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力量决定一切-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擅长表达很重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既是一个自然的人,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的人,当胎儿从母体中呱呱坠地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纯粹生物学上的个体。在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他对世界认识的逐步深入,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社会化程度会越来越高。

    在这个过程中,沟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台湾学者林宝贵的观点,“沟通是接收或提供咨讯、感情与态度的过程,沟通过程中,语言是一种最主要的手段,除此之外,人还可以用哭、笑、手势、动作、姿势、面部表情等来传情达意,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之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较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就越来越成为一个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技能。”对于身心的各个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儿童少年来说,如果沟通能力出现问题,其学业成就、心理健康、个性形成等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孩子时期的语言发展是人生最佳时期,也是最迅速的时期。孩子获得知识技能要通过语言,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要通过语言,与人交流更少不了语言。所以,发展孩子语言是孩子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础。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沟通能力,是指在各种层次上影响他人的能力。表达能力不足,壶里有饺子倒不出来,那样的情况对孩子的生活是非常不利的。不管是在从事什么事情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展示的才能就是“说话”,因为与人相处本身就是一个沟通和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过程。当你有某种心情或想法或建议等意见时,不能通过文字和语言表达出来,那么任何人都不可能确切的清楚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沟通就处于无效状态。

    专家强调,语言表达不但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沟通工具,它同时会对阅读、思考带来重大影响。而对新生宝宝来说,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便是个学习能力极佳的个体,即便对外界无明显的行为反应,宝宝们也会不断将外界的刺激与信息,接收后储存脑中,伴随着生长持续演进,逐步赋予意义;而后历经逐步理解、修正、应用的过程,语言能力就此生成。

    当宝宝进入呀呀学语阶段,针对语言能力的培养,早期重点不在于建立对于语言的认知;而是学习如何透过语言,达成有意义的情绪反应与沟通效果。专家表示,口语表达能力不佳的孩子,有极大比例会出现焦虑、退缩、哭闹等负向情绪;由于无法适度说出内心想法与需求,也较正常人容易出现学习效果低落、社会适应欠佳、缺乏自信心的人格特征。若不及早进行语言治疗,严重者还会出现象是自残等,具攻击性的肢体暴力行为。

    100多年前出了一位震惊世界的神童,他就是卡尔·威特。

    威特8岁时,已先后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5国语言。9岁上了大学,14岁成了博士。威特语言的高度智能是与他父良好而严格的早期教育分不开的。

    威特的父亲曾说过:“对孩子的教育开始的多么早,都不会过头。”他在威特刚刚能够辨别事物时,就开始教他学说话:“比方说,我们在儿子的眼前伸出手指头,儿子看到后就要捉它。刚开始由于看不准,所以总是捉不到。最后终于捉到了,儿子非常高兴,把手指放到嘴里吃起来。这时我就用缓和而又清晰的语调反复发出‘手指’、‘手指’的声音给他听。”这样威特就很自然地把“手指”这个词跟父亲在自己眼前伸出的手指联系起来,从而明白了世界上的每一件东西都有其特定的名称。当孩子开始领悟这一点时,他对周围环境就会发生极大的兴趣,好奇心新鲜感促使他如饥似渴地了解周围环境,这也就是孩子特别好问“为什么”的原因之一。

    威特父亲的这种教育方法被许多人所接受。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雪语言学教师斯特娜夫人坚信:婴儿期的言语教育将决定他一生的语言发展。她是威特教育方法的崇拜者,按照威特父亲的方法她亲自教授自己的女儿。在孩子出生不久,她就抱着孩子在屋里走动,让她看屋里的东西,同时缓慢而清晰地说出这些物品的名称,这是桌子,那是电灯等等。通过坚持不懈的耐心教育,斯特娜夫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女儿满周岁时,已学会了所有的话,令周围的人感到十分惊奇。

    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用以下方法:

    1.鼓励孩子把话说完整

    家长切记要用规范的普通话与孩子说话,并且不用方言或模仿孩子可爱的儿语,诸如“狗狗玩”、“洗手手”之类。孩子说——“吃糖糖”,家长要立刻纠正——“我要吃糖”,并且要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要把你的想法说完整”。还可以追问——“你想吃什么糖?你能用一句话把自己要求说清楚吗?”引导孩子说出——“爸爸,我想吃那种黑色的巧克力糖。”让孩子学会组织语言,把多种主要信息完整地表达出来,让别人听明白。力求口齿清晰、用词准确,富于表现力。这对孩子逐步养成说完整的话——规范的语言非常重要。家长平时在说话时也尽量说长句,家庭语言不要过于简单、刻板,要生动、幽默些,为孩子提供样本。有人说从孩子的说话就能知道孩子的家庭背景。

    2.积累词语,多打比方

    孩子说——“阳台上花开了!”家长可以引导“能换一种说法吗?怎么样开着呀?像什么?”“象一只大蝴蝶,很好看”让孩子学会用比喻。因为,学语言和培养想象力要同步进行。用词尽量丰富多样,避免语言单调贫乏。譬如,比“好看”更确切的词可以说“漂亮”、“美丽”等。晚上城市广场的灯亮了,用于形容“灯”的词有“灯火辉煌”、“五颜六色”、“五光十色”等。父母要有意识地重复一些新词语,并把它放在句子中来说,不断强化巩固。让孩子学语言一开始就有个高起点。

    3.尽早向阅读过渡,培养阅读习惯是关键

    要真正掌握语言,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阅读了。阅读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加速器,是提高书面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每周去一次书城,每次读一本,买一本。阅读要先从亲子共读开始,经过循序渐进的阅读方式,既增加了词汇量,又积累了不少知识,为写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要求孩子:晨间读诗,大声有感情;睡前读故事,轻声、默读,拿笔读书,边读边做记号。

    总之,培养语言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父母要善于针对自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抓住他的兴趣,选择适当时机,捕捉技巧方法进行语言训练。但最遵循一项原则:寓教于乐。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他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提高语言能力,做到日积月累,润物无声!

    【学会倾听,鼓励孩子开口】

    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应该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孩子敢于说话,使孩子有说话的愿望和勇气;帮助孩子积累自己的知识和见解,使孩子有话可说;帮助孩子提高表达的技巧,使孩子善于说话。不能永远只是父母说孩子听,不管孩子对父母讲什么,父母都应该让他把话说完,给他说话的机会,一定不要在孩子没有说完他的话时,就对孩子发脾气。在讨论一般的家事时,不妨也让孩子参与,不管最后是否采纳了他的意见,应让他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如此,他们也会尊重长辈。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孩子只有感觉到父母愿意倾听,他才会敢于也乐于开口说话,因此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并且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一位老师这样写道:

    我师范毕业后,曾在一家中学当语文老师,并做班主任。

    在我任教期间,我们班级一度是全年级纪律最差的班级,各个任课老师反映,我们班的学生最爱在老师讲课的时候插嘴。学生们喜欢在老师讲课的时候提各种问题,有时候经常把老师们问住。但是,我认为,学生插嘴只要引导得好,对于学生的思维是有帮助的,同时,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比较融洽。

    有一次,我要去家访,班上的文娱委员张燕自告奋勇给我带路。一路上,张燕的话特别多,真是一个活泼的女孩。

    突然,张燕对我说:“王老师,我们大家都觉得你好‘漂漂’。”

    我愣了一下:“好‘漂漂’,你这是夸我呢,还是骂我?”

    张燕哈哈大笑起来:“王老师,你落伍了!好‘漂漂’都不懂。”

    我也哈哈大笑起来,刚从大学出来,我怎么在这些孩子面前就落伍了呢?于是,我“不耻下问”:“你能告诉老师,好‘漂漂’是什么意思吗?”

