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庄子-老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①。名可名,非常名②。

    无③,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④。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⑤。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①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泛指一般的道,先秦诸子都称自己的学说或思想为“道”。第二个“道”,动词,讲说、言说之意。第三个“道”,老子哲学的专用名词,指先于宇宙的永恒存在,即宇宙万物的本原。常,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甲、乙本均作“恒”,“常”字为汉代人为避文帝刘恒名讳而改用的字。常道,即永恒的道。②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指具体事物的名称。第二个“名”,动词,指称。第三个“名”,也是老子哲学的专用术语,是称“道”之名。③无:与下句“有”,为老子哲学的一对范畴。无,指实指“道”,“道”不可言说,无以名之,老子称之为“无”。由“无”衍化产生有形的实体,老子称之为“有”。④母:根源,根本。⑤徼:边界。引申有终极之意。⑥玄:深奥,深微。

    译文道,可以说得出的,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名,可以具体指称的,就不是永恒存在的名。

    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衍生万物的根源。

    所以经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终极。

    无和有这两者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同叫作玄妙。玄妙而又玄妙,就是一切玄妙之理的门径。

    诵读星级★★★(注:★表示一般诵读,★★表示要熟读,★★★表示要熟读成诵)

    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②,音声相和③,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④,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⑤,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①斯:即。恶:丑。已:通“矣”。②盈:通行本皆作“倾”,此据帛书本改正。盈,通“呈”,呈现,显现。③音声:一般的声音与有节奏的音乐。《乐记》:“声成文谓之音。”成文,指有节奏。④圣人:这是代表道家最高境界的理想人物,其人格形态与儒家的“圣人”大不相同。无为:任其自然,不强施外力。⑤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王弼本作“万物作焉而不辞”,此据傅奕本、敦煌本。

    译文天下人都认识到美之所以为美,那一定是有了丑;都认识到善之所以为善,那一定是有了恶。

    因此有和无由相对立而产生,难和易由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相对立而显现,高和下由相对立而存在,声与音由相对立而谐和,前和后由相对立而出现。

    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方式进行教导;万物兴起而不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万物而不以为自己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诵读星级★★★

    三章

    原文不尚贤①,使民不争;不贵②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③,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①尚贤:崇尚贤能的人。②贵:以为贵,重视。③见:表现,宣扬。可欲:指美色、美声、美味、美室等引起人们欲望的东西。

    译文不推崇有才干的人,使人民不争名位;不重视稀有之物,使人民不为盗贼;不宣扬引起人们欲望的事物,使人民的思想不致迷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要使人民头脑空虚,肚子填饱,削弱他们的意志,强健他们的筋骨。永远使他们无知无欲,这会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有所作为。依照无为的原则去办事,就没有不成功的。

    诵读星级★★★

    四章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①。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②〕湛③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④帝之先。

    注释①冲:通“盅”,虚。盈:满。②“挫其锐”四句:又见于五十六章。谭献、马叙伦均认为此处是衍文,当删去。细按文意,此四句在此处与上下文意义不连贯,故下译文不译出。③湛:深微不可见的样子。④象:显现。

    译文道是虚空的,然而其作用却永远没有穷尽。它是那样渊深啊,好像是万物的始祖;它是那样幽隐啊,似亡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只知道它出现在天帝之先。

    诵读星级★★

    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yuè)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④,不如守中⑤。

    注释①刍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人用来祭祀,扎成后用匣子装着,用花布盖上。祭祀时,由祭者恭敬地把它摆在神前。祭祀完后就扔掉或烧掉。老子用这个比喻,意思是说人们对刍狗没有爱憎,刍狗受到人们的尊重或抛弃也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②橐籥:风箱。③屈:穷尽。④数:屡次。穷:困窘,行不通。⑤中:通“冲”,虚静。

    译文天地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谓仁慈,任凭百姓自己发展。

    天地之间,大概就像风箱吧!空虚但不会穷竭,鼓动起来就生生不息。

    人多说话,就多碰壁,不如保持内心虚静。

    诵读星级★★

    六章

    原文谷神不死①,是谓玄牝(pìn)②。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③若存,用之不勤④。

    注释①谷神:道的别名。高亨说:“道能生养天地万物,而没有形体,神妙难识,所以老子称为谷神。这个神字不是有人格的天神。”(《老子注译》)②玄牝:幽深莫测之母。牝,母体。③绵绵:犹冥冥,不可见的样子。④勤:尽。道能生养万物,其用永无穷尽。

    译文道是永恒存在的,这叫作“玄牝”。玄牝的门户,这叫作天地万物的根源。它无形地存在着,用之不尽。

    诵读星级★★

    七章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①,故能成其私。

    注释①以其无私:王弼本作“非以其无私邪”,此从河上公《老子道德经》。

    译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而且久,是因为它的运行不为自己,所以能长久不灭。

    因此圣人总是把自己置于别人之后,自己反而能占据先机;把自己置身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因为他无私,所以能成就自己。

    诵读星级★★★

    八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①,故几②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③,言善信,正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释①众人之所恶:指低洼之地。②几:接近。③与:相交。一本“仁”作“人”。高亨谓与作施予解。也通。④正:他本多作“政”。正,通“政”。

    译文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处在众人所厌恶的低洼之地,所以最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处身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与人相处要像水那样亲切,言语要像水那样诚信,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理,处事要像水那样有力量,行动要像水那样及时。

    正因为水与物无争,所以才不犯过失,也没有怨咎。

    诵读星级★★★

    九章

    原文持①而盈之,不如其已②;揣而锐之③,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④身退,天之道也⑤。

    注释①持:通“庤”,储蓄积累。②已:止。③揣:清孙诒让说:揣当读为捶。《说文》:“揣,捶之也。”揣与捶声转字通也。锐:王弼本原作“棁”(ruì),此据河上公本《老子道德经》。④遂:成功。⑤也:“也”字今本缺,据帛书本补。

    译文积蓄财物至于盈满,不如趁早停止;锤炼刀剑至于锋利,不可长保锋芒。

    金玉满堂,没有谁能守住;富贵而又骄横,是自取祸患。

    功业已成就全身而退,是合于天道的。

    诵读星级★★★

    十章

    原文载营魄抱一①,能无离乎?

    专气②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③,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④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⑤。〕

    注释①载:句首助词。或说此“载”字当属上章末句“天之道”。营魄:即魂魄。抱一:守道。一,指道。②专气:聚集元气。③玄览:帛书乙本作“玄监”,监即古“鉴”字,鉴即镜子。玄监,指人的内心。④天门:指耳目口鼻等感觉器官。⑤“生之畜之”五句:又见五十一章,细详文意,这五句当是后人摘录五十一章经文作为注语而植于此处的,当删去。

    译文坚守灵魂和大道,能不离失吗?

    集聚元气,至于柔顺,能做到像婴儿一样吗?

    洗涤内心玄妙的心镜,能够使它没有一点污垢吗?

    关爱人民,治理国家,能做到自然无为吗?

    耳目口鼻一开一阖,接触外界,能退守雌柔吗?

    明白事理通晓四方,能做到虚心守静以为无知吗?

    诵读星级★★

    十一章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gǔ)①,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shān zhí)②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③,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①辐:支撑车轮的辐条。共:通“拱”,拱卫。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辐条相连,中空承受车轴。②埏埴:以水和土。此实指和土制陶。③户:门。牖:窗子。

    译文三十根辐条凑集在一起拱卫车毂构成车轮,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用水和着泥土制作成陶器,有了陶器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子,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以便利,“无”也发挥了它的作用。

    诵读星级★

    十二章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①;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②。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③,故去彼取此。

    注释①爽:损伤,败坏。《淮南子·精神训》:“五味乱口,使口爽伤。”②行妨:为害,指偷盗。三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与此意同。③为腹:只求安饱。不为目:不图别的享受。蒋锡昌《老子校诂》:“老子以腹代表一种简单清静的生活,以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其结果竟至‘目盲’、‘耳聋’、‘口爽’、‘发狂’、‘行妨’之生活。明乎此,则‘为腹’即为无欲之生活,‘不为目’即不为多欲之生活。”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高低疾徐的音调使人耳朵失灵;丰美的肴馔使人味感败坏;驰骋围猎,使人精神放荡;稀有的珍宝,使人行为不轨。

    所以圣人但求安饱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清静的生活。

    诵读星级★★★

    十三章

    原文宠辱若惊①,贵大患②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释①若:义同乃,是。此章“若”字均用此义。②大患:指得宠与受辱。③宠为下:唐景福碑作“宠为上,辱为下”。

    译文得宠和受辱都是令人惊恐的,人们之所以看重宠辱,是由于有自身。

    什么叫作得宠和受辱都令人惊恐?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它为之惊喜,失去它为之惊惧,这就叫作得宠和受辱都令人惊恐。

    什么叫作看重宠辱是由于有自身?我之所以重视宠辱,是由于我有此生命;如果我无此生命,我还有什么祸患呢?

