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力量决定一切-培养孩子出色的做人态度,保持一颗平和的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答:“在幼儿园里。”“在幼儿园里您学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简言之,他是在幼儿园里学会了如何做人。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本质,首先是教孩子学会做人。我国古代教育的传统是:“教子当在幼”,“养正当于蒙”,“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所以,要从小教孩子学会做人。

    【教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

    曾经在路上听到这样的话:“别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过就咬。”“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这是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小孩子时经常说的话。我们不难看到,我们很多家长在孩子受了一点委屈之后,立即气势汹汹地带着孩子向学校、向别人要说法,而且往往是听了自己孩子的一面之词之后。

    我们父母在生活中往往会给孩子灌输“社会如何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如何勾心斗角”等。家长的本意是“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别上当”。可是,这种教育要把握好尺度,如果在家长偏颇甚至错误的引导下,孩子心中善良的成分会越来越少。在家长看来,“从小不吃亏”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人善被人欺”的思想让家长们不愿意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实际上,没有善良之心的孩子也不可能很好地保护自己。父母给了孩子漂亮的衣裳,美味的食物,但是,忘了给孩子善良!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在生存竞争中,在阶级斗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一次,幼教专家到北京一家幼儿园进行心理测试:“一个小妹妹感冒了,她冷得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套吗?”结果,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种种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

    央视中的一个“猜猜看”栏目,有这样一个题目:冲着门口的电梯间壁上的镜子,是做什么用的?现场观众竟没有一个答对的!当得知正确答案是,为了坐轮椅的残疾人出电梯时,不用转身就能知道身后情况后,现场寂静了好一会儿,没有掌声,没有笑声。

    教育专家周弘老师也说过:善良是智慧之舵,是幸福之源,没有善良的智慧会给人类带来大的灾难。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牵引孩子的灵魂。善良犹如肥沃的土壤,容易长出智慧的庄稼。身为师长,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便是善良的教育,是爱的教育。当孩子告诉我们,同桌上课不学习,你是否会告诉他,管好自己就行,他不影响你就行;当孩子回家抱怨老师太偏心,不关注自己,你是否会告诉他,老师的爱是阳光,会照到每个人身上;当孩子善良地为灾区孩子捐款,你是否会加上你的一份?爱的教育应该是心灵的滋润,是人类最崇高的教育。只有心中有爱的人,才会是善良的传承者和播种者。让我和你一起,在生命的旅途中播撒善良的种子,传承爱的教育,因为你我心中都有爱。

    在德国,非常重视善良教育。他们反对玩具商开发生产“暴力玩具”,不支持孩子玩枪炮、坦克等武器性玩具。在孩子学会走路时,特意为孩子喂养小动物,让他亲自照料,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生命。稍大的孩子教育他同情人、关心人,给人以真诚的爱。“宽容待人”被德国人普遍认定是一个人“善良品质”的一个方面,在他们看来,即使得理,也要饶人。

    这么一句话:“因为慈悲,所以懂得。”其实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拥有一颗平和而善良的心,并以此善待社会、善待他人并不是一件多么复杂和困难的事。给迷途者指条路,向落难者伸出一只手,用会心的笑祝贺友人的成功,用真诚的话鼓励失落的同事等等,这种看似轻而易举的行动,其实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朴素的善良,而是用善良浸润后的灵魂折射出来的人格的光辉,是一种经过善良沐浴后而散发出来的平和心态。

    我们教育孩子善良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保护自然环境和动物

    研究表明,很多家里饲养宠物或其他小动物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细心、爱心。

    2.同情并帮助弱者,创造机会让孩子帮助有困难的人

    有一所学校曾经举行过好几次向贫困学生献爱心的活动,班级同学的表现都很积极,涌现出了许多爱心天使。这样的活动,让孩子发现了自己的作用,满足了孩子被需要的情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他们也收获了更多的善良和快乐!

    3.包容他人有宽容心

    孩子在学校里面不可避免要跟老师、同学产生交流,因此就不可避免地会有矛盾的出现。如果孩子在我们家长的“循循善诱”下变得睚眦必报,那么他的周围就会充满了委屈和嫉恨,一点一点地啃噬着我们孩子的善良。长久以来,孩子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4.唾弃暴力,不给孩子提供暴力玩具,远离暴力镜头,在处理问题时不用暴力行为

    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孩子犯了错误之后,经常是棍棒相加。在孩子的思想里,暴力是有理由的,也是有力度的。那么,当他与别的孩子产生摩擦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暴力,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暴力!孩子已经忘记了善良这根“绕指柔”,忽视了它四两拨千斤的能量!

