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幸福哲学-正确交友,让友情为生命注入阳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直以来,人的未来就玩着属于自己的游戏——一个从来没有“上帝的指头”参与的游戏!

    不必让所有人都喜欢你

    尼采在《人的蜕变》一文中这样说道:“在对力与使命的积累和提高的积极状态下,以人为本而给予培养的一切事物,他以他全部良心的知性来窥探人为实现最大的可能性的全力以赴。”

    这句话包含的内容有两个,一是人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以人为本的,第二,人正以最大的可能性在全力以赴着。这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即每个人都是个体,人们没必要在乎别人的眼光,更不必在乎别人是否喜欢你。

    在波恩大学整整一年里,尼采竟没有结交上一个知心朋友。在小学有宾德和克鲁格,在中学有杜森和戈斯多夫,而在波恩什么人都没有。越是离群索居的人,越是需要一两个知心密友。尼采在大学的第一年感受的是一片友谊的沙漠。

    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反正他对周围那些同学看不惯,认为他们粗俗难耐。特别是退出学生组织以后,他跟周围的人几乎完全不相往来。

    但是尼采并不在乎这些,也不在乎别人是否喜欢他,他一心钻研学术,当时给尼采上语言课的是著名语言学家里契尔教授。他慧眼识人才,很快就发现尼采是个颇有天赋的苗子,因此特别喜欢这个学生。他劝尼采全力以赴攻读语言学而不要旁骛其他,“如果你想成为强有力的人物,就得获取某种专长。”这话深深打动了尼采的心。

    在里契尔的教诲下,尼采决心对自己的广泛兴趣有所控制,他在神学和哲学方面花的时间减少了,也不再去创作那些优美的乐曲,开始埋头于大量的古典语言学文献,打算写出特别有分量的论文来。

    整个大学期间和随后一段时期,里契尔教授对于尼采的命运有着特别重大的影响。是他使尼采最终下定决心专注于语言学研究,并在他的指导下成为脱颖而出的语言学新秀。

    用尼采的话说,他注定不会在短时间内受到大家的欢迎,但是总有人喜欢他的,比如里契尔教授。

    尼采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不一定非要别人喜欢你,也不需要刻意去让人喜欢你,只要你认真对待你的事情,总有欣赏你的人出现。

    时下的职场心理学特别受人们爱戴,因为它能告诉人如何运用语言或者行为在应对办公室里应同事们。其实,在尼采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做好一位同事并不难,想成为职场高手也不难,更不复杂,只要认真活着,认真做事即可,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是永远都无法跟人相处好的。

    把爱传递给人,不苛求别人的爱

    一个人要懂得去爱别人,主动去喜欢别人,那么你就不会祈求任何人喜欢你了。当别人感受到你的爱时,别人也会反过来喜欢你。

    消除自卑感,展现真实的一面

    希望别人喜欢他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自卑心理。因为得不到别人对他的喜欢,于是内心不断苛求别人喜欢他,而他越是主动希望别人喜欢她,越是让人觉得他不够真实而不喜欢他。

    如果一个人只有真实地表现自我,真实打动了别人,才会得到更多的人喜欢,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

    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发展上

    注意力直接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不同的注意力有不同的效果出现,这是肯定的。尼采的注意力是坚定的,他无时无刻都在想着把他发现的哲学道理阐述出来。所以,他的哲学系统才得以面世于众。

    人在社会有太多的诱惑了,这些诱惑变成了陷进,让人不禁小心翼翼地区探索这些诱惑,于是方向全乱,迷茫、慌乱成为了某些人需要解决的问题。

    苹果电脑的总裁乔布斯就是一个不注重别人的眼光的人,他之所以做到这点,是因为他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苹果的产品上。这样,他就不需要刻意去要求人们喜欢他,他只要求他的产品质量更吸引人而已。

    人性四德。对于自己对于朋友始终保持诚实,对于敌人要始终保持勇敢,对于失败者要始终保持宽容,在所有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的就是礼仪。

    追求能让自己成长的交往

    尼采在《未来的“人性”》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是的,你富有同情心,但是你的同情心将只用在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的身上,因为他们是你的朋友,与你有相同的愿望,而你帮助他们的行为也是在帮助你自己。我要帮助他们变得更加勇敢,更加坚强,更加纯洁,更加快乐!我要教给他们:同乐!”

