知道父亲是因为自己长大了才会出现这种变化,她反而会觉得父亲不再愿意关注自己了。

    医学专家曾经指出,这时候是女孩的一个危险时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她们经常为了维护人际关系而委曲求全,甚至违背自己的本性,使自己变得面目全非。如果她们所尊敬的父亲的态度发生了改变,那么,她们就会产生极大的失落感,进而也会对自己感到失望。所以,这时父亲更应该给自己的女儿以拥抱,并告诉她:你现在已经长大了,我为你感到骄傲。

    (4)把拥抱延伸开去。实际上,还有其他许多亲密的动作都具有拥抱的意义,只要父母多加留心,对女儿充满爱心,就可以让女儿感受到自己的爱。比如,对女儿说一些甜蜜的话语,多多注视女儿的眼睛,倾听她、欣赏她,让她分享你内心的情感。

    拥抱是父母将爱传递给女儿的最好的礼物,它还是一种沟通方式,可以保证两代人的感情得以顺畅地沟通,因此身为父母,千万不要忽略了拥抱这一个重要的环节。当孩子难过时给她拥抱,当孩子沮丧时给她拥抱,当孩子高兴时给她拥抱,这样才会让孩子建立自信,体会温情。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恰当引导

    成人要鼓励孩子与伙伴一起游戏,让孩子从游戏中得到锻炼,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发展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分享意识。

    一位生物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一群老鼠放在一个桌面上,让它们一个一个往下面的两个门跳:跳向左边的门,会碰得头破血流;而跳向右边的门,门会自动打开,门后放着甜美的奶酪,它们尽可以放开肚皮吃。经过几次训练,老鼠们尝到了甜头,乐滋滋地争先恐后往右门跳去。

    就在老鼠们的选择方式固定了的时候,生物学家把奶酪从右门移到了左门。这下糟了,老鼠还没有回过神,仍争先恐后朝右门跳,自然,个个碰得鼻青脸肿。还好,经过最初的慌乱,老鼠又渐渐熟悉了新的情况,转身跳向左门。

    刚尝到甜头,情况又变了:生物学家把门的颜色重新漆过,把奶酪一会儿放左,一会儿放右。这时,老鼠们惶惑了,反应也迟钝了。渐渐地,一个可怕的场面出现了:老鼠们变得固执起来,就是明明白白把奶酪放在左门边,让它们看见,它们仍旧不顾一切地朝右门跳去,哪怕碰得血肉模糊也在所不惜。如果此时继续强迫它们去作跳左或跳右的选择,场面就更可怕了:老鼠或是四肢乱颤,口吐白沫,或是吱吱乱叫着狂咬自己,直至最后全都昏死过去……由此,生物学家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如果强迫动物去不断地改变行为方式,在它应变不过来的时候,就会坚决拒绝,甚至以自戕来抗拒。无独有偶,一位教育学家说得好:“只有纵情发展孩子们的天性,才能培养出大胆创新、勇敢质疑的头脑。如果一心一意要培养顺从听话的‘乖’孩子,就不要梦想培育出智慧如天马行空的优秀人才。”

    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情形:家长看到孩子在学习,就满心欢喜,仿佛读书的不是孩子而是他自己;如果看到孩子在玩,心里就不舒服,总要给孩子加点学习任务,孩子半个小时做完了作业,想出去玩,家长说不行,你再做十道数学题。不一会儿,孩子又做完了,家长说再加一篇文章,结果孩子一整天都在做作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父母说话不算话,即使早做完了也仍然不能玩,还会被多加作业量,不如慢慢做,于是就会养成拖拉磨蹭的学习习惯。

    其实,玩是孩子的特点和天性,天天关在屋子里学习会让他们感觉憋闷、压抑,旺盛的精力得不到宣泄。在低年级的时候,孩子对父母依赖性强,还不敢反抗父母,他们就只能通过边做作业边玩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随着年龄的增加,父母的威信逐渐降低,孩子为了躲避作业,就会偷偷溜出去玩,而且玩起来特别疯,仿佛要把前面耽搁下来的玩耍时间在这次全部补偿回来一样。

