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力量决定一切-父母的力量,孩子成长的关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孩子出生以后最依赖的人是父母,父母的言行深深影响着孩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对养育者的教导和行为方式是全盘接受的。在孩子眼里,父母是全能的,是整个世界,是排在第一位的榜样。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说:“妈妈说的,应该……”或是“我看爸爸总是这样做的”。

    日常生活中,父母首先“传授”给孩子的常常是“怎样做事”的一类信息,比如:怎样向人问好,怎样收拾房间,怎样过马路孩子通过对父母的观察,潜移默化的构建起了“怎样去做某件事”的庞大的信息库。当他们碰到相似的情况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按照爸爸妈妈的方式去处理。这些重要的信息为孩子以后学习独立生活铺平了道路。此外,父母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反应,也将影响着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和情绪反应。在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孩子就会懂得团结友爱;在学习气氛很浓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爱学习,爱看书;在父母成天喜欢待在电视电脑跟前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必定喜欢这些;在争吵、打闹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敏感、脆弱,缺少爱心;在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喜爱艺术,懂得欣赏艺术。

    【你是什么样的父母】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同样是爱,结果却是大不相同。每位家长都知道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都懂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孩子效仿的榜样,家长的示范作用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具体些说,家长应该成为孩子高尚精神的榜样,崇高人格的榜样,多种能力的榜样,健康生活方式的榜样。我们可以把家长的榜样行为概括为:

    1.正派上进

    大多数家长是正派的。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上层有腐败现象,下层有道德滑坡,能够做到正派,也是不容易的。这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这样的态度在生活中,应明显地表现出来,让孩子也看得见,听得见,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报载,一个孩子跟妈妈一起坐公共汽车,孩子发现一个小偷在伸手掏别人的钱包,孩子对妈妈说:“妈妈,那个人在偷别人的钱包!”妈妈看了一眼偷钱的人,对孩子说:“别瞎说,那个叔叔跟人家闹着玩儿呢。”这位母亲是害怕小偷报复才这样说的,但把是非、善恶完全混淆了,对孩子会是什么影响?

    上进,既体现在工作态度上,也体现在思想作风上。家长虽然已成人,但上进心不能没有。家长不断地有所追求,不断地有新的进步,对孩子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孩子会从家长的精神风貌中,学到做人的真谛。

    2.勤俭自律

    勤俭是立国之本,是立身之本。勤劳节俭相辅相成,不勤劳的人,不懂得物质财富来之不易,往往不珍惜劳动成果。据调查,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孩子的勤劳节俭表现超过家庭经济富裕的。这就提醒我们,越是有钱,越要做到自身勤俭,教育孩子勤俭。

    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经过刻苦研究,从数以吨计的沥青油矿渣中提炼出0.1克纯净的镭。当时,1克镭价值在100万法郎以上。居里夫人的丈夫因车祸逝世,有人建议居里夫人把这些镭卖掉,用来抚养孩子。可是居里夫人毅然将这些镭无偿地赠给了巴黎镭学研究所。她认为:“贫寒固然不方便,过富也是多余而且讨厌的,孩子们将来必须自谋生活,这才是妥当而且自然的事情。”她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像蚕一样,自愿地、坚持地工作,永远忍耐地向一个极好的目标努力。”居里夫人以勤劳节俭的美德要求自己,也要求下一代。

    一个人要做到勤劳节俭,需要有很强的自律精神。家长对自己是不是能严格要求并持之以恒,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律,是人的意志品质的反映,家长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够要求孩子自己管好自己。

    3.求知善思

    渴求知识,善于思考,这是人们开阔视野、建立良好知识背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前提。懒得学习、懒得动脑的人,不会有什么创造性。如果家长是这样的“懒”人,你对孩子说再多“要好好学习,多动脑子”的话,恐怕也无济于事。因为,在父母身上,他看不到知识的力量,也看不到开动脑筋的效果。

    常常听到一些成年人在家里说:“累死了,烦死了,真懒得再动脑子。”也有些成年人认为学习阶段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工作阶段,对于读书、学知识十分冷淡。这不但影响自身的发展,也影响孩子的发展。