    尼采的这段话包含了几个意思,一,交朋友,也就是你的朋友,与你有相同的愿望。二,朋友间要相互帮助,因为这样的帮助也是在帮助你。三,作为朋友,要想办法使对方变得更加勇敢、纯洁、快乐,一起分享快乐。

    这就是朋友。朋友是相互得到提高的,是值得交往的。反过来,对于那些不利于我们成长的人,最好避而远之。

    1872年,是尼采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他在精神上开始求变、求新,完全跳出了语言学专业的束缚,不过他的身体健康也每况愈下。此外在瓦格纳离开托里普森后,尼采的人际关系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这是尼采在交友方面做出正确方向和科学处理的一个表现。

    5月22日,尼采出席了拜洛特举行的奠基仪式。在这个活动中他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一个新朋友玛尔维达·冯·梅森布格。玛尔维达50多岁,也是瓦格纳的崇拜者。7月,瓦格纳的《特立斯坦》在慕尼黑公演,尼采去了,再次同玛尔维达见面,一起度过愉快的几天。通过深入的交谈,他们成了知心的朋友。玛尔维达是尼采唯一的女性挚友,像大姐姐那样关心和帮助着他。他们的友谊一直保持到尼采去世。而尼采也充分感受到了被关怀的温馨。尼采有心里话总会跟玛尔维达诉说,在人生的道路上,尼采有了些许温暖。

    新年的第二天,尼采给玛尔维达的信中说:“昨天,一年的头一天,我展望未来不寒而栗,生活是可怕的和有风险的——我羡慕所有那些可以平静安详去死的人。可我决心活下去,否则我这一生就会碌碌无为。”但在接着的一两个月里,尼采没有怎么写作,而是随意让自己的音乐爱好泛滥,率性而为。可见尼采对于朋友的依赖还是有的,但是这种依赖被尼采很好的运用了,他不泛滥自己的交友行为,而是积极寻找对自己有益的人进行交往。事实也证明了,尼采的朋友给予了尼采心灵上巨大的帮助。曾有一段时间,尼采病重,也是朋友过来帮助他创作,尼采躺在床上念,他的朋友负责帮他录入文字。

    人生的过程绝大部分是在与人相处的过程,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非常复杂。人类发展到现在,已不单纯的是在跟大自然斗争了,还被复杂化地增加了人与人的斗争内容。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慎重起见。通过对方的言行来判断,对方是否有助于你的成长。如不慎,严重者可能会毁了你的一生,这点丝毫没有夸张。

    了解对方的过去

    尼采的哲学讲究的是对过去要真实揭发,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过去。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在交友方面首先要做到的也是如此,了解对方的过去。

    了解对方的过去,可以方便地判断出对方的性格,比如对方的某个故事,可以体现出他的性格,或者体现他的习惯。那么就可以根据他的性格、习惯来做出你该不该跟这个人交往了。

    不可一下确定彼此关系

    人与人的交往,要建立在彼此相互了解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一下做出交往的决定。

    现在流行一见钟情。按照尼采的说法,这是感性的产物,是在习惯的前提下做出了无意识决定,而尼采对于这些感性的做法称之为人的弱点。为了突破这个弱点,我们要用理智的思维去全面衡量每一件事。

    确定成长的意义,才能交上真正适合你的朋友

    正确的价值观可以确定很多事情,特别是交友上的方向。比如,有人的志向是赚钱,所以他会想办法去结交很多有钱人,不管这些人是不是正当赚取的钱,如果交上了不正当索取财物的人作为朋友,那么总有一天会随之学会如何去走不正当索取金钱的道理。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去把握正确的交友方式,交正确的朋友。

    “人”乃处于原始森林的植物界;在长期争权的战场上始终能看到他的身影——伟大的人!

    努力着眼于他人的长处

    在《人的至高境界》一文中,尼采这样描述了人的优点,他说:“在我看来,认识到肮脏的人类阶层之上,有着少数高级的光明的人类存在,这是一种宽慰(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一切卓越的人物都是稀有的)。某些属于这一群类的人并不比下层的人更具天分、品德更高尚、更具英雄气概,更加可爱。”

    这一段话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许多可爱的、有英雄气概的、品德高尚、更具有天分的人是存在人们认为的下层人士当中。即便人们认为下层人士没有作为,但是他们的确存在着至高无上的智慧,这点是所有自认为上层人士的人值得思考的。

    尼采有这么一段话描述了人们应该如何去看待他人,原话是这样的:“若是盯着他的低劣之处或表面,这说明你的状态非常不好。因为你希望通过观察他人的短处,逃避自己愚蠢至极、不愿努力的事实,骗自己说:‘我比他强。’”由此,我们可以看得出,人与人相处,最好的方法是看对方的优点,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优点。

