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幸福哲学-享受当下小事,让欢愉永驻心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遥远的地方激起人们的衰弱、贫乏、无力、散漫、腐败的时候,美学之人就会表现出否定。

    要学会抓住美的一面

    尼采在一篇名为《爱与美的升华》的文章中这样说道:“美学中充满了信息,同时,对刺激和符号也异常敏感。它是信息的来源,是生物间相互传递信息的顶峰。”

    尼采这段话的意思是,生活中有很多美的东西,且这些美好的东西,是生物间相互传递信息的顶峰。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难题,因为这些相互传递信息的行为都是一瞬间的,而且很多,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特意去抓住这些东西美的一面呢?

    其实,事物往往有其两面性,一面是丑的,一面是美的。丑的事物往往会影响我们的发展,而美的事物可以助我们有更多的激情去奋斗,所以我们要善于抓住事物美好的一面。

    尼采进入波恩大学后,面临着一个选择。波恩大学除了学术顶级以外,学生会组织的活动也是蛮精彩的。这种学生会组织主要是社交性质的,不参加就意味着把自己排除在学生社交活动之外。

    于是尼采在想:“我是参加学校的学生会组织?还是不参加呢?如果不参加,那我不是脱离同学们了?”

    正如面临其他许多大事一样,尼采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是处于两难选择之中,刚开始时,尼采是这么分析的:“按其本性来说,我不喜欢参与这种人数众多的组织活动,宁可孤居独处,或与二三朋友交往;另一方面,我又认识到这或许是自己的一个弱点,初来一地应该处理好人际关系。”

    经过再三考虑,尼采最后决定参加了学生会组织的活动。在给母亲、妹妹和戈斯多夫的信中,尼采表示:这样做对于他来说是放弃自己的个性,但这样做是必要的。

    尼采看到了这些活动的美好之处。如果是一般不喜欢交流的人,肯定坚决不参加。但是尼采克服了自身的弱点,纵然自己不善于交际,但是还是选择参加了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尼采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看每一个事物美的一面。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太想遇到的事,比如,你刚下班,已经很疲惫了,正准备吃饭洗澡,然后赶快上床休息,这时就有无聊的朋友打电话给你说:“哥们,我们去喝两杯去?不去不行啊,一定要给我这个面子。”

    这时,你肯定不愿意去,但是不去也不好,你可以试图去抓这件事美好的一面。你可以这样想:“虽然现在很累了,但是去了我可以增进彼此的友谊,以后有困难可以相互帮忙。”

    时刻把爱当作美

    尼采在《爱与美的升华》中说道:“你想知道陶醉的力量能到达惊奇程度的证据吗?‘爱’就是证据,是世界上所有语言称之为爱的东西。”

    从尼采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得出,爱的力量是惊人的,所以,当我们把“爱”当成一种美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最大的力量。

    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

    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其作用在于可以把事物的美好一面更清楚地表现出来。事物存在多面性,只是有些面隐藏起来了,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寻找,事物另外的方面终会显露出来。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通过几个面进行对比,从而对比出哪些才是美的了。

    正确认识“美”

    美的含义是在太复杂了,这个问题纠结了许多人,尼采认为“美”跟价值有关,一个人的存在需要有其前进的价值,这样才叫美。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怎么去寻找“美”。比如,你上班时,公交车堵得你难受,此时你就可以展开思维,寻找其中的“美”了,即是否对你的人生有前进的价值。堵车,也许会影响你某一天的工作效率,但是你积极去思考,突然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创意,那么,这时的堵车事件可以说是美的。换句话说,一切积极去寻找的过程都是美的。

    尼采很注重过程,更注重超越。所以,他认为人活着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美的事情。当你认识到这些的时候,试问还有什么不是美的呢?

