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陇南-程天锡分纂陇志,耀文坛尤工诗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程天锡,字晋三,一字纯溪,号诗愚,文县城关人。生于清同治六年(1869)。光绪三十年恩科进士。国学造诣深,精于诗词、古文,尤工书法。有《涤月轩集》六卷和《甲后吟草》《爨余集》《翠竹斋诗》各一卷,又有《楹联剩语》二卷,在学界颇具影响。《陇右近代诗钞》选入他的诗66首,皆为文坛所推崇者。

    据县志载,程天锡晋身恩科进士后,签分云南禄丰县知县,以耳疾未赴任。民国初被委任碾伯县(今青海省乐都县)知事,又改任庆阳县知事,均未赴任。后任高台县征收局长,兼高台、山丹等处盐务总长。之后,从事教学工作,历任甘肃省政法专科学校、省立兰州师范学校、省立兰州中学、兰州女子师范学校、来复育英社等校国文教员。以英才博学,又委任甘肃省政府顾问、甘肃省通志馆编纂等职。甘肃省政府主席刘郁芬慕其名,曾礼请讲授《易经》。民国27年归里,潜心编辑自吟诗集。1951年,被推举为甘肃省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病故,省政府拨款办理丧事,以礼送葬。

    程天锡诗文,“清新渊雅,迥绝尘俗,丽而不缛,简而有则;其书法,遒丽纯熟,闻名书坛。”兰垣刘晓岚推重先生“冠绝济辈”。《题陇右近代诗钞弁言》称,程天锡与陇右同时代的诗人,并驾齐驱,光耀于陇右文坛,可谓鸿才硕学,冠盖今世。“李景预鹰扬于临洮,任承允鹤鸣于天水,刘尔忻龙潜于皋兰,祁漓云鸿飞于陇西,程天锡凤翔于文县,田骏丰鹏骞于甘谷,李克明豹变于武山,郭维城猿吟于武都,周鼎元蝉啸于永登,类能高视阔步,不愧前修”。程天锡“诗之功力,人之风格,藉以见焉。”抄录程天锡诗数首,以供欣赏:

    阴平道,远在陇南龙绵西。万峰高插天,上与白云齐。

    桓水北来更东下,南挟白水走鲸鲵。掀天波浪风怒号,云连蹬道怯马蹄。

    积石棱棱难名状,多于百千万亿蚋集酰。纷如乱沙堆戈壁,猛侔原兽蹲狻猊。

    行人至此心魄骇,举步如穿铁蒺藜。上盘一线曲屈蛇退径,下锁凌空百尺卧波霓。

    鲁班之巧技止此,度险人相藉扶携(蛇倒退、临江铁桥、鲁班桥皆著名险地)。

    武都直下三百里,钩连石栈与天梯。况复青塘不能容匹马,玉垒可以封刃泥。

    南行至县疑无路,斗大一城堕瓮底。其险也如此,能勿使远道之人酸心脾。

    我亦阴平市井人,自小蛮居杂羌氐。野云出岫廿余载,犹忆乡程路不迷。

    梦魄时蹑青天上,耳中愁听子规啼。不信王阳昔畏路,频闻李特祸黔黎。

    戎马驰驱无关隘,杀人不异犬与鸡。乃知地利可恃不可待,固国岂尽由山溪?

    阴平道,风雨凄,旧日王孙不归去,愁杀陌上草萋萋。

    我亦歌此曲声苦,感叹今昔一涕洟。

    ——《阴平道歌》

    这首《阴平道歌》,笔者认为可与李白的《蜀道难》相媲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作者笔下的阴平道,奇峻奇险,惊心触目,大有石破天惊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不是蜀道,胜似蜀道。有人说,李白的诗“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作者笔下的《阴平道歌》,雄奇奔放,淋漓酣畅,不亚于李白的诗风。