    1870年底,尼采给洛德的信中明确宣布了一件事:“我们要创建一种新型的希腊式学园:罗蒙特可以做我们的盟友。我正在为所有那些还没有被现代生活方式完全征服和窒息的人准备着一个巨大的世俗修道院。我们可以去一个小岛尝试一下;在那里,我们用不着再用蜡来封住自己的耳朵。那时我们将互为师徒。”

    尼采还告诉洛德,为了实现这项计划,他已经开始节省开支,以便设立一个小小的储备基金。

    其实,尼采想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的朋友们,如洛德、戈斯多夫、杜森、奥弗贝克、罗蒙特等聚集在一起,作为现代隐士而共同生活,不受任何职务和行政干预的影响,专心从事思想和艺术活动,超越大众和社会,从而成为德国民族的精神中心。同时,如果大家能聚集在一起,就能相互学习到彼此的优点。

    显然,这是尼采那个“小团体癖”的继续和发展。在中学时有他和宾德、克鲁格组成的“日耳曼尼亚”文化社团;在莱比锡,有大学生语言学研究会;那么,现在,尼采希望有个柏拉图式的学园。在所有这些活动中,他,尼采,始终都是灵魂和核心。那是因为他积极地吸收了别人的精髓,把别人的优点学过来,并积极着眼别人的长处,所以一旦跟尼采玩在一起,大家是很乐意跟尼采相处的。

    在洛德前封回信中,尼采读出洛德会同意他的计划的信息,所以他公开了自己的设想,并焦急地等待着洛德的回信。新年之初,回信到了;完全出乎尼采的意料,洛德的回答是“不”。

    洛德在信中直言不讳地说:“假如为了叔本华、贝多芬,为了瓦格纳,事情就不同了,可事实是为了您,亲爱的朋友。我得期待着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显然,洛德是同尼采关系对等的朋友而不是对他言听计从的信徒;他不认为尼采的设想有任何现实的可能和意义。连这位最知心的朋友的态度尚且如此,余者等而下之,就不用提了。尼采只有作罢。

    不过尼采憧憬的这种生活——同几个朋友一起,过着独立于世、隔绝于世的生活,类似宗教修行,耽于沉思——作为一种理想,一直没有放弃过。可以说,这种聚集一起生活的愿望成为了尼采的一个态度,虽然他一直都是孤独一人,只要一有可能,他就试图再次构建这样一个精神王国。

    尼采想聚集朋友们在一起的想法,是居于一个基本道理才得以产生的,即,每个人都有其长处,我们应该积极看待对方的长处,才能彼此相处。所以,尼采纵然对身边的所有人的哲学观点都有偏见,但他还是希望大家在一起做研究,因为他看到的是对方的长处。

    在生活中的我们也应该如此,如果一味的看到对方的缺点,那么你势必会一直默默地摸索,不能从别人身上直接学到长处。

    有爱,才能看到对方的长处

    尼采说:“利己主义的表现也包括爱。”其实这句话说明了两个道理,一是利己主义并非一定是贬义词,当你用爱去获取你的利益的时候,你就充满了爱,且你还能受益。

    理智看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

    对于知识,我们永远都要抱着理智的态度去看待。同样的道理,对于人,我们也要抱着理智的态度去看待,只有理智看待别人的性格特点,你才能发掘对方的长处在那里。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凭着情感去结交朋友,并凭着情感去看待对方的一切行为。这样的感性认识,只能让你错误地看待对方,而看不到对方真是的长处,甚至把缺点看成了长处。这就是感性看到导致的结果,所以我们要理智看到朋友的优点和缺点。

    万物均相互联系,此即彼,彼即此,它们相爱相亲。

    多跟朋友交谈

    在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这么一段话:“朋友就是完美的世界,就是善的容器,朋友富于创造性,他始终为这个完美的世界奉献着。”

    要多跟朋友接触。因为只有接触或者聊天,我们才能吸收朋友之间的优点。

    有人说社会变小了,地球村的说法在很多年前已经开始产生,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密切、方便了。那么,人与人真的如同人们认为的那样吗?答案是:否。恰恰相反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是得到了很多便利,但是往往有了这些便利之后,人与人之间开始变的陌生了。因为人们仿佛并是那么依赖别人了,所以自然地保持了陌生的交往方式。另外,由于网络的出现,给了人们一个这样的错觉——人们经常可以在网络上跟别人接触,但是都是不那么紧密的接触,人们便错误地认为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谈了。其实不是的,人们之间的交谈,应该包含情感的交流,而并非网络之间的表面语言的交流。所以,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更应该悬崖勒马,回到人们彼此那种自然的交流当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彼此得到提高。