    孩子是明天的主人,明天,他们就将踏入社会,与社会上纷纷杂杂的人发生纷纷杂杂的关系,是他们,推动时代的车轮前进,是他们建构我们整个社会的脊梁!他们是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所以,教给我们的孩子善良吧!

    【教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

    正直,是做人应该具有的优良品德,也是中华民族最为崇尚的传统美德之一,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和赞誉。古代有个成语“刚正不阿”就是赞扬正直的;民间所说的“人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也是赞扬正直的。正直是做人最根本的准则,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正直的人。

    让孩子学着正直做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孩子身边最亲近的父母能深刻体会到“正直”的价值,并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地引导,孩子自然就会慢慢模仿,逐渐具备正直的品性。

    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认真坦率地回答,并且要敞开心扉听取孩子的任何建议,不要让孩子因为父母的期望而背离自己的真实情感。很多孩子不会表达“我不想那么做/我不要”的想法,所以父母要帮助他们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这也是培养孩子正直品性的基础。

    莹莹上大学时才15岁,因年龄小,于是不断写信向爹妈讨教待人处世的经验。有次她给妈妈写信说:“寝室里少了两次钱,同学们都怀疑是A,便一致影射她。而我从心底里不认为是她,而且在无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怎好凭怀疑诬人清白?这会毁了人家一生的。看到A痛苦的样子我很同情,可我也拿不出A不是‘贼’的证据。她们看我同情A,也开始对我翻白眼,大有我不加入她们一伙就也把我当‘贼’的架势……我很可怜A,没有说她一句坏话。即使真的是她,谁能保证一生不犯错?尽管大家都和她断绝了关系,但要我也这样,我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可我一流露对她的同情,大家就不悦,心里挺有压力的。妈妈,我该怎么做,帮帮我!”

    读完信,妈妈似乎看到女儿稚嫩的面庞正陷于横眉冷对之中,非常心疼。

    妈妈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情。她在乡下读初中时,一位跟她要好的女友申请入团,支书跟她谈话说“要入团,必须跟反革命子女某某划清界限,一刀两断。”这个某某就是莹莹妈妈。让莹莹妈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好朋友的回答竟是“那我不入了”。于是她被关在了团的门外。但她依然不在乎地跟莹莹妈亲近,问这个好朋友为什么时,她说:“你又不是坏人。”

    莹莹妈妈把这件事情讲给自己的女儿听,最后给了女儿一个“不躲避压力,不做小人”的“指示”。莹莹妈妈在回信中讲述了所经历的那件往事,希望她具有那位阿姨的勇气。接着又劝孩子和大家沟通一下。沟通的内容主要是:在一个人面临悬崖的时候,尤其需要朋友拉一把,若袖手旁观或推一把陷人于深渊是很不人道的。坐视一个人的毁灭而无动于衷甚至再踩上一只脚,日后回首会愧疚一辈子的。如果大家不接受你的建议,你也不必放弃自己的观点,当你力排众怒帮助了一个被‘遗弃’的人,日后就会感到一种无愧无私的快乐。”

    不久,莹莹回信给妈妈说:“妈妈的教诲为我的人格注入了一种精神。虽然,这精神不一定能为我提供坦途,也不能逃避曲折,但这精神毕竟是人类永不荒芜的优秀品质。它将保证我最终到达目的地——使我成为一个拥有和伟人一样品质的大写的人。”

    后来,莹莹寝室的盗窃案终于破获,行窃者根本不是她们宿舍里的人。别的同学很是内疚了一阵,还都说莹莹做的对。莹莹妈妈很是为自己自豪了一阵。

    你有没有为了让孩子取得好的成绩而替他们造过句或者做过图画作业呢?如果你这样做过,那么这种无心的举动却使孩子越来越远离正直。你要先下定决心做一个正直的家长,孩子才能信任你,向你学习从而打好人生的基础。