    作者首先点出川北之西、陇右之南的阴平道,然后分层别次地描述阴平道的高峻、险恶和奇曲。“万峰高插天,上与白云齐。”言其高也。“桓水北来更东下,南挟白水走鲸鲵。”言其长也。自武都的桓水而止于文县的白水江,江岸古道皆称阴平道。万峰挟持着江水,“掀天波浪风怒号,云连蹬道怯马蹄。”阴平道是用山崖石峰堆积而成。“积石棱棱难名状”,描写积石形状之多异。“多于百千万亿蚋集酰”,描写积石多而色泽暗。“纷如乱沙堆戈壁”,描写积石之乱。“猛侔原兽蹲狻猊”,描写积石之险。这样的山石古道,真可谓“行人至此心魄骇,举步如穿铁蒺藜”。阴平道奇曲险恶,“上盘一线曲屈蛇退径,下锁凌空百尺卧波霓。”盘曲而上要爬行“蛇倒退”那样难走的崖路,凌空而下要攀越铁索那样惊险的渡桥。“鲁班之巧技止此,度险人相藉扶携。”阴平道上本来就没有路,皆是用栈道开出来的。武都至文县段更为艰险。“武都直下三百里,钩连石栈与天梯。”300里古道上,石钩相连,栈道悬壁,崖上开凿的天梯直抵云端。最艰险者可数青塘峡和玉垒关,“况复青塘不能容匹马,玉垒可以封丸泥。”即使到了县城,四面高峰插云,斗大的小城犹如坠入瓮底,似疑无路可行。“南行至县疑无路,斗大一城堕瓮底。”如此险恶的地方,“能勿使远道之人醉心脾”。作者写该诗时当在兰州寓居。由“能勿使远道之人醉心脾”联想到自己对阴平道的感受,勾起了无限追思。“我亦阴平市井人,自小蛮居杂羌氐。”“野云出岫廿余载,犹忆乡程路不迷。”当年“野云出岫”的惊险仍历历在目,已有20余年。甚至“梦魄时蹑青天上,耳中愁听子规啼”。阴平道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可谓深也。最后几曲是作者的感叹:“不信王阳昔畏路,频闻李特祸黔黎。戎马驰驱无关隘,杀人不异犬与鸡。”引用历史典故说明,“畏路”往往是兵家必争之地,百姓往往祸及兵燹。“戎马驰驱无关隘,杀人不异犬与鸡。”作者由此而感叹道“乃知地利可恃不可待,固国岂尽由山溪。”恃,凭借。待,逗留。这样的“畏道”只能作为战争的凭借,行人却不能久留,“固国”也不能只凭借山溪的险要。阴平道风雨凄凄,行人很少。“旧日王孙不归去,愁杀陌上草萋萋。”想到这里,作者百感交集,不能自持,竟然痛苦流涕起来。王孙本指贵族子弟,这里指他和他同样外出远游的文县人,因路途险恶而劫于回家。

    《分纂陇志感赋》是程天锡任省志馆总纂时的感念之作。编纂省志是一件浩瀚庞杂的工程,作者承担人物志一门,更是知识和智慧的考验。诗分二首,皆在感叹编纂人物的辛劳和不易,并寄托了自己的情怀。

    相随玉局校书忙,今古搜罗萃一囊。合引甘青宁共派,愧无才学识三长。

    漫依故样葫芦旧,幸免嘲叽蛱蝶狂。寂寞生涯寻蠹简,谁怜寒暑老冯唐?

    陇上材贤指数收,健儿自昔拟并幽。羲皇孕化文章古,壮士长歌敕勒遒。

    人物已多新旧鬼,河山犹日汉唐秋。襄阳故传思重序,只恨才非予政俦。

    ——《分纂感赋》

    第一首写编纂志书的辛劳。一联由“校书忙”,“萃一囊”后作者自注“余纂辑人物一门”,见出编纂工作的辛苦繁忙。二联由“甘青宁共派”,“才学识三长”,见出编纂任务的繁重。“愧无”为自谦之辞,更见出作者才学的渊博。“识三长”是编纂志书应具备的学识和修养。作史有三长,指才、学、识。修志亦有三长,曰:正、虚、公。“识三长”亦为自谦之辞。三联由“愧无”而生,“漫依故校葫芦旧,幸免嘲讥蛱蝶狂。”漫依者,胸有成竹也。幸免者,得到同仁们的赞许和肯定,更见出“才学识三长”对作者是当之不愧的。四联是作者的感叹。人物志终于纂辑成就,其中的甘苦是我自己乐而为之的。“寂寞生涯寻蠹简,谁怜寒暑老冯唐。”蠹简,虫蛀的简书,指古籍也。老冯唐,文帝时郎中署长。冯唐年已很老,景帝时还任楚相。作者以冯唐自比,年老了还在“寻蠹简”,编志书,其中的甘苦谁能知道?