    1884年的8月下旬,一个青年学者拜访了尼采,这让尼采感到兴奋。前来拜访的这位年轻人叫亨利希·冯·斯坦因,是位博士。

    此前,亨利希·冯·斯坦因给尼采写信说,读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后很感兴趣,想来拜访尼采本人。尼采也读过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的一些作品,感到与自己有不少相通之处;此人虽然年轻,在德国思想界已经颇有影响,被人们看作是最有希望的年轻作家。只可惜斯坦因经玛尔维达介绍,一直拜倒在瓦格纳的门下。

    此次,亨利希·冯·斯坦因的来访,让尼采有了这样的猜测:“莫不是要改换门庭,来当我的学生?如果是这样,那意义太大了。”

    于是,尼采回信表示欢迎,署名为“西尔斯─玛丽亚的孤独者”。

    24日,斯坦因到达。在以后几天时间里,主要是他听尼采说,处于孤寂无人之中的尼采总算又有了一个可以直吐胸臆的伙伴了。最后他相信自己已经征服了这个年轻人,把他完全拉到自己这一边来。

    斯坦因对尼采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隐居者感到好奇。在这高山大海之中的所见所闻的确令他感动。他在日记中写道:“27日,他那奔放的才智、形象化的语言,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风雪交加。头痛。夜里我眼看他受病痛的折磨。29日,他还没睡,怀着一种年轻人所特有的激情。天气晴朗,阳光明媚!”

    尼采似乎预先就对这次来访抱着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以为自己已经获得重大胜利。几天后他在给斯坦因的信中说:“像我们这样的邂逅,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具有一种影响深远的重要性,相信我,你现在属于这个小同盟,它的命运,不管好坏,与我紧密相连。”

    为此,尼采又开始构想一直就有的那个世俗修道院或者学园之梦。9月底,尼采在给加斯特的信中说:“我收到斯坦因的一封信。今年这一年我得到了许多好东西,而这些宝贵的赠物之一就是斯坦因,一个新的真诚的朋友。”

    如此看来,尼采是多么希望跟朋友谈话,因为通过跟朋友交谈,会时不时的产生一些积极的想法。比如,修道院或者学园之梦的再次萌发,暂且不管这个梦是否实现,但总比一直没有出现过这个梦好吧?

    尼采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多跟朋友聊天,会让彼此得到更大的提高,因为在聊天的过程中,你会随着自己的思维的同时也在倾听对方的话语,无形中有两个思维在你脑海里转,在两个思维交接的时候势必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对你有帮助的思维。

    在平常生活中花点时间跟朋友交谈,你会发现受益蛮多。比如,你是做文化产业的,而你的朋友是做网络信息的,两个人在一起聊天,彼此会从对方口中得到新的知识,开阔视野。

    积极参加朋友之间的活动

    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是一位积极投身到世人的隐者,他从山洞中走出来,下山,起目的也是为了与世人同乐、分享。

    现在朋友间的活动太多,多的让人认为这样的活动是没意义的,消极的,其实,这样的活动是有意义的,因为它能促成你和朋友之间谈话,给予你一个与朋友谈话的空间。所以,作为现代人,我们需要参加一些朋友的聚会,通过这样的聚会增加彼此的谈话时间,一起成长。

    习惯跟朋友分享

    尼采的分享充分体现在他的出版行为上,他努力创作,目的是为了把自己更多的哲学知识传播到社会每个人脑海里。为了做到这点,他积极跟人聊天,拜访许多朋友,也乐于朋友们拜访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有跟朋友分享的心态,这样才能提成我们与朋友交谈的积极性。

    保持谦虚的态度,才有朋友与你交谈

    谦虚的态度是一种美德,之所以成为美德是因为人们都反感对抗。为了使彼此交流愉快,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尼采认为,谦虚是一种方法论,这种方法是为了让人不至于对你产生敌意。如果一个人对你完全抛去了敌意,才有条件去做下一步的交谈。

    交朋友讲究的不是共苦而是同甘,只有这样才能交到朋友。嫉妒和傲慢会使人失去朋友。

    学会和挚友相处的方法

    尼采在论人性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对人类的本性的保存是需要有责任的支撑。”

    尼采的这句话非常深奥,就本小节而言,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朋友之间需要一个本性的东西存在,但是这些本性必须有一个责任来做支撑,那么,在这我们要讨论这个支撑的责任是什么了。朋友间的责任是:以自己的能帮助对方成长,分享彼此快乐。有了这个责任之后,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去展示你的本性了。

    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责任存在,使得我们在交友时产生了一个分寸问题,即本性不可过了,也不可完全没有。因为如果过了,你的本性可能会伤害到朋友,而如果完全没有自己的本性,一味的流于表面,彼此间也得不到真实的性感交流。所以,交友要学会一定的相处之道。

    1884年,尼采的新朋友保罗·莱兹克来访问尼采。保罗·莱兹克具有德国血统,住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并且也具有意大利人的气质,过着一种漫游生活。他偶尔看到尼采的几部作品,产生浓厚兴趣。

    莱兹克从出版商那里打听到尼采的地址,给尼采写了封信,那是1883年秋。尼采回信道:“请在今年冬天到尼查来,这样我们可以畅快地谈一下!”

