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一对惊恐的大眼睛

    乞丐的启示

    说到幸福,怎样才算幸福呢?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与感受。这是一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很难用语言描述。

    我给你讲一件事,或许这件事能把我心中对于幸福的感觉说得清楚一些。四五年前了吧,在一个夏天黄昏里,太阳快落山了,我听到有人敲门,就走到院里把门打开。我看见门口站着一位胖胖的、脸蛋红扑扑的老太太。她是一个乞丐,脸上露出阳光灿烂的笑容,与当时夕阳西下的景色十分和谐。当时我想,乞丐一般都是脏兮兮的,穿得很破烂,而且呢,即使不想愁眉苦脸,也要装出愁眉苦脸的样子。可是眼前这位老太太,穿得干干净净,满面红光,那种快乐的神情实在让我有些奇怪。

    我就问她了:您身体这么好,为什么不去劳动而要出来讨饭呢?她笑着说:安徽发大财啦!她的话让我一时反应不过来。正在我苦思冥想她这是什么意思的时候,突然,那位老太太,她放声大笑起来,边笑边说:啊呀!你看我你看我……我把“发大水”说成“发大财”了!她的话也让我哈哈大笑……笑声中,我给她端来满满一碗大米,然后,向那张在夕阳西下的辉映中发着光亮、充满快乐的胖脸道了一声再见。

    她走了以后,我还在笑。一个人,咧着嘴巴……而且还不知不觉唱起歌来,边干活边唱。当我发现自己唱歌的时候,已经唱了老半天了。

    在那个夕阳西下的傍晚,我活得很幸福。我的幸福居然是……一位伸出手来向我乞求施舍的老太太给的!而且,那位施舍给我幸福的老太太比我生活得艰难许多,但是她的心中,幸福的含量肯定要比我多出许多……

    幸福的概念

    这件事能给我们一个启示:人的幸福不幸福,并不是取决于他有多少财富,过着多么奢侈的生活,而在于他的内心有没有酿造幸福的工厂,有没有对于“幸福”这个概念的准确理解与把握,有没有获取幸福的智慧。就是说,作为人,他能不能认识幸福?知道什么才是幸福?如何获取这样的幸福?要是没有这种能力,亿万富翁也会彻夜难眠;要是有了这样的能力,乞丐也会唱着歌儿讨饭。你说是不是这样呢?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了这种能力,就会幸福;相反,他就不会幸福。如果一个人觉得不幸福,你能说一个钱很多,或者官很大的人是个“成功人士”?

    所以,我觉得,人生的根本问题是:人为什么活着,以及怎样活着。

    人活着为了成功,成功呢?为了幸福。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幸福?我的观点是,成功,是内心的成功;幸福,是内心的感觉。这就是我对于成功、对于幸福的理解。

    当然,对于个人而言,我们不能对于事业、追求、金钱不闻不问,人活在世上离不开物质的支撑。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将物质的追求建立在精神的追求之上,那么我们极有可能追求到的只是痛苦。追求幸福的正确态度是以超然的心态做事,而超然心态的形成是以树立正确价值观作为前提的。

    一个人如果活得不幸福,不但失去了活着的价值,也很难取得成功;即使成功了,那也只是别人眼里的成功而不是他内心的成功。再说,一个不幸福的孩子就不会拥有幸福的父母;孩子、父母都不幸福了,这个家庭也就不幸福了;不幸福的家庭多了,整个国家、整个人类的幸福水准就会大打折扣;如果人类生活在不幸福之中,尽管文明非常发达,你能说这就是我们人类需要的文明吗?

    我认为,现在的文明,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物质的文明罢了。在精神层面上,人类可以说正在倒退。人从“动物”圈里面跳出来,称为人,主要是在精神方面。如果人类只追求物质而忽略精神的话,那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我们的审问,应该审问到“现在的文明是不是文明、我们应该需要什么样的文明”这样的层面。

    人类的价值观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如果在这个基础上重建我们的价值观的话,就算用世俗的观点,往广里说,就会大大减少由于过分不择手段拼命争斗的情形,而使整个社会越来越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往小里说,比如个体的人,超然心态等于为他提供了极好的心灵保护,使他避免被过分焦虑之类的情绪伤害。

