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学经典-性别(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劳动分工和性别差异

    之前的探讨显示,个人的社会感与个人对权力、优越感的追逐这两项元素,共同掌控了个人所有的心灵活动。个人的所有行为,个人在追求安全感,迎接爱情、工作、社会这三项人生挑战时,怀有怎样的态度,都被这两项元素作用。由于个人了解社会生活规律的程度和接受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劳动分工的程度,都取决于这两项元素的彼此关系,因此若想深刻了解人类心灵,务必要在综合思考这两项元素的数量与质量的基础上,为各种心灵活动做出判断。

    人类社会要维持下去,劳动分工元素必不可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一定要做自己应做的事,履行自身义务。不想履行义务或不承认社会生活价值的人,将与社会对抗,这种人既不愿进入社会,也不愿跟其他人合作。利己主义者、爱捉弄别人之人、只关注自身之人、爱惹事之人,往往属于这种类型。这些性格特征也属于行为古怪之人、乞丐、犯罪者,这些人拥有更加复杂、强烈的反社会倾向。人们已了解了这种人展现出的性格特征的实质,认为其跟社会生活相冲突,无法兼容,因此才会批判他们。由上可知,个人以何种态度对待他人,其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劳动分工的程度如何,共同决定了其本身的价值。肯定社会生活的人对其他人意义重大,其本身将变成巨大社会链条中的一环,不能缺失。顺便一提,若不想扰乱人类社会秩序,就断然不能搅乱该社会链条。人们渴求并追逐权力与优越感,以至于树立了错误的价值观,且正常的劳动分工一早便被这种价值观渗透,受其作用,因此导致一个原本很明显的真理却隐藏在了浓雾中,该真理便是个人的能力决定了其在人类社会中占据的地位。即除了会干扰、阻碍人类的全部劳动过程外,追逐优越感还会导致人在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中,犯下一些实质性错误。

    面对自己应做的事、应履行的义务,部分人会选择拒绝,这必将扰乱劳动分工。另有部分人会为公共社会及社会工作制造障碍,以维护一己私利,这是一种不合理的野心与对权力的欲望,同样会严重干扰劳动分工。而社会阶级差异是人类大量矛盾与斗争的源头。那些有权阶层会借助手中大权,将一切良好的位子据为己有,将其他阶层全部排挤出去,以此保障自身权力或物质利益,正常的劳动分工便被阶级差异以这种方式作用并阻挠。劳动分工一直无法顺利进行,正是因为上述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大量阻碍劳动分工的因素。持续毁坏劳动分工的力量将特权赋予部分人,与此同时必然会将锁链赋予另外一部分人。

    劳动分工之所以产生,还有一项重要因素,即人类的性别差异。女性时常会因身体差异被拒绝参与一些工作,反过来,由于男性参与这些工作更合适,因此便被拒绝参与那些工作。一切妇女解放运动若不是激烈到理智全无的程度,便应认同没有丝毫性别歧视,是在性别差异的条件下进行劳动分工的基础。因为劳动分工是为了让男性和女性都能参与最适合自身的工作,断然不是为了夺走女性独有的气质,毁坏男性与女性天然的关系。性别差异导致的劳工分工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女性从很久以前便开始接替男性,开展一些社会工作(这些工作有时也会由男性负责);而男性转而开展其他工作,并能在其中将自己的力量发挥得更加出色,便是交换的条件。总之,满足以下条件的劳动分工一定是有价值的:所有人都能发挥自身才能,没有人被浪费,无论是人的体能还是智慧,都用在了对的方面。

    第二节 在现代社会中,男性占据掌控地位

    在部分想获得特权的个人与阶级驱使下,人类文化以追逐个人权力为发展方向。劳动分工也被这种总体环境严重影响,建立了一种特殊体系,完全能让人类文明全部被歪曲。而在现代社会中,男性的关键地位被彰显到了极致,是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例如男性在具体的劳动分工中,通常占据着掌控地位,掌控着女性,由此获得了部分特权与部分利益保障。男性不过是为了轻易避开自己不想做的工作,永享舒适生活,才占有了各种有利的条件,掌控并安排女性参与各种类型的工作。