    但那时莱兹克有事不能来。过了一年,也就是1884年的10月,他来到了尼查。

    有一天,有人敲尼采的门,进来的是一位举止高雅的男子,他向尼采微笑着。尼采站起来表示欢迎:“这么说您终于来了!让我看看,您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莱兹克对尼采的印象颇有些意外。在来这里之前,在想象中,能写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人一定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不易接近的预言家,没有想到尼采的那双眼睛竟然是那样柔和,待人又是那样和蔼可亲,说话风趣幽默,一付谦谦君子的样子,看不到一点德国教授常有的架子。

    其实尼采此时此刻正有心事,心情并不很好,但没有在新到乍来的莱兹克面前表现出来。这心事是斯坦因;他热切地盼望斯坦因能再来,为此写了一首小诗寄去。而斯坦因的回信实际上是拒绝了,他说他正忙着以瓦格纳的东西为教材给两个朋友讲课。

    尼采认为这又是一次背叛。他在给妹妹的信中倾诉了自己受到的打击:“为了答复这样一首小诗,斯坦因给我写了一封多么愚蠢的信啊!我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我又病了,只得靠服用安眠药的老办法入睡;我彻底憎恨自己认识的所有男子,包括我本人。我睡得很好,可醒来我就对人类感到厌恶和怨恨。好在总还有一些比我健康仁慈的人活着!”

    莱兹克注意到尼采内心充满痛苦,但不知是什么原因。莱兹克看到尼采一天比一天更经常地独自散步,他走得很快,常常突然停了下来,用笔在纸上记下一些什么。作为朋友的莱兹克常常在尼采出现这种状况的时候,开始主动找尼采聊天,而尼采也从中受益蛮多,起码他的孤独消失了不少。而莱兹克也了解到了尼采的哲学世界。他们彼此都在那一刻成长了。

    尼采没有把自己的痛苦与对方分享,而是积极制造快乐的氛围,欲把快乐与对方分享,在本性流露之后,对方觉察到了尼采的内心,虽不了解具体事情,但已经达到了情感交流的效果。两人在这种默契的配合下,友谊持续着。且彼此得到了提高。

    生活中的人们应该也要这样。在相处之道上,我们应该在感性和理性的配合下,让友谊更上一层楼,达到彼此提高的目的。

    观察对方,及时作出反应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建立在一种相互需要的条件上产生的。不管是情感上的需求,还是为表明观点上的自我证明,还是彼此实际上的需求,它都是一种相互的需求而产生的交流。

    既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为了诸多的需求而产生的,那么就应该注意彼此状态。这些状态包括内心状态,表情状态,行为状态等。因为这些状态随时会透露出当事人对于以上说的需求的满意与否或者对于需求的认可程度。这些状态是需要我们去做出观察的,然后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对方,以此来做出彼此之间交流内容,第一时间做出交流调整。这样才能保持彼此信任的友谊。

    用心去关爱朋友,友谊才能天长地久

    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个话题,也是人们永恒的需求。爱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是感性的,但却在朋友间能起关键作用。因为爱能让人找到安慰,找到依靠。所以,爱可以使朋友的友谊走得更远。

    人性四德。对于自己对于朋友始终保持诚实,对于敌人要始终保持勇敢,对于失败者要始终保持宽容,在所有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的就是礼仪。

    与人交往要保持空隙,不要被对方同化

    尼采在《人与人的差别》一文中,说到了柏拉图关于本能和理性的描述,柏拉图认为人需要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相互弥补、相互作用。

    这个观点让我们想起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朋友间应该有些相互制约,但又要有些本能的东西。所以,我们允许人的独特性存在,也就是本能的存在。作为朋友之间,更需要这种本能的存在,我们称之为感性的交流。然而,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人一味的感性是不足以推动发展的,所以还需要理性来进行调节。