    事物的价值不是靠量来衡量的,也不是一些外观的指标迷惑。

    珍惜和放大瞬间的力量

    尼采对于价值的重估,彻底颠覆了整个世界的道德认识,从更深层的地方发掘本质。事物的价值不是靠量来衡量的,说明了不管是一瞬间,还是长期的经历,都可以在其找到快乐。

    人的一生是靠无数的短暂的瞬间组成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我们就可以从这些短暂的瞬间中感受到人生的乐趣,或者从中寻找到某种你需要的力量源泉。

    生活中,许多人不太注重瞬间的感受,往往总结自己时,就开始从十几年前开始回忆,然后再来一个大的总结,得出一个结论。其实,这样的力量每时每刻都有,只要你仔细体会,你就能瞬时间找到力量,得到指示。

    1887年秋,尼采正准备去威尼斯,9月,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杜森夫妇一起来访。这时,杜森刚刚获得哲学教授的职位。老朋友相见,分外亲热。

    在杜森看来,尼采的变化很大。以前的尼采,总是一副高傲优雅的姿态,走路矫健有力,说话流畅生动。现在的尼采显得十分疲弱,走起路来有点朝一方倾斜,好像是被拖着走,神情有些迟钝,说话也结结巴巴的,也许这是长期不跟人交谈所导致的。

    对尼采来说,这一瞬间是值得他享受的。由于长久没有跟人交流,自己也是渴望有人来看望他的。

    为了好好享受这一瞬间,尼采把客人带到他最喜爱呆的地方,那是一块紧靠深渊的草地,一条山涧在下面咆哮而过。尼采说:“我最喜欢躺在这里,在这里能产生出最好的思想来!”

    客人要休息一会儿了,尼采把他们送回旅馆,约好一小时后再见。但是尼采知道这些短暂的瞬间太珍贵了,他要充分利用这点时间来解除自身的孤独感。于是没过多久尼采就敲响了杜森的门,问他们是不是已经消除了疲劳,并请他们原谅自己的早到——他实在是太孤独了,因此迫不及待地想同朋友多说一会儿话。这一瞬间也许能激发出更多的力量,这是尼采需要的瞬间。

    第二天早晨尼采带客人去他的住处,他说:“那是我的洞穴!”

    这是一家农舍的小屋,里面除了一张床、一个桌子,几乎什么都没有。除了书以外,所有的东西都是散乱地放着,没有收拾。

    杜森用钢笔给老朋友尼采画了一张像。下午,杜森夫妇告辞离去。尼采一直把他们送到最近的一个村子,沿山谷而下走了一个小时。告别时,他的眼中满含着泪水;过去尼采从来不是这样的。面对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尼采,杜森禁不住暗自嗟叹。

    瞬间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就能在你内心形成一个巨大的能量。从而让你对这些瞬间留恋,正如尼采含泪道别他的好友一般。

    生活中,很多类似这样的瞬间,只要我们如尼采这般珍惜和放大,那它就能发挥巨大的能量。

    关注和爱

    尼采曾说道:“不管是学习、社会交往、工作、兴趣还是读书,无论在任何领域,如果想在某个方面有心地拓展的话,必须要掌握一个诀窍,就是以最宽广的爱去从事你想做的事情。”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我们积极去关注并爱你要从事的事情。关注和爱在生活中往往起到积极作用,而这里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即让你无时无刻地享受生活,并在瞬间把这些享受化为巨大能量。比如,当你关注和爱某一个学科的时候,你开始关注这个学科与你的每一个相连接的瞬间,从而你就可以得到这个学科的某些发现了。

    乐观,才有享受瞬间的可能

    尼采的所有学说都是乐观、积极的,他反对顺其自然或者随意而然这一套学说。所以,当尼采遇到问题的时候,他总是很乐观、积极去面对,从不退缩,这从尼采的一生经历可以看得出,不断地发起挑战,疯狂地对反基督教也是如此。思想来去自如,不受社会的压力影响。

    只有乐观,你才能看到美的一面,也才能从美的基础上去享受每一刻。

    抛开多余的思绪

    享受瞬间,最关键的一点是“单一的”。如果在某一个瞬间,你的思维过于复杂,那你就没有机会去享受某一个瞬间,因为瞬间的事物需要我们专心一意地对待。

    比如,你在路边看到一位年轻人扶着老人慢慢地走过马路,而你的思维可以享受这温暖的一瞬间。但是,如果你把思维放在了旁边的交警身上,那么你就没有过多的思维去享受年轻人扶老人过马路那温暖的一瞬间了。

    即便它有令人讨厌的一面、令你不快的一点,有错误、无聊的部分,也要立刻将其忘却,接受它的全部,直到你到达整体的尽头。绝不能因为喜好厌恶等感情或心情半途而废。带着广阔的爱坚持到底。这便是了解事物本质的诀窍。

