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做人 高调做事-才干要讲低调,直木遭伐水满则溢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意思是,凡事都争强好胜的人,容易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生活中,人们多少都会有嫉妒心,看到比自己强的人,心里难免会产生不平衡,进而无端生恶。所以,光有才干还不行,还要有明哲保身的智慧,方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恃才傲物是做人大忌

    在我们的身边,总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读了几本书,就自以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无人可比,于是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傲慢自恃起来。换句话说,他们不知天外有天,不知道自己的斤两,属于另一种无知。

    还有一些人,他们确实有才华, 但是当他们取得了一点成就,就被成就冲昏了头脑,忽视身边人的帮助支持,看不起别人取得的成绩。这种恃才傲物,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他们不懂得分享,不懂得谦卑,必然要为自己的狂妄吃下苦果。

    《三国演义》中的祢衡是一个恃才傲物的典型。祢衡少年时代就表现出过人的才气,记忆力非常好,过目不忘,善写文章,长于辩论。但是,他的坏脾气似乎也是天生的,急躁、傲慢、怪诞,动不动就开口骂人,因而得罪了不少人。这么一个人物,又生活在天下动乱、军阀割据的东汉末年,所以他的悲剧命运也就注定了。

    建安初年,汉献帝把都城迁到了许都(今许昌)。为了寻求发展的机会,祢衡从荆州来到人文荟萃的许都后,为求进用,曾写好了一封自荐书,打算毛遂自荐。但因为看不起任何人,结果自荐书装在口袋里,字迹都磨损得看不清楚了,也没派上用场。

    当时许都是东汉王朝的都城,名流云集,人才济济,当世名士有很多都集中在这里,但自视甚高的祢衡一个也看不上眼。有人劝他结交司马朗,他却很刻薄地挖苦说:“我怎么能跟杀猪卖酒的人在一起!”又劝他参拜尚书令荀彧和荡寇将军赵稚长,他回答道:“荀某白长了一副好相貌,如果吊丧,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赵某是酒囊饭袋,只好叫他去监厨请客。”后来,祢衡终于结交了两位朋友,一位是孔子的后代孔融,另一位是官宦子弟杨修。可能是才气学问相当并且气味相投的原因,他们三位不仅比较谈得来,而且相互之间还曾有过肉麻的吹捧,如孔融称祢衡是“颜回不死”,祢衡称孔融是“仲尼复生”。

    孔融于是把祢衡推荐给曹操,希望曹操能够任用祢衡。

    谁知祢衡却不领情,他不但托病不见曹操,而且出言不逊,把曹操臭骂了一顿。

    曹操正当招揽人才的时候,比较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形象,尽量保持宽容爱才的姿态,因此虽然恼怒,也不好加害。曹操知道祢衡善击鼓,一日大宴宾客,曹操让祢衡击鼓助兴,想借此羞辱祢衡。没想到这个祢衡在换装束的时候,当着众宾客的面把衣服脱得精光,而且演奏了一曲《渔阳三挝》,章节悲壮,如骂如讽,使宾主讨了场大没趣。曹操对孔融说:“祢衡这个小子,我要杀他,不过像宰一只麻雀或老鼠一样罢了!只是想到此人一向有些虚名,杀了他,远近的人会说我无容人之量。”于是曹操想了个借刀杀人的法子,把祢衡送给荆州牧刘表。

    刘表及荆州人士早就知道祢衡的大名,对他的才学十分佩服,所以对他并不歧视,相反还礼节周到,把他奉为上宾。刘表让祢衡掌管文书,“文章言议,非衡不定”,也就是说荆州官府所有的文件材料,都要请祢衡过目审定,在工作上可以说对他放手使用,十分信任。但祢衡这个才子的致命弱点就是目空一切。有一次他外出,刚好有份文件要马上起草,刘表于是叫来其他秘书,让他们共同起草。这些秘书们“极其才思”,好不容易把文件写好了,谁知祢衡一回来,拿起文件草草看了一下,就说写得太臭,然后把它撕得粉碎,掷于地下,接着他便要来纸笔,手不停挥地重新写了一篇交给刘表。他写的这份文件因“辞义可观”,甚得刘表好感,但却招致其他人的愤恨。他不但经常说其他秘书的坏话,而且渐渐地连刘表也不放在眼里,说起话来总是隐含讥刺。刘表本来就心胸狭窄,自然不能容忍祢衡的放肆和无礼。但他也不愿担恶名,就把祢衡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了。

