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发迹史-朱重八流浪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就是朱重八,敢作敢当,虽然当时还很傻很天真,但金子迟早总是要发光的。

    这个放牛娃不一般

    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一个贫下中农家庭。据说他的母亲陈氏在生下他之前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风度翩翩的道士从西北方向走来,这个道士倒没有走进她的身体里,而是友好地递给她一个药丸,然后很坦白地告诉她:“吃了它,这是好东西。”

    梦里的陈氏想也没想,就吞下药丸。之后,便生下了朱元璋,当然,那时他还不叫朱元璋,而是重八。大家知道,在元朝如果你没当官又不读书,是没有资格有名字的。没有名字只好用数字代替了,就像监狱里面犯人的编号一样。

    朱重八的出生并没有给家庭带来多少欢欣,多了一张嘴对于贫穷的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元朝是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但是不用计划,大家也知道应该少生育,可惜当时避孕技术不怎么样。朱重八是家里的第八个孩子,这个家庭就像一辆超载的小船,随时有沉下去的危险。

    元末是个多灾多难的年头,熟读历史的人都了解,旱灾、蝗灾、瘟疫,人吃人等等……这些事情一旦凑热闹似的出现,似乎总预示着天下有大事发生。我们来看看凤阳的一段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洪武,

    十年倒有九年荒。

    十年有九年荒,可能夸张了点,但可以想象当时的天灾人祸有多严重。这段花鼓,把凤阳的天灾推到朱元璋身上,有点不厚道。我们只能猜测,朱重八同志后来当上皇帝后,没有特别照顾乡亲们,所以大家对他不满,这是可以理解的,明初的功臣宿将很多是出身凤阳,后来许多人人头落地,凤阳自然不满朱元璋对老乡动刀。

    朱重八生活在元末这个动荡的时代,是不幸,也是幸运。

    朱重八的父亲叫朱五四,听这个名字我们就能体会到“子以父贱”的道理,谁让你朱重八没投胎到富二代,活该受苦的命。不过,朱重八并没有抱怨上天不公,从小就挑起生活的担子,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朱五四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之外,他还搞些副业:自己打豆腐卖,帮别人做些零工。但就算朱五四一天忙个不停,一家老小还经常饿肚子,当时经济不景气,朱五四的级别还赶不上农民工,属于最廉价的劳动力。

    我们可以想象朱重八的童年,吃不饱穿不暖,别人有的他没有,别人没有的他也没有。通过后来的经历,我们知道朱重八是个占有欲望很强的人,这些经历对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没办法,痛苦也只能忍受,谁让你出生在世代贫农的家庭。

    小时候,朱重八很想上学,这个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朱重八来说很不现实,就像一个打工仔想在北京、上海买房一样。由于没有受到正规教育,加上出身低贱,朱重八有一种自卑心理,这导致他后来非常嫉妒那些有学问的人,动不动就挑刺搞文字狱。但是当时,朱重八没有选择,挣扎了一段时间,最后接受现实,老老实实做一个放牛娃。生活是无奈的,对朱重八也不例外。

    朱重八一定觉得生活太残酷了,面对这种残酷他没有像林妹妹那样整天抹鼻子,而是勇敢地接受挑战。

    值得欣慰的是,朱重八有一个了不起的外祖父,我们不知道这个老人的名字,姑且称之为陈公。

    陈公是一个须发苍苍的和尚,经常戴着一个竹子编织的帽子,披着一件破旧的袈裟。千万不要小看这个老人,五十多年前,陈公是宋朝大将张世杰的亲兵。蒙古铁骑攻入中原后,文天祥被俘,张世杰带着宋朝小皇帝逃到崖山,这地方位于现在的广东省新会县。这么说,陈公应该是见过宋朝小皇帝的,当时那种凄惨的光景让人忍不住落泪,忠心耿耿的大将背着亡国之君逃难。

    虽然明知无力回天,张世杰还是纠集了一千艘大船,和蒙古在崖山大战一场。这场仗打得非常惨烈,眼见蒙古兵攻了过来,丞相陆秀夫用剑逼着妻子儿女跳海,然后含泪背着小皇帝一起跳海自杀。当时是怎样的凄惨场景简直无法想象,就算老天也会被感动,但是冷血无情的蒙古兵没有丝毫怜悯。

    张世杰带领着一支敢死队准备冲出重围,期待有一天重立赵氏子孙,收复河山。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船只在海上被飓风掀翻,张世杰身亡。英雄陨殁,令人扼腕。

    朱重八的外祖父陈公也掉进海里,侥幸被渔夫救起,九死一生才回到家里,从此落发为僧,靠着算卦糊口。陈公经常跟女儿和朱重八讲述自己的这段经历,很可能是在晚上,大家吃饭的时候,光天化日之下他是不敢讲的,因为这时蒙古人已经征服了中国。

    陈公的这些经历对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朱重八来说,算是最早的启蒙教育了。

    正是这段说书式的教育培养了朱重八心里的某种使命感,朱重八希望有一天像外祖父一样,驰骋沙场,做个大英雄。虽然实际情况可能是:蒙古人追着他外祖父砍。

    这个陈公活了九十九岁,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说的一点也没错。老人不光长寿,还有一个当皇帝的外甥,真是幸运。

    还是把镜头对准我们的主角朱重八吧,从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朱重八小朋友不高兴。为啥呢?读不起书,只能帮别人放牛。朱重八小朋友,别伤心,长大后你就知道,不能上学未必是坏事,社会,只有社会才是最好的学校。你虽然失去了一些,将来会收获更多,安心放牛吧!

