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做人 高调做事-性情要讲低调,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性情”二字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字眼,表现为人的性格、习性与思想情感。为人处世要培养低调的性情。《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处。”意思是:准备捕食前,雄鹰站在那儿就好像在打盹,猛虎走起路来则似乎生了病——这其实只是它们故意示弱的一种障眼法罢了,通过这种方法来麻痹对手。因此,君子的性情也应该如鹰如虎,注意掩藏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才能肩负起重任,以实现鸿鹄之志。

    软绳子能捆得住硬柴火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碰到强大的对手,这时候,你准备如何对付他们呢?是针尖对麦芒以硬碰硬,还是斗智不斗力,不战而屈人之兵呢?我想后一种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其实,人生有时候就像砍柴,当一大堆柴火堆在那里,与其费尽周折把它们都掰成小段,然后拿麻袋装回去,还不如找根绳子把它们捆起来背回去,简单又轻而易举。

    楚庄王率部队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力弱小,如果与楚国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坐以待毙更不可取,聪明的郑国国君采取了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对策:他袒胸露臂、赤手空拳领着子民们在路上欢迎楚庄王。楚庄王看到这样的场景只好说:“郑国国君,一定会礼贤下士,老百姓们会拥护他,会为他拼死效命。”于是便撤军回去。

    这便是《左传》里记载的“肉袒相迎”的故事。在那个时代,两军交战是非常讲求礼节的,尽管春秋无义战,但人们都极为崇尚礼与道德,如果楚军继续和郑人打仗,即使他们不费九牛二虎之力把仗打赢了,也会在众人面前失礼的,所以郑军以其道义战胜了楚军。

    炼铁冶钢,须用柔火才能将钢烧熔。立身处世,也最忌用强。倘若对方跟你以强对强,必然出现杀敌一千自伤八百这一两败俱伤的局面;要是碰上善于以柔克刚的高手,恐怕更要败个稀里糊涂。

    孟获是三国时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率众起兵反叛,诸葛亮奉命率兵去平定。当诸葛亮听说孟获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在南中各个地区的部族人民中很有威望时,便想到如果把他争取过来,就会使蜀国有一个安定的大后方。于是,下令对孟获只许活捉,不得伤害。

    当蜀军和孟获的部队初次交锋时,诸葛亮授意蜀军故意退败,引孟获追赶。孟获仗着人多势众,只顾向前猛冲,结果中了蜀军的埋伏,被打得大败,自己也做了俘虏。当蜀军押着五花大绑的孟获回营时,孟获心知此次必死无疑,刁钻使横,破口大骂。谁知一进蜀军大营,诸葛亮不但立即让人给他松了绑绳,还陪他参观蜀军营寨,好言劝他归降。孟获野性难驯,不但不服气,反而倨傲无礼,说诸葛亮使诈。

    诸葛亮也不气恼,放他回去,二人相约再战。

    孟获跑回去之后,重整旗鼓,又一次气势汹汹地进攻蜀军,结果又被活捉。诸葛亮劝降不成,又一次把孟获送出大营。孟获也是个犟脾气,回去又率人来攻并同时改变进攻策略,或坚守渡口,或退守山地,却怎么也摆脱不了诸葛亮的控制。一次又一次遭擒,一次又一次被放。到了第七次被擒,诸葛亮还要再放,孟获却不肯走了,他流着泪说:“丞相对我孟获七擒七纵,可以说是仁至义尽,我打心眼儿里佩服,从今以后,我绝不再提反叛之事。”

    孟获回去之后,说服各个叛乱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区重新归蜀汉控制。自此,蜀国的大后方变得稳定,南方各族人民也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孟获的硬石头碰到了诸葛亮的软棉花,有劲没处使,除了臣服别无选择。

