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国传奇-寻梦桃花源:回溯千百年前的岭南之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曾经雄踞岭南、威震万里边陲的南越古国,虽然最终湮没于西汉大一统的版图之中,但在立国近百年中发生的恩怨情仇、是非纷扰,历经两千多年的孤寂后终于重见天日。尘封已久的南越古国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展现她的魅影给世人?

    始入百越之境,层峦叠嶂,石突峰兀,丝竹缠绵,风帘翠幕,微风飒爽,莺歌燕舞,鸿飞冥冥。夜宿山谷,山风习习,薄雾缭绕,缥缈虚幻,如临仙境,有魅影掩青山之术。遥望娇翠欲滴之山峰,万木竞秀,飞花点翠,似近还远,若有若无,当浮华略尽,唯留绿意丝丝。俯望一泓碧水,清波微漾,白云倒映,鱼虾浮动。

    唐宋变革以前,岭南好比一处桃花源,远离中原的纷纷扰扰,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宁静。不可否认,在中国历史的前期,岭南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配角”,一直以中原王朝的后花园自居,静谧而神秘,恰似超凡脱俗的仙人,又似归隐山林的处士,与世无争,去留无意,落得一个雅静清幽、心旷神怡。

    一、江山如此多娇:风华绝代的岭南尊容

    岭南自然风光婀娜多姿,既有气势磅礴的山峦,也有水网纵横的平原;既有岩溶洞穴,也有川峡险滩,更有海天一色的港湾风光。山河壮美,怎能不令人怀抱美好的憧憬!

    公元前196年,素有“汉初第一辩士”美誉的陆贾奉诏出使南越国。始入百越之境,层峦叠嶂,石突峰兀,丝竹缠绵,风帘翠幕,微风飒爽,莺歌燕舞,鸿飞冥冥。夜宿山谷,凉风习习,薄雾缭绕,缥缈虚幻,如临仙境,有魅影掩青山之术。遥望娇翠欲滴之山峰,万木竞秀,飞花点翠,似近还远,若有若无,当浮华略尽,唯留绿意丝丝。俯望一泓碧水,清波微漾,白云倒映,鱼虾浮动。

    置身郁郁葱葱的群山怀抱,陆贾被深深地打动了,顿时精神抖擞,满身疲惫一扫而光。他立志不辱使命,将这片如画河山纳入大汉版图。

    肇始于古希腊先哲希波克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虽屡遭批判,但自然环境对人文历史的巨大影响却从未被人忽视。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由于地处海湾众多、海岛遍布的地中海和爱琴海的环抱中,古希腊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海洋文明,古希腊先哲对人类历史的认识也多从地理、气候上考虑。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类的特性由气候决定;柏拉图认为人类精神深受海洋影响。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民族特性、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性质,希腊半岛因处于炎热气候与寒冷气候之间,因而赋予希腊人以优良品性,故其天生能统治其他民族。

    当人类文明的列车驶入中世纪后期时,一批开明的思想家便将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地貌、水文、气候等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自然因素引入人类对物质世界和历史世界的认识中。16世纪初期,法国历史学家博丹在其名著《论共和国》中认为,民族差异源于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不同;不同类型的民族需要不同组织形式的政府。

    近代以来,研究自然环境与社会历史关系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将自然环境视为人类各民族形态各异决定性因素的思想家被称为“社会学中的地理派”,这一学术观被称为“历史的地理史观”。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德斯鸠的启蒙著作《论法的精神》,将亚里士多德的论证扩展到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决定性作用之中,认为“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在他看来,热带地区通常是专制主义笼罩,而温带地区则多形成强盛与自由之民族。孟德斯鸠的理论影响力很大,伴随其启蒙思想而流传到世界各地。英国历史学家巴克尔和德国思想家拉采尔也都认为个人和民族的特征服从于自然法则。

    虽然地理环境决定论从一开始就广受质疑,对照欧洲中古以来近代政体沿革也难以自圆其说,但这种从自然条件入手寻找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因和脉络的方法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历史观。19世纪的德国学者亚历山大·洪堡曾豪情万丈地宣称:“我要努力证明自然条件对道德和人类命运的经常的和无所不在的影响。”

    那么,南越古国的自然环境是什么样子的呢?

