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陇南-为陇南的历史树碑立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陇南虽为僻邑之地,其历史文化却精深而璀璨。我很早就想为陇南的历史树碑立传,写一本书,让陇南人认识陇南,让关心陇南的人了解陇南,苦于资料不足,未能轻易动笔。我曾参与陇南地方志的纂修、评审和研究,有幸与陇南历史结缘。出版了几本以陇南历史为题材的书,诸如《陇南名胜》《石海觅踪》《岁月如歌》等,开启了我考察陇南历史的心结。在地委宣传部任职时,因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曾两次组织编写陇南史,因种种原因未获成功。后来,我承担了撰写陇南历史丛书的任务。深知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着手翻阅历史资料,走访山水名胜、历史遗迹。往往为了弄清楚一个问题,要反复考究,几易其稿,不辞辛劳,不敢稍有怠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记忆力越来越差,多病缠身,体力不支,但初衷不改。前后历时数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稿,圆了我多年的梦。

    历史的学名叫“春秋”。春秋者,春种秋收也,明察秋毫也。春秋战国的史书皆冠名《春秋》。没有《春秋》就不会留下中国历史上那段最精彩最辉煌的遗产,也就没有相继传承的中华文明。该书定名《陇南史记》,顾名思义,是记述陇南历史文明的。记录了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清朝末期,陇南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宗教。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尽览陇南数千年历史风采,也算是一部陇南春秋吧!古人写史是重视才情的,我选用史话体形式写这本书,就是为了把史学和文学融为一体,增加点史书的文学色彩,以免去读史带来的枯燥。当然,写史必须忠实地记录历史事实,不可以文代史,也不能以笔记小说之类的文章为取舍,这是绝对要忌讳的。淡乎无采,索乎无味,是不可取的,虚加雕饰,华而不实,也是要不得的。

    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矛盾发展的过程。旧的过程结束了,新的过程产生了,周而复始,以此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陇南的历史是陇南社会矛盾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追溯到七八千年,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同步,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犹如滔滔江河的涓涓细流。换言之,陇南的历史不是静止的、孤立的,是中华民族发展史在陇南的折射,离开中华民族发展史写陇南,是无源之水,就陇南的历史资料写陇南,也只能是史料的罗列。遗憾的是,对陇南历史较为完整系统的著述,至今还是一片空白。我读过《甘肃古代史》和《甘肃古代史话》,几乎都对陇南历史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记述得极少。记之于史书的陇南史料的确很难寻找,这大概与陇南历史文化发育不足有关,但这绝不是忽视甚至回避陇南历史的理由。

    其实,历史从未远去,记载陇南历史的资料就大量存在于我们身边,只要我们认真去找,都能找见。一是史籍。先秦两汉的资料在《史记》等史书中就有记载,虽然不是鸿篇巨制,甚至只是一些片锦散珠,但对我们窥测先秦和两汉的历史状况却是极其珍贵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资料,也散见于前人的著述。这些著述浩如烟海,翻阅这些资料犹如大海捞针。说实话,我在抄录资料时所花的心血,超过了撰写书稿时所付出的劳动。二是志书。引用资料最多的是各县新旧县志和文史资料。陇南始有志书已是明清时期的事。明代的志书简略不全,篇页寥寥,可引资料有限。清代中晚期修志成风,志书也较完备,引用的资料自然也就较多。三是石刻。陇南摩崖石刻很多,自汉代始,摩崖立碑者经久不衰,宋、明、清三代是碑石文化的高峰,宋代的碑石应时而立,应事而记,陇南的南宋历史几乎都采集于碑石铭文。明清碑石琳琅满目,一批官居高位的乡贤杰士,都有碑石可存。这些碑石是刻在石头上的陇南历史,是活生生的陇南人文记录。四是遗址。陇南的历史遗址丰富多彩,其中先秦的遗址犹如陇南历史文化宝藏,是我们认识先秦历史面貌的主要依据。出土的文物璀璨夺目,尤其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让我们打开了几千年历史的大门,其历史价值莫能替代。《陇南史记》就是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历史记录和地下传递的历史信息以及摩崖石刻,经过一番研究整理,为我所用,编写成了这本脉络相连、有血有肉的陇南地方史。写史不同于写志,这是应该遵循的原则,也是我在编写史话过程中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

    陇南是秦巴山地最西部的余脉,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错地,是陇南人赖以生存的土壤。禹定九州岛,陇南属雍州、梁州。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之后,陇南属雍州、凉州。陇南是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的发源地,无处不沐浴在长江送来的浓浓的巴蜀煦风之中。秦至汉初,陇南隶益州。西晋年间,陇南脱离益州,归属雍州。蜀汉时为益州所辖。陇南是黄河的遗民,黄河铸造了陇南的性格,秦砖汉瓦随处可见;陇南守望着嘉陵江,守望着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巴蜀兵器偶有出土。北方人说陇南是北国江南,南方人说陇南是川蜀门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周边环境,造就了陇南历史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浓厚的地方色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远古文明,源远深厚。密布的森林,纵横的江河,温暖的气候,是古人类生存的理想之地。大量历史遗址证实,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经遍布陇南的河谷台地,繁衍生息。人文初祖伏羲是从陇南走出去的。炎黄集团在这里留下足迹。大禹导山嶓冢,殷商西征戎羌,周人拓荒西礼,秦人建都西汉水。是他们创造了陇南无比辉煌的古代文明。