    朱重八帮一个叫做刘德的地主放了十二年的牛,这十二年的时间我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许在想,我什么时候能吃饱饭,什么时候能有一头自己的牛——这个梦想太遥远了,遥远到朱重八自己都觉得不切实际。

    从朱重八的梦想中,可以看出当时元朝有多腐败,拥有一头自己的牛就像现在拥有一辆宝马一样。蒙古人马上得天下,也企图马上治理天下,蒙古统治者将帝国的人分为四等,南人是最低等的。他们甚至打算把在神州大地上生活了几千年的炎黄子孙全部杀掉,用来做牧场,这个想法非常疯狂,幸亏被宰相脱脱阻止了。

    放牛娃的日子虽然吃不饱穿不饱,但也有不少快乐的回忆。小孩都爱玩,朱重八也不例外,朱重八最喜欢玩的游戏是装皇帝。他经常带着一帮小孩来到山上,然后让牛自己吃草,朱重八最喜欢当皇上。他常常把棕榈叶子撕成丝状,粘在嘴上当胡须,再把一块木板顶在头上,当作是王冠。这些小朋友们也非常听话,朱重八坐在一个墓碑上,他们齐刷刷地跪下,三跪九磕头,高呼万岁。

    过完皇帝瘾后,朱重八还是一个放牛娃,连个像样的鞋子也没有。

    在朱重八的放牛娃生涯中,还有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朱重八确实是个不一般的少年。

    有一天,大家在外面放牛,打打闹闹,肚子饿了。但是时间还早,又不敢回去吃饭,怕被地主用鞭子抽。徐达、汤和、周德兴这些人叫苦连天,肚子咕噜噜地叫,徐达说要是这时候有人能变出一碗面来就好了,汤和说面算什么,要是能有一锅肉就爽了。周德兴忙说,你们这些人真是异想天开,肉哪是我们吃的,只有地主才配吃肉。

    他这么一说,更勾起了大家的食欲,大家都没吃过肉,纷纷幻想肉到底是什么味道。朱重八在一旁听着,嘴里也流口水,朱重八是个敢想敢做的人。

    他大声说:“我们有现成的肉,干嘛不吃呢!”

    大家听了,当朱重八开玩笑,也确实是开玩笑,天上不会掉肉,地下也不会长肉。

    朱重八笑而不答,牵来一头小牛,说:“这不就是肉吗?”

    大家吓得傻眼了,地主的东西怎么敢动,但“肉欲”实在太强烈了,在朱重八的鼓动下,大家七手八脚把小牛绑了起来,周德兴当头一斧。

    这些孩子们从没吃过肉,现在来个烤全牛,大家都很兴奋,不一会儿便把牛剥好,放在火上烤。才烤五成熟,大家就狼吞虎咽地吃着,肉味确实鲜美。

    吃完之后,大家心满意足地拍着肚子,准备回家。此时,大家傻眼了,饱餐了一顿,回去怎么交代呢?还不被打得半死。

    就在大家互相抱怨的时候,朱重八站出来了。

    朱重八胸有成竹地说:“我有办法,你们就不用担心了。”

    朱重八的办法最终证明是一个馊主意,但他这份勇气确实让人佩服。朱重八到底用了什么办法呢?

    原来,他把牛皮牛骨都埋了,以为这样就能消灭罪证。接着,又把牛的尾巴插在石头缝里,骗地主说小牛钻进山洞里去了。结果,朱重八遭了一顿毒打,而且丢了饭碗。

    这就是朱重八,敢作敢当,虽然当时还很傻很天真,但金子迟早总是要发光的。

    1344,灾难的开始

    1344年是个特别的年份,以前老百姓的日子很苦,这一年更苦。苛捐杂税就不说了,淮河流域发生了大面积的旱灾。朱重八的家乡也是重灾区,接连几个月没下过雨,旱灾之后又是蝗灾,饿死的人不计其数,死的人多了,许多人根本来不及埋葬,尸体像垃圾一样随处可见。这么一来,瘟疫又流行了。这是个恶性循环,瘟疫来了,死的人更多。

    那时的人们真有2012的感觉,天空挂着毒辣的太阳,大地到处是干涸发裂的土地,老天好像对苍生的痛苦浑然不觉。

    那些当官的,比老天还要残忍。我管你们什么灾难,我管你家里死了多少人,该交的税你得按时跟我交。如果不交,就等着吃官司吧!

