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言生说禅贰:经典禅诗-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慧能大师是中国禅宗的主要开创人,开创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使得禅宗在中华大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直至今日,还绵绵不绝。

    慧能最著名的禅诗是“菩提本无树”,这首禅偈在中国流传广远,妇孺皆知。而这首禅偈又是与神秀的禅偈联系在一起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神秀是北宗禅的创始人,他将人的身心比作菩提树与明镜台。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也本来清净。只是由于执着,生起了相对意识,以至于经常为尘垢所染。因此,要保持心的澄明清净,就必须“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即通过坚韧不拔的修习,才能渐次领悟到佛理而成为佛。

    神秀的诗偈,形象地浓缩了佛家修持过程的三个阶段:戒、定、慧。这三个阶段体现着佛教基本世界观。“拂拭”,喻佛法修持的长期性和艰苦性。修持者必须不断地拂拭心灵的尘垢,才能获得澄明的觉悟之心。“尘埃”喻指世俗情念对佛性的侵害与干扰。在这首偈子中,神秀提醒修行者,必须长期地、不间断地除恶、修心,渐渐地成就正果,这与南宗顿悟成佛的旨趣相去甚远。

    在神秀作偈的次日,慧能也针锋相对作了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指出,自古以来,人的本心本性,原本就是清净无染的,原本就是不生不灭的,原本就具足了一切。只要觉悟到这一点,就可以立地成佛。

    在这首偈子中,慧能大胆地简化了佛教修持的繁琐哲学,将修持者从过于繁琐的智性思辨中解放出来。慧能为中国禅宗从理论上、方法上找到了一条超尘脱俗的快捷方式,开创了一代宗风。

    这两首偈子是南北宗的宣言书,成为南北分野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禅宗以诗寓禅的起源。从此之后,中国禅僧们的创作渐渐多了起来,妙语似锦绣,千偈如翻水,禅宗诗歌蔚成风气,形成了中国禅林诗苑的瑰美景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