    常言道:父母的行动对孩子来说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教育孩子正直,家长应该首先做到。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家长都没能够表现出正直的品质,如,有的家长明明看见自己的孩子先动手打了邻居的孩子,反而说邻居的孩子先动的手。这位家长实际上是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做错事。宋庆龄曾说过:“成年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大人骗孩子,孩子也就学会了欺骗……”因此,父母要以自身的优秀品质来影响孩子,使孩子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强调身教,并不是说可以忽视言教,身教与言教密切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孩子的行动。如果他有不正确的行为要立刻予以纠正,帮助他正确行事。提醒孩子如果选择不正确行为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并告诉他正直会带给他什么样的好处。

    明明上小学一年级,一天放学的时候,明明看见班上一个又高又壮的同学在欺负另一个同学,就主动上前帮助这个被欺负的孩子以主持公道。班上好多小朋友都看到了,对明明佩服的不得了。这一幕正好被去接孩子放学的明明爸看见,回家的路上明明爸表扬了儿子勇敢的行为,并进一步教育孩子:对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不管别的小朋友怎么看,要敢于坚持。同时,对待小朋友的缺点和错误提出批评和帮助时,要讲究一些方式方法。如果自己有错,也应主动承担责任,以获得其他小朋友的同情和帮助。

    教孩子正直没有什么宝典或绝窍,方法就是父母要以身作则,示范正确的行为,孩子做错了及时纠正,孩子做对了及时表扬。那么孩子自然会成为一个正直有用的人。

    教孩子正直就像农夫种田,耕种时虽然辛苦,丰收的甜美却是没有什么可以比拟的。

    【教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

    培养诚实的品德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古老的话题,“狼来了”的故事是妇孺皆知的关于诚实的教育范例。一个人刚刚出生时是根本不会说谎的,孩子从小到大,如果他的谎话越来越多,那么他所有的谎话都是在他所接触的人那里“学会的”。在幼儿期,儿童所接触的人主要包括父母和其他成人(如亲戚、幼儿园老师)以及同伴,那么可以说幼儿说谎主要是从父母、老师那里学来的,是父母、老师的不良的教育方法造成的,而父母作为幼儿最重要的亲人,对孩子说谎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想要真正让孩子养成诚实的品德,重要的还需要家长从日常生活中,从平时的小事开始培养。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很小的时候。他的爸爸给他买了一把小斧头。小斧头非常漂亮,他非常喜欢。

    他高兴极了,拿着小斧头在小花园里跳来跳去开心极了。

    他想用小斧头砍东西。他看到一棵小树。小树好像对他说:“过来!砍我吧!……”

    乔治·华盛顿在森林里经常见人们把大树砍倒,很是有趣。于是他学着大人的样子砍倒了那棵小树。

    不久,他的爸爸回来了。

    “谁砍倒了我的樱花树?”

    “我花了许多钱,才买到的这么美丽的樱花树。假如,我知道是谁……”

    “爸爸!”小乔治·华盛顿哭了“爸爸!是我用小斧头砍的。”

    爸爸竟然忘记了发火。他抱起了小乔治·华盛顿说:“儿子!我很高兴你讲真话。我宁愿不要那棵樱花树,也不愿意听到你撒谎。”

    后来,乔治·华盛顿用诚实的言行,赢得了美国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对美国人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孩子说谎大多不含恶意,有的可能是因为自我保护意识,害怕被责罚,或为了赢得大人的注意、分不明白现实与幻想等因素,才会说谎。所以父母应理清孩子不诚实的原因,并增强其对的行为,如此一来,养成孩子诚实的习惯并不难。

    在教育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的过程中,家长存在着以下一些误区:

    1.认为“小时说谎不用管,长大了就好了”

    有的孩子喜欢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还谎称是小朋友送的。对于这种“顺手牵羊”的行为,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充其量只能算是爱占小便宜,没必要小题大做。但俗语说得好:“小时偷针,大了偷金”,爱占小便宜的行为,小时若不及时纠正,养成习惯就很难改了。

    2.发现孩子说谎,马上暴跳如雷

    有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说谎总是十分生气,不问青红皂白,严厉斥责,甚至大打出手。其实,孩子说谎可能是因为害怕惩罚、或是为了得到表扬、为了争强好胜、出于想象、或者只是为了开玩笑……。家长要认真分析这些原因,再心平气和地劝说孩子,不要上来就严厉斥责。

