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力量决定一切-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什么样的世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孩子的心灵是洁白无瑕、天真纯朴的。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对150名很有成就的人的性格进行过研究,发现他们都具有三种优秀的品质:一是性格上具有坚韧性;二是善于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进行成果的积累;三是很自信,不自卑。”

    【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

    在人的生活中,必要的压力是不可缺的,但压力一旦变为压抑,便会阻碍潜能的开发,也有可能变得消极、悲观,严重者会使孩子走向一种思想极端。所以儿童需要的是一个和谐的世界,和谐是儿童心灵的营养,只有在和谐的土壤中,儿童才有可能战胜自我,相信科学拒绝迷信,儿童的心灵才有可能得到健康成长。

    著名歌星李玲玉在教育儿子时曾这样讲过:

    “儿子3岁就有小脾气,很倔。有一次,在我父母家,全家人吃饭时,儿子用上海话骂我‘傻瓜’,我妈竟在一边笑着说:“孩子会骂人了!”我很生气,就使劲用筷子抽孩子的脸,儿子脸上顿时出现了两道红印。我妈急了,冲我喊:“有你这么教育孩子的吗?”我不服气,心想,小时候,你不是也打过我吗!杰瑞也说我不对。我更生气了,大喊着:“我教育孩子时,你们谁也不许管!”我把孩子拖到浴室,狠狠地教训了他,用我妈小时打我的方法:拧大腿内侧,那里最疼。孩子惊呆了,瞪大了眼睛看着……我心里好疼。”

    经过这件事情以后,李玲玉和丈夫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丈夫担负起带孩子的责任。

    李玲玉外出一段时间回来,发现儿子变了。她说:“儿子能主动用英语和别人交流,有了错误,会主动说“Sorry”,会用商量的口气和我说话,比如:“你能带我出去玩吗?”杰瑞不在家时,儿子很想他,我问他为什么爸爸不在就想,妈妈不在却无所谓?儿子平静地说:“爸爸和我一起玩。”

    “我很诧异,仔细观察杰瑞,发现他跟儿子像朋友一样,装猪、扮狗,滚爬到一块儿。我也开始学着他的样子和孩子一起玩。有时我错了,儿子会认真地对我说,你说声“对不起”。

    和谐,建立在平等的基石上。“和孩子一起玩”,这就是和谐。

    一个男孩说:“我爸最爱看的书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每次考试考坏了,他就把我狠狠揍一顿,然后严肃地说:“记住,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恶劣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厌恶学习,计较得失,很难与他人友好相处,甚至心怀仇恨。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经过实验发现:“成年人有时会表现出毫无原因的恐惧,这种情况大多来自于幼年时期的暴力事件。”他告诫父母:“我们一个行为都会对儿童产生影响,不仅会影响现在,而且会影响儿童的将来。”儿童需要的是一个和谐的世界。因为和谐是儿童心灵的营养,只有在和谐的土壤中,儿童的心灵才有可能得到健康成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生活环境,是成长的基石,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对孩子身心发展影响极大。一般说来,生活在和谐家庭的孩子,身心发展都是健康的,成长都是顺利的;孩子若在心理、品德、学业上出现问题,会导致情绪障碍。因此,家长的语言举止、思想品德直接影响着孩子,建设和谐家庭也是教育好子女、促使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毫无疑问,是孩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的健康成长,最最离不开祥和安全的家庭环境。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给他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曾经看到报上有这么一篇文章,题目叫做《飞翔的天使》,作者是一位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感到快乐和幸福的成年女士。她说在她孩童时期,本来每天晚上临睡前给她讲童话故事的是妈妈,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讲童话故事的角色变成了爸爸,而妈妈,却从这个家庭中消失了。爸爸告诉她:每个人都是家中的天使。有一天啊,妈妈觉得这个家不再适合她了,于是,她就成了飞翔的天使,从这个家中飞走了。但你这个小天使还小,你还不能飞翔,所以只好留在家里,让爸爸保护你。对于充满幻想的小女孩而言,这真是一则美丽而又浪漫的童话;而对于编织童话的父亲而言,这其实是一则聪明而又善意的谎言。此后,这位女孩快乐而又幸福地度过了她的成长时期!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当初父母当着小女孩的面整天喋喋不休地互相指责、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如果当初父母离婚后小女孩问妈妈的去向而父亲对女儿说了实话甚至说了母亲的坏话;如果当初父亲不是用“飞翔的天使”这么浪漫而又神圣的美好形象来形容已劳燕分飞的母亲;如果当初……那么,这位小女孩还会在成长过程中感到快乐和幸福吗?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经过实验发现:“成年人有时会表现出毫无原因的恐惧,这种情况大多来自于幼年时期的暴力事件。”她告诫父母:“我们每一个行为都会对儿童产生影响,不仅会影响现在,而且会影响儿童的将来。”最近,《科技日报》发表了一篇有关大脑的最新研究文章,上面也写道:一个人在童年受到肉体或是精神的伤害,成年后脑突触就会停止发展,不但会造成智力减退,也会造成心理素质低下、造成精神的恐慌。200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倡导的主题是:“创造一个适合儿童的世界。”儿童需要的是一个和谐的世界。因为和谐是儿童心灵的营养,只有在和谐的土壤中,儿童的心灵才有可能得到健康成长。