    学习不是搬砖头,不是说时间长了,就能多搬几块。家长的上述做法,一是反映出家长自身缺乏“效率”的观念,以为通过延长学习时间,就能让孩子学到更多知识,谁知延长了孩子的学习时间,却降低了学习效率,导致孩子养成拖拉的不良习惯。二是说明家长不尊重孩子,没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头脑中还残留着“你是我的孩子就该听我安排”的观念,还是一种家长制的作风。对此,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有明确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玩,对于孩子的成长,就像维生素一样必不可少,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是适合孩子人格健全发展的活动。我们随处可以发现,孩子在玩时都很投入、很快乐,虽然是在玩,但却像认真地做事。由此可见,休息、闲暇、活动对孩子是多么重要。而玩,正是孩子们休息闲暇时间里的一项主要活动,同时也是儿童的一种不可忽视的权利。

    另外,玩还是孩子的特点和天性。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通过玩来了解世界。玩不仅有助于拓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坚强的毅力和互助精神,增加他们与人交往的机会,以及让他们掌握理解他人、控制自己的本领。作为父母,千万不要以学习为名泯灭了孩子好玩的天性。文学家老舍先生特别珍视儿童的天真,认为这是天下最可贵的,万万不可扼杀之。他有一句名言:“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可见,孩子的天真,在他眼里是何等重要,何等神圣!

    那么,家长怎样指导和帮助孩子去玩,让孩子好好玩呢?

    1.给孩子玩耍的时间

    孩子只要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家长就应该支持孩子去玩。老舍先生有四条与众不同的教子“章程”,其中有一条:“应多玩,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只有玩得好了、休息好了,孩子学习起来才有充沛的精力。

    2.陪孩子一起玩

    玩是孩子的权利,但孩子在小的时候常常不知道怎么玩,父母就要陪孩子一起玩。在玩中不要教训孩子,不要总想给孩子增加点智力内容,玩就是玩,您也不要总说孩子笨,连玩都不会这些话。玩是为了放松精神的,如果孩子玩耍时还要不停地接受训话,那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3.在玩中帮助孩子

    孩子毕竟还是需要指导的,当父母和孩子一起游戏时,可以帮助孩子,如在对待输赢的心态上,在自信、细心、耐心等方面,都可以趁机对孩子加以培养。

    4.鼓励孩子和朋友一起玩

    父母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而且孩子也需要外出接触更多的同伴和更宽广的世界,所以,父母要经常鼓励孩子到外面和大家一起玩。在玩中,孩子不仅会放松身心、增长智力,还能学会与他人交往的技巧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等。

    5.给孩子一些玩的规则

    让孩子拥有玩的权利,并不等于放纵孩子玩的内容或方法。父母应该和孩子谈一谈,告诉孩子自己内心的担忧,告诉孩子有些东西可以玩,有些东西最好不玩,有些东西根本就不能玩,并告诉孩子规则是必须遵守的。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并非是成人眼里的随意玩耍,而是一种“严肃的工作”。

    家长不要拒绝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一起玩。孩子是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与人相处的。如果孩子长期与大人玩,大人会不自觉地迁就保护孩子,容易使孩子滋生霸道自负的行为,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保护孩子的天性,因势利导

    孩子的天性就像一只燃烧的蜡烛,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大人熄灭。如果大人能顺应他们的天性,提供好的环境和条件,正冒烟的蜡烛仍能复燃。

    中国的家长总是爱去束缚孩子天性的发展,过度约束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特别突出,孩子的脑海中储存了诸多的“不准、不能、不行、不可以……”

    我们发现0到3岁的孩子总是天才,3到5岁还有很多,5岁以后就会变得越来越少,不是中国孩子成不了天才,而是中国的家长不知道如何去保护孩子的天性,很多教育机构的老师也总喜欢给孩子一个框框让他们在里面作画,这样孩子的个性就完全失去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孩子会在行为上表现得蛮横无理或优柔寡断。对孩子约束过多,容易禁锢孩子的智力发展,产生压抑和自卑感,其探索性、创造性以及良好的个性都会被束缚。