    “好吧,看在王老师对我比较好的份上,我就告诉你吧!”张燕的眼睛一眨一眨地说,“我们同学喜欢把一些词语简化一下来形容人,比如,好怕怕,好酷酷。好‘漂漂’就是好‘漂亮’。”

    “哈哈,有意思,看来我还是比较受欢迎的!”我大笑起来,“可是,以前都没人觉得我好‘漂漂’呀?”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在我们同学眼里,你是最‘阳光’的老师,因为你‘阳光’,所以才‘漂漂’。”张燕解释道。

    “阳光?我又不是太阳!”我有点疑惑。

    “哈哈,王老师,你太可爱了,这就是‘阳光’呀!”张燕说得有板有眼的,我倒有点吃惊了,看来,现在的学生真不简单,他们看待事物的眼光还挺有哲学的。

    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不需要自己去维持长者的架子,其实孩子们知道应该尊重长者,但是,如果你故意端起一副长者的架子,自以为是地训导孩子们,孩子反而会觉得你是老古板,无法沟通,这样孩子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不善言谈,不喜欢和别人交流。

    许多青少年认为自己长大了,有了一定的主见,已经不愿意再当被训导的角色,但他们思想活跃,又希望有个细诉衷肠的对象。这时的父母应该改变原来的教育方法,努力创造一种“聆听的气氛”。最好的办法是父母经常抽空陪伴孩子,并且当一个好听众。这样孩子遇到什么事,自然会找到父母。

    孩子向父母诉说高兴的事,父母应该表示共鸣,如他在幼儿园得到了老师的表扬,父母可以称赞说,“噢,真棒,妈妈也替你感到很开心”。当孩子诉说父母不感兴趣的话题,父母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关注他的谈话内容,可以使用“嗯”、“是吗”、“后来呢”等词,表示在认真地倾听,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

    这样,不仅使孩子更乐意向父母倾诉,也可以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位妈妈是这样做的:每天儿子从学校回家,妈妈都要问问他有什么高兴的或不高兴的事,让他谈谈在学校的见闻,而无论孩子讲什么,妈妈都表现出认真聆听的样子,让他感觉到妈妈很喜欢听他说话,以此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

    一位母亲每天晚饭后总爱带孩子出门散步半小时。此时,孩子像个欢快的小鸟,总喜欢叽叽喳喳地说在校的活动情况,如某个老师如何讲课,某个同学出了趣闻等。如若孩子在校受了什么委屈或犯了什么错误,他也会在母亲的耐心倾听下一吐为快。母亲针对孩子说的具体情况,常因势利导,作循循善诱的教导,让孩子知道一天来的得与失,知道哪些需要继续发扬,哪些需要注意修正。这样,孩子散步回家后心情怡然,做家庭作业时也顺心顺手多了。

    其实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最想要黏的、最想说话的人便是父母。每天不论是2小时、1小时,甚至是30分钟都好,父母都应该学习当孩子的听众,倾听孩子心中的想法,如此一来,便能真正看到孩子的优缺点,然后再针对其缺点加以改进,而对其优点则予以鼓励,以求进一步提高她们的沟通能力。

    【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

    由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总认为大人高人一等,什么都喜欢教孩子,其实很多东西自己都不知道对不对,对孩子基本上采用命令式,告诉他们必须这样,必须那样,弄得孩子看了家长就烦躁,有的甚至专门跟家长作对,这样不仅会破坏亲子关系,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的一个主要的原则就是“与孩子平等交流”。多向孩子提一些问题,由孩子自己来表述;当孩子表述出现困难时,换个角度进行提问,或是给出一些提示,切忌粗暴打断或是由家长“代劳”。