    【给孩子创造一个平安的世界】

    孩子是爸爸妈心头肉,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但是,生活中往往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变故,导致我们的美好计划落空。

    下面的一些数据让人触目惊心:

    据了解,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2000年,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自杀等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就是说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1年至2002年的全国性大型调查发现,安全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

    在对全国11个城市4.3万余名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非致命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为24.1%,其中造成身体损害的占1.64%,永久性伤残的占1.01%。

    每一位父母亲无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平平安安,健康快乐。但是,突发性的意外事故灾难有时会突然夺去孩子幼小的生命;有时也会导致孩子终身残废,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和基本生活。无论是意外死亡还是伤残,对每个家庭特别是独子女家庭都是无法接受的打击和难以弥补的永久伤痛。

    明明是独生子,父子关系一向很好,明明的父亲对他更是要什么给买什么。明明的父亲认为,现在的孩子可不像五、六十年代的孩子,那时的孩子是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而现在的孩子成熟比较早,对什么都知道,见识也比较多,与其对他们进行严格管教,不如放任他们个性的发展,吃一堑,长一智,他们是应该知道怎么做的,加上自己是工程师,每天都在加班加点,所以疏忽了对儿子的管教。明明和其邻居、也是同班同学的东东是好朋友,两个人除了上课外,其余作息时间都在一起。在某年暑假的一天,两人忽然觉得在城市呆久了没什么意思,便萌发了出去转一转,看看名山大川的念头,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坐车去河南嵩山少林寺。由于两人从未单独出过远门,一下车就迷失了方向,加上天黑,两人是又惊又怕,但第二天经过问路,他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刚刚过去恐惧随之抛于脑后,忘乎所以,在山上你追我赶,一不小心,明明从山上滚落下来,造成重伤。

    这是一起典型的未成年人脱离父母的监护而酿成灾祸的例子。从这个例子来看,明明的父亲没能对其儿子起到真正的监护人作用。明明的父亲认为自己只要对儿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就足够了。其实不然,明明因为才14岁,是未成年人,他对其将来所要发生的行为根本没有预见的能力,如果没有父母跟随,很可能要酿成祸患。所以,明明父亲的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

    我国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不得放任不管,不得迫使其离家出走,放弃其监护职责。由此看来,未成年人朋友也不能自己独自一人离家出走,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事先征得父母亲的同意,如果父母同意,则为更好;如果父母不同意,要和父母亲说明理由,千万不可自己离家出走。在这个例子中,明明的父亲对已酿成的后果后悔不已,认为平时太疏于对儿子的管教了,太放任其自由发展了,以至于后来儿子做什么事也不与父母商量就付诸实施了,其结果是惨痛的,其教训是深远的。因此,未成年人朋友在自己还未达到成年人的年龄以前,做什么事情时都要先和父母商量以后才可行使,这样就可能避免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情。

    生命只有一次。在提倡人文关怀的今天,在全社会重视教育的大环境下,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重视孩子的安全,为孩子提供一个平安的环境。

    【给孩子创造一个自信的世界】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杰克·韦尔奇,带领通用电气这个“百年老店”进行大刀阔斧的企业改革,在全世界范围内开疆拓土,显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创造了20世纪的商业奇迹,被称为世界第一经理人。

    杰克出生在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不算穷,也不富,父母结婚16年后才有了这个独生子。他父亲是个工作狂,每天都早出晚归,所以培养孩子的任务就落在了母亲的身上。

