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幸福哲学-活得超越世间,把握精神的自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思维是存在之物,是一种来自本质方面的活动与作用,这一本质被视为原因,即由一个“自我”。

    能自由控制自己,才是真正的自由

    尼采在《意志的自由》一文中说道:“事实上,我们的肉体就是装载各种灵魂的构架,作为发号施令的愉悦同样来源于此。”

    尼采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的意志是存在我们肉体里的,意志掌控着我们的行为、思维方式、性格特点等。反过来,如果我们能自由控制意志(即所谓的各种灵魂),那么我们就有能力掌控自身的一切了。

    在平时生活中,有些人容易受情绪影响,这是一种自我控制能力薄弱的表现。这种薄弱会无形中削弱他们的实际奋斗能力。一个人的生活能力,其实也就是控制自我的能力。如果一个人能自由控制自己的意志,那么事情会变得如意多。

    尼采在生活中,往往过于疯狂,斗不过自己的意志,于是他不得不远离人群。当然,他是一个特例,是一个世界所有矛盾都在他身上发生的特例。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例子,看清人文处世的道理。

    1878年,尼采在巴塞尔大学校园越来越感到不自在。由于《人性的,太人性的》出版,同事们都把他看成一个怪物,见到他就躲得远远的。就连有忘年之交的布克哈特,虽然没有同他断绝来往,但也明显地采取了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在同事中感到孤寂的尼采,不由自主地想在学生中寻求知音。但这时他讲的内容,很少有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一天,尼采讲完课后,与学生赫尔·萨弗拉一起走着。他仰头看天,一缕缕白云飘然而过。

    尼采不由得感叹道:“这些美丽的云彩飘得多么快啊!”

    “是的,它们就像保罗·维洛内塞画中的云彩!”萨弗拉随口应道。

    出乎萨弗拉的意料,尼采突然一把抓住他的胳臂,急切地说:“听着,假期快到了,我马上就要离开这里,和我一起走吧,我们一起去看威尼斯的云彩!”

    萨弗拉吃惊得呆住了,不知道该怎样应答,口里结结巴巴说不出成个的话来。尼采仿佛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反应,而是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之中。他转过身去,脸上变得毫无表情,突然一言不发地撇下这个发呆的学生走了。尼采再次感到了这种孤独,同时更进一步地导致他疏远人群的想法。他感到是那么的无助,他没办法掌控内心的这些不自觉。

    从尼采的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人失去了控制内心感受的可怕,还有那些来自个人以外的所有的抵抗力量,这种力量会把一个人打到。而当我们自由控制内心的时候,我们就有从容包容这个社会的能力,从而把阻挡前路的困难化解掉。

    适当抛弃一些东西

    中国有句古话叫有舍有得。能舍弃一些东西才有机会得到一些东西,这是一个非常科学的方法论。所谓的抛弃一些东西,其实是改正一些习惯,把不好的习惯抛去。有人喜欢抽烟,那么控制自己,不让自己抽烟,当你有意识去做这件事的时候,你已经锻炼了你的意志力,无形中已控制了自己。当你成功抛弃一件事情后,你开始有欲望征服另外一些内心不可接受的事情了。如此长久以后,你就做到了自由控制你的内心了,你也就得到自由,不受习惯影响了。

    学会强迫自己

    很多人认为强迫自己是在忍耐,是一种抵抗行为,不是进攻行为。其实,强迫自己,也是一种进攻行为,它具有忍耐,但同时也具有强迫接受的行为。

    比如,当你下班实在不想看书了,你首先忍住疲劳,打开了一本书,然后强迫自己看书的内心,那么你已经对知识有进攻行动了。这样的行动做多之后,你会发觉你已经养成了下班回家看一会书的习惯,克服了以前的懒惰。

    人们的内心习惯看似坚固,但当你在每一个细节上不断地强迫自己去改变,久而久之你也就改变了。同时培养了另一种习惯。

    也许培养出来的习惯会更好的施展你的各种行为,这样的习惯就是你要找的可以得到自由的习惯。

    建立成就感

    一个人之所以不愿意接受一件事情,是因为没有看到这件事情光明的未来,失去了耐心。当你认真地把一件事做完之后,你会在此找到你需要的那种希望,自信也就起来了。此后,你也不再对某些事情感到不耐烦了,也就不用刻意地去控制那种烦躁了。

    比如有人总觉得上班无聊,于是内心开始产生辞职的念头。这样的念头一直在催你——赶快辞职,而你一直不辞职,原因在于你的内心还有一些控制力在阻挡着,但是出于长久抵抗的状态也不是个办法啊。怎么办呢?