    这对教育、对孩子尤其重要了,要是我们的教育者——老师、家长,能够站在这个角度看问题的话,我们的孩子就会比目前这样的状态幸福许多。

    一对惊恐的大眼睛

    有年暑期,我正在上课,二画室的老师来找我,说李老师,有个新来的女孩叫白梦吟,有些不大对劲。我问怎么不对劲?他说:眼睛不敢看人,目光散散的,从来不说话。

    他带我来到班里,把孩子指给我看。我说白梦吟——就见小身子抖了一下,两只眼睛直勾勾望着我。那是一对怎样的眼睛啊!我敢说,那是我见过的最让我难忘的眼睛了——美丽,却又充满惊恐。那种感觉就像是看见了一头待宰的小鹿……我想不论是谁,见了这对眼睛都会为之伤心的!

    当时啊,我觉得……我觉得就像是我的儿子面临危险,有一种不顾一切、想保护她的冲动使我朝她走去!

    我来到她的面前,慢慢蹲下来,两手轻轻地扶着她的上臂。可是,就在我的手掌与她的身体接触的那一瞬,白梦吟浑身猛地哆嗦一下。我立刻明白怎么回事了:这孩子肯定被大人吓坏了。我心里隐隐作痛,拿开手,试探性地,轻声慢气地与她说话,可是,无论说什么、怎么说,她都不吭一声。在我向她说话的时候,那对美丽的眼睛自始至终都像待宰的小鹿一般,目光滑过我的肩头,看着远处。

    我立即打电话,把她的父母叫来,问他俩谁主管孩子的教育,谁平时动不动向孩子大喊大叫?两人听了先是一愣,又迅速对望一眼。妻子说:李老师,我家孩子运气太不好了,在学校遇上那样的班主任。我问怎么回事?她说:孩子的班主任生活不顺,离婚了,心情不好,就把气全都撒到了孩子头上,全班的孩子都不能幸免。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比如,有一次,白梦吟在学校得了感冒,回来的时候发着高烧,半夜醒来,爬起来要做作业,怎么都拦不住,说如果写不完作业明天她就怎么怎么,硬是起来把作业做了。

    这时候,我看见那位丈夫用埋怨的目光迅速地瞥了妻子一眼,妻子毛了,说你这么看我干啥?好像都是我的责任!丈夫说:怎么没有你的责任?我看咱们的孩子变成这样,首先是被你吓的。妻子火得,暴跳如雷,你要是见了那张脸,就会明白她孩子的眼睛里为什么会有那样凄惨的光了。妻子吼叫说:你老说我对孩子如何如何的,你说!不这样行吗?如果按你的方法,咱家孩子不知还会变成什么样呢!

    说到这儿,她大概觉得有些失态,就朝我勉强地笑了笑,说李老师,你不知道我家孩子有多么犟,一道题明明做错了,让她改死活不改,硬说老师就是那样讲的,怎么说都不听,你说气人不气人?丈夫说:那也不能打嘛!妻子说:不打,不打能改吗?

    我赶忙制止他们的争吵。我全明白了,但该如何让他们明白呢?我告诉那位糊涂的母亲:难道你还不明白白梦吟为什么半夜起来做作业?为什么明知错了还要坚持?她是被老师吓得呀。你的孩子太可怜了。在学校,她要承受苦难,在家里,你又雪上加霜。现在,她一见老师就惊恐万分,就像绵羊遇见了狮子!孩子处在这样的境况,连我们这些不是她的亲人的人都伤心得要命,作为孩子的母亲,你的心里难道就生不起丝毫的怜悯?

    后来,我发现,白梦吟不光是得了严重的恐惧症,而且没有思维,她的大脑差不多一片空白!

    请鲁迅走出坟墓

    有些教育者,尤其是家长,之所以把孩子折腾成这副模样,主要来自于他们对于教育的误解。

    对于教育的误解来自于对人才的误解,对人才的误解又来自于对成功的误解,而对于成功的误解呢?来自于对幸福的误解,是不是这样?