    刘表把祢衡转送给黄祖,是因为他知道黄祖性情暴躁,其用意显然也是借刀杀人。祢衡初到江夏,黄祖对他也很优待,也让他做秘书,负责文件起草。祢衡开头颇为卖力,工作干得相当不错,凡经他起草的文稿,“轻重疏密,各得体宜”,不仅写得十分得体,而且许多话是黄祖想说而说不出的,因而甚得黄祖爱赏。有一次,黄祖看了祢衡起草的文件材料,拉着他的手说:“处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

    祢衡的狂狷之气并未所收敛。有一次黄祖在战船上设宴,祢衡的老毛病又犯了,竟当着众宾客的面,尽说些刻薄无礼的话。黄祖呵斥他,他还骂黄祖:“死老头,你少啰嗦!”当着这么多人的面,黄祖哪能忍下这口气,于是命人把祢衡拖走,吩咐将他狠狠地杖打一顿。祢衡还是怒骂不已,黄祖于是下令把他杀掉。黄祖手下的人对祢衡早就憋了一肚子气,得到命令,黄祖的主簿(也是秘书)便立时把他杀了。时为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祢衡仅二十六岁。

    祢衡太傲慢了,而且正如颜之推所说的,是一种“诞傲”,即不合情理、荒唐的傲慢,这也让他的死成为人们意料之中的事。他如果能够收敛些傲气,有点容人之量,在态度上肯让人,在言辞上肯饶人,就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古人处世,讲究韬光养晦,而以恃才傲物为大忌。“才宜显不宜隐,才可恃不可傲。”虚己下人,取长补短,才可以在有限的人生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做人智慧

    有才华不等于有智慧,有才华的人不一定都能成功。做人要戒除恃才傲物的弱点,以一种平静的姿态待人处世,这样你的才华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过于优秀招人嫉妒

    清代著名诗人郑板桥曾经写过这样的话,“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意思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不要显得过于聪明,即便是很优秀,也希望他能够收敛光芒,这样可以尽量避免遭遇灾祸,坐到很高的位置。

    秦国攻打楚国的时候,王翦为大将,统帅全国所有的兵力。但是王翦大军出发没有多远,他就命令人回去找秦王嬴政讨封赏。部将们疑惑不解。王翦解释说,现在他率领的是秦国所有的兵力,秦王很难放心,如果秦王不放心,这场仗就很难打赢。

    向秦王讨封赏,秦王就会以为他是个有得失心的人,自然不会有拿全国军队反戈一击的野心,这样才能使秦王放心地将军队交给他,才能平定楚国。

    像王翦这样的大将遇到秦王嬴政这样雄才伟略的国君时,都不免要装作糊涂,可见要取得国君的信任有多难。当时朝廷中一定有人妒忌王翦,怕他得胜归来位置会远远高于自己,必然会向秦王进谗言。这种情况下,如果王翦只是一味地以军事为重,不懂得周旋之道,可能就真的会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过于优秀的人容易遭到别人的嫉妒。而有嫉妒心的人是很容易发现别人的缺点的。更何况这个世界上没有完人,优点越突出,缺点也往往越突出。

    过于优秀的人往往不能合群,因为大家不愿意和过于优秀聪明的人在一起,他们没有一种欣赏的眼光,而且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过于优秀的人往往会很孤单。试想,如果别人与你相比处处不如你,他自然不愿意和你站在一起。这还没有算那些有嫉妒心的人,他们的破坏力是惊人的。

    有些道理是再明显不过的,但是人们总是视而不见。可能人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但是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人们往往对强者的毁灭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而对弱者总是无节制地同情。正是这种心态的作怪,要求人们必须学会收敛自己的光芒。

