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陇南-置州学崇儒重教,兴科举进士不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汉唐以降,朝廷诏令州县设立官学,陇南各州县依令而行。可惜史无记载。到了北宋,科举与学校并存,尤看重学校。科举只重形式的记诵,学习末艺,而学校则可训练真才,讲求正理。《宋史·选举志》曰:“教不本于学,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覆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才……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饬矣。”中央设国子监等,地方设书院及州县学。州县学在仁宗时已大兴了。“仁宗即位初,赐兖州学田,已而命藩辅皆得立学。”神宗尤垂意儒学,自京师至郡县,既皆有学,岁月各有试。科举与学校成了读书人仕途进身的阶梯。

    庆历四年(1044),仁宗赵祯诏令州县皆置官学,以招贤纳士。五年,成州太守冯宗圣建州学于西隅,并立碑记之。这是最早见于记载的陇南州学。

    据碑文记载:北宋一统天下后,曾出现过一个自夸为“百年无事”的承平时期。崇儒重教,选贤用能,曾为一时之盛举。仁宗皇帝诏示州县,立学馆,设学署,派教授,赐学田,弘奖教育,行儒化之道,以擢优拔士,四海之内,兴学重教之风大振。成州太守冯宗圣新建的学馆卜地于仓泉旧址,规模壮观。东屋陈列书籍,右舍聚会文友。学堂后所环围的廊屋列为居室。驿厅东西两侧为经师硕生、善友博谕研究学问的场所;南端是小亭,有壁池芹藻,锦鲤祥鳣,芳葩硝石,为游览休息的好去处。膳食有庖,课粮有储。仓泉背山而面池,在州治之西隅。泉者,今之北泉。池者,唐代所建裴公莲池也。州学背依紫金山,面临莲沼,学馆之胜是可以想象的。

    元祐八年,成州教授蒲浚撰文立碑,记成州太守刘思道重建学馆之事。此时,北宋朝廷外忧内患加身,对金人挥戈南下,一筹莫展。然而,已经兴起的科举学校制度仍有蓬勃发展之势,修建学宫成风,学田制度方兴未艾,州府官员把兴修学宫视为施政美德,使得大批社会底层的优秀人才堂而皇之地走进官场。

    之后,太守刘公重建成州学宫。重建的成州学宫,晚冯公创建州学四十八年。庙宫合一,学子要接受儒学教化,又要祭祀先圣先贤。太守刘公拜庙后,仰视庙宫神位,“丹青晦渝,堂室摧敝”,宫墙不振,荒如园蔬。故而思重建之。重建学宫是在库银无余、建材无计的困境时启动的。建学之初,适逢提点秦凤路刑狱游师雄出巡考绩。游师雄兴学重教之风早有所闻,所到之处,仔细查看账簿收支,亲自清点库房财物,把所余的钱财拨付州县用于修建学宫,并割给闲散田地供给学宫粮食。拨得成州钱两17万,用以学宫修建;学田500亩,用以供养学宫膳食。由学宫教授蒲浚负责主持,刘公亲临督察,开始了规模宏大的修建工程。

    新建的学宫,旧址拓宽了,规模扩大了,布局更为合理,设施更加完备。学宫环绕圣庙大殿排列,大殿为学宫祭祀行礼之地,立于中央,重屋复甍,展庇丈余。大门移治于殿前之西,左右房屋为学子居室,凡十三间,高明宽敞,可容纳百余人。面殿建小学两斋,小学左右为粮舍。殿前东有御碑亭,所勒王者之诗。殿西建有游师雄、刘思道生祠。殿后重建讲堂,堂左右建两库房。堂后为学员住房,其西隅是庖厨。学宫一进三院,殿宇巍峨,弘敞壮丽;廊舍丹锁,彩缀晴霞;紫堂琼序,拾翠含疏;秋水银池,碧树翳日,实为一方之楷模。同谷为成州豪杰之地,吏民们靡然向风,争为弟子,就是那些失之教化的人,“识为善之可贵而知不义之可避”,通过潜移默化而学有所成。