    杰克从小就非常喜欢运动,尤其喜欢打曲棍球,经常和同学到其他城市参加比赛。别的孩子出远门父母都要陪着,可杰克的母亲很早就把儿子当大人看待,她总是让儿子独自去参加比赛。杰克的中学成绩应该是可以保证进入美国最好的大学的,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只能进麻州大学。开始他感到非常沮丧,想不上学,来年再考。但母亲却鼓励他就上麻州大学。杰克进入大学不久,原先的沮丧变成了庆幸。他说:“如果当时我选择了麻省理工学院,那我就会因为入学成绩较差。而被昔日的伙伴们打压,永远没有出头的一天,然而这所较小的州立大学,让我获得了许多自信。事实证明,母亲让我进麻州大学是对的。”后来,杰克果然成了麻州大学最顶尖的学生。

    2000年,4000名少年精英报考了清华大学国际MBA,最终,62人入选,其中就有北京四中才华横溢的高材生王海翔。说起海翔的成长,他的妈妈张培祯感触最深的是“没有什么能比自信对孩子的成长更重要了。”

    的确,自信,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海翔就是一个“很自信,不自卑”,善于“抓住机会”的人。

    清华大学MBA分普通班和国际班,考入国际班的学生英语水准很高,英文听说读写成绩都在80分以上。与他们不同的是,海翔没有在外语环境中工作过,口语也不如别人好。所以一开始他就面临很大压力。

    细心的妈妈看在眼里,劝他说:“要不行咱们就回到普通班?”

    张培祯是个心地平和的人,她很欣赏自己的儿子,也从不给儿子增加压力。她对海翔说:“你已经是大学本科生了,又考上清华大学MBA。只要那个位置适合你就好,上普通班、国际班都是研究生,不必太勉强自己。”

    海翔却不同意调班,他说:“我相信自己的能力,下功夫不会有问题。”

    这之后,海翔用数倍于别人的努力去学习。第一学期坚持下来,毕业考试就获得优秀,在清华大学MBA国际班里拿到中华奖学金。

    海翔的自信正是来自妈妈对儿子的自信。当儿子“爬坡”时,妈妈从不给儿子任何压力,而是在一旁赞赏儿子已经走过的路程,帮他“数脚印”。妈妈的这种“欲擒故纵”(儿子语)的做法,大大激发了儿子继续向上攀登的愿望:“人家行,我为什么不行?让我试试吧!”

    那些整天“逼”孩子学习的父母缺少的正是对孩子的信心。那些对孩子“推着、压着、吵着、骂着”的父母,恰恰是缺少对孩子的自信。

    自信的人并不是没有压力,不是盲目地自以为是,而是面对压力“知己知彼”。刚刚进入清华,学校里开展了一系列的拓展训练:站在一个9米高的木板上,从一块木板跨到另一块木板。海翔起初很害怕,他去问教练:“两个板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教练说大概是一米四到一米五吧!海翔偷着跑到旁边,在平地试了一下,发现自己使劲跨出去,能跨出一米六七,他心里有数了:到上面有什么好怕的?这样他完成了“知彼”。他又想:上去就当在平地,最差掉下来也有防护设施,只不过寒碜点而已,于是,他又完成了“知己”。结果,他一次成功。

    海翔因此大受启发:自信来自心中有数,只要做到“知己知彼”,就有成功的把握。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他认真分析了自己的劣势:英语用的少,那么现在就开始用,加大阅读量,在课堂上完全用英语对话;接下来分析优势:自己原本学经济,对其他同学来说,经济是新的学科,而对自己来说是学第二遍。

    自信使海翔在学业上取得了成功,毕业后他分到一家国际基金会,工作出类拔萃,还获得全系统演讲比赛第一名。他到中国教育电视台“知心家庭”电视栏目当了一次嘉宾,就被导演看中,不久,成了这个节目的业余主持人。

    自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有成功才有自信,有实力才有霸气,好孩子确实是夸出来的,但这种夸并不是浮夸,而是建立在成绩的基础上。有时候,家长多一些细心,老师多一些宽容,多给孩子一些机会,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感,体会到被人尊重、被人羡慕的愉悦,他就会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结果,真的就成为了他希望成为的人。