    秦陇要隘,川蜀咽喉。这里是川蜀门户,秦陇咽喉,是群雄争霸的重要战场。就纵向看,刘秀“得陇望蜀”,邓艾阴平取蜀;李世民、赵匡胤用兵蜀门,南宋抗金保蜀拉锯战几乎在陇南持续一个世纪;蒙古兵征伐川蜀,傅友德奇袭阶文,清兵横扫吴三桂兵,皆在陇南。就横向看,周人东出关陇,建立周朝。秦人东渡陈仓,建立秦朝。诸葛亮北伐中原,屯兵祁山。吐蕃依托陇南,东进长安。历史上的每次改朝换代乃至激烈的社会动荡,陇南总是首当其冲,为战略要地。两千多年,莫不如此。

    边陲多事,祸乱不停。陇南自古与边境的少数民族为邻。吐蕃大举北上,占据陇南一百多年,岷宕达三百多年。吐谷浑频频南下,与党项族骚扰边境,掠夺财物。木令征割据岷宕,虎视阶文。形势复杂,战事不断,有一二千年之久。

    民族杂居,豪强争雄。秦汉以降,氐羌民族集聚陇南,南征北战,建国立业,称霸一世,先后建立了五个地方政权,达三百余年。氐羌与汉民族杂居而处。统治者与各民族冲突不断,各民族之间往来密切,亦颇多摩擦。陇南大家庭就是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与融合中形成的,无疑对陇南民族文化的形成关系极大。

    筑路为先,屯田世营。陇南山大沟深,江河遍野,交通状况牵动着经济发展,地方官员都把筑路设桥视为立政惠民的根本。秦代有驰道,汉代有祁山道,三国有阴平道,唐代有蜀道。历代皆设传递信息的驿道。嘉陵江、白龙江漕运开发很早。其他如民间的驮道、人行道,以及隔水相望的龙桥、握臂桥、索道、船渡,数不胜数。以道路带动经济的发展,是陇南社会进步的重中之重。屯田自秦汉已经兴起,延至明清,规模巨大,人数众多,在陇南经济开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缘文化,多姿多韵。独特的战略地位和地域形势,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交流和繁荣。中原文化根深蒂固,秦陇文化和巴蜀文化在这里交会,形成了陇南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格局。北部的秦陇文化风格独特,南部的巴蜀文化味道极浓。宗教文化遍布山川,名山佳洞都被佛寺道观所占据。

    这就是产生于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也是我力图展示的陇南历史风采。走进这片土地,回眸先民们开拓与发展的踪迹,历史犹在眼前。生存的艰辛与创造,战争的冲杀与搏击,民族的迁徏与融合,宗教的更迭与多彩,人文的彰显与厚积,民俗的纯真与可贵,山川的秀美与壮阔,道义的尊崇与升华,纵横交错,波澜壮阔,耀眼夺目。无法选择,也无法代替。

    历史是人类最生动的风景,是人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活动轨迹。《陇南史记》融事件与人物为一体,集清平与战乱于一炉,基本上包揽了陇南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可以说是陇南历史文化大观。全书共126篇,按照历史发展顺序编排。其中引言1篇,先秦11篇,秦汉8篇,魏晋南北朝10篇,隋唐五代12篇,宋代22篇,元代5篇,明代23篇,清代34篇。先秦已进入古代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先秦的历史资料主要来源于地下的实物,反映了先民们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生产生活状态。秦统一六国后旋即自灭,资料很少。汉代步入农耕社会,武都郡的设置是其重要的历史标记。魏晋南北朝是陇南氐羌的全盛时期,陇南文化开始向中原文化靠拢。唐代割据战争间或不断,但陇南的经济文化久盛不衰。宋代是抗金保蜀主战场,经济活跃,人才荟萃,文化交融极盛一时。相比之下,元代社会发展停滞,资料较少。明清两代,陇南社会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可供查阅的资料多,所收篇幅也较多。各个时期的篇幅多寡,基本上反映了那个时期的历史面貌。

    这是一部雅俗共赏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又是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历史著作,其中吸收了许多人在陇南地方史研究方面的成果。我原来著作中可用的资料,改写后也移植过来。书中引用的碑文是陇南最为珍贵的历史资料。碑文既记历史事件,又记历史人物,为了保持原汁原味,尽量让碑文自己说话,以体现其真实生动的历史面貌。我要感谢为我提供资料的同行们、朋友们,没有他们的帮助这本书是很难问世的。书中的图片是陇南历史的见证。这些图片署上了作者名字,也有极少数未能查找到它们的作者,深表遗憾。

    爱国主义是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巨大的精神力量。前苏联革命家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故乡开始的。”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对“祖国”一词作了极其精辟的界定:“坟墓所在,父母之国”。古人尚能如此爱国,今人更不应负于古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