    例如,父母让孩子讲讲今天学到的故事,许多孩子讲了一句“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说不下去了,此时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些提示:“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什么人呢?”“哪吒!”“哪吒都做什么了?”“哪吒闹海!”“是吗?那你给我们讲讲哪吒闹海的故事好不好?”……站在孩子的角度,循循善诱,他们的精细加工和言语组织的能力就会得到逐步改善。相反,家长若是面露失望,催促孩子“说啊!”“很久很久以前怎么了?”甚至于责备孩子“每回都这样,故事讲半截就没了”,如此种种,无疑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并彻底扼杀了孩子自我表达的欲望。

    父母难免对孩子“爱之深、责之切”,希望孩子用功读书,希望孩子遵守纪律,希望孩子品德优良……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点不顺眼的地方不是用“你就是没毅力”“你永远没出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下岗”“学习不好将来只能卖油饼”这样的话语训斥孩子,就是用“你为什么不……”“你赶快给我……”这样的话语对孩子发号施令。父母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可以任意训斥和打骂。强迫的方法无法赢得孩子的真正合作,相反会损伤其自尊心,使其产生逆反情绪,造成与父母情感上的对立。

    《荀子》曰“口可劫使墨云,形可劫而使诎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非之则辞”。意思是说,你可以把人的嘴巴封上,不让说话;可以把人的身体捆起来,不让他动弹,然而对于心,却无法这样做,心是不能使用强力改变的,合它的意了就接受,不合它的意了就拒绝,这由不得人不信。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引用过别人的一句话“使人畏我,不如使人敬我。敬发乎本心,不可强求”。

    有的父母以孩子害怕自己为荣,以为孩子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可以踏踏实实地凭这一点去教育孩子。这种被强力压制而屈服的孩子,要麽形成自卑、怯弱的性格,对一生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要么忍耐到一定限度,会奋力反击,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家长朋友不可不慎。先贤有言“要人家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以力服人是不行的”。这就是说,要让人心服口服,绝不能靠强力,而只能靠耐心感化。

    父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首先要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地沟通,让孩子明白沟通的意义与好处。

    13岁的璐璐是个懒散的人,小房子里总是弄得乱七八糟。那天是个周六,妈妈推开璐璐的房门,进去帮她打扫卫生。

    “妈妈你进来干嘛!出去出去!”璐璐很不高兴的朝妈妈挥着手。

    “没看看你的房间脏成什么样了?”妈妈不顾她的抗议,拿起扫帚扫起来。

    “你看见我房门上的‘请勿打扰’的告示了吗?不要随便进我的屋子好不好?要进来也应该敲门呀!”

    “那以后自己把房间弄整洁啊!”

    “那是我的事,不要你管!”璐璐仍是一副不耐烦的口气。

    “你这孩子,这是怎么说话呢?”

    “妈妈,你应该尊重我啊。我也是大人了呀!”

    妈妈生气地从璐璐房间里退出来。一看女儿门上,真的挂着一个漂亮的挂饰,可以用手拨动,每拨一格就有相应的话出现。比如“我正在看书,请勿打扰”或“进门之前先敲门”等等。

    可见,要想得到孩子的尊重,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亲子沟通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平等的关系,而不是居高临下做孩子的审判官。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就像管道中的水,若是一头高一头低,水只能流向低的一头,只有两头差不多高,水才能两头互流。把尊重孩子放在首位,和孩子平等对话,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

    发现孩子的欠缺时,明智的父母会以尊重孩子的心态,用朋友式的语气,用探讨、商量的方式,用入情入理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不妨用“如果”“不妨”“试一试”“或者”等这些词语去给孩子提出建议,也不妨用“你自己来做决定吧”“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等引导性话语让孩子去比较、考虑、决定。父母的建议里已包含了一定的暗示,同时又给孩子决定权。当孩子能自己决定了,就会更加快乐于交流、更加自信。

    茶余饭后,请孩子讲讲在学校一天的见闻,说说一天中最得意的事情,也谈谈今天有什么不开心的地方。这样父母就会分享着孩子的快乐,分担着孩子的烦忧。孩子也会愿意打开心灵,敞开心扉,和父母倾心交谈,并且把这当作人生的一种乐趣。

