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力量决定一切-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小成为独立的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老鹰第一次教小鹰飞翔的办法是把小鹰带到一个不算太高的悬崖边,然后把它踹出去;第二次把小鹰带到稍高的悬崖边,再踹出去……,一直到把小鹰训练得能在高空中自由地翱翔。

    小狮子长大后,母狮子就专门培养它的狩猎能力。母狮子带领小狮子来到小动物出没的地方,当它发现猎物时,母狮子让小小狮子去追赶,如果小狮子没有捕到猎物,精疲力竭地回来,母狮子上去就又抓又咬,逼着小狮子再去追赶,直到小狮子捕到猎物为止。

    草原上的羚羊,特别注重小羚羊的奔跑能力,因为它们知道,当敌人来的时候,它们除了飞快地逃走以外,没有别的办法和对方较量,它们没有攻击能力,只有快速逃掉。如果小羚羊不能练就一身善跑的能力,就必然成为食肉动物的美餐。

    在动物世界,不论是食肉的,还是食草的,不论是天上飞的,还是水里游的,它们都十分重视培养下一代的生存能力。因为这是动物能够生存,能繁衍后代的唯一途径。

    动物尚且如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就更不用说了。面对独生子女的今天,面对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每一位家长的责任是什么?当然也是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现代家庭教育专家董进宇博士说:教育孩子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上大学,而是培养真正的人。要把孩子培养成真正的人,就应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

    【从小事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有一个女孩,父母对她的期望值很高,为了让她把学习搞好,从小学到高中,什么事都是父母包办代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个女孩很听父母的话,学习成绩也很优秀。1998年,她考上了北京一所名牌大学。到学校报到的第一天晚上就给千里之外的母亲打电话求援:“妈妈,这里蚊子很多怎么睡啊?”妈妈说:“你不是带蚊帐了吗?”“可妈妈,我不会撑蚊帐啊。”这个女孩这一夜怎么过的,我们不得而知。

    一个堂堂的大学生却连内务都不会整理,从而引发了一场讨论,大家普遍认为即使学习是重要的,但是一些简单的事情也要学着整理吧,不能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往往始于父母对子女的娇惯。有些父母生怕孩子苦着累着,从喂饭、叠被子、洗衣服,到打洗脸水、洗头、洗脚都一一代劳,甚至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后,还是一切包办代替。这样做的后果是,既抑制了孩子活动的内驱力,又削弱了他们探索外界事物的主动性,表现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容易怕苦畏难、消极懒惰、缺乏恒心等。所以,父母应该注意对孩子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让孩子从小事中学会自理。

    常看见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带孩子出去玩,自己背着大包小包的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可只要孩子一说累了走不动了,就赶紧把孩子抱起来、背起来。这样的做法看起来是心疼孩子,其实是让孩子养成了遇到困难就立即找人帮助,而不会自己去克服的坏习惯,并且孩子也偏面地扩大了父母的能力,以为只有自己会走累,而父母不会,这样的心态容易让孩子只想自己不顾别人,不会体谅到父母的辛苦。

    父母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吃饭应以自己吃为主,可以用勺子,也可以教他们学着使用筷子,但不一定要求用得很好;让孩子自己学着穿脱衣服、刷牙、漱口、洗手等。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父母要做到管、放结合。所谓“管”,就是在孩子办某件事时,要过问一下,估计一下有什么困难,预先作一些必要的指导。所谓“放”,就是要放手让孩子去做。如让孩子自己吃饭、刷牙、收拾玩具等。在做的过程中,孩子才会增长才干。尽可能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习惯。

    另外,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初次尝试做些小事情没做好时就急躁、就责怪、就包办,这样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的,一定要从他每一次的努力中找到进步的地方来鼓励他、赞赏他,让他保有这种热情、让他觉得自己原来是可以不断进步的、让他觉得能自己能做的事是很光荣的。