    在朋友之间,凭着性感,可能会本能地一味要好,或者保持亲密状态,直到亲密到不可亲密为止。这是只有感性的交往结果。如果我们理性去看到朋友,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一些东西是彼此不能逾越的。而这些不能逾越的东西需要理性去制约,如若不然,感性或许会肆无忌惮地区触碰了那些不能逾越的东西。由此会给朋友之间带来不便,甚至导致两个人的友谊破裂。

    1886年的6月,尼采来到莱比锡,此次去莱比锡的目的有两个,一个目的是找出版商,另一个目的是想看看老朋友洛德。尼采想,跟洛德也很久没有见面了,作为朋友应该有所交流才行,如不然这种友谊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淡化掉。

    洛德最近被任命为莱比锡大学教授,尼采为他感到高兴。但两个人的见面并没有让尼采感到高兴。

    尼采见到洛德后,洛德把尼采安排在他的住所里。在洛德的住所,尼采发现,洛德对他完全生疏了。洛德在他面前感到局促不安,仿佛他是个天外来客。他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话说。

    尼采仍想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尼采对洛德说:“我想听听您的演讲。”

    于是洛德把他带进一个房间,里面坐着一群年轻人,那是洛德的学生,而洛德的学生们对尼采一无所知,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为此也觉得莫名奇妙,怎会突然来了个从来都没听说过的陌生人坐在我们的教室里头?为此,学生和尼采都显得很尴尬。

    洛德跟他的学生们高谈阔论,而尼采在一旁默默听着。最后他什么也没有说,离开了这个地方。他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除了要交流情感之外,有些东西是不能随便触碰的,应该保持彼此独特的本性,这样才能在朋友关系上越走越深远。但现在已经来不及了,对方已经选择了保持隔膜,不对尼采敞开心扉。

    尼采在给妹妹的信中说:“我已经在大学听了洛德的讲话,我无法再和任何人保持联系。显然,莱比锡决不是我避难或休息的地方。”

    尼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知道,他与洛德的友谊已经发生了变化。尼采也知道,对方并不想因为他而被彼此同化掉,所以下意识地保持了距离。而等他意识到这点的时候,洛德已经开始抵触他了。因为之前的尼采都是一味的感性化地区对待友谊。导致了今天这样彼此陌生的后果,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尼采一直以来没能给洛德和他之间有个间隙出现。

    如果一个人欲一味地保持情感的本能去与对方交往,会无意识地把陌生越演越激烈,因为彼此都怕被对方同化。这时,我们需要用理性的一面去认识对方,调节好交往方式,这样才能使彼此得到认识与提高,友情才能继续下去。

    不可侵犯对方的自由空间

    人需要属于自己的空间,这里指的是思想空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我,超越自我,也就是尼采所说的超人的表现。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人与人交往的同时,应该努力克制感性的一面,努力做到彼此间有个缝隙,这个缝隙就是彼此的自由空间。

    为了有这个自由空间,我们就不能随意的进入对方的空间,或者干涉对方的空间。

    尊重对方的本性

    首先我们得承认,交往是你情我愿的情况下才能达成交往意愿的。既然存在你情我愿的意思,那么就得相互尊重。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相互尊重的意义,但是却做不好,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不知道该尊重哪些。人的本性是一个人立于社会的一个符号,只好这个本性不是影响社会的本性,我们是没有必要去干涉的。且是需要尊重的,那么这个尊重的态度就表现在彼此留有缝隙,让对方的本性得以发挥。这样才能不至于被彼此同化。

    不要盲目模仿挚友,保持自己的个性

    人是感性的,一旦遇到他认为是真理的人,那么他就会盲目地模仿对方,到达一定程度会不意识地被对方同化,这样反而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本性。

    所以,在交友的过程中,我们要理智看待对方,不可盲目模仿。

    交朋友讲究的不是共苦而是同甘,只有这样才能交到朋友。嫉妒和傲慢会使人失去朋友。

    嫉妒和傲慢会使人失去朋友

    嫉妒和傲慢都来源于对事实的一种偏见,尼采在《忧虑和偏见之于道德》一文中这样说道:“道德偏见所实施的暴力,深深渗透到表现看来最冷酷与最无反抗力量的精神世界,并十分明显地产生了有害的、阻碍性质的、令人分辨不清方向的、扭曲的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存在偏见,那将会使他永远得不到最真实的发展。嫉妒和傲慢也许是偏见里面最常见的两种态度,这样的态度将使当事人得不到真实的信息。