    建立在平等和理解基础上的沟通是最有效的。只有父母和孩子相互尊重,父母与孩子之间才能平等交流,才能很好地沟通,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沟通的意义与益处,孩子的沟通能力才会提高。

    【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和谐的气氛永远是沟通的最好添加剂。父母要专心听孩子的意见和看法,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一起去吃饭,一起去听音乐会、参观绘画艺术展、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汽车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都是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最佳时机。

    一般来说,在民主自由气氛浓厚的家庭,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可以随时发表对事情的各种看法。在这样良好气氛的家庭里,孩子很容易养成自由发表意见的习惯,也会变得自信。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希望得到来自他人的支持,尤其是父母的支持。支持往往可以让一个人在最困难的时候看到希望,在最失落的时候得到依靠。遗憾的是,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05年12月,广州市越秀区教师林洁采取随机分层抽样法,抽取广州市三所完全中学初一至高三的757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探讨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的特点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显示,初一到高二,中学生感到父母支持随年级增加而递减,但到高三却达到整个中学阶段的最高值。

    调查还显示,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拒绝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孩子感受到各方的社会支持最差。在温暖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孩子感受到各方的社会支持都很好,尤其在父母支持上。

    由此可见,如果父母采取拒绝型的教养方式,动不动就责骂子女,这样不仅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缺乏自信,情绪不稳定,不愿意和外界接触,而且也不愿意接受父母的帮助和支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良师、顾问,但不是指挥者、操纵者。对于孩子的行为,父母应该以建议的方式引导,而不能经常性地命令、控制。多让孩子进行自由的活动,是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的好方法。比如,当孩子有同学、朋友来玩时,父母一般不要偷听孩子们的谈话,给他们自由的空间。也可主动让孩子邀请同学到家玩,父母外出以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但是,要求孩子在活动结束后,和父母谈谈活动的情况,以便父母及时了解情况,也促进了与孩子们之间的沟通。

    平时,孩子若想和同学、朋友搞什么活动,只要不是太出格的,父母最好都支持孩子,可以适当有所限制,但不能拒绝孩子参加。比如,当孩子说想在周末和同学出去野营时,父母应该说:“爸爸妈妈支持你的活动,但是你要告诉爸爸妈妈到哪里,有多少人,什么时候回来。”孩子多半是会和父母讲具体情况的。因为,父母放手让孩子进行自由的活动,表明了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孩子自然也会尊重父母,愿意和父母交流。

    另外,父母还应该支持孩子做班干部的工作。一个人总是要走上社会的,总是要参加工作的。多做一些班级的工作,尤其是班干部的工作,对于孩子的能力培养是非常有作用的。遗憾的是,许多父母错误地认为,有没有出息,只要看学习好不好就行,做不做班干部没关系。于是,许多孩子明明被老师、同学推选为班干部了,父母却替孩子打退堂鼓,要求孩子放弃班干部工作,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内向的孩子可能默默地接受父母的要求,但是,当他成年后,往往会深深地体会到,如果自己在年幼的时候多参加班级实践活动,对于自己的成长、成才是非常有帮助的,有些孩子甚至在不断地碰壁后出现怨恨父母的心理。这就给亲子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使孩子的能力和成长受到了限制。

    有些外向的孩子,他们喜欢与人打交道,喜欢在为班级做事中获得乐趣,实际上,这种孩子多属于领导型人才。长大以后,他可能并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却善于管理他人。但是,家长们却不知道这一点,强迫孩子放弃班干部工作,往往导致孩子激烈的反抗,从而出现亲子冲突。

    实际上,不管孩子自己愿不愿意做班干部,父母都不要替孩子作决定。可以听听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很愿意做,你就应该大力支持他,帮助他出主意,想办法,更好地做好工作。孩子只有在班级工作中获得了成就感,他才会愿意与父母轻松地沟通,与父母分享他的快乐。