    父母还可以在劳动中培养孩子兴趣?。让孩子从小事做起,参加家庭劳动,在劳动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从而变得独立。孩子学会料理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是孩子走向自理的开始,尽管做得不够好,且很费时间,父母最好不要帮忙或催促,要尽量让孩子自己干,要让孩子感到这点小事自己能干,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又能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不过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时候,要照按孩子的年龄、能力的发展程度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能力要渐渐培养,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可使孩子在遇到问题时,避免生活带给他的挫败感而导致的自信心的丧失。当孩子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后,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从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具,打扫房间的卫生,洗小衣物等小事做起,培养他们的劳动兴趣。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有耐心,多鼓励孩子,不要粗暴地否定孩子的劳动成果,以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当孩子看到自己双手完成了许多事,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便会增强,从而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心理。孩子自己洗手绢时,别怕他洗不干净、别怕他弄湿了衣服,洗完晒干后,让他自己看比上次洗的效果是不是又有进步了?让他自己看弄湿衣服的情况是不是比上回好了些?还要常在别的家长孩子面前多表扬他,让他知道原来做这些事情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很多家长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过分地宠爱孩子,这也不舍得让他做、那也不放心让他做,恨不得什么事都替他包办了,让孩子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以及畏难情绪。在孩子有些坏毛病刚露了些苗头时不能引以为重视,总想着孩子还小嘛,长大了懂事了自然就会好了,总拿周围坏毛病更多的孩子来和自己的孩子比,从而自我安慰一下,觉得自己的孩子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在现代社会,人们不需要“皇帝”,即使是皇帝也要自立。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到社会上都要成为“平民百姓”。平民百姓都要生活自理,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料理,就难正常生存。孩子在小时候,父母心甘情愿地侍候这些“小皇帝”,父母年轻力壮,有精力侍候他们;但孩子从小过惯了“小皇帝”的生活,没有学会生活自理,到他们长大了,父母也变老了的时候,问题就严重了。

    所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从孩子小时候、从一件件小事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孩子为人处世的正确心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是件多光荣的事,让孩子学会心疼父母,让孩子也能体谅到父母的劳累,这样的孩子才会成长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善解人意的好孩子。

    【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孩子是否能成功解决问题,更多地取决于他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父母都不可能依靠一生一世,因此,每个孩子都要牢牢树立起自强自立的意识,都要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少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年龄小,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运用一些策略和办法来解决问题。家长最好不要包办代替,在孩子不需要的时候擅自帮助孩子或替孩子作决定,因为一旦失去锻炼机会,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退化,遇到问题就会束手无策。应给孩子足够的机会、适当的鼓励和具体的指导,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好孩子成长过程中这不可或缺的一课。

    我们要让孩子学着自己解决纠纷。

    邓女士的女儿霞霞今年6岁。一天,同事带着她女儿到邓女士家里来玩,说好了在邓女士家吃午饭,大人在厨房里忙,女儿一会儿就跑来告状:“姐姐坏,不给我遥控器。”原来,两个孩子一个要看动画片,一个要看文艺节目,比女儿大半岁的小姐姐握着遥控器不让换台。邓女士说,你去跟姐姐商量,自己解决。女儿见邓女士“不管”,“噔噔噔”跑回客厅,不一会儿,客厅里便传来了邓女士女儿的哭声。邓女士过去一看,女儿正坐在地上大哭,小客人也气呼呼地噘着嘴,闹着要回自己家。

    客人走后,邓女士问女儿:“姐姐不让你看动画片,你怎么说的?”女儿说:“我说这是我们家的电视。”“那后来呢?”女儿说:“我要抢遥控器,她不给,还把我推倒了。”邓女士启发她:“你想想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处理这件事?记不记得平时爸爸妈妈想看不同的电视节目时怎么做的?”女儿想了想说:“爸爸就让给妈妈看。”邓女士说:“对呀,那你为什么不能让给客人呢?还有,你不该说‘这是我们家的电视’。假如你到别人家里去玩,小主人什么都不让你碰,说这是她家的,你高兴吗?”邓女士引导她学着换位思考。见她不吱声,邓女士又说:“小姐姐今天生气了,有什么办法能和小姐姐和好?”女儿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我请她看‘动漫’。”邓女士高兴地说:“好啊!妈妈给你电话号码,你自己邀请她吧!”过了几天,邓女士女儿果然把小姐姐邀请来了,两个人在电脑桌前头挨着头看“动漫”,和好如初。