    所以只有把天下看轻、把自身看重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把天下看轻、爱自己胜过爱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诵读星级★★

    十四章

    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①。此三者不可致诘②,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jiǎo)③,其下不昧,绳绳(mǐn)④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⑤。能知古始,是谓道纪⑥。

    注释①“视之不见”三句:夷、希、微,这三个形容词都是形容感官所不能把握的“道”。河上公注:“无色曰夷,无声曰希,无形曰微。”②致诘:推问,探究。③皦:明亮。④绳绳:犹漠漠,恍惚。《经典释文》引梁简文帝注:“绳绳,无涯际之貌。”⑤御:使用,利用。有:万有,指一切具体事物。⑥道纪:道的纲纪,道的规律。

    译文看它看不见,名叫“夷”;听它听不到,名叫“希”;摸它摸不着,名叫“微”。这三者的形象无法推问追究,本来是混而为一的。

    它上面不显得光亮,它下面也不显得阴暗,它渺茫恍惚难以形容,仍然归结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叫作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这叫作“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后背。

    掌握早已存在的“道”,来支配当前的具体事物。能认识宇宙的原始,这就是道的纲纪。

    诵读星级★

    十五章

    原文古之善为士者①,微妙玄通②,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③:豫④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⑤,俨⑥兮其若客,涣兮其若释,敦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⑧。

    注释①士:指懂得“道”的人。他本作“道”。②微妙玄通:深微精妙、幽远通达。③容:形容,描述。④豫:与下句“犹”,为两种兽名,其性多疑虑,故借以形容人临事迟疑不决、顾虑重重。⑤四邻:高亨说:“四当作亚,形似而误。亚读为恶。恶邻,凶恶的邻人。”(《老子注译》)⑥俨:敬也。⑦敦:忠厚淳朴。⑧蔽不新成:各本文字不一。高亨说:“此四字当作‘敝而又成’。‘又’以形近误为‘不’。敝,破也。此句是说破败转化为成功。”(《老子注译》)

    译文古代深通道术的人,深微精妙,幽远通达,深远而难以认识。正因为难以认识,所以勉强对他加以描述:他小心谨慎啊,像冬天涉足江河;疑惧警戒啊,像害怕凶恶的邻居;恭敬严肃啊,像个客人;顺应潮流啊,像河冰的融解;忠厚淳朴啊,像未经加工的木材;内心宽广啊,像大山谷;含混包容啊,像一池浊水。

    谁能像水一样混浊而沉静之后又慢慢澄清?谁能像水一样安定而动荡之后又慢慢新生?

    能保持这种处世之道的人,不肯自满。正因为他不自满,所以能够在失败之后,又得取得新的成功。

    诵读星级★★

    十六章

    原文致虚极①,守静笃②。万物并作③,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④。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王乃天⑤,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⑥。

    注释①虚:指内心空虚无欲。②静:清静无为。笃:坚定。③作:发生,变化。④凶:灾祸。⑤王乃天:王弼注:“无所不周普。”陈鼓应据此认为,“今本‘王’字是‘全’字的缺坏所误”,并根据劳健的说法改正为“全”。⑥没:通“殁”。殆:危险。

    译文要尽量做到心灵空虚无欲,切实坚守清静无为。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从而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

    万物纷纷芸芸,最终各返归其本根。归其本根叫作寂静,也就是复归其本性;复归其本性乃是永恒的自然规律,懂得这种永恒的规律叫作明哲。不懂得永恒的自然规律,轻举妄动,就会招来灾祸。

    懂得自然规律就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乃能坦然公平,坦然公平乃能周全普及,周全普及乃能合于自然,合于自然即达于道,达于道乃能长久,如此则终身不致危殆。

    诵读星级★★

    十七章

    原文太上①,下②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③。

    注释①太上:最好的世代,最佳的统治。②下:下民,即末句的“百姓”。③自然:自己如此,自己做到。

    译文最好的统治者,人民仅知道有他的存在;其次是人民亲近他,赞扬他;其次,是人民畏惧他;其次,是人民凌辱他。不值得信任,才有不信任的事情发生啊。

    (最好的统治者)是那样的悠闲啊,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妥帖了,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啊”。

    诵读星级★★

    十八章

    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①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②,有忠臣。

    注释①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妇。②昏:黑暗。

    译文大道废弛,才有所谓仁义;智慧产生,才有欺诈巧伪。六亲不和,才有所谓子孝父慈;国家黑暗混乱,才有所谓忠臣。

    诵读星级★★

    十九章

    原文绝圣①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②,不足。故令有所属③:见素抱朴④,少私寡欲,绝学无忧⑤。

    注释①圣:通达,睿智。②文:文饰。指文治法度。③属:属意,着意。④见:推崇。素:未经染色的丝。朴:未经加工的木。二者借喻人的自然德性。⑤绝学无忧:此句王弼本属下章首句,今依蒋锡昌《老子校诂》移至此章。

    译文消除聪明,抛弃智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消除仁德,抛弃义举,人民才能重归孝慈;消除技巧,抛弃私利,盗贼就自然会消失。

    用圣智、仁义、巧利三者作为文治法度,是不足以治国的。所以要使人们另有所属意:推崇淳朴保持本性,减少私心减少物欲,抛弃浮华的礼法,这样就没有忧患了。

    诵读星级★★★

    二十章

    原文唯之与阿①,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②!

    众人熙熙③,如享太牢④,如登春台⑤。我独泊兮其未兆⑥,如婴儿之未孩⑦,(lěi)⑧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dùn)⑨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⑩,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liú)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注释①唯:恭敬的答应声。阿:帛书甲本作“诃”,乙本作“呵”。《说文》:“诃,大言而怒也。”薛惠《老子集解》:“唯阿皆应声。几何,不多也。言此二者,仅有迟速之分,然一则为恭,一则为慢,其善恶之相去则矣。”②荒:广漠的样子。未央:未有穷尽。③熙熙:喜乐的样子。④太牢:牛羊猪三牲齐全的祭品。此指盛肴美馔。⑤如登春台:王弼本作“如春登台”,此据河上公本改。春台,指春和景明的亭台。⑥泊:淡泊,恬静。兆:征兆,迹象。⑦孩:通“咳”。《说文》:“咳,小儿笑也。”⑧儽儽:同“累累”,疲惫的样子。⑨沌沌:蒙昧无知的样子。⑩察察:精明的样子。闷闷:含混、混浊的样子。飂:漂浮。以:用。顽且鄙:愚钝而又浅陋。食:养。母:指道。

    译文应诺与呵斥,相差有多少?良善与丑恶,相差有好多?众人所畏惧的,就不能不畏惧。

    世俗颓风广漠无边啊,没有尽头!

    众人都兴高采烈,好像享用丰盛的肴馔,又像春天登上亭台观赏美景。唯独我却淡泊宁静啊,无动于衷,像婴儿不会发出笑声,疲倦劳累地好像无家可归。

    众人都有多余的东西,而我却好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昏昏沌沌!

    世人都那么清醒,而我却那样昏聩;世人都那么精灵,而我却那样糊涂。

    沉静啊像大海,漂浮啊像没有止境。

    世人都有所施展,而独有我笨拙而无能。

    唯独我不同于世人,只注重于得到道的涵养。

    诵读星级★★

    二十一章

    原文孔德之容①,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②。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③;恍兮惚兮,其中有物④。窈兮冥兮⑤,其中有精⑥;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⑦,以阅众甫⑧。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⑨?以此。

    注释①孔:大。德:道的体现与作用。容:动。②恍、惚:若有若无的样子。③象:无形的迹象。④物:有形的实体。⑤窈、冥:深远幽暗的样子。⑥精:气。指最微小物质性实体。⑦名:黄瑞云《老子本原》:“义同《国语·周语》‘勤百姓以为己名’之名,韦昭注:‘名,功也。’去,减也。”⑧阅:总。众甫:万物之始。甫,始也。⑨然:王弼本作“状”,误,此据帛书甲乙本改正。

    译文大德之人的行动,只是遵循大道的规律而行。

    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它是那样恍惚啊,其中却有迹象;它是那样恍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深远幽暗啊,其中却有细微的精气;这细微的精气是真实的存在,可以征信检验。

    从当今上溯到远古,道之功不减,以总揽万物之始。我凭什么知道万物之始的情形呢?就凭这个有规律的道。

    诵读星级★★

    二十二章

    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①,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②。

    不自见(xiàn)③,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④,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释①敝:通“弊”,破旧。②抱一:帛书本作“执一”。一,指道。式:法式,范式。③见:通“现”。④矜:骄傲自满。

    译文弯曲反能保全,枉屈反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致迷乱。

    因此圣人坚守道作为天下事理的法则。

    不自我表现,所以高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显著;不自我夸耀,所以有功;不自骄自傲,所以长久。

    正因为他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古人所说的“弯曲反能保全”这些话,难道是空话吗?确实是能以保全的结果还给他的。

    诵读星级★★★

    二十三章

    原文希言自然①。

    故飘风不终朝②,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③同于德,失者④同于失。

    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⑤。

    注释①希:通“稀”,少。②飘风:疾风,狂风。朝:早晨。③德者:指行为得道者。④失者:指行为失道者。⑤“同于德者”四句:王弼本作“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此据帛书甲乙本改。

    译文少说话是合乎自然的。

    所以狂风刮不到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人呢?