    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继续在你的公司里做出点成绩,让自己真实地感受到那种成就感。那么,也不用控制“不断催你辞职”的那种念头了。于是你的内心达到了自由,随意控制变成了一件容易的事情(针对辞职这件事来说)。

    当然,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需要你去控制内心的事,同样的道理,只要你达成了一个成绩,那么你就不会想着再花时间去控制某种意图了。

    当民众需要“认知”时,他们究竟是需要什么呢?他们需要的只不过是将某些陌生的东西还原为某些熟悉的东西而已。

    用自己的心去看,别被“知识”绑架

    尼采在《知识和逻辑的起源》一文中这样说道:“似乎人们不希望与真理生活在一起,我们的肌体组织就是为了与真理形成对立而设置的,肌体的一些高级功能、感知以及每种情感都与那些自古就被接受了的基本的错误合作,甚至那些信条在知识领域竟然演变成了人们判断‘真’与‘假’的标准了,一直到纯粹逻辑的最冷僻的范围,大概都是如此。”

    尼采的这段文字揭发了人类对知识认识的一个弱点。人们对自古以来的东西过于维护,以致新的知识得不到萌生,有的观念甚至阻碍了新知识的诞生。因此,我们判断知识,不可用旧的信条去判断它的“真”与“假”,我们要看清楚其本质,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本身,这样才能获得新的知识,产生新的真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喜欢拿权威或者旧的知识来打压新的观点。比如,在十几年前有人认为互联网不会在短短十几年间走进千家万户,但是十几年过去了,事实证明了当时人们的判断是错误的。现在的互联网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主流的媒体之一,更成为普通家庭与外界互动的重要手段。

    尼采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认死理的学生,他要从宗教教义中找出自相矛盾、难圆其说的地方,真是太容易了。但是,尼采越是想认真搞通这门主要课程,他从中发现的疑点就越多。与其他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相对照,宗教几乎算不上是一门学科,只是一堆由人信或不信的教条而已。

    尼采在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是理智的,他通过理智的思考后,这样说道:“当人们发现,基督教的全部教义都是建立在一种假想之上时,上帝的存在、不朽、《圣经》的权威、灵感等等就始终成为问题。”

    尼采对宗教问题的思考同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对宗教产生怀疑的同时,他对于传统哲学也持否定的态度:“在我看来,此前的一切哲学体系都像是古代巴比伦人建造的通天塔,所有努力的目标总是想直接升入天堂或想在地上建造天堂。”

    在尼采看来,哲学应该关注的是人的问题,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问题。对于这一点,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于是,尼采连续发出了几个疑问号,这几个疑问号扎扎实实地把人类的全部都表露出来。

    尼采问:“人类是什么?是整体宇宙的一个阶段?是发展过程的一个时期?还是上帝随心所欲的创造物?我们什么都不知道。难道经过植物世界、动物世界这些中间形态的进化,人类与石头相比没有什么长进吗?在这之后它是否成了一种完美的存在?历史又为它保留了什么?这种不断的发展是否永无止境?什么是人这个巨大的生命之钟的发条?人类自身是一种手段还是一个结局?”

    尼采对知识的态度是诚恳的,也是理智的,他所深思的问题也是重大的,但他并没有如一般年轻人那样,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一种头脑简单和狂妄。通览他这一时期写下的东西,可以感受到他在思想上的早熟。

    尼采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对待知识方面,我们不要盲目的用已有的“真理”去判断其“错”与“对”,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用一颗真诚的心,自己看清每一个疑点,再从具体疑点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

    特别是现在,现在社会的“权威”实在太多了,所以我们更不能盲目地用现有的知识去判断某一个事物,应该用理智的态度,科学地判断某一事物的真实本质。

    理智,不盲信

    “理智”,是指清醒、冷静、合乎实际的思维。一个人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或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尼采的超人学说一直强调的是理智,反对随意而安、随心所欲等论调。当一个人理智地看待问题的时候,他将会变得更加严谨,不会被错误的知识误导。

    以怀疑的眼光看“权威”