    世界著名作家用泰戈尔,小时候曾因学习不好被学校除了名。泰戈尔的父亲为教育好儿子,以自己的示范作用影响儿子。每天早晨,父亲把泰戈尔叫醒,父子俩一起背诵古诗。早点之后,父亲让泰戈尔坐下来,静静地听自己颂唱经文,然后一块儿去散步,散步时讲各种知识。回到屋里,教孩子读英文。晚上,爷俩又一块学习,还以天为书,讲初级天文知识,泰戈尔的求知举越来越浓,父亲把家里的藏书展示给孩子,泰戈尔饱览名著,写出第一部诗剧。在父亲的精心引导下,泰戈尔经过自身努力,成为名扬全球的大文豪。

    我们应从泰戈尔父亲“求知善思”的榜样中受到启示,做一个爱学习、爱动脑的家长。

    4.文明友善

    家长讲文明、懂礼貌,孩子也就会学着家长的样子做一个文明的人。家长待人友善,团结亲友、邻里、同事,乐于助人,孩子也能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多做好事。

    有些家长不重视文明礼貌,只顾自己,对别人冷漠,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社会上,没有人会喜欢不文明不友善的人。社会犹如一个大家庭,文明友善的人受人尊敬,受人欢迎,人们愿意与他交往,这就为他的成功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遗憾的是,有的家长这样对孩子说:“谁打你,你就打他;谁骂你,你就骂他。”有一位家长在孩子被另一孩子打了一巴掌之后,领着孩子到学校找到打人的孩子,当众亲手给了那个孩子一巴掌,而且说:“儿子,记住,就得这样!”本来可以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家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5.民主乐观

    家长要讲民主,家长要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给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权利,给孩子说话的权利。家长与孩子既有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又有民主平等的关系。讲民主,孩子会更有积极性。讲民主并不是全听孩子的,全听孩子的会走向放任。

    乐观是一种品质,是心胸宽阔、勇于面对现实、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充满自信、有幽默感等多种素质的综合表现。在坎坷的生活中,做到乐观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磨炼。家长的乐观品质会潜移默化地传给孩子,对一生都有好处。

    家长的作用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是无可替代的。没有谁能够代替父母为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打下最初的基础,并且始终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各方面的发展。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深深的影响着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对生活的感悟。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为孩子奠定人生基础】

    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在生活方面都获得成功吗?请马上着手为孩子的成功奠定基础。以下列出了可以帮助你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也许没有哪个父母能做到所有这些,但选择一些你力所能及的事,也有不错的效果:

    * 父母要经常读书、读杂志、参加成人培训班,向孩子表现出对学习的热爱;

    * 告诉孩子你所学到的各种新鲜有趣的知识;

    * 在家里存放些好书,有些书在旧书店或者图书馆拍卖减价出售时购得;

    * 关注孩子的兴趣;

    * 为你的孩子提供一个专门放书的地方;

    * 就你在电视上所看到的事件进行谈论并向孩子提问;

    * 在家里放一本百科全书,以便孩子问问题时查询,哪怕一本老的、旧的版本也能回答大部分的问题;

    * 关掉电视机,制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和气氛;

    * 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以进行其他学习活动,比如读书、按摩问题;

    * 吃饭时让家人谈论他们最近学到的新知识;

    * 策划家庭学习活动;

    * 孩子到一些特别的场所,谈论所看到的事物,儿童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历史古迹、天文馆、科学展馆等都是有趣的地方;

    * 经常玩发挥想象力的游戏,比如让每个家人描述他们年看到的云彩。

    父母为孩子所做出的努力,主要是为孩子未来着想,既然如此,请问,要为孩子奠定人生的基础,我们应该从哪里做起呢?

    很多不惜抛弃工作的母亲问:“现在我应该要怎么做,才真正是为孩子好呢?”

    其实大部分的妈妈们,在孩子开始会走路、会讲话之后,就开始对要学习什么费尽心思,而且有着一种“只要学得早,从小多学点,将来孩子自然就会找到自己的出路”这种想法。

    因此,其他都不重要,只强调学习成绩的这种强制观念,也是由这种原因所造成的。并且为孩子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目的。

    不过,父母们所信赖的学业能力,难道真的可以保障孩子们的未来吗?

    最近一位中小企业的CEO,谈到了近年来日益严重的青年失业的问题,他的理解是——“所有人都认为人力资源过剩,但像我们这种企业,却因为人才不足而感到无奈,我很疑惑这些年轻人在踏入社会之前,经过了至少十年的学习后,为什么连基本的能力都不具备?”