    所以从事于道的人,所作所为就合于道;行为得道的人,所作所为就合于德;行为失道的人,所作所为就偏离道。

    行为得道者,道也得到他;行为失道者,道也抛弃他。

    诵读星级★★★

    二十四章

    原文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①企:踮起脚后跟。②跨:伸开过大的步子。③赘行:赘瘤。行,通“形”。

    译文踮起脚跟的人不能长久站立,跨步行走的人不能走远;自我表现的人不算高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显著,自我夸耀的人不会有功,自骄自傲的人不会长久。

    从道的观点来看,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都是剩饭赘瘤,惹人厌恶。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诵读星级★★

    二十五章

    原文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③,可以为天地母④。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⑤,逝曰远,远曰反⑥。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⑦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释①物:指道。混成:无形无象,混然而成。②寂兮:静而无声。寥兮:动而无形。③不殆:不息。殆,通“怠”。④母:本源,根源。⑤逝:运行。⑥反:通“返”,返回本原。⑦域中:指宇宙。

    译文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它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它寂静无声啊又空虚无形,独立长存而永不改变,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息,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把它叫作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诵读星级★★★

    二十六章

    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zī)重①。虽有荣观②,燕处③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注释①辎重:外出时所带的衣物箱笼等。②荣观:指华丽享乐的生活。③燕处:安居,安然处之。

    译文沉重是轻浮的基础,沉静是躁动的主宰。

    因此圣人终日行走都不离开载重的车辆。虽然有富丽堂皇的生活,却超脱地安居而不沉湎其中。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却轻率躁动治理天下呢?

    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体。

    诵读星级★★

    二十七章

    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①,善数(shǔ)不用筹策②,善闭无关楗③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④。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⑤。

    注释①瑕谪:瑕疵,过失。②筹策:计数用的竹制筹码。③关楗:门栓,横的叫关,竖的叫楗。④袭明:含藏着“明”。袭,承袭,承继。奚侗《老子集解》:“袭,因也。明,即十六章及五十五章‘知常曰明’之明。‘袭明’谓因循常道也。”⑤要妙:精要玄妙。

    译文善于行走的(以不行为行,故)不留下印迹,善于言谈的(以不言为言,故)无可指摘,善于计数的(以不计为计,故)不用筹码,善于关门闭户的(以不闭为闭,故)不用栓子而别人无法打开,善于结绳捆缚的(以不结为结,故)不用绳索却使人不能解开。

    所以圣人总是善于做到人尽其才,因此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做到物尽其用,因此没有被遗弃的物。这就叫作内藏着聪明。

    因此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珍惜他的借鉴,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糊涂。这就是幽深精妙的道理。

    诵读星级★★

    二十八章

    原文知其雄①,守其雌②,为天下③。为天下,常德不离④,复归于婴儿⑤。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⑥,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⑦,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⑧。

    朴散则为器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⑩。

    注释①雄:雄强,刚强。②雌:柔静,柔弱。③谿:与下文“谷”同义,指低洼的水沟。王弼注:“谿不求物,而物自归之。”④常德:即常道。德,道的体现。⑤复归于婴儿:回复到婴儿的柔弱浑朴。老子认为达到婴儿的境界为最高修养。⑥忒:差错。⑦“守其黑”至“知其荣”六句,有人认为是后人窜入之语,非《老子》原文所有。⑧朴:未经加工的木材。比喻人原有的德性。⑨散:坏。器:指物,万物。高亨说:“器,与道对称,道无形,器有形,器指事物,或指工具。”⑩大制:指治国之道。割:伤害。

    译文知道什么是雄健的,却甘守雌柔,做天下的水沟。做天下的水沟,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重又回归婴儿的天真淳朴。

    知道什么是洁白的,却甘处污黑,做天下的法式。做天下的法式,永恒的德性就不会有差错,重又回归人类的原始状态。

    知道什么是荣耀的,却甘于屈辱,做天下的空谷。做天下的空谷,永恒的德性就能保持充足,重又回归上古的淳朴。

    淳朴的道被分裂破坏后就成为器物工具,只有圣人能运用人民的淳朴,成为百官的首长。所以完美的政治是不伤害人民淳朴的本性的。

    诵读星级★★

    二十九章

    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①,吾见其不得已②。天下神器③,不可为也,不可执也④。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⑤,或强或羸(léi)⑥,或挫或隳(huī)⑦。是以圣人去甚⑧,去奢,去泰⑨。

    注释①取:治,为。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无事”,河上公注:“取,治也。”为之:强力去做。②不得已:不能够。已,通“矣”。③神器:神圣之物。④不可执也:此句王弼本原缺,据刘师培说增补。⑤歔:各本或作“呴”,或作“嘘”。易顺鼎说:“按‘歔’本字当做‘嘘’。下文‘或强或羸’,‘强’与‘羸’反,则‘嘘’与‘吹’反。《玉篇》引《声类》云:‘出气急曰吹,缓曰嘘。’此吹、嘘之别,即《老子》古义也。”⑥羸:瘦弱。⑦或挫或隳:河上公本作“或载或隳”,注云:“载,安也。隳,危也。”帛书本作“或培或堕”。译文从帛书本。⑧甚:过分的。⑨泰:与“甚”同义,过分,太过。

    译文想要治理天下却用强力去做,我看他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天下”是个神圣的东西,是不能治理的,也是不可掌控的。谁治理它谁就要把它搞坏,谁掌控它谁就会失去它。

    世人性情不一,有的行前,有的随后;有的性急,有的性缓;有的强健,有的羸弱;有的自爱,有的自毁。所以圣人要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措施。

    诵读星级★★

    三十章

    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①。师②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③。

    善者果而已④,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⑤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⑥。

    注释①其事:指用兵之事。好还:容易受到报复。好,易也。②师:军队。③凶年:饥荒之年。战争之后,生产破坏,人民饥荒,瘟疫流行,故曰凶年。④善者:王弼本作“善有”,此从帛书本。善者,指善用兵者。果:成功,胜利。王弼注:“果,犹济也。言善用师者,趣以济难而已矣,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也。”⑤壮:王弼注:“壮,武力暴兴,喻以兵强于天下也。”⑥早已:早亡。

    译文用道辅助君主的人,不靠兵力逞强于天下。用兵逞强于天下,很快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必然荆棘丛生。大战之后,必有荒年。

    善于用兵的人,只求达到救济危难的目的就是了,不敢凭借兵力来逞强。达到目的却不矜持,达到目的却不夸耀,达到目的却不骄傲,达到目的却是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

    事物达到极盛就会衰败,这是不合于道的,不合于道的必然很快死亡。

    诵读星级★★

    三十一章

    原文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②。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③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④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⑤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释①夫兵者:王弼本作“夫佳兵者”,此据帛书甲乙本。②贵左、贵右:古人认为左阳右阴,阳生而阴杀,故安居时以左为贵。下文尚左、尚右、居左、居右义并同。③恬淡:高亨说:“恬,指内心没有私愤。淡,指内心没有贪欲。”④偏将军:即副将军。⑤泣:当为“莅”字之误。莅,临也。

    译文兵器是不祥的东西,大家都憎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轻易使用它。

    君子平时以左边为上,战时则以右边为上。兵器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也要以心平气和无私无欲为上。胜利了不要心中自美,如果自美,这就是以杀人为快乐。以杀人为快乐的人,就不能在天下取得成功。

    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边为上。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这说明用兵打仗是以丧礼的礼仪处理的。战争杀人众多,要怀着哀痛的心情去对待;打了胜仗,也用丧礼的礼仪去对待战死的人。