    第二首写编纂志书的不易。人物志编纂好了,陇上人物指指点点尽在其中。然而,要为他们写一篇好序却感到力不从心。一联由“陇上材贤指数收,健儿自昔拟并幽。”指出人物志囊括得很全面,包括有记载的和没有记载的都编入了,几乎万无一漏,喜悦之情尽在言表。二联由“羲皇孕化文章古,壮士长歌敕勒遒。”指出上自华夏始祖羲皇,下至历代驰骋疆场的武将,陇上人物灿若群星,冠盖古今。三联由“人物已多新旧鬼,河山犹日汉唐秋。”指出在中华历史上,陇上人物也曾为创造中华文明永载史册。四联是作者的感叹:“襄阳故传思重序,只恨才非予政俦。”

    抗日烽烟席卷中华大地,已经步入花甲之年的程天锡已返归故里。每次战情传来都牵动着他的心,都有诗作以表达他爱国激愤的情绪。这里引录三首以见其志。

    破虏男儿事,长征万里遥。摩天虹气壮,度塞马蹄骄。

    海水今犹沸,烽烟亘未消。行行从此去,早晚待平辽。

    ——《送友从军》

    《送友从军》是一首气吞山河的吟唱。友人要赴前线抗击日寇,送别时抵制不住内心的满腔义愤,激励友人“行行从此去,早晚待平辽”。一联写友人远离家乡,奔赴前线抗击日寇的壮举。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破虏男儿事,长征万里遥。”二联写前线将士视死如归、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摩天虹气壮,度塞马蹄骄。”抗战正在如胶如炽地进行。三联写全国人民对日寇侵略者的义愤。“海水今犹沸,烽烟亘未消。”这种义愤是民族大恨,如海水沸腾而不可止,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抗战的烽烟正在全国熊熊燃烧而无穷尽。四联写作者对从军者的叮嘱。“行行从此去,早晚待平辽。”早晚等待着消灭日寇的捷报传来。

    御寇戚南塘,侏儒势不张。鲸波掀大海,鹊岸夺艅艎

    计已完申浦,终期返汶阳。愿无忘积耻,万弩向扶桑。

    ——《日军寇泸,屡为我十九军击溃,赋以志幸》

    日军侵占上海,屡次被十九路军击溃,作者闻讯后备受鼓舞,高兴之余,赋此诗以述志。全诗表达了对日寇侵略者的憎恶和鄙视,对我军的辉煌战功予以热情的颂扬和鼓励。一联写在十九路军的震慑下日寇劫于张狂。“御寇戚南塘,侏儒势不张。”南塘指今江苏、安徽、淮河以南和福建、江西、湖南等地。侏儒指小日本。二联写我军势如破竹、击溃敌寇的辉煌胜利。“鲸波掀大海,鹊岸夺艅艎。”以鲸波掀大海比喻我军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英雄气概;以鹊岸镇截获日寇军舰显现我军战败日寇的成果。鹊岸,古地名,今安徽铜陵西南鹊头镇。艅艎,古代的一种大船,这里指军舰。三联写敌寇惨败而逃的狼狈。“计已完申浦,终期返汶阳。”日寇占领上海的计划被粉碎,最终不能不退回山东的汶阳。申浦,上海的别称。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四联鼓励将士不忘国耻,同仇敌忾抗击日寇。“愿无忘积耻,万弩向扶桑。”不忘国耻,万众一心,消灭日寇。积耻,日寇侵略我中华,由来已久。扶桑,日本的代称。