    在尼采的眼里,我们没看到半点他对以往的知识报以“权威”的态度去看待,只有一五一十的论证与分析。

    现在的社会,已到了“权威”满天飞的地步,动不动就搬出某某知名专家的话,然后盖个章加以肯定,而背后的本质却被许多人忽略掉。这样的危害是,让伪科学更加猖狂地毒害我们。因此,我们要怀着怀疑态度去看待今天的诸多“权威”,用实际的思维去思考每一个事物,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新知。

    拥有自己的生活意见。不要轻易地被他人心情所左右,什么事情重要,什么事情不重要要依据自己的判断。

    拥有属于自己的活生生的意见

    主见,也就是自己对事物的确定的意见或见解。人要忠于自己,不必老是顾虑别人的想法,或总是想要取悦他人。生命可贵之处就在于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做你自己,为自己的梦想活,为自己的快乐活。

    尼采说过:“要成为一名善良的哲学家,人们必须保持冷静、头脑清晰并且没有虚无色彩。一个想当财主的银行家,必然具有相当的哲学认知能力——对存在之物的必备见识。”

    尼采的这句话是说一个哲学家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有认知能力和有见识,也就是要有自己的主见。那么,作为平常人的我们,在应对社会的时候也应该需要个人的主见,因为主见是一个人的发展主心骨,一个人如果没有这个主心骨,你将会随风飘摆,没法朝着自己的方向进行。

    1878年,尼采、玛尔维达、布伦纳以及保罗·雷聚集在一起。过着自由研究和讨论为目的的生活。他们的日程安排是这样的:上午各人独自工作,午饭后在一起散步和交谈,将近黄昏时又是独自工作。晚饭后在一起阅读和讨论某一部作品。

    在这几个人当中,最有主见的是尼采。所以,在这些讨论中,尼采总是处于中心地位。他善于找到问题的根本症结之所在,使讨论深入下去。无论什么问题,他都可以把它纳入自己曾经反复思考过的那些范畴里面来,以不变应万变。显然,这里已经展示出一个成熟的思想家的风貌。

    在朋友中间,相处时间长了,尼采性格中那些使人愉快的方面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他不仅在智力上出类拔萃,而且为人风趣幽默,待人善良友好,平时在外人面前那种不苟言笑、沉默拘谨的面具早已摘下。在严肃认真的精神交流和探讨中,尼采常常说几句玩笑,来消除伙伴们的疲劳和轻松一下气氛。大家都公认他是一个难得的好伙伴。

    尼采他们在一起度过了十分愉快的几个月的时光。晚上的情景常常是这样的:尼采坐在一张扶手椅上,让自己处于窗帘阴影之下以保护眼睛。玛尔维达和布伦纳相对坐在靠近壁炉的地方,而保罗·雷则坐在放灯的桌子旁朗读。玛尔维达常笑着说:“这真像是一个理想的家庭!我们四人在此之前并不特别熟识,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亲属关系,也不是共同的回忆,而是充分的个人自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在理想追求中的内心满足。”

    尼采在朋友当中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是因为他心中有明确的属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种观点和意见给予了尼采阐述和表现的机会,于是在朋友当中树立了中心地位。

    在生活中,很多人有一种不爱发表自我想法的思想,认为不关他的事不要随便乱说。其实,并不是这些人不想说,是因为这些人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意见,没有值得大家听的内容,于是不断扮演着倾听者。试问,一个扮演倾听者的人,他能在朋友间得到类似尼采那样的中心地位吗?

    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扮演一个思想传递者,而非一个倾听者。如果这样处于被动状态下,是很难建立威望的。

    勤于思考

    思考是一个人对事物的加工型思维,也是进一步认识事物的行为。尼采正是不断的思考,才有了今后被人敬仰的哲学系统。有他自己的哲学见解之后,他才能有属于自己活生生的意见。

    现在的人对于思考有些麻木,因为知识量的丰富程度,使得很多人懒得思考,而是一味的借用现有的知识,从而导致了没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见解,失去了自己活生生的意见。

    所以,我们要学会思考,勤于思考,在思考中得出属于自己的意见。我们才能站在人群中树立自我,凸显自我。

    怀疑权威,创造属于自己的观点

    尼采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对权威有攻击性的学者,他的怀疑胆量在于整个世界之上,他甚至怀疑基督教的学说。

    现在的权威越来越多,但是每个人都习惯性地依赖这些所谓的权威,导致了人不敢做出自己的意见。如果我们有怀疑的精神,认真思考每一个权威观点,我们就会找到更有突破性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就是你的意见。这样的意见是从怀疑开始的,没有怀疑,你就不会有自我创造知识的动力,所以怀疑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精神,也是尼采提倡的自我超越的一种方法。