    诵读星级★★

    三十二章

    原文道常无名朴①。虽小,天下莫能臣②。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③。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④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⑤,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⑥,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⑦。

    注释①道常无名朴:此句另一种断句法为“道常无名,朴虽小”。但三十七章有“无名之朴”句,故“名朴”似以不断开为宜。黄瑞云说:“无名朴,犹言无法形容之宝,极言道之至高无上。”②莫能臣:王弼本“臣”下有“也”字,傅奕本及唐宋诸本皆无。高亨说:“‘也’字衍文,以‘臣’、‘宾’均为韵知之。”③万物:包括人在内的各种事物。宾:臣服。④民:此泛指人,犹人们。⑤制:创造。有名:指侯王之名。此下数句各家注译颇有分歧,译文从黄瑞云《老子本原》。⑥夫:代词,彼,指侯王。将:当。⑦“譬道之”二句:蒋锡昌说:“此句倒文,正文当作‘道之在天下,譬犹江海之与川谷’。盖正文以江海譬道,以川谷譬天下万物。”

    译文道永远是一个无法形容之宝,虽极微小而天下没有谁能使之臣服。统治者如果能守住它,万物自然将会服从他。

    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降下甘露,人们谁也没有指使它而自然润泽均匀。

    侯王开始制作了名称,名称既然有了,也必须知道有所止足,知道止足,才可以避免危险。

    道为天下所归,就好比江海为一切小河流所流注一样。

    诵读星级★

    三十三章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①,强行②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③。

    注释①富:充实。非指财富。②强行:勤勉力行。③死而不亡者:指得道者。得道者身死而道存,故长寿。

    译文善于认识别人的叫作智,善于认识自己的才是明。

    能战胜别人的叫作有力,能战胜自己的才是坚强。

    知道满足的人(精神)充实,勤勉不懈的人才算有志。

    不迷失自己所处位置的人能够长久,身死而道术永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诵读星级★★

    三十四章

    原文大道汜(fàn)兮①,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②,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注释①汜:同“泛”,大水漫流。全句意谓大道像洪水般四处漫流,无所不在。②辞:读为“司”,主也,与下文“有”、“为主”义同。

    译文大道像泛滥的洪水一样啊,周流而无所不到。

    万物依靠它生长而它不认为自己是主宰,它有所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始终没有欲望,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它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

    正由于它始终不以自己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诵读星级★★

    三十五章

    原文执大象①,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②。

    乐(yuè)与饵③,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④。

    注释①执:掌握。大象:指道。四十一章:“大象无形。”②安:乃,于是。王引之《经传释词》:“安,犹于是也,乃也,则也。”《管子·大匡》:“必足三年之食,安可以其馀修兵革。”平太:安宁。太,通“泰”。③乐与饵:音乐与美食。④既:尽,穷尽。

    译文谁掌握了大道,天下都向他投靠。大家都来投靠而不加伤害,于是大家都能平和安泰。

    音乐与美食,能使过路的人止步。而道一经口中说出,却淡得没有味道。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却用不尽。

    诵读星级★

    三十六章

    原文将欲歙(xī)①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②。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③不可以示人。

    注释①歙:收敛,合拢。②微明:高延第《老子证义》:“首八句即福祸盛衰倚伏之几,天地自然之运,似幽实明。‘微明’即微而显也。”③国之利器:有几种解释,一说指权道,一说指赏罚,一说指圣智仁义巧利。这里实指政权或军事力量(高亨说)。

    译文将要收合的,必须先暂且张开它;将要削弱的,必须先暂且强化它;将要废弃的,必须先暂且兴举它;将要夺取的,必须先暂且给予它。这就叫作从幽微的几兆中得到认识。

    柔弱胜过刚强。

    鱼儿不能脱离深水,国家的政权军队也不可以随便展示给人看。

    诵读星级★★★

    三十七章

    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②。化而欲作③,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④静,天下将自定。

    注释①无为:任其自然,不妄为。这是老子哲学的重要命题,既是他对宇宙自然的认识,也是他的政治原则。无不为: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这由“无为”所产生的效果。②自化:自然化育,自然发展。③欲:私欲。作:产生。④以:则。

    译文道永远是顺任自然的,然而却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不能为的。侯王如果能坚守它,万物就会自生自长。人们在自生自长中萌发了贪欲,我就用道来安定他们。用道来安定他们,就不会起贪欲。不起贪欲则趋于宁静,天下便自然重归于安定。

    诵读星级★★

    三十八章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①,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②,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③。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④,道之华⑤,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①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②无以为:无心作为。以,有心,故意。有的版本作“不”。③攘臂:援臂,伸臂。扔:强力牵引。④前识者:自以为有先见之明者。⑤华:虚华。

    译文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这就是有德;下德的人死守着形式上的德,这就是没有德。

    上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无心作为,下德的人有所作为而且是出于有心。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出于有意。上礼的人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伸着胳膊强使人听从。

    所以丧失道后才有德,丧失德后才有仁,丧失仁后才有义,丧失义后才有礼。

    礼这个东西,它表明忠信的不足,是祸乱的开始。

    自以为有先见之明者,不过是道的虚华表现,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存心笃实,而不居于虚华。因此舍弃浇薄虚华而选择敦厚笃实。

    诵读星级★

    三十九章

    原文昔之得一者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②。

    其致之③,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④,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⑤。此非其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至誉无誉,不欲(lù)⑥如玉,珞(lì)珞⑦如石。

    注释①得一:即得道。业灵峰《老子达解》:“一者,道之数。得一,犹言得道也。”《淮南子·诠言训》:“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②贞:通“正”,首领。帛书甲乙本、河上公本、景龙碑本等均作“正”。③其致之:推而言之。高亨《老子正诂》:“致犹推也,推而言之如下文也。”④发:刘师培《老子斠补》:“发读为废。……‘恐发’者,犹言将崩圮也,即地倾之义。‘发’为‘废’之省形。”⑤孤、寡、不谷:都是王侯用于自己的谦称。孤、寡,是说自己孤德、寡德;不谷,即不善之意。⑥琭琭:形容玉的华丽。⑦珞珞:形容石块的坚实。

    译文自古以来凡是得到“一”(道)的: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宁静,神得到“一”而神灵,山谷得到“一”而充盈,万物得到“一”而生长,侯王得到“一”而成为天下的首领。

    推而言之,天若不能保持清明就将崩裂,地若不能保持宁静就将塌陷,神若不能保持神灵就将消失,山谷若不能保持充盈就将涸竭,万物若不能保持生长就将灭绝,侯王若不能保持首领地位就将垮台。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是把低贱当作根本吗?难道不是吗?

    所以最高的称誉无须称誉,因此不愿像玉的华丽,宁可如石块般坚实。

    诵读星级★★★

    四十章

    原文反者道之动①,弱者道之用②。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释①反:高亨《老子注译》:“反,借为返,去而复回曰返,即循环。自然界日月的运行,春夏秋冬的更替,都是往来循环,老子认为这就是道的运动。”②弱:柔弱,柔和。高亨《老子注译》:“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柔和的,四时的气候总是逐渐转变,才能生养万物;狂风暴雨是偶然的。”

    译文道的运动是循环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

    天下万物生于有形体的天地,有形体的天地生于无形体的道。

    诵读星级★★★

    四十一章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①;下士闻道,大而笑之②。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③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èi)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⑤,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⑥,质真若渝⑦,大方无隅⑧;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⑨且善成。

    注释①存:取信。亡:怀疑。②大而笑之:王弼本作“大笑之”,王念孙《读书杂志》:“‘大笑之’,本作‘大而笑之’,犹言迂而笑之也。《牟子》引《老子》,正作‘大而笑之’。《抱朴子·微旨篇》亦云‘大而笑之’。”王说有理,今据改。大,即《庄子·逍遥游》“大而无当”之大,空洞,迂阔。③建言:立言。林希逸说:“建言者,立言也,言自古立言之士有此数语。”④夷:平。颣:本义为丝上的结,引申为不平之义。⑤辱:同“黑辱”(rǔ),黑垢。⑥建:通“健”,刚健。偷:偷惰。⑦渝:《说文》:“渝,变污也。”⑧隅:廉隅,棱角。⑨贷:施与。

    译文上等士人听到道,就努力去实行;中等士人听到道,则将信将疑;下等士人听到道,以为空洞而嘲笑它。不被嘲笑就不足以成为道。因此古时候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

    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坎坷;崇高的德好像低谷,纯洁的白好像污黑,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看似懦弱,质朴纯真看似污浊,方正的物体看似无棱;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美好的音乐听来好似无声,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迹。