    尤其是对于幸福的误解,许多的父母考虑不到,他们总认为他们的幸福就是孩子的幸福。他们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他们想象的幸福与孩子心中的幸福背道而驰。他们误解了孩子的幸福。

    他们认为,只要孩子吃好了穿好了,在物质上要什么给什么,孩子就幸福了。他们以为,只要孩子能考个高分,进入前几名,考上一个好学校,孩子就成功了。至于考上好学校,能不能真正成功,或者说取得了父母认为的成功而不是孩子内心的成功他们并不关注,而对于这样的成功会不会使孩子感到幸福就更无所谓了。

    这种对于人性的忽视,使有个教育专家非常愤慨,他说:我们的教育,不把孩子折腾残废是誓不罢休的!

    有时,我甚至想,要是请鲁迅走出坟墓,他会做何感想呢?他会忍也忍不住,再次呐喊“救救孩子”的。

    2.孩子七岁在偷“情”

    名牌偷窃者

    漠视、误解、践踏孩子的幸福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我说一个事例:有一所名牌大学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个从贫困山区考去的学生,家里好不容易给他凑够了学费,使他能够如愿以偿。可是进了学校之后,就发现同班的同学说名牌穿名牌互相之间比名牌。这个时候,他就为自己的寒酸羞愧难当了。他就很想自己拥有一件名牌,但是没有钱!于是,这就成了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怎么办呢?有一次,他发现阳台的铁丝上面晒着一条名牌短裤,看看周围没有人,就鬼使神差地拿了。

    本来,当时拿那条短裤的时候他心里还是很害怕,想着肯定会有人寻找,可是呢,几天过去了没有人问,他也就心安了,心想原来东西这样容易得手。而且,在拿这条短裤的时候以及拿了以后,他的心理得到了一种刺激,一种愉悦感。从这以后他就收不住闸了,不断地顺手牵羊,以至于成为一个名牌偷窃者,他箱子里的名牌快要塞不下了。

    这时候,大家发现有人专偷名牌,但是没有一个人想到他就是那个小偷。因为偷来的名牌他从来不穿,他的穿着依然像以前那样朴素,甚至比刚来学校的时候还要朴素。有一次,他的偷窃行为终于露馅了。被抓之后,人们送他去看心理医生……

    为什么送他去看心理医生?因为从表面看,他的行为是道德问题,其实,是心理问题。比如贪官,有些贪官贪的钱太多,多得没地方放,存到银行害怕人查到,就往床底下塞。那些钱都被虫子咬了,多得几辈子都花不完,还要往回拿。明知自己根本不需要这么多,为什么还要继续贪呢?为什么?

    说到这儿,我想起一个笑话,有个小偷每天都要偷东西,不偷就受不了,有天晚上实在没有东西可偷了,就偷了块石头放在屋里。

    表面看,这是物质贪婪,往深里看,其实是心理需求,再往深,就是精神、情感需求了。就是说,他的精神、情感从小没有得到满足,他的这种需求被扭曲了、畸变了。当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偷窃行为都是这样,但是,起码有很多属于这种情况。

    孩子七岁在偷“情”

    有位妈妈,家里开百货店,生活很富足。可是有一天,她发现孩子在偷店里的钱,于是打了一顿,可是,从那以后,那个孩子狂偷不止了。最后偷到……五十、一百的钞票一偷就是好几张!偷了钱干什么呢?乱花一通,见什么买什么,买来也不珍惜,扔得到处都是,要么胡乱送人,要么扔进垃圾桶。孩子的妈妈甚至这样要求孩子,说你以后不要偷了,你要什么妈妈都给你买行不行?还是不行。家长就打,用火去烧他的手,还是照偷。

    家长痛苦得不行,来找我。我问她:在你发现孩子有偷窃行为之前是不是天天在孩子耳边叨叨,要他勤俭节约,要他想想挣钱多么不易?她说是,家里生活应有尽有,我担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会变坏的,长大了会成花花公子的。我又问:你是不是经常忙于经营,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甚至连跟孩子说话的时间也没有?她说是。我说:就这两条就足够了。我敢断定,你的孩子不是偷钱,是在偷“情”。

    孩子妈妈不高兴了,说李老师,你怎么能这样说呢?我的儿子才七岁,他怎么能偷情呢?我说你误解我的意思了。

    我说:因为你太忙,没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又因为你在钱的问题上过分严厉,这样就激活了孩子对于钱的欲望。作为人,尤其是孩子,其实最看重的就是情感的需要、精神的满足,他内心的要求你又达不到,这样,他就只能转向寻求物质的满足了。你把孩子对于情感、对于精神、对于幸福的需求全给扭曲了。