    3.认为“会说谎是聪明的表现,不需纠正”

    有的孩子能把完全没有的事编得有鼻子有眼儿,家长却认为这是孩子聪明、有想象力的表现。比如从未去过三亚旅行的明明却说自己去过,还能把三亚描述得绘声绘色。对于这种“想象性说谎”家长不妨这样引导孩子:“我想象中的海南旅行是这样的……”既拓展了孩子想象的空间,也有助于她将幻想与现实区分清楚。

    4.家长言行不慎,爱贪小便宜

    妈妈下班买东西被多找了零钱,发现后没有归还,反而回到家里眉飞色舞地说:“今天我用十块钱买鸡蛋,竟然找了我九十三块二!”当家长为省下的金钱而得意时,却没有想到这会让孩子纯净的心灵蒙上灰尘,甚至为孩子以后说谎创造了条件。

    家长除了要端正对待孩子说谎的态度——既要严肃对待,又要耐心细致,同时,还要学习掌握一些具体的技巧,以帮助孩子改正说谎的毛病。

    1.父母以身作则

    若妈妈是个大迷糊,正翻箱倒柜地找寻什么,一向做事仔细的爸爸看到了,问及妈妈发生什么事,妈妈怕被责骂,于是说“没什么”,那么站在一旁目睹的孩子便学会,为了避免责骂可以说谎。所谓“言教不如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常是孩子学习、模仿的依据,因此父母须以身作则,才能做孩子的榜样。

    2.先不急着责备孩子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要先稳住自己的情绪,不必贸然发火或是大声责备,让孩子不会受到惊吓或是感到害怕,这样才能清楚知道孩子说谎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在一个客观平静的气氛下,亲子之间的互动关系才有正向的发展。

    3.理清不诚实的原因

    先了解孩子说谎的原因是为自我保护、赢得大人注意,还是孩子分不清故事与现实生活有段距离,所以白雪公主故事中的魔镜,会让他们时而有游戏的效果,时而又令他们害怕,通常要到五岁左右,现实与幻想之间才有一定的认知区别。

    4.就事论事

    家长必须持一个态度,针对问题点来解决,而不一味批评孩子或事情,让孩子失去了自尊心。您可以这样与孩子讨论:“如果你说出当时发生的事,妈妈会更高兴,可是你刚才说的话,好像不是真正发生的事,你愿意再想一想,想得更清楚一点好吗?”使用开放式的问题,预留一些空间给孩子,将可以给他更多的帮助。

    5.增强诚实行为

    若诚实之后带来的都是怒骂、指责,说谎行为将屡次出现;说出真情后,常可获得解决办法,或获得父母谅解一起跟着想办法,诚实才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父母应该练习对情绪的控制,当预期有负向情绪时,可暂时离开现场或十分钟后再谈。

    6.真心话的魔力

    不但是孩子,父母将实情说出后,会发现事情没有那么复杂与困难,隐瞒后的不安与吐露实情后的释放快乐,全靠自己的选择。

    7.适时给予鼓励

    可以告诉孩子,即使他这一次犯错,但是妈妈很高兴他能有勇气承认,而且相信他下一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可以将自己小时候类似的经验与他分享,让孩子知道这不是最糟糕的情况。此外,当孩子愿意承认错误时,要给予适时的鼓励,让他能继续朝着正向行为发展。

    除此之外,专家表示,孩子说谎常常是令父母最头痛的问题,一般传统的教育大部分是以处罚的方式矫正孩子的行为,但是常常引起负面的效果,破坏亲子之间的感情,使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有正向的沟通。因此奉劝父母,不要以大人的生气与自责,投射到孩子身上而打骂他们,这样将造成恶性循环,反而失去教育孩子的机会。每个人都有过类似说谎的经验,因此不必太责备孩子的行为,给他们一些空间,且适宜地给予关心和协助,相信孩子明天会更好。

    【教孩子做一个乐观的人】

    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工厂曾经失火,近百万美元的设备化为乌有。67岁的爱迪生闻讯赶到火灾现场,员工们认为面对废墟一片,他一定会暴怒至极。但爱迪生的表现非常镇静,甚至还笑着说:“这场大火烧得好哇,我们所有的错误都烧光了,现在可以重新开始了。”