    道幽隐而没有名称。只有道,善于施与万物并成就万物。

    诵读星级★★★

    四十二章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①。

    万物负阴抱阳②,冲气③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④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⑤。

    注释①“道生一”四句:这是老子著名的万物生成论观点,描述道生成万物的过程。《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淮南子·天文训》:“道日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知一为道之最初生成物,即气;一分为二,即阴与阳;阴阳合和而产生第三者,如此衍化而生成万物。②负阴抱阳:背阴而向阳。③冲气:阴阳两气相激荡。冲,交冲,激荡。④强梁:凶横有力。⑤教父:为教之本。父,本也。

    译文道生成气,气分为阴阳二种,阴阳两气相交而生成万物。

    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生成新的和谐体。

    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是王公大人却用来称呼自己。

    所以一切事物,减损它有时反而得到增加,增加它有时反而受到减损。

    别人用来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横的人不得好死,我把这句话作为教人的头一条。

    诵读星级★★★

    四十三章

    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①。无有入无间②,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③及之。

    注释①天下之至柔:即道。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即以水为喻以明道之性。驰骋:使之驰骋,即驾驭、驱使。②无有:没有体积,即天下之至柔。无间:没有空隙,即天下之至坚。③希:通“稀”。傅奕即作“稀”。

    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强的东西。没有形体的道能穿越没有空隙至坚至强的有形之物,我因此知道无为的益处。

    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能够做到的。

    诵读星级★★★

    四十四章

    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①?得与亡孰病②?

    是故甚爱必大费③,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释①货:财货,物质财富。多:重要。②得:指得到名利。亡:指失去生命。病:害处。③费:损害,损伤。

    译文声名与生命哪一个跟自己更亲近?生命与财货哪一个更重要?得到名利与失去生命哪一个更为有害?

    所以过分爱好看重名声必将付出极大的代价,过多地蓄积财货必将招致惨重的损失。

    (对于名声地位的追求)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如此,生命才可以长久。

    诵读星级★★★

    四十五章

    原文大成①若缺,其用不弊②;大盈若冲③,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④,清静为天下正⑤。

    注释①成:通“盛”,满,完满。②弊:竭,尽。③冲:通“盅”,空虚。④“躁胜寒”二句:高明《帛书老子校注》:“‘躁’与‘静’是指人之体魄在不同环境下而表现的不同情绪或状态。肢体运动则生暖,暖而胜寒;心宁体静则自爽,爽而胜热。”⑤正:平,引申有准则、楷模义。

    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残缺一样,但其功用却永不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像是空虚一样,然其功用却永不穷尽。

    最正直者好似屈曲,最灵巧者好似笨拙,最善辩者好似木讷。

    运动可以御寒,安静可以耐热,清静无为可以成为天下人的楷模。

    诵读星级★★★

    四十六章

    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①;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②。

    罪莫大于可欲③,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释①却走马以粪:《韩非子·喻老》:“天下有道,无急患,则静,遽传不用,故曰‘却走马以粪’。”却,止也,弃而不用。走马,指传送军情之马。粪:耕种。《孟子·滕文公上》:“凶年粪其田而不足。”赵歧注:“粪,治其田。”②戎马:战马。生于郊:指怀胎的牝马在战地的郊野生产。桓宽《盐铁论·未通》:“往者未伐胡越之时……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当此之时,却走马以粪,牸牝(母马)入阵,故驹犊生于战地。”③罪莫大于可欲:王弼本无此句,河上公本、傅奕本均有此句,《韩非子·喻老》引文亦有此句,据补。

    译文天下太平,战争不兴,战马不用于战场而用于耕种;天下无道,战争频繁,连怀胎的母马也被送上战场,在战场生下小马驹。

    罪恶没有比多欲更大的了,祸患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的了,罪过没有比什么都想得到更大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就是永远的满足。

    诵读星级★★

    四十七章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kuī)牖①,见天道②。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③,不为而成。

    注释①:通“窥”,窥视。牖:窗子。②天道:指自然规律。③名:通“明”。

    译文(有道之士)不出大门,也知道天下之事;不望窗外,也能认识自然的法则。外出越远,对道的认识越少。

    所以圣人不出行而能感知,不察看却能明白,不作为却能成功。

    诵读星级★★★

    四十八章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①;及其有事②,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①取:治,治理。无事:无扰攘之事。②有事:指政令繁苛。

    译文从事于学则日益增加知识,从事于道则日益减损知识。

    减少了又减少,一直达到无为的境地。达到无为的境地,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

    治理天下要始终清静不扰攘;如果政令繁苛,就不配治理天下。

    诵读星级★★

    四十九章

    原文圣人无常心①,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②。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xī)焉③,为天下浑其心④。

    百姓皆注其耳目⑤,圣人皆孩之⑥。

    注释①常心:主观固执之心。②德:通“得”。③歙歙焉:收敛的样子。指收敛主观的欲望。王弼本无“焉”字,据傅奕本补。④浑其心:使人心归于浑朴。⑤百姓皆注其耳目:王弼无此句,据河上公本、景龙碑本补入。河上公注:“注,用也。”用其耳目,即明察是非。⑥孩之:像孩子般对待他们。

    译文圣人没有主观成见,只以百姓的心为心。

    百姓之善良者,我以善良之心对待他们;百姓之不善良者,我也以善良之心对待他们,这样我也能得到百姓的善心相待。

    百姓之诚信者,我以诚信之心对待他们;百姓之不诚信者,我也以诚信之心对待他们,这样我也能得到百姓的诚信相待。

    圣人之于天下,收敛自己的主观成见与欲望,使人心世风归于浑朴。

    百姓都利用自己的耳目计较是非得失,圣人却都把他们当作天真的婴儿一般对待。

    诵读星级★★

    五十章

    原文出生入死①。生之徒②,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③,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④。

    盖闻善摄生⑤者,陆行不遇兕(sì)⑥虎,入军不被⑦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⑧。

    注释①出生入死:有三种解释:一、人始于生而卒于死。《韩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谓之出,卒谓之入,故曰出生入死。”二、人离开生路,即进入死路。王弼注:“出生地,入死地。”三、蒋锡昌《老子校诂》:“此言人出于世为生,入于地为死。”译文从蒋说。②徒:“途”的本字,道路,引申指机会。③生生:养生。后一“生”字王弼本无,据傅奕本、帛书甲乙本等增补。④生生之厚:厚自奉养以求生。⑤摄生:犹养生。摄,调养,养护。⑥兕:犀牛。⑦被:受,加。⑧无死地: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译文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人获得长生的机会,是十分之三;人走向死亡的机会,也是十分之三;人过分奉养自己的生命,胡作妄为而走向死路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奉养太过度了。

    听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战争中不会受到杀伤。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境地。

    诵读星级★★

    五十一章

    原文道生之,德畜之①,物形之,势成之②。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shú)之③,盖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④。

    注释①之:指万物。畜:养也。二句谓,万物由道生长之,德养育之。②物形之:因物而赋形。势成之:因势而成形。势,指自然之势。③亭:成熟,长成。毒:通“熟”,成熟。④玄德:幽远之德。

    译文万物由道生长之,德养育之,它因物而赋形,因势而形成。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看重德的。

    道的受尊崇,德的被看重,没有谁来命令,永远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道使万物生长养育,成长繁殖,得到覆荫保护。道之于万物,生长之却不据为己有,作成之而不恃以为德,引导之而不为主宰,这就叫作玄德。

    诵读星级★★

    五十二章

    原文天下有始①,以为天下母②。既得其母,以知其子③;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④。

    塞其兑⑤,闭其门⑥,终身不勤⑦。开其兑,济其事⑧,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⑨,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⑩。

    注释①始:指道。②母:本源,根源。也指道。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③子:指万物。④没身:犹终身。殆:危险。⑤兑:指耳目口鼻。《淮南子·道应训》:“塞民于兑。”高诱注:“兑,耳目口鼻也。”⑥门:与“兑”同。⑦勤:忧心。⑧济其事:犹成其事,为其事。⑨用:各家多作“运用”讲。唯黄瑞云《老子本原》云:“用,《说文》:‘庸,用也。’则用亦庸也,两字亦可通用。《书·皋陶谟》:‘五刑五用’,《后汉书·梁统传》引作‘五刑五庸’。《尚书大传》‘墙谓之庸’,墙庸为壅蔽之物,故有壅蔽之义。‘用其光’与五十六章‘和其光’意同。”其说似有理,然终觉牵强。用,通“因”,借助。⑩袭常:因袭常道。习,因袭,顺应。常,常道,指自然规律。

    译文天下有其最初的原始存在,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已经得知万物的本原,从而去认识万物;已经认识了万物,又守住其本原根性,就终身都没有危险。

    堵塞嗜欲的窍穴,关闭嗜欲的门径,终身都没有忧心的事。打开嗜欲的窍穴,增添纷繁的事情,终身都不可救治。

    能看见细微的东西叫作明,能坚守柔弱叫作强。借助自然的光,回到察见细微的明。不要给自己带来灾殃,这就叫作顺应自然规律。

    诵读星级★★

    五十三章

    原文使我介然①有知,行于大道,唯施(yí)②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③。

    朝甚除④,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⑤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⑥。非道也哉!