    教育孩子应该讲究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孩子就是“势”,家长在了解孩子自身的特点、优势之后,才能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导向。

    1.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好奇心可以早早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从小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孩子的好奇心至关重要。那么,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应该欢迎并鼓励孩子提问,不能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表示重视,可以使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并继续发展。

    其次,正确引导。好奇心是对新鲜事物的探索和反应。所以要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让孩子能从中获得新颖而神奇的感觉,使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向往,家长要善于将孩子的好奇心引入恰当的轨道。

    最后,对孩子因好奇心而导致的破坏行为应理性对待。孩子的好奇心一方面表现为好问,另一方面表现为好动。由于孩子年龄较小,常常会导致一些破坏性行为的发生。如拆玩具,教师对这些要正确处理,不可以简单地大骂、惩罚不给玩,而应该简单向孩子讲清玩具的构造、原理和正确的玩法,然后和孩子一切把玩具修好,这样不仅能鼓励孩子,并能加强孩子的求知欲、探索精神,还能培养他们爱惜玩具,爱劳动的品质。

    2.让孩子模仿

    从呱呱坠地,孩子一接触到这个大环境开始,就直接地去感受,并通过感受来开创自己的世界。另外,他也通过模仿学习,反复不断地练习,掌握重复性的特色,来建构、架构世界。

    父母或老师的言谈举止以及品质格外重要。不仅是言谈举止的内容,说话的语调、行为的情绪,都会影响孩子的心智发展。因为孩子会模仿父母或是老师的每一个动作。其实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会模仿你做动作时生命的含意,譬如,母亲在扫地的时候唱着歌,以非常愉快的心情做这些事情,小孩也会学习同样的心情,来做同样的事情。因此,他并不只是模仿动作而已,更会模仿内在用心。如果母亲以愤怒、诅咒的心情来做这些事情,小孩也会学习的,将来这些愤怒等不当的情绪,也会成为他个性里的一部分。

    每一种语言文字或文化,都是由很多的诗歌、韵律、肢体的游戏或者故事等融合起来的。如果父母和孩子玩游戏、讲故事的时候,唱这些歌,那么这些文化的宝贵遗产,就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基石。他们会不断重复,完全地模仿。

    因此在孩子生命的前两三年内,应该给予他们丰富多样的视觉、嗅觉、触觉及听觉上的刺激,让他们的脑中形成较多神经的网络。这些网络,就是未来智力、知识学习的基础元素。

    3.引导孩子进行探索

    孩子从降临到世上的那一刻起,就对周围的世界感到好奇,在他们内心深处对周围世界有着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愿望。刚出生的婴儿,会用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小手去触摸身边的东西,用小嘴去吮吸品尝食物的味道,用耳朵去倾听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这些虽然只是单纯的感觉,却也是探索世界中迈出的第一步。

    正是孩子天生具有的探索精神,让孩子充满了学习的动力和激情。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就会产生摆脱各种束缚和依赖的独立倾向,他们会越来越喜欢探索活动,努力在生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其实,孩子在参加探索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仅得到了探索的乐趣,而且思维能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因此,父母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探索精神。

    4.让孩子多动手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勤劳、聪明、孝敬父母,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却一切为了孩子,为孩子做好一切。这些家长总是认为孩子太小没有必要做事,有时帮不上忙,还惹不少麻烦,留着长大以后再学吧。孩子都三四岁了,父母还坚持为孩子穿、脱衣服,追着喂饭,生怕孩子累着、饿着;甚至有些孩子很大了还要吃着妈妈的奶才能入睡。

    家长要抓住这个重要时机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多让孩子动手做事。让孩子多动手可以锻炼孩子的大动作和精细动作,促进孩子运动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孩子多动手可以使其养成勤劳的习惯;让孩子多动手帮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还可以让孩子体会父母的不易,让孩子从小学会怎样孝敬父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