    因为孩子们按照妈妈的要求,每天只顾读书,想方设法提高成绩,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又能期待什么呢?就算孩子有想要做的事,父母亲总是以责备的口吻说:“那种东西长大后自然都有机会做,现在你只要努力读书就好了。”

    总之,凡是妨碍到读书的事,都由父母去处理,使得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导致孩子大学毕业后,难以被社会所接受。而媒体将这种现状,归咎于是经济恶化所造成的结果。

    当我们的妈妈们仍在斤斤计较着孩子一两分的成绩,为没有获得第一名而责备孩子时,韩国“第一妈妈”张炳惠博士却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绩或名次并不代表一切。张炳慧博士说,能够带领孩子迈向成功彼岸的,是九种从日常生活中培养的基本能力。一旦拥有幸福力,领导力、失败力、自制力等九大基本力,孩子的学业成绩没问题,人际关系没问题,情绪管理没问题,自我管理没问题……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到了社会上,更能成为孩子迈向成功的绝佳武器。

    为了把孩子的人生基础打好,我们不仅要把自己的时间多给孩子一些,还要努力地和孩子一起进入孩子的世界。

    有一天,身为埃森德中友协副主席的沃克先生要去参加友协的一次活动,正当他整装待行的时候,儿子极其失望地哭叫起来:“爸爸,不要出去!爸爸,不要出去!”沃克赶紧抱起儿子问:“宝贝你真的不要爸爸出去?你要爸爸和你玩是不是?”儿子说:“对的。”沃克紧接着说:“好!爸爸不去了。爸爸知道和你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爸爸陪你玩。”随后他马上换了衣服,坐在地板上和孩子玩了起来。事后他告诉李晶:“孩子这样哭,就说明他真的很需要我了。不参加友协活动当然不好,但是和孩子比较,孩子是更重要的。”

    沃克要求妻子至少6年不出去工作,是希望对6岁以下的小孩,父母要给他时间陪他玩,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德国把这段时间标志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和中国的育儿观不同,他们认为0-6岁的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智力开发,不是学外语、学音乐、学绘画,而是父母要帮助0-6岁的孩子奠定人生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安全感、自我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把人生比做房子的话,那么人生最初的6年就好比是房子的地基。孩子时打下的地基,是要到他长大以后才开始显示出重要作用来的。当一个人遇到挫折和挑战时,他最需要的东西不是金钱和地位,而是他的自信心、安全感和坚定的人生观,这些东西将决定他是积极的、正面的,还是被动的、负面的去处理他所面临的问题,而正是这些东西才是人生幸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个成功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或两个人在支持着他(她),这就是父母。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就要为孩子的成功人生奠定基础。孩子小的时候,你付出的越多,未来你付出的就会越少。反之,你现在付出的越少,未来你就会越累。这是教育颠扑不破的真理。

    【发现为人父母的力量】

    孩子的成就来源于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与肯定,这就好比一辆汽车注满了汽油才能产生动力。这种能量是来自于父母的认可、鼓励、爱、关怀、宽容、理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招募了一批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人到前线打仗,当局请来心理学家帮助管理这些人。心理学家要求这些人每个月都给家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拟好,告诉亲人他们在前线如何勇敢,如何听指挥和立战功等。半年之后,这些人竟都变了样,变得像信中所说的那样勇敢和守纪律。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变“好”了呢?就是那良好愿望的暗示作用。大人都如此,又何况孩子!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首先要看到孩子的好行为,看到他的长处和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鼓励,然后再提出更高一些的要求,让孩子感到父母对他是信任中含有期待。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要明确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否则,由于孩子的判断能力差,你唠唠叨叨,他还以为你是在表扬他,会更加“我行我素”。再则,要让孩子学习自我竞赛、自我比较,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比如在客人面前,父母不妨夸夸孩子的优点和进步之处,这样,强化了好行为,也就淡化了坏行为。不要没完没了地唠叨孩子的坏行为、坏习惯,否则,“坏孩子”可能就诞生在父母的言语之中。

    一旦为人父母,身上就多了一份责任。一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在有了孩子的那一天,就必须在方方面面规范自己的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切都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