    等待朱重八的是一条更加坎坷的路,回想起童年时的放牛生活,简直就是天堂。

    淮河流域遭遇百年难遇的大旱同时,黄河的水却肆无忌惮地泛滥着,洪灾一来就会出现大量的难民。在这个天灾人祸连连不断的年头,老百姓怨声载道,朱重八的家里也好不到哪里去。家家户户都有死人,朱重八也不例外。

    这是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大雨发疯一般地倾泻着。几个人在泥泞中艰难地行走着,这些人都是安徽凤阳人。领头的是一个十七岁的小伙子,名字叫朱重八。朱重八的表情是痛苦的,也是阴沉的。他带着几个亲友,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行走,在滂沱暴雨下前行,不是为了什么盗墓,而是为了葬墓。

    亲友们抬着四具死尸,这四具死尸不是别人,分别是朱重八的父母、大哥以及大哥的长子。埋葬好亲人后,朱重八在坟头上大哭。

    是的,回想过去的一切,他实在有太多的理由哭泣。从小到大就没有吃上几顿饱饭,跟着父母到处换地方,因为自己没有田地,只有依靠地主过活,但是地主都是黑心肠,父亲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人说树挪死人挪活,他们一家虽然挪了很多次,但处境一点都没改变,最后差点死无葬身之地。

    旱灾来了后,亲人相继饿死,可怜朱重八甚至找不到一块地方埋葬他们。他找到地主刘德,刘德很直接的拒绝了他,你死了父母,我凭什么为你买单,自己想办法去。

    朱重八四处乞求,终于有一个人好心人给了他一块地,亲人终于可以入土为安了。

    此时,朱重八心里充满了愤恨和不解,为什么自己的父母劳碌一辈子了,到死却没有一块葬身之地?为什么有的人什么都不干,却坐享山珍海味?这一切是为什么?

    朱重八想不明白,但他清楚,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活下去,哪怕像乞丐,哪怕像狗,只要活下去就行。

    朱重八想来想去,发现自己是六亲俱断,走投无路。他只好回到四处露风的家里,所谓家其实就是简易的茅草屋,幸好他是农村户口,不存在违章建筑一说。

    家里是一粒粮食也没有,朱重八只好挖树根充饥,有时也能剥到一些新鲜的树皮,光景不好的时候,就只好吃观音土了。他的一些好朋友,汤和、周德兴等都出外谋生去了,朱重八也希望跟着他们一起去外面打工,可惜当时没手机,他没法知道这些老朋友们在哪里。

    凤阳还是滴水未下,日子一天比一天艰难,家里人死得死,逃得逃,一大家人,最后只剩下朱重八的大嫂王大娘和二哥重六、二哥的儿子文正以及朱重八四个人。

    大难临头各自飞,家里再也熬不下去了。朱重八只好和二哥商量:现在在家里是等死啊,不出去不行啊!

    其实哥俩也知道,外面的光景未必比家里好,但出去至少有希望,不出去的话什么希望都没有。为了增加存活的概率,哥俩决定各奔前程。当然,分手之前免不了抱头痛哭。隔壁的汪大娘看到这场面也禁不住抹眼泪,忽然她想起什么似的对这兄弟俩说,你爹当年不是在皇觉寺许愿了吗?为什么不让重八去寺庙里做和尚呢,好歹能够解决温饱问题。

    其实,当时和尚也不是个铁饭碗,但确实比在家挨饿强。朱重八听到这个建议,感动地握着老大娘的手:谢谢大娘,大娘真是我的再生父母。

    和尚也很辛苦

    朱重八跟佛多少有些缘分,他刚生下来不久,三四天不知道吃奶,小肚子胀得鼓鼓的,眼看活不了。如果朱重八死的话,历史就要重写了,所以朱重八不会这么死的。

    这个开创历史的人身体虽然不好,命却很硬。

    他的老爸朱五四做了一个梦,梦见这孩子快死,但命很硬,一般人救不了,只有观音菩萨才能救他。梦里,朱五四抱着孩子来到一个寺庙,想让孩子出家,没想到寺庙里的和尚一个都不在,只好把孩子抱回。

    朱五四醒来的时候发现孩子居然在吃奶,几天后,肚胀的毛病也好了。朱重八长大后,还是三天两头生病,一看就是个营养不良的小孩。这是可以理解的,朱家太穷了,当时又没有低保,孩子只能是半死不活地养着。

    看着孩子病歪歪的样子,朱五四担心养不大,想起了那个梦,便抱着重八到皇觉寺许愿,希望观音菩萨保佑这孩子健康长大,给朱重八舍身,严格说来,从那时起朱重八就是佛门弟子。

    皇觉寺坐落在一个山坡上,寺庙虽大,和尚不多。因为是灾年,寺里也比较冷清。寺庙的大殿里坐着一个大肚子弥勒佛,满脸笑容,看着这么灿烂的笑容朱重八也高兴不起来。朱重八的境界并不高,他只要一口饭而已。