    常言说,事不过三。忍让一次两次都可以,再三再四就有些按捺不住。可是诸葛亮却为了自己后方的稳定而对孟获捉了放,放了捉,耐着性子忍下去,并没有因为孟获的行为而放弃。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以德服人,使孟获心悦诚服,下定决心不再叛乱。这就能够使自己获得一个稳固安定的大后方,使国内人民免于战乱之苦,同时也能逐渐积蓄力量以对付魏、吴的觊觎和侵略。如果诸葛亮对孟获的傲慢失礼和不识时务无法忍耐,抓住之后一刀杀掉,那也只能出一时之气,反而会激起其他族人的仇恨,竞起反叛,那么他不但会为此疲于应付,而且会因无暇顾及他处而使曹魏和东吴有机可乘,丢了天下。

    学会用软绳子去捆硬柴火,才能在人生中春风得意,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在行动中,有时候,反其道而行之没准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做人智慧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说的就是以柔克刚的道理。生活中,凡事太过争强,可能会被碰得头破血流。这个时候,不妨转换下策略,换种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对方。

    适时以弱示人

    三国中的曹操可谓乱世枭雄,当世豪杰他没把谁放在眼里,“青梅煮酒论英雄”,更是预见准确,那些所谓“英雄”都被他琢磨透了。

    “智者千虑,终有一失。”他这一疏忽,就被司马氏抢了江山。

    据说曹操知道司马懿有大志,又听说他有“狼顾”之相。什么是“狼顾”?狼的头和脖子可以左右转180度,司马懿生有异相,身躯、肩膀不动,头可以向后转180度。曹操认为司马懿“狼顾”,就是狼心狗肺、心术不正。

    尽管如此,司马懿依然每天勤于公务,废寝忘食;从公文到马匹,从内务到外勤,事必躬亲,吃苦耐劳,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对曹操更是毕恭毕敬,唯马首是瞻。久而久之,生性多疑的曹操也放下心来,认为他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殊不知这些都是司马懿装出来的。

    司马懿不仅骗过了曹操,也骗过了曹丕。他无论身居何职,都用各种方式不温不火地向曹丕表示忠诚。在他的努力下,曹丕一步步登顶,司马懿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曹芳继位后,曹爽掌权,为排挤司马懿,对司马懿明升暗降,剥夺了兵权。自此曹爽放心玩乐,后来听说司马懿有病,派人假意辞行以探虚实。司马懿老态龙钟,听不清说话,双手颤抖,进食困难(当然这又是装的),至此曹爽心中的戒备一丝都没有了。谁想当他在野外游兴正浓时,却被司马懿父子端了老窝,稍后又被夺取了兵权,曹爽后来被斩首。

    密藏不露是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它会减少遭到别人暗算或报复的机会。司马懿在自己的上司面前,巧妙地表现了自己的“懦弱”,从来没有功高盖主的举动,将自己的真实力量和野心都掩藏起来,最终赢得了天下。

    古人云:“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以弱点示人,既可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当条件成熟时,还可叫敌人防不胜防,一举成功。

    孙膑和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后来各为其主领兵打仗,昔日同窗今日却成了对手冤家。孙膑技高一筹,斗智不斗力,隐强示弱,逐渐减少兵灶数目,庞涓认为孙膑兵力在逐渐减少,自然大喜,命令手下军士抛下辎重,轻装上阵,紧追不舍。最后两军战于马陵,孙膑集合全部兵马给庞涓以迎头痛击,大煞敌人威风。可怜庞涓羞败,只好自刎而死。孙膑减灶,逼死庞涓,传为千古美谈。

    生活中,适当地表现出自己的“懦弱”并不意味着真的胆小怕事,以弱示人往往会有更大的收获。

    做人智慧

    为人处世,要善于“示弱”。“示弱”可以让对手放松警惕,迷惑对手。然后,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就可以乘其不备,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像蜂鸟一样学会向后飞翔

    有一篇关于蜂鸟的故事:

    在茫茫的亚马逊热带丛林,生活着一种倒着飞翔的鸟——蜂鸟。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只有蜜蜂那么大小。从前,蜂鸟是不会倒着飞的。它们的家族很强大,并且给后代的蜂鸟们立下了一条规矩,就是飞行的时候,只准向前不准后退。如果有胆小的临阵退缩,就会被围攻而死。所以,长期以来,蜂鸟都是不会倒着飞的。

    有一天,森林失火了。看着前方燃烧的熊熊大火,蜂鸟们仍然义无反顾地向烈火扑去,结果一群群地死在烈火中,无一生还。而后面的蜂鸟仍然前赴后继。这样下去,整个蜂鸟家族势必要覆灭。这时有一只蜂鸟动摇了,它试图往后退。但是,家族中有地位的蜂鸟王是不允许后退的。它们指挥其他蜂鸟向那只退缩的蜂鸟进攻。可是这次,那些蜂鸟却跟着那只蜂鸟往后退去,最终逃离了这片火海,这部分蜂鸟成为了蜂鸟家族仅存的后裔。

    此后,蜂鸟便一直倒着飞翔,并且性情变得特别温和,只吃蜂蜜,生活得快乐自在。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仅仅要向前飞翔,更要学会像蜂鸟一样向后飞翔。有的时候,前进的方向可能是死胡同,选择退一步就能给自己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

    一般而言,性格刚直者在处世中不易吃亏,受人钦佩,但太刚直了会走向反面,这种人往往固执己见,严守自我的做人准则,不退让,不变通,鲜有半点柔弱之态。

    所谓物极必反,遇事若能先低头,然后以退为进,可能会有更大的收获。

    明代才子冯梦龙在《广笑府》“尚气篇”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父子二人,性格都非常刚直,生活中从来不对人低头,也不让人,且不后退半步。一日,家中来了客人,父亲命儿子去集贸市场买肉。儿子拿着钱在屠夫处买了几斤上好的肉,用绳子串着转身回家,来到城门时,迎面碰上一个人,双方都寸步不让,也坚决不避开,于是,面对面地挺立在那儿,相持了很久很久。

    日已正中,家中还在等肉下锅待客,做父亲的不由得焦急起来,便出门去寻找买肉未归的儿子。刚到城门处,看见儿子还僵立在那儿,半点也没有让人的意思。父亲心下大喜:这真是我的好儿子,性格刚直如此。又大怒:你算老几,竟敢在我父子面前如此放肆。他蹿步上前,大声说道:“好儿子,你先将肉送回去,陪客人吃饭,让我站在这儿与他比一比,看谁撑得过谁?”

    话音刚落,父亲与儿子交换了位置,儿子回家去烹肉煮酒待客;父亲则站在那个人的对面,如怒目金刚般挺立不动。惹得众多的围观者大笑不止。

    这件小事可看做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如果故事中的双方有一方能退后一步,不逞一时之勇,也不至于烈日下堵在城门口,给他人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你可以像那对性格刚直的父子一样“执著”,也可以像那个蜂鸟一样懂得“退一步”的艺术。有的时候,一念之差结果就会有天壤之别。处世的智慧就在于你懂不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去做无谓的坚持。

    做人智慧

    有人说,好争好斗是中国人的天性。天性之说当然纯属无稽之谈,但喜欢争斗的性格在中国人身上确实明显。不管有没有争的必要,或者有没有意义,人们永远是“不甘落后”。大多数的时候,社会需要的恰恰是慢下来,让一步。

    暂时妥协,等待时机

    暂时妥协是人生的一大策略,暂时交出或放弃,是在这一过程中等待时机、创造条件,以求扭转乾坤,以图东山再起。

    “妥协”就其词义来说,是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从词性上看,妥协并无褒贬之分。

    《老子》上有这样几句话:“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后人把老子的这一思想概括为“取予之计”。“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成为我国古代军事上的一种暂作妥协、待机索取的常用策略。