    在交友方面,如果嫉妒和傲慢也会让他失去最真实的信息,从而走错了方向。比如,当你的朋友比你赚的钱多,你开始嫉妒,你收到的潜在信息是:他在跟我比。而真实的信息是:他的确比你有钱,其原因在于你没能力赚钱。另外,傲慢也是一个使你接收不到真正信息的态度。比如,你有钱了,你傲慢,你内心的信息是:我终于比你有钱了,我终于赢了你了。而真实的信息是:你有钱了,但是别人始终没跟你比过,会自然而然地看待彼此。

    就这样,嫉妒和傲慢都错误地认识了对方,于是这种错误会源源不断地发展下去,总有一天,对方会发现彼此没有共同的语言,想的都是相反的事,于是朋友之间便开始出现裂缝,直到崩溃。

    1874年,尼采回瑙姆堡过圣诞节。期间,他没有接着写作,而是在摆弄音乐,把自己早年创作的乐曲翻出来看,还即兴创作新的乐曲。接下去的一、两个月里,尼采没有怎么写作,而是随意让自己的音乐爱好泛滥,率性而为。

    这时,尼采的朋友中发生了一件事,恶化了尼采的心情,导致他的身体状况的变坏。2月,罗蒙特向他和奥弗贝克宣布,他将离开他们进入教会。尼采深感震惊和愤慨,觉得这是一种对信念和友谊的背叛。尼采竭力说服这位朋友,希望他改变主意,但这是徒劳的。因为罗蒙特当时表现出的傲慢与偏见,一发不可收拾。

    4月,罗蒙特离开巴塞尔去德国就任牧师,尼采和奥弗贝克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送他。当火车启动时,被分隔开来的朋友们只有默默地哀叹着。这整个场面仿佛是一种象征,让尼采深为伤感。

    尼采的难过还包含着一种深深的自责:他觉得罗蒙特走上这条路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平时他经常向这位性格懦弱的朋友灌输一种教条,使得罗蒙特因其残酷性而不能承受,更加剧了他的意志颓丧。

    姑且不说事情是否真是这样。反正这事对尼采的打击非常巨大。他送走罗蒙特后,就躺在床上不能起来了。头痛持续了一天一夜,剧烈呕吐不止,直到把胆汁都吐了出来。头痛、失眠、呕吐、内部器官痉挛,这些症状持续了几个月时间,到了7月份才开始缓解。

    尼采对于这种由于偏见和傲慢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深感悲痛,正是因为这种东西让尼采和他的朋友分开了。虽然,之前彼此都很尊重,但是人一旦出现了关于偏见的东西,他就无法正视真正的友谊,全面误会了对方的出发点,朋友间的情感就会一点一滴地因这些情绪而遭到破坏。

    不盲目攀比

    嫉妒和傲慢都是荣誉的产物,当荣誉与盲目的攀比行为碰到一起,就会产生嫉妒与傲慢。这里指的所谓盲目的攀比行为是指奋斗不为实际贡献为目的,而是为了跟人比谁得到的最多。当这样的心理出现,再加上彼此在创造价值的量和质有悬殊时,自然会产生嫉妒和傲慢。

    反过来,当我们正确创造的目的性,不为与人攀比,只为创造更多。那你自然不会因为别人得到的多少而产生嫉妒或傲慢心理了。

    有一颗“但愿人人好”的心

    自私最大的特点是不希望别人比他好。当一个人只希望自己好,不希望别人好的时候,他就会走上自私的道路,这样的道路伴随而来的是嫉妒和傲慢。所以,要杜绝嫉妒和傲慢,首先就要打开心扉,希望每个人都好,快乐。

    当你有了“但愿人人好”的心态时,你看到别人好,你会觉得高兴。

    低调、谦虚,别人才愿意与你交朋友

    其实,现实生活中,嫉妒和傲慢很大成分上是因为彼此过于高调、喜欢吹嘘而养成了心理现象。因为高调的人往往喜欢在朋友面前吹嘘自己,于是表现出了一种傲慢的姿态。这样的姿态不利于朋友之间的感情。

    而嫉妒是因为失败者没能及时得到对方的安慰,对方反而高调地出现,并傲慢地看待他,于是朋友间便产生了罅隙。

    当双方都低调相处,谦虚对待,那么朋友间就会少了嫉妒和傲慢的心理。同时,低调和谦虚也能促进朋友间的相互学习。

    原始(生成有机物之前的)状态下的“思维”即是雕塑——贯彻,如同结晶体一般。

    不要把别人想得太复杂

    尼采在《工作与无聊》一文中描述出了一个人们共有的行为,就是工作。从某种意义上,人们变得简单了,因为只是工作而已。尼采这样说道:“在这个文明国度,几乎每个人都是在为了赚钱而找工作。”