    在电视里我们经常看到寺庙里有扫地僧,朱重八要做的事远远不是扫地,他是干杂活的,就像现在的饭店里的服务员一样,什么活儿都撂在他头上。

    进入寺庙不久,朱重八很快就发现,这年头在寺庙里混也不容易。朱重八很不幸,没有遇到武侠小说里常见的那种得道高僧,不但没有好心人指点他,相反这些人老是欺负他,把他当奴仆一样呼来唤去。

    在元代,和尚是一门职业,就跟西方修士一样,而且是一门比较吃香的职业。在寺庙里混得好的人都有自己的产业,很多人甚至都结婚了,所谓的佛门清规戒律那是上辈子的事了。

    皇觉寺里有十多个和尚,一看就是个小寺庙,这些和尚除了念阿弥陀佛就什么也不会。因为寺庙小,产业也不多,大概有一亩三分地的样子。寺庙的收入一部分来自于地租,另一部分来自于做法师,拿点香火钱。当时经济很不景气,到处闹惊慌,所以寺庙里也只能刚好填满和尚们的肚子。

    朱重八来了以后,又多了一个吃饭的人,和尚们也不高兴。朱重八,你要吃饭可以,但绝不可以让你白吃。朱重八以前只用伺候一个地主,这下要伺候所有的和尚了,资历最低,没办法。

    在这样的环境里,朱重八学会了两个字:忍耐!

    忍耐是必须的,不忍耐就没得吃了,寺庙里虽然受气,好歹有口饭吃。朱重八拼命地干活,但每天还是少不了挨打挨骂,没有人知道他是不是在夜晚偷偷流泪。以朱重八的性格,他可能是把眼泪往心里咽。

    就是在这样的生活中,磨练了朱元璋坚毅的性格,坚毅中甚至带着残忍。看着朱重八的经历,我们想起了孟夫子的名言,大家都很熟悉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

    只要是人,处在这种情况下都很痛苦,可惜在那些和尚眼里,朱重八似乎不是一个人,朱重八只是一个会干活的机器人。

    有时候气得忍无可忍的时候,朱重八就对着寺庙里的那些泥菩萨发泄。有一天他扫地扫累了,不小心在菩萨像上绊了一跤,朱重八气不打一处来,拿起笤帚对着泥菩萨一阵狂抽。还有一次,一个菩萨给老鼠咬坏了,朱重八被痛骂了一顿。事后,他在泥菩萨上面写着“发配三千里”。

    从这些小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朱重八真是个很特别的人,他的个性很强,如果谁得罪了他,他报复起来毫不手软,在当时他没法对那些和尚们发泄,也要找泥菩萨作替死鬼。

    流浪和尚

    在皇觉寺里日子虽然过得很憋屈,但好歹有口饭吃。没有意外的话,朱重八可能还要在皇觉寺里呆上一两年。

    可是这样的日子只有五十天,因为灾情越来越严重了,租粮越来越少。看来,寺庙里的饭碗也保不住了。看着师伯师叔们整日和和佃户们吵来吵去,朱重八明白,迟早得走人。果然,没过多少天,方丈跟大家商量,其实也没什么好商量,就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呗。方丈给各个和尚分配了不同的讨饭地点,朱重八负责淮西和河南的地盘,也就是受灾比较严重的两个省份。

    就这样,朱重八穿着破旧的袈裟,拿着一个缺口的瓦钵,背着一个干瘪的包裹,艰难地往前走。做了五十天安稳的和尚,朱重八开始过着不安稳的化缘日子。

    说好听一点,现在的朱重八是个游方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流浪和尚。

    讨饭绝对是一项力气活,朱重八一路走,一路讨。对于自尊心很强的朱重八,这绝对是一种考验。如果乞讨那么容易的话,天下的乞丐都很富翁了。刚开始讨饭的时候,朱重八还不太好意思,越往后,他发现,每敲一扇门,他的脸皮都会变厚一点。

    是的,白眼的时候占多数,很多时候还要被人骂得狗血淋头,但好人还是有的,所以也不至于饿死。在讨饭的过程中,朱重八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别人开门的那一刹那,朱重八几乎就可以断定这个人会不会施舍。后来朱元璋所以那么精明,一眼就能看出别人的内心,这些都是有练过的。

    朱重八的经历告诉我们,讨饭之中有大学问。

    朱重八在淮西流浪了好几年,尝尽了人间苦楚,正常人的那些心理极限一一被他突破。只要活下去,其他都是不重要的。朱重八的心理素质就是在不断磨练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过硬,所以他从来没有过轻生的念头。

    讨饭是一项没有尊严的工作,在灾荒年讨饭更没尊严,很多人自己都吃不饱,哪有饭给你吃。正常情况下,朱重八敲开一扇门的时候,里面的人就像赶苍蝇一样挥着手,不耐烦地说:“走,走,这里没吃的……”

    穷人家没吃的,那就去大户人家吧!可是,大户人家大多养着恶狗,这些狗有个特点,碰到衣服破烂的穷人它们叫得特别凶,恨不得上去咬个半死,但是如果碰到衣装华丽的地主,这些狗马上变成了乖乖。朱重八浑身破烂,恶狗看到他一顿狂吠。朱重八胆战心惊,别没讨着饭,还得上了狂犬病,那就太不划算了。

    前面是恶狗,后面是饥饿。是向前走还是向后走呢?