    东周时期,在著名的“三家分晋”之战中,魏国国君等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一策略。当时正值春秋末期,晋国的命运掌握在智、韩、赵、魏“四家”手中,其中智伯最强。他不满四家共享的局面,而欲独占晋国。于是,智伯打着加强公室的幌子,要三家各拿出一部分土地和庶民给晋君,实则是扩充自己的地盘。他先去威逼韩国国君康子。

    康子本想拒绝,宰相段规说:“智伯贪得无厌,假君命以削吾地,若用兵,是抗君也,彼将借以罪我,不如与之。”

    段规建议,接受智伯的要求,割地后见机而行。

    智伯又袭用逼韩之法,向魏国索要土地。魏君桓子认为他欺人太甚,欲加拒绝,宰相任章劝说道:“君子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

    结果正如任章所料,智伯终被韩、魏、赵三家所灭。

    战争中往往有这种情况:在条件不具备时,要想夺取或保存某种东西,必须暂时交出或放弃它,在“交出”或“放弃”的过程中,等待时机,创造条件,最后把它再夺回来。这种“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屡被后代兵家所推崇。

    历史小说《袁崇焕》中,谈及“取予之道”,给人启发,也令人感叹。袁崇焕是明末著名军事家,官至兵部尚书。他屡次击退清军的进攻,战功卓著,结果却是含冤被杀。小说中说,辽东战役时,袁崇焕曾想以暂时的妥协换取准备的时间。他认为,当军事上准备不充分之时,暂时与外敌议和以争取时间,历史上不乏先例。汉高祖刘邦曾与匈奴议和,争取时间来恢复、蓄养国力、兵力,等到汉武帝强盛时才大举反击;唐太宗李世民曾代父皇李渊做主,与突厥议和,等到兵马齐备、军队训练有素时,才派李靖北伐,大杀突厥犯敌。(顺便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外国政治家、军事家因某种需要而暂时妥协者也有实例。)同是妥协议和,秦桧与前金的议和同诸葛亮与孙权周瑜的议和,有着天壤之别:前者是屈膝投降,而后者是暂时退让,这种妥协是为将来的进攻做策略上的准备,不可同日而语。然而,袁崇焕当时的委曲求全的妥协策略,难以让人理解,其为社稷忍辱负重,行举世嫌疑之事,实属不易。

    的确,有进攻必有退守,有冲突也应有妥协。大至军国之重,小至家务琐屑之争,带兵打仗,为官从政,做人处世,必要的妥协往往是不可少的。

    小不忍,则乱大谋。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人来说,隐忍、妥协,有时并不意味着胆小、怯懦。含辱妥协,既要战胜自我,消除受辱的复仇心理,又要战胜别人,不顾世俗的猜疑、歧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勇敢呢!

    暂时的妥协,必要的妥协,的确是一种重要的为政之道、军事之道、人生之道。大道通了,至于邻里纠纷、兄弟失和、夫妻斗嘴之类的日常矛盾,便不难用“妥协”来化解了。学会妥协,学会放弃,实则是人生一大课题。

    《菜根谭》中说:“经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涉世一极安乐法。”妥协从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表相是以对方利益为重,实则是为自己的利益开道。以小步的退却换取大踏步前进,何乐而不为呢?人生的算法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的事情。不合时宜的进,其实是在大踏步地后退;积极巧妙的退,却有可能是实际意义上的前进。

    做人智慧

    学会妥协,意思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是以一定的让步换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表面上看他是吃亏的,但实际上,他获得的是更加长远的利益。

    扮猪吃虎的策略

    与人相处,难免会发生利害冲突。低调处世,不妨学学“扮猪吃虎”的诡计。

    猎人要捉老虎,在无法力擒的时候,就装扮成一只猪猡,学猪叫,把老虎引出来,待走近时,出其不意,猝然向它袭击。结果就能给老虎造成伤害,甚至要它的命。

    所谓“扮猪”,即孙子所说的“藏于九地之下”,“吃虎”是“动于九天之上”。以此策略施于强劲的对头,一样可以使用。在其面前,尽量把自己的锋芒敛蔽,“若愚”到像猪一样,表面上百依百顺,脸上展开微笑,嘴边抹上猪油,装出一副为奴为婢的卑躬样子,使他对自己不起疑心,一旦到了时机成熟、有隙可乘之时,才一下子以闪电手段,把他结果了,这就是“扮猪吃虎”的妙用。