    在邓女士的刻意引导下,霞霞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渐渐有了长进,告状也越来越少。有一次,霞霞的脸颊被小朋友弄伤了,邓女士当时有点急,要去找对方家长,女儿却说,妈妈,他不是故意的。看来邓女士的女儿遇事不但能够自己处理,还学会了包容。

    孩子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会逐渐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人,见识更为复杂的事情,遇到不同的问题和麻烦。在这个过程中,他会积累经验,得到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会不断增强,有时大人只要稍加指点,他便能把问题处理得比较完善。

    下面是王先生儿子6岁上学前班时遇到的一件事:

    有天,王先生儿子一回来就关上门给小朋友打电话,晚饭吃了几口就放下了,他妈妈问他怎么了,他还来了句大人话:“今天真郁闷!”原来,有个调皮的小朋友把儿子的笔藏起来了,上课时,王先生儿子打手势让他还回来,老师看见了,误以为他在捣乱,批评了他,他觉得很委屈。王先生就跟儿子一起讨论说,这个问题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忘掉它,因为这样的误解生活中有很多,你可以不去理会它。另一种是说出来,设法让老师知道你受了委屈,该怎么处理你自己决定。当晚,睡觉前,王先生妻子神神秘秘地问我:“你知道儿子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吗?你一定想不到,儿子给老师发了封电子邮件!”原来王先生儿子的班上开了“写打课”(练习用电脑打字写日记),老师要求孩子把写的内容用电子邮件发给她,儿子就在日记里诉说了他的委屈。后来,老师很快给他回了一封道歉信。

    王先生的儿子用间接、现代的方式与老师沟通,超出了我们的想像。

    家长要花时间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技能。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就像学习其他技能一样,刚开始,需要不断地练习,直到成为孩子的第二天性。

    1.要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语言

    父母可以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础词:是/不是,和/或,有些/全部,之前/之后,现在/以后,同样/不同,等等,这些单词会对他大有帮助。比如有位母亲和女儿商量事情,就很巧妙地运用了解决问题的基础语言:

    妈妈:你准备吃晚饭之前还是之后弹琴?

    女儿:吃晚饭之前。

    妈妈:哦,那好。但吃水果你想选择在吃饭之前还是之后呢?

    女儿:当然是吃饭之后了,老师说过最好吃过饭半小时后再吃水果。

    这里“之前”、“之后”的运用为孩子处理实际问题提供了两种可能,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选择,去决定。这样的基础词汇运用得多了,就能逐步提高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

    2.训练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香港一所小学考试时给学生们出了这样一道题:从三楼扔下一个鸡蛋,怎样做才能让它不破?这道题不是脑筋急转弯,也没有标准答案,老师出这道题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孩子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被称作“大脑风暴游戏”,家长也可借鉴,经常对孩子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孩子去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3.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能力

    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践,孩子能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家长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足够的机会和信心,让孩子大胆去尝试。

    不少父母有一个误解,认为智商比情商更能决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小,研究与实践证明:社会经历和对问题的熟悉程度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孩子是否能成功地解决问题,更多地决定于他们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

    【大人放手,孩子动手】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父母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父母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

    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所以父母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里,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孩子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作父母的要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在“我自己做”的过程中,能不断增强自信心,提高独立思、独立做事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因为孩子在这之前一直是被大人帮着做事情,所以,开始实行这一措施时他还会说“帮我做”,这时绝对不要再满足他的要求,而是应该对他说:“自己试着做做看。”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最初会感到无所适从,不过,自发性是每个孩子都具有的天然素质,所以,孩子会渐渐地开始鼓起勇气自己试着做起来。这也可以说是孩子的自发性得到了复苏。

    当以前由父母代劳的事情改为自己做了之后,孩子会产生这样的自信:我自己也会做。如此一来,孩子在外面也就不再消极、能够和朋友在一起玩耍了,交友的能力也将成长起来。

    对于自发性发育迟缓的孩子,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方法使其顺利发展呢?