    朱重八犹豫了,大约犹豫了十几秒。朱重八使劲地敲着木鱼,闭着眼睛往前走,恶狗见这个穷和尚木鱼敲得叮当响,顿时被吓住了,叫声的音量也低了下来。

    朱重八终于走到大户人家的门口,这段距离很短,但他额上全是汗。走到大户人家的门口,朱重八又碰到另一条狗,当然这条狗不是真的狗,而是奴才。

    当朱重八拿出破钵对着看门人说道:“施主,行行好吧!”

    那人骂道:“去去去,要饭和尚,别弄脏这儿。”

    “施主,你行行好吧,我已经一天没吃饭了。施主,好人一定有好报的,施舍一点,观音菩萨弥勒佛保佑你长命百岁。”

    “他妈的,不识趣的要饭的。”那人正准备拿起棍子来赶,这时,老爷听到外面吵闹声,走到门口发现是个要饭的。

    老爷大方地说:“长贵,给这和尚几个馒头。对僧人不可以这么无礼。”

    就这样,朱重八讨到了一天的口粮,像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这个老爷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只是平时做的坏事太多了,想积点阴德,死后不用下十八层地狱。

    朱重八沾了和尚身份的不少光,其实他对佛教并没有什么感情,当皇帝后,他甚至想尽办法打压佛教。但我们公正地说,如果没有寺庙收容他,朱重八或许被饿死也说不定。

    朱重八从安徽合肥讨到河南,又从河南讨回安徽。就这么漂来漂去,漂了三年,这三年的时间,是朱元璋人生中最关键的三年,没有这三年打下的深厚基础,就没有后来的朱元璋。

    这三年中,朱元璋到底有什么收获,打下了什么基础呢?

    首先是磨难,在一个无比残酷的社会里,如果一个人不经过磨难,不练就一身铜皮铁骨,是无法成为一个坚强的人的。磨难可以让一个体魄坚实、心灵坚强,心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其次是识人,讨饭的过程培养了朱元璋察言观色的本领,一个人要成功首先是跟人打交道,然后是做事。在讨饭的过程中,三教九流的人朱元璋都见识过,极大地丰富了他的阅历。

    最后是熟悉地形,三年的时间,朱元璋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熟悉那里的山川河流、人文地理,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在古代打仗地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门知识。天时地利人和,地利排在第二位。朱元璋就是从淮西发家,对这一带地理人情的了解为他后来作战和制定战略目标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后来,朱元璋学了些古文,喜欢卖弄一些文墨,曾写了一篇回忆这段经历的散文,我们不妨看看:

    众各为计,云水飘扬。

    我何作为,百无所长。

    依亲自辱,仰天茫茫。

    既非可倚,侣影相将。

    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

    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

    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侠佯。

    西风鹤唳,俄浙沥以飞霜。

    身如蓬飘逐风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文字虽然很烂,但是情真意切,非常感人。我们不妨来翻译一下,看看当时朱元璋那种无奈的心情:

    大家都为了生计像天上的白云和地上的流水一样漂泊,我一无所长,能做什么呢?

    投靠亲戚那是自取其辱,只能抬头看着茫茫苍天,空自叹息。没有可以投靠的人,只好和僧侣们在一起。早上起来看到哪家烟囱上冒烟,我就赶快跑过去,晚上回到古寺休息的时候,累得脚步不稳。

    晚上一个人靠在岩石上,看看碧潭中的水,望望天上的月亮,耳边传来猿猴的啼鸣,那种凄凉用语言没法表达。我像个失魂人,想寻觅父母,却哪里找得到。虽然落魄,但志气并没有泯灭。

    西风鹤唳,接着又下起了下雨,雨中夹杂着风霜。此时,我感觉自己像天地间的一棵蓬草,随风飞扬,尽管如此,我依然热血沸腾。

    黑暗中的火种——明教

    在讨饭的过程中,朱重八不光增长了见识,还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明教。明教最早是由波斯传来的,在唐朝时叫摩尼教,为波斯人摩尼所创。传入中国后,摩尼教经过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混合了基督教、袄教、佛教,成为一个新兴的宗教,也就是明教。

    任何宗教都有教义,明教的教义是两宗三际,所谓两宗就是指世界是由两种不同的力量组成,这两种力量被成为明暗两宗,明是好的一面,光明的一面,暗是坏的一面,黑暗的一面。这两种力量又会不断斗争,从而形成三际:初际、中际、后际。在初际,天地还没有形成,不过明暗已经存在,互相对峙。在中际,黑暗的力量占上风,光明的力量受到压迫,人间遭受劫难,接着明王出世,赶走黑暗。在后际,明暗两宗,又回到以前的状态,明复归为大明,暗返回到积暗。