    亲近自然,远离网络世界

    尼采感受大自然的一面,让我们感到钦佩。他的哲学主要包括三大相互联系的部分:价值重估、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在这么多的哲学观点来看,尼采的哲学总离不开超越大自然的疯狂思想。

    树木是对大自然最有挑战力的物体,他能矗立在风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不倒,这是一种挑战大自然的意志体现。

    然而,树木是如何做到能如此坚强地挑战大自然的呢?其实仅有五个字,即融入大自然。要想征服大自然,就要积极的融入大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处于长久不败之地。在人类社会中也是如此。

    1880年,尼采费了一些周折,在一处几乎没有什么人走的偏僻的地方找到一个阁楼作为自己的住房,那里只有一条陡峭难行的小路。

    尼采在这里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他与同一栋楼的人一样,俭朴节省。尼采为了节约开销,向女房东借来酒精炉,学着自己做简单的饭菜。别看尼采很少说话,但他同周围这些素不相识的人相处得很好。所以当他的头痛病发作时,有不少人来关切地慰问他。而他的回答总是说自己很好,请他们不要担心。这是尼采融入这个社会的其中一个表现,他感受到了这个“大自然”的温暖。

    另外,尼采为了让眼睛得到休息,晚上常常不点灯,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舒舒服服躺在床上,静思默想。但是邻居们不理解,以为是尼采为了节约,不舍得点蜡烛,于是给他送来一些蜡烛。尼采微笑着表示感谢,同时解释说自己的身体情况不允许有光亮。

    同尼采住在一起的人都尊称他为“小圣人”,对他十分敬重,就像当年读小学时同学们尊称他为“小牧师”一样。

    在热那亚时期,尼采充分感受到一个康复中的病人特有的欢乐;对于长期遭受病痛和死亡折磨的尼采来说,当时每一个健康的日子对于他都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一份厚重的礼物。而让他如此感到欣喜的原因,是因为他终于能作为一个健康人去感受这个社会的人们给他带来的种种温暖了。

    尼采充分理解融入社会的力量,同时,他对大自然产生了依赖。尼采常常起得很早,穿上衣服,塞上笔记本,还带上一本书,一些水果和面包,就上路了。一天,尼采来到海边僻静处,选择一块离海浪很近的大岩石,躺在上面,用阳伞遮住光线。这时,太阳才刚刚升起。他躺在石头上,像一条海兽那样一动也不动,静静地享受阳光的温暖,心中在默默构思着自己想写的东西。就这样,尼采可以一躺一整天。特别是黄昏前后的那几个小时,太阳的光线已经很弱,不会对他病残的眼睛造成伤害,他可以自由地观看大海和天空,感到特别惬意。这时对他来说就是其乐无穷的享受。

    尼采就这样在热那亚度过了冬天,尽管这里生活条件简陋,没有火炉取暖,他的头痛病也时有发作,但这都不能遮蔽住他对健康的愉快状态。二月份,尼采完成了他的新书写作,他给它取名为《曙光》,这个题目正好表达了他写这书时的心情。

    尼采的故事让我们觉得,如果能融入大自然,与大自然、与人们在一起,你会充分感受到那份快乐。因为你的思维开阔了,你的事情受到别人的关注了,而你对社会或者大自然也有了回应,所以你会觉得很温暖,力量无穷。

    现在流行宅男、宅女,其实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通病,这种通病给许多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他们远离了人群,远离了大自然,以为互联网能给他们整个世界,其实并不尽然,因为互联网毕竟是虚拟的社会,互动性永远都比不上真实的社会、真实的大自然可靠。

    关注你的周围

    关注,是一种积极心态,尼采提倡的打破一切,就需要这种积极的心态。一旦有了这种积极的心态,人们才能逐渐养成与大自然,与社会结合的思维习惯。如若不然,所有的一切也只是自我的想象而已。

    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事情很多,上班、下班、看电视、上网都是跟外界接触的机会,如果我们花点心思去关注身边的事,你会发现很多,把这些发现经过思维去分析,你的能量会在瞬时间发挥出来,并得到提升。

    爱这个社会,才能感受到这个社会的温暖

    尼采是爱他所在的那个世界的,当他的祖国受到威胁时,他坚决要参军。这些表明了,尼采活着并非为了自己,而是积极地为这个社会做贡献,爱这个社会。

    只有每个人都积极去感受这个社会,积极地去爱这个社会,社会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通过艺术,眼睛、手以及良知使我们有能力从内心将这类现象呈现出来。