    【给孩子创造一个思考的世界】

    在一所国际学校里,教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学生们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在“全国世纪父母读书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资深教育专家,愿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严肃地讲了上面这则“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其中包含了对教育的反思。

    审视我们的教育,学生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经常埋头“题海”,老师更希望学生“按正确答案”回答,不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在家庭中,父母有一句口头禅:“好孩子一定要听大人的话。”言下之意,不听大人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知心姐姐》杂志曾做了依次题为“父母心中的好孩子标准”的“知心调查”。全国18个省市的1904名中小学生的父母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中选择“听父母或老师的话”的占百分之十一点八,而选择“有思想,有主见,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仅占百分之一点二一。

    美国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中国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思考分不开的。”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从来就没有什么事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去想办法、去解决、去处理,长此以往,会扼杀孩子的思考的能力,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父母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给孩子创造一个思考的空间。

    如果说,想象力给孩子的思维插上翅膀,让他在文学艺术领域畅飞的话;那么空间数理逻辑将给孩子带来探索自然科学领域的无限乐趣。分析的头脑、有条不紊的逻辑推理、大胆过人的谋略,无一不是从这里而来。因此,当我们说一个人是成功的,成绩是卓越的时候,他的身上一定汇集了这两方面的发达的思维能力。

    当普通人拘泥于一种思维方式而没有任何创新时,优秀人物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让人们惊讶。但是正是这种独特的逆向思维方式给人带来了无数的成功机遇。正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会感到惊讶一样,这种思维能力将人的思考引向深处。而这种思维能力应该在童年时代加以培养和鼓励,因为孩子总是喜欢做出不同凡响的事来吸引大人的注意,要利用孩子这种心理来引导他们。

    思考源于好奇,孩子都有好奇心。一次,乐乐从幼儿园回来,神秘的问他的妈妈张女士,“妈妈你知道唾沫是什么味儿吗?”

    “不知道。”张女士坦白的说。

    “唾沫是臭的!”乐乐肯定的告诉张女士。

    “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把唾沫舔在手心上,一闻,真臭!”

    张女士一闻,果然很臭,忙说:“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唾沫在我嘴里这么多年,我怎么就不知道?”

    乐乐很得意,每次从幼儿园回来都要问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长大了,他很有创意,很有主张。

    有个男孩,常常缠着妈妈讲故事。一天,妈妈讲了聪明的小白兔与大灰狼的故事,他不解的问妈妈:“为什么小白兔就一定是好的,大灰狼就一定是坏的?”

    妈妈愣了一下,狠狠的打了儿子两下,声色俱厉的说:“笨蛋,这难道还要问吗?”

    男孩“哇”地哭了。妈妈不耐烦,有打了两下说:“哭,哭,有什么好哭的,这么笨!”

    男孩莫名其妙的挨了打,却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晚上,躺在床上想,你是大人就可以不回答我的问题吗,就可以不理解吗?从此,他不再缠着妈妈讲故事了,也失去了好奇心,但心中却留下了仇恨。13岁因为打架伤人进了工读学校,现在还在工读学校读高二。

    学会思考,对一个人成长极其重要,没有思考,蔡伦也不会发明纸,牛顿不会从苹果落在地上而不飞上天的现象中发现万有引力,爱迪生也不会发明电灯、电话和留声机。思考是创造力的源泉,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思考是金。请尊重孩子的提问和思考。

    【给孩子创造一个乐观的世界】

    关于乐观,法国作家阿兰在论述把快乐的智慧用于和烦恼做各种各样斗争时说:“烦恼是我们患的一种精神上的近视症,应该向远处看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我们的脚步就会更加坚定,内心也就更加泰然。”

    事实正是如此,乐观是一种性格或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结果。儿童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还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乐观的孩子不易患忧郁症,他们也更容易成功,身体也比悲观的孩子更健康。

    每个孩子都会碰到不称心的事情,即使天性乐观的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遇到困境时,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闷闷不乐,父母无论自己多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交谈,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坚强面对,鼓励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不要尽往消极的方面想。

    6岁的小刚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一天,妈妈从幼儿园接小刚回来时,就发现小刚有点闷闷不乐。妈妈问道:

    “小刚,今天幼儿园有什么高兴的事呀?”