    一件事情的好坏,取决于当事人对它的态度。意志坚强的乐观者面对诸多问题,总是抱着仍有可为的态度,遭遇变故会变得更加坚强。正如爱迪生的一句名言:“我的成功乃是从一路失败中取得的。”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亦哭,你对它笑它亦笑。我们不时会发现,有的孩子年纪不大,可他们的神情很忧郁,他们怕生人,怕说话,怕做错事。在学校,热闹的地方我不到他的身影:在家里,很少与家人说话,喜欢缩在自己的小房间里。这类孩子如不能改变,长大之后,他们极有可能成为悲观主义者,甚至引发精神疾病。与之相反,乐观的孩子活泼可爱,思维活跃,常有令人惊喜的表现。

    现在,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学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轻生自杀,孩子们受不了一点点挫折,没有自信,缺乏乐观。

    乐观是“一种性格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更有利的结果。”也许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较乐观,有些孩子则相反。但心理学家发现乐观思想是可以培养的,即使孩子天生不具备乐观品质,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实现。幼儿期是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家长应当重视孩子的乐观主义教育,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那么,如何培养乐观的孩子呢?父母培养孩子乐观的品格,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随时从父母那里得到坚定支持的孩子,会认为生活可以信赖,人生充满机会。即使生活中偶然出现艰难、失望的境遇,他们仍然能对生活保持积极的态度。

    尊重孩子,是对孩子表示支持的最好方式。母亲在听孩子说话时要热心、不急躁,无论孩子说什么都要表现出兴趣,切忌咒骂或讽刺挖苦。

    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杯子,父母不要对孩子说:“你真蠢,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这会损害孩子对自身价值的承认以及对你的信任。你不妨换一种口气说:“没有关系,以后多注意点。”

    做父母,就是要用一颗纯净的心去理解孩子,爱护孩子。

    但是,父母千万不要把疼爱变成瞎吹滥捧。不分青红皂白地赞扬孩子,会增加孩子的无助感。因为孩子对过分的夸奖有着敏锐的直觉。

    2.对孩子说“你能做好”

    乐观的孩子,总是觉得自己能够驾驭生活,能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能够摆脱人生中的痛苦。作为父母,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切合实际的期望目标,并且清楚自己的孩子要怎样做才能达到那个目标,最后,对孩子迈向目标的每一个细微的进展,都给予鼓励和赞扬。

    3.父母要保持乐观情绪

    孩子不可能总是按照父母说的那样去做,但肯定会仿照父母做的那样去做。因此要想孩子乐观,父母自己必须表现乐观。看着母亲一边料理家务一边哼着小曲时,孩子自然会感到快乐。

    如果父母整天抱怨,表现很悲观,孩子自然不会觉得快乐。在生活中,父母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常说些积极乐观的话,比如孩子抱怨说:“我太笨了,连足球都踢不好。”这时父母最好说:“你刚刚练习,踢到这个程度已不错了,以后经过努力,你一定会成为足球健将的。”如果父母是一个乐观的人,孩子成为一个乐观主义者的机率就会相当大。

    4.利用小伙伴的影响力

    父母要懂得:孩子的成绩能被小伙伴承认,会增加孩子的自尊心,对培养乐观品格非常有好处。小红8岁,上小学三年级,文化课十分出色,但体育课却不及格。小明的体育课特别好,文化课却是中等。小红的母亲让她向小明学习体育。小红说:“小明的文化课不好,我不喜欢他。”母亲说:“他教你体育,你帮助他学文化课,你们正好可以取长补短。”小红同意了母亲的做法,几个月后,她在体育课上取得了好成绩。

    这种影响力的诀窍,在于利用孩子的攀比心理来激发他们积极向上,并乐观地改变自己的不足。父母要多引导他们全面地分析新伙伴地优缺点,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处理人际关系。

    总之,乐观是孩子拥有的最大魅力,它远比聪明漂亮更重要。身为父母的你要经常讲些快乐而幽默的事情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乐观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慢慢的,他会知道如何去制造和珍惜快乐。

    【教孩子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把一个孩子养育成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这是多数家长的共同目标。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关系到孩子将来的命运、决定着孩子人生的大事。给孩子一个信念,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孩子责任心强,做任何事情都负责任,非常认真,就磨练了意志,具备了克服困难的毅力,做任何事情就容易成功了。