    敢于参与讨论,得出自己的意见

    尼采是一个热爱讨论的人,他的很多信件中往往表现出了他对于哲学的讨论热情。尼采曾给德国北部的保罗·雷写信表达自己的友情,信件的内容是这样的:“我想告诉您,友谊对我来说从未像在去年那样甜蜜,真是太感谢您了。我们都曾使对方正确理解自己;我们总是走到一起,我想,就像那些一旦同时产生了什么想法,就会相互拜访,而且常常在住处相遇的和睦友好的邻居。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就那些关系到人类的事情好好地谈一下呢,不是通过书信,而是面对面地交谈?”

    通过尼采的信件,我们可以看到尼采的一颗热爱跟人谈论的心,他对好友的热情,愿望是为了能跟好友一起谈事,谈关于人类的事情。这是尼采作为哲学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自主意见的态度。

    作为今天的我们,我们的交流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了,所以我们更有理由主动去跟人交流,讨论一些事情,这样我们才能从中产生属于我们真正的意见。

    所谓超脱的生活,就是要使自己的内心与情感不受每一次境遇的波动而漂浮不定,也就是说不要随波逐流,要始终掌控好自己的情感这匹野马,这样,你就不会因为世间和时代的异动与变化而困惑不堪。

    超越自我的人将超越一切

    尼采的主要哲学理论之一是超人学说。在《查拉图斯特如是说》的“超人”一章中,有这么一段话:“为什么要从狮子精神过渡到孩子的精神?原来孩子天真、健忘,像一个崭新的游戏、一个自转之轮,是一个新的开始,是神圣的肯定。就像孩子创造游戏一样,人们需要对自己的生命进行神圣的肯定,自己的精神就是意志,这个世界就是自己的。”

    孩子的精神在尼采的哲学里被称之为精神的第三境界,也就是最高的境界,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分别是像骆驼和像狮子。之所以把孩子的精神定义为如此高的精神境界,是因为孩子代表着新生,他的一切都是新的,打破以往,自创新的一切,真正意义上达到了超越自我的境界。

    人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当你做到每个时刻都有孩子般的新生感,你已经做到自我超越了。当然,对于这些自我的超越,讲究的是内心的掌控能力,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抛去一切不理发展的情绪、观点等。新的内心支配出新的行为,你会所向无敌。

    1885年的夏天,在母亲和妹妹的催促下,尼采尝试回大学教书。其实尼采极度不愿意回到大学教课,因为这样会浪费和阻碍他创作的自由氛围。但是,碍于母亲和妹妹的强烈建议,他不得不接受这个意见。于是,尼采在莱比锡探询有无可能回去教书机会,莱比锡大学的校长答复是,他的求职恐怕不可能成功。理由是:尼采对基督教和上帝的非难,系里不敢把他推荐给教育部,而且恐怕德国的任何一所大学都不会接受他。

    得到这个答复之后,尼采对这一点并反而不在意。他在给加斯特的信中说:“好极了!这个答复给了我勇气!”

    本来尼采就对重返教育界没有多大兴趣。他在给妹妹的信中表达了他甘于孤独的决心,实际上是否定了她们的建议:“被人误解对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我准备更平静地去迎接诽谤和蔑视。我那些‘亲近的人们’会首先起来反对我:这一点我去年夏天就认识到了;而且我十分清楚地意识到,我最终要走自己的路。每当我觉得‘我再也不能忍受孤独’时,我就会感到一种难以言状的自惭——我感到自己是在厌恶自己心目中最崇高的东西!”

    在尼采给妹妹的信中,我们看到了尼采心中那种对自我的超越的决心。他的孤独,他的哲学,都需要他做出难以忍受的痛苦。面对孤独带来的折磨,面对哲学不被人认可的痛苦,一步步在内心里抵抗、升级。有时候尼采还把这种孤独当成一种快乐,反作用于创作中,从而实现了突破自我,在逆境中创造了令人咋舌的哲学体系。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而这本经之所以难念是因为没能克服自己心中的某些弱点,比如孤独、仇恨等东西没能很好地得到转化,所以这些东西成为了你的绊脚石。