    意大利少年安利柯永远忘不了小时候他父亲做的一件小事。

    一天,爸爸带他去排队买票看马戏,排在他们前面的是一对夫妇带着8个孩子,最大的孩子也不会超过12岁。看得出这家人的生活并不富裕,身上廉价的衣服洗得很干净,孩子们很有教养。从孩子们的兴奋劲儿就知道,这是他们生活中一个十分精彩的夜晚。

    当售票员小姐问他们买几张票时,那位父亲骄傲地回答:我们需要8张孩子票和两张大人票。当售票员小姐告诉他票的价钱,父亲的嘴唇开始颤抖,又问道:你刚才说是多少钱?售票员小姐又重复了一遍。那位父亲面露难色,慢慢俯下身,打算告诉孩子们因为钱袋的不够,看不成马戏了。

    这时候安利柯看见父亲将一张20美元的钞票悄悄扔到地上——安利柯知道自己的家境并不宽裕。安利柯又看到爸爸弯腰捡起那张钞票,拍着前面那位父亲的肩膀说:先生,您的钱掉了!那位父亲马上领会了爸爸的好意,接过钞票,忍着泪水说:谢谢!这些钱的实际意义很多,很多!安利柯跟爸爸回家了,那一晚父子俩没有看成马戏,但男孩却从爸爸那里学到了真诚助人的品德。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给孩子以表率。另外,不要过分溺爱孩子,要尊重孩子,正确评价孩子,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使孩子从小就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细腻的情感。细腻的情感是爱、相互体贴、相互关心,是一种同情。

    教育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就会理解,同情,关怀他人,养成愿意帮助他人的习惯。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

    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父母首先要相信孩子,孩子都愿当个好孩子,愿意得到父母的喜爱,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在发展的。那么我们对待孩子是和蔼、微笑、欣赏的,去倾听他的声音,要抽出时间和孩子玩,沟通情感。在玩中我们不过多干涉孩子,要欣赏他的独立性。当然孩子有不足,对待不足不要生气。因为要相信人人都有缺点和相信缺点是暂时的,是可以改正的。总是对他相信鼓励他就会越做越好。

    引导孩子感知别人的爱。幼儿时期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孩子会误以为周围人对他的爱和奉献是应该的。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孩子才能体会到责任、义务和奉献,明白自己将来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想要孩子改变,其实并不难】

    有一个小学生每次写作业都很事儿多,一会儿渴了一会儿饿了一会儿喝水一会儿撒尿,不到一个小时出入房间四五次,不能专心学习。妈妈很细心,发现了孩子这个坏习惯,妈妈又很有耐心,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放学后写作业之前和孩子谈心,并给孩子提了一个建议,就是在坐下来写作业之前把想办的事先办完,然后专心学习,至少能少出入一次,三次就行了,对于孩子来说很容易就办到了,这样,过了几天以后,妈妈又提议孩子再减少一次,出入两次,以此类推,孩子轻松地就改掉了坏习惯。

    坏习惯不仅孩子会有,其实我们大人也有很多,甚至有的坏习惯无形之中就让孩子学去了,而我们却不自知。

    坏习惯难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决心不大,毅力不强,大人有时都做不到,比如戒烟,很多人都改不掉抽烟这个坏习惯。所以在孩子改掉坏习惯的事情上,父母一定要尽力帮助,要起好监督作用,要有爱心、有耐心、有毅力、坚持不懈。

    家长今天怎样教育孩子,明天孩子就会成为怎样的人。所以作为家长还是要多培养孩子的一些好习惯,并以身作责,给孩子起个好榜样,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一定要细心、要耐心、要有爱心,因为孩子即使知道自己有不好的习惯也常常控制不住自己,这就要求家长尽好责任帮助孩子抑制和纠正坏习惯。

    孩子总归是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有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的毛病“屡教不改”就不能容忍,常常动不动就对孩子发脾气,甚至打骂孩子。专家指出,家长这样做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改正坏习惯,相反,还会影响亲子关系。如何才能帮助孩子纠正坏习惯呢?