    男性想方设法继续掌控女性,女性却开始抗议男性的掌控,这便是当前的情况。能够想象,这种紧张的局面长久维持下去,一定会让相互依存、关联紧密的男女两性的心理失去平衡,若情况恶化,还可能引发身体方面的障碍,到了最后,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将深受折磨,这是毋庸置疑的。

    拥有特权的男性为维护自身至高无上的掌控地位,决定并维系着所有事物,这点已被一切制度、传统思想、法律、道德、风俗证实。在人类社会中,男性占据掌控地位一早便成为了一种习惯,难以动摇。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幼儿园的孩子在内,都被该习惯作用。虽然对各种社会规范的源头并不清楚,但孩子的思想情感必然会被整体社会环境作用,这点不能不承认。随处都有这种案例,例如被命令穿女孩的服装时,男孩也许会表现得十分愤怒,乃至大吵大闹。强烈渴望权力的男孩必将展现出对男性特权的喜好,明白自身优越的地位将时刻因自己的性别获得保障。况且父亲往往是家中权力的代表,因此在年纪还很小时,孩子便已了解父亲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并关注着父亲怎样控制家庭生活整体的节奏,怎样为所有家庭事务做出安排,怎样在各种情景中表现出家庭主人的风度,还留意到包括母亲在内的全体家庭成员,都要遵从父亲的安排。尽管父亲相较于始终在孩子身旁忙碌的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往往要少一些,但是父亲的行动如此让人捉摸不定,反而会让孩子觉得其很神秘,对其兴趣更加浓厚。简而言之,父亲这个角色在方方面面好像都很强大。所以有些孩子会把父亲当成自己的偶像,认为父亲说的话全都是真理,时常用“父亲这么说过”这种话证明自己的想法,这些都是可以想象的。而由于父亲是家中的支柱和整个家庭重负的承担者,因此父亲的掌控作用在父权并无太显著影响力的情况下,依然能被孩子感知。由此可知,全因劳动分工,父亲才能在家中将自身权力完全发挥出来。

    男性的掌控地位是怎样产生的?断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这点必须要留意。这是人为引发的结果,一项强有力的证据是,人们制定了种种法律法规以保障男性能合法占据掌控地位。这自然也表明,在法律向男性的掌控地位提供庇护前,男性必然不具备如此众多的特权。在母系社会中,的确出现过这种情况,已被历史证实。彼时母亲、女性扮演着生活中的关键角色,特别是对孩子而言。此外,部落之中的所有男性都要尊重母亲的尊贵地位,这是他们的义务。这种历史悠久的制度,在部分民族的风俗与语言习惯中残留至今。例如见到素未谋面的男性,孩子会以“舅父”或是“表哥”作为对其的称谓。人类必然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才从母系社会进入了男权社会。男性获胜后,女性的地位随即开始降低。制定、完善相应法律的过程,清楚证明了上述历时甚久的征服战争。部分男性将男性特权与优先权视为一项自然规律,且理所应当,他们必然会惊讶于男性地位的转变过程,惊讶于男性是借助一系列恶战才得到了这种地位,其特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男性并非天生就占据着掌控地位。实际上,原始部落间不断发生争斗,必将引发这样的结果,已有证据证实了这一点。男性的作战能力能在部落争斗中完全发挥出来,其地位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到了最后,借助这种刚刚获得的有利条件,他们将为自身的领袖地位提供保障,实现自身的目的。财产权与继承权也随着男性地位的不断提升,渐渐被他们掌控,男性由此兼具财富积攒者与所有者这两种身份。站在这一立场上,男性得到了财产权与继承权,恰恰是其能占据掌控地位的原因。

    孩子成长期间,只依靠感觉便能了解男性是拥有特权的家庭成员,因此能掌握上述所有内容,而不必阅读以及学习相关史料。孩子的这种感受在以下情况下依旧会产生:极有远见的父母倡导人人平等,努力将古老、稳固的男性特权摒弃在外。简而言之,要让孩子相信,相较于父亲,做家务的母亲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颇具难度。