    从中可以看出,明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宗教,它在教义中并没有提出要消灭黑暗,只是说把黑暗赶回属于它的地方。

    一般来说,明教不崇拜鬼神,他们的神叫明使、明尊或者明王。明教有一些特殊的规定,比如不设偶像,不拜鬼神,禁止杀生,教徒要穿白帽子、白衣服,天黑了以后才能吃晚饭。

    武则天统治时期,摩尼教传入中国,它在中原并没有引起轰动,但是受到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回鹘的特别尊崇,回鹘人改摩尼教为明教。由于回鹘人帮助唐朝打仗有功,唐政府对明教大力扶持和保护。不过后来回鹘人叛乱,唐军击败回鹘后,取缔了明教。

    从此,明教成为一个地下宗教。在民间里,明教像杂草一样生长,融入了佛教、道教、基督教的一些东西。在元朝的时候,明教已经和白莲教、弥勒教混合了,明王跟弥勒佛慢慢地变成一个人。无论是明王还是弥勒佛,都有一个宗旨,荡涤黑暗,让世界重回光明,这些为被压迫的劳苦大众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出路。隋唐之后的很多农民起义都跟明教和弥勒教有直接的关系。

    当时淮西一带明教的头头是彭莹玉,彭跟朱重八一样,也是个讨饭和尚。他崇奉的神有两个,弥勒佛和明王。大概彭莹玉自己也分不清弥勒佛和明王的区别,但他的宗教组织活动确实搞得有模有样。作为明教南派的宗师,彭莹玉和北派头头韩山童都是元末最早的农民起义首领之一。

    彭莹玉和韩山童到处宣传天下不久要大乱,明王和弥勒佛马上要出世了,他们似乎没有想到,明王和弥勒佛同时出世后,赶走了黑暗,明王和弥勒佛如何相处。

    明教的教徒起义后都用红巾包头,所以又称为红巾军。朱重八讨饭的地方,正是彭莹玉红巾军活动的区域。朱元璋有没有见过彭莹玉没人知道,但他确确实实对明教很熟悉,而且也很接受。

    朱重八是不是真相信什么明教呢?未必。只是当时那种情况,他需要找到一种心灵慰藉,同时呢,他需要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互相取暖,虽然当时天气很热,但大家的心里都很冷,蒙古人的屠刀始终悬在老百姓的头顶,老天爷更是毫不留情地给这片土地制造灾难。

    面对挫折,面对困难,许多人会唉声叹气愤愤不平,朱重八也叹气过,也不平过。但很快他就知道抱怨是没用的,所以他默默地承受一切,为了生活继续向前讨饭。

    朱重八喜欢明教的地方就在于,明教总是告诫人们一个道理:黎明前的黑暗是最黑暗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是的,只要活下去,就能等到春天;只要活下去,就能看到光明。希望就像灯塔一样,哪怕朦胧,也会散发出巨大的热量。

    三年后,朱重八再次回到皇觉寺,此时,他是一个面孔坚毅的青年,一个真正的男子汉。逞能不是男子汉,真正的男子汉是经得起生活磨砺的,在朱重八的脸上,写满了生活的沧桑,也透露着无奈,但是他明亮的眼神,仿佛在说:我是不会屈服的,我是不会被生活压垮的。

    这时候的朱重八,不仅脸皮厚,心肠也特别硬。这是生活必须交付的学费,我们无法想象他受过多少冷眼,也无法想象当他和狗抢饭吃的时候,旁人发出欢笑声……所有这些,强大了朱重八,没有讨过饭的朱重八成不了后来的朱元璋。

    朱重八在皇觉寺没呆多久,就把东西打包回家。至于前途在哪里,他当时想都不敢想,他拥有一颗坚强的心,但没有一个美丽的远方。此时的朱重八拥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连他自己也没发现。

    在朱重八的思想里,现在灾情已过,回家租点地,娶个老婆,养家糊口就是最大的梦想了。

    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如果把元帝国比作是一堆木柴的话,那么明教就是火星。这点火星最终要将庞大的元帝国烧成灰烬。

    1351年,火势开始蔓延。

    其实,元朝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短命的影子。想当年,宋朝虽然文弱,但是统治非常开明,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也还不错。虽然南宋出现了不少昏君,但这些昏君也只是昏在统治上面,昏在忠奸不分,对老百姓比较宽厚,并不竭泽而渔。

    本来大家生活好好的,蒙古人突然打进来了。如果蒙古人像赵宋王朝一样统治的话,大家还没有话说。关键是当时的蒙古人完全不把汉人当人,而且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老百姓完全不一样,元朝统治了八十九年,人民心里就积存了八十九年的怨气。

    蒙古人把南人定位成最低等的人民,蒙古人如果杀了一个南人,一点不必惊慌,只需赔偿一头驴,强横一点的连驴也不必赔。

    天灾大多数是坏事,但1351年的黄河泛滥是好事,黄河如果不给力,元朝倒得没有那么快。黄河泛滥时,元朝政府高层就展开了讨论,要不要修黄河。这个问题无论换做哪个朝代都是不必讨论的,肯定得修啊!但元朝情况不一样,因为他们是外来征服者,所以这问题还得讨论。