    尼采的一生无时无刻都在与内心作斗争,起目的也是为了不断超越自己,因为只有超越自己,战胜自己的内心才有足够的能量是应对身体以外的一切事物。

    很多人都在强调情商的重要性,其实尼采的所说的超人意志也属于我们所说的情商范围里面。讲究的是如何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内心情绪,以达到掌控全局的效果。

    有意识地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尼采的超人意志说的是要人们打破以前的观点,强迫自己去超越自己,接受新的思维,只有这样,世界的才能因此而得到进步。

    针对现在人凡是习惯依赖的性格特征,我们不得不为此担心,所以我们呼吁人们要强迫自己去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只要你一次次地强迫自己之后,你才能走向另外一个你从没有触碰到过的平台上。比如,在公司的技术人员从不敢去触碰业务问题,怕这样会给公司造成业务上的负担。但是,假如你勇敢地去实施它,你会发现原来的困难并非什么大困难,需要的只是你进一步的挑战而已。换句话说,这些困难只是存在你心中而已,只要强迫内心去做,那么一切都会在你的掌控之中,前提是要不断地去挑战。

    有意打破以前的观点

    尼采在《重新估算所有的价值》一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病患几乎被当作是生命的特效药,是促进旺盛的生命力的兴奋剂。事实上,这正是如今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漫长的病态岁月。感觉自己像是发现了新的生命,新的自我一样。”

    尼采的这句话明显的是在有意识的打破了全部人习惯性的思维认识,从相反的方向去认识生命和疾病。所以,尼采才能在病痛的同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去进行哲学创作。

    是的,有时候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破坏以前的所有认识,从另一个方面去思考。比如,以前你一直认为爱对方,就应该跟他在一起,并给予他幸福。一旦对方说不爱你并要把爱投向另外一个人的时候,你会伤心难过。其实,这时候你就应该要打破以前的所有关于爱情的观念,重新认识一个新的爱情观,即,你如果爱对方,就应该希望对方过得幸福。

    不必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你。按照平常自己待人接物的处理方式对待你遇到的每一个人就足够了。

    只有能支配自己,才能不受别人支配

    一个人在支配别人时所发出的各种行为、语言都是从自身的那个灵魂构架而来的。如果失去这个构架,我们也就无法对别人进行支配了。

    所以,想要支配别人,首先要学会如何运用自己的灵魂构架,并熟练支配它。有人说,这个灵魂构架既然是属于自己的肉身的,那还不容易支配吗?其实,恰恰相反。比如,你明明知道想要在考场考得高分,就得努力去学习,但是你的内心就是存在一股懒惰的态度,你如何也克制不了,这就是你无法支配你内心,也就是无法支配存在你肉体内的那个灵魂构架了。

    试问,如果你无法支配灵魂的构架,那么你又如何去支配别人呢?尼采在支配人的能力上不如他的哲学创作能力,他有不少因为驾驭不了自己灵魂的那个构架,而选择了错误的言行。

    1887年10月15日,尼采在威尼斯度过自己43岁的生日。由于只收到母亲一人的生日祝贺,他再次感到孤独和苦闷。由于气候渐冷,10月下旬他去了尼查。来这里不久,又发生两件对他震动很大的事情。

    一是同老友洛德的友谊彻底完结。还是在5月,由于洛德在信中说了法国作家丹纳一些不好的话,尼采在信中予以讽刺,洛德怒不可遏地予以反讽,双方关系已很紧张。

    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五个月了,尼采的本意是要缓和这种紧张关系。《道德的谱系》出版后,尼采给洛德寄去了一本,并在信中说:“别过于轻率地离开我,在我这个年纪、这样的孤独,我很难忍受得了失去那些自己以前信赖的为数不多的朋友!”

    事情到这里应该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做法,但是,尼采却无法自如驾驭灵魂的构架,于是尼采终于忍不住旧话重提:“注意——我请求您能比较公平地评价希伯莱特·丹纳。您所想、所说的那些关于他的粗鄙话使我感到很不舒服。我可以原谅拿破仑国王、而不能原谅朋友洛德说这些话。这是难以想象的:一个曲解这个心地高尚、态度认真的民族的人能够理解我作品中的任何东西。”

    尼采还向洛德抱怨对方一向对自己的冷淡:“此外,您从来不给我写一个字,以表示您对那使我颓丧的命运有哪怕一点点的怀疑。我已经活了43个年头,可我仍然像小孩子一样孤独。”而洛德当然再也不会回信了,而也代表着洛德与尼采的友谊就此终结了。实际上尼采是多么的希望能得到这份友谊啊。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惋惜。

