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做人 高调做事-功名要讲低调,居功不傲名重不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功名”二字,往往让人欲罢不能。然而,一旦一个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出了大名,伴随而来的不仅仅是赞誉与鼓励,少不得还有别人的挖苦、讽刺,乃至嫉妒。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功高震主”而丢了性命。

    越是功劳大,越容易受到别人的猜忌,所以越是要保持低调。

    放弃名利有多难

    《清代皇帝秘史》中记述乾隆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一语道破天机。

    人之所以会烦恼,一个原因就在于人人皆存名利之心。“名”和“利”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名利欲常使人丧失理智,神魂颠倒。俗话说,“世界上莫如人欲险。”如果抵制不了名利的诱惑,很容易将自己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置人生的意义于不顾,将追名逐利误作为获取幸福的过程,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虽然几乎人人明了名利乃身外之物,不能过于追求,可难得几人能淡泊名利,超然于此。

    明成化年间,兵部左侍郎李震已三年孝满,久盼能升至兵部尚书,恰好这时兵部尚书白圭被免职,机会难得。不料朝廷命令由李震的亲家、刑部尚书项忠接任。满怀希望的李震大为不满,对他的亲家埋怨说:“你在刑部已很好了,何必又钻到此处?”过了些天,李震脑后生了个疮,仍尽力上朝参拜,同僚们戏语说:“脑后生疮因转项。”(意指项忠从刑部转官而来。)李震回答说:“心中谋事不知疼。”他仍然汲汲于功名,不死其心。

    在生活中,如同李震一般在官场上钻营的人又何止少数?人人都需要上进心,然而一心向上爬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名利,甚至不惜丧失原则,这就为人所鄙视了。

    与李震这种人相比,居功不傲、名重不诩的人总会得到历史的青睐。

    东汉时期的中兴名将冯异被人誉为大树将军。他作战勇敢,常常一马当先;他善于谋略,能够料敌于先,出其不意;他治军严明,关心百姓,为东汉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同时他沉稳内敛,对上恭谨,对平辈谦虚,对下温和,为人谦退,从不居功自傲,不愧为一代良将。

    冯异为人谦逊有礼,在与其他将领在路上相遇,都引车避道,而且他本来就有统率正规部队和治理郡县的才能与素养,又具备良好的作风,他率领的部队整齐,进止皆有章法,所以他很快就成为刘秀全军的模范,因此,刘秀把他视作心腹之臣。

    冯异屡立赫赫战功。然而,每当刘秀对部下论功行赏的时候,冯异总是独自躲到一旁,只字不提自己的杀敌军功,而是独自一人坐在大树下默默无言地思考战斗的经验教训。

    后来,刘秀准备把收集的散卒分配给诸将。结果,兵士们都踊跃地报名自愿归“大树将军”麾下。他们认为“大树将军”不但不居功自傲,而且把功劳归于将士群众,所以都愿意归附于他。

    不重功名的人为人推崇,却难为人效仿。为了“名利”二字,福建省周宁县原县委书记林龙曾作惊世之论:“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河北省国税局原局长李真叫嚣:“我的官越做越大,你的钱越挣越多。”结果呢?二人最终为“名利”赔上了余生。

    元好问有诗云:“名场奔走竞官荣,一纸除书误半生。笑向槐花问前事,为君忙了竟何成?”虽然人人难以做到放弃名利之心,但是应该对名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做人智慧

    人们只看到名利的光鲜亮丽,却忽视了名利背后的阴暗丑陋。当人们以一颗淡泊之心看待名利时,就不会对名利顶礼膜拜了。

    盛名是一种负担

    一个乞丐在路边乞讨,有一个人对他很是同情,每天都给这个乞丐一百块钱,乞丐开始十分感激,后来,每回见到这个人就知道钱来了。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个月。一个月后,这个人不来了,乞丐对此很生气。又这样过了几个月,乞丐看到了这个人,于是跑过去问他这些天跑到什么地方去了,怎么不过来给他钱?这个人说他最近结婚了,经济上有些拮据,所以没有给他钱。乞丐一听,很是生气,大声说道:“好啊!你居然拿我的钱去养老婆?”