    南越国地处岭南,这里是越人聚居之处。

    岭南又称“岭表”。岭南的“岭”通常认为是南岭,顾名思义,“岭南”即南岭以南。秦汉时期的南越古国因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而导致其历史文化迥异于中原列国。南越古国疆域辽阔,最大时号称“东西万余里”,境内最主要的山脉南岭自古以来都是南北交通要道,扼险而制是南越建国的基本条件。

    南岭大约处在北纬24°~26°、东经110°~116°之间,横亘桂、湘、粤、赣、闽,东西长约六百公里,南北宽约两百公里,平均海拔在一千米左右,是中国十大山脉之一,也是中国南部最高山脉和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南岭由越城岭、萌渚岭、骑田岭、都庞岭和大庾岭五条主要山岭组成,因故得名“五岭”。广义的南岭还包括苗儿山、海洋山、九嶷山、香花岭、瑶山、九连山及周边诸峰。

    岭南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地、丘陵、平原交错分布,河网密布,湖多汊众,西部与北部以岩溶地貌居多,东部和南部海岸线曲折漫长,岛屿遍布。岭南河流众多,这些河流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少,汛期长,径流量丰富等特点,绝大多数源自西北部、北部和东部的崇山峻岭中。岭南地区最大的河流珠江,是中国第五长河,流量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

    岭南自然风光婀娜多姿,既有气势磅礴的山峦,也有水网纵横的平原;既有岩溶洞穴,也有川峡险滩,更有海天一色的港湾风光。

    在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极为低下的古代社会,水利工程是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享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盛誉的世界最古老运河之一的灵渠成为打开南北水路交通的要道,是两千多年前先民们的一大壮举。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隔着巍巍的五岭山脉,陆路交通阻障重重,更无水路可通。始皇帝扫灭六国后,希冀将百越之地也纳入统治版图。于是,在命令蒙恬北拒匈奴而守藩篱的同时,也积极准备征伐百越。公元前219年,始皇帝巡游湘江,为解决南征部队的粮饷运输问题作出了“凿渠运粮”的决定。在始皇帝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下,杰出的水利家史禄驱使军士、刑徒、征夫劈山削崖,筑堤开渠,历数年之功,这条长三十多公里,宽五米的水渠终于凿通。灵渠将长江支流湘江与珠江支流漓江打通,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人们敬佩于史禄开凿灵渠居功至伟,称赞他“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气卷波澜”。广西兴安县还为他勒碑立传,灵渠南渠岸边的四贤祠内,至今还供奉着史禄的塑像,他的事迹也被世代传诵。

    灵渠完整精巧,设计巧妙,通三江、贯五岭,沟通南北水路运输,与长城南北呼应,同为世界奇观。与北方长城在雄壮和险峻中透露出的拒敌千里的冷漠相比,南方的灵渠更多的是宁静和从容里洋溢着的沟通心灵的温情。

    灵渠凿通后,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秦军在百越战场上兵锋凌厉、势如破竹,迅即统一岭南。后来秦朝得以在此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灵渠功不可没。可以说,灵渠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先决条件。

    岭南位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风向随季节交替变更。夏季以南风和东南风为主,风速较小;冬季大部分地区以北风和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大;春秋两季为交替季节,风向不如冬季稳定。

    与岭北寒潮进逼、霜雪交迫迥异的是,岭南之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热带、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特点。北回归线横穿岭南中部,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属于热带气候区,其他地方属于亚热带气候区。这里大部分地区夏长冬短,雨水丰沛,稀见霜雪,春无来去,阳光辐射时间绵长而程度炽烈,四季温差和昼夜温差都不大。

    因岭南全年气候温润,所以林木茂盛,四季常青,百花争艳,各种花草树木终年不绝。繁茂的植物为动物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岭南动物种类繁多,在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这为早期居住在此的岭南百姓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二、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人文荟萃的岭南神韵

    古往今来,众多贬谪岭南之士流放途中往往被岭南壮观而迷人的景象所深深折服,而暂时忘却贬谪的幽怒和旅途的疲倦。岭南似乎成为了悲怆际遇的治愈之地。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岭南是南越民族杂居之所,远古之时被视为蛮夷之地。其实,早在神话传说时代,岭南就已进入华夏文明的视野和文化版图。《史记·五帝本纪》载颛顼帝教化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又载舜时禹定九州“南抚交趾”。《吕氏春秋·求人》言禹治水“南至交阯”。交阯即交趾,也称交胫国,处岭南,包括今日广西南部和越南中北部。