    像艺术家一样设计生活

    尼采在《对艺术的感激》一文中这样说道:“有时我们必须要安静一下,可以通过转移视线的方法,站在艺术的远处来嘲笑自己或为自己痛苦;我们必须找出潜藏于我们认识激情里的英雄与傻瓜;要想感受到我们智慧的欢悦,有时就必须来细心感受我们的愚昧的乐趣。”

    尼采的这段话,从某种程度阐述了艺术的重要性,它可以让我们认识自己,也可以激励自己。生活中,我们需要像艺术家那样,认识自己,激励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知道未来该如何进行下去,当我们懒惰时也有足够的激情继续下去。

    现在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而好的艺术在于能正确反映内心本质并激励人的思维。那么,我们不妨也学学好的艺术,自我反映内心,也让自己的内心思维来一次激励,一次腾飞。偶尔扪心自问、自我激励,也是对生活的一次调整。

    1869年的5月28日,尼采在巴塞尔大学博物馆主厅作就职演讲,题目是《荷马与古典语言学》。他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以后一直坚持和努力深入的基本学术思想:语言学不是一门纯科学,而是与艺术紧密交织重叠在一起的。演讲的新颖性给听众留下了印象,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这次演讲奠定了他在巴塞尔大学的教师地位。尼采每星期有6次课,关于古希腊文,但选修这门课的学生并不特别多。

    作为教师,尼采在巴塞尔大学是受到欢迎和尊重的。一年后他被提升为正教授,薪水也增加了。1872年,他拒绝受聘到另一所大学,作为回报,巴塞尔大学又把他的薪水提高到4000法郎。

    年轻的尼采教授当时已经有了一个人们通常会羡慕的地位和前程。如果他安于现状,循此渐进,就会有一个安稳、舒适、受人尊敬的生活条件,在学术界也会像他的恩师那样成为这个专业的权威——正像里契尔教授在给巴塞尔大学的推荐信中所预言的那样。

    但是,尼采却没有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满足,他时常跟艺术家一样,时刻叩问自己的心扉,积极思考真实的自己,认清自己,并试图找到自己。经过无数次的对比和揣摩,尼采发现自己更适合研究哲学。他这样说道:“唉,亲爱的朋友,我几乎没有什么称心如意的事;孤独,不尽的孤独,我不得不在心中一遍遍地咀嚼它们……”

    所以,当他获悉巴塞尔大学空出一个哲学教授名额时,不觉大喜。他怂恿洛德申请巴塞尔大学语言学教授席位,而他自己则打算改任哲学教授一职。这样既满足了他向哲学转向的愿望,两个朋友又可以再朝夕相处。但这个努力没有成功。尼采感到十分沮丧。直到最后,尼采不得不辞掉教务工作,全心研究哲学。这是尼采对未来的发展方向的一次自我反思,并通过哲学来认识自己,认识人类,认识世界。

    尼采的选择是正确的,这点通过尼采的哲学成果证明是正确的。尼采之所以能正确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完全在于他有着如艺术家那样的精神,时刻真实反映本质,不断激励自己。

    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认清自己的过程,如果连自己都不认识,那么你的生命势必会迷茫一片。

    思考

    对于自己的生活,除了行动以外,我们还需要思考,要做到如艺术家创作艺术一般,需要我们积极地去思考和分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有激情地创造未来。

    审视

    尼采即便如此疯狂地反对之前的哲学,但从某种程度来说,他是一位自我怀疑的人,他时刻怀疑自己的学说是否正确,所以才有了一次次的哲学论证。

    人的一生总会随着自己的习惯、意愿相呼应地跌跌撞撞进行着。之所以会跌跌撞撞,是因为每个人的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些缺点,这些缺点跟随着生活变成了习惯。所以,当我们认真审视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身上还有这么多缺点。认识到自己之后,那就好办了,剩下的只有努力了。所以,审视自己,就是像艺术家一样去设计生活。不断发掘自己的内心,挖掘真实的一面。

    规划

    规划,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事情。当然也有人说规划赶不上变化,其实持这种想法的人对规划二字理解错了。他以为规划的意思是,先给自己定一个规则,然后按照规则去做事,其实应该是先给自己一个大的方向,然后在变通的同时不偏离自己的发展原则,这才是规划。