    这个方法就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大人既不要动口,也不要动手,这一点至关重要。有人把此称为“无声之行”。这个“行”字包含着这样的意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付出有如修行般艰苦的努力。

    在这之前,对孩子的事情还是数落、动手的妈妈,现在要一下子停下来,不仅非常困难,而且会感觉很难受。孩子因为被父母突然“放手”,生活会一时发生混乱:不是迟到,就是忘了带东西,要不就是忘记做作业等等。但是,他自己会开始一点一点地解决这种混乱现象,并且逐渐知道自己的事情必须由自己来完成。这样,孩子的自发性便慢慢地成长起来了。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家长可以因势利导,把握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一篇短文,说蛾子破茧而出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于是,有好心者为之剪破茧壳。谁知,未经破茧之苦的蛾子却不会飞。原来,蛾子破茧时翅膀充血,撞来撞去练就了力量,长硬了翅膀,这才能飞翔。

    这个事实给人很深刻的启示:既然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就不能为其免除自立的痛苦,否则,纵有辽阔的天空,孩子也不会飞翔。

    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其实,父母是孩子的独立老师。父母可以把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家里,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孩子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孩子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动手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才会增强。要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让孩子在生活中多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吃点苦能提高他们的耐挫折力,使他们能够奋发图强。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在日本,大人们把“吃苦”看成是孩子的必修课,从幼儿园开始,就注意培养孩子的“吃苦”意识。在法国,孩子超过16岁就被视为大人了,应该学会承担起大人的责任和义务。在美国,父母们认为孩子只有通过劳动,取得含有自己汗水的金钱,才会理解它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而我们的家长大多舍不得孩子吃苦,什么事情都安排得好好的,他们难道就不明白娇纵只能使孩子变得为所欲为、自私自利吗?不让孩子“动手”,他们就不会珍惜劳动的果实,也不会体谅大人的艰辛。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会“动手”,孩子终究是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的。

    【鼓励孩子“自己”来】

    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由于生活不能处理,因而放弃了公派出国留学的机会。你是否觉得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呢?可是,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在我国独生子女普遍的基本国情下,培养孩子从小就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和能力,是对孩子进行生存教育的基本前提。因为只有在孩子树立了独立自主的精神,一切发展才有实现的可能。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由于过分溺爱孩子,舍不得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事,处处包办代替;还有一些家长由于工作忙,时间紧,嫌孩子做事笨手笨脚给大人添麻烦,宁可自己在匆忙中代劳;还在一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太高,常把一些孩子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孩子,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处理能力,而且会使孩子因太多失败而产生畏缩、厌烦甚至是逆反的心理。

    那么,怎样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

    1.要了解哪些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

    这可以从孩子的年龄来考虑。2岁的孩子,实际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做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活动,从培养孩子具有一定生活能力开始,可以教孩子自己用勺子吃饭,进一步正确使用筷子吃饭,教孩子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学会正确地刷牙、洗手、洗脸等。

    尽管这些动作孩子完成得幼稚可笑,甚至会做得有一些失误,却能反映出孩子心理、语言、手眼协调能力、体格的发育和发展。通过这些简单的劳动,不但能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还能锻炼和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再以后年龄稍大的孩子还可以学着独立收拾、整理房间,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如:会将桌椅抹干净、叠被子、收拾玩具、整理图书,还会洗自己的手帕和袜子等等。