    “今天一点都不好玩。”小刚不高兴地回答。

    “为什么呀?出了什么事吗?”妈妈问道。

    “今天幼儿园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很会说话,老给同学讲搞笑的事情,同学们都不理我了!”原来,小刚今天在幼儿园受到冷落了。

    “那不是很有意思吗?以后,你每天都可以跟这样一个会说笑话的人玩了,你不高兴吗?”妈妈引导小刚。

    “可是,同学们都不理我了呀!”小刚有些着急了。

    “只要你和同学们一样与那位新同学一起玩,你们不是都可以玩得很开心吗?其他同学还是跟你一起玩的呀!是不是?”妈妈问道。

    “嗯,好像是。”显然,小刚同意了妈妈的看法。一路上,乐乐又恢复了往常的快乐。

    父母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只要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就要引导孩子把心中的烦恼说出来,这样,烦恼很快就会消失,孩子也会恢复快乐。当然,父母也可以帮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难,教给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和措施来保持乐观的情绪,这些都是促使孩子摆脱消极情绪的好方法。

    要培养孩子乐观的品质,父母首先必须有乐观的思维方式。父母在处理自身问题和家庭问题时的乐观态度,对孩子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逐渐养成乐观品质。如果这会儿下雪了,就要引导孩子说:“下雪了。”而不要说“该死的天,又下雪了。”因为这样说并不能改变下雨的事实。当然,就算说,“太好了,又下雪了”,也不能使雨发生任何改变,可是如果把这种话说给孩子听,情况就大不一样!“瞧,太好了,又下雪了!小鸟在歌唱,小草也在歌唱,它们都得到了雨的滋润。”这样就会把快乐传递给孩子,让他无论面对何种环境,都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

    孩子在遇到困境时,往往会表现出悲伤。父母应该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悲伤。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时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现出软弱,孩子就会把心中的悲伤积聚起来,久而久之,反而造成孩子的消极心理。

    红红刚上小学不久,就发生了一件让她伤心的事情。她从小就非常要好的伙伴小艳在班上结识了一个外地转学来的同学,从此,小艳与新同学的关系非常好。红红就这样遇到了友谊挫折。

    当红红感觉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她非常伤心。她向妈妈哭诉自己遇到的情况,谁知,妈妈并不理解红红的想法,反而呵斥道:“这么一点小事值得大惊小怪吗?真是没用的人!”

    妈妈的呵斥让红红更加伤心。从此,她变得郁郁寡欢,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也不对妈妈说了。等妈妈意识到红红的变化时,红红已经变得非常悲观了。

    可见,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不要呵斥,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只要孩子发泄够了,他自然会恢复心情的平衡。当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应该及时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从而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

    父母应该多向孩子灌输一些乐观主义的认识,让孩子明白,令人快乐的事情总是永久的、普遍的,一旦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那也只是暂时的,不具普遍性,只要乐观地对待,生活仍然是美好的。

    【给孩子创造一个诚信的世界】

    父母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什么是人生的起跑线?明礼诚信、老老实实地做人,才是真正的人生的起跑线。诚信是人性一切优点的基础,世界上才华横溢的人并不罕见,但是,才华出众的人就值得信赖吗?只有诚信的人才值得信赖。诚信这种品质比其他任何品质更能赢得尊重和尊敬,更能取信于人。诚信是立身之本,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产,它能让孩子保持正直,挺直脊梁、光明磊落地做人,还能给孩子以力量和耐力。

    孩子是否诚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如果孩子经常出现言行不一、不履行诺言的行为,爸爸妈妈应该多从儿童的认识发展上来找原因,不要把孩子的这种行为看成是道德败坏而一味打骂孩子。如果爸爸妈妈从小就注意对孩子进行诚信的教育,孩子是可以养成诚信的品格的。

    “人无信立”,为了培养孩子的诚信品格,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对待孩子一定要诚信,要说话算话。有位母亲经常警告孩子,如果撒谎,就用针把他的嘴缝起来。有人问这位母亲:“如果孩子真的撒谎了,你真会缝上他的嘴吗?”显然,这位妈妈对孩子说的话本身就是不现实的,用这种方式来教导孩子是非常不可取的。