    艺术家要求自己的艺术要正确的反映出人的内心。规划可以说是人们的一个衡量尺,当你规划到位之后,在生活的过程中就会有一把尺子衡量真实的你是什么样的,当你按照规划做事的时候,你内心就会在自我参照地设计好你的人生艺术。

    世界是真实呈现于你们面前的,也只在你们面前,它才会揭开神秘的面纱,向你们展示堪称精华的一面。

    从明天起,关心衣食住行

    尼采在《致现实主义者》一文中这样说道:“那一座山、一片云的‘真实’又是什么呢?清醒的人们,你们能够将对那山那云的幻想和那些人为的添加物抽离吗?你们能够将自己的出身、历史以及学前的教育,甚至是你们的整个人性和兽性统统遗忘吗?”

    很显然,这是不能的,因为真实的东西真实地出现在你面,我们只能真实地接受它,不用过多地去幻想那些虚无的事物,因为是没有用的,我们只有更好地利用真实的事物,才有真实的生命发展下去。

    比如,每天的柴油酱醋都是我们真实接触到的,我们应该更加在乎这些东西。人们之所以不怎么看重这些底层的平常都用到的东西,是因为觉得这样的东西天天都可以看到,所以就变得不值得了。其实,生活正是因为这些真实的东西的存在,你的人生才能如此健康地走下去。有人幻想的天花乱坠,但是却不会实际去行动,所以永远只呆在脑海里,没有实际意义。所以,用心去关注我们身边的衣食住行吧,这能让你真实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1885年的10月底,尼采前往佛罗伦萨去见保罗·莱兹克,在那儿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到了11月份,尼采回到尼查,在不断的旅行之后终于又安定下来。然后继续写《在善恶的彼岸》一书。

    圣诞前夕尼采给妹妹写了一封很伤感的信:“又到了圣诞节,想到自己还必须一如过去七年那样,继续像一个流放者、一个愤世嫉俗的大众的蔑视者那样生活下去,真感到伤心。现在再也不会有人为我的存在而担忧了。”

    圣诞这一天,天气很好,刚好在中午尼采收到妹妹寄来的礼物,一只带表链的小巧玲珑的怀表。他立即把表链挂在脖子上,把表装进背心口袋里。他迫不及待地拆开妹妹的来信看了起来。由于眼睛不好,他没有注意到信中还夹有钱。直到过后母亲来信告诉他这回事,他才知道自己让钱掉在地上了。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的情绪,他请伊丽莎白原谅他这个“冒失鬼哥哥”,风趣地说:“我们希望有一个贫穷的老太太恰好路过那里,在人行道上发现她的‘小童耶酥’。”

    从此,尼采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不正常,他应该花多一点的时间去关注自己日常的物质生活。他明白了物质基础是支撑他创作的必须。于是他开始节约起来,并积极跟出版商讨要稿费,之后,他还得到了一次私人的捐款,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他的生活问题。

    尼采与中国文学家胡适的观点有些相同,胡适认为物质基础决定精神基础。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没有实现物质上的追求,那一切精神都是空想。尼采把科学看做是实实在在的发展行为,而科学证实决定物质基础的重要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把眼光放高了,满脑子的都在想如何实现精神上的享受,然而物质上却跟不上,这显然不符合发展结构。我们应该在注重物质后,再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关注衣食住行并非叫你不注重精神上的丰富,而是要有条理地去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样才能有序、健康地发展。

    正确认识物质文明

    很多人不愿意提物质,一般都会这么说:“提钱多俗气啊。”这类人骨子里把物质与文化自行分开认识了。其实,物质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物质与科学相联系,科学的发展决定了物质的丰富与否。尼采认为科学的作用在于不断使本质暴露。所以,物质的丰富其实跟暴露的程度是成正比的,而科学的目的也是这样——让物质得到暴露。所以,这是一项文化素养要求极高的工作。

    细心消费物质

    尼采辞去大学教务工作之后,一直很注重物质的消费问题,他学会做饭,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

    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物质得不到满足,然而,当我们积极去消费仅有的那点物质后,你会发觉,其实人们的身体需要的物质并不多。但前提是要我们细心去分配这些物质。

    比如节约,就是分配物质的一种手段。这些手段充分显示出关注物质的智慧。只要你做到了节约,你的内心才有对衣食住行关注的欲望。

    时刻注意储备和支出的比例

    尼采的书稿出版一般都是自费出版的,他往往精心计算好费用,然后在根据情况做出支出。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有足够的物质储备去出版自己的书稿。