    人在不知不觉中会养成这种依赖的心态,可能他们还觉得自己理直气壮,理所当然,而别人却因此而背上沉重的负担。因此,对于富有的人来说,固然可以通过做善事来表达自己的爱心,但是一定不要让别人过于依赖自己,否则自己会陷入到一个怪圈当中,倒不如当初就不给。富裕的人应该避免拥有盛名,一个人太富容易招祸,而不是招福。

    有才华的人也要避免拥有盛名。拥有盛名的才子才女们要不断花费大量的时间到无用的事情上去,而且还容易才华枯竭。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并没有左拥右簇,相反是冷冷清清,正是因为冷冷清清,他才能静下心来思考。拥有盛名的人周围往往热闹非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安静下来思考自己的事情。他们只有不停地应付别人,而且不能怠慢,把自己弄得很是疲惫,根本就没有认真思考的时间了。很多文学家在出名以后就很少有杰出的作品产生,虽然有他们的思维定型的原因,但他们没有时间去改变思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盛名是不应该背负的,拥有盛名的人往往过得并不如意,原因就在于盛名给他们带来了很多负担。人的处境往往是由自己的心态决定的,人生就像爬山,爬了上去,也还是要下来的,爬得太高,在自己心态不平和的情况下,一旦跌落下来,会摔得很重。如果一个人背上了盛名,就应该学会低调。

    名声是把双刃剑,你用它装点自己的时候,同时也是在给自己埋下隐患。有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不是那种誉满天下的人,而是那种荣誉毁誉都满天下的人。所有人都说你好,你拥有个好名声,不见得你很伟大,而有的人对你崇敬有加,有的人对你恨之入骨,或许你才是个伟大的人。

    人如果有一种泰然处世的心态,就会对盛名避而远之。

    做人智慧

    文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做“捧杀”,意指过分地夸奖或吹捧,使人骄傲自满、停滞退步甚至导致堕落、失败。当别人总是给你戴高帽的时候,你就要小心能否承受其重。

    功高盖主,反累其身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积累起巨额家产。秦昭王四十年,太子去世。过了两年,昭王立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而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被立为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但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儿子名叫子楚,被作为秦国的人质派到赵国。由于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

    子楚在赵国生活十分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赵国都城邯郸做买卖,结识了子楚。他明白,子楚肯定是因为不被喜爱才被送往赵国做人质。按照一般的商人思维,对这样的人投资是毫无价值的,顶多给他一点好处,也许他哪天撞上了好运,侥幸回到秦国去,当了一路诸侯,以后见面也可以给点照应。但是吕不韦并不这样看,他觉得子楚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他的父亲是太子安国君,虽然安国君有众多子女,子楚又不被喜欢,但是他毕竟是安国君的亲生儿子,他是有希望成为秦王的。这就是这个人最大的投资价值。吕不韦于是问父亲:“耕田之利多少倍?”父亲答道:“十倍。”吕不韦再问:“珠玉之利多少倍?”父亲答道:“一百倍。”吕不韦接着问:“如果立主定国,那么利益又是几倍?”父亲很惊异地说:“如果能这样,利益当然是无数倍。”于是吕不韦认定子楚奇货可居。

    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子楚,为子楚出谋划策。他对子楚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已经被立为太子。我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但华阳夫人没有儿子。现在您的众多兄弟中,您排行中间,而且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赵国当人质,即使哪天秦王驾崩,安国君继位为王,您也不要指望同你的兄弟们争继承人之位。”子楚一听,便问吕不韦该怎么办。吕不韦说:“您现在生活十分困窘,又长期客居在此,拿不出什么东西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虽然也不是很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尽力让他们立您为继承人。”子楚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愿意将秦国的土地与您共享。”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交结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了一些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游说。吕不韦将所有宝物都献给了华阳夫人,顺便谈及子楚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而且常常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父亲和夫人。华阳夫人一听十分高兴。吕不韦又让人劝说华阳夫人道:“我听说用美色来侍奉男人的,一旦色衰,宠爱也就会随之减少。现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宠爱,但没有儿子。不如趁这个时候早一点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而且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而又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那么,丈夫在世时受到尊重,丈夫死后,自己的儿子又能继位为王,始终也不会失势……现在子楚贤能,而且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按次序是不可能被立为继承人的,而且他的生母不受宠爱,于是他只有主动依附于夫人,夫人如果能在这个时候提拔他为继承人,那么您一生在秦国都会受到尊宠。”华阳夫人一听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便向太子提议立子楚为继承人,太子答应了。

    吕不韦又选了一位美貌女子送给子楚,这个女子为子楚生了个儿子,叫嬴政,他就是日后的秦始皇。

    不久子楚和吕不韦密谋,逃回了秦国,而将妻子和儿子留在了赵国。又过了几年,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安国君继位不久就去世了,子楚即位,他就是庄襄王。庄襄王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把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

    庄襄王即位三年之后死去,太子嬴政继立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国,称他为仲父。此时,吕不韦权倾朝野。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且都极力在这方面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也应该在这方面超过他们。于是他召集了许多文人学士,给他们十分好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吕不韦组织自己的食客编了《吕氏春秋》,名闻天下。

    秦王嬴政逐渐长大,渐渐对朝政有了自己的主见,但吕不韦仍然把持着朝政,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开始激化。后来秦始皇终于找到个理由,将吕不韦罢免,让他回到自己河南的封地去。