    试想一下,自幼便明白男性有明显特权,会对孩子有何种影响?一出生,男孩就得到了比女孩更多的喜爱,因为大家都知道,通常说来,父母都更愿意生育男孩。男孩在这种成长环境中,随时都能有这样的感受:自己享有特权,具备更高的社会价值,只因自己跟父亲同属于男性。再加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已被男性享有特权的思想影响,就算男性的重要性并未被着重强调,人们无意间的言论也能让男孩察觉到,男性比女性更重要。

    孩子的这种印象,还会因某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变得越来越深刻。孩子对男性占据着绝对掌控地位一事,也将因此变得更确定。例如那些低贱、琐碎的家务,多半不是由男用人,而是由女用人负责。又如通常情况下,大半女性都对自己能否拥有跟男性平等的地位,持质疑态度。顺便给女性一个提议,结婚之前,若能向未婚夫提出如下问题再好不过:“你对男性占据的尤其是在家庭中占据的掌控地位,持何种看法?”但面对该问题,能直接做出回答的男性基本为零。而对于该问题,女性的看法也并不统一,热烈期盼两性平等和多多少少认可两性不平等的,都大有人在。男性却刚好相反,当他还是一个孩子时,就坚定不移地相信,男性身份赋予了自己一种天生的责任,无法推脱,这种责任就是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他将因此格外留意这样一些人生与社会挑战,其对维系男性特权颇有帮助。

    孩子在这种成长环境中对女性的实质有全方位的认知,了解大半女性的地位都很低贱,惹人同情。男孩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向男性化方向努力,没有任何迟疑。他将极力追逐权力,并会制定相应的努力目标,即培养男性化气质与态度。这说明权力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用于培养男性气质。一般说来,人们会将部分性格特征划分为男性独有的,将另外部分性格特征划分为女性独有的。但没有半分依据可将人类性格特征分成两类,一类是男性独有的,另一类是女性独有的。对男孩与女孩心理状态的对比好像能为这种分类方式提供某些依据,但由于这些调查的对象一早便有了自己独有的位置和成长的路径,特殊权力观一早便开始制约他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甚至强迫他们制定了当前的努力目标,因此这些依据其实都是人们设计的结果。而且以上两种性格特征都会推动人们追逐权力,即一个人拥有女性性格特征,包括臣服、温顺等,也有可能对权力有强烈的欲望,且是权力掌控者,这一点同样证明了这种分类方式一点依据都没有。例如不听话的孩子对权力有强烈的欲望,听话的孩子也是一样,不过,后者在追逐权力时,毋庸置疑会更加方便,因为听话必然会为其创造有利条件。简而言之,探究人类心灵活动时,一定要慎之又慎,毕竟追逐权力要用到相当复杂的方法。

    男孩会在成长期间,渐渐把维持自身的男性身份视为一项重要的责任。他的野心会因这项责任不断膨胀,他对权力与优越感的渴求也会因此不断增强,更有甚者,他还将因此确定,竭力追逐权力与优越感便是男性与生俱来的职责。只对自身的男性身份产生认知,对很多充满权力欲的男孩是很不够的。他们还要为自己是真真正正的男人提供证明,而在种种证明方法中,最出色的莫过于取得男性的特权。他们既要努力奋斗,跟自己的男性身份相匹配,又要极力以高贵、傲慢的态度对待女性,这样才能实现上述目标。为实现目标,他们将以自身遭遇的反抗程度为依据,采取固执、野蛮的强迫,或巧妙、狡诈的算计这些不同的方法。

    若拥有特权的男性制定了全社会的权衡尺度,那连年纪幼小的男孩都逃避不了这种尺度,其在权衡、审视自身,判断自身行为是不是足够男性化,自己称不称得上真真正正的男人时,都将采用这种尺度,对此我们不会有半分惊讶。现代人好像已经在男性气魄这一点上达成了共同认知,但归根究底,男性气魄只是用于满足自恋的自私产物。男性气魄包含了诸如勇气、力量、责任、战无不胜(特别是在跟女性的战斗中取胜)、地位、荣耀、名衔、对女性化倾向坚定不移的摒弃等大量“积极”性格特征,完全能赋予他们一种感受:自己比其他人更出色,或自己的地位比其他人更高。男性气魄的表现之一便是取得掌控权,所以他们不断努力,以获得高高在上的地位。