    只有责任心才会有孝心、慈心,才会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赡养父母、抚育儿女的义务。孩子的责任心就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培养的。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都成功,但是不可缺少责任心。让孩子懂得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从珍惜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食、一张白纸做起,保护环境,爱护家园,有了责任心才会对社会有爱心。

    对孩子说:你可以做任何事情,只要你喜欢;但是你必须对你所做的事情负责任。我们希望学前班的孩子当他们殴打了自己的伙伴时,自己能承担相应的后果;我们期望10岁左右的孩子负责任地平衡学习和娱乐时间,以便能完成每天的家庭作业;我们希望15岁左右的孩子用一种负责任的方式去享受他们新获得的待遇:自己骑自行车上学,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定一个目标。5岁的妞妞,当妈妈要带她去旅游的时候,送别的时候,爸爸会嘱咐:“宝贝,替爸爸照顾好妈妈,记得把妈妈带回家呀。”一路上妞妞一直认为,她的责任就是要把妈妈照顾好,把妈妈平安带回家。别总是认为孩子还很小,做不了,做不好,每一个小的地方,家长都不应放过,更不能怀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理。对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创造条件有意识地锻炼孩子,让孩子学着负责任。

    孩子由于年幼缺乏知识和经验,经常会造成一些过失,这毫不奇怪。譬如,不小心打碎了物品、一时冲动伤害了别人、粗心大意造成了麻烦等等。发生这类过失的时候,许多父母会责怪孩子,如这样说:“你怎么搞的?能这么做吗?讨厌!快走吧,回家写作业去。”于是,孩子没事了,什么责任也不必负,回去该学习就学习,该玩就玩。父母则留下来承担责任,又是道歉,又是赔偿。这样做,孩子怎么可能有责任心?细想一下,正是父母剥夺了孩子履行责任的机会。

    在70年前,有位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不小心踢碎了邻居的玻璃,人家索赔12.5美元。当时,12.5美元可以买125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美国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儿子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美元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美国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足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位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像里根的父亲那样,让孩子自己承担过失的责任,看起来似乎有点儿“残酷”和不近人情,其实这才是父亲深沉的爱。一般来说,当孩子有了过失的时候,恰好是家长教育孩子的最有利时机。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该让他承担责任,而不是由父母大包大揽。

    但是,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的儿子因为打架斗殴被公安机关拘留,罚款和承担医疗费共计3000元,而父亲没有这么多钱,怎么办呢?这位父亲东借西借,好不容易凑够了钱替儿子交上去。然而,儿子却不思悔改,又犯了抢劫杀人罪,被判处极刑。

    这位父亲的行为不是让儿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而是自己为儿子的过失承担了责任。从表面上看这也是一种“爱”,但是,这种“爱”却葬送了儿子,最终还是由儿子为自己的过失负了责,不过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最终,父亲的这种“爱”变成了“残酷”。两种不同的父爱,收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一般来说,孩子有了过失的时候,恰好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有可能刻骨铭心,孩子可能会吃一堑长一智。当然,在这种时候,父母应当保持冷静,尽量不要大声训斥,更不要夸大其词恐吓孩子,而应当实事求是讲清道理,明确指出弥补过失的办法。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家中应明确哪些事情是由爸爸、妈妈来做的,哪些事情可由爸爸、妈妈帮助孩子做,又有哪些事情则必须自己做,对应当自己做的事必须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要领和范围,在不同的年龄给他制定不同难度的目标范围,父母绝不要包办代替,不能总是替孩子承担责任。

    2.家里的事别人的事帮着做

    应让孩子明白、光做好自己的事还很不够,因为还是家庭的一员,是集体的一员,当然有责任协助做一些家里的事,集体的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家庭,对集体尽责,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尽责。