    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成功地使用过“扮猪吃虎”这一招。比如三国时期的王允、司马懿,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当然还有民国时期的蔡锷。

    1913年,国会大总统袁世凯将时为云南都督的蔡锷调配到京,目的是借蔡锷之力建立强势政府。蔡锷虽知袁世凯是野心家,但仍选择赴京协助之,除了因为大总统之命不可不从,更重要的是因为综观全国,唯有袁世凯可以独挑大梁。因此蔡锷进京向袁世凯表明效忠之心,但前提是袁世凯以民为重。但是到后来,袁世凯意图恢复帝制,让蔡锷极为愤慨。但是在袁世凯的严密监控下,蔡锷无法脱身回到云南起义。于是蔡锷便想出了种种计策。先是以患过肺病,现今又患上了咽喉病,身体不佳为由,特请袁世凯准予休养一段时间再任职;随后又伪装堕落,贪图女色,经常出入戏院或妓院,并在妓院中结识了小凤仙。两人双宿双飞,俨然一对神仙眷侣。袁世凯认为蔡锷已经沉迷其中,对自己的威胁不大了,这才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袁世凯盯着蔡锷和小凤仙,而蔡锷和小凤仙也在盯着袁世凯。等到袁世凯彻底放松警惕的时候,蔡锷马上抽身离开了北京。1916年,蔡锷在云南举行的“倒袁起义”,打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

    “扮猪吃虎”是以弱胜强的一个计策。如果你深处不利的位置,与人争夺无胜算的时候,可以采取这个策略来迷惑对手,乘其不备,反戈一击,胜算往往就很大。

    做人智慧

    俗话说,会叫的狗不咬人。人际交往中,如果对方是性格张扬之辈,必然不会有很深的心计;如果对方处处显得深藏不露,那么就可能是人际交往中的高手。

    刚柔并济能长胜

    如果一个人过分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分地相信自己,过分地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就容易表现得过于刚强,自然也会伤害周围的人。

    冯道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争议较大的一个人物,不同的人对他的评价不同,比如欧阳修说他不知道礼义廉耻,司马光说他是奸臣中最奸诈的;而苏轼却说他是佛,李贽把他归为圣人。这些有争议的评价我们暂且不管,关键问题是冯道在乱世中好好地生存了下来,而且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人如果太刚直不仅会让自己受伤,而且也会让身边的人受伤。太刚直往往表现为太讲原则,很多事情认为自己办不到,即使丢掉自己现在的一切,也办不到。让他说别人一句好话,他做不到;让他揽上一个别人犯的错误,他做不到,他认为谁犯的错,谁就应该承担责任。这种人不能灵活机动,做人不够聪明圆滑。

    冯道不是一个过分讲原则的人,他比较务实,怎样做对国家和百姓有利,他就怎样做。比如他并没有立石重睿为皇帝,而是去迎立石重贵。后世有人以这件事情为由来说明冯道这个人圆滑,是个奸佞小人。按照忠臣的一贯做法,无论主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只要是先皇嘱托的,就一定要好好辅助。如果地方势力起兵造反,大臣就要组织抵抗,实在无法抵抗就要死节,而绝对不能投降。如果地方势力不造反,大臣就要尽心辅助幼主,即使幼主是个昏君,只要自己尽心,也可以被称为忠臣。到幼主长大成人,忠臣就要交权,但在这个时候交权最大的问题是容易被陷害,而且容易被安上谋反的罪名。后世更是会把忠心辅助幼主的过程叫做奸臣当道。与其惹出这么多麻烦,倒不如像冯道一样务实,去迎立长君。