    又过了一年多,各国的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到封地问候吕不韦。秦王嬴政怕他发动叛乱,于是写信给吕不韦说:“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秦国已经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和寡人又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现在命令你和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一看就明白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杀,于是就喝下毒酒自杀。

    历史上对吕不韦并没有多少好评,但是对他卓绝的经商头脑确实赞叹不已,尤其是他所认定的“奇货可居”,正说明了吕不韦这个人眼光十分敏锐,而且看得长远。但是吕不韦唯一看不长远的是,他没有看到自己干涉了一个英明国君的成长,他已经权倾朝野,还要著书立说,求得盛名,更不为秦王嬴政所容。后世很多人猜测吕不韦之所以没有反叛嬴政,是因为嬴政是他的私生子。吕不韦和嬴政不管是不是父子关系,他们的矛盾最终是要激化的,因为他们两个人都是十分强硬的人。而最终会采取极端行动的必然是嬴政,因为吕不韦功成之后还居高位,功高盖主,不知道自我保全。

    做人智慧

    纵观历史,即便是再显赫的人,最终也会受制于人。今日的骄横不会换来别人的妥协,反倒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所以,功高不要忘记低调。

    将名利看作身外物

    知名的科学家居里夫妇发现镭后,世界各地纷纷来信希望了解提炼的方法。面对数量庞大的信件,夫妇二人对于怎样处理这件事颇伤脑筋。

    在一个星期日的早晨,居里先生平静地说:“我们必须在两种决定之中选一个。一种是毫无保留地说明我们的研究结果,包括提炼办法在内。”

    居里夫人做了一个赞成的手势说:“是,当然如此。”

    居里先生继续说:“第二个选择是我们以镭的所有者和发明者自居,但是我们必须先取得提炼铀的专利执照,并且确定我们在世界各地造镭业上应有的权利。”

    “专利”这个名词,就是代表着他们能因此得到巨额的金钱、舒适的生活,还能够传给子女一大笔遗产。

    但是,居里夫人却坚定地说:“我们不能这么做,这样做,便是违背了科学精神。”

    这就是居里夫人,一个闻名天下却始终不求名也不求利的人。

    遇到陌生人问她:“你是居里夫人吗?”她总是平静地回答:“不是,你认错了。”

    她出名以后,几乎每天都要收到世界各地慕名者要求签名的来信。为了摆脱这种干扰,她还专门印了一种写着概不签名的卡片,每逢接到来信,就给对方寄一张。

    如此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更令人感受到她不平凡的气度。

    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她却丝毫不以为意。

    有一天,她的一位女性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弄英国皇家学会刚刚奖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不禁大吃一惊,连忙问:“居里夫人,能够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对居里夫人来说,名利只是身外之物,即便是一生清苦,她也不愿意以自己的成就来换得舒适的生活享受,因为她认为一旦将名利纳入自己的生活之中,她的生命与科学研究将不再纯粹。

    她就是这么认真执著于生活的一名女性。

    居里夫人的女儿曾说:“要在家庭生活与科学家的生活之间做一个抉择的想法,从来未曾浮现在母亲的心里,她在为人妻所应付出的爱情,与为人母所应负的责任,还有身为一个学者治学所应做的努力,使她体认到自己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能偷工减料,而事实也证明,她每一样都非常完美地做到了。”

    这就是一种对自己生命负责的生活态度,当一个人在自己应做与该做的事物之中拼了全力,他的成就自然而然就会显现出来。

    做人智慧

    正如居里夫人不是为了伟大,才去做伟大的事;伟大的人不是为了名利,才去做能给他们带来名利的事。伟大的人能够将名利统统抛开,这更加成就了他们的伟大。

    功名皆为身后事

    在岁月的长河中,在历史的篇章中,有许多人被视为伟人。他们崇高的人格,伟大的功绩,使人类牢牢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深邃的目光,深刻而崇高的思想与风范气质,超越常人,达到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在人类的社会中,他们如同夜空中灿烂的群星,在黑暗中闪烁着神圣、耀眼的光芒。在美国,就有这样一个被无数人景仰并且载入史册的伟人,他就是乔治?华盛顿。

    在孩提时代,华盛顿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生来就正直诚实,办事极为公道,这与他受到修养极好的父亲在道德上对他的熏陶有关。他渴望着成为一名驰骋疆场、威风凛凛的勇敢军人,报效国家和人民。在他的同学中,他总是领导者。