    1.表现宽容的态度

    也许有些坏习惯孩子自己也不喜欢,但他又无法控制自己不去做已经习惯的事。所以,父母应对孩子抱以宽容的态度,在帮助他改正缺点的时候,就要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他的问题。

    鼓励永远比批评有效,哪怕孩子只有一点点的进步,也不要吝啬你的表扬,父母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眼神都会让孩子受到莫大的鼓舞。

    最好不要拿他与同龄的孩子相比,重要的是孩子过去的表现和他现在的行动。对于偶尔的退步你也不要表现出失望,相信孩子可以战胜自己的坏毛病。

    孩子有了坏习惯,即使是“屡教屡犯”,大人也不要抱有成见,感到孩子不可教化。因为这种态度会伤害孩子的动机,这就不仅不利于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也不利于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成长。

    也不要在心理上给孩子压力。虽然孩子看起来天真可爱,但他和我们大人一样能感觉到环境或别人给他的心理压力,这样的压力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行为并改正,所以要尽量为孩子减轻心理负担。

    2.善于抓住时机

    引导和教育孩子摆脱坏习惯要适时。因为很多小孩子的坏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一般情况下,家长可以在孩子坏习惯出现后立即进行纠正。

    例如发现孩子不洗手就吃东西时,要及时给孩子讲明“病从口入”的道理,并督促他洗手。当孩子再吃东西时或许就会想起了上一次妈妈(爸爸)的教训。对于孩子的进步,你也要时地表扬他。

    3.发挥榜样的作用

    虽然玲玲是个女孩子,可是她有着男孩子一样的坏毛病:邋遢,不爱收拾。尽管爸爸妈妈不知批评过她多少次,玲玲还是我行我素,小房间仍旧一塌糊涂。暑假里,妈妈把玲玲的表姐方方接来。方方是一个爱整洁的小姑娘,玲玲的小房间总被方方表姐收拾得整整齐齐。暑假过去了,爸爸妈妈惊奇地发现,原来那个邋遢小姑娘不见了,玲玲变得和方方一样爱整洁了。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时候家长针对小孩子难以改正的坏习惯,不妨在平时生活中为他树立一个榜样,天长日久,坏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就改正了。

    4.利用故事改缺点

    批评、教训并不是纠正孩子坏毛病的唯一方法,因为孩子自我认识能力还不完善,有时候家长一味地批评,而不给孩子举例讲明为什么,孩子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不愿听从家长的教导,反而会强化自身的坏习惯。

    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不妨通过给孩子讲故事、念儿歌等寓意形式,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

    5.循序渐进效果好

    家长需要明白的是孩子的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因此纠正孩子现有坏习惯,家长的要求不能太高,要切合实际,也要有耐心。不要指望孩子在短期内把坏习惯完全纠正过来。

    家长要多一些宽容心,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只要孩子每次都有一些改正就可以了。在一些情况下,以前的坏习惯可能又会在孩子身上反复出现,其实这也是正常的,家长不必操之过急。

    6.转移注意力

    当你发现孩子的坏习惯始终“屡教不改”时,千万不要认为是孩子在故意违抗你,也许孩子自己还没意识到又犯错了。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喜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当你发现孩子又在咬自己的指甲了,你可以让她帮你打扫打扫房间,这样孩子会忘掉自己刚才的行动。

    纠正孩子不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家长持之以恒及家庭各成员的配合。只要父母有耐心,改变孩子并不难。

    【工作再忙,也要陪孩子长大】

    如果问你这样一个问题:“你忙吗?”估计有80%以上的人都会叹一口气说:“忙”。对于普通人尚且如此,对于新爸妈来说就更是这样了。最新调查表明,在新爸妈人群中,有85%以上的母亲在休假后继续工作,而年龄尚小的宝宝大部分就交给隔代亲人或者保姆来抚养。

    要知道,孩子就是生来陪伴父母成长和认知“幸福”的小天使啊!再忙,也要抽空陪孩子。教育专家孟玉群教授介绍,老人带孩子与年轻父母带孩子的区别,首先在于对待孩子的态度上。父母趋于理性,而隔代老人趋于感性。大多数父母教孩子一种知识,给孩子买一样东西,满足孩子一个要求,往往考虑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益处,着眼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但老人对待孩子往往以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为出发点,而较少理会这种满足对他们有益还是有害。孟玉群教授认为,隔代抚养有好有坏,但总体来说弊大于利。年轻父母只有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才能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他建议年轻的父母,不管多么忙,都要抽点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完全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交给老人,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

    有一个父亲,开了一个公司,为了能让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没日没夜的在外面跑,也就很少回家陪丽丽玩。经过一段时候后,公司的业务上了轨道,但是他的女儿却对他不理不睬的,有一次他要从妻子手中抱过丽丽时,女儿甚至还大哭起来。这位父亲很尴尬,妻子说那是因为他最近太少跟女儿见面的缘故。