    2.培养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一般来说,小孩子都有“我自己做”的欲望,关键看家长如何引导。比如,当孩子把左右鞋子穿反了的时候你是怎样对待的呢?是简单训斥“你真笨!”还是干脆包办代替呢?要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恰恰是扼杀了孩子的主动精神,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欲望彻底毁灭在了萌芽状态。如果父母在此时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宝宝会穿鞋了真不错,不过仔细看看,你穿的对不对呀?”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鞋穿反了,并鼓励孩子重新穿一遍。那么,孩子的自信就会大大地增强了。

    由于孩子年龄小、动作发展还不够协调,因此生活中有些看起来很容易的事,对于孩子来说并不容易做好。这就需要家长适时地教孩子一些自理能力的技能技巧,并且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逐步提高要求,以适应孩子的发展需要。

    比如教孩子穿衣服,可先教会孩子套头的衣服怎样穿,再教扣钮扣,最后教对襟衣服的穿法。在孩子学的过程中,家长还可运用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儿歌增加学习的情趣。在扣钮扣时,让孩子先把下摆对齐,然后从下往上,边扣边说:“大哥回家了,二哥回家了,三哥回家了,小弟回家了,大门关上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但学会了扣钮扣,还体验到了自己做的乐趣。

    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是发展手的动作、锻炼手的技巧的过程,也是培养劳动观念的过程,还是培养独立自主性格的过程,同时还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对于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应对和适应日益复杂化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像洗手、系鞋带、扣扣子之类的事情,即使要花去相当多的时间,也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父母只要温和地并且极有耐心地把做法教给孩子就行了,哪怕现在费一点事,以后却会轻松许多。

    生活事实证明,过度溺爱的孩子,孩子的一切都由家长来照料,不但会使孩子失去实践锻炼的机会,而且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也极为不利,孩子会养成处处依赖家长,不愿意自己动手劳动的习惯,还会因为缺乏独自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成年后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难以立足。

    应当充分利用孩子“自己的事愿意自己做”这个有利时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于孩子失误而导致“帮倒忙”的情况,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因为孩子还不能分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错了、做失误的事,千万不要训斥孩子,而应当给孩子以耐心的指导。当然,为了避免孩子在做家务劳动中受到意外伤害,孩子做事的场所、工具和器具应当有一定的限制。

    如果总是怕孩子做不好,总是采取包办代替的方式,或者采取训斥或嘲笑等方式对待孩子的热情,会伤害孩子的积极性,挫伤孩子产生独立性萌芽,容易养成日常生活中孩子总是依赖别人的不良习惯。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善于自我决策,能独立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实施解决问题行为的一种个性品质。独立性对于孩子健全发展和今后生活的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识。那么,怎么样才能有效的鼓励孩子做事呢?

    * 孩子想做事情鼓励孩子试着做;

    * 孩子自己的事情要求孩子自己做;

    * 孩子不会的事情引导孩子学着做;

    * 孩子能做的事情督促孩子坚持。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通过家长给孩子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使孩子“我自己来”的自主愿望逐步转化为独立做事的能力和习惯。

    【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

    俗话说:“习惯之始如蛛丝,习惯之后如绳索”。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养成自理的习惯。你要给孩子指出行动的方向,规定其要达到的目的,并经常检查督促。要通过有规律的“按时吃饭”、“按时睡觉起床”和“饭前便后要洗手、常剪指甲”等,对孩子进行反复的实践锻炼,就能形成良好的习惯了。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从学前期到小学,是培养孩子自理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面临着心理上、生活节奏上、活动重心等方面的挫折。自身角色的变化,使孩子的成长翻开了“新的一页”,此时,孩子尚没有形成小学生的固定的行为模式。父母如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父母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呢?