    人要学会变通,在变通中实现既定的目标。

    做人智慧

    刚柔相济,拥有这种智慧的人懂得在生活中求新、求变,遇到挫折永不言败,具有男子的勇敢和魄力,而在恰当的时刻,他又能够在各种角色之间穿梭,伸展自如。这是一种能够保全自身而又积极进取的方法。

    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

    大凡英雄豪杰,胸怀大志,打算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人,都能屈能伸。这就好比一个矮小的人,要登高墙,必须要寻找一个梯子作为登高的台阶。假如一时寻找不到梯子,那么,即使旁边有一个马桶,未尝不可利用作为晋身的阶梯。假如嫌它臭,就爬不到高墙上去。

    韩信年少时曾受过胯下之辱,但他并不是懦夫。他之所以忍受这样大的屈辱,是因为他抱有宏远的人生抱负,没有必要因为无端的是非而破坏长远的计划。后来韩信跟随刘邦逐鹿中原,风云际会,先后作过齐王和楚王。在他与部下谈起胯下之辱时说:难道当时我真没有胆量和力量杀那个羞辱我的人吗?而是如果杀了他,我的一生就完蛋了,我忍住了,才有今天这样的地位和成就。

    人们在制定理想目标时,往往在实践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致使你气愤、胆怯、自卑、情绪冲动、灰心丧气、意志动摇等,立志愈高,所遇到的困难就愈大。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乐观坚毅精神的表现。

    苦难是一种前兆,也是一种考验,它选择意志坚韧者,淘汰意志薄弱者。要达到奇伟瑰丽的人生境界,要成就任重道远的伟业,必须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极端坚韧的品质。

    一场大雪过后,树林子出现了有趣的现象,只见榆树的很多枝条被厚厚的积雪压得折断了。而松树却生机盎然,一点儿也没有受到伤害。原来榆树的树枝不会变曲,结果冰雪在上面越积越厚,直到将其压断,实在是备受摧残。而松树却与之相反,在冰雪的负荷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时,便会把树枝垂下,积雪就掉落下来。松树树枝因能向下,使雪易滑落,所以枝干依旧挺拔,巍然屹立。能屈能伸,刚柔相济,正是这种气度和风范使松树经受了一场暴风雪的洗礼。

    人世间的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的道路是变化无常的,当你在遇到困难走不通时,或许退一步就会海阔天空;当你在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和美德,应该把功劳让与别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得意忘形。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能屈能伸。

    富兰克林年轻时候到一位长者家里去拜访,去聆听前辈的教诲。没料到,他一进门头就在门框上狠狠地撞了一下。身材高大的富兰克林疼痛难忍,不停地用手指揉着自己头上的大包,两眼瞪着那个低于正常标准的门框。出门迎接的长者看到他那副狼狈不堪的样子,忍不住笑起来:“年轻人,很痛吧?”这位长者语重心长地说,“这可是你今天来这儿的最大收获。”

    一个人要想在世上有所作为,“低头”是少不了的。低头是为了把头抬得更高更有力。现实世界纷纭复杂,并非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面对人生旅途中一个个低矮的“门框”,暂时的低头并非卑屈,而是为了长久地抬头;一时的退让绝非是丧失原则和失去自尊,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缩回来的拳头,打出去才有力。只有采取这种积极而且明智的方法,才能审时度势,迂回和缓地达到目的,实现超越。对这些厚重的“门框”视而不见,傲气不敛,硬碰硬撞,结果只能是头破血流,成为摆在风车面前的“唐吉诃德”。

    富兰克林终生难忘前辈的忠告,将“学会低头、拥有谦逊”作为自己生活的准则和座右铭,并且身体力行,后来终成大器,卓有建树,被誉为“美国之父”。

    做人智慧

    忍耐不等于懦弱,放手不意味放弃,退却不表示逃避。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英雄,真男儿,不是仅凭他的一时所为,而是看最后的结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