    如果孩子不是太愿意替班级做事,父母也不用责备他。只要向孩子说明,做班干部对他的个人成长是有好处的,如果可以做,不妨试试;如果实在不愿意做,也可以暂时不做。

    父母的支持不仅能够让孩子获得尊重,而且能够让孩子在处理各项事情的时候游刃有余,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当孩子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时,沟通就变成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

    沟通也是在生活中练就的,许多时候,孩子不善于与人沟通,是受家长情绪的影响,当父母每天没有笑脸时,孩子的情绪也势必受到影响,情绪低落就很表现出自信来。

    内向的孩子,很多时候是由于家庭内部缺乏交流,或者说家长也不善于与他人或家人交流,更不会主动平等地面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交流。特别是缺乏对孩子的训练,有时更是因为家长的伤害造成的,前面说过,破坏性批评可能导致孩子许多问题。缺乏自信是明直接的现象。其实开始的时候,孩子都是一样,为什么后来孩子不一样了,这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方式不同,那些经常鼓励孩子的家长,你会发现,他们的孩子看上去可能不够乖巧,但确实是自信而且勇敢,敢于与人交流。各位家长,如果你的孩子是内向不敢说话的孩子,你想想你是不是对孩子有过破坏性的批评。

    这种孩子多是因为缺乏信心,害怕这害怕那。家长们只需要多给孩子以鼓励,利用一切机会,表扬孩子的进步和优点,给孩子以信心,特别是当孩子主动与人交流的时候,更要给以足够的关心和鼓励。让孩子心灵的阴影早日去除。

    所以掌握着孩子心情的父母,必须给孩子以很好的榜样,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你的孩子会在你的影响下积极起来,乐观起来。因此,为了你的孩子,请你也学会与人沟通,每天主动与其他人打招呼,表现处自然些,乐观些。给孩子以榜样。

    想改善孩子与人的沟通能力,Anthony R. Dickinson教授建议家长以下7种行为可免则免:

    1.在孩子面前发脾气

    父母在外工作压力大,下班回家还要应付孩子的琐事,有时情绪控制不好,一时失去耐性,就会发脾气。请留意孩子的行为,往往由模仿成年人而来。如果你真的想发脾气,尽量在孩子看不见的地方“发泄”。在家庭中,亲子关系既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血缘关系,又是一种靠情感维系的亲情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有话好好说”,善于沟通,是一种善意的对话和商量,是化解各种人际矛盾的唯一途径。

    2.对孩子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虽非坏事,但要求太高,会令孩子产生无形的压力。孩子压力过大,就会产生厌世的心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内向,不善于与别人交流。

    3.把子女与他人比较

    请记着每人的性格、天赋均不相同,强行比较只会惹来反感。每隔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父母切不可只看到自己孩子的短处,并和别的孩子的长处去比较。长此以往,孩子会有变得不自信,认为自己处处比别人差而产生自卑的心理,变得不愿意同别人交往。

    4.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待人处事能力的培养

    在有些家庭中,只看重学业成绩,忽略孩子的整体表现。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不懂得如何正确表达自己,不理解父母,同时孩子非常缺乏待人处事的能力,见人不会说话,师生、同学关系也常会产生问题,就影响孩子了的学习效果与个性的发展,这也是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逐年增多的原因之一。

    5.认定孩子才能有限

    许多时家长以为孩子平平无奇,往往只是主观猜测。在Dr. Dickinson的理论里,每位孩子都有独特才能,在有没有方法发掘出来。父母应该努力发现孩子的潜能,并注重培养,使孩子能有一技之长,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6.只懂事急求援,不会早作安排