    1.指导孩子形成自理的意识

    家长一方面要改变自身对孩子包办代替过多过细的做法,扭转孩子的依赖心态;另一方面,要培养和强化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要从孩子上学的第一天起,就让他认识到,他现在已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孩子了,而是一个光荣的小学生了。

    “现在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是父母的‘心头肉’,自然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脾气,不但在生活上‘患有软骨病’,学习上也是你吆喝一声,他才动一下。”

    吴女士的女儿读初二,今年14岁。正值暑假期间,身体虚弱的她本来盼望的女儿能帮她干些家务活,谁知女儿反要生病的她来照顾衣食起居,早上更是赖床严重,她感到无比痛心。

    所以在生活中,家长应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要求孩子每天坚持自己穿衣、吃饭、刷碗、叠被、整理学习用品等等。这样天长日久,孩子的自理意识就会不断加强,自理习惯也会在自理能力的提高中逐步形成。

    2.培养孩子具有时间观念

    往往无秩序的生活、无计划的学习、无主次的活动都与缺乏时间观念有关。好的习惯是与较强的时间观念分不开的。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自理习惯的同时,必须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提高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家长要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家庭作息时间表,督促孩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按时到校上课,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使孩子逐步学会在时间的制约下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3.帮助孩子掌握学习的几个环节

    孩子回家后的学习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对于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最初,孩子并不知道在家里如何学习,这就需要家长培养习惯于良好的始端。家长就要从孩子开始正规学习的第一天起,对孩子的家庭学习提出严格要求。

    比如要求孩子每天准备好所需要的学习用品,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作业要写得整齐、工整;做完作业后要自己整理好书本等等。在此要求的基础之上,家长要侧重帮助孩子掌握好家庭学习中的四个环节,即复习、作业、检查、预习。复习就是要把当天所学的知识重新过目一遍,找出重点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然后把写完的作业仔细检查一遍;最后,把下堂课要学的知识预习一遍,对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翻阅词典来掌握,对不懂的问题做上标记,以便在下堂课上注意听老师讲解。为了帮助孩子掌握这四个环节,开始时,家长必须同孩子一起一步步进行。

    4.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要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家长本身的表率很重要,所以,家长应在平时注意以好的言行影响孩子,为孩子创设一个井然有序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感到自己的父母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做好。这样,孩子便会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中,学到家长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优良品质和良好习惯。

    生活有规律是一个可以让人终生受益的良好生活习惯,对个人的学习与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人的良好生活习惯应该在他的儿童时期就应着手培养。让孩子知道且习惯在什么时间作什么事,有助于他们有序地生活与学习,并养成严格的时间观念。能长期坚持固定有序的生活习惯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对孩子意志品质的一种锻练,其长远的重要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有这样一位妈妈,他给自己的小孩子擦鞋时只擦其中的一只,这样就迫使孩子为了两只鞋子一样的整洁而自己去擦另一只鞋子。这位妈妈就这样无声地引导自己的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让孩子自觉养成了个人卫生习惯。要孩子做家务的目的,并非仅是要把繁琐的工作做好,或教孩子“如何去做”。厨房整洁的重要性,比不上发展孩子的责任感、自立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和办事能力,因为这些都是健康人格的基础。做家务也可帮孩子了解人必须合作和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当然,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过急,要循序渐进,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提出较高的、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不要让孩子做不能做的事。总之,良好的自理习惯是成才的基础,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是孩子良好习惯的设计者和培育者。

    【多给孩子创造独立生活的机会】

    在美国电视连续剧《成长的烦恼》中,看到孩子们身上的那一股小大人气概,许多人常常会忍俊不禁,觉得非常可爱。相比之下,中国大部分儿童缺乏这种独立自主的精神,不论大事小事都要依赖父母,不肯自己动脑筋,不敢自己做主。然而事实上,这并非是中国孩子的天性如此,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我们的父母能不能在这方面做出些改变呢?