    3.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

    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无论事情的结果好坏,只要是孩子的独立行为结果,就要鼓励孩子敢做敢当,不要逃避责任,应该勇于承担后果,家长不应替他承担一切,以免淡漠孩子的责任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就是在孩子的心田播种,播种一棵火热的责任感。责任之重,重于泰山;责任之心,时刻不忘;教育孩子做人,做一个尽职尽责的人,做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教孩子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张女士的儿子特别喜欢吃烧鸡,尤其爱吃鸡腿。每次买来烧鸡,张女士都先将鸡腿放在儿子的面前,而自己只吃鸡头、鸡爪。一次,朋友请张女士母子吃饭,给他们母子各夹了一只红烧鸡腿,没想到张女士的儿子说:“我妈妈不爱吃鸡腿,妈妈爱吃鸡头、鸡爪。”张女士听后感到不是滋味,没想到自己对儿子的一片爱心,被误解成了自己的一种饮食爱好。后来又一次吃鸡时,张女士只将一只鸡腿送到儿子面前,自己也拿起一只吃了起来。儿子立刻瞪大了眼,大声吵了起来:“你怎么把我的鸡腿吃了?”这时张女士才郑重地对儿子说,不是妈妈喜欢吃鸡头,是爱你心切,才把鸡腿让给你吃。可儿子并没有理解妈妈的爱心,总觉得少吃一只鸡腿很委屈。类似的事件并不少见。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心态,只要孩子能学有所成,大人吃点苦、受点累无所谓。这种“不求回报”的无私母爱,无形中失却了及早对孩子进行尊敬父母、关心他人培养的时机。

    有许多父母都抱怨自己对孩子疼爱有加,而孩子却自私自利,不懂得关心父母、关爱他人。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并不是孩子生来就缺少爱心,而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不注意教育方式等,把孩子的爱心在不经意间给剥夺了。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呢?

    1.爱心培养从娃娃抓起

    婴幼儿期是人各种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爱心的形成也是在婴幼儿时期。因此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抓起。在婴儿时期,父母要经常爱抚孩子,对孩子微笑,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这是孩子萌生爱心的起点。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要把自己看作孩子的伙伴,陪孩子游戏、聊天、学习,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被爱的幸福,为孩子奉献爱心打下基础。

    2.父母要富有爱心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孩子时时刻刻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父母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让孩子觉着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孩子学会移情能力

    所谓移情能力是指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比如当看到别人生病疼痛时,要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疼痛经验而能感受到并体谅他人的痛苦,从而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

    4.为孩子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

    许多父母只知道一味地疼爱孩子,却忽略了给孩子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其实施爱与接受爱是相互的,如果让孩子只是接受爱,渐渐地,他们就丧失了施爱的能力,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给予,并且觉得父母关心他是理所当然的。有的父母以为给孩子多点关心和疼爱,等他长大了,他就会孝敬父母,疼爱父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你没有给孩子学习关爱的机会,他们怎么会关爱父母呢?还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的都不重要,只有学习好了,将来才会有一个好的前程,于是什么事都为孩子着想,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性格、习惯、品质、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更重要,并且这些都需要在生活、学习中培养的,不会一蹴而就。

    5.保护好孩子的爱心

    有时候父母由于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爱心视而不见,或训斥一番,把孩子的爱心扼杀在萌芽之中。比如有个小女孩为刚下班的妈妈倒了一杯茶,妈妈却着急地说:“去去去,快去写作业,谁用你倒茶”。再如有个小孩蹲在地上帮一只受伤的小鸡包扎,小孩的妈妈生气地说:“谁让你摸它了,小鸡多脏呀!”孩子的爱心就这样被父母剥夺了。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在不经意间伤害或剥夺孩子的爱心。

    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自小给予孩子同情心和怜悯的情感,是在他身上培植善良之心、仁爱之情。儿童最初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怜悯之心的反映。所以,父母同情别人的困难、痛苦的言行会深深打动儿童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关心。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家长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她们坐到这里来吧。”邻居老人生病,家长带着孩子去探望问候,帮老人做事。新闻报道有人缺钱做手术,生命垂危,家长带孩子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经常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他人的,对于培养孩子善良品质是最好不过的了。平时让儿童把自己的痛苦状态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的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可以使儿童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例如:看到小朋友摔倒了,家长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朋友一定很难受,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某地发生灾情家长可引导孩子:“那里的小朋友没有饭吃,很饿,没有衣服穿,冻极了,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里,会怎么样?我们去捐点衣服、食品送给在区的人吧!”……

    家长平时注意对孩子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在平时生活中关注孩子,培养孩子的爱心,那仁慈博大的爱心,就会在孩子心头扎下根,并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扩展和升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