    一个人的理智不能支配自己的灵魂构架时,它会随着情感的需要发出不科学的支配信息,从而让你作出不科学的语言、行为。尼采的这个例子就说明了这点,反过来,如果能自如支配内心的那个灵魂构架,那么他就不会选择继续挑起矛头,加剧他与洛德的友谊了。

    运用理智,压倒情感支配

    尼采反对一切随意而安的人们,所以在他的超人学说里,他强调一定要用理智的思维去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对目标做出行为。

    理智,是一个通过思维,有策划,有目标的思维行为,它跟情感是死对头。而人们之所以不能支配自己的灵魂构架,是因为自己的灵魂构架里面全部都属于情感所发出的力量。如果我们能把全部思维都放到理智思维上,那么我们的情感就会被打败,从而听从你的理智支配,那么你就不受灵魂构架支配了,你也就可以自如地支配自己了。

    对情感表现出理智的一面

    我们在支配自己的言行时,往往会受情感的左右。那么,假如我们对情感表现得理智些,情感的力量也不至于这么大了。

    这点有点像中国的儒学,中国儒学有一个观点是:有舍有得。讲究的是,舍去一些东西,你才能获得另外一些东西。比如,当你处于某种状态,环境要求你必须先舍去你的房子,才能从事某种你特别喜欢的工作,而同时你对于现在居住的房子已经割舍不开的情感,那么这时就要你理智地对待情感了。

    善于对比,得出理智的选择

    一个人之所以会受情感支配,是因为自己的没有及时衡量利弊,从而本能地随着情感出发了。

    如果我们积极去对事情做出比较,认识到了利弊,那么我们就会正确地做出选择。比如,你想去球场打一场篮球,但刚好今晚要见一位十几年没见的老朋友,不能因为打篮球而耽误了。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实际去做出对比,比如打篮球可能会让你痛快一会,身体得到了一个晚上的锻炼,但你将会失去一位朋友,这位朋友给你带来的可能远比意识痛快或者一个晚上的运动重要,那么你就会不受自己的情感支配,而是理智地放弃今晚打篮球的愿望了。

    所以,但你无法去支配你自己的时候,积极对比能使你更加有能力去科学支配你的言行。

    不必在意一日的长短——只要你在这段时间内有着多彩多姿的生活,你将发现,有一百个口袋可用于填装它们。

    不必在意一日的长短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查拉图斯特拉下山来到了一个城市,发现广场上很多人,于是在那里开始“布道”,其中有一句话非常经典,他说:“人类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是一座桥而不是一个目的。人类之可爱处,正在于它是一个过程。”

    查拉图斯特拉的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目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那么,我们就不必在意时间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了,应该在于这过程是否精彩、有意义。查拉图斯特拉的那句话跟尼采在《超越的道德》里的一句话是一个意思,尼采说:“人类的生命,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为永恒。”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社会,人们对时间观念越来越关切,甚至产生了这样一句流行语:“时间就是金钱。”这些语言让人紧张、无助,无形中损失了原来饱满的精力。于是人们变得浮夸起来,不自信。

    如能像尼采所说的那样,真正地把时间当成过程,把每一件事当成一座桥梁,我们就可以快乐地欣赏桥下的风景,享受桥墩那些精美的雕刻。

    1888年,冬天刚过,4月初,尼采离开了孤独又没有音乐的尼查,登上了旅途。本来他是向恩加丁进发,临时却产生去都灵的想法;那里气候适宜、环境优美他是早有所闻的。结果路上颇不顺利,搬运工人把他的行李弄丢了,他跟他们大吵了一通。不过到了目的地后尼采的心情开始好了起来:这里的环境的确不错。

    尼采在这里一直住到6月,开始写作《瓦格纳事件》。

    6月初,气候已经很热了,尼采不得不转移到比较凉爽的西尔斯—玛丽亚。在这里,他在完成《瓦格纳事件》以后又接着写一部新书《偶像的黄昏》。尼采后来在自传中解释说:“这书的标题所说的‘偶像’,就是向来被称为真理的东西。《偶像的黄昏》,就是指旧时的真理已经接近尾声。”他把这书作为他的大工程《重估一切价值》的内容之一。该书于9月底完成。