    要纠正孩子不诚信的毛病,父母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很容易受到某种行为的暗示。如果爸爸妈妈言行不一,不履行承诺,孩子就会受到暗示,跟着模仿。例如,父母如果答应了孩子星期天带他到公园去玩,就一定要去。如果临时有事,也要先考虑事情重不重要,若不重要,就要坚守诺言;如果事情确实比较重要,一定要向孩子说明情况,并争取以后补上去公园的活动。而且,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推迟或失约的事情发生,这样才能取信于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父母为了诱导孩子做某件事,总是轻易地对孩子许诺,但是事后却没有兑现。孩子的希望落空后,就会发现爸爸妈妈在欺骗自己,他就会从爸爸妈妈身上得到一些经验,那就是不守信的许诺是允许的,大人的言行也经常不一致的,说谎是允许的,等等。一旦这些经验转化为孩子不讲诚信的行为时,爸爸妈妈恐怕要后悔莫及了。

    宋庆龄从小就是个诚实的孩子。有一次,爸爸妈妈要带全家去朋友家做客,其他孩子都穿戴整齐准备出发了,只有宋庆龄仍然坐在钢琴面前不停地弹琴。

    母亲喊道:“孩子们,我们快走吧!”

    宋庆龄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但很快又坐下去了。父亲问道:“孩子,你怎么了?”

    宋庆龄有些着急地说:“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

    “为什么不能去,孩子?”妈妈问道。

    “爸爸,妈妈,我昨天答应了小珍,她今天来我们家,我要教她叠花。”宋庆龄说。

    “我还以为什么重要的事呢!下次再教她吧!”父亲说。

    “不行,小珍来我家会扑空的。”宋庆龄叫了起来。

    “要不,你回来后到小珍家去解释一下,向小珍道个歉,明天再教她也没关系。”妈妈出了个主意。

    “不行,妈妈!您不是经常教育我要信守诺言吗?我答应了别人的事情,怎么可以随意改变呢?”宋庆龄坚定地摇着头。

    “哦,我明白了,我们的庆龄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妈妈会心地笑了,“那就让庆龄留下吧!”

    于是爸爸妈妈带着其他孩子去做客了,回家后,却见宋庆龄一个人在家里。“庆龄,你的朋友小珍呢?”父亲问道。

    “小珍没有来,可能她临时有什么事吧。”小庆龄平静地回答。

    妈妈心疼地问:“小珍没有来啊?那我们的庆龄不是很寂寞吗?”

    宋庆龄却回答:“不,妈妈,虽然小珍没有来,但是我仍然很高兴,因为我信守了诺言。”可见,宋庆龄爸爸妈妈的教育是成功的。

    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的诚信品质教育,从小就教育孩子守信用、负责任。告诉孩子,一个言而无信的人,在社会上是难以立足的。一个人能够取得多大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的高低。诚信是个人品格的基石,其他优秀的品德素质,多数都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父母帮孩子养成诚信的品格,等于为孩子未来的成功铺垫了基石。

    【给孩子创造一个坚强的世界】

    身为父母,你一定为地震中坚强的孩子们深深感动,感动之余,是否把目光转到了自家孩子的身上?备受呵护的孩子,一旦遇到意外、挫折或是灾难时,将会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坚强的意志是人类生存和成就一切事情的基础。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坚强?

    坚强不是想学就学得会的,而是在经历种种困难、危险、挫折、失败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父母早在婴幼儿阶段,就应该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教育和磨练,使孩子逐渐学会如何面对困难、面对危险,养成坚强的品质。

    坚强教育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简单地说,坚强教育就是:

    * 当孩子摔跤了,不要急于扶起他,当他自己设法站起来时,你再给予鼓励;

    * 当孩子受了委屈哭起来,不要急于去哄他,等他不哭了,你再去询问并帮助他;

    * 当孩子不会穿衣、心情烦躁时,不要急于帮助他,让他几经努力穿好后,再夸奖他。

    ……

    单纯的说教并不能使孩子变得坚强,父母若能调整心态,硬起心肠,在类似的细节教育和行为游戏上做足功课,才可以让孩子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坚强起来!