    这说明所有男孩的性格特征都人为造就的,其源头便是成年男子(特别是父亲)的所有表现。激励人们追逐高高在上的权力,在人类社会中其实很常见。男孩自幼便被鼓励追逐权力与特权,鼓励的方式多种多样,所谓男性气魄就是这样。男性气魄会在其选择了恶劣的努力方向后,沦为粗俗、蛮横,这点大家都已了解。

    全体男性都能在这种环境中得到种种益处,毋庸置疑,这将引诱所有人,让其根本无法抗拒。这样一来,很多女孩都幻想自己能变成男孩,惋惜且失望自己是个女孩,在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总是以男性气魄为标准,做起事来跟男孩如出一辙,她们有这种种表现的原因就很好解释了。更有甚者,不妨说人类社会中所有女性都希望变成男人。一般情况下,想成为男孩的女孩都想在更适合男孩身体构造的游戏、活动中有优秀的表现,且无法压抑这种念头。她们都很爱爬树,更喜欢男孩做自己的玩伴,无论何种女性化的活动,在她们看来都很羞耻,她们拼命想要避免参与这些活动。简而言之,她们的满足感与优越感,只能从参与适合男孩的活动中取得。要了解某个人是怎样追逐优越感的,关键要了解其具体的表现后面潜藏的意义与目标,至于这些表现本身则无关紧要,这点大家都已了解。而对拥有男性气魄、变成男孩的强烈欲望,便是这些女孩喜欢参与种种男孩活动的唯一原因。

    第三节 所谓女性的低贱

    男性始终坚持自己的地位源自上天的安排,且理所应当,并表示女性本身的低贱是所有这些的源头,以此为自身占据的掌控地位的合理性做出证明。女性低贱的思想好像已被所有民族共同认可,广泛普及开来。但男性若非心中忐忑,又何必为贬损女性不遗余力?也许在跟母系社会对抗的战斗中,男性就已感受到了这种忐忑,毕竟要说彼时的女性是让男性忐忑的源头,是确凿无疑的。类似描绘时常出现于文学作品与史料中。“男人因女人陷入迷茫。”拉丁美洲一名作家这样表示。女性有没有灵魂的问题,在神学诊断书中频频被拿出来探讨。女性到底是不是人类,也被大量学术论文拿来讨论。曾有漫长的一百年,女巫一直遭受迫害,且往往会被处以火刑,堪称男性对女性成见表现的极致。不妨这样说,人们在那个早已被忘却的时期,对女性怀有彻底混乱、多变的认知。

    《圣经》的原罪说、荷马的《伊利亚特》都将女性说成一切罪恶的源头,这种思想是很常见的。一名女子能引发灾祸,毁灭全民族,这是海伦的故事的结论。还有不计其数的传说、童话,都描绘了女性恶劣的道德、罪恶、虚伪、背叛、放荡。更有甚者,连法律辩论中都有“蠢如女子”的言论。女性的能力、努力、才华,必将因这种成见被贬损。文学作品与各民族的语言习惯中都有大量批判、贬损女性的形象化比喻、传闻、格言、笑话,狠毒、小气、蠢笨等是其中最为常见的形容词。

    某些情况下,女性会遭受极为刻薄的贬损。诸如斯特林堡、莫比乌斯、叔本华、魏宁格等男性,都对女性成见极深。同样如此的还有大量女性,她们相信女性生来低贱,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简而言之,在这些认为女性低贱的人看来,女性天生就应温顺、臣服,对此不必有半分置疑。贬损女性的另外一种表现是,打压女性的劳动价值,即女性哪怕做跟男性同样重要的工作,也得不到相同的酬劳。

    对智力测试成绩的对比显示,男孩在数学之类的科目中,的确拥有更高的天赋,女孩却在语言之类的科目中,拥有更高的天赋。男孩在对未来参与男性化工作有帮助的科目中确实天赋更高,可这仅仅是种表象。对女孩具体状况的深层次研究表明,说女性的能力生来就不足,根本无法成立。