    9月中旬,尼采离开西尔斯─玛丽亚,经米兰再次来到都灵。从这时起,到他精神错乱后被送走,尼采一直呆在都灵,度过他头脑清醒的最后一段时光。

    为了纪念自己44岁的生日,尼采开始写自传。他当然不会想到,这是他头脑还保持清醒时的最后一个生日了。这书在11月上中旬完成。

    接着尼采又开始编写另一本关于瓦格纳的书,题目叫《尼采驳瓦格纳》,把他以前所写的有关瓦格纳的文章都编辑在一起。

    短短几个月里,尼采写了大量的书稿,还不算他那难以计数的大量的未完成稿,尼采此时的精神状态处于从来未有的亢奋之中。在他感受到大欢欣之日,也就是即将跌进无底深渊之时。正当他在重估一切价值的战场上挥剑杀敌,搏击正酣时,病魔悄悄走了过来,从背后给了他致命一击。就在这一年年底,他开始走向最后的疯狂。这一年,尼采没有目标,只有精彩的过程。

    我们很难用时间去衡量尼采这一年的收获,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脑海里经历了几个世纪,并在这几个世纪中来回穿梭,创作的过程给了尼采巨大的能量,使他坚持到了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在尼采看来,这一年,时间很长,也很短,但是他从没有去看当下的成绩,只回忆那精彩绝伦的创作过程。

    关于尼采的1888年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一味的把目标看的很重要,从而忽视了过程,那么将会在努力的过程中得不到巨大的能量,只有死板的机械化行为。当你抛开了一切,真诚地享受奋斗的过程,那么你的积极性会在瞬间提高,并在这过程中找到一种因为享受过程而产生的巨大能量,即积极性达到了最高程度。

    所以,我们不要给自己的人生定位在时间上,不要在意时间的长短,因为时间的长短只是一个过程而已,我们实际感触到的还是实际的行动,享受过程中你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才是重要的。

    投入工作中,忘掉时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面提到的人类之可爱处,正在于它的过程。这是对进行时的极大提倡。我们生活在一个目的欲望非常明显的时代,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人们的欲望心理,失去了散发性发展特点。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潜心在工作中,我们就会忘掉时间的存在,真正把事情做好。相反,如果一个人一味的只想着把任务完成,想必做出来的东西也不会太好。所以,人们如果要想做到忘我,就要积极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

    习惯用事情来计算时间,不用时间来计算时间

    用事情来计算时间,这是一个很新鲜的时间概念,即根据事情的内容推测大概时间(抽象的时间,越是觉得耐力不够用去的时间越多,反之则反),这样的目的在于把事情融入到时间里面去,从而达到忘掉时间的目的。

    如果一个人实际地看着手表去计算时间,那么手表就成为了这个人的主导物,而非事情本身了。所以,我们要习惯地用对事情的耐力的程度来衡量时间。

    既然宇宙生命本身生生不息,个体生命稍纵即逝,那么,要肯定生命,就必须超越个人的眼界,立足于宇宙生命,肯定生命的全体,包括肯定其中必定包含的个人的痛苦和毁灭。这是酒神精神的真髓。

    哪怕孤独,也不要屈服

    尼采曾说过:“没有痛苦,人只能有卑微的幸福。伟大的幸福正是战胜巨大痛苦所产生的生命的崇高感。痛苦磨炼了意志,激发了生机,解放了心灵。人生的痛苦除了痛苦自身,别无解救途径。这就是正视痛苦,接受痛苦,靠痛苦增强生命力,又靠增强了的生命力战胜痛苦。对于痛苦者的最好的安慰方法是让他知道,他的痛苦无法安慰,这样一种尊重可以促使他昂起头来。”

    这段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生的所有痛苦都是必然的,而只有正视这些痛苦,我们才能仰起头地走下去,完成真正的人类使命。那么,试问,孤独算得了什么,孤独给我们带来的痛苦,也许让我们失去了奋斗的意志,但是如果我们正视孤独,顽强不屈地坚持打破它,我们就能从孤独中找到力量,创造超越自我的出前所未有的价值。

    尼采的酒神精神详细地描述了如何去利用这些痛苦,他说:“酒神精神的本义是肯定生命包括肯定生命必涵的痛苦。为了肯定生命的痛苦,一个人必须有健全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由此产生酒神精神的衍义:做一个强者。‘酒神精神的一个重要标志,乃是支配你自己,使你自己坚强!’”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有健全的生命力合坚强的意志力,不屈服就是这种意志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特别是今天,在各种生活压力下,我们都要正视个体时代带来的诸多孤独,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去奋斗、创造。