    注释①介然:确实的样子,毫无怀疑的样子。《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杨倞注:“介然,坚固貌。”②施:王念孙曰:“施读为迤。迤,邪也。”(《读书杂志》)此指邪路。③人:王弼本作“民”,据景龙碑等本改。人,指人君。径:小路。④朝:朝廷。除:通“涂”。《广雅》:“涂,污也。”引申有腐败义。⑤厌:饱足。⑥盗夸:犹盗魁,强盗头子。《韩非子·解老》作“盗竽”,云:“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今大奸作则俗民唱,俗之民唱则小盗必和。故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而货资有馀者,是之谓盗竽矣。”高亨《老子正诂》:“夸、竽同声系,古通用。据韩说,盗竽犹今言盗魁也。竽以乐喻,魁以斗喻,其例正同。”

    译文客观现实使我确实认识到,要行走在大道上,最怕的是走上邪路。大道甚为平坦,而统治者却喜欢走小路。

    朝廷腐败,田地荒芜,仓库极为空虚;而统治者却穿着锦绣的衣服,佩戴着锋利的宝剑,吃饱喝足,钱财多得用不完:这就叫作强盗头子。他们违反了大道啊!

    诵读星级★★★

    五十四章

    原文善建者不拔①,善抱②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③,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注释①建:立。拔:动摇。②抱:抱持,持守。③邦:与下文“以邦观邦”三个“邦”字,王弼本俱作“国”,今从帛书甲本、傅奕本。

    译文善于建立(道的根基)的人不会动摇,善于坚持(道的根基)的人不会脱落,(这样的人)会子孙长保香火不绝。

    (以道)修养至于自身,其德乃纯真;修养至于治家,其德乃饶多;修养至于治乡,其德乃广大;修养至于治国,其德乃丰硕;修养至于治天下,其德乃博大。

    所以要以个人立身应有的标准来观察个人,以治家应有的标准来观察家,以治乡应有的标准来观察乡,以治国应有的标准来观察国,以治天下应有的标准来观察天下。我怎么知道天下的情况呢?就是用这种方法。

    诵读星级★★

    五十五章

    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①,猛兽不据②,攫鸟不搏③,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zuī)作④,精之至也。终日号(háo)而嗌(yì)不嗄(shà)⑤,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⑥,心使气曰强⑦。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注释①毒虫不螫:王弼本作“蜂虿(chài)虺(huǐ)蛇不螫”,此从河上公等众多古本。螫,毒虫以针刺人。②据:抓取。③攫鸟:鸷鸟,鹰鹫之类。④牝牡之合:男女性交。朘:男孩的生殖器。王弼本作“全”,此从傅奕本。作:挺举,勃起。⑤嗌:咽喉。嗄:嘶哑。⑥益生:过分追求生活享受,纵情声色,即五十章所谓“生生之厚”。《庄子·德充符》:“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可知益生即违反自然。祥:妖祥,灾殃。《说文》段玉裁注:“凡统言则灾亦谓之祥,析言则善者谓之祥。”⑦心使气:存心使气。强:逞强。

    译文含德深厚的人,比得上初生的婴儿。毒虫不螫他,猛兽不抓他,鸷鸟不捕他,他筋骨柔弱而拳头却攥得很紧。他不知道男女交媾而阴茎也会勃起,这是因为他精气充盈。他整天号哭而喉咙却不嘶哑,这是因为他和顺至极。

    懂得和顺的道理就是常道,懂得常道顺应自然就是明智,(反之)追求享受纵欲无度就是灾殃,存心使气争强好胜就是强梁。

    事物达到极盛就会衰老,这是不合于道的,不合于道必然很快死亡。

    诵读星级★★

    五十六章

    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②,同其尘,是谓玄同③。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注释①“塞其兑”二句:又见五十二章。②和:合也,同也。和其光、同其尘二句意谓光则同其光,尘则同其尘,不露圭角,随俗沉浮。按:“挫其锐”四句又错入四章。③玄同:冥然混同。这是老子哲学术语,指无知无欲的浑然状态。

    译文懂得大道的人不言说,言说的人不懂大道。

    堵塞嗜欲的窍穴,关闭嗜欲的门户,挫折他们的锋芒,消解他们的纷争,混合其光耀,混同其尘浊,这就叫作浑然一体的玄同。

    (在这种玄同的状态下统治者)不可能对某人亲近,也不可能对某人疏远;不可能让某人得利,也不可能让某人受害;不可能使某人尊贵,也不可能使某人低贱。所以能为天下人所尊重。

    诵读星级★★

    五十七章

    原文以正①治国,以奇②用兵,以无事取天下③。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④,而民弥贫;人多利器⑤,国家⑥滋昏;人多伎巧⑦,奇物⑧滋起;法令滋彰⑨,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⑩,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注释①正:正道。②奇:诡道,指奇谋机变。③无事:无为。取:治理。④忌讳:指禁忌,法规。⑤人:指人君。王弼本作“民”,此从景龙碑本、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等本。利器:指各种手段。⑥滋:更加。⑦伎巧:指各种权谋智巧。⑧奇物:傅奕本、范应元本作“邪事”,可知“奇物”即指各种邪伪行为。⑨彰:彰显,分明。⑩而:犹“则”。化:正常发展。

    译文以正道治国,以奇谋用兵,以无为治天下。我根据什么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呢?根据这些事实:

    国家禁令繁多,百姓越陷于贫困;统治者的镇压手段越多,国家越黑暗混乱;统治者的权谋智巧越多,各种邪伪行为越滋长兴起;法令禁约越烦苛,盗贼越来越多。

    所以圣人说:“我无为则百姓能自然发展,我好清静则百姓自然安定,我无为则百姓自然富足,我无欲则百姓自然淳朴。”

    诵读星级★★

    五十八章

    原文其政闷闷①,其民淳淳;其政察察②,其民缺缺③。

    祸兮福之所倚④,福兮祸之所伏⑤。孰知其极?其无正⑥。

    正复为奇⑦,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ì)⑧,直而不肆⑨,光而不耀⑩。

    注释①闷闷:浑厚的样子。②察察:分明的样子。③缺缺:狡诈的样子。④倚:依靠。⑤伏:藏伏。⑥正:定也,指定准。⑦正:指正常情况。奇:指变异情况。下句“善”、“妖”义同。⑧廉:侧边。刿:划伤,刺伤。⑨肆:放肆。⑩耀:刺目。

    译文政治宽松浑厚,人民就淳朴;政治精细严苛,人民就狡黠。

    灾祸啊,幸福就依靠着它;幸福啊,灾祸就藏伏在其中。谁知道它们的究竟?它们没有一个定准。

    正常转变为诡异,良善转变为妖邪。人们的迷惑,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

    所以圣人方正而不锋利如割,有棱角而不至于把人刺伤,正直而不至于无所顾忌,光亮而不至于耀人眼目。

    诵读星级★★★

    五十九章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啬①。

    夫唯啬,是谓早服②。早服谓之重(chóng)积德③。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④,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⑤,长生久视之道⑥。

    注释①治人:管理人民,实即管理国家。事天:对待自然。啬:收敛。引申有深藏厚蓄、不炫耀示人之义。②早服:即早服于道。③重积德:厚积德、深积德。④母:喻指保国的根本之道。⑤柢:主根,树基。⑥久视:与“长生”义同。《吕氏春秋·重己》:“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高诱注:“视,活也。”

    译文治理国家,对待自然,没有比深藏厚蓄不炫耀张扬更重要的。

    只有深藏厚蓄,才称得上是早服于道。早服于道就是深厚积德。深厚积德则无往不胜,无往不胜则力量不可穷尽,力量不可穷尽则可以保有国家。保有国家的根本之道,乃可以长久。这叫作根深本固,是长生久活的方法。

    诵读星级★

    六十章

    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①。

    以道莅②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③归焉。

    注释①治大国若烹小鲜:煎小鱼不能随便翻搅,否则鱼就容易煎碎。比喻治国不要经常扰民。王弼注:“不扰也。躁则多害,静则全真。故其国弥大,而其主弥静,然后乃能广得众心矣。”小鲜,小鱼。②莅:临也。③交:共,都。