    在现在这个社会,以“忙”为借口而造成亲子情感疏离的这种情形,似乎是相当普遍的事;而“忙”似乎也成了许多父母最常拿来“合理化”减少陪伴子女的借口。“孩子的童年只有一个”,父母能陪伴孩子成长的幸福时光也只有那短短的一段时间,而且稍纵即逝,如果以“忙”为托辞,会是为人父母者最大的损失。

    再忙,也应该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其实只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和孩子相处,就可以享受到那种专心、单纯“陪孩子长大”的幸福感觉。送孩子上学或者接孩子放学,透过电话给儿女讲个晚安的故事,和孩子外出散步或认识大自然……这一切其实是不需要太多时间的,然而在孩子的眼中看来却是一件很快乐,很幸福的事情。

    王先生女儿今年6岁,生性坚强、敏感。由于平时工作繁忙劳累,妻子家务活也多,夫妻俩与孩子沟通的时间少得可怜。

    一天下了班,浑身酸疼的王先生一进门就躺在了床上,不一会,女儿也放学回家了,一进屋就嚷嚷着要和他一起画画。由于累了一天,经她这么拉扯,难免让王先生有些烦躁,我一把把孩子推到一边:“去,和你奶奶画去,爸爸快累死了。”女儿很敏感,知道继续请求下去也没用,便知趣地走开了。

    和妻子忙完家务后已晚上8点,饭桌上的女儿一反常态的安静,看到这个状态,孩子奶奶说话了:“今天老师留作业了,要求全家人共画一幅家庭的画。你们再忙也得陪孩子完成作业啊?”可能听到了有人说公道话,女儿委屈的眼泪一滴滴地滚落下来。女儿平时摔着碰着都不会轻易掉眼泪,看来这次事情真的很严重。

    吃过晚饭,夫妻俩一起向女儿做了深刻的检讨,并得到了女儿的原谅和理解。那晚,王先生夫妇和女儿一起绘画出了一副和谐的家庭画面。

    从这件事我们看到,年轻父母们再累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不要让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孤独的印记。当然,如果父母犯了错,一定要敢于向孩子道歉,只有这样孩子才懂得什么是理解。

    做了爸爸妈妈,不一定非要“全职育儿”,因为这对于新爸妈来说也未必是好事,完全脱离社会,对人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但是,新爸妈更加不能走向另一个“全职工作者”的极端。专家指出,如果很小的孩子没有得到父母充分的照顾,会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新爸妈必须要提高自己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

    1.警惕孩子亲情淡漠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不懂事,在哪生活,跟着谁生活并不重要,其实这种观点是相当有害的。”有些父母脑子里总是想着“为了孩子多赚钱”,其实这种说法有时候会不会是一种托词?如果赚钱也是为了孩子,那还不如趁孩子小的时候,最需要爸爸妈妈的时候多陪陪他。如果把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里,到了四五岁再接回来,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的“感情鸿沟”一辈子也弥补不回来。因为你没有长时间地陪伴孩子,这样在他的心里其实是觉得‘我对妈妈来说似乎可有可无’,那么你对于孩子来说自然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人。”

    2.少爱家庭容易产生问题孩子

    现在的很多“问题孩子”其实都出自缺少关爱的家庭。“孩子年龄越小,对家人关爱的感受越明显,虽然对于婴儿来说这种感受通常没有得到表达,但事实上已经进入了潜意识。在孩子长大后,小时候储存的关爱可以帮助他们热爱生活、战胜困难,而如果这种储藏不足,在他们面对挫折的时候就很容易选择极端行为。”

    再忙也要给孩子留时间,因为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成长的机会只有一次。每天至少腾出半小时的时间,哪怕十分钟都好,把手机关掉,什么都不想,在这一刻,你就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孩子的。

    【从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开始】

    家庭是孩子们出生的地方,是第一个生活环境,是成长的基石,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对孩子身心发展影响极大。一般说来,生活在和谐家庭的孩子,身心发展都是健康的,成长都是顺利的;孩子若在心理、品德、学业上出现问题,个别孩子甚至离家出走、自杀,往往与家庭生活不和谐、家庭关系不和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建设和谐家庭也是教育好子女、促使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那么,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呢?