    1748年,英法两国为了争夺在北美的领地和利益而发生冲突,双方都开始备战。这也为华盛顿提供了走入军界的机会。那一年,他19岁。

    在数年的战争中,华盛顿处事谨慎,富于进取精神,有忍耐力,更有魄力。在每次战斗中,他都骑着自己的白马冲锋陷阵。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身边人的崇拜和信任。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以后,人们希望有一个独揽大权的人物来接管政府。在人们眼里,华盛顿就是这样一个人。军中也有这样的意愿,甚至有军官上书要求他做皇帝。但是华盛顿并不想当皇帝,他从不对名利动心,他追求的是得到广大人民的尊敬,他是一个视荣誉重于生命本身的人,有着强烈的共和思想。因此他在向大陆会议索要独立自主的权力时,多次重申,一旦战争结束,他将解甲归田,化剑为犁。他不愿为了一顶金灿灿的皇冠,为了个人的野心而使美国在刚刚摆脱英国的殖民地统治后又重新陷入内战之中。

    和平终于来临了,1783年3月下旬,英美签署和平协议。4月19日,历时8年的北美独立战争结束。华盛顿时年51岁,他辞去军职,向部队告别。面对昔日生死与共的战友,他激动不已,与他们斟酒告别。人们热泪盈眶纷纷与他拥抱,最后为了不使自己过于激动,他一句话也没有说,泪流满面地径直离去。在费城,他与财政部的审计人员一起核查了他在整个战争过程中的开支,账目清晰准确,他甚至还补贴进去许多自己的钱。

    辞职后的他回到了家,回到了自己的农场,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华盛顿的辞职树立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先例,让人主动放弃权力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一个能随其心愿担任任何职务的人而言,这就更令人称奇。

    浮生一世,短短几十年,总有一天连生命都不得不放弃,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懂得放弃的人往往要比一味追求的人得到的更多些,也更放松些和快乐些。人生的路很宽,为官为民,有钱没钱,一样可以活得有滋有味,只不过各有各的活法而已。民有民的乐,官有官的忧;穷有穷的喜,富有富的悲,此皆随个人与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处心积虑地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当然,平常心并不是寻常人都具有的,它是经历磨难、挫折后的一种心灵上的感悟,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学学华盛顿。

    做人智慧

    取得成就后还能保持低调,这是一种智慧。要时刻记得,你取得什么样的功劳,最终是由他人所评价的。

    居功不傲,保全其身

    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鲁国与齐国作战,鲁军大败,作为统帅之一的孟之反留在后面掩护大军撤退。当大家都安全撤回而迎接他最后到达时,他却故意鞭打着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而是我的马跑不快呀!”

    孔子曾经称赞他不自夸的谦逊精神。

    其实,孟之反不自夸,谦逊只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还在于他不居功,这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环境下,不居功自傲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正因为孟之反将军有这样高深的修养,所以就连圣人也对他大加赞赏。

    在历史上,邀功请赏而为上司所忌恨的例子比比皆是。即使居功不傲,有时也会成为上司的眼中钉。

    比如刘邦成功之后,他就大肆杀戮功臣,给那些功高盖主者上了血腥的一课。比起刘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还有朱元璋。

    朱元璋在得到天下后,便开始大肆屠戮开国功臣,唯有徐达得以幸免。

    在朱明王朝的创建过程中,徐达开辟江汉流域,扫清淮楚之地,攻取浙西,席卷中原,声势威名直达塞外,先后降伏王公俘获将领,不计其数。但他不因功自傲,在皇帝面前尤其恭敬谨慎。朱元璋经常召见徐达,设宴欢饮,每每以“布衣兄弟”相称,而徐达总是谦虚谨慎,小心应对,不敢越君臣之尊卑秩序。

    尽管徐达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恭慎有加,但仍然未能免除朱元璋对他的怀疑和猜忌。给事中陈汶辉在一个奏疏中曾提到“刘基、徐达之见猜”,说:“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朱元璋在为徐达撰写的神道碑中,也承认自己曾因所谓“太阴数犯上将”的星象而“恶之”。但是不管朱元璋如何猜忌,徐达毕竟在政治上忠诚不二,经济上不贪不占,生活上十分检点,没有任何把柄可抓,从而避免了“走狗烹”的厄运。

    有功劳对自己未必就是好事,“功高震主”者往往都没有好下场,如韩信。唯有居功不傲者,才能保全其身。

    曾国藩为清王朝的苟延残喘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他仍提醒自己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居功自傲,必须尽力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例如,他主动上书,把功劳归之于先帝、太后和朝廷,归之于协同作战的友军。同时,他动员牢骚满腹的九弟辞职回家养病,并大量裁减“湘军”,收买士人,堵住士人之口。就这样,曾国藩及其所代表的湘军集团,较为平安地度过了表面风光、内里危机四伏的政治险滩。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功劳被肯定,他人的肯定会助长自己的虚荣心、名利心、骄横之心。无论何时,我们一定要学会认清自己的位置,学会居功不傲,方能得以常胜。

    做人智慧

    有功而不居功自傲,是一种谦卑的态度,常人难以做到。若能学到徐达、曾国藩等人的智慧,不仅可以驰骋疆场,还能够全身而退,一生立于不败之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