    译文治理大国,好比煎小鱼一样(不要经常搅动)。

    以道治天下,连鬼也不神灵。不是鬼不神灵,而是其神灵不伤害人。不只是鬼神不伤害人,连圣人也不伤害人。鬼神与人都不伤害人,所以德乃俱归于民。

    诵读星级★★★

    六十一章

    原文大国者下流①,天下之交②,天下之牝③。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④。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⑤;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⑥,小国不过欲入事人⑦。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注释①下流:为流水所聚的低洼之处,如江海等。大国为小国所附,如江海为百川所归,故借以为喻。②天下之交:仍以江海为喻,谓大国为天下汇聚之处。③天下之牝:大国为天下之雌者。此以动物雌雄为喻。动物雄性多追逐雌性,大国常为小国所趋附,故借以为喻。牝,雌性鸟兽。与“牡”(雄性鸟兽)相对。④为:而。下:谦下。⑤取:通“聚”,保聚。下句“取大国”之取,则作“被保聚”讲。⑥兼畜人:把人聚在一起加以畜养,意即聚养小国。⑦入事人:意即取容于大国。

    译文大国要处在低下的位置(就像江海为百川所归一样为众多小国所附),它是天下汇聚的地方,自居于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性鸟兽常以静赢得雄性,就在于雌性能守静且能谦下。

    所以大国若能以谦下待小国,则能会聚小国;小国若能以谦下待大国,则能被大国保聚。所以有时大国谦下以会聚小国,有时小国谦下而见容于大国。

    大国不过想要聚养小国,小国不过想要取容于大国。两者都要各得其所欲,大国尤其应该谦下。

    诵读星级★★

    六十二章

    原文道者,万物之奥①,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②尊,美行可以加人③。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④,虽有拱璧以先驷马⑤,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⑥,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注释①奥:藏,引申有庇荫的意思。②市:换取。③美行可以加人:“行”上原脱“美”字,据《淮南子·道应训》《人间训》补入。加人,有益于人(用高亨说)。④三公: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⑤有:执有,持有。拱璧:大璧。易顺鼎说:“《玉篇》曰:‘珙,大璧也。’拱璧即珙璧。”驷马:一车四马。⑥求以得:王弼本作“以求得”,此据景龙碑本、傅奕本等古本改。

    译文道是万物之藏,无所不容,它是善人的宝物,不善之人也依赖它而得以保全。

    好的言论可能赢得尊敬,好的行为可以有益于他人。人的不善言行(也可以为道所保全),有什么可以抛弃的理由?所以立君王,设置太师、太傅、太保三公,虽然享有手执拱璧而先驷马的威仪,还不如进此道之可贵。

    古人所以珍视这个道的原因是什么呢?不正是因为有求可以实现,有罪可以免除吗?所以为天下人所贵重。

    诵读星级★

    六十三章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①,(报怨以德②。)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③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注释①大小多少:把小事看成大事,把少者看成多者。大、小,均作动词用。②报怨以德:此句与上下文意思不连贯,依严灵峰、陈鼓应说移入七十九章。③作:起,始。

    译文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

    把小事看成大事,把少者看成多者。考虑难事在它还是简易的时候,处理大事在它还是细小的时候。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简易开始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开始的。所以圣人永远不处理大事(因为大事已经化小了),因此能成就大事。

    轻易承诺必然缺少信用,把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圣人总把事情看得艰难,因此他终究没有困难。

    诵读星级★★

    六十四章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①易谋,其脆易泮(pàn)②,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天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jī)④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⑤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释①兆:事物的端倪,前兆。②泮:冰化开,引申有分解、分开义。③累土:犹蔂土,一筐土(用高亨说)。④几:接近,将要。⑤复:补,补救。

    译文国家安稳太平容易维持,灾祸尚未萌发之际容易想办法,当它还处于脆弱的时候容易消除,当它还微小的时候容易解决。所以要在灾祸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把事情办好,在动乱还没有发生时即进行治理。

    合抱大的树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多层的高台,是用一筐一筐泥土堆积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有为者总是要失败的,持有者总是要失去的。所以圣人无为因而也就没有失败,不持有因而也就不会失去。

    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在最终阶段也像初始阶段一样谨慎对待,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了。

    所以圣人总是求别人所不欲求的,不看重难得的宝物;学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有所作为。

    诵读星级★

    六十五章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①,非以明民②,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③;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此两者亦楷式④。常知楷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⑤,然后乃至大顺⑥。

    注释①为道:指以道治国。②明民:使民聪明,使民有知识。③贼:祸害。④楷式:王弼本作“稽式”,此从河上公本等古本。楷式,即法式,指原则。⑤反:通“返”,指返朴归真。⑥大顺:即自然。

    译文古代善于以道治国的人,不是教人民有知有识,而是教人民无知无识。

    百姓所以难于治理,就在于他们掌握的智巧计谋多。所以用智巧计谋去治国,是国家的灾祸;不用智巧计谋去治国,才是国家的福祉。

    这两句话是治国的法则。常常记住这个法则,这就是玄德。

    玄德幽深啊,邈远啊,与万物冥合,然后达到自然的境界。

    诵读星级★★★

    六十六章

    原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①,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②,必以言下之;欲先民③,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④,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⑤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释①百谷王:百川所汇入的地方。谷,小溪,小河。②上民:居民之上,即统治人民。③先民:居民之先,即领导人民。④重:受压迫。⑤推:推举,拥戴。

    译文江海所以能成为众多河流汇入的地方,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所以能为众多河流汇入的地方。

    所以人君要统治人民,必须对他们言语谦下;要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置于他们之后。这样的圣人居于民上而人民不觉得受到压迫,居于民前而人民不觉得受到伤害。因此天下之人都乐于推举拥戴而不厌弃。

    正因为他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诵读星级★★★

    六十七章

    原文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①。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②,二曰俭③,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④。

    今舍慈且⑤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注释①不肖:不像,指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②慈:慈柔。③俭:与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之“啬”字同义,即俭束、卑谦的意思。④器长:万民之长。器,物,万物。这里主要指人民。⑤且:取。

    译文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很大,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正因为它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如果它像什么具体的东西,它早就渺小得很了。

    我有三件法宝,我掌握并保持着它们:第一是慈柔软弱,第二是俭束谦卑,第三是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

    因为慈柔软弱所以能勇敢胜敌,因为俭束谦卑所以能发展壮大,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成为万民的首长。

    现在世人舍弃慈柔而取勇敢,舍弃俭束而取壮大,舍弃后面而取前面,死定啦。

    慈柔,用来征战则能取胜,用来守卫则能坚固。天道将要求助谁,就用慈柔来保护他。

    诵读星级★★★

    六十八章

    原文善为士者不武①,善战者不怒②,善胜敌者不与③,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④,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⑤也。

    注释①士:王弼注:“士,卒之帅也。”武:武力,勇武。②怒:用如《庄子·逍遥游》“怒而飞”之怒,奋也。此处作逞强、斗狠讲。③与:敌对。王弼注:“与,争也。”④德:此指策略。⑤极:法则。

    译文善于做将帅者不逞武力,善于作战者不斗狠逞强,善于战胜敌人者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者待人谦卑。这叫作不争的策略,这叫作用人的力量,这叫作配合自然,是自古以来的法则。

    诵读星级★★

    六十九章

    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①,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háng)无行(háng)②,攘③无臂,执无兵④,扔⑤无敌。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⑥。

    故抗兵相加⑦,哀者胜矣⑧。

    注释①为主:指采取攻势,主动进攻。为客:采取守势,守以待敌。②行:行列,阵势。③攘:援臂,此指援臂搏斗。④执:抓住。兵:兵器。⑤扔:义同三十八章“攘臂而扔之”之“扔”,强力牵引。⑥宝:指生命。河上公注:“宝,身也。”⑦抗兵:指力量相当的两军。相加:相对。⑧哀者胜:王弼注:“哀者必相惜,而不趋利避害,故必胜。”高亨《老子注译》:“受侵略的国家,人们怀着悲痛的心情,与敌人作拼死的战斗,则必战胜。”

    译文用兵的人说:“我不敢采取攻势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而宁愿后退一尺。”这就是说敌人虽欲与我对阵而无阵可对,虽欲与我援臂搏斗而无臂可援,虽欲手执兵器而无兵器可执,虽欲引敌相拼而无敌可拼。