    伪托大禹和伯益之名的《山海经》记有很多海外的部族方国,其中涉及南方的方国部族以《海外南经》为例,有结匈国、羽民国、交胫国、长臂国等,这些方国由于年代久远,无史迹可考,大多数早已湮没无闻,其地理位置也难以追踪。《山海经》时代的岭南正好处于中原地带的边缘或外围,在中原华夏人的视野中,岭南是蛮夷之地,是需要华夏文化对其进行文明教化的地方。这种华夏民族“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形成了以后的“华夏文化中心观”的思维定式与文化观念,是中华民族内部关系秩序化、体系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华与夷、内与外、海内与海外政治结构的主要观念形态。

    远古时期,岭南就有人类活动。相传舜曾游历过岭南。

    史载舜为黄帝八世,后受尧禅让而执掌中国。《史记·五帝本纪》云: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在岭南地区,有多处舜文化遗存及有关舜的传说。

    舜南巡的目的是通过其所作的韶乐对蛮夷地区实行礼仪的教化。

    相传舜在广东连州南风领上创作《南风歌》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算是舜代表天下苍生向天祈求的一个祷文:南风徐徐,可以解除我子民的温热;南风吹得正合时宜,可以赋予我子民财富。又传说舜在英德南山鸣弦峰上鸣琴奏韶,在曲江周田镇之浈江边上奏韶乐,留下韶石之名,今日广东韶关也由此得名。

    舜南巡途中病逝于苍梧之野,埋葬在苍梧九嶷山的南面,是为零陵。今日湖南零陵县即得名于此。

    零陵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

    相传舜死后,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千里迢迢从中原来到九嶷,想要找到舜帝的陵墓。她们一路寻找,一路伤心落泪,直到泪尽泣血。泪血洒到竹子上,留下泪斑,使竹子成为泪竹,又称为斑竹。但不幸的是,娥皇、女英最终没有能够找到舜的陵墓,便在返回中原的途中,双双投水自尽于洞庭湖。当地人为了纪念娥皇、女英的情深意切,便将舜陵改称为零陵。在这里,零陵的“零”字是“涕零”,即落泪、掉眼泪的意思。

    舜文化遗存和神话传说表达了先民们对舜的爱戴,也反映出远古时期,中原人就开始在岭南活动。

    先秦时期,百越一带生活着成百上千个原始部落。原始社会末期,越人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依靠石器和为数不多的青铜器,过着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艰苦生活。此时,百越民族与中原华夏族的交往十分有限。

    商周以后,岭南与中原及长江流域已存在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往来。战国时,岭北汉人因经商、逃亡或随军征战等原因,逐渐南来。秦平南岭后,岭南与中原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历次汉人大举南迁,以北方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影响了越人,加快了岭南的开发。唐代开元年间,张九龄主持扩建大庾岭新道,使其成为连通岭南岭北的主要通道。此路凿通,中原先进文化涌入岭南,此后中原声教日进,岭南人才辈出。

    历代流人贬官流放岭南也促进了中原汉文化与岭南各地文化的交流。有史可考的流人贬官不计其数,仅唐代就有流人近三百人,贬官近二百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柳宗元、韩愈、刘禹锡等。

    尤其是岭南,是古代瘴疠横生、流放刑徒之地,古往今来,众多贬谪岭南之士流放途中往往被岭南壮观而迷人的景象所深深折服,而暂时忘却贬谪的幽怨和旅途的疲倦。岭南似乎成为了悲怆际遇的治愈之地。其中韩愈的“夕贬潮州路八千”已成千古绝唱。唐代宰相李德裕在宣宗即位后贬谪岭南途中作《谪岭南道中作》一诗: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首联写山水。岭南重峦叠嶂,山溪奔腾湍急,支流岔道无数,山路盘旋,行人难辨方向而迷路。山间景色更是美妙绝伦,桄榔、椰树布满千山万壑,层林叠翠,郁郁芊芊,显得那么妩媚、灵秀,浓郁的南国风光跃然纸上。颔联宕开一笔,描绘险途中如履薄冰之情状:担心遇到致人丧命的瘴气、蛇草、虫豸,即使碰到滑落的燕泥也畏惧万分,岭南是多么荒僻险恶之地啊。颈联则笔锋一转,描绘岭南风华物产。五月间岭南已到收获稻米的时节,潮汛将来,鸡在三更时分就会鸣叫,津吏也就把这消息通知行人,这与北方风物差别多大啊。尾联借用“越鸟巢南枝”之典感叹羁旅思乡之苦,看着艳丽的红槿花上越鸟在啼叫,鸟且不忘故土,人何以堪!