    做人智慧

    嫉妒心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锋芒毕露的人,在嫉妒者面前仿佛就是一个活靶,势必会成为攻击的目标。所以,做人要懂得收敛。

    真正有才华的人不会自以为是

    《孟子》中有两句话:将军不敢骑白马,亡人不敢夜揭烛。它的主旨是:不要过于引人注目,否则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越是锋利的宝刀,越不可轻易出鞘,如果自恃削铁如泥而不善加保护,不但锋芒会被磨损,更容易惹出祸患。所以越是有才华的人,如果不会自我保护就会使才华过早地埋没。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自以为是,他们为人处世以谦虚好学为荣。常以自己的无知或不如人而惭愧,以期能够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向别人求教,丰富和完善自我是他们的目的。即使自己确有才智,也不会四处去出风头,不去刻意地炫耀自己。

    在一般情况下,忍住显示自己才智的欲望,可以获得更多的才能,保持不自满的心态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为炫耀自己的才能,招致他人对自己的妒忌、诋毁、攻击乃至陷害。过于夸耀和显示自己的才智是不智之举。三国时的杨修有才,但他不知道保护自己,耐不住性子,总是在曹操面前显露才华,结果是自取灭亡。

    就一般中国人而言,总是愿意大家彼此差不多,他好我也好,否则就会是“枪打出头鸟”。而这句话也是说那些在日常工作中因为有特殊才能,或有特别贡献而冒了尖的人,往往容易成为受打击的对象。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要是谁在哪一方面出人头地,便往往会受到人们的攻击、嘲讽、指责。更有甚者,由于妒忌心重还可能给你使绊子,让你生活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之下,时时处处都有障碍,让你人做不好,事干不成。可以说妒忌是人世间一种非常有害的心理,它可以使妒忌者自己形成一种非常低下的、丑陋的心态,使妒忌者走向一条狭窄的人生道路,也使受妒者受到极大的伤害。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这种妒忌却又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妒忌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甚而兄弟姐妹之间,都会出现妒忌现象。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不同,所获得的社会和他人的认同也就相应不同。人在一起工作生活,自然要相互攀比,而妒忌也就是通过比较,看到他人的卓越之处,看到他人的成功之处,而使自己产生了羡慕、烦恼和痛苦,于是对别人的才能、地位、名誉优越于自己产生了怨恨。受人妒忌绝非好事,所以即便你能力很强,也不要掩盖其他人的光芒,不要对别人的存在造成威胁。

    有些人是自私的,你呼风唤雨,一定会惹来这些人的妒忌。表面上,他们或许阿谀奉承,甚至扮作你的知己和倾慕者,必然有人会向你说:“看来,老板就只信任你一个!”“唔,经理这个位置,非你莫属了!”“嘿,他日一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千万别忘记我啊!”“你的聪明才智,公司里没人可及啊!”切莫被美丽的谎言冲昏了头脑,聪明的人必须是理智的。你应该明白,这些人只是表面热情,私底下却有可能恨你入骨。为了避免遭人放暗箭,请收敛你的得意之态,谦虚一点。你可以告诉他们:“不要乱开玩笑,公司有太多人才呢。”“我的意见只是一时灵感,没啥特别的!”“我还有更多的东西要学。”

    人当然应该尽其所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但行走社会,如果太强调个人,而忽略了别人的存在,迟早是要吃苦头的。在一个团体里,个人能力太强,会掩盖其他人的光芒,使他们在相较之下黯然失色,于是他们会产生几种心理状态:首先是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安。随之而起的便是自卫,表现出来的则是抗拒和攻击。抗拒是抵制你,拒绝和你合作,攻击则是找你的弱点和小辫子,加以渲染、扩大,中伤你、打击你,欲将你除之而后快。由于他们有这种心理,你当然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而且这种状况也会造成上司在管理时的难题——他要买你的账,又要安抚其他人的不平,多累!因此虽然你的能力创造了你个人的荣耀,实际上已为你自己埋下了一颗又一颗随时可以引爆的炸弹。