    祸患没有比轻视敌人更大的,轻视敌人将葬送自己的生命。

    因此力量相当的两军对垒,怀着悲痛心情的一方终将获得胜利。

    诵读星级★★★

    七十章

    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①。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②,则③我者贵。是以圣人被(pī)褐怀玉④。

    注释①君:义同上句“宗”,宗旨,纲领。②希:通“稀”,少也。③则:效法。④被褐:穿着粗麻布衣。指穷苦生活。被,通“披”,穿。褐,麻布。怀玉:怀藏宝物(指大道)。

    译文我的言论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而天下却没有人理解,没有人实行。

    我的理论有它的宗旨,行事有它的纲领。人们没有掌握这个根本,所以不能理解我。

    理解我的人非常的少,效法我的人尤为难得。所以圣人总是外披粗衣而内怀美玉。

    诵读星级★★

    七十一章

    原文知不知①,上;不知知②,病③。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④。

    注释①知不知:知道却不以为自己知道,即谦虚之意。②不知知:本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即不谦虚。③病:祸害。④“圣人不病”四句:王弼本作“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语意不顺且重复,此据《太平御览》引文调整改正。

    译文本来知道而自己认为不知道,是上等;本来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就糟糕。圣人不犯错误,因为他认识到错误是错误;能认识到错误之为错误,所以就不犯错误。

    诵读星级★★

    七十二章

    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①其所居,无厌②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xiàn)③,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注释①狎:通狭,狭窄,此作动词用。②厌:通“压”,迫压。③自见:自我表现。

    译文当人民不畏惧威压的时候,对统治者最大的威胁也就来了。

    所以不要逼迫人民的生存之地,不要断绝人民的生存之路。只有不威压人民,统治者才不会受到人民的厌恶。

    所以圣人自知而不自我表现,自爱而不自命高贵,因此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选择前者自知、自爱。

    诵读星级★★

    七十三章

    原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①。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②。]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chǎn)然③而善谋。

    天网恢恢④,疏而不失。

    注释①“勇于敢”二句:蒋锡昌说:“七十六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敢,即坚强;不敢,即柔弱。”杀,死。与下句“活”字相对。②是以圣人犹难之:此句为六十三章之文重出于此,严遵本、景龙碑本等多种古本皆无此句,可删。③然:宽缓的样子。④天网:喻天道自然。恢恢:广大的样子。

    译文人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活命。这两者一利一害。

    天道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

    自然的规律,是不争斗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得到好的效果,不用召唤而自动来归附,宽缓自如而善于筹划。

    天道之网恢宏无边,稀疏而不会有一点漏失。

    诵读星级★★

    七十四章

    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①,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②。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zhuó)③。夫代大匠者,希有不伤其手矣④。

    注释①为奇者:为诡异非常者,如造反闹事、犯上作乱等。奇,王弼注:“诡异乱群谓之奇也。”②常:恒,永恒。司杀者:指天道。③大匠:高明的工匠。斵:砍。④希:通“稀”,少。

    译文人民不怕死,统治者为什么用死去威胁他们呢?假使人民总是怕死,那么对于造反闹事的人,我可以抓起来把他杀掉,谁还敢作乱呢?

    有一个永恒的司杀者负责杀人。如果代替司杀者杀人,那就像代替大匠砍削木头一样,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

    诵读星级★★★

    七十五章

    原文民之饥,以其上①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②,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③,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④,是贤于贵生⑤。

    注释①上:指统治者。②有为:指政令烦苛、赋税繁重之类。③求生之厚:即生生之厚,指过分追求权力、财货和一切享受。④无以生为:即不唯生是务,不追求生活的享受、物欲的满足。⑤贵生:即生生之厚,厚养生命。

    译文人民所以饥饿,是由于统治者吞食的税赋太多,所以陷于饥饿。

    人民所以难于治理,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烦苛强作妄为,所以难于治理。

    人民所以不畏死,是由于统治者过度追求私欲的满足,所以人民不畏死。

    只有不唯生是务、清静寡欲的人,才胜过极力追求生活享受的人。

    诵读星级★★★

    七十六章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①。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②,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③。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注释①坚强:指尸体僵硬。②徒:通“涂”,道路。一说作类讲,也通。③“兵强则不胜”二句:《列子·黄帝》《淮南子·原道》引此文作“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文义更好理解,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即据此改正。按,据王弼本亦可讲通,“木强则兵”之“兵”,用作动词,用刀砍。

    译文人活的时候身体柔软,死了便变得僵硬。草木活的时候枝叶柔脆,死了便变得枯槁。

    所以坚强是死亡之道,柔弱乃活命之途。

    所以刀子过于锋利就容易折断,树木长得高大就会被砍掉。强大处于劣势,柔弱具有优势。

    诵读星级★★★

    七十七章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①!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②,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③,其不欲见(xiàn)贤④。

    注释①张弓:把弓箭拉满。高亨说:“古人张弓,弦的位置高,则向下移;弦的位置低,则向上移。弦长有馀,则剪去;弦短不足,则增补。”与:通“欤”,语气词。②损:减损。③“为而不恃”二句:已见二章。④见:表现,显露。贤:贤能,能力。

    译文自然规律,岂不如同把弓拉满一样呀!高了就压下一点,低了就抬高一点;拉得过满就适当减力,拉得不够就适当使劲。

    自然的规律,减损多余的来弥补不足的。人类制定的制度却不是这样,减损财富不足的来奉养财富有余的。

    谁能以多余的财物来奉养天下人呢?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

    所以圣人推动万物而不以为自己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他不想表现自己的贤能。

    诵读星级★★★

    七十八章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①。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②,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③,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注释①以其无以易之:王弼本“其”字前脱“以”字,此据帛书甲、乙本补。②垢:屈辱,耻辱。③不祥:灾殃。

    译文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摧毁坚强之物却没有什么能胜过水,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可是没有人能实行。

    所以圣人说:“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算是国家之主;能承担全国的灾殃,才能为天下之王。”

    正面说出来的话却好似反话。

    诵读星级★★★

    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①,〕安②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③。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④。

    天道无亲,常与⑤善人。

    注释①报怨以德:王弼本此句位于六十三章,与上下文义不合,据陈柱、严灵峰之说移于此处。②安:连词,乃,就。《战国策·赵策一》:“秦与韩为上交,秦祸安移于梁矣。”③左契:指债权人所持之契约、字据。契,即券契,即今天的合同。古代刻木为契,剖分为左右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以为符信。贷方执左半,借方执右半。责:索求,催讨。④彻:周代的税法名。此指税收。《论语·颜渊》:“盍彻乎。”郑玄注:“周法,什一(十分取一)而税谓之彻。”⑤与:帮助。

    译文调和大的怨恨,必然会遗留下一些小的不满。用德来报答怨,才可以成为善。

    所以圣人手执借据而不责求借债者偿还。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据的人那样宽容,无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严苛。

    天道无所偏爱,总是帮助善良的人。

    诵读星级★★

    八十章

    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①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②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①什伯人之器:王弼本作“什伯之器”,严遵本、河上公及帛书甲、乙本均作“什伯人之器”,从之。高明说:“‘十百人之器’,系指十倍百倍人工之器,非如俞樾独谓兵器也。经之下文云:‘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舟舆’代步之器,跋涉千里可为十百人之工;‘甲兵’争战之器,披坚执锐可抵十百人之力。可见‘十’乃十倍,‘百’乃百倍,‘十百人之器’系指相当于十、百倍人工之器。”②结绳:用绳子打结以记事,是文字产生以前的一种帮助记忆的方法。相传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以之书契。”

    译文国家要小,人民要少。使人民有十倍百倍功效的器具却不使用,使人民重视生死而不轻易迁徙远方。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机会去陈列使用。使人民重新回到用给绳子打结的方式记事的自然状态。

    人民以其饮食为甘,以其服饰为美,以其居处为安,以其习俗为乐。邻国可以互相望见,鸡鸣犬吠之声可以互相听到,人民从出生到老死都不相往来(彼此不相干涉也没有矛盾)。

    诵读星级★★★

    八十一章

    原文信言①不美,美言②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③,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④,既以为人己愈有⑤,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⑥而不争。

    注释①信言:真话,由衷之言。②美言:华美之言,巧言。③博:炫耀。④不积:不私自积聚财富。⑤既:尽,全都。为人:与下句“与人”义同。⑥为:帮助。

    译文真实的言辞不华美,华美的言辞不真实。

    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

    有知识的人不炫耀,炫耀的人无知识。

    圣人不积聚财富,全都施予别人而自己愈富有,全都施予别人而自己愈饶足。

    自然的法则,利人而不害人;圣人的法则,帮助人而不争夺。

    诵读星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