    当然了,尼采说的这些人要除去以下两种人,即艺术家和永远无法满足的挑剔的人。也许很多人会反对尼采这种看似偏见的说法,但是事实上的确如此。很多人说我是有理想的,我是因为喜欢某个工作才去工作的。但是,一旦这份工作没能让他得以生存的时候,他真正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还是为了赚钱,工作才能得以生存。但艺术家却不一样,有些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他会一直热爱它的艺术创作,即便死也不会屈服,这点很是奇怪,梵高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既然说人们的大多行为只是为了赚钱,即为了生存,那么人们就显得太简单了。其实也只有这么简单。如果人们非得把人想象得过于复杂,那是因为自己把原始的欲望忘记了,自欺欺人地把别人想得过于高尚或者恶劣了。

    其实,有时候我们可以返璞归真地把我们都打回到原始社会,那我们就变得简单了,只是为了生存而已。而且,只要你把人想的简单了,你才能得到简单的快乐。

    所以,没必要时刻把人想得这么复杂,之所以复杂是因为你的思维复杂了,事情才在不知不觉中变复杂的。

    自从瓦格纳全家迁移到拜洛特以后,尼采同瓦格纳的关系慢慢地起了变化,渐渐疏远,最后彻底破裂而分手。

    1872年5月22日,尼采到拜洛特参加音乐节大剧院的奠基典礼。2000人汇集在一起,恰巧暴雨骤至,场面煞是壮观。这时富有激情的尼采十分感奋,充满为瓦格纳的事业而战斗的热情。

    半年以后,时近圣诞节,瓦格纳邀请尼采到拜洛特过圣诞节,尼采以工作繁忙、身体不好为由谢绝了。这一年他回瑙姆堡过了新年。瓦格纳很不高兴,科西玛在信中责问说:“是布克哈特让您留在巴塞尔吧!”

    尼采回信作了解释。但是真正的想法他当然不会对瓦格纳夫妇讲,恐怕有些因素自己也说不清楚,反正就是不想在拜洛特同他们一起过圣诞节。工作忙、身体差这都是实情,但不足以阻挡他去拜洛特的步伐。根本原因在于这时他在心理和感情上已经起了变化:他不希望同瓦格纳显得过于亲密,而那种狂热的崇拜和敬爱也消解了许多。

    而后,瓦格纳开始对尼采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猜磨,认为尼采对他的创作有偏见;认为尼采是在故意让他难堪等等这样的猜想,使得瓦格纳一度进入了复杂的自我折磨状态。在朋友之间,原有的那份情谊一下降至了零点,而尼采也没有想挽回这些情谊的意思。于是他们的友谊到达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其实,有时候人与人之间不必要做出太多的猜想,因为猜想始终是猜想,它永远都比不上真实的对待来得真实。猜想只能让你产生更多不正确的思维,助长了破坏之力。

    在生活中,当跟朋友发生不愉快的时候,不要着急的猜想各种原因,因为这些原因都仅仅是一个猜想,猜想多了会使你产生误会对方的可能。我们要做的是把一件事情简单化,然后可观去观察,然后在根据观察,得出结果。

    体验简单的快乐

    简单,是很多隐士们所追求的生活方式。虽然尼采在一定程度上反对隐居的方式,但是他在精神上已经过着隐居的生活。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实际的生活,复杂的是哲学上的反复思考。所以他说他是孤独的,也是快乐的。

    作为现代人,人们似乎不会感觉到简单,各种各样的事情扑面而来,根本没有机会去体验简单。但是,在对待别人的时候,我们可以简单起来,即单一地看待你的好友,别把他看得很复杂。这样你就可以体验到简单的快乐了。

    把友谊放在首位,朋友间自然简单

    人们之所以把朋友关系想得过于复杂,是因为把过多没必要的思维强加在朋友身上。所以,你的思维里只存在一个思维,那么朋友关系就会变得简单了。

    比如,有人会想到对方会不会欺骗他,于是他无形中把利益放在朋友之间了。但是,如果只把友谊放在朋友间,你会在想,我们的友谊……但始终不会涉及到利益问题,于是朋友关系变得简单了,你也不会把别人想复杂了。

    打开心扉,让彼此变得简单

    人们之所以会把别人想的过于复杂,是因为彼此之间不了解,但是又急于了解,于是开始对别人进行各种猜疑,在这诸多猜疑当中,对方的形象被复杂化了。

    那么,把对方复杂化的直接原因在于猜疑,而导致猜疑的原因在于彼此不打开心扉。所以,我们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一个人要想使自己不那么复杂地看待别人,就要彼此打开心扉。只有打开心扉,彼此才少点猜疑,才不至于把对方想复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