    宋代苏辙因上书言事得罪权臣,谪守岭南,他曾作诗《和子瞻过岭》:

    山林瘴雾老难堪,归去中原荼亦甘。

    有命谁令终返北,无心自笑欲巢南。

    蛮音惯习疑伧语,脾病萦缠带岭岚。

    手挹祖师清净水,不嫌白发照毵毵。

    诗人感叹道:身染微恙还要身居蛮地,耳中是完全听不懂的蛮夷之语,心中何其怅然?本来在中原生活还算安逸的苏东坡被贬岭南,虽心中不快却也无可奈何,只得怀着自嘲的心态赶往岭南,心里十分盼望能够接到皇命回到中原。

    还有无数文人骚客慕名而来,为岭南风情增添几抹人文气息。唐人曹松曾作《岭南道中》一诗:

    百花成实未成归,未必归心与志违。

    但有壶觞资逸咏,尽交风景入清机。

    半川阴雾藏高木,一道晴霓杂落晖。

    游子马前芳草合,鹧鸪啼歇又南飞。

    从诗句“但有壶觞资逸咏,尽交风景入清机”中可以看出曹松的心情并不十分沉重,在轻松愉悦中显露出些微的游子思乡之情。

    宋人张子龙《客居岭南》:

    天风吹白波,归客欲如何。

    炎国逢花早,春船载雨过。

    畏蛇焚瘿木,防蛊种衰荷。

    洞口商人妇,时时送夜歌。

    炎热的岭南花团锦簇,在春雨中绽放,景色美妙,不过蛇虫遍地,又让人心生几分伤感。

    宋人郑刚中长期客居岭南,对岭南气候、物产、风土民情都有比较深刻的体认。他的《庚午腊中苦寒不雪不雪岭南之常而苦寒为希有》一诗反映出南暖北寒的情状:

    檐风动修竹,终夜玉相戛。

    晓望山头松,孤瘦冻欲折。

    欣然发茅亭,准拟看飞雪。

    待之既逾时,脚硬冷如铁。

    青山全不老,暮雨空凄绝。

    岂非地气偏,湿浊旧不泄。

    剪水下云来,祗向虚空歇。

    今年腊中寒,万口称凛冽。

    此是雪先声,荡洗岭南热。

    蜒叟且莫惊,造化无差别。

    会须烟瘴林,都有琪花结。

    草色润如酥,看取焦枯活。

    山峦起伏,瀑布跌宕,绿水蜿蜒,舟楫竞渡,好一派岭南风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青山绿水的滋润下,岭南人多娇小玲珑、温良如玉,鲜有粗犷豪放、狂傲不羁者。

    南北方民情风俗也大异其趣。郑刚中的《风俗》一诗重点描述了岭南风俗与岭北风俗的差别之大,“岭南自岭南,勿用岭北比”实在恰如其分:

    民生各异俗,王制论不诡。

    惟兹封州郡,山之一谷尔。

    麦秋无青黄,霜冬有红紫。

    嗜好既殊尚,言语亦相抵。

    问之彼不通,告我此勿理。

    骇去如鹿麋,团聚若蛇虺。

    如何苏属国,胡女为生子。

    已而忽超然,天下同一理。

    岭南自岭南,勿用岭北比。

    况自江山情,雅故均邻里。

    暮夜松桂间,受月如受水。

    根根抱虚明,叶叶万尘洗。

    先生一杯酒,月到酒尊底。

    画以寄吾乡,吾乡祗如此。

    唐宋变革以前,岭南好比一处桃花源,远离中原的纷纷扰扰,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宁静。不可否认,在中国历史的前期,岭南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配角”,一直以中原王朝的后花园自居,静谧而神秘,恰似超凡脱俗的仙人,又似归隐山林的处士,与世无争,去留无意,落得一个雅静清幽、心旷神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