    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德·傅斯博士研究发现:常被父母拥抱的孩子,性格会更坚强。当你张开双臂拥抱孩子时,孩子会感到自己是被需要、被喜爱的,从而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有关爱他的人做坚强后盾的时候,就会更勇敢、更自信。

    要培养孩子成为强者,爸爸妈妈首先要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譬如:自己吃饭,自己睡觉,自己穿衣,自己整理玩具等,让孩子觉得自己能行,自信满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包办式生活,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形成软弱的性格,导致生活能力的萎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把大女儿带到战争前线救护伤员,让她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这种把孩子当成强者的态度,真的使她的孩子们成了坚强的人。

    要孩子坚强,父母首先要坚强起来。碰到困难和挫折时,一定要冷静、勇敢。

    父母在生活中遇到孩子摔伤、擦伤等情况,虽然看了心里着急,但还是要装作无所谓的样子,对孩子说:“一点小伤,没问题。”这样的行为会给孩子很好的暗示,使他自然而然地学会怎样坦然地面对。如果你一惊一乍的话,孩子反而会紧张地大哭起来。

    坚强的意志,可以创造奇迹。对于一个遭遇不幸的人,首先要战胜的就是心理的阴影,这个过程是艰难的。而这种艰难往往是人为制造的,一方面来自自身的自卑和沮丧,另一方面则来自滥施同情或者心术不正的人们。但是不幸的人一旦战胜这一切,就会成为一个比平常人更加坚强的强者,一个超越苦难的成功者。

    王根,是哈尔滨市的一位优秀中学生,曾获全国“宋庆龄奖学金”。他的父亲生前是一个大型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王根从没沾过父亲优越条件的光。由于当时家里房子小没有会客厅,每当有人到家里来,特别是下岗工人来找父亲谈话,父亲都要让儿子关掉电视。王根开始不理解,父亲告诉他:“儿子,来找爸爸办事的每一个人,都比电视节目重要。”时间长了,王根也习惯了,父亲爱事业、爱同事的做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儿子。

    王根15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对他说:“儿子,我该给你讲讲我和你妈妈年轻时的故事了,不然的话,恐怕没有机会了。”

    王根对父亲说:“爸爸,人生其实只有‘三部曲’,情爱、恩爱、怜爱。你与我妈妈年轻时的情爱我没有看到,但你们中年的恩爱我看到了,这些年你们在事业上互相支持,虽然你没有到老年,但你已经提前享受了老年时期的怜爱。在你患病期间,你与妈妈相互搀扶着,爸爸你不必伤心,你已经走完了人生的全过程。”儿子的话让一贯坚强的父亲第一次流泪了,他对妻子李晓凡说:“晓凡,我可以闭上眼睛放心地走了,孩子长大了,成熟了,懂事了,可以支撑这个家了。”

    王根在父亲去世一周年时,为悼念父亲写下了“六月思父”:

    ……代父敬母,是我的责任,也必将是我心灵的归宿,我要做爸爸以前做的一切,尽我所能地延续爸爸的生命,从那一刻开始,我便走出了童年的憧憬,少年的光辉,离开了昨日的梦。此时,我更应该勇敢地去迎接明天的希望,正是这走出、离开、失去,让我懂得了坚强的含义。我想,从困境中站立起来的人是立体的、高昂的。我和妈有个约定,我们不再伤怀,我们要以对方为支撑,构筑‘人’字型的人生支架,互依、互助、互动地走完这宝贵的人生。我将昂头挺胸,充满自信的走向人生一个又一个驿站,面前是无限延伸的路,身后是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当有一天走到天涯海角时,我可以牵着妈妈的手,向天空喊:“爸!看到了吗!我们有多坚强!”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面对爱父的痛失,面对生活的无奈,他挺过来了。他靠的是什么?是父爱的力量,是人格的力量!他学会把痛苦留给自己,把幸福留给他人。

    美国有句谚语:“假如手里有伞,还用担心下雨么?”在人生中,假如用“晴天”代表顺境,“雨天”代表逆境,虽然每个人都喜欢“晴天”,但“雨天”却总不可避免。雨天里,手里有伞的人继续赶路;逆境中,心中有“伞”的人可以继续生活的脚步。心中的“伞”就是坚强的品质。生活中的困难和生命中的灾难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让孩子拥有一颗坚强的心,让孩子成为一个心中有“伞”的人,才是母亲给予他最牢固的屏障。

    【给孩子创造一个真爱的世界】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让人非常感动,这篇文章叫《雨天的收获》。

    文章讲述的是一个数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天突然下起雨了。下过雨之后,老师就发现一位奶奶拿着伞在门口等着。这个老师看着奶奶从远处走来,原来奶奶是来给孩子送伞的。老师一下子就动了感情,一下雨,会有多少爱心在体现啊!越来越多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送伞,孩子拿着五颜六色的伞,一个个兴高采烈。