    首先,父母应把孩子视为一个正在成长的独立的人。如:在医院里,一个6岁左右的小女孩想上厕所,想要爸爸陪,可爸爸却让她自己去,并指点她,不知道厕所在哪里可发挥“嘴的功能”。当小女孩通过几次徘徊、询问并从厕所出来时,爸爸轻声地说:“没有事情忘做了?”“哎呀,手没洗。”小女孩又笑着跑去洗手。

    其次,父母不但要爱孩子,而且要给孩子以应有的信任和尊重。如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讨论和发表意见,通过与孩子的讨论、交谈,让孩子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

    最后,父母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孩子生活细节中的兴趣,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进行表扬。凡属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横加干涉,而是怀着爱心加以关注,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商量。父母与孩子之间应有朋友式的讨论和交流的氛围,正是在这种氛围里,孩子才能够逐步养成基于爱的自信和独立的精神,从而健康地成长。

    法国思想家蒙田曾经说过:“罗马人从来不教那些子女坐着便可以学到的本领。”给孩子们鱼吃,不如教他们如何钓鱼。只有学会更多的生存本领,孩子们才能更安全地成长。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生理和心理的各项功能还未发育成熟,无法独立生活,需要父母的照顾。随着孩子身心发育的健全,慢慢地学会了爬行、走路、说话,渐渐地,孩子学会了与他人交往,学会了自己出门……这些都表明,孩子越来越独立,他需要独立地面对社会,需要学会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以能够独立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中。而现实中很多父母非常溺爱孩子,以至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喂孩子吃饭,帮孩子穿衣,帮孩子洗脸,帮孩子收拾书包,甚至帮孩子做作业……基本上能够帮到的都帮了,孩子几乎什么事情都不用做。

    看看下面的故事:

    渔村口有一条河流经过,这对喜欢玩水的孩子们来说,是个非常幸运而幸福的生活环境。

    然而,有幸福的一面也就有不幸的一面,因为无情的河流有时也会冲走不谙水性的孩子,为父母亲带来悲伤。

    在渔村口的附近有对老夫妇,老来得子。对于这个宝贝儿子,他们可是保护得无微不至,连一根毛发都舍不得让它落在地上。

    在孩子6岁时,有一回他来到河边,与其他的大孩子们一起玩水,老夫妇出来找孩子时,看到宝贝儿子居然在河水中玩耍,吓得连忙把儿子拉了上来,并当场打了他一顿以示警诫。

    从此,他们紧盯着儿子,并要求他不准踏入水中半步。

    每当小男孩看见别的孩子们开心地在水中玩耍,总是羡慕地站在河边。有时候。他会忍不住动动双脚,然而在父母严厉的目光下,他只好把双脚又挪回来。不幸的是,就在男孩的10岁生日那天,一场大洪水将整个村子都淹没了。其他的孩子在大人们的帮助下,顺利游泳逃生。然而,这个宝贝的小男孩,却在呛了几口浊水之后,沉入了水底,离开了老夫妇。

    这对伤心的父母,面对孩子溺水的悲剧,不断地埋怨上天,然而他们始终都没有明白,这个结果是他们过度呵护孩子所造成的。

    既然爱孩子,就不该一味地禁止,而是要教他们学会在进行有危险性的游戏时保护自己的本领。给孩子们越多限制,他们就越不容易学会生存的本领,也就越容易生活在危险之中。

    给他们越多的生活经验,教会他们越多的生存本领,那才是真正疼爱他们的方式。就像故事中的男孩,既然他喜欢玩水,不如教他游泳,告诉他如何辨别水中的谙沟和漩涡。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及长辈的庇护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下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导致心理上长期依赖父母。他们的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或者是优柔寡断,缺乏主见,或者是不会与他人相处、沟通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孩子的成长。

    因此父母应该提供孩子独立活动的机会、场所。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创造让孩子独立生活的机会,让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去思考解决问题,用自己的双手去干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情,帮助孩子提高做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便主动地去发展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多给孩子独立生活的机会。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孩子非常宝贝,不能让他受苦。于是,就什么都不用孩子做。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只要他们能自己做的事情,就让他们尽情地发挥。

    美国詹姆斯博士告诫家长说:“依赖本身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所以说,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坑害孩子。”

    末代皇帝溥仪,生活上处处离不开奴仆的伺候,解放后进了战犯管理所之后,竟不知道怎样把牙膏挤到牙刷上。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因此,我们必须记得给他们加上该有的“生活负担”,给他们独立面对生活的机会,养成独立性和承担责任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全面地发展、健康地成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