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家世渊源-毛泽东家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毛氏族谱中一些有关毛泽东本人及其祖父、父母、兄弟、妻子和子女情况的记载,原来鲜为人知。

    从元末明初的始祖毛太华,到共和国的创立者毛泽东,其间整整经历了20代。

    大约在1934年前后,国民党曾派一个连的士兵穿着便衣,于一个夜晚悄悄进入韶山滴水洞,要挖毛泽东的祖坟。

    关于毛泽东的家世渊源,《韶山毛氏族谱》上有着明确的记载。《族谱》创修于清朝乾隆二年,即公元1737年;二修于光绪七年,即公元1881年;三修于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四修于民国三十年,即公元1941年。人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均为四修《族谱》。

    毛氏四修族谱共15卷,附首一卷,内容包括传赞、祠堂图记、契文、墓图、家训、家规、任事录、世系表等。卷七内封面镌有:“民国辛巳四修韶山毛氏族谱,西河堂家藏。”有民国三十年毛泽启序、陆军中将何海清序、毛泽钧和毛泽启跋。从内容上不难看出,这次四修族谱乃是由毛泽钧主修,毛泽启总纂。共印了113部,按《千字文》编号。

    四修族谱记录了毛氏从元末明初始祖毛太华至民国间凡22代人的家族简史,其中一些有关毛泽东本人及其祖父、父母、兄弟、妻子和子女情况的记载,原来鲜为人知,对研究韶山毛氏家族的历史,考订有关毛泽东一家的史事,填补若干研究的空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里对其中的部分内容略加介绍,以飨读者。

    关于韶山毛氏的远祖,族谱在《卷首·凡例》中说:“渊源遵照老谱派接西江,自宋工部尚书让公世居三衢,生子休公,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出守吉州,迎尚书让公就养,占籍吉之吉水龙城家焉。至二十一世伯温公官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其间簪笏蝉联,后先辉美,不可枚举。直削不录,存实信也。”

    旧中国的族谱,凡列先祖,必先称三皇之后,周公之裔,其实并无多少信证。有鉴于此,《韶山毛氏族谱》仅“派接西江”,又对宋朝以前“直削不录”,确实难能可贵,由可贵便又见其可信。

    韶山四修族谱奉元朝毛太华为始祖。《族谱·卷一》中这样介绍:“太华,元至正年间,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迁云南之澜沧卫。娶王氏,生子八。明洪武十三年庚申(1380年)以军功拨入楚省,唯长子清一、四子清四与之偕。解组,侨居湘乡北门外绯紫桥十余年。开种韶山铁陂、乌塘、东塘等处,共田四百余亩,编为一甲民籍。”

    由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的始祖毛太华,原籍江西省吉州府龙城县(今江西省吉水县),后迁到云南。因立有军功,又从云南迁到湖南省湘乡县城北门外的绯紫桥居住。

    数年后,毛太华的长子毛清一和四子毛清四又迁移到了湘潭七都七甲,这里便是后来天下闻名的韶山。不久,毛太华去世,毛氏家族便在这山清水秀的韶山繁衍下来。

    《韶山毛氏族谱》还记载:毛清一生有二子:有恭、有信,其中有恭生子毛震、毛瓒等;有信生子毛瑺、毛鉴等。四子毛清四生有三子:有伦、有智、有诚。其中有伦生子毛翔,有智生子毛深,再加上石□一支的毛全山,就构成了谱中所谓震、瑺、鉴、深、全山(又称石□)五大房祖。其中震房为长房,下属竹溪、彬溪、介溪三支。毛泽东即属竹溪支下。

    毛氏家族自在湖南韶山扎根之后,以务农为生,世代相传,约有500年的历史。毛氏家族自毛太华第七代孙始修族谱,定下20代子孙名字族牒为:

    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

    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

    到了清光绪七年即公元1881年二修族谱时,毛氏祖先唯恐原订派系不够用,影响子孙后代的繁衍,于是又进一步续订派系:

    孝友传家本,忠良报国光;

    启元敦圣学,风雅列明章。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人们就不难发现,毛氏家族的派系诗并不是随意编造的。诗中的字眼都极具讲究,实际上是从当时的儒学经典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如第一句中的“立显荣朝士”,其中的“立”,含有建功立业之意;“显”表示功名显赫,光宗耀祖;“荣”即荣华富贵,经久不衰;“朝”为庙堂登高,出将入相;“士”为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再如其中的“孝”、“友”、“忠”、“良”、“敦”、“圣”、“风”、“雅”,等等,都无不蕴含着很深的儒学意味,寄托了毛氏祖先对后人的一片殷切期望和拳拳眷顾之心。