    在某些蒙古人眼里,修黄河好像是为别人办事,不是治理自己的国家。但宰相脱脱是个名臣,文化修养很高,为官相当清廉,颇有汉人名相的风范,他极力主张修黄河。汉人百姓应该感谢脱脱,从元朝的立场来看,修黄河对于他们的统治是不利的,黄河冲垮的不只是无数难民的房屋,还有元朝的根基。

    大家知道,贪污腐败在中国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非常猖獗的,元朝更不例外。修黄河肯定得烧钱,如果这钱能烧到实处也是好事,但这不太可能。那时的豆腐渣工程特别厉害,拨款就像流动资金一样,流一站少一些,最后流到黄河附近时已所剩无几。

    十七万劳工等着吃饭,没钱拿什么修,可地方官不管这些,他管的是自己捞了多少。十七万人聚在一起,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没吃的最容易发生什么,大家心知肚明。这也是之前反对脱脱的那些蒙古官僚所担心的,但脱脱独当一面, 他的自信和清廉这次让元帝国付出沉重代价。

    历史有着惊人的重复,所谓的重复其实没什么惊人的,人性是相同,使出的把戏也是换汤不换药的。

    劳工们在挖河道之前就收到一个消息,造反专业户韩山童散步谣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后来,劳工们果然在河道里挖到一个独眼石头人。陈胜吴广虽然失败而死,但看到千年后后继有人也应该瞑目了。这些心里充满怨恨的劳工挖到石头,十几万人一下子炸开了锅。

    这时,韩山童又派了几百个间谍到劳工中宣传天下马上大乱,弥勒佛即将诞生,大家很快就有好日子过了。造反的伎俩其实并不需要有多么高超,只要点一把火就行,韩山童就是这样的点火者。但第一个点火者往往首先被烧死,温暖后来者。最终享受这份温暖的人还在家里累死累活,这个人就是朱元璋。

    韩山童的死党刘福通,在白鹿庄聚集了三千人,斩白马乌牛祭天,宣称韩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孙,是名正言顺的中国主子。一个姓韩,一个姓赵,他们还真能摆和。不管怎么说,韩山童和刘福通的起义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很不幸的是,哪里有起义,哪里就有叛徒。有人出卖了义军,官府派兵围住白鹿庄,韩山童逃跑不及时,不幸被杀。他的老婆带着儿子韩林儿从混乱中逃出来,躲到武安山中去了。这时候,刘福通在拼死作战。那个韩林儿就是后来的小明王,朱元璋的最高领导人,可惜后来跟楚怀王米心的结局一样,坐船在江上发生了交通事故。

    大火很快烧起来,短短一年内,发生了几十起暴动,几百万人加入造反的洪流。波澜壮阔的反元革命拉开了序幕,看似庞大的元帝国摇摇欲坠。蒙古骑兵曾经纵横欧亚非大陆,这时全无当年的锐气,多年来饱食终日,终于尝到了苦果。刚开始的时候,蒙古军队居然连连吃败仗。

    外面闹得沸沸扬扬,朱重八还在寺庙里撞钟,可见朱重八不是个喜欢凑热闹的人,也不是一个亡命之徒。他做事很稳,但造反很不稳,是拿着脑袋去赌博。呆在寺庙里有饭吃,有水喝,有厕所上,这就够了。

    迈出艰难的一步

    要说朱重八,对元朝可是有着刻骨的仇恨,他不可能对造反无动于衷。只是,生命诚可贵,在历史上造反成功的概率非常低,选择造反的人死亡概率相当高。他不能不考虑这个。

    朱重八在寺庙里也听到不少关于起义军的消息,这段时间他在想什么,我们无从知道,也许他在不断权衡风险,也许他在不断观望,如果元帝国确实无力回天,聪明人朱重八一定会加入的,但现在还不是时候。他从小就听外祖父说过,蒙古骑兵怎么厉害,别看他们现在像个软蛋,但他们随时能爆发出可怕的一面。

    蒙古兵跟起义军交锋后,屡次吃败仗,昔日的老虎变成病猫。人们可能很难理解,曾经不可一世、横扫世界的蒙古骑兵怎么突然就萎靡不振。很多人把这个原因归结为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腐化堕落,换句话说,养尊处优导致他们脱离早年艰苦奋斗的精神。

    事情其实没有这么简单,腐化堕落当然是一个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从后来的事实看,蒙古骑兵还是相当厉害的。最主要的是蒙古统治者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剧烈,帝国看似庞大,内部其实四分五裂。这才是元帝国衰亡崩溃的根本原因。

    成吉思汗驾崩后,帝国分为不同的汗国,由成吉思汗的子孙掌管。这些汗国表面上以元大都为中心,实际上全是独立王国。蒙古以前是通过代表大会的形势选择最高领导者大汗的,自从成吉思汗崛起后,这个规矩虽然没废掉,已经只剩下形式了。

    忽必烈更干脆,直接采取中原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这样一来,皇帝和贵族的矛盾更加严重,致使元朝政府的政局很不稳定。忽必烈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去世后,留下一帮无用子孙,镇不住局面,宫廷政变和军事比拼经常发生。从忽必烈死到元顺帝即位,总共换了九个皇帝,最后六年更是每年换一个。

    政局不稳,还经常发动对外战争,所以元政府其实已经不堪重负。用现在的话来说,决策和管理出了问题,所以导致企业的效率非常低。这才是元军经常吃败仗的根本原因。要想成功,先修内功,真是一点不错。

    镇压不了起义军怎么办呢?