    其实,物质储备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人都说“我要学会存钱”,但是一直以来都没办法存入多一分钱,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很多人没有对输出与收入进行比较。存储物质最大的关键在于支出与收入的对比。当你支出的时候思考储备情况,你会有选择地做出支出的行为,是否支出成为了你对储备的考核。

    所谓超脱的生活,就是要使自己的内心与情感不受每一次境遇的波动而漂浮不定,也就是说不要随波逐流,要始终掌控好自己的情感这匹野马,这样,你就不会因为世间和时代的异动与变化而困惑不堪。

    远离喧嚣,给大脑洗个澡

    尼采在《心灵的隐居》里这么描写道:“每一个杰出的人都会本能地寻求自己的避难所与隐居处,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够从芸芸众生中,从绝大多数中解脱出来;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够忘记‘人’的准则,脱离它的束缚。”

    这段话说明了远离喧嚣的必要性。现在的时代,我们几乎找不到隐居的可能性,因为全球没有一处是能够让你隐居的了,网络的侵袭,我们没有更好的隐居处。即便如此,“睡觉”也是人们短暂的隐居手段。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你暂时地远离人群,在芸芸众生中解脱出来,此刻一切都属于你,你是自由的。所以,不妨在睡觉的时候自由畅想,自由发挥。这样的目的在于你可以在自由的环境下作自我的内心调整。

    1873年,尼采准备写他的题为《不合时宜的思想》系列论著的第一部,材料都弄得差不多了,并作了大量笔记。

    五月初,正打算动笔时,身体状况突然变得很差:头痛剧烈发作、眼睛不能经受任何光线,几乎成了瞎子,他完全无法工作。

    这时的尼采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黑暗时期,他的身体状况表明他可能以后将无法再写作了。他需求休息。于是他把闭上眼睛,默默地休息着。对于休息,尼采的理解是:这是对工作的一种调整,随着身体和脑袋的变化而做出的临时性调整。

    正当尼采躺在床上静静地享受那种与病魔做抵抗快感之时,奥弗贝克和罗蒙特来到了尼采的床边,都想尽最大力量帮助他,照料他。但他们有自己的工作,不能长久守在他身边。这时正在意大利旅行的戈斯多夫也闻讯赶来巴塞尔照护尼采。

    戈斯多夫为人沉默寡言但忠于友情,虽富有而生活简朴,具有高尚的人格。正巧此时他可以不受日常工作的羁绊,于是他在生活上照料尼采,同时充当尼采的记录员。他按照尼采的口述把原话记录下来,然后再整理成篇。这样的生活状态,在尼采看来已经是在休息了,他处于半休眠状态,一边享受着睡眠给他带来的轻松,一边嘴里背诵着脑海里积淀下来的语言,他的朋友一边帮他记录。

    到6月底,《不合时宜的思想》完成了,稿子送到出版商那里,8月出版。这是尼采第一次采用这种依赖别人的方式写作。也是他第一次对自己的状态做了调整,在这之后,他经常采用这一方式写稿件。

    尼采的调整不单单通过睡眠,而是通过脑部的大量休息,以及行为方式的转变。通过这样,尼采才能把一系列哲学思想传递出来。如不然,估计尼采还没传递完他的思想,身体早已经枯竭了。

    生活中,有时候我们需要短暂的休眠,让脑子暂时的得到休息,然后再做出生活调整,这样才有利于我们今后的发展。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我们一般人只看到尼采疯狂的一面,认为疯狂就是心急,其实不是,尼采对待哲学有着像狼一样沉稳的一面。他的大量哲学分析都来源于诸多资料分析,做了大量的准备,所以他也是细腻的。他知道,心急做不好一件事情。

    生活中,我们不免心急气躁,特别是在这个急躁的年代。但是假如你认识到心急的危险性,你就应该选择淡定,把心态放平。在某种意义上,淡定也是一种休眠,暂时把紧张的情绪放松下来,从而起到调整自我的作用。

    把事情看淡,重整旗鼓

    很多人们认为的严重的事情,往往并没有这么严重,只是人们的内心把事情夸大化地想象了而已。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做一次内心的调整了,这样的调整需要我们暂时的休眠。为了做到这点,我们要在心态上做到“把事情看淡”。

    当你把事情看淡后,你就不会过于夸大地区想象这件事情了,因为你的内心已经有了“无所谓”,所以对于事情的结果会处于平衡的认知和接受状态。

    努力转移思维,让内心放个小假

    人们一直跟着自己的习惯形式,是因为人们没有做自我调整的习惯。为了更好的做自我调整,我们要学会转移思维。

    转移思维的目的不在于思维的实用性上,而在于思维的方式上。因为当你把思维转移后,你脑海里对原先的那件事的思维便可以得到“放假”了,所以,当你再次回到原先的那件事时,你会发现有新的感觉,你会因为这次对这件事的小休息而产生更高的认知,得出解决方案。

    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释放,也是人类精神与感情的代言者。

    若无音乐陪伴,人生会失色不少

    尼采对音乐的理解很真诚,他觉得每个时间段有每个时间段的音乐。尼采在《音乐与人生》一文中这样说道:“‘善良古老的’年代并不存在了。或许它在莫扎特那里会成为一种绝响……啊,真不知是什么时候,这一切竟然顷刻间变成了过眼云烟,可是,谁又会怀疑,在对贝多芬的理解和欣赏不断变化的同时,这些会消失得更早呢!”

    正如尼采所说的,莫扎特音乐的一些元素(诸多元素中的一些元素)随着社会的变化,成为过眼云烟。但是音乐始终伴随着我们,因为音乐代表着我们当下的精神和情感,我们的灵魂需要释放。

    尼采的一生对音乐的需求是不同的。儿童时代的尼采,是通过父亲认识音乐的,父亲不停地给尼采弹钢琴,直到父亲去世之后,尼采还经常梦到父亲伴随着一种音乐从墓地里走出来。这是音乐给予尼采的种种精神和情感。

    到了伯恩大学期间,尼采更是亲自创作音乐。刚到大学时,他还积极跟人组建了自己的小乐队,但是由于性格的原因,尼采选择了远离大学的同学们。

    更值得一提的是,尼采还认识了当时著名的音乐家瓦格纳,那时的尼采对这位音乐家毕恭毕敬,并成为了好友。他们彼此畅谈心中的情感与观点。尼采对瓦格纳的音乐评论,让瓦格纳顿时喜欢上了尼采这个小伙子。

    但是,随着尼采的阅历和对情感需求的增长,尼采便不太看好瓦格纳的音乐了,转而喜欢上了另外一个人的音乐。他叫加斯特。

    1886年,加斯特创作了一部歌剧《威尼斯的雄师》,想把它打进德国的剧院去,这时正在德国奔忙,但遭到一个又一个剧院的拒绝,因为加斯特的心情十分沮丧。

    尼采获讯后立即写信安慰老朋友:“回来吧,回到孤独中来吧!我们俩都知道怎样在这种孤独中生活,也只有我们懂得怎样在这孤独中生活!挡住您去路的是瓦格纳,还有那种随着‘帝国’的建立而日趋增长的德国人的粗鄙和迟钝。勇敢些,别垂头丧气。请相信,至少我信赖您;我需要您的音乐,没有它我就无法活下去。”

    尼采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总离不开音乐,而人生的没一个阶段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

    人们之所以因为需要音乐,是因为希望通过音乐来发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精神。当然,我们还有其他方式可以做到发泄情感和表达精神,但是没有一种形式能如音乐一般悄无声息地穿透心灵。或许,语言表达不了,或许文字也道不清,但到了音乐这里,情感和精神就自然流露出来了。通过这样的行为,我们可以释放压力,找到了放松心情的方式。

    随心听音乐

    音乐是人们的情感和精神的代言,那么可以这么认为,人们判断音乐的好坏的标准是:是否能准确代表你的情感和精神。

    居于以上对于音乐的定义,那么我们听音乐时随自己的心去听音乐才是正确的。有些人喜欢跟随潮流去听音乐,结果自己的内心还是那么的黯淡,得不到任何养料。只有跟着心情去听音乐,才真正地感受音乐,音乐也不会离我们很远。

    在适当时听适合的音乐

    最好的利用音乐方法,是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来听适当的音乐。比如,你心情烦躁的时,可以选择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需要安静时,可以跟随思绪去听一些轻音乐;而当你需要爆发力量时,可以选择爆发力比较强的摇滚乐……各取所需,不断提供我们内心的需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