    尼采的一生,让我们相信我们并不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尼采才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对于尼采的那个年代而言)。我们来看一段尼采的故事,领略他的孤独和不屈服的态度。

    1880年,尼采找了一个离街较远、通往森林的地方,租了一间农舍作住房。这房子有树木和其他房屋遮蔽,十分阴凉,可以不让他的眼睛遭受亮光的伤害。房间很简陋,但租金也很便宜,特别是平常几乎没有人来这里。吃饭就在隔壁的小饭馆。这一切都适合于尼采想象中的隐居生活。

    尼采常常去湖边和树林里长时间散步,万籁俱寂,空无一人。整个世界仿佛只有他存在;他可以直接同大自然对话。渐渐地,尼采发现自己产生着一种不同于在热那亚写《曙光》的情绪,一种他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强烈激情。

    此时的尼采充满着喜悦,但心境的平静被打破了,轻松和安适的状态没有了。他发现自己的胸中涌动着一种无法遏止的激情,似乎有一股外在的神秘的力量逼迫着他去发现一个非同寻常的秘密。

    这给予尼采强烈的刺激和兴奋,让他一刻不停地处于激烈紧张的思考当中,正如一个大音乐家正在构思他作品中最高潮的乐章:必须反复思索,必须反复吟哦,必须最终找到那个神秘启示的最佳显现!

    正当尼采进入这种如痴似迷状态的时候,他收到好朋友保罗·雷的来信,保罗·雷读了他的《曙光》后十分赞赏,因此希望来西尔斯—玛丽亚看望他。本来这是一个好消息,保罗·雷是第一个对他的新书作出良好反应的人。但尼采现在不希望任何人来打搅他,哪怕是最好的朋友也不行。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到了最为紧张的关口,仿佛已经捕捉到了什么,但仍然没有把握住任何明确的东西,他现在需要绝对的孤独来作最后的搏击。

    于是他给妹妹写了封信,说明情况:“我无法狠下心打电报叫他不要来。可是如果他来了,我肯定会把他当作一个敌人,因为他打扰了我在恩加丁夏季的工作。也就是说,现在我完全陷入工作之中,工作成了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有那些从内心深处喷涌出来的思潮包围着我,正在这时,要是有一个人来到这里——这可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而且要是我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孤独,我一定会长久地离开欧洲,我发誓!我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可浪费了。”

    尼采是孤独的,但是他却在这些孤独中继续保持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他是多么希望有人来看望他,但是作为工作的需要,他又强烈地步希望有人来打扰他。这些矛盾的内心活动,我们可以把它当作对抗孤独的内心活动。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或许都有过孤独的时候,特别是这个以个体为代表的时代。当时,我们要懂得如何去对抗孤独,不要轻易在孤独中沉沦。一个人孤独的时候,只要有强烈的意志力,就会产生强大的创造能力。比如,当你下班后,除了上网看电影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于是你感到空空的房间里是多么的孤独。这时,正是你对抗孤独的时候了,你应该积极地采取行动,做有意义的事,以此来打消你孤独的消极。

    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上,打消孤独

    尼采的一生是孤独的,但他的一生也是有意义的,因为他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进行着哲学研究。所以,尽管他孤独,但孤独怎么也没能把他拉入深渊。

    对此,我们得出了一个道理,只要你积极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上,你的孤独感就会悄无声息地消失掉。

    给自己一些危机感

    尼采的一生是充满危机感的,他对世界感到危机,他认为上帝已死,本身就是对世界失去安全感的一种表现。于是他呼吁人们要重估一切价值,每个人都要积极发挥权利意志,积极超越自我。

    作为现代人,我们更有资格产生危机感,买房、结婚、成家立业等问题都能瞬时让我们感到危机。当你想到这些危机明晃晃地摆在你面前时,你就会积极地去做有意义的事,忘记了孤独的存在。

    孤独的时候,就要积极发泄出来

    有些人不懂得如何发泄孤独,于是孤独一直伴随他的身边。尼采是一位非常懂得发泄孤独的人,他在海边散步,躺在岩石上享受孤独给他带来的那种无畏精神,从而完美地成成了一部部巨作。

    对于今天,我们发泄孤独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忘我的工作,可以跑步,可以去KTV咆哮几声,这些都是发泄孤独的途径。当这些孤独被发泄出来后,你就有足够的能量去继续抵抗孤独,然后全心投入到实际的生活行为上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