    交不了差,只好把自己的脑袋交上去。官员们也不傻,他们想出了个无耻的办法,反正上面只看人头,不妨拿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开刀,割下他们的人头送到上面,然后报告说某某乱党被平定了,斩首多少多少级。这种做法无异于逼着老百姓造反。这样一来,参加造反大军的人更多。

    形势越来越严峻,朱重八原本以为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和尚就能保全性命,现在看来,也未必。如果哪天走在路上乞讨,忽然来了一支官兵,顺手割下自己的脑袋,那就死得太冤了。但是造反的话风险也相当大,一旦元军发威,拿起当年的勇猛,将义军逐个击破,也是死路一条。

    朱重八很纠结,摆在他面前的问题不是死和活,而是哪种生活方式活的概率高些。

    他不知道,也没法知道。但是他必须作出选择!一旦造反,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这时候,一封从濠州来的信改变了朱重八的一生。

    写信的人就是他幼年的好友汤和,汤和在信中告诉朱元璋,自己现在跟着濠州城的起义军领袖郭子兴混,当上了千户长。发达后的汤和没有忘记老朋友朱重八,劝他也加入义军,一起努力。朱重八看完信后,没有欢呼雀跃,相反,他脊背发凉,赶紧把那封信给烧了。

    满以为这事做得人不知鬼不觉,不料有个师兄告诉他,有人看到他看义军信件的事情,已经向官府去告发了。

    这下没辙了,想做和尚别人都不给机会。现在该怎么办?一时之间,朱重八也拿不定主意,便去请教年长的周德兴,周德兴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便给他出了个主意,找人算一卦。算卦的结果是:呆在庙里和逃跑都不吉利,造反还可能有活路。

    到这一步,朱重八也豁出去了,连老天都鼓励我造反,我再不造反对不起老天爷啊!

    如果没有汤和,朱重八指不定什么时候才上道,所以一统天下后唯独汤和得到善终,这绝不是偶然的,朱重八是一个知道感恩的人,虽然他感恩的方式让人很无语:我不杀你。

    就这样,朱重八提起包袱,离开皇觉寺,匆匆赶往濠州城。

    濠州城的情况并不乐观,元军虽然比以前萎靡许多,但打仗就像运动,总要先热身才有感觉。这时,元军已多少找回一些感觉了,濠州城被他们团团围住。濠州城的义军统帅郭子兴急得火烧眉毛。

    就在郭子兴徘徊的时候,一个士兵报告,抓住了一个奸细,请郭子兴给令旗把他杀了。作为大元帅,这种小事一般他不过问,直接给士兵令旗就是了。但今天,他偏偏问了一句:“你怎么知道这个人是奸细?”——这一句话改变了历史,没有这句话,后面的历史究竟应该怎么写,简直无法想象。

    那个士兵理直气壮地回答:“这人说来投军,但现在元军把我们围困,谁那么傻过来投军,一定是元军的细作。”

    郭子兴一听,有理,只要脑袋没出问题,绝不会在这个时候来投军。但郭子兴并没有说:“那就把他杀了吧!”他只是在想元军怎么派出这么愚蠢的一个细作,所以他很想会会这个人。

    当他看到这个人的时候,久经世面的元帅还是吃了一惊。站在面前的这个人用今天的话说,有点像外星人。他的额头向外凸出,仿佛年画中的老寿星,他的下巴向上翘起,整张脸仿佛一轮弯月,不过这弯月可一点都不美。郭子兴只差没说出世上怎么会有这种人,但是当他注视这个人的时候,立刻就感到这个人不一样的地方。

    这人虽然被捆绑着,但是一点也不紧张,用现在的话说,朱重八同志面对困境非常淡定。

    郭子兴走到朱重八面前,问:“你是元军的奸细吗?”

    朱重八淡淡地说:“不是,我是来投军的。”

    郭子兴笑道:“你唬谁啊!这时候来投军,你如果不老实回答的话,我马上把你砍了。”

    朱重八鼻子哼了一声,算是回答。

    郭子兴看着朱重八满脸的镇定,这下连他自己都不镇定了,这人怎么不怕死啊?莫非真是来从军的。

    这么一想,郭子兴便让人给朱重八松绑,详细问了朱重八的来历。当朱重八说自己是汤和介绍来的时,郭子兴才恍然大悟,朱重八真的是来从军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