    当孩子第一次偷钱的时候,不过是想满足一下你不能使他满足的愿望,可是,当他再偷的时候,他发现这种偷窃使他得到精神的满足了。你说你孩子偷了钱,乱买东西,买来就扔,你想不通这是怎么回事,我来告诉你:你的孩子不止需要物质方面的东西,他是用偷钱得来的“刺激”作为他的精神代用品。你看,拐来拐去,还是拐到了精神方面。尽管孩子心里不知道,但他确实在做这样的事情。

    我说:有没有幸福的感觉对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只要是个人,天生就需要这种感觉,孩子尤其这样。人的幸福主要来自于精神满足,你的孩子得不到,他没有一个情感的、精神的家园。所以,他会变着花样寻找,找到了这种畸变的形式。现在,我说你的孩子不是偷钱,是在偷“情”,没说错吧?她说李老师,你这样一说我就明白了。

    这就是说,只要父母不能够在精神方面满足孩子,不能使孩子获得幸福的感觉,在物质方面,不论是过分谨慎还是过度放任,最终都会造成孩子对于物质的贪婪。

    父母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控制什么就导致贪婪什么,控制他的玩,他就对玩贪婪;控制他的食物,他就对食物贪婪;控制金钱,他就对金钱贪婪;控制他的学习呢,他就对学习贪婪……

    对于学习的控制,就是不能满足孩子对于学习的需求,就是让他得不到。比如,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的欲望反而非常强烈。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些贪官为什么贪到那样的地步,那个名牌偷窃者偷得煞不住,我们就不难理解了。就是说,父母如果在教育方面方式不当,就会在孩子内心形成一块贪婪的土壤。

    精神食粮

    当然,家长不是故意要这样做,原因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尤其是,总以为自己的孩子生活在幸福之中。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在我们小的时候,虽然物质很贫乏,生活艰苦,但在我们的记忆里还是很幸福的。那时候没有电视,大人也很开放,到了晚上,家家户户的孩子就集中到院子里,或者到街上,甚至到山上,喊:娃娃娃娃来耍来,大人不耍娃娃耍。然后,开始玩过家家呀,开始把《地道战》、《地雷战》之类的电影从头到尾演上一遍。在这样的过程中,使我们的文化、艺术、参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全部得到了锻炼与提升,情感、心灵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等到妈妈喊我们回家睡觉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带着极大的满足感离开的。

    那么现在,尽管物质方面很丰富,孩子也有很好的玩具,但是他们再也不可能有那种将一部电影从头到尾演下来的环境了。他们只能待在钢筋水泥之中相互隔绝,一些幼儿园、学校、社区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这样的环境,能让孩子玩过家家、挖沙子。有一天,我碰见我们的一位家长,问她干什么,她说联系车,想买一车沙子。她说李老师,我好说歹说,小区终于同意由我出资在小区里面放一车沙子,这样孩子们就能玩了。

    这是一位懂得教育的家长,她知道孩子还有敏感期,知道玩对于孩子很重要。她还知道那车沙子其实不是沙子,而是孩子情感的归宿、幸福的象征。

    有些家长怎么看的?那是刚在银川办学,有天为这个问题专门开了一次家长会,当讨论到能不能给予孩子这样的幸福的时候,家长几乎全都成了反对派,他们担心惯坏了孩子。

    说到惯坏孩子,成人也有误解。我们分析一下,比如,那个把幸福当成想买一大堆零嘴坐在床上吃的孩子,他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物质背后的东西?