    根据四修族谱的序列,仔细推算一下,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元末明初的始祖毛太华,到共和国的创立者毛泽东,其间整整经历了20代。这20代的次序是:第一代:毛太华;第二代:毛清一;第三代:毛有恭;第四代:毛震;第五代:毛从文;第六代:毛珊;第七代:毛立尧;第八代:毛显旸;第九代:毛荣顼;第十代:毛朝巍;第十一代:毛士翱;第十二代:毛文邦;第十三代:毛方淳;第十四代:毛运选;第十五代:毛际耀;第十六代:毛祥焕;第十七代:毛祖人;第十八代:毛恩普;第十九代:毛贻昌;第二十代:毛泽东。

    如果真要从毛太华写起,恐怕不胜其烦,这里不妨从毛泽东能叫得出来的辈分——曾祖父即毛祖人起,作一点简单的介绍。

    毛太华的第十七代孙毛祖人字四端,生于清朝道光三年,即公元1823年;死于清朝光绪十九年,即公元1893年。由于自幼家贫,他一生从未上过学,靠种田为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偶尔也外出砍柴、做零工,但足迹均不出韶山冲一带。其妻周氏为他生有二子,即长子毛恩农,次子毛恩普。由于一生勤劳、节俭,到两个儿子均要成家立业时,毛祖人已置有茅屋两处共9间半,水田32亩。后来大儿子毛恩农分得了东茅塘的房屋和田地17亩,二儿子毛恩普分得了上屋场的房屋和田地15亩。1893年十月初三,操劳一生的毛祖人不幸去世,却未能见上他那后来名动中国的曾孙子毛泽东一面,因为直到他逝世后的几十天,他的这位曾孙才出世。

    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字寅宾,号翼臣,是毛祖人的次子,生于清朝道光二十六年,即公元1846年。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毛恩普一生同其父亲一样,为人忠厚老实,勤劳俭朴,以种田、打柴、做零工养家糊口。生有一子二女,子名贻昌,即毛泽东的父亲;长女后来嫁给张姓人家;次女嫁给贺姓人家。由于积劳成疾,毛恩普只活了58岁,便于1904年11月23日病逝,葬于滴水洞大石鼓山(即今虎歇坪)上,并立有墓碑。这块墓碑,曾长期被掩埋在地下,直到他逝世80多年后,才机缘凑巧,得以重见天日。

    那是1986年9月,韶山辟为国家旅游区后,为使旅游者饱览滴水洞风光,修建了到滴水洞别墅的游山便道。当便道修至虎歇坪大石鼓时,在一个荆棘、杂草丛生的地方,发掘出一块高三尺、宽一尺、厚约三寸的墓碑。墓碑棱角分明,完好无损,质地为祁阳石,细腻滑润,类似汉白玉,碑文字迹清晰。经考证,此碑即系毛恩普的墓碑。碑文内容为:中华民国元年壬子夏月吉镌(右),显考毛翼臣老大人之墓(中),内辛山外戌山,男贻昌,孙泽东、泽铭、泽淋敬立(左)。

    墓碑落款上的“贻昌”即毛泽东的父亲;“泽东”即毛泽东无疑,那年他已经18岁了;“泽铭”即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烈士;“泽淋”应是毛泽东二弟毛泽覃烈士。

    围绕毛泽东祖父的墓碑,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据毛泽东的堂弟毛泽连等人的叙述:大约在1934年前后,国民党曾派一个连的士兵穿着便衣,于一个夜晚悄悄进入韶山滴水洞,要挖毛泽东的祖坟。因天黑,挖了三处均没找到。次日清晨,放牛人发现有人挖坟后,立即告之毛氏族人。族人们在深夜悄悄地把毛翼臣的墓碑取下来,掩埋在附近的虎歇坪大石鼓地下,并且把坟墓一起填平,在上面栽种了花草;又在旁边修了几座假坟。这样,毛泽东祖父的坟墓和石碑总算被保护下来。最近,韶山管理局已经修复毛泽东祖父之墓,以供游人观瞻。

    毛氏家族第19代传人毛贻昌,即是毛泽东的父亲,字顺生,号良弼,行一。生于1870年10月15日,1920年1月23日去世,葬于韶山南岸楠竹圫。妻文氏,生于1867年2月12日,1919年10月5日病故,与夫同冢。文氏夫人生五子二女。长、次子早夭,三子泽东、四子泽民、五子泽覃,二女早殇。

    纵观四修族谱,可以发现毛氏家族几乎与科举绝缘,除了第三代出了个岁贡毛有伦外,其他的就连监生也寥若晨星。可以说,这是一个带有勤劳与勇敢传统的家族,子子孙孙,大都是在韶山一带的红土地上默默耕耘的农民,其中也不乏其人去从军打仗,间或便有一两个幸运者因军功而获得官职。据粗略统计,在毛氏一族中偶有功名者,军官占了绝大多数。而像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那样当过兵但未获得官职的人,则不计在内。

    然而又有谁人能够想到,就在这样一个赖以勤劳和勇敢传家的氏族中,到了20世纪,竟出了一个文韬武略、功盖中华的杰出子孙——毛泽东,倘不是天纵其才的话,那就只能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解释——时势造英雄!

    (李湘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