    1.要建立恰当的父母角色

    父母要形成和谐的夫妻关系,避免冲突,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注意角色内容的变化;父母之间确立互补、均衡、目的一致性,现在,中国的家庭,绝大多数是核心家庭,即由父母和子女构成的小型家庭。夫妻关系是家庭的主体,在家庭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夫妻关系是家庭和谐的决定性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间难免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分歧、磨擦和矛盾。这并不可怕,只要善于处理和解决,最终是可以化解的。但如果处理、解决不好,处理不及时,夫妻间的分歧、磨擦和矛盾,会把家庭生活搞得一团糟。而子女由于独立生活能力比较差,对父母和家庭有很大的依赖性。

    “一团糟”的家庭生活,会对子女造成极大的伤害,使子女没有安全、幸福感。另外,夫妻双方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要尽量保持一致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父母,对这一问题要有足够的重视。

    2.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加强亲子间的互动交流与沟通

    对待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家长要在坚持正面教育的同时,应以表扬和激励为主,不能简单的一“批”了事,应以“批”为切入点,以“评”落脚点,做到“批”与“评”的有机结合,要实事求是、不可言过其实,切忌片面武断、全盘否定,批评还要注意场合和实际分寸,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也不例外。作为家长,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社会的人,要尊重孩子的社会需要,在客人面前树立她的威信,而不能把孩子当成小孩子看待,企图把她拴在自己身边,更不能当着客人的面数落、训斥她,以免伤害她的自尊心。

    如果孩子有哪些观点和自己的不一致,要心平气和的说明之所以如此的理由,采用商讨的方式,以理服人,使孩子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态度来教育子女,用命令式的说教进行批评,不断指出她的不足,告诉她应该怎么办,不应该怎么办,以免使她产生逆反心理。

    有一名学生,名字叫亮亮。放学经常不回家。

    “你放学怎么不愿意回家呀?”一天老师问。

    “回家太烦。”老师听了愣住了。又问他:“为什么事烦呀?他说:“我妈在家总是嚷,天天说我这不好,那不好,我妈一嚷,我爸爸就打我,说我不给他们争气。我都不知我犯了什么错。我不想回家。”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看到应该注意亲子沟通的态度与行为方式,耐心倾听孩子说话,坚持平等、民主地讨论问题,不武断也不迁就孩子,真实地说出对孩子的感受,但不贬损孩子。

    3.与孩子平等相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作为家长,要想有的放矢对孩子进行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充满和平的家庭氛围。闲暇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而聊天是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方法。通过聊天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加深入的理解它们,从而正确的引导他们。采取什么态度与孩子交谈是能否与孩子进行沟通的关键。家长们往往是居高临下,对孩子们或是指导或是训斥;孩子们在与家长交谈时,十分紧张,不能把他们的想法如实地说出来,家长问什么,他就答什么,有时还避重就轻的应付过去,不能够很好的与家长配合。

    李先生女儿今年上小学四年级,性格外向,小的时候,很像男孩子,现在也不是一个淑女。但是女儿总是对李先生敬而远之,平时李先生与她说些无关紧要的话,她便显得很随意,而说到学校情况或是与她最近有关的话题时,她好像十分不情愿回答。

    后来,李先生看见了一篇题为《蹲下来和孩子讲话》的文章,看了这篇文章后,李先生照文中的方法尝试了一下。开始时,女儿还是觉得有些拘束,但表情上不再那么紧张了,尤其是知道她在外面犯了错误时,李先生不再批评她,而是把她叫到身边,慢慢的和她讲道理,并鼓励她说出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时,她的话匣子就算打开了,说个没完没了。现在,李先生经常听女儿讲班级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一些小伙伴的事。

    透过《蹲下来和孩子讲话》,李先生把平等的观念传递给了孩子,使孩子获得了平等的地位,她更敢于讲真话,乐于和家长亲近,这不正是咱们家长所期望的家庭和谐吗?

    一般说来,生活在和谐家庭的孩子,身心发展都是健康的,成长都是顺利的;孩子若在心理、品德、学业上出现问题,个别孩子甚至离家出走、自杀,往往与家庭生活不和谐、家庭关系不合睦有直接的关系。

    作为家长,倾全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必须尽到责任,不幸家庭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而幸福的家庭原因则是相同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孩子们出生的地方,是第一个生活环境,是成长的基石,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对孩子身心发展影响极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