    在我与他的妈妈谈了之后发现,孩子对零食的需求的确是精神的需求。他的妈妈告诉我,这孩子太喜欢吃零食了,不限制就会惯坏了他,不限制他会不吃饭专吃零食的。

    那么,我们要问,孩子对于零食的这种强烈欲望从哪里来?是天生的呢,还是被某种媒介激发出来的?我认为是激发出来的,是被孩子妈妈“限制”出来的。因为妈妈再三限制,再三强调,于是,零食便成了世上最好的东西,成为他的幸福,梦寐以求的东西。这孩子成了“贪官”,专门“贪”零食。这中间,妈妈的行为不但没有帮助孩子削弱对于零食的渴求,反而使愿望更加强烈。她是在帮倒忙,将孩子由于对零食的需求转化成心理需求。如果得不到解决,这种心理需求就会遗留终生,要是这个孩子将来能够获得一官半职,很可能也会成为贪官。

    要是孩子妈妈对于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够正确认识,她就会采取相反的方式,或者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运用,最起码不会进行“暗示”,每天叨叨,吃零食多么多么不好,怎么怎么不吃饭,会如何如何影响身体发育,如何如何影响学习,等等。要是这样,那个孩子很有可能对零食的兴趣越来越淡,直至不感兴趣。我对儿子就是这样,结果非常成功。

    有些父母真的很奇怪,一方面放得很开,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另一方面,又严加限制,孩子的要求总是不能得到满足。如果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多数父母无法恰当地把握分寸,给的总是孩子不需要的,孩子要的一般不给。

    不给就会出问题。我们常常读到这样的消息,某某大款突然跳楼自杀,什么原因也没有,之所以自杀,是因为生活太没趣了。什么都干过了,什么都享受了,再往下活就没意思了。我们可以肯定这个人从童年起就没有在精神方面得到过真正的提升,他的心理在精神层面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满足,心灵没有升华。他的所有追求一直停留在物质的层面,精神对他来说永远是个盲区,所以导致找不到幸福。在物质层面,所能享受到的全都享受过了之后,空虚感就会将他淹没,这个时候,剩下的唯有一条路——毁灭自己。

    父母一定要以此为戒,要在给孩子提供物质需要的同时,更要提供精神方面的东西,提供精神食粮。

    在这方面,外在的因素只是个引子,主要还得靠家长自己的努力。就算以前有什么失误,只要勇于改变自己,即使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最终也会还给孩子。

    3.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

    王欢不会笑

    有个叫王欢的孩子,刚见到他时,他的瘦弱与敏感,以及闪着刺目光亮的眼睛让我着实吃了一惊。他看上去像一个被吓坏了的透明的小玻璃人,而他的爸爸,又高又壮,像一座铁塔。一见面,开口就是:李老师,我不是让孩子学画来的。我家王欢不会笑,能不能想想办法?

    他的声音就像打雷,震得我耳朵嗡嗡直响。

    其实,不用他说,只要看见这种场面,我心里就能大致明白。

    我想起西方现代著名作家卡夫卡有一封写给他父亲的信,信中反映他小的时候被父亲拉去游泳的情景——父亲健壮高大,孩子又瘦又弱,卡夫卡当时的心情是恐惧、自卑,还有生不如死的感觉……我认为,世上所有要将自己的强壮显示给孩子看、以此要使孩子强壮的父母都应该看看卡夫卡的这封信。或者父母不是故意显示,他们感觉不到,同样,他们的状态对孩子会造成什么样的负面作用自己也不是十分清楚。

    卡夫卡就有这样一个父亲,而他呢,又是个极其敏感的孩子,这种情形和王欢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几乎一模一样。要是王欢的父亲不做改变,几十年后,王欢大概也会写出这样一封信来。

    卡夫卡一辈子都没有走出父亲的阴影,他的所有作品可以说都是以对父亲的控诉作为基调的。我们随便举出几部作品,比如,《变形记》、《地洞》、《城堡》,基本上都有他的父亲在里面作怪。

    尽管文学方面很成功,作为人,他活得太失败了。他一直没有找到自信、幸福这样的感觉。就连在结婚这样的事里他也找不到自信,定了吹,吹了定,最终还是没有实现。他活着的时候一直默默无闻,他的作品生前很少发表,他的许多作品都被自己烧了,临死之前还写了遗书,要朋友把他的作品全部烧掉。就是那封信,也一直没有勇气递到父亲手里。

    由此可见,父母的不当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太深远了。

    心理学家说,成人的心理疾病差不多全部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个十几岁的孩子头上有一处不长头发,他被送到心理学家那里,在深度催眠的状态中,他喊出这样的话来:踢死你!踢死你!一边喊一边颤抖。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调查,事情最终被查清了。原来,还在母亲怀他的时候,有一次父母打起来了,他的爸爸大喊:“踢死你!踢死你!”,有一只脚踢在母亲肚子上,那个地方正是他的头部,就是现在不长头发的地方。