    能力强不是罪过,但却常遭到排挤,反而容易不得志,这不能说是别人心胸狭窄,而是人类自卫本能所造成的,因此在一个团体里与人共事,即使你能力很强,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懂得谦卑

    通常能力强的人容易在荣耀中自满、骄傲。目中无人,这是大忌,因此必须懂得谦卑、尊重别人,这样别人就不会特别明显地感受到你的威胁,至少不会处处与你为敌。

    2.适度收敛

    有时表现十分的能力,有时则只表现八分,好让别人也有表现的机会,就好比一位超级球员,尽管个人得分能力超强,可有时也应给队友传传球,让大家也有机会表现。

    许多人都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的道理。这是一种与人共事的艺术。

    做人智慧

    自古以来,有才华的人层出不穷,但是能够真正将才华发挥出来的人可谓少之又少,许多人因为恃才傲物而不得好下场。如果谁能够拥有才华而又保持低调谦逊的态度,那他不仅是道德上的楷模,也是智慧做人的典范。

    有才华也难免沦落为“穷人”

    古往今来,世界上都不缺乏有才华的“穷人”,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最后却落了个穷困潦倒、一事无成的下场。而许多才能看似平平无奇的人,却最终能够大富大贵。

    有才华的“穷人”往往特立独行,谈吐之中不乏博学多识。尽管他们人生的进程已到了生存都有危机之际,但在他们不经意的言谈中,始终不会给如柳传志、任正非、张朝阳们送以尊敬的口吻。对那些人生的成功者,他们的结论却常常都是令人困惑的同一个:“老子运气不如他们而已!”

    运气?

    与其说是埋怨,倒不如说是托辞。或者,他们还没有认清楚沦落到这种境地的真正原因。

    有才华的穷人,虽然经常会炫耀他们的才华,可是,才华却并未给他们带来成为富人的美妙现实。相反,他们只能在穷人堆或穷人堆的边缘,或无奈地抬头向月,或一厢情愿地白日做梦。

    小王毕业于名牌大学,在一家广告公司就职。小王有很强的工作能力,有创意,有活力。他所完成的每一个策划方案都会受到上司的表扬。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得力能干的助手,却无法继续在公司呆下去了。

    因为在他眼里,公司的其他人都是思想落伍的无能之辈。大家坐在一起谈论的时候,他总是尖刻地否定别人的方案,嘲笑别人的想法,整天一副洋洋得意、高高在上的样子。时间一长,公司几乎所有的人都对他产生了排斥心。同事们渐渐不愿搭理他,也没人愿和他一块共事。尽管上司很看好他,可是等到考核的时候,同事们对他做的都是负面评论。这种尴尬的氛围中,小王无法继续待下去,只好辞职了。

    有才华的穷人有什么特点?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概括为:愤世嫉俗、孤芳自赏、好高骛远,自囿于内心。

    其一,有才华的穷人大多自命不凡,傲气逼人。有李白的傲气,却没有人家的才气。人与他相处,仿佛与一个刺猬相处,让人生畏,让人讨厌。结果可想而知,等待他的必然是一次接一次的碰壁,甚至是四面楚歌。

    其二,有才华的穷人大多较为清高,且不具备起码的理财知识。尽管有才华的人看书较多,但却没有形成正确的金钱观,片面地认为,金钱是粪土之物。于是,他不爱钱,钱自然不爱他。他与金钱之间,永远隔着一层绝缘物。

    其三,有才华的穷人大多个性张扬,喜欢炫耀才华,就仿佛孔雀喜欢炫耀羽毛,鸟雀喜欢展示歌喉一样。俗话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越是炫耀,就越让人觉得华而不实。

    另外,有才华的人看似不屑于干小事,实则是怕吃苦,耐不得在奋斗中的寂寞。这注定他们摆脱不了“穷人”的命运。

    人们常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自己有无本事,本事有多大,别人都看得见,心里都有数,不用自吹,更不能狂妄。没有多少人乐意信赖一个言过其实的人,更没有人乐意帮助一个出言不逊的人。不论是庄子还是老子,都劝别人要以谦抑为上,不可自作聪明地显示、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实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人妒忌,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做人智慧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需要不时显露自己的才华,但是不能过于张扬。要学会在低调中让别人看到我们的才华。