    陇南州县官学的兴起,一批俊才杰士脱颖而出,登上仕途之路。

    刘戬,成州人,政和三年进士。杨庆嗣、安千秋,河池人,庆历八年进士。吴陟,长道人,元符年间进士。郭思,长道人,元丰元年进士。苏湘、孙鼎、孙鼎圣,西和州人,北宋进士。

    庆历六年(1046),长道县白石镇王公仪中词科进士。

    王公仪,为陇南学子的佼佼者。生于天圣元年二月十五日。官至左中散大夫、知泾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上柱国,封清远县男,食邑300户。元祐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终于官舍,享年七十一。九年三月十三日,葬于白石镇之西原。墓前立《王公仪神道碑》。

    据碑文载:公仪“幼而颖秀,不为戏弄,长而严整,望子峙直,曾未髻齿,以童子举被召,幼失怙恃,杰然自立”。因自幼才华出众,童子时已被征用。24岁中进士。“掌京兆府兴平县之牌籍府史”,曾试以隐讼,能做到“明辨不惑,勤恤隐物,而无势利之惮也”。有一妇人,死而不明,几欲掩埋,公仪以手捏发,发现头上有巨钉。“人服其神明,而死者可不憾”。由此而入仕途。

    初任河西令。“河西居府城下”,库存的丝帛缺额很多,长吏讯问主库使,主库使说:府僚上下均有放贷的,唯独河西令没有。“众虽忌,而上官嘉之”。由此可见公仪的清正廉洁。改著作佐郎、知凤翔府岐山县。岐山为“繁邑”,“五陵豪侠之风,习染犹在”。公仪严格管束官吏,体察爱护百姓,“不劳而政,平讼理民”,百姓思念,视如甘棠。离任后,他的儿子过岐山,百姓高兴地欢迎道:“王公之子也。”得民心者如此之深。迁秘书丞,知渝州巴县时,边界的少数民族时常为患,“旧每议事,必严武备”。公仪以常礼会于边境上,宣谕朝廷恩信,以心感服。对那些为富不仁的大户,则绳之以法,以震摄之。“有杜姓者,擅置官刑,笞挞仆隶至死,而郡胥受贿,不直其讼,”公仪先擒赃吏,以法治理,“豪右敛迹”。治边守疆没有不克的。迁太常博士,通判耀州,赐绯衣银鱼。耀州有白渠,因水争讼者不绝。公仪治理白渠以利其民,对因“盗水争竞或掷瓦砾以害邑官,或至杀伤以起大狱”的白渠工程,亲自监督民众,省工万计,始无水讼。

    宋英宗即位,廉政励精,任公仪为御史推直官。“委决留狱,多称明允”。加屯田都官。神宗登极,加职方员外郎,迁屯田郎中。知商州,州处山地,百货聚积托运,“往时为吏者,或多牟渔于下”,卿大夫祭田之赋也没有限度,公义将这一切除减。“官吏亦缩手不敢取”。自邑至郡,皆兴学校。知池州转职方郎中。又知资州兼梓夔两路兵马事,“止造舟之役,以息民力,供馈不乏”。带知遂州,迁朝议大夫,赐佩服金紫,封清源县开国男,食邑300百户。哲宗即位,加中散大夫、知泾州,改夔路转运使。“施州幸则杀降,累劾不就”,诏命公仪审察其详情,公仪建议以有边功从轻治罪。在凤翔废除繁重的刑法,没有遗留讼诉之事。加左中散大夫、上柱国、知邠州。“未期,移知泾州,方议置帅,遽以告老”。

    王公仪家为世代之富,其父“尤能倾资待士以教诸子”。几个儿子相继在朝廷为官,他自己因教诸子有功,封官至司空。

    白石镇有张从者,官至西京左藏库副使。告老还乡后,乐于济贫,好施财谋公众事,人皆爱之。死后,一镇之人,无分老幼,皆哭号于前。民众为其立《张从墓志铭》于墓前。

    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文州籍张觉民中进士。张觉民生卒年月不详。仕途未载。仁宗年间,张觉民在任上与马涓等上书忤权贵,坐党锢。后退居四川成都,号草堂先生,着有诗、赋、歌百余篇,均散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