    通过那次治疗,没过多久,头发就长出来了。

    有时候,心理疾病就是生理疾病。那个孩子还在娘胎的时候,他便受到了惊吓,心理问题成了他不长头发的原因。

    显然,王欢也受到了惊吓,只不过不是在娘胎。

    那天,家长离开时,小王欢紧紧抓住爸爸的衣角,大哭着死不松手。这样的情景在我们中心常常能够见到,但是王欢的哭声太凄惨了,到现在,只要提起这件事情,我的耳边还会回响起他的哭声……

    魔鬼方程

    后来我发现,真像他的父亲说的,小王欢确实不会笑。而且,无论问他任何话,或者试图用任何方式与他交谈他都会目视前方,没有反应。

    进班的一个多月里我从没见他笑过。上课时从来不动,两只空洞的眼睛一直就那么似看非看地朝向座位的前方。要是我们把人脸比作一面镜子,无论老师怎么吸引,全班怎么热烈,热烈得闹翻了天,这一切从来都没在王欢“镜子”上看到任何的映像。

    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我们带着孩子到公园里画画。老师让孩子排成一队,一起走,王欢不动身,老师劝他,低下头,凑近他耳边劝了足足十几分钟,他才吐了三个字:有坏人。

    老师说:就是真的有坏人,几个老师来保护你,你也不用害怕。

    然后再劝,这才劝下楼。

    我找来他的爸爸,问他:你的孩子确实不会笑,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他的爸爸使劲儿挠头,尴尬地笑着,说他也不明白到底咋回事儿,反正孩子就是不会笑。

    我说小时候呢,比如一岁、两岁?他说那时候都很正常。我问什么时间孩子不会笑了?他挠着头,挠了半天,说:好像从四岁开始。而且,从那个时候胆子越来越小。

    我说你是不是也为孩子胆子小非常担忧?他说是。我又问:你是不是想了许多办法?他说是。我说:能不能说说,你是怎样做的?他说李老师,为了让孩子克服这个毛病,能想的办法都想尽了,比如,让孩子站到窗台上,游泳时硬将他推下水,甚至晚上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大人特意离开……

    我说:四岁的孩子正是想象力开始发展的时期,常常分不清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别的不说,就说你把他单独留在家中,这个家在他心中极有可能变成魔窟,家中每一个角落都会引起可怕的联想,他会越来越恐惧,胆子会越来越小。在心理学里,这叫失去了安全感,这种情形在你孩子身上已经很严重了。你不知道孩子有多可怜,他那颗小心灵承受了多大的痛苦你知不知道?他甚至没有诉说的权力——你一次次往他的伤口上面撒盐,但他只能默默承受。这样的孩子怎能笑得出来?

    再说,你这么强壮,孩子这么弱小,你还专门将你的强壮显示给他,使他更加自卑,还有你想的种种招数……你的方式在先进国家已算犯法了,孩子12岁之前就不可以单独留在家里的。我打个比喻,你等于列了一道魔鬼方程,使他深陷其中。他以为只有跟你在一起才是安全的,所以才那样依恋你。这一切,都是由于你太想让他胆大才成为这样。

    孩子爸爸听了十分恐慌,问我怎么办。我告诉他对症的办法,比如,每天无论多忙都要找时间与孩子聊天,要完全打消“锻炼胆量”的念头,收起所有不恰当的方式,无论什么时候,绝对不要让他感到亲人动不动就要离开他,要在孩子心里形成亲人始终都在帮助他、保护他的印象,这样才能重新建立起安全感来。再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他胆子小、不会笑,你在任何场合当着孩子的面这样说都等于暗示。而且,一旦孩子哪怕略微表现出一点点勇敢的举动也要立刻给予赏识……

    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

    我与老师一道进行了专门讨论,寻找方法。当时我想,无论花费多少心血,一定要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

    大约两个月之后,有一次课,班里的老师把孩子分成两组,随手在黑板上面画了两组线条,让孩子轮流上去把线发展成画,哪一组画的最好就算优胜。

    当时,班里气氛被老师搞得很热烈,孩子们大都等不及轮到自己,可是到了王欢,怎么劝都不上去。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好笑,当时那位老师大概急昏了头,不管三七二十一,抱着他跑向黑板。到了黑板跟前,放在凳子上面,抓着他的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下,然后转过脸对全班说:王欢变得勇敢了,大家为他鼓掌!