    很多家长忽略“评估”孩子资质、性格、才能的重要性。他们认定孩子资质平庸,又误以为只有在出现问题(如孩子成绩低落、学习障碍等)时才须予以评估。

    7.惩罚孩子

    不要在子女犯错时,采取惩罚手段,因为这样做的效果通常只会适得其反,令他们的错误行为持续下去。另一方面,这样做会对孩子产生一种不良的影响,孩子可能会认为犯了错误就要受到惩罚,从而是孩子变得心胸狭窄,不懂得宽容。

    一位爸爸在孩子呀呀学语的关键时期,就让孩子树立文明礼貌的习惯,既教会孩子尊重人,还教会孩子与人沟通,使孩子成为会说话、懂倾听、善沟通的好孩子。

    这位爸爸让孩子学会在与家人和其他小朋友相处时,能够具有真诚谦逊的品德,不自我地垄断谈话。真诚应该是潜藏在内心的兴奋与快乐,具有炽热的精神气质。他觉得,一个真诚的孩子,配与天真活泼的天性,就会架起与人交往的牢固桥梁,为沟通扫清一系列障碍。而谦逊则是一种含蓄内在、彬彬有礼的精神特质。谦逊的人懂得换位思考,能够更充分地理解别人,说话也会更加得体,而不是一味以我为中心,目空一切,自吹自擂,让人厌恶。因此,他认为,会说话的标志之一就是会贴切地运用赞美,也就是爸爸妈妈们要从自己做起,真心地发现孩子的优点,适时适度表现出真心欣赏的态度,辅之以一些赞美式和感谢式的语言。潜移默化地让宝宝知道,对别人给予的关心和帮助,要及时表示谢意;对别人取得的成绩,要及时表示赞美和祝贺。一句话,让宝宝在父母身上找到会感激的元素。

    能倾听,是尊重别人的具体体现,也是一门交往的艺术。这位爸爸还能够专注地倾听孩子说什么,使得孩子也懂得了倾听。会倾听的孩子也一定善解人意,平等待人。要知道,日常生活中送给孩子最好的赞美,其实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她(他)所说的每一句话,爸爸妈妈都在认真倾听,都在热情互动。要让孩子能倾听,爸爸妈妈首先就得能倾听。也就是在孩子说话时,要做出认真倾听的“动作语言”——身体微微前倾,靠近和平视宝宝,切忌居高临下。同时,要会放下手中的其他事情,集中精力面对孩子,打开眼睛这道“心灵的窗户”,专注地看着孩子,真诚自然地用眼睛表示对孩子话语的浓厚兴趣。要让孩子感受到,对别人话题的兴趣,其实就是理解他人、尊重对话者的直观表现。

    让孩子做到会说话,懂倾听,让宝宝成为善于沟通的好孩子也就水到渠成了。不过,千万不要忘记告诉宝宝要学会微笑。微笑其实就是生活中灿烂的阳光,发自内心的微笑,最能打动别人,最能让人感受到热情,也能让看似没有阳光的事情变得阳光四溢,让宝宝的沟通锦上添花。引导和教育得当,宝宝就会成为一个个讨人喜欢、成长健康的好孩子呢!

    【利用游戏来提高沟通能力】

    玩具和色彩斑斓的孩子读物是他们所钟爱的两大宝贝,放手让他去玩,去翻看,在玩乐与“读书”中,加上大人的善意指点,不仅能够促进孩子动手动脑能力,对孩子形成良好思维、发展语言,提高沟通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提高沟通能力,父母可以和孩子来做一些游戏。

    老卡尔·威特的妻子与小卡尔·威特经常玩一种角色换位的游戏:

    有一次,她对老卡尔·威特说:“有时让卡尔当妈妈,我当孩子,真有意思。这时,卡尔就给我下各种命令,而我故意不好好做或者干脆不做。如果卡尔没有看出来,那他就失去了做母亲的资格。但是,卡尔一般都能看出来,而且还一本正经地给我提意见。那时,我就说:‘请原谅,今后一定注意。’有时我故意不认账,这时卡尔就用我斥责他时所用的语言来训斥我。”