    女孩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也许都会听到这样一些话:女人比不上男人,女人只适合处理无关紧要的零散工作。女孩会在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中渐渐产生这样一种想法:这便是女人与生俱来、无法扭转的命运。此外,女孩从来没有接受过恰如其分的培养与训练。这几点加起来,最终将导致她坚信自己是无能之人,因此丧失信念,情绪低落,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对所有“男性化”工作都没有兴趣,就算有也会迅速消失,而这种表现她自己根本无法掌控。不妨这样说,她主动放弃了所有内部心理和外部能力应该做的准备工作。

    女性能力不足好像就这样确定下来了。这种悖论产生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在评判一个人的价值时,人们的依据往往是其事业的发展现状,乃至自己的片面意见,如此一来,错误评判女性自然就成了常事;另一种是既然已经习惯在评判一个人的价值时,以这种成见为依据,人们便难以了解人的心灵发展现状将决定此人有何种表现与能力。人们极易忽视一个重要的生活现象:女孩一出生便活在大量对女性的成见中,而让她逐渐丧失对自身价值的自信,击垮她对自己的信心,毁灭她对取得成就期许的,刚好就是这些成见发挥的作用。这些成见的持续增强,以及女性扮演臣服角色场景的持续上演,必然会让女孩失去勇气,逃避自身责任,以至于面对自己人生的问题,却没有独自解决的能力,对此不必存有半点惊讶。这会把女孩变得毫无价值与能力,这是很自然的。但若是我们做的所有事就是打击人的自尊、自信、勇气,让其极度沮丧,不再妄想自己还能取得半点成就,结果打击对象真的变得全无可取之处与前途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做的所有这些是对的吗?有什么证据能证明这一点?若说我们是让他陷入痛苦的罪魁祸首,我们能否认吗?

    女孩处在这个社会中,会轻易丧失勇气与信心。有一项智力测试为如下有意思的现象做出了证明:对一组十四岁到十八岁的女孩的测试成绩显示,相较于其他有男有女的测试组,这组女孩拥有更高的才华与能力。更深入的调研结果显示,她们家中都是母亲在养家或参与养家。这说明这些女孩的家庭环境根本没有或只有轻微的对女性能力不足的成见。在见证了母亲怎样用勤奋的工作换取报酬后,这些女孩便不会动辄被女性能力不足的思想作用,不会遭遇过度的成长约束,因此享有更多的自由与独立。

    针对这一对女性的成见,还有如下反对的依据:现在已有很多女性在很多领域功成名就,尤其是文学、艺术、工艺、医学这些领域。在上述领域中,女性的成就跟男性相比毫不逊色。另外,一事无成、能力低下的男性到处都能见到。我们同样能据此轻易证明,是男性低贱,而非女性,相关证据跟上述情况一样多。不过,我们这样说仅仅是为论述做出证明,不宜真去这么做,这点显而易见。

    对女性价值的贬损必将导致人们以固定模式为依据,将种种思想划分为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很极端,例如把男性和价值、强大、成功、努力等品性直接对等,把女性跟听话、温顺、附庸等品性直接对等,这种结果相当恶劣。人类文明中所有能被赞颂的东西,之所以都被打上了男性烙印,所有微不足道、卑鄙无耻的东西,之所以都被打上了女性烙印,其实就是因为人类思想中一早便牢固确立了以上思维模式。例如有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说男性女性化,是对其最严重的羞辱,说女性男性化则无关紧要。更有甚者,人们讲话的语气、语调,某些情况下都像在向女性的低贱发出谴责。

    深层次的研究表明,女性在心灵发展中遭遇阻碍,是其部分“低贱”表现的原因。人类社会能轻易让孩子没有才华,却不能确保所有孩子都有才华,这是其特征之一。我们从未做过这种事,真是庆幸。可部分人在这种事上再成功不过,我们却是了解的。如此一来,在当前这个时期,女孩通常会受到比男孩更多的压抑,要理解这点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即便是这样,自然还会有一些没有才华的孩子忽然变得很有才华的事频频上演,即发生了不可能发生的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