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清妄念,不嫉妒:一念妄心才动,即具世间诸苦(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宁静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

    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将自家花园里的鲜花摘到寺院里供佛。这天,正当她将鲜花送到佛殿时,无德禅师从法堂走了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来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高兴地回答:“这是应该的,我每天来寺礼佛时,心灵清凉得就好像被洗涤过一样。但一回到家里,心马上就烦乱了。大师,您说我一个妇人,又该如何在烦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听了信徒的话后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你每天以鲜花献佛,想必你对花草的常识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我现在问你,你是怎样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回答:“想保持花朵新鲜,就需要每天换水,而且在换水时将花梗剪去一截。花梗泡在水里的一端容易腐烂,腐烂后就不能吸收水分了,进而也就容易凋谢了!”

    无德禅师道:“想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何不是如此呢?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就如同瓶里的水,而我们则如同那些鲜花。只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才能令内心清净纯洁。”

    信徒听后欣喜地说:“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你跳动的脉搏就是钟鼓,你的身体便是庙宇,你的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存在宁静,何必要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信徒终于大悟。

    “热闹场中做道场。”只要自己撇下妄念,抛开杂念,哪里没有宁静呢?妄想不除,即使身居深山古寺,一样无法令内心清净。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饮酒》诗中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此诗的意境便突出了陶渊明在自得其乐的生活中,保持着一种悠然、恬静、淡泊的心境,能够让我们看出陶渊明对禅机的深悟:虽置身“人境”,但却可以做到“无车马喧”,其原因正在于“心远地自偏”。《菜根谭》云:“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之真境。”心静,境自静,不追求名利,心中没有丝毫妄念,即使身居闹市,也一样宛居深山。

    一位武士就要赶赴战场,生死未卜之时不免有些意乱,于是便到一座寺院里求些许宁静。

    武士进到寺院,看见一位正在禅坐的老僧者,便上前礼貌地问道:“师父,请您告诉我什么是天堂和地狱。”连问了三次,僧者都不理会,只是嘴角处露出一些轻视和鄙夷的微笑。

    武士显然被激怒了,便大声喝道:“老头儿,告诉我到底有没有地狱和天堂!”

    僧者一听也表现得十分恼火,直指武士骂道:“你这等粗俗之人,蓬头垢面,连自己的剑都从不擦拭,以致其锈迹斑斑,打扮得像个小丑。就你这样,有什么资格来问我有没有天堂。”

    武士一听更是怒火中烧,当即便拔出剑来要杀僧者。

    此时僧者不慌不忙地正色道:“这就是地狱。”

    武士的悟性很高,一听这话,既惊愕又惭愧,要杀僧者的剑悬在了半空。

    此时僧者微笑道:“这就是天堂。”

    身居天堂还是地狱,只在一念之间。六祖坛经一直强调:“一念悟即佛,一念迷则凡夫。”同样的道理:一念纯净即天堂,一念繁杂则地狱。只有排除心头上的杂念,心灵才能得到净化,才能让生活处处显天堂。

    每个人的心灵并不全都合乎他周围的环境。每个人都活在他自己的心灵世界中。至于所处的世界如何,主要在于我们以什么方式来看待它。审视一下我们的心灵:人生不过是一箪食、一瓢饮而已!身居复杂的社会,内心能够始终保持一种宁静,这岂不就是一种幸福吗?

    清心寡欲,不要让妄念阻住快乐

    很多时候,人们习惯性地把幸福物质化,认为只要有了钱,就拥有了一切可以使自己幸福的东西。看惯了日出日落、春夏更替,愁也一天,喜也一天。怎样才能在这短短的人生旅途中,少些惆怅,多些幸福快乐呢?关键就是要清心寡欲。

    有个游方僧人远游到一个村庄,一位年轻人赶来跪在他面前说:“慈悲的大师,请你告诉我怎么做才能得道成佛?”

    僧人问年轻人:“你怎么知道我是慈悲的僧人呢?世界上真正的慈悲除了佛祖之外再无他人。要修佛道,就不可杀人、奸淫、偷盗、做假证,要孝敬父母。”

    年轻人一听,对僧人说:“大师,您说的这一切我从小就遵守着。”

    僧人看着急切的年轻人,知道他很善良,于是就想点化他,说:“你还缺少一件东西,你去把自己的所有财产变卖后分给穷人。然后跟我修行,这样你就可以悟到佛理了。”

    年轻人一听,脸色马上就变了,忧愁地转身走了,因为他的家业很多,他绝对不愿意放弃自己丰厚的家产。

    看着年轻的背影,僧人惋惜地说:“带有钱财的人进入圣道,是多么难啊!”

    贪婪是一种顽疾,人们极易成为它的奴隶,变得越来越贪婪。人的欲念无止境,当得到不少时,仍指望得到更多。一个贪求厚利、永不知足的人,等于是在愚弄自己。贪婪是一切罪恶之源。贪婪能令人忘却一切,甚至自己的人格。贪婪令人丧失理智,做出愚昧不堪的行为。

    有一个居士请教一位老禅师:“禅师,请您告诉我,究竟是什么让一个人变坏而产生恶念的呢?”