    逞能好强并非真的有才

    历史一再证明,凡是逞能好强的人都是胸无大志、腹无大才之人,头脑里缺少知识的武装,或者一知半解,只能靠逞能好强和盛气凌人来弥补胸腹的空虚。北大讲师教导学生,学必扎扎实实,用必不显其能。在知识和学识面前,决不可以不懂装懂,不会装会。知识和学识不是用于逞能好强的武器,而是追求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的辅助工具。如果把知识和学识用于逞能好强上,到头来只能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逞能好强,不甘示弱,把自己表现得比别人更聪明能干是人的本性,特别是在领导和异性面前,一些人就会不由自主地逞能于人,沾沾自喜地显示自己的本事,以便引起别人的重视,并从中捞取些许的赞美和好处,以满足打压别人、抬高自己的虚荣心。逞能好强是肤浅的表现,逞能好强的结果是树敌于人,引起更多人的戒备和防范,甚至于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实在是得不偿失。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屑于这种把戏的,并把这种把戏斥为“无聊”。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是真人。越是有真本事的人,往往越是性格内敛,不事张扬,不声不响,默默无闻,把真本事用于追求人生的成功上。这样创造出来的成功才更让人口服心服。

    有个北大教授这样对学生说:“人生不是战场,不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相互厮杀的战场。”人生不是角斗场,更不是战场,为什么不能有一种“流水不争先”的大度,非得逞能好强,老是想着胜败?在逞能好强的争斗中,仅仅暂时地压制了对方,却因此失去了做人应有的德行,留下了做人品性不佳的恶名,用一时的痛快换来一世的骂名。

    “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文章中感叹自己运气不好,命运多舛。其实之所以如此,与他喜欢在上司面前逞能有很大关系。当时,年纪轻轻的他就已经名声显赫,唐高宗的几个儿子都争相结交他,打算把他请进自己的王府。后来经高宗批准,他进了刚刚被封为沛王的李贤府中,担任修撰工作,并担当指导老师和谋士的角色,深得沛王信任。当时皇宫里盛行斗鸡的游戏,沛王也是一名酷爱斗鸡的人。他花大价钱养了一只毛色鲜美、体壮性烈的公鸡,多次在比赛中大获全胜,深得宠爱。但这只公鸡却屡屡战败于英王李显的“鸡王”。英王非常得意,而沛王却感到很伤面子。年轻气盛的王勃当即产生了创作的冲动,提笔写就了一篇《檄英王鸡》,当场吟诵,博得了众人的阵阵笑声。后来被高宗发现,高宗读后勃然大怒,斥责说:“如此庄重的文体竟然以儿戏出之,表面是檄鸡之文,实则挑拨兄弟不和,如此狂徒岂能留在王府?”于是,下令免去王勃官职,并逐出王府。

    王勃的聪明只能算作小聪明,算不得大聪明。他用这种小聪明去博取主子的欢心,却没想到得罪了更大的主子。免去他的职务算是高宗对他仁爱有加,如果遇上暴君,不砍了他的脑袋才怪呢。

    朱思明毕业于2003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现任出版社编辑。朱思明是一个非常干练、麻利的女生,从学校走到社会比较快地适应了工作,并摸索出了门路。朱思明认识到,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人一定要谦虚,同事们都比自己入行早,经验非常丰富,在他们面前绝不能逞能好强。处处表现自己的聪明,这是刚参加工作的大忌。正是通过谦虚的请教和学习,朱思明一点一点地做下来,逐渐可以独立开展工作了。在负责《我的体育生涯》一书的出版时,她发现书稿中存在一定的疏漏之处。朱思明觉得自己是刚出校门的无名小卒,而作者是德高望重的体育界泰斗,也许自己的见解高于作者,但内心还是比较胆怯。于是她抱着学习与探讨的目的,与作者见了面。她谦虚的态度得到了作者的称赞,顺利打开了工作局面。