    这个时候,数学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雨天的收获》。孩子们起初觉得很奇怪,不知道如何下笔。老师就引导他们说:“下雨天会给人添了很多麻烦,增添了很多担心,但是下雨一下子让人的亲情洋溢,互相关心。”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突然感觉到生活是这么美好,原来这么多爱就在身边。

    这一天放学的时候,同学们都有了伞,有一个小女孩拿了大点的伞坐在那里不动,老师说:“你为什么不走啊?”小女孩说:“老师你没有伞,我和你打一把伞走。”老师感动了,老师觉得这个孩子真是很细心,不但想到了自己,还想到了别人。

    文章中其实讲述的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说明的却是一个感人的道理:孩子们是在爱中成长,在爱中学会爱的。其实这样一件小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哪一个孩子的成长不是父母千辛万苦去照料,哪一个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父母家人的呵护,这是说也说不完的。

    可以说,做父母的对孩子都很有爱心。父母都知道孩子的生日是哪天,但至少有一半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生日。父母都很重视给孩子过生日,但有几个孩子重视父母的生日?

    现在孩子往往不知道孝敬父母,但父母却对孩子很有“孝心”。父母对孩子倾注了满腔的热情,父母对孩子的爱“无可挑剔”;而孩子对父母的爱却仿佛都从人间蒸发了。

    其实,父母特别希望孩子懂得爱,发现爱,做一个好孩子。那么怎么样来发现呢?其实爱在点点滴滴,爱在日常生活当中,爱就在我们的周围,关键看我们能不能发现。父母要培养孩子一双能够发现爱的眼睛,有一颗灵敏的心来感受生活。这个时候就需要大人点拨,让孩子想到在这些行为的背后,有一颗颗关爱的心,让他去体谅大人为什么这样做,让他懂得爱、珍惜爱、学会爱。我想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就是一个真正的人。

    孩子的心灵是最纯净的,他们能从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心,从而渐渐唤醒内心关爱父母的意识。张女士的女儿8岁那年写过这样的一篇日记,叙述了一件有关鸡腿的小事。

    我特别喜欢吃鸡腿,平时家里买了鸡,两只鸡腿都是我吃。我还问爸爸:“为什么鸡不长四只八只鸡腿呢?”现在我长大了,懂事了。今天我家又买了一只烧鸡,本来我想两个鸡腿都我的。可是我又想:爸爸妈妈关心我,我也应该关心爸爸妈妈。再说他们每天上班下班多辛苦啊!于是我就把两只鸡腿分给了爸爸妈妈。妈妈表扬了我。

    两只鸡腿事小,对父母的关爱事大,这是女儿回报给父母的丝毫不掺假、没有任何杂质的爱。张女士欣喜地发现,女儿一天天长大,一天比一天懂事:

    今天是国际妇女节。妈妈平时很忙,既要做好工作,又要干家务,还十分关心我的生活和学习,十分辛苦,我决定让妈妈过个快乐的三八节。

    我拿着平时爸爸妈妈给我的零花钱,来到一家精品店。我左挑右选,终于选中了一件珍贵的礼物:小花篮。回到家里,妈妈正在做家务活。我让妈妈坐在沙发上,闭上眼睛,然后把小花篮放在妈妈的手上。妈妈睁开眼睛一看,十分高兴,看着我的目光是那样可亲。

    晚上,我和妈妈一块下厨房。妈妈择菜,我洗菜;妈妈炒鸡蛋,我就从冰箱里取出鸡蛋,打在碗里搅好。过了一会,饭菜做好了,端上桌来。嘿!真是色、香、味俱全。

    吃饭时,我们全家举起酒杯,祝贺妈妈节日快乐。爸爸最后发言,表扬我懂事了。我得意地说:“那是当然了。”这句话说得全家哈哈大笑起来。

    女儿的成长让张女士欣慰。家长对孩子的爱换来了孩子对家长真切的爱。让人惊喜的是,女儿不仅仅是对家人有爱心,对于其他人也一样。当然,这是做父母的乐于见到的,也很愿意支持和帮助她。1995年的一天,张女士就帮她实现了为缉毒英雄捐款的愿望。

    孩子是善良的,我们真心希望孩子能永远保护好心中这颗爱的种子,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社会。真爱孩子,不能一味溺爱孩子,更不能粗暴地打骂孩子,而是要用父母博大的爱去感动孩子,唤发出孩子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