    程天锡的咏物抒情诗较多,录《梅吟》二首,可见作者对梅花的钟情。全诗写梅花的艳丽和品格,形神兼备,语意精深,多有奇思涌出。

    修到癯仙是几生,珊珊骨韵本天成。孤村流水尘难道,纸帐芦帘梦亦清。

    阵阵寒香春乍破,蒙蒙疏影月空明。怪侬底事钩吟兴,试把情场问广平。

    居然首出占先春,多少群芳殿后尘。生韵剧怜香色古,淡妆惟觉浅深匀。

    试看错节盘根处,大似钦崎历落人。品尔高标原未易,调冰和雪写精神。

    ——《吟梅》

    第一首写梅的神韵。“修到癯仙是几生,珊珊骨韵本天成。”梅花是冬末春初独自开放,只有花朵的艳丽,却无片叶在枝。作者用癯仙作比,说它是珊珊骨韵,傲放人间,写出了梅花高贵的风骨。“孤村流水尘难道,纸帐芦帘梦亦清。”寒冬中有了怒放的清丽梅花,孤村流水似乎一尘不染,就连我在“纸帐芦帘”做梦也是清香的。“阵阵寒香春乍破,蒙蒙疏影月空明。”写高雅的气质,清幽的风韵。梅花的阵阵寒香告诉人们早春的到来。到了晚上,在蒙蒙月空中,梅花的疏影依然清香妍丽,风情万种。“怪侬底事钩吟兴,试把情场问广平。”问我因何事而钩起吟梅的兴致,只为忆起了远在广平的恋人。古人吟梅,往往以梅为妻。广平,地名,在今河北省南部。

    第二首写梅花的品格。“居然首出占先春,多少群芳殿后尘。”梅花开放于百花之先,清香四溢尽占天下之春,体现了梅花唤来春色满人间的绝俗品格和风致。“生韵剧怜香色古,淡妆惟觉浅深匀。”梅花香色古韵,不炫耀,不媚俗,不孤芳自赏,洁身淡妆,不浅不深,飘逸出尘,体现了梅花洁身自好的品格。“试看错节盘根处,大似钦崎历落人。”梅花的根与众不同。饮崎,指高低不平。历落,谓疏疏落落,参差不齐。“品尔高标原未易,调冰和雪写精神。”梅花的根并非高洁之辈,而生出的梅花却“品尔高标”,实属不易。它的高贵品质是在傲霜斗雪中形成的。“调冰和雪写精神”,正是揭示这种精神的。

    程天锡的儿子程海寰,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生于清光绪末年(1908),毕业于兰州师范学校。抗战爆发后,于平凉策动反蒋起义,后拟定在文县、武都、康县等地建立川陕甘抗日根据地,因泄密失败。后又促成武都实力人物王德一及驻武都骑兵营长张英杰率部起义,壮大了甘南农民起义力量。曾两次赴延安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接见。新中国建立前夕,程海寰在天水成立西北前进同盟策动委员会,任书记,以策动国民党地方武装起义。策动会已掌握武装13000余人,后决定在川陕起义,任纵队政治部主任。因被敌特侦破而被捕。狱中受尽酷刑,坚强不屈,赋绝命诗三首。1949年5月17日以“受命共匪,直承不讳”等罪名杀害于西安玉祥门外,年仅41岁。留有《革命烈士程海寰遗作》,计古今体诗36首,词3阕,书简17通。程海寰诗,“固非仅以文字感人者。其就义长安时,从容赋诗,以止水心情视生死大事,英烈异常,其人其诗,益显光辉。”抄录三首,以见其人其诗。

    君来已何迟,国事已如此。虑炽遍东南,胡马饮江水。

    北望长城窟,伏尸三千里。救亡此其时,为唤黄魂起。

    安能步冗阘,全躯保妻子。屈指论济辈,寥寥数人耳。

    我不入地狱,谁甘为国死?与君誓精诚,洒血湔其耻。

    但考筹边策,旁骛良可已。一刻千黄金,何暇珍故纸。

    此行非等闲,请味故人语。

    ——《送张玉如赴凉州》

    为救国难,程海寰借送战友张玉如凉州之行,赋诗以表达“我不入地狱,谁甘为国死”的豪心壮胆,并望以他们抗日救国的实际行动,唤起民众,“救亡此其时,为唤黄魂起。”

    立马吴山瞰大江,南中王气已微茫。宏规未辟新天地,废堑徒夸旧战场。

    忍使国魂随逝水,空余乔木对斜阳。何堪更弄横磨剑,煮豆相煎事阋墙。

    ——《登紫金山》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一意孤间,挑起内战,破坏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该诗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热望和对蒋家王朝的义愤,发出了“何堪更弄横磨剑,煮豆相煎事阋墙”的呐喊。

    悠悠四十年,所愧惟一死。不先入地狱,岂是奇男子。

    尘劫随所化,此心若止水。远矣白发亲,伤哉垂髫女。

    哀鸿满道途,一瞑皆无视。寄语后来人,毋便停尔趾。

    ——《绝命词》

    程海寰在刑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壮烈就义。《绝命词》是他狱中所赋,经难友尹克强乘放风时揉成纸团传给赵方云,赵腹记成诵后带出。该诗是他刑场视死如归、为国献身精神的真实写照,读来令人潸然泪下后崇敬备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