    老禅师听了他的问题,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老魔鬼看到人们的生活过得实在是太幸福了,于是便说:“我们需要去扰乱一下人们的生活,否则我们魔鬼就不存在了。”

    一个农夫每天都辛勤地劳作,但他的所得却少得可怜,不过他还是很快乐、很知足。于是,魔鬼就先派了小魔鬼去扰乱农夫。

    小魔鬼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一个令农夫变坏的好办法,最后他只好将土地变得很硬,让农夫知难而退。谁知,农夫面对干硬的土地,不仅没有后退,甚至还比以前更使劲地干活,虽然很辛苦,但没有一点抱怨。小魔鬼看到计策失败,只好灰溜溜地回去了。

    老魔鬼又派了第二个小魔鬼去。第二个小魔鬼想,让他更辛苦地工作既然没有用,那我就将他所有的食物和水拿走吧,他饥渴难耐之时,如果发现没有了食物和水,一定会暴跳如雷。

    可是,当又渴又饿的农夫来到树下休息,发现食物和水不见了时,他不仅没有发怒,甚至还喃喃自语道:“不知道是哪个可怜的人比我更需要那些食物和水?如果这些东西能让他解饱的话,那就好了。”

    听到农夫的自语,第二个小魔鬼也只好灰溜溜地回去了。

    老魔鬼很奇怪:“难道就没有任何办法使这个农夫变坏吗?”

    第三个小魔鬼此时过来对老魔鬼说:“我有办法一定能把他变坏。”

    小魔鬼和农夫成了很好的朋友,他不仅帮农夫有了好收成,让农夫变得富有起来,他还教农夫酿酒贩卖,让农夫赚取了很多钱。慢慢地,农夫就放弃了田里的劳作,而只贩卖酒水了。

    这天,小魔鬼请来了老魔鬼,想让他看看自己的成果。那天农夫办了个晚宴,所有富有的人都来参加了,他们喝着最好的酒,吃着最精美的餐点,周围还有很多仆人伺候着。他们非常浪费地吃喝,衣裳零乱,醉得不省人事。

    这时,一个仆人端着美酒出来,不小心跌了一跤。农夫见状开始大骂他:“做事怎么能这么不小心!”

    “主人,我们已经一天没吃饭了,现在都饿得浑身无力了。”

    “酒宴还没有结束,你们还不能吃饭,你把酒洒了,这个月的工钱就没有你的了!”农夫恶狠狠地说。

    老魔鬼见了,高兴地问小魔鬼:“你是怎么办到的?”

    小魔鬼说:“我只不过让他拥有比他需要的更多而已,这样就可以引发他人性中的贪婪。”

    讲完了这个故事,老禅师对居士说:“现在你明白究竟是什么让一个人变坏,产生恶念了吧。那就是贪婪和无止境的欲望啊。”

    贪婪和无止境的欲望往往会使人变坏,产生恶念,从而与幸福和快乐背道而驰。世界充满了诱惑,每个人都有着无尽的欲望,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无法拒绝贪婪了呢?当然不是。看透那些诱人贪欲的事物,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欲望和诱惑,懂得知足,就很难被欲望控制,从而可以轻松地在平淡的生活中享受幸福和快乐。

    心本无忧,请放下欲望

    佛经有云:“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没有欲望则会少很多烦恼。利欲之心人皆有之,古诗云:“梁武为帝欲作仙,石崇倘望海作田,西施照镜嫌貌丑,彭祖焚香祝寿年。”这就说明了一切众生都有与生俱来的贪心。关键是要能进行自控,不要把利欲看得太重。一旦快接近了极限,就要及时抽身,跳得出这个圈子,不为利欲之争而舍弃了一切,否则就只会跳入自己给自己挖的坟墓中。

    有个人穷困潦倒,家徒四壁,整个房间内除了一张长凳外,再没有其他的家什了,就连睡觉的床都没有。但这个人极其吝啬,他也很清楚自己有这个毛病,可就是怎么也改不了。

    于是他每天都向佛祖祈祷,希望能尽早发财,并且向佛祖承诺,一旦发财了,就绝对不再像现在这样吝啬。

    佛祖见他每天都如此虔诚地祈祷,也看到他确实很可怜地生活,便给了他一个装钱的口袋,并对他说:“这个袋子里现在有一个金币,你把它拿出来,里面就又会有一个金币,你如果想不停地拿,那里面就会不停地有金币。不过如果你想花钱,就必须将这个钱袋扔掉。”

    那个穷人高兴极了,他开始不断地一个个地往外拿金币,整整一天一夜过去了,他丝毫没有停顿,屋子里到处都是金币,即使他什么都不做,那些金币也足够他生活一辈子的了。但他一边掏着金币一边想:我要掏更多的钱,这样我就可以尽情享受世界上最美好的生活了。于是他就不停地掏金币,每当他感觉疲惫想放弃时,就又生出一种舍不得的情绪:“我还不能扔掉袋子,还是让钱更多一些吧!”于是他就这样不吃不喝地一直掏着,直到整个屋子里都装满了金币,直到他已经虚弱得连掏钱的力气都没有了时,他还是不愿意将袋子扔掉,最后他被活活饿死在了钱袋旁边,而屋子里满是金灿灿的金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