    其实,当时因为抗拒,画上去的那一笔轻得几乎看不见。

    这之后,小王欢回到自己的凳子上面。我发现他有些变化,每有同学上去时他都抬头看着,大概是注意人家怎么去画。我悄声告诉两位老师:有戏,再加把劲。

    其中一位老师站起来,对另一边说:呀,A组的同学超出去了,我们怎么办啊?B组听说,全都愤愤不平,从小板凳上抬起屁股,一个个上蹿下跳的,这时候再看王欢,发现他脸上肌肉开始松动,有一种似笑非笑的神色若隐若现。

    我丢了个眼神过去,老师心领神会,说王欢,我们组眼看输了,能不能帮帮老师?王欢的小屁股终于从凳子上面抬起来,刚抬起来又坐下了。于是,老师大叫:B组的同学,欢迎王欢同学拯救我们!掌声哗地响起,王欢犹犹豫豫地抬起屁股,朝我看了看,我点了点头,向他伸伸拇指,他便犹犹豫豫地上去了。上去之后呢,在黑板上轻轻地画了一下。

    这真是历史性一笔啊。那位老师激动得不得了,她是那种反应极其灵敏的老师,为了王欢,专门找了个理由,她说:这一笔非常有创造性,又让B组赶上来了,大家感谢王欢!B组的孩子每人伸出两个手指喊了一声“耶——”,“哗”,又一通掌声。

    接下来发生了我企盼已久的事情——王欢笑了!我当时,都想流泪。心想王欢总算笑了。不是那种放得很开、很灿烂的笑,是那样的……很难描述的那种笑。怎么说呢?与其说笑,不如说哭。我想,大概由于好长时间都不笑了,他已经不会使用脸上的笑肌了,所以,只能用那种僵僵的表情表示。

    那天下课的时候,我发现小王欢不断地盯着门口,当妈妈一出现,就跳着跑过去,兴奋地说着什么。我看见做妈妈的又吃惊又兴奋,不断地点着头,脸一下也变漂亮了。这之前,她为孩子愁出了病容。

    后来,有一天他从我身边经过,走过去又走过来,给了我一块小巧玲珑的水果糖,我马上将糖塞进嘴里,并使劲吧嗒着嘴。我看见他又笑了,笑得很甜,我笑着跟他说了声再见。

    从那时起,大概有三四个月,每次见了,王欢都会扑向我,坐在我腿上聊会儿天。

    再后来,已经顾不上我了,我,其他的老师,早已习惯了王欢大喊大叫地在孩子中间追逐嬉戏,他成了那个班发言最积极的孩子之一,而且是说话声音最响亮的孩子之一。

    大概是去年年底,我以校长的身份给他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谢他为班级做出的贡献。那封信寄到他妈妈的单位,再由妈妈转交给他。听他的妈妈讲,小王欢听完信说:妈妈,我都快哭了,要是再有一封信我就哭了。

    现在,当你看见他,会发现小王欢浑身每个细胞里都充满着幸福。他终于成了个幸福的孩子。而获得这一切,与他父母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的父母……是那种错了就改、很配合的家长,我常常为他们的努力感动不已。要是没有他们的配合,只靠我的教育中心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其实,在我教育或者挽救一个孩子的时候,所使用的方法几乎不用思考,它就像是从我心里流淌出来似的。

    我想,人性如果发展得很好的话,就能自然找到最正确的方法对待孩子,因为人的天性当中就有这样的机制。野猪是最有母爱的动物,而家猪常常会吃掉刚刚出生的孩子。野生的老虎和狮子也是最会抚养幼崽的动物,但圈养在笼子里的老虎和狮子由于它们的自由和幸福被剥夺,心灵变得扭曲,丢失了自然赋予它们的本性,它们也会发生吃掉自己幼崽的情形。

    人也是这样,自由与幸福一旦丢失,同时也丢失了自然赋予的那种机制,无法用心灵的方式回应孩子的心灵,只好用思考的方式,而思考往往是不能回应心灵的,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在教育方面捉襟见肘的原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