    可见,和孩子一起做做游戏,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事物,形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能锻炼他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父母可以尝试以下游戏:

    1.看谁说得快

    妈妈做考官,爸爸和孩子“同台竞技”。妈妈拿出两张卡片,一张画着鸭子,一张画着老鹰。请爸爸和孩子看清楚,卡片上画着什么。妈妈问“鸭子会游泳,老鹰——”,爸爸迅速回答“老鹰会飞”,这样,孩子就明白了游戏的规则。游戏继续进行,妈妈问“苹果是绿色的,香蕉是——”,请孩子接答“香蕉是黄色的”。游戏过程中,如果出现答案的分歧,经过三人讨论,最终由考官裁决。爸爸与孩子以竞争的形式参与游戏,可以培养孩子在“时间压力”下迅速反应、准确表达的能力。该游戏也可以不借助任何道具,在生活中随时进行,并最终过渡为由孩子来当考官:冬天下雪,夏天下雨;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爸爸比妈妈高,妈妈比我高;鸡蛋孵出来变小鸡,蝌蚪长大了变青蛙……

    2.你说我猜

    这个游戏是鼓励孩子把随时想到的东西,在不说出名字的情况下,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然后由爸爸妈妈来猜,谁先猜到谁获胜,如果都能很快猜到,表明孩子的表达非常成功,应当给予适当奖励。妈妈可以先做示范:“我现在想吃一样东西,它红红绿绿的,又圆又大,咬一口特别脆,明明这几天午饭后都吃过的……”“是苹果!”孩子回答。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把要猜的东西集中在简单的形状、颜色、位置的描述上,如吃饭时问“我现在想吃离我最远的那盘菜,里面是红色的东西,妈妈,你猜是什么?”以后可以慢慢地涉及一些抽象的题材,如“我长大了要当特别有本事,专门搞发明创造的人,爸爸你猜是什么?”另外,父母还应该鼓励孩子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说法来描述同一个事物,把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巧妙地结合起来。

    3.小小工程师

    准备两套相同的积木玩具,分工如下:孩子当工程师,妈妈当裁判,爸爸当操作工。工程师与操作工必须背向而坐。工程师按某一图纸搭建积木,边做边说,把当前选择哪块积木,摆放在什么位置,如何摆放等一切细节,详细告诉操作工,要求描述准确,表达清楚,同时操作工也按照指令搭建积木,不清楚的地方及时向工程师提问,工程师给予及时反馈。限时一刻钟,看操作员最终能否和工程师搭建得一样。其间如果有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如操作回头看,裁判则要予以制止。游戏结束后,全家人要一起总结经验,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工程师与操作员之间的“沟通”更加准确、顺利。例如,在游戏开始前,共同研究积木的每一个部件,统一称谓;统一积木每一种摆放方向和位置的说法;搭建过程中工程师常常认为自己已经表述清楚,但操作工其实还有很多种摆放的可能性,此时操作工要与工程师及时沟通,确认积木正确的摆放方式。在熟悉游戏的玩法后,可以互换角色。

    4.做语言游戏,玩出语言趣味

    若要进一步发展语言能力,仅靠平时与之交谈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可想方设法利用散步、睡前时间做你一言我一语的语言游戏。

    譬如,开展家庭成语接龙比赛,家庭演讲比赛、猜谜语比赛(用儿歌做谜面的)。词语修饰。如“风”可以说成“柔和的风”、“凉爽的风”、“刺骨的风”、“萧瑟的风”等。为了准备成语接龙比赛,为孩子买了成语词典、成语故事磁带、书,孩子会主动去看,去记忆。

    在他心情愉快的时候做以上各种游戏,使他觉得学语言是一项很有趣的事。既锻炼了记忆能力、应变能力、想象能力、扩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等,又培养了他对语言的敏感和语言的兴趣。

    通过以上这些游戏,父母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感受到与人交流的乐趣,从而使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孩子也会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开朗,从而使沟通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