    朱思明无疑是聪明的。假如朱思明采取直接修改书稿的办法,把书稿补充完整,虽然原作者可能会觉得很不舒服,但最终也会接受她的修改意见。但那样做会给人留下逞能好强、好大喜功的嫌疑。在作者那里,也可能会留下糟糕的印象,给今后的职业生涯埋下阴影。

    没有人喜欢别人比自己显得更智慧、更有工作能力,也没有人喜欢好为人师的人。而人们喜欢的是处处觉得更矮三分、处处尊人为师的人。这样的人被称为会办事、会说话、会处世。而那种抢表现机会、抢别人镜头、抢别人话题、抢别人风头的人,只能被当做缺少教养、缺少做人的品位的鲁莽汉,表面看起来的聪明却是最拙劣的丑行。

    清代权相和珅善于博取主子欢心。他的策略是在上司面前不逞能,把露脸的机会都留给上司,使上司在身处尴尬时也能立即找到回旋余地,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上司的赞赏。应该说,和珅的策略是成功的,在做人方面确有其独到之处。

    功高盖主,主必压之;才高过人,人必倾之。没有人能够容忍身边有个处处强于自己的人。所以,工作中,如果不注意收敛自己的聪明而处处逞能好强,不仅在同事中无法立足,而且也会成为领导的“眼中钉”。低调的做人哲学,对于拓展未来的成功之路起着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

    做人智慧

    逞能好强、争强好胜,这是做人的大忌。保持谦逊、低调,要避免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深藏不露,出头的椽子先烂

    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会潜藏着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因为他暴露了别人的缺点。所以,一个人还是有所节制为好,采取谨慎的处世态度,不可处处占上风。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就像出头的椽子先烂掉,太高的树容易遭大风折断。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世上的高人往往其貌不扬,由于不太抢眼,可以避免别人的注意;练就一笔好字的人谎称不会书法,这样可以推掉许多违心的差事;力大无比的人往往装成手无缚鸡之力,紧急时才能够出乎意料地打败来犯者。做人,锋芒太露,就等于把自己的底细给对方交代得一清二楚,一旦交起手来,就首先输掉了一半,实难收到突见奇功的效果。

    但做人又不能不露锋芒或藏而不露。不露锋芒、藏而不露给人一种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的感觉,让人觉得你这人虚伪无比。不可不露,却又不能太露或乱露。你若是真有能力终究是要显露出来的,只要时机、地点、人事三者合适。如果有一样不合适,那就不要乱露,以免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徒增烦恼。

    这种深藏不露的处世智慧与西方张扬个性注重表现有所不同。西方教育注重“表现”,主张“有能力就要表现出来,有一手就要露出来”,否则和没有能力没什么两样。

    西方人不但好表现,到处表现,而且还要随时告诉别人自己表现了些什么东西,甚至随身带一些以资佐证的物件,证明自己确实如此。

    中国人当然也明白“表现”的道理,知道“老虎不发威,很容易被当成病猫”,不过我们更了解“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惨痛苦境,在表现之前,先做好“等到达那里,先打听一下当地的情况,再做打算”的准备工作。两者的区别不在于表现不表现,而是怎样表现。前者是舍身哲学,主张能露就露,露光了就走路,后者是守身哲学,主张先打听一下,看一看露到什么程度最合理,然后再合理地露。

    深藏不露是为了看一看有没有比自己更合适的人走出来。若大家都争着要露,特别是那些才能平庸、又缺乏自知之明的人,这时候便不能示弱,要勇于展示,否则其结果只能是埋没了真正有才华的人。

    不强出头,其实就是在不应该自己出头的时候,千万不要出头;非要出头不可,也应该设法让别人先出头。万一让不过,再抱着我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心情来出头。当然,没有什么本领的人无需讲究什么深藏不露。因为自己很平庸,就算利用深藏不露来“藏拙”,充其量也只能隐瞒一时,最终会被人识破,结果原形毕露。

    做人智慧

    年轻人往往气势很盛,锋芒毕露,也难免处处碰壁。随着时间的洗礼和阅历的增加,锐气殆